届陕西省黄陵中学普通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6509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普通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普通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普通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普通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普通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普通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普通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普通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普通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普通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普通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普通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普通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普通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普通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普通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普通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普通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普通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普通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普通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陕西省黄陵中学普通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普通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普通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8届陕西省黄陵中学(普通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美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缺乏独立性,源自传统诗学追随儒家的政治功利主义和伦理实用主义。

代表作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此书以治国平天下式的雄心壮志,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诗学体系。

开篇《原道》一章,便确立了“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道统原则。

这种道统诗学上承曹丕《典论•论文》所主张的经世致用文学观,即所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下开文以载道之先河。

唐代,韩愈提出“文以明道”;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宋儒周敦颐明确“文以载道”的宗旨,都不过是《文心雕龙》顺理成章的延伸。

由此可见,王国维和陈寅恪之于中国诗学缺乏独立的美学原则的感慨,洞见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

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传统始终阙如。

正是这种阙如,导致中国的诗学传统和文学传统总是无法进入精神层面,仅止于世俗的功用,越来越滑入俗世的纷争、功利的得失。

“诗言志”沦为诗人得意或失意的渲泄;评话衍生出的小说,或聚焦于庙堂纷争的计谋较量如《三国演义》,或忘情于江湖造反的草莽传说如《水浒传》;更不用说《隋唐演义》《封神演义》之类的演义小说,既没有《山海经》神话中的阳刚,也没有《诗经》三百篇中的清纯。

人的尊严、悲悯的情怀、君子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的底线,在这类文学中被小不忍则乱大谋、无毒不丈夫的厚黑原则取代,这种审美趣味造就一代又一代的草莽,制作出一个比一个暴虐的帝王,进而滋生出民族诸多难以治愈的心理疾病:

诡计崇拜、暴力崇拜、权力崇拜等等。

在这样的美学背景下,《红楼梦》的问世是一场审美革命:

从容推出女性崇拜、悲悯崇拜,拒绝功名崇拜。

《红楼梦》的问世使这个民族的审美趣味,不再纠缠于生存博弈而具有纯粹精神的存在意味,从而在美学上回归《山海经》式的混沌和《诗经》国风所具的清纯,达成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

王国维指出:

《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因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

正如《红楼梦》写出悲剧本身已经具有美学革命的意味,王国维指出了《红楼梦》的悲剧品质,中国诗学的眼界由此被打开。

他在《人间词话》中说: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这与被《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调教出来的国民醉心于权谋和暴力的审美品味截然不同,而是关注人世间的苦难,并从宇宙的视野加以审视。

佛学的东渐,禅宗的兴起,在中国士大夫阶层引发了心灵的解放,终致中国诗学界异端突起。

相对于李白急功近利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苏东坡信笔挥就的乃是心平气和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严羽的《沧浪诗话》顺流而至,借禅宗之名,挑战《文心雕龙》的道统诗学,连同文以载道的诗学传统,但比起王国维、陈寅恪的美学思想,严羽在《沧浪诗话》里的诗学追求,不过小荷才露尖尖角。

王国维和陈寅恪之于中国文化的独到贡献,不在于学问的博大精深,而在于识见和思想的不拘流俗。

中国数千年文化之所以江河日下,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于审美上的疲乏。

而王国维和陈寅恪的过人之处,则在于对这种审美疲乏的洞察。

(摘编自李劼《王国维、陈寅恪的文艺复兴意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传统诗学追随儒家的政治功利主义和伦理实用主义,使得美学缺乏独立意味,使得诗学传统和文学传统无法进入精神层面,而止于世俗的功用。

B.曹丕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开启了文以载道的先河,韩愈、白居易等人丰富了这种理论,周敦颐明确了“文以载道”的宗旨。

C.刘勰的《文心雕龙》建立了一个包罗万象的诗学体系,确立了“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道统原则,影响到后世的文学思想。

D.佛学的东渐和禅宗的兴起,引发中国士大夫阶层心灵的解放,严羽的《沧浪诗话》借禅宗之名挑战文以载道的诗学传统。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力促进社会道德进步的“文以载道”思想,强调“文”是“道”的载体,文学功用在于承载、阐明、传达“道”,这一思想贯穿于我国古代文学之中。

B.在经世致用文学观的影响下,中国后世的演义小说既缺乏《山海经》神话中的阳刚,也没有《诗经》三百篇中的清纯,处于审美疲乏的状态。

C.国民受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影响,崇拜权谋和暴力,进而滋生出民族很多难以治愈的病态心理,可见,文学有对人的思想及社会影响的作用。

