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外事服务中外合作园区发展路径.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6658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索外事服务中外合作园区发展路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探索外事服务中外合作园区发展路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探索外事服务中外合作园区发展路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探索外事服务中外合作园区发展路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探索外事服务中外合作园区发展路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探索外事服务中外合作园区发展路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探索外事服务中外合作园区发展路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探索外事服务中外合作园区发展路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探索外事服务中外合作园区发展路径.docx

《探索外事服务中外合作园区发展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索外事服务中外合作园区发展路径.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探索外事服务中外合作园区发展路径.docx

探索外事服务中外合作园区发展路径

探索外事服务中外合作园区发展路径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建设和发展中外合作园区已成为贯彻开放创新战略、争创开放新优势的重要途径。

发挥好外交、外事资源优势,助力我市中外合作园区建设、促进开发区转型升级,外事部门责无旁贷。

一、他山之石——鉴先进中外合作园区成功之由

中外合作园区是以特定国家和地区为产业合作重点,以特定的外商投资意向和偏好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配套,突出国际(地区)特色,实现高端项目和特色产业的聚集。

早期园区的中外合作,主要以引进外资企业投资建厂为主;20世纪90年代的合作,则以建立促进园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新型工业合作园区为主题。

近年来,中外合作园区合作领域由最初的中外工业合作园拓展到中外生态合作园、中外科技合作园、中外创新产业园,合作内容更加丰富,特色更加鲜明,产业更趋高端。

从经营管理模式看,中外合作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可分为企业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

企业主导型是由独立投资、自主经营、市场化运作的企业主体负责园区的经营管理,政府仅提供政策扶持、规划指导和职责范围内的行政服务;政府主导型则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层面推动的园区共建,包括两国政府共建的和由商务部与外国政府部门共同签署设立的园区。

按项目形成过程看,可分为“筑巢引凤”型和“集凤筑巢”型。

前者是先有园区,再引进相关企业;后者是先有外资企业,逐渐成长形成规模后,再根据其外资来源国和产业特色成立的园区。

其中,不乏成功合作的典范。

1.政府主导高起点规划全方位推进园区发展。

“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2015年由国务院批复成立,立足“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的高效对接,打造国际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园区,成立由省长担任组长的省市一体的领导小组,制定园区三年滚动发展计划,牢牢抓住项目重点,实行项目包保责任制和精细化目标管理,启动中央商务区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行动计划,全力推进园区建设。

目前,园区主要产业板块各类项目总计152个,其中已建成36个,在建或正在办理注册32个,签约20个,洽谈推进64个。

园中宝马铁西工厂累计实现产值1100亿元,完成税收134亿元。

今年6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应邀访问沈阳,极大地提升了中德园的国际影响力。

2.标杆企业集聚特色产业成就园区发展。

中德(太仓)中小企业工业园是典型的“集凤筑巢”型园区,它的起点源于克恩-里伯斯公司,这家具有百年历史的德国家族企业生产的汽车安全带弹簧占到全球60%的市场份额,1993年落户太仓后,年产值从数百万元迅速增至7亿多元。

该企业发展壮大的示范性和标杆意义不言而喻,吸引了众多的德资企业接踵而至,形成了精密机械制造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两大特色产业。

2012年,太仓顺势而为,成立中德中小企业工业园。

截至今年6月,已引进德资企业230家,包括全球第八家“德国中心”,项目总投资近20亿美元,年产值近300亿元。

3.龙头企业引领外资项目带动园区发展。

2015年,中韩自贸协定明确江苏盐城为中韩产业园合作城市,园区已落户近千家韩资企业,总投资超70亿美元,纳税65.8亿元。

其中,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自2001年落户盐城以来,先后建成三个工厂,累计投资17.6亿美元;2015年产销汽车61.6万辆,销售额545亿元,税收达51.2亿元,是名副其实的支柱型龙头企业。

在其带动下,韩资工业园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目前已有300多家韩资配套企业入驻盐城,并从单体项目向产业链延伸,从汽车拓展到节能环保、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从工业领域延伸到经贸、科技、健康、教育、文化、旅游、物流、现代农业等多领域合作。

