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6616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学设计.docx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学设计.docx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学设计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动物的一生》教学设计

第一课《蚕宝宝出生了》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我国劳动人民早在3000—4000年前就知道如何养蚕。

知道养蚕需要的一定的环境与条件。

知道蚕卵孵化与气温等条件密切相关,蚕卵孵化受温度的影响,蚕卵在适合的条件下会孵化成蚁蚕。

知道蚕的一生是从蚕卵开始的,描述蚕卵、蚁蚕的样子以及蚕卵孵化的过程。

2.科学探究

通过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怎样养蚕,根据所得到的信息,制定养蚕计划。

在养蚕的过程中,在放大镜、尺子等工具的帮助下,细心观察蚕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以及蚕卵的孵化过程,做好记录。

通过简单的对比实验,探究温度对蚕卵孵化的影响。

3.科学态度、STSE

善思考与爱提问,能够围绕养蚕的话题,提出一些科学问题。

了解中国养蚕悠久的历史文明,具有民族自豪感。

对于观察和饲养蚕有兴趣,愿意分享养蚕的收获。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蚕卵、放大镜、尺子、冰箱、盒子;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事先查阅的有关养蚕的资料卡,或者采访录、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展示单元页,读小诗:

出生、成长、繁育……最终迈向死亡。

每一个动物,都要奏响生命的华美乐章!

(2)教师讲述:

今天我们将进入新的单元学习——动物的一生。

首先我们从养蚕开始。

(3)介绍养蚕历史: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夏小正》中记载:

“三月……摄桑,……妾子始蚕。

”早在3000—4000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知道养蚕。

(4)引入:

我们也来养蚕,观察蚕一生的变化。

可是我们应该如何养蚕呢?

(二)新课学习

1.了解怎样养蚕

(1)提问:

我们应该如何养蚕呢?

(2)学生汇报课前任务的成果(老师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怎样养蚕,并将信息记录下来)。

(3)教师列举养蚕采访示例并讲解:

采访时间:

4月10日

采访对象:

养蚕专业户徐姐姐

采访记录:

问:

蚕宝宝吃什么?

答:

蚕宝宝最爱吃桑叶。

问:

蚕宝宝爱清洁吗?

答:

蚕宝宝爱清洁,要经常打扫它们的家,桑叶也要新鲜干净。

(4)交流:

怎样才能把蚕宝宝养好呢?

(5)小结:

养蚕的环境:

温暖、通风、干净、舒适。

蚕的食物:

新鲜桑叶。

(6)制定养蚕计划:

根据自己的设想,制定一个养蚕计划并展示。

(7)教师展示计划示例:

养蚕计划

a.准备养蚕用具。

b.给蚕宝宝一个舒适的家。

c.每天为蚕宝宝准备好食物。

d.仔细观察蚕宝宝怎样长大。

e.做好观察日记。

(注:

为了更好地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还可以准备放大镜、尺子……)

2.布置养蚕任务

(1)分组:

以小组为单位(最好按家庭住址就近分组),便于实验后续交流和观察。

(2)明确要求:

a.密切关注蚕卵的孵化,探究温度对于蚕卵孵化速度的影响。

b.观察和描述刚出生的蚁蚕,并将它的模样画下来。

c.将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3)教师分发蚕卵,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外形特征。

(4)各组制定“探究温度对于蚕卵孵化速度的影响”的实验计划。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时

(一)教学导入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的蚕卵孵出蚁蚕了吗?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其中的发现吧!

(二)新课学习

1.蚕宝宝出生记

(1)交流1:

通过观察蚕卵,说一说蚕卵的外形特征。

(2)小结:

卵的形状是鼓的,中间陷,有的卵白色,有的黑色。

(3)交流2:

怎样的环境更适宜蚕卵孵化?

(4)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记录汇报结果。

(5)小结:

蚕卵的孵化与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关。

(6)交流3:

孵化出来的蚁蚕是什么样子的?