D.王国维和陈寅恪以不拘流俗的敏锐眼光,洞察了中国文化中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传统始终阙如的弊端,这表明他们对中国文化具有批判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演义小说推崇的“小不忍则乱大谋”“无毒不丈夫”等做大事的谋略,其实正是中国文学传统讲求实用和功利、纠缠于生存博弈的具体表现。

B.《红楼梦》以儿女情长式的女性崇拜、悲悯崇拜来拒绝暴力和权力,以彻头彻尾的悲剧来背离国人崇尚的乐天精神,在审美上具有革命性的意味。

C.关注人世间的苦难,表现人的尊严和悲悯情怀,不再只是宣泄得意或失意,不再纠缠于生存谋略,文学纯粹精神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就得到了体现。

D.王国维重视文学的审美属性,不赞同文以载道,提出从宇宙的视野审视文学,打开了中国诗学的眼界,带来了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人生的考题

李建

若干年前,我所在的公司招聘事务员,要求是法律专业毕业,负责公司内部法律文书的起草以及处理公司对外的各种经济纠纷。

招聘启事通过人才市场发布后,收到了很多应聘人员的简历。

一天下午,天气很热,一位年轻小伙子大汗淋漓地赶到公司面试。

老板看过他的简历后很满意,因为他要的薪水很低,而且又是法律专业一本毕业的高材生。

小伙子说,他家里很穷,上大学已经把家底掏空了,还借了不少债。

所以他急需要一份工作,赚钱来帮家里还债。

他恳求老板聘用他,他一定会努力做得很好。

老板问了他几个问题之后,就拿出了试用期合同,打算聘用这个朴实的小伙子。

可就在这时,办公室里闯进来一个人大吵大闹起来。

原来,公司试用期合同上有一个条款,新招聘进来的员工,有两个星期的无薪试用期,如果在这两个星期内的表现没有令老板满意,随时都可以辞退,公司不用支付一分钱薪水。

这个人就刚干了一个星期被老板辞退的员工,她来找老板要那一个星期的薪水,可老板以合同条款为由拒绝支付,所以吵闹起来。

老板非常生气,对正在面试的小伙子说:

“小刘,你是学法律的,你说说看,我该不该支付她这一个星期的薪水?

小刘以为这是一道面试题,便诚惶诚恐地说:

“按照法律规定,你只要聘用了她,就该支付她的薪水,否则就触犯法律了。

这时,还有一个客户在办公室里和老板谈生意,也连连点头称是,说老板违反了劳动法,试用期也应该支付薪水。

老板听到,脸色突然变了,叫来会计结算她的薪水。

等客户走了之后,老板一把就将给小伙子的试用期合同扯过来,撕得粉碎。

老板冷着脸说:

“我招你来,是叫你为我说话的,而不是让你和外人一起说我的不是!

如果你现在是律师,就算我是一个杀人犯,你也要为我辩护,你知道吗?

小伙子血气方刚,认为自己没错,辩解道:

“我学法律,就是为了维护公平与正义!

老板哈哈大笑:

“那就请你到别处去维护公平正义吧,我这里不需要救世主。

小伙子一听老板说不聘用他了,顿时沉了,这才明白这并不是一道面试题。

自己现在的身份只是一个到城市里来找工作的打工仔,他必须要找一份工作来糊口,帮家里还债。

可不管他再怎么苦苦哀求,赔不是,老板就是不愿再聘用他了。

小伙子只好垂头丧气地离开办公室,在他走出房门的那一刻,老板说:

“小伙子,你别怪我铁石心肠,社会就是如此现实和残酷,等你踏上社会后,就会明白了。

小伙子听后什么话也没说,一副马上就要哭出来的样子。

小伙子走后,这件事情成了老板教育我们的典型案例。

我和同事也都明白老板经常讲这个故事的用意。

每次我听到老板讲这个故事,就会想起那个姓刘的小伙子,他离开公司后,会去哪里?

会选择一条怎样的人生之路?

在这个充满各种诱惑和美丽陷阱的世界里,他还会坚持他的人生原则吗?

他还会和刚出大学校园时一样是非分明,坚持正义吗?