4.友好城市为媒启动园区落地发展。

“中德创新园区”是常州市与德国埃森市这对国际友好城市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框架下,于2013年11月正式启动的合作计划。

园区包括研发、产业、教育、现代商务和生态宜居五部分,其中,研发园区依托常州科教城,建设中德联合研发机构、技术示范工程,探求科技人才培养新模式;产业园区依托武进国家高新区,以智能装备、节能环保等产业为主导,集聚德资企业,建设技术成果转化中心;教育园区依托常州科教城与常州技师学院,开展职业教育“双元制”人才培养,建设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训基地;现代商务区突出科技、商务、金融、信息服务等,合作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基地;生态宜居区突出文化建设、绿色生活、智慧城市,打造中欧城镇化合作典范。

目前,已有144家德资企业落户常州,园区平均每天引育1家高科技企业,转化1项科研成果,每天新增4件授权专利和2件授权发明专利。

二、反躬自省——把镇江中外合作园区发展之脉

盘点我市的中外合作园区,政府主导型主要有镇江新区的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中意镇江农业创新示范园;企业主导型主要有丹阳的日本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句容的中以(镇江)农业集优中心。

1.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

系由中瑞两国政府指导,由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和瑞士环境科技促进署(CTS)合作建设的园区,规划为创新研发、生态产业、低碳生活和健康休闲四大主体功能区,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生态产业聚集区、生态技术研发区、中瑞自由贸易协定示范区和低碳智能宜居区为建设目标。

2014年7月开园至今,园区已签约瑞士森科、凯乐绿色建筑设计、华大基因等项目;与瑞士TOP10节能中心合资成立镇江华瑞节能公司,承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全球资源高效利用与清洁生产”(RECP)项目;与瑞士沙夫豪森、纳沙泰尔、瑞中经济协会、瑞士商会等政府部门及行业组织建立定期交流机制。

2.中意镇江农业创新示范园。

于2014年10月由中意两国总理见证签约,也是两国签署的10个双边协议中唯一的农业园区项目,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拟在农业技术研发、食品安全、农业种植、农产品(食品)精深加工、农产品(食品)物流贸易、农业生态旅游、养老保健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目前,已委托意大利波捷特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完成总体规划,有合作意向项目30余个,其中医疗保健、水果种苗培育、生物制剂、水产养殖加工、迷宫观光等5个项目进展顺利。

3.日本汽车零部件产业园。

总规划面积1800亩,总投资6亿美元,分JAPIC(汽车零部件一体化)与JAEIC(汽车设备一体化)两大部分。

JAPIC园区于2014年4月建成运营,目前已入驻日资企业23家,总投资约1亿美元,主要以汽车零部件和建筑机械部件企业为主。

园区2015年销售额较上年增长1倍,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40%。

园区设有开发区园区管理办公室、日资企业咨询服务公司和专业的物流、餐饮、物业等服务机构,已成为日本小型企业在中国唯一形成发展规模的孵化基地。

4.中以(镇江)农业集优中心。

拟由镇江市农科院与以色列Soli公司合作管理,技术支持方为国家外专局、农业部科研中心(ARO)、以色列政府农业国际合作部门及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农学院。

拟通过引进以色列高质量的农产品品种和先进的栽培技术、管理技术、质量标准和市场准入体系,提升镇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目前,该园区项目处于洽谈落实阶段。

我市中外合作园区定位明确,各具特色,符合镇江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其中,中瑞和中意园区都是国家层面高位推进的国际合作园区,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关注。

但相较国内成效显著的先进园区,我市园区建设起步较晚、规模偏小、基础薄弱、外方实力不足、差距较明显。

1.园区规划起点较低,发展空间有限。

盐城举全市之力推进园区建设,高端规划引领,明确“一园三区”的空间布局,将经开区高速圈内约100平方公里、城南新区40平方公里、大丰港经济区内70平方公里用地性质全部调整为城市建设用地,并将园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实行单列,对园区内落户项目优先提供土地指标。