(7)学生汇报并展示:

蚁蚕整体黑色,有一道白色条,有好几截,每截下面有黑点。

(8)布置新任务:

继续观察蚕的生长情况,写好观察日记。

(三)整理,下课。

教学反思:

 

第二课蚕宝宝在长大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蚕宝宝生长的大体过程和发生的变化。

知道蚕作茧前要蜕皮四次,每蜕一次皮,蚕就会长大很多。

知道从幼虫期到蛹要蜕皮五次,蚕的一生总共要蜕皮六次:

蚁蚕→二龄蚕→三龄蚕→四龄蚕→五龄蚕→蛹→蛾。

知道桑叶是更适合蚕的食物,蚕能够吐丝与吃桑叶有关。

知道蚕宝宝的饲养和护理方法:

喂新鲜桑叶,刚蜕皮的蚕只能吃嫩桑叶;经常清除蚕的粪便和残叶,保持蚕宝宝“房间”的清洁;保持通风,杜绝蚕与杀虫剂接触;病蚕要及时隔离。

2.科学探究

能坚持长期的细致观察,设计表格,记录养蚕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能在不伤害蚕宝宝的前提下,设计一些可行的小实验来探究自己提出的问题。

3.科学态度、STSE

在养蚕的过程中,爱护蚕宝宝,照顾好蚕宝宝,从而形成关爱动物,关爱小生命的意识。

坚持长期观察,乐于交流与合作,能及时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养蚕心得。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蚕宝宝、放大镜、温度计、新鲜桑叶、纸盒、尺子、其他养蚕器具、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蚕、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引入:

蚕宝宝出生了,怎样才能把它们养得又大又壮?

它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让我们一起关注蚕宝宝的成长吧!

(二)新课学习

1.观察蚕的生长与变化

(1)提问:

蚕宝宝出生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大家发现蚕宝宝有哪些变化?

(2)现场分组再次观察:

学生用尺子和放大镜辅助观察,并记录。

(3)班级交流:

a.说一说蚕宝宝身体大小、颜色等方面的变化。

b.说一说蚕宝宝吃桑叶的情形以及蚕宝宝食量的变化。

c.说一说你的其他新发现。

(4)问题探讨:

班级交流养蚕的发现和心得,提出遇到的问题大家探讨。

(5)列举示例:

分别展示“第3小组养蚕中的发现和问题”

发现:

a.蚕的前面有6只小脚,隔了几截后有8只大脚,身体分成好多截。

b.蚕总是不停地在吃桑叶,当它不吃的时候,就要蜕皮了。

c.蚕的粪便是黑色的,很像五角星形。

d.蜕下的皮卷成了很小的卷。

问题:

a.蚕有耳朵吗?

它能听到声音吗?

b.蚕一共蜕几次皮?

c.蚕只吃桑叶吗?

(6)针对蚕的饲养与护理进行小结:

喂新鲜桑叶,刚蜕皮的蚕只能吃嫩桑叶;经常清除蚕的粪便和残叶,保持蚕宝宝“房间”的清洁;保持通风,杜绝蚕与杀虫剂接触;病蚕要及时隔离。

(7)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

在不伤害蚕宝宝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在饲养过程中针对自己的问题做一些小实验。

你打算针对哪些问题做小实验呢?

(例如:

蚕只吃桑叶吗?

蚕宝宝要蜕几次皮?

2.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

(1)提出问题:

蚕吃莴苣叶吗?

如果吃,桑叶和莴苣叶,哪种更适合蚕宝宝?

(2)介绍材料:

新鲜莴苣叶和新鲜桑叶

(3)设计实验:

分组设计实验,然后班级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4)课后实验并观察,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3.观察蚕宝宝换“新衣”

(1)观看录像:

观察蚕宝宝“蜕皮”的录像,提问:

它们这是怎么了?

(2)小结:

这是蚕宝宝在“蜕皮”,是蚕重要的生长变化现象。

(3)课件展示教材P15蚕宝宝蜕皮过程的四幅图片,比较蜕皮前后蚕宝宝的变化。

(4)任务布置:

a.仔细观察蚕宝宝每次蜕皮前后的活动、模样变化,把它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b.把观察结果记录在养蚕日记上,并统计蚕作茧前要蜕几次皮。

(三)整理,下课。

教学反思:

 

第三课蚕宝宝大变样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蚕通过四次蜕皮之后,便要吐丝作茧,先蜕变成蛹,最后蜕变成蚕蛾(蚕一生蜕皮六次),破茧而出后,雌蛾和雄蛾交配后产卵。

知道蚕蛾的外形特征:

蚕蛾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头部长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是昆虫家族中的一员。

2.科学探究

通过长期的观察,了解蚕从幼虫到成虫的变化过程,做好观察日记记录。

通过观察多只蚕作茧的过程,发现蚕作茧的共同点;能够比较蚕蛾和蚕宝宝的外形、生活习性的不同;能区分雌蛾和雄蛾。

3.科学态度、STSE

坚持不懈地饲养并观察蚕,有探究兴趣,乐于分享。

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硬纸板或稻草等制作“蚕山”的工具和材料、剪刀、刀片、放大镜、蚕茧、蚕蛾、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蚕茧、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1)提问:

上节课我们布置了观察蚕宝宝“蜕皮”的任务。

现在,大家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说一说,蚕作茧前要蜕几次皮?

