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历史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6776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7 大小:5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历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7页
建筑历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7页
建筑历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7页
建筑历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7页
建筑历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7页
建筑历史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7页
建筑历史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7页
建筑历史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7页
建筑历史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7页
建筑历史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7页
建筑历史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7页
建筑历史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7页
建筑历史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7页
建筑历史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7页
建筑历史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7页
建筑历史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7页
建筑历史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7页
建筑历史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7页
建筑历史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7页
建筑历史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7页
亲,该文档总共1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历史教案.docx

《建筑历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历史教案.docx(1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筑历史教案.docx

建筑历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部分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建筑

一﹑原始人群的居住方式

1.巢居:

主要在长江流域多水地区,体现水文化特征。

后发展为干阑式建筑,如: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

2.穴居:

为黄河流域广泛采用,体现土文化特征。

后发展为窑洞式建筑,如:

山西石楼县岔沟村遗址

二﹑木构建筑的产生

穴居半穴居穴顶比重上升木骨泥墙

其发展过程体现了水文化和土文化建筑的双向渗透,成为木构架建筑生成的技术渊源,具体体现为:

1)土木结合的构筑方式,奠定了以土木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技术传统。

2)积累了土加工经验,萌芽了夯土技术和土坯技术。

3)积累了木加工经验,诞生了梁、柱、椽、檩等基本构件;从扎结

到榫卯,推进了木构件的组接方式。

4)完成了墙身和屋顶的分化,萌芽了形体的雏形。

5)萌芽了木木构架建筑空间组织的雏形。

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1.仰韶文化遗址:

陕西西安半坡村:

分三个区域,即墓葬区、制陶区和居住区,墙面细泥抹面或烧烤表面,使陶化。

2.龙山文化遗址:

住房遗址出现家庭私有化痕迹,出现套间式半穴居,平面吕字形,白灰抹面,并出现刻画的图案。

问题:

1)原始社会时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建筑有何不同?

2)中国古建筑的产生对后期建筑有何影响?

第二章奴隶社会的建筑

公元前21世纪时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开始。

从夏经商到西周而到达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建筑技术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一、夏(前2070~前1600年)

在考古学上,夏文化尚在探索当中,尚未有确定的夏代建筑遗址。

二、商(前1600~前1046年)

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大发展阶段,为建筑水平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具体表现为:

1)青铜工艺纯熟,出现青铜制的斧、凿、锛等工具。

2)手工业发展,专业化分工明确。

3)夯土技术趋向成熟。

4)大量奴隶劳动集中。

一)宫殿——河南安阳小屯村遗址

1)遗址分宫殿、作坊、墓葬、居民四个区域。

2)宫殿依轴线排列,作庭院式布局。

3)宫殿区又分朝庭、居住、祭祀三部分。

4)初步体现“前朝后寝”和纵深对称布局的雏形。

二)陵墓

远古时代,人死后弃之荒野,称为天葬,后改为埋葬。

丧葬制度

在我国是一项很重要的礼制,陵墓在古人心中有多重意义:

1)侍奉意义。

从商朝起,统治阶级的陵墓便盛行厚葬,安置丰富的陪葬品。

2)祭祀意义。

上陵典礼成为推行皇权和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

3)萌庇意义。

古人把死者葬地的优劣与后代的贫富贵贱相联系。

4)显赫意义。

以宏伟的陵墓建筑群激发人们的敬畏心理,强化皇权的统治地位。

商代陵墓大多集中在殷墟附近,现已发现20余处。

陵墓的特点如下:

a、平面“亚”字形,不起坟,深埋,分为地下(地宫)和地上(享堂)两部分。

b、地下为墓室,安置棺椁;地上为一组环绕陵体的设施,为了影响后人。

c、墓穴向地面掘有斜坡形羡道,为上下运输的通道。

问题:

商朝宫殿建筑的布局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三、西周时期(前11世纪~前771年)

陕西歧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a、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四合院实例。

b、平面由两进院落组成,轴线上依此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

c、屋顶采用了瓦。

d、墙上用三合土(白灰+砂+黄泥)抹面,平整光洁。

瓦的发明是西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出现了筒瓦、板瓦、脊瓦和瓦钉,使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一个比较高级的状态。

制瓦技术是从陶器发展来的。

四、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

1、高台建筑

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一种历史悠久、贯穿于整个建筑发展过程

的独特建筑形式,常与宫殿、楼阁融为一体一体,不可分割。

基本方法是在城内筑高数米至十几米的方形夯土台,四面有很大的侧脚向下延伸,然后在高台上筑殿堂、屋宇。

2、材料和艺术

春秋时建筑上的重要成就是瓦的普遍使用。

建筑装饰和色彩

也日益向多样化发展,并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如:

“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等。

在建筑雕饰上出现了木雕和石雕。

问题:

春秋、西周出现了哪些建筑材料?

