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6848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5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复习资料.docx

《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复习资料.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复习资料.docx

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复习资料

123

 

第一部分教育学

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识记

1、“教育”的概念,(第8页)

广义:

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它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系统的。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组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比起广义教育的概念来,在外延上,狭义的教育仅是广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内涵却要丰富得多。

其主要特点是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是在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

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主要体现在:

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播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指导者;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者。

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在教育过程中以学为职责的人被称为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

受教育者是学校存在的主体;是学校职能部门及其管理的中心;是学校和教师评价的主体;是教育任务完成的主体。

此外,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制约着教师的教,受教育者的独立性、选择性、需要性、创造性和他们个人的兴趣、爱好、主观能动性等这些主体性特征也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活动。

3.教育内容是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

教育内容是基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技术发展水平之上,学校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教育内容在学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首先,教育内容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

其次,最佳的教育内容是目的性与对象性的统一。

教育内容内在地包括教育目标。

因为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也是衡量教育活动效果的标准,是教育内容传授的出发点和归宿。

4.教育物资是指进入教育过程的各种物质资源。

根据这些物质资源在教育中的小同作用,可以把它们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以及教育辅助手段三大类。

这是教育活动中物的要素(非教育基本的要素)。

(二)理解

1、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历史:

原始社会、古代社会、现代社会

形态和特征:

原始社会:

(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产阶级性

(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3)言传身教和模仿是主要的教育手段

古代社会:

(奴隶社会)

(1)最早出现学校教育

(2)“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学校教育被奴隶主阶级所垄断,教育目的是培养巩固和和维护奴隶社会统治的大小奴隶主。

(3)教育内容为礼、乐、射、御、书、数(4)鄙视和脱离生产劳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与人”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

(著名教育体系:

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封建社会)中国:

(1)分官学和私学。

学校教育被地主阶级所垄断,不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官学还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优则仕。

欧洲:

僧侣教育和骑士教育都脱离生产劳动,都是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现代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1)改革教育目的,出现双重教育目的,既要培养资产阶级代理人,又要培养熟练的劳动力。

(2)改革教育内容,增进许多自然科学内容,增设许多新的学科,(3)改革教学方法,引进实验法、演示法、实习法等新的教学方法。

(4)改革教育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制取代个别教学(5)改革受教育权,第一次提出普及义乌教育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

(1)教育权为广大人民所掌握,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

(2)共产党统一领导,创办,(3)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倡唯物主义,反对封建迷信(4)全社会实施平等的民族教育,反对民族压迫(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唯一途径。

2、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中国《礼记·学记》西方《论演说家的教育》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

英国哲学家培根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捷克教育家写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英国洛克《教育漫话》;法国《爱弥儿》;瑞士斐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德国福禄贝尔《人的教育》;英国斯宾塞《教育论》;俄国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美国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教育学的科学化阶段:

苏联教育部长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3、教育学发展过程中中西方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与意义。

(1)夸美纽斯的最主要的观点是:

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大自然是如何运转的,教育就应该怎样去做。

他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他还提出了“泛智”的思想,主张应该让一切人掌握一切知识,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为此他编写了很多教材,比如《世界图解》。

(2)赫尔巴特最主要的观点是: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教育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的“四段教学法”他的学生后来又将其发展成“五段教学法”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

赫尔巴特的理论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3)杜威的最主要的观点是: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教育的目的应该来自教育过程之内,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育的步骤,而不应该从教育的外部去寻找一个目的强加给教育。

教育应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活动组织学习,在做中学,不断改造自己的经验。

教育理论应该排除“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把各种看似矛盾的二元论(比如工作与游戏、劳动与闲暇、普通科目与职业科目)有机统一起来。

杜威的驾驭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

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根据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教育的阶级性、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做出了科学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即称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阶段。

(三)运用

1、“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1)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政策法规。

区别:

教育学是一种研究活动和科学理论,是客观的,是对客观规律的揭示。

而教育政策是主观制定的,是一定的阶级、集团为了教育上的利益而制定的。

两者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所以两者是不能等同的。

联系:

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不仅要考虑一定阶级、集团的利益和价值取向,也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这样,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才是比较可行的。

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究和探讨,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

(2)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教育学源于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