(2)学生汇报

(3)小结:

蚕作茧前要进行四次这样的“蜕皮”。

当蚕进行完第四次“蜕皮”后,再过一段时间,蚕宝宝就又不吃桑叶了,浑身通明透亮……这是它要吐丝结茧了。

(二)新课学习

1.观察蚕宝宝“作茧自缚”

(1)思考并交流:

观察蚕喜欢在什么地方吐丝结茧。

蚕吐丝结茧的地方有什么特点?

这些地方对蚕的作茧有帮助吗?

(2)小结:

蚕熟之后,它们会本能的向上攀爬,以寻找一个适合结茧的立体空间,这种现象叫做“上山”。

南宋画家楼璹画的《耕织图》中,记录了古人用稻草扎成“蚕山”,帮助蚕宝宝吐丝结茧。

(3)继续思考:

在平面上的蚕会吐丝结茧吗?

(不会)

(4)制作“蚕山”:

那我们也可以做个“蚕山”,帮助蚕宝宝结茧。

教师指导做“蚕山”。

(5)阅读资料:

丝绸之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缫丝工艺从蚕茧中抽出蚕丝,再用蚕丝织成丝绸。

这些美丽的丝绸通过陆路和海上运到中亚、非洲和欧洲,成为著名的丝绸之路。

2.揭开蚕茧里的秘密

(1)猜一猜:

蚕茧里面的蚕有什么变化吗?

(2)明确实验方法:

蚕结茧3—4天后,轻轻剪开几只蚕茧。

观察蚕茧里蚕的身体外形、表面颜色、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

然后将蚕茧盖子盖上,继续观察蚕蛹会发生什么变化,做好观察记录。

(3)交流:

a.说一说蚕蛹是什么样子的?

b.雌蛹和雄蛹有什么区别,如何辨别?

(4)小结:

蚕刚蜕了皮化蛹时,体色是淡黄色的,蛹体嫩软,渐渐地就会变成黄色、黄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来了;雌蛹一般肥大,大腹便便。

雄蛹个体比较瘦小,但很结实。

第二课时

(一)教学导入

(1)谈话引入:

把蚕茧放在通风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蚕蛹就会蜕变成蚕蛾,破茧而出。

1.观察破茧蚕蛾

(1)观看录像:

观察“破茧蚕蛾”的录像。

了解蚕蛹破茧而出变成蚕蛾的过程。

(2)观察并交流:

a.蚕蛾是什么样?

它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它是昆虫吗?

b.比较蚕蛾和蚕宝宝的外形、生活习性有什么不同。

c.能区分雌蛾和雄蛾吗?

它们有什么不同?

(3)小结:

蚕蛾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头部长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是昆虫家族中的一员;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用足在地面爬行,不能飞翔,此外蚕蛾不吃任何食物;蚕蛾有雌蛾和雄蛾之分,雌蛾肥大,大腹便便,行动缓慢;雄蛾瘦小精神,行动较快。

(4)讲述:

当雄蛾嗅到雌蛾的气味后,会更加好动,主动向其靠近并与其交配。

(5)交流:

蚕蛾要产卵了,我们要做哪些准备?

(6)任务布置:

观察蚕蛾交配,以及观察雌蛾产卵的情景,看一看产了多少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的。

(三)整理,下课。

教学反思:

 

第四课昆虫的一生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蚕、蝴蝶和蜜蜂的一生都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知道蚕、蝴蝶和蜜蜂等昆虫的幼虫和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并且经历了“蛹”这个阶段,这样的生长发育过程叫作完全变态发育;蝗虫、蜻蜓等昆虫不经历“蛹”这一阶段,这样的生长发育过程叫作不完全变态发育。

2.科学探究

能有效整理并处理养蚕的资料,分析并总结出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四个阶段。

能查阅资料,了解蝴蝶和蜜蜂的一生,进而比较蝗虫和蜻蜓的一生,辨别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相同和不同。

3.科学态度、STSE

有对昆虫的探索欲望,尊重事实,乐意分享自己的发现。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昆虫资料卡、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提问:

上节课我们布置了观察“雌蛾产卵”的任务。

现在,大家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产了多少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的?