我市园区规划一般仅限于所在辖市区范围,园区内建设用地较少,发展空间有限。

2.产业形态单一,项目来源不广。

沈阳中德园聚焦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汽车生产、工业服务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盯“工业4.0”高端项目,按照“以德为主、内外并举、全球招商”的思路,全面推进园区招商和推介,引进能够快速提升园区形象、提高园区产业集中度的项目。

而我市园区功能及种类相对单一,中瑞园主攻产业方向为低碳生态、节能环保产业,合作方瑞士在工业门类、经济实力和科技核心竞争力等方面逊于德国;其余与意大利、日本及以色列的合作园区基本以农业或汽车零部件等单项产业为主,项目来源不够丰富。

3.缺乏外资龙头企业,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沈阳华晨宝马、盐城悦达起亚,在园区的年产值和税收中贡献了远超半数的占比份额,并且起到了极大的集聚效应。

围绕整车企业的需求,汽车零部件等中小企业纷至沓来,形成了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

同时,其不断做大的优良业绩也吸引了其他德企、韩企抱团落户园区发展。

我市园区恰恰缺乏这样能起到扛鼎作用的龙头企业,未能形成一呼百应、“以外引外”的联动局面。

4.品牌创建和智能化管理滞后,企业融合创新动力不足。

沈阳中德园虽然是政府主导园区,但在管理上走市场化道路,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引进央企、民资、外资共同建设园区;太仓园区着重打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常州科教城创新创业特色明显,其研发平台在苏南板块走在前列,创新企业集群快速成长,园区品牌(如引进的世界顶级设计大师克拉尼品牌)影响力日益彰显。

我市园区在硬件、软件品牌的创立,以及为企业营造完善的发展环境上,都需要进一步创新改革。

5.园区国际化氛围不够,人才支撑不足。

围绕园区发展需求,沈阳着力建设中央商务区,包括启动德国企业服务中心、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宝马实训中心、中德广场、宝马公园等规划建设方案;太仓成立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联盟,打造“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产业技术人才;盐城加快产城融合步伐,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生产性服务业,设立韩国银行,开通“韩园贷”,规划建设韩国医院、韩国城、韩国社区、韩国街道等功能项目,为国际人才在盐城落地生根创造国际化环境。

我市尚没有形成完善的适应园区外资企业发展的国际化氛围,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有待加快跟进。

三、开山攻玉——探服务中外合作园区建设之路

尽管我市中外合作园区建设与发展相对滞后,但在园区定位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进等方面也具备了良好条件。

假以时日,凭借优势、借鉴经验、扬长避短、坚持发展,中外合作园区必将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国际产能合作的新平台、引领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排头兵。

在此,立足外事服务对外开放,提出促进中外合作园区建设与发展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园区规划。

建议成立全市推进中外合作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具体推进落实园区开发建设、国际合作等工作。

整合全市资源,在市级层面统筹规划园区建设,除启动区、核心区外,拓展覆盖至全市重点“三集”园区和生态片区,最大限度解决园区项目用地困难。

根据各园区需求,积极构建部、省、市、区四级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制定园区十年总体发展目标和三年滚动计划,包括产业发展目标、品牌形象目标、体制机制创新计划、知识产权保护计划,配套服务的国际化酒店、医院、学校、社区,以及中央商务区建设安排等内容,为园区未来开发建设提供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2.坚持低碳特色,拓展园区项目。

生态特色、低碳城市已成为我市愈来愈为国际认可的城市名片。

而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场全球性革命,是目前最可行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我市中瑞、中意、中以园区所需引进的合作项目,无论是产业、科技、设计、环保、建筑,还是园林花卉、果蔬食品、生态旅游、养老保健、现代农业,总体都可以纳入生态及低碳为特色的大范畴。

可以分别以瑞士、意大利、以色列为合作核心国,扩大到西欧及中东欧,加大项目引进力度。

日本园则可以汽车产业为发端,通过建立中日产业创新创业交流基地,搭建电商交易平台,成立企业交流协会等方式,吸引更多日本中小企业来镇集聚发展。

3.邀请高层来访,提升园区层次。

一国政要的来访,可以极大提升园区的知名度,并创造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中外企业对接机遇。