十多年后,老板因为窃取同行公司的商业机密,被对手告上法庭。

律师对老板说,这个案子多半会输掉。

老板不信,他要通过非正常渠道来赢得这场官司,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

在法庭上,桀骜不驯的老板一直趾高气扬,他坚信这场官司不会输,因为他已经暗地里委托律师给主审法官送了一个厚厚的红包。

可当他看到法庭上那个严肃的法官时,他愣住了。

这个他似曾相识,想了好久,老板终于想起这位法官竟然就是他在故事里经常讲到的那个小伙子。

老板一阵眩晕,他已经感觉到这场官司要输掉了,而且还会再多一条行贿的罪名。

后来,老板果然输了这场官司,受到了法律应用的惩罚。

此后,我们也再没有听到老板洋洋自得地讲起好运个老套的故事。

(选自《2016中国年度微型小说》,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二、三段对小伙子的简历和家境的介绍并非闲笔,而是暗示了他的善良和责任感,这是他后来成长为正直法官不可或缺的品质。

B.“老板经常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文中没有明说,但是从上下方可以推断,老板是要员工无条件地服从于他,为公司利益着想。

C.小说中的老板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文中综合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突出了他唯利是图、目无法纪的丑恶嘴脸。

D.小说故事情节曲折,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也非常复杂,大学生就业艰难、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内容都是小说主题的有机组成部分。

5.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

(5分)

6.小说题目为“人生的考题”,你认为作者通过这篇小说想告诉读者哪些“人生”的道理?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侠者黄大年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黄大年,就是这样一位侠者。

(一)

一般侠者,顶多“江湖”上流传着他的传说,而“黄大侠”却在太平洋上威名远扬。

话说2009年,恰逢某国航母舰队耀武扬威正在太平洋演习。

听说黄大年回到中国,这个舰队自动后退100海里。

此事,外媒有报,新华社有转,惊动中外。

航母舰队何以后退?

盖因黄大年身怀绝技使然。

他是国际知名地球物理学家、战略科学家,擅长“给地球做CT”。

他回国前研发的高科技整装技术装备,能在快速移动条件下探测地下和水下隐伏目标,广泛应用于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尤其潜艇攻防和穿透侦查等军民两用技术领域。

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的航空重力梯度仪系统,能精确探测位于国界和交战区地下隧道以及隐藏在民用建筑物地下的军事设施。

他曾在某国军队的“潜艇”和“飞机”上做过试验,搞过技术攻关。

这样的高手,自然让人联想到“一个人顶几个师”的钱学森。

而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那一代“前辈高手”,恰是黄大年自小的偶像,他曾在自己的朋友圈用邓稼先的例子发出过“黄大年之问”——“看到他,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

当你面临同样选择时,你是否会像他那样,义无反顾?

(二)

982年,黄大年从长春地质学院大学毕业,题赠友人以照片,上书9字: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感叹号落笔之际,侠气跃然纸上。

1993年初冬,他奔赴英伦深造,启程前回望同学,大声说:

“等着我,我一定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来。

2009年,他51岁,正是科学家的黄金年龄,绝学练成,声播宇内,却选择归来,成为东北地区引进的第一位“千人计划”专家。

一边是洋房名望,英伦风景,剑桥流水;一边是祖国召唤,从头开始,道远任重。

选择面前,黄大年义无反顾。

他最短时间辞职、售卖别墅、办回国手续。

“他肯定会回来。

”熟悉他的亲友,无不如是说。

“多数人选择落叶归根,但是高端科技人才在果实累累的时候回来更能发挥价值。

”他说,“现在正是国家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这批人应该带着经验、技术、想法和追求回来。

(三)

黄大年是一个“被仰望、被追赶的传奇人物”。

作为侠者,与高手过招,他从未败过。

他在英国剑桥ARKeX地球物理公司任研发部主任时,手下管着300号“高配”人马,包括他国院士。

大家服他。

在英国,他带领团队实现了“在海洋和陆地复杂环境下通过快速移动方式实施对地穿透式精确探测的技术突破”。

回国不久,他出任“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项目第九分项的首席专家,这是国内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深探项目。

作为侠者,他志存高远,不愿做花匠。

英国的生活很好。

但在他看来,“在这里,我就是个花匠,过得再舒服,也不是主人。

国家在召唤,我应该回去!