(2)学生汇报

(3)小结:

一只雌蛾大约可产200-500粒卵,新生的蚕卵,扁扁的,颜色呈淡黄色。

(4)讲述:

在养蚕活动中,我们积累了很多养蚕的资料,整理这些资料,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今天,先让我们来整理养蚕日记。

(二)新课学习

1.整理养蚕日记

(1)资料整理:

整理我们的养蚕日记。

可从蚕卵的形状、大小、颜色、温度对孵化的影响,刚孵化出蚁蚕的日期、样子,蚕怎样吃桑叶、怎样行动,蚕蜕皮的几个日期、样子,蚕吐丝结茧前后的样子,蚕蛹的样子,蚕蛾破茧而出的日期、产卵的日期等方面进行整理。

(2)汇报交流:

分组汇报,说一说有哪些发现。

(3)重点分析:

分析我们的养蚕日记,看一看蚕宝宝一生要经历哪几次大的变化。

(4)小结:

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幼虫期22-28天,蛹期10-12天,成虫期9-12天。

(5)课件展示蝴蝶和蜜蜂的一生。

(6)交流:

说一说蝴蝶、蜜蜂的一生有哪几个阶段?

它们的一生有什么相同之处?

(7)小结:

蚕、蝴蝶和蜜蜂的一生都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成虫之后,雌雄交配、产卵,生育新的一代。

(8)课件展示蝗虫和蜻蜓的一生。

(9)交流:

说一说蝗虫和蜻蜓的一生有哪几个阶段?

它们的一生有什么相同之处?

(10)小结:

蝗虫和蜻蜓的一生都经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11)思考并交流:

蝗虫和蜻蜓的一生与蚕、蝴蝶和蜜蜂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12)总结:

蚕、蝴蝶和蜜蜂等昆虫的幼虫和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并且经历了“蛹”这个阶段。

像它们这样的生长发育过程叫作完全变态发育;蝗虫、蜻蜓等昆虫不经历“蛹”这一阶段,像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叫作不完全变态发育。

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是昆虫一生变态发育的两种类型。

(13)任务布置: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昆虫的一生,并了解它们属于什么发育类型。

(三)整理,下课。

教学反思:

第五课生生不息的动物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长大、衰老和死亡。

知道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卵生,另一种是胎生。

知道有了繁殖,动物才能生生不息。

2.科学探究

观察了解鱼、鸡、熊猫的一生,能发现动物共同的生命历程,经历出生、长大、衰老和死亡四个阶段。

通过比较动物的繁殖方式,能够区分卵生和胎生的不同,进而辨别常见动物的繁殖方式。

3.科学态度、STSE

对于探索动物的生命历程及繁衍后代有兴趣,感受生命的生生不息。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树立爱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动物生命历程及繁殖方式的资料,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复习:

前面我们学习了关于昆虫的一生,说一说蚕、蝴蝶和蜜蜂的一生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蝗虫和蜻蜓呢?

(2)学生汇报:

蚕、蝴蝶和蜜蜂的一生都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蝗虫和蜻蜓的一生都经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3)讲述:

昆虫的一生经历了不同阶段,其他动物的一生呢?

今天,让我们走进动物的一生。

(二)新课学习

1.观察其他动物的一生

(1)课件展示教材P23“鱼、鸡、熊猫”的一生的图片。

(2)交流:

说一说,鱼、鸡、熊猫的一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小结:

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长大、衰老和死亡。

这是所有动物的一生相同的地方。

(4)思考:

每一个动物都要从出生走向死亡,但为什么动物没有绝迹?

(5)讲述:

动物的一生除了捕食和躲避被捕食,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繁衍后代,使自己的种群得以延续。

(6)继续探究:

课件再次展示“鱼、鸡、熊猫”的一生的图片。

比较一下,它们繁衍后代的方式一样吗?

为什么?

(7)小结:

a.鱼的繁衍是通过产卵的方式;鸡的繁衍是通过鸡蛋孵化的方式;熊猫的繁衍是通过熊猫妈妈怀胎孕育的方式。

它们的繁衍方式不一样,有卵生和胎生的区别。

b.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卵生,另一种是胎生。

c.哺乳动物通过怀胎孕育直接生出小动物的繁殖方式为胎生。

通过产卵的繁殖方式为卵生。

(8)讨论:

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哪些是卵生?

哪些是胎生?

两种繁殖方式有什么不同?

2.比较卵生和胎生的不同

(1)课件展示教材P24的四幅图片。

(2)交流:

说一说海龟和马的繁殖方式有什么不同?

(3)小结:

海龟的繁殖方式是卵生,海龟是卵生动物。

马的繁殖方式是胎生,马是胎生动物。

(4)全课总结:

各种动物寿命有长有短,具体生命过程也不尽相同,但一生都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

有了繁殖,动物才得以生生不息。

(5)练习:

完成活动手册P9“给动物找妈妈”。

并说出其中哪些是卵生的动物?

哪些是胎生的动物?

(三)整理,下课。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