它是运用理性的思考对实践经验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背后的客观规律,总结上升成科学理论的。

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2、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教育目的与功能

(一)识记

1、教育目的概念。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人的社会角色,比如“劳动者”“建设者”、“接班人”、“公民”等;另一部分是人的质量规格或总的素质要求,比如“全面发展”等。

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指导一定时期各类各级教育工作。

2、国外发达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目的或学校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

3、我国教育目的以及小学阶段培养目标。

(1)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者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4、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及其意义。

理论: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此外也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意义:

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的社会条件)

5、教育功能及其类型,不同的教育功能观。

功能:

个体:

(1)教育促进个体生理发展的功能;

(2)教育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功能

社会:

(1)教育的政治功能;

(2)教育的经济功能;(3)教育的文化功能

文化功能包括:

(1)传递与保存文化功能;

(2)活化文化的功能;(3)交流融合文化的功能;(4)选择文化的功能;(5)更新与创造文化的功能

类型:

(1)从作用的对象分,可分为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分,可分为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分,可分为教育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理解

1、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宗旨变革。

(教育方针)

(1)1959年颁布的教育方针“教育要为工农服务,为生产服务。

(2)1957年颁布的教育方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打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文化劳动者”

(3)1958年颁布的教育方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规定“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4)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5)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新中国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

3、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社会生产方式是确立教育目的论的主要依据。

首先,教育目的的确立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其次,教育目的的确立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以及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制度的制约。

4、教育功能的演变

(三)运用

1、能够根据自己对当前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面临问题的认识,就当前应该重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哪些关键素质提出自己的见解

智育

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智育与教学是不同的概念,智育是教育的一项任务和内容,而教学是实施教育的途径,教学不仅要完成智育的任务,也要完成其它各育的任务。

智育的意义

1.智育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缺少的和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各育的核心。

居于基础地位

智育的任务

1.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力(它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等因素,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因素)

为什么要把发展学生智力作为智育的重要任务?

1.人才培养的需要2.处理信息的需要3.挖掘人的潜能的需要

体育

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培育人、塑造人的过程。

体育的意义

1.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本体意义和直接作用)

(a.促进人体的发育和增强各器官的功能。

b.提高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脑力和智力的发展。

c.提高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2.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它提供了一个物质基础。

3.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强弱盛衰。

体育的任务

增强学生体质是体育的根本任务其中包括:

1.促使学生正常发育和身体各器官机能的发展,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2.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

3.通过体育队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促进我国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

体育的内容:

田径(其他运动的基础)、体操、球类、游戏、游泳、武术、军事体育(国防体育)七项

体育的组织形式:

体育课(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早操、课间操。

课外体育锻炼。

运动队训练。

运动竞赛。

美育

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

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1.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2.美育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3.美育能够促进体育,具有怡情健身的作用。

4.美育能促进劳动教育,使学生体验到劳动创造美的体验。

美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美育实施的途径

1.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

2.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

3.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1.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a.劳动技术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

b.劳动技术教育有助于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

c.劳动技术教育中,学生要有一定的体力投入,这样可以使学生活动筋骨,生长肌肉,强健体魄,有利于身体健康。

2.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

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

1.现代工业和手工工艺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2.农、副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3.服务性劳动的生产技能。

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

首先,通过校办工厂、农场(或实验园地)的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其次,通过服务性劳动,尤其是社会公益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2、能够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

三、学校教育制度

(一)识记

1、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内涵、类型。

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1.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的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制度。

广义的教育制度包括一切教育设施。

这些教育设施包括除了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外,还包括儿童教育机关,如少年宫、少年之家,儿童科技站、少年体校,等等;还包括成人文化教育机关,如文化宫、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影剧院、俱乐部等等。

广义的教育制度还包括有关规章制度,如国家教育领导体制,办学体制、招生考试制度、升留级制度、课堂管理制度、学校生活制度、奖惩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教育行政体制与教育管理体制内涵、类型。

校长负责制(网上的内容)

教育行政体制又称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或教育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组织体系和相关制度的总称。

主要包括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国家教育行政权力结构及有关教育行政制度。

教育体制的内涵

1.教育行政体制的核心是国家教育行政权力结构。

(它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教育行政权力分配关系,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教育行政权力配置,教育行政机关与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管理权力的划分,以及教育行政机关内部的各种权力分配关系。