”“作为一个中国人,国外的事业再成功,也代表不了祖国的强大。

只有在祖国把同样的事做成了,才是最大的满足。

”他回国后,国家“巡天探地潜海”得以填补多项空白。

因为他,中国深部探测能力已达国际一流水平,局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作为侠者,他拼命“疯魔”,将生死看淡。

他说,“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他身体不好,常年大把吞速效救心丸,却说“我是活一天赚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

”去年底,他晕倒在万米高空,被送医院,人未醒,双手却紧抱电脑,掰不开。

醒后第一句话是:

“我要是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

作为侠者,他不图名利,却名动朝野。

有一项地球勘探项目缺领军人物,但这个上亿元项目却一分钱也分不到他头上,他二话不说,披挂上阵。

学校屡次催他抓紧申报院士,他说,“先把事情做好,名头不重要”。

“大年是我见过的最纯粹、最赤胆忠心的科学家!

”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说。

“千人计划”联谊会,大家公选黄大年任副会长。

高风懿行,自成楷式。

(节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07月21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大年大学毕业时,题赠友人照片上书“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9字,侠气跃然纸上,这与李四光、钱学森和邓稼先等“前辈高手”的楷模作用密不可分。

B.黄大年在51岁练成绝学,声播宇内,他拒绝了英国科研机构的极力挽留,选择归来,成为东北地区引进的第一位“千人计划”专家,足见其赤诚的爱国之心。

C.黄大年回国时,恰逢某国航母舰队耀武扬威正在太平洋演习。

听说黄大年回到中国,这个舰队自动后退100海里,可见黄大年所掌握的科技具有极大的威慑力。

D.黄大年回国不久,就出任“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项目第九分项的首席专家,这是国内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深探项目,充分体现了他卓越的学术水平。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黄大年作为地球物理学家、战略科学家,他的研究领域不为一般人所熟悉,作者形象地说他擅长“给地球做CT”,就使人们更容易理解他的工作。

B.中国很多留洋学者在学成后选择留存海外而拒绝为国效力,黄大年对这种现象深表忧虑,文中的“黄大年之问”正是这种忧虑的集中体现。

C.作者为突出黄大年的形象,选择了很多他的典型言论,比如他在英国的生活很好,但他说,“在这里,我就是个花匠”,表达了自己归国的心声。

D.“他晕倒在万米高空,被送医院,人未醒,双手却紧抱电脑,掰不开”,这是一处典型的细节描写,传神地勾勒出一位鞠躬尽瘁的科学家的高贵灵魂。

E.侧面描写是本文的突出特色,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对黄大年的评价,学校屡次催报院士黄大年的反应等内容,都从侧面突出了他的光辉形象。

9.作者称黄大年为“侠者”,从文中看,“侠者”哪些高贵品质?

请简要概括。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余阙,字廷心,世家河西武威。

少丧父,授徒以养母,与吴澄弟子张恒游,文学日进。

元统元年,赐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为政严明,宿吏皆惮之。

俄召入,应奉翰林文字。

以不阿权贵,弃官归。

寻以修辽、金、宋三史召,复入翰林,为修撰。

出为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

会莫徭蛮反,右丞沙班当帅师,坚不往,无敢让之者。

阙曰:

“右丞当往,受天子命为重臣,不思执弓矢讨贼,乃欲自逸邪!

”沙班曰:

“郎中语固是,如刍饷不足何?

”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

丁母忧,归庐州。

盗起河南,陷郡县。

至正十二年,改宣慰司为都元帅府,治淮西,起阙副使、佥都元帅府事,分兵守安庆。

于时南北音问隔绝,兵食俱乏,抵官十日而寇至,拒却之。

乃集有司与诸将议屯田战守计,环境筑堡寨,选精甲外捍,而耕稼于中。

明年,春夏大饥,人相食,乃捐俸为粥以食之,得活者甚众。

民失业者数万,咸安集之。

升副元帅。

十五年夏,大雨,江涨,屯田禾半没,城下水涌,有物吼声如雷,阙祠以少牢,水辄缩。

秋稼登,得粮三万斛。

俄升都元帅,守安庆。

十月,贼薄城下。

戊申,贼并军攻东西二门,西门势尤急,阙身当之,徒步提戈为士卒先。

士卒号哭止之,挥戈愈力,斩首无算,而阙亦被十余创。

日中城陷,城中火起,阙知不可为,引刀自刭,堕清水塘中。

阙妻耶卜氏及子德生、女福童皆赴井死。

城中民相率登城楼,自捐其梯曰:

“宁俱死此,誓不从贼。

”焚死者以千计。

阙号令严信,与下同甘苦,然稍有违令,即斩以徇。

当出战,矢石乱下如雨,士以盾蔽阙,阙却之曰:

“汝辈亦有命,何蔽我为!