放大中瑞、中意政府高层签约及由两国总理见证的优势,充分利用外交、外事资源渠道,联合成立由外事、园区管理部门、落户园区外企、国外商会和企业家组成的联盟机构,形成上下配合、官民共举、内外互动、政企携手的政要来访邀请工作机制,争取外国首脑等政要访问我市园区,进而从两国政府层面落实投资贸易便利化政策,协调上级部门支持园区建设自由贸易示范区,吸引更多的外国企业进驻园区。

4.引进龙头企业,树立园区品牌。

在园区引进项目中,世界500强企业的带头作用和辐射效应不容小觑,是以一引百、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的关键所在。

领导小组挂帅,组建精干招商团队,明确重点项目引进的方向定位,充分了解对方的投资需求、合作路径以及未来为园区带来的收益成果,科学论证项目的可行性发展远景,给予最大化优惠政策的支持,集中力量,主攻引进外资龙头项目,创建园区明星品牌企业,培育园区未来税收大户。

5.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园区环境。

推进园区开发建设模式创新,引进政府、央企、金融机构、民营企业资本多元投资,共同组建股份公司,开展园区招商及管理工作。

打造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先导区,在技改、科研、信息和商务、外贸项目扶持上予以优先考虑;对园区企业在工商、税务、海关、商检等方面专项收费从低、流程从简、服务从优的一揽子政策优待,可赋予园区管理部门负责代办实施。

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积极争取国家、省各类产业引导基金,按照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的原则,支持入驻园区企业发展。

建立综合管理智能化园区,为外资、外智引进和产业园内企业融合发展提供便捷、高效、智能化和法治化的发展环境。

6.深化友城交往,接轨园区建设。

在目前与我市开展园区合作的4个国家中,日本有2个友城,瑞士、意大利、以色列尚无友城。

一方面,在日本深化既有友城关系;另一方面,在瑞、意、以等国合作方所在城市发展友城关系,扩大对欧友城队伍,实现园区合作国家友城全覆盖。

充分利用友城平台资源,两地互设科技经济合作发展中心,建立远程视频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园区合作建设和发展相关事务和问题,为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提供专业服务。

举办双边投资说明会,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深度推介园区的投资环境和配套设施,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7.策划对外宣传,扩大园区影响。

将园区列入我市年度重点对外宣传计划,邀请园区合作国策划公司联合制作能够使外国人“走心入脑”的园区广告宣传片,积极宣传园区建设最新进展与项目需求。

运用新媒体扩大对外推介,如建立园区官方英文网站,在招商宣传图册、涉外人员名片、外事活动卡上加印园区微信公众号二维码,使来访外宾快捷了解园区情况。

通过我驻外使领馆、友城及我市“走出去”企业等渠道,联系海外主流媒体,利用大型招商活动或外国政要来访等重要节点,进行园区集中介绍推广。

8.强化职业教育,支撑园区发展。

支持在镇普通高等院校加快培育适应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校人才,为我市园区建设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将“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引入到我市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与教学工作之中。

政府教育部门联合园区,调研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及潜在需求,探讨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模式,建设跨企业实训中心和若干企业实训基地,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入园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解决园区(企业)发展面临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之忧。

9.发挥资源优势,服务园区为先。

建立外办与园区协同联动机制,选派语言通、业务精、渠道广的优秀外事干部组建工作团队,为园区提供资源共享和翻译礼宾服务。

搜集整理发达国家工业制造和创新研究院的项目信息,以及国际先进工业园区和研究机构的管理、服务和招商经验,为园区招商和改进管理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建立礼宾接待、涉外管理、出国审批(办证)快速服务通道,对涉及园区的外事活动、外方人员邀请、团组出国审批、护照签证办理等工作予以特事特办、专人专办。

加快推进我市国际化进程,努力为在镇外国人创造适宜的创业、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课题组成员:

张国云 肖军荣 奚向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