2.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构是国家教育行政体制的组织形态。

国家教育行政权力结构隐含于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构之中。

3.教育行政制度是维系教育行政机构正常运转、发挥职能的基本保证。

它对教育行政机构的行政活动和行政职能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

4.教育行政体制的形成是国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和教育体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5.教育行政体制作为一种社会事业管理体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背景条件的变化或教育体制本身的发展,教育行政体制必须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变革。

教育行政体制的类型

国家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行政权力。

根据国家教育行政权力在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的分配状况和结构特征,教育行政体制主要有以下两种分类方式:

1.按中央和地方的教育行政权力分配关系,可以分为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和中央与地方合作制。

2.按教育行政机关与政府之间的权力结构关系,可分为从属制和独立制。

教育体制管理的内涵

教育管理机构与一定的规范相结合,就构成了教育管理体制.它包括了教育行政体制和学校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是整个教育体制得以构成和运行的保障,它对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有直接的影响.

校长负责制

校长负责处理学校的日常教学科研活动,完善学校的管理,校长全权代表学校并负责赋予校长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和财务权,同时健全学校领导机构心机制。

校长负责制体现了校本管理思想的某些精神。

3、学校概念及其基本性质(网上)

 “学校”一词源于民国。

西周称学校为“辟雍”,是少数奴隶主贵族读书的场所。

古代的学校称为庠、序、学、校、塾。

在开始产生时并不都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而兼为习射、养老的场所。

西汉时学校分中央和地方两种,中央设太学,地方上置学宫。

唐时代办学达到古代极盛时期,学校分类更细,明清时的学校基本是承袭隋唐的,但由于科举制发展,使学校成为科举制的附庸和装饰品。

清末,开始兴办近代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中称学校为学堂。

到1907年,新式学堂遍设各地。

辛亥革命后,教育部公布新学制,“学堂”一律改称“学校”,并一直沿用至今。

4、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含义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

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的特点

第一,互动性。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

第二,渗透性。

第三,传承性。

 校园文化的功能

1.促进师生、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

素质的提升,不完全来自课堂,课堂之外的活动,包括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是提升素质的重要渠道。

 2.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

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诸如体育竞技比赛、登山、游泳对训练体能、增强体质的好处自不待言,其中对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方式。

  3.通过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军训、理论探讨,学术报告,造成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学子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天天向上的人。

校园文化的宗旨与任务

  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一句话就是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即体魄健全,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园地,在这里我们的一切教学工作,一切科研工作,一切师生参与的活动,都应以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人才为中心。

就此而言,可以说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

在这里,首要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良好的“四有”公民,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5.建立学制的依据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三)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四)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二)理解

1、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和趋势;(我国)

旧中国学制(从清末开始)

(一)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这是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二)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该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这是中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

(三)1912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

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四)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新中国的学制

1.革命战争年代,我国解放区的教育主要分为干部教育和群众教育。

2.坚持的三原则“干部教育重于群众教育;在干部教育中,在职干部的提高重于未来干部的培养;群众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

(一)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195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动员一切积极因素。

在指导上确立了“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原则。

(三)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根本目的是提高中华民族素材,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义务教育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它规定把普及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

目前在义务教育教育年限方面,我国实行“六三制”、“五四制”“五三制”、九年一贯制以及幼儿园、小学、初中一贯制等多种形式;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教育;要加强领导,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四)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调整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办学体制;改革高校的招生和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资体制。

(五)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1)努力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2010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打好基础。

(2)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

(3)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完善保障机制

(4)建立和健全助学制度,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乌教育

(5)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加快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6)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7)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8)健全教育督导与评估体系,保障教育发展与改革目标的实现。

(9)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我国学制进一步改革的基本原则

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2、了解学校在东西方文明社会产生、发展的历史。

3、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历史和变革,小学内部领导体制的演变、现状及未来改革的重要方向。

4、我国学校现有的运行机制及其创新

(三)运用

1、运用相关理论分析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

2、能够根据校园文化特征和校园文化理论,为创建理想的学校组织文化提供基本思路。

3、能够对进一步实施和完善校长负责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四、教师与学生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