”。

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卒时年五十六。

留意经术,《五经》皆有传注。

为文有气魄,能达其所欲言。

时体尚汀左,高视鲍、谢,徐、庚以下不论也。

篆隶亦古雅可传。

初,阙既死,贼义之,求尸塘中,具棺敛葬于西门外。

及安庆内附,太明皇帝嘉阙之忠,诏立庙于忠节坊,命有司岁时致祭云。

(节选自《元史•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

B.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

C.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

D.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

11.对文中加点词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例如贞观、靖康、元统、至正、康熙等。

B.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猪)三牲具备为太牢,只有羊、豕(猪)则为少牢。

C.古代人们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如文中的戊申就指至正十五年十月。

D.《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余阙正直敢言。

莫徭蛮反叛之时,右丞沙班以粮草不足为借口,不愿征讨叛军,官员们都让着他,只有余阙敢站出来,直言右丞应当出征。

B.余阙体恤民情。

百姓遭遇饥荒,甚至人吃人的时候,余阙捐出俸禄赈济灾民;洪水淹没了屯田,他祭祀祈求,洪水退去,当年秋天取得丰收。

C.余阙与下属同甘苦。

在战场上,余阙不理会士兵们的阻止,身先士卒,杀敌无数;余阙还拒绝士兵们用盾牌为自己遮挡落下的箭矢和垒石。

D.余阙政令严明。

余阙执政泗州时,即使是经验阅历丰富的官吏们都很怕他。

余阙治军也很严明,如果有人违背军令,他就会将其斩首示众。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乃集有司与诸将议屯田战守计,环境筑堡寨,选精甲外捍,而耕稼于中。

(5分)

(2)初,阙既死,贼义之,求尸塘中,具棺敛葬于西门外。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蝶恋花•豆蔻梢头春色浅

谢逸

豆蔻梢头春色浅。

新试纱衣,拂袖东风软。

红日三竿帘幕卷。

画楼影里双飞燕。

拢鬓步摇青玉碾。

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

独倚阑干凝望远。

一川烟草平如剪。

【注释】 

①豆蔻:

植物名,春日开花。

诗词中常用以比喻少女。

②步摇:

古代妇女首饰。

以下三句皆写妇女的首饰。

③烟草:

形容草色如烟。

14.A.开篇“豆蔻梢头春色浅”,巧妙地隐括了杜牧《赠别》诗中句: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既明写春色尚浅的初春时节,又暗指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

B第三句写和缓的春风徐徐拂动着薄薄纱衣的长袖,从服饰的描写中,使人想见少女楚楚动人的身姿。

C上片结尾一句,写生机勃勃的春燕楼阴中比翼双飞,轻盈自,这情景不由得触动了少女的情怀。

D结尾一句写女主人公所盼望的人终于出现,视野远处,只有“一川烟草平如剪”。

E此词以委婉含蓄的笔调,写女子面对春天的美丽景色,盛装打扮,倚栏眺远的喜悦之情。

15.与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比,两首词结尾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面对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要做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民生福祉的有机统一,既不能矫枉过正,又不失责任担当。

②《人民的名义》这一剧作的成功,说明敢于敏感题材,说真话,讲能引发当下人感怀的道理,就能够让观众甘之如饴。

③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一时间石破天惊,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爱因斯坦并没有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④业内人士认为,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的逐渐明确,加上中国呼之欲出的碳积分政策,一些长期对新能源汽车持观望态度的竞争对手将开始行动。

⑤领导干部必须站位高,具备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才能判断合理,决策准确,如果片面地看待问题,目无全牛,注定是不能成为好领导的。

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年老的诗人用豪迈的话语向朝廷表明自己守卫国土的热情,其爱国之心昭然若揭。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目的是健全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强化土地资源信息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B.有过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起薪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真正价值,往往要逐渐经受几年考验之后才会体现出来。

C.对引进到基层事业单位、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不受单位岗位结构比例和职数的限制,到岗即聘。

D.使企业真正成为育人主体,参与到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来,是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基础。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像刘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然在为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更何况年轻人呢?

B.您的文章写得真好,如果要评选本世纪散文百家的话,我相信您必能忝列其中。

C.十年前我们萍水相逢,你赠送给我的这张玉照十分珍贵,我一直把它带在身边。

D.我校50周年校庆将于近日举行,特向您发出诚挚邀请,请您务必拨冗参加为盼。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①   ,但并不是越慢越好。

因为,我们吃进去的食物是被人体吸收后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