第三章封建社会早期的建筑

早期封建社会从战国开始,到南北朝结束,即从前475~前589年,约1000余年的时间。

这个时期封建社会逐步形成新的生产关系,生产工具进入铁器时代,木构建筑体系基本形成。

一﹑战国时期建筑(前475~前221年)

一)主要特点:

1、大城市大量涌现。

2、大规模宫殿和高台建筑兴建。

3、瓦明显进步并大量使用。

4、制砖技术发展。

5、装饰图案丰富多彩。

二)建筑实例——河北平山县中山国王墓群

1、封土高大,之上建祭祀性质的祭殿。

2、严格的轴对称布局。

3、墓中仅存的遗物为铜板兆域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建筑平面图。

4、几墓横列,上各有享堂,立于同一土台上,外有两道神墙环绕。

二、秦代建筑(前221——前207年)

1、秦咸阳宫

布局上屏弃了传统的城郭制度,具有独创性,在渭水难南北

广阔地区建造离宫。

3、秦始皇陵

是我国历史上体型最大的陵墓。

4、秦长城

三、两汉、三国时期的建筑(前206——279年)

1、城市建设——以汉长安为代表

a、城平面不规则,城门12个。

b、皇城位于城中部,官署位于南部,西北为手工业作坊,东北为居民区。

c、主要由未央宫、长乐宫八大殿组成。

2、宫殿建筑——以汉长安大明宫为代表

a、全宫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

b、轴线长约1.2公里,布置三朝五门。

c、主体建筑含元殿高出地面10余米,13开间,殿前设七折“龙尾道”。

d、内廷以太液池为中心,布置殿阁楼台三四十处。

3、宗庙建筑——长安故城南郊“王莽九庙”

a、礼制建筑遗址,共11组。

b、每个平面沿横纵两条轴线完全对称。

c、体型雄伟、形制严整。

5、陵墓建筑:

形状承袭秦朝,陵中设庙和寝两部分,仿“前朝后寝”之制,

坟前神道排石象生、石阕

6、建筑材料、技术、和艺术

①建筑材料:

制砖技术进步,石料使用增多。

②建筑技术:

木构体系基本定型,出现叠梁式、穿斗式。

屋顶形式出现了庑殿、歇山、悬山、攒尖等。

叠梁式——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立短柱,短柱

上再支梁,如是层叠而上的做法。

优缺点:

室内空间开阔,但用料较大。

穿斗式——以一系列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柱子直接承

懔,再以若干穿枋联系的做法。

优缺点:

山面抗凤性好,省料,但室内空间部开阔。

③建筑艺术

强调中轴线,但富于变化、对比,装饰方面综合运用绘画、

雕刻、文字等各种构件装饰,达到结构、装饰有机结合,成为中国古建传统之一。

问题:

汉长安宫的建设有什么成就?

四、两晋、南北朝时期建筑(280——589年)

两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继承了汉代的成就,但佛教建筑兴盛,

并带来印度、中亚的雕刻、绘画艺术,使我国石窟、佛像、壁画有了巨大发展。

1、寺院和佛塔

寺院分以佛塔为主和以殿堂为主两种布局方法,分别以洛阳永宁寺和建中寺为代表。

2、佛塔

佛塔类型有五种:

楼阁式塔:

以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为代表。

密檐式塔: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为我国现存最古的砖塔。

金刚宝座塔;北京西直门外大正觉寺塔。

单层塔:

山东济县神通寺四门塔。

喇嘛塔;北京妙应寺白塔,由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

3、石窟

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是佛教建筑的一种重要类型。

是在山崖陡壁上开凿出来的洞窟形佛寺建筑。

著名的石窟有:

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敦煌莫高窟等。

4、建筑材料、技术、和艺术

①砖、瓦产量和质量提高,金属材料的运用。

②木结构技术提高,砖结构技术有巨大进步,石工技术达

到较高水平。

③建筑装饰花纹广泛应用。

问题:

举例说明两晋南北朝时期寺院和佛塔的类型。

第四章封建社会中期的建筑

唐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

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一﹑唐代建筑(618~907年)

一)、主要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我国古代规划最严整的城市)。

2、筑群体组合愈趋成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如乾陵)。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已有用材制度)。

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出现了专门从事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

5、砖石建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西安大雁塔、小雁塔)。

6、建筑艺术加工真实而成熟(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的内在

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如斗拱、梁柱)。

二)、城市建设

隋唐两代都城长安城最为典型。

1、将官署集中在皇城中,与居民市场分开。

2、功能分区明确,为革新之处。

3、划分108个坊和2个市。

4、道路系统为方整网格式,交通方便,整齐有序。

三)、宫殿建筑——以大明宫为代表(与汉相似,略)

四)、寺庙和佛塔

1、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特点为:

①平面柱网由内外两层柱网组成,即“金厢斗底槽”。

②圆形直柱,有卷杀、生起、和侧脚。

③柱头铺座与补间铺座区分明显,斗拱高度为柱高的一半。

④屋面坡度平缓,正脊及檐口都有升起和曲线。

2、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构建筑。

3、佛塔:

密檐塔——苏州虎丘云岩寺塔。

楼阁塔——西安大雁塔、西安兴教寺玄奘塔单层塔——山东济南神通寺四门塔

4、陵墓——以唐乾陵为代表

唐代因山陵,供食不便,遂将献殿建于陵园南门内,相当

于庙,称为上宫,而在山下设下宫,从而形成上、下宫制。

唐陵布置继承汉代陵门四出的格局,但神道加长,门阙和石象生增多,是宋、明神道布置的蓝本

问题:

举例说明唐代建筑的成就有哪些。

二、宋、辽、金时期建筑(960~1279年)

一)、主要特点:

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性变化(取消里坊制度和夜禁)。

2、木构架采用了古典模数制(以“材”为模数)。

3、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主体建筑。

4、建筑装修和色彩有了很大发展。

5、砖石建筑水平达到新的高度(如河北开元料敌塔,高84米)。

二)、建筑实例

1、寺庙、佛塔

①河北正定隆兴寺

是宋代佛寺总体布局的重要实例,特点为:

a、狭长形平面。

b、主要建筑自南向北排列于中轴线上。

c、由山门、六师殿、摩尼殿、佛香阁、慈氏阁、转轮藏殿、和弥陀殿组成。

②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是我国现存的唯一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构建筑之一,高67.3米,平面八角形,楼阁式塔,采用双层套筒结构,建于辽代。

2、祠庙——山西太原晋祠

是一组带有园林风味的祠庙建筑,建于北宋。

平面采用减柱

法。

3、陵墓

宋陵的制度是:

上宫,神墙围绕成长方形,四面各辟神门,门前一对石狮。

中间为陵台,地下为地宫。

神门外为入口引导部分,南为双阕。

4、住宅

可分一般住宅、贵族住宅、园林住宅三类,完全改变了商周以来的跪坐习惯和家具,对建筑室内高度民主有一定影响。

住宅庭院的园林化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5、《营造法式》

——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李诫所编。

共分为

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五个方面,共34卷,前面还有看样和目录各一卷。

特点为:

①模数的制定和运用。

②设计具有灵活性。

③技术经验的总结。

④装饰与结构的统一。

⑤建筑生产管理的严密性。

问题:

《营造法式》的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封建社会后期的建筑

一﹑元朝建筑(1279~1911年)

元朝统一中国后,利用宗教作为统治工具,尤其是喇嘛教占有特殊地位,中原地区普遍兴建喇嘛寺庙及西藏式瓶式塔,并在建筑装饰艺术中加入许多外来因素。

代表建筑:

1、山西永济县永乐宫

——是道教建筑的典范,是一组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元代道教建筑。

①全部建筑按轴线排列。

②主要大殿三清殿保持宋代建筑特点。

③庑殿顶,采用黄、绿两色琉璃瓦。

④台阶处理方式新颖,为元代建筑中的精品。

⑤梁架规整有序,平面减柱甚多。

⑥屋面坡度大,出檐减短,梁架简化,斗拱比例缩小。

2、北京妙应寺白塔

——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由塔基、塔身、相轮三部分组成,为喇嘛塔,整体比例匀称,外观雄浑壮观,是喇嘛塔中最杰出的代表。

3、成吉思汗陵

二﹑明朝建筑(1279~1911年)

明代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建筑的进步,主要表现为;

6、转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7、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

8、木结构方面,经元代简化,到明代形成新的定型的木构架。

9、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

10、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11、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代表建筑:

1、北京故宫

①宫城南北960米,东西760米,房屋9000多间。

②城市中轴线与宫殿中轴线重合,纵深布局。

③运用院落的大小、开阂,创造多变的空间效果。

④技术设施完备。

2、天坛

三﹑清朝建筑(1644~1911年)

清朝建筑划时代的建筑成就是造园方面的发展

一)园林建筑

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分

1)皇家园林

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

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

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

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

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2)私家园林

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家等休闲的园林。

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

现存的私家园林,如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狮园,上海的豫园等。

3)寺观园林

即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

与私家园林接近。

2.中国古代国林的特色

⑴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

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

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

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

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

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

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

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

⑵分隔空间,融于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

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

为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引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

如此,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

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互相渗透的作用。

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蓝天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

⑶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

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

自然的美色。

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

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⑷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与西方系统园林不同,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

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啊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

?

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

?

其形与神,其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二)、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一>大木作

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