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刘要直.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6944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刘要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自然辩证法刘要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自然辩证法刘要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自然辩证法刘要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自然辩证法刘要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自然辩证法刘要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自然辩证法刘要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自然辩证法刘要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自然辩证法刘要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自然辩证法刘要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刘要直.docx

《自然辩证法刘要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刘要直.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刘要直.docx

自然辩证法刘要直

北京理工大学

 

自然辩证法

 

题目:

人工智能与哲学的对话

——从AlphaGo谈起

教师:

江洋

学生:

刘要直

学号:

***********

电话:

1560*******

学院:

自动化学院

专业:

系统工程

 

摘要

本文主要分三个模块,第一部分从自然辩证法的定义、影响地位、研究内容、新时期发展、未来展望展开,进行概要介绍;第二部分以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人工智能与哲学的对话”探讨会进行阐述,主要从专家说——从AlphaGo谈起、媒体说——人工智能会“战胜”人类吗、小结等三个方面展开陈述;最后一个部分是个人对课程和研讨会的感触。

 

关键词: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人工智能AlphaGo

Abstract

Discussinthispaperismainlydividedintothreemodules,thefirstpartfromthedefinitionofthedialecticsofnature,positionandinfluence,researchcontent,developmentinthenewera,futureprospects,isintroducedbriefly;thesecondparttoRenminUniversityofChinaheldthe"artificialintelligenceandphilosophyofdialogue"tocarryontheelaboration,mainlyfromexpertssay--TalkingfromtheAlphaGo,themediasay--artificialintelligencewill"winover"humanornot,summaryandsoonthreeaspectslaunchesthestatement;thelastpartispersonalfeelingofcoursesandseminars.

Keywords:

Dialecticsofnature,philosophyofscienceandtechnology,artificialintelligence,AlphaGo

目录

摘要2

目录3

一、自然辩证法概略4

1.定义4

2.影响和地位4

3.研究内容4

4.新时期发展5

5.未来展望5

二、人工智能与哲学的对话6

1.专家说——从AlphaGo谈起6

2.媒体说——人工智能会“战胜”人类吗7

3.小结9

三、个人体悟10

四、致谢10

五、参考文献10

 

一、自然辩证法概略

1.定义

科学技术哲学[1]学科原称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传统和科学哲学传统的对峙和融合贯穿了过去三十年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传统属于德国古典自然哲学传统,有意识形态的优势,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科学哲学传统属于逻辑经验主义传统,强调学科自主性,重视学科建设。

两个传统和平共存,但带来了这个学科的致命问题:

名实长期冲突,学科定位不明。

科学技术哲学与理学的一级学科——科学技术史关系密切,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范围主要涉及理、工、农、医四大学科门类,但是又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科学领域,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科学技术史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又要探讨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因此,科学技术史既不是一般的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历史学。

它是横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同样的,科学技术哲学虽然是哲学的分支学科,但是却不是单纯的人文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而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具有浓厚方法论性质的、横跨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

著名英籍匈牙利哲学家拉卡托斯所一贯倡导的“精致证伪主义”就力图使科学哲学与科学史一致,这是拉卡托斯科学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也是我们称之为“精致证伪主义”的原因。

另外,历史主义的科学哲学流派,其代表人物如库恩、费耶阿本德、图尔明等,也主张用科学史来检验科学哲学。

2.影响和地位

二级学科,但这个学科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远远不是一个二级学科能够概括的。

1990年之前,“科学技术哲学”的名字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界曾经走在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前列,引领风气和时尚。

但是,在学科建设方面,由于先天缺陷,三十年的发展依然未能在学科定位上取得共识,并且最终制约着学科发展。

3.研究内容

研究领域遍及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和科技方法论等基础研究,数学哲学、物理哲学、天文哲学、化学哲学、地学哲学、医学哲学(主要包括医学辩证法和医学伦理学两方面的内容)、生物哲学等应用研究。

科学社会学、科学与宗教、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科学思想史及传播学、科学伦理学、生态哲学、环境哲学、经济哲学、科学学、哲理数学,以及各个产业、行业领域的一些哲学、方法论、科技政策、发展战略等都是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范围。

随着人类社会逐渐步入信息时代,为了应对信息化浪潮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种种机遇和挑战,科学技术哲学已经将信息科技纳入到了自己的视域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前沿学科性质的信息哲学学科群。

例如,计算机哲学、人工智能哲学、系统哲学等为其中相对成熟的学科。

在军事科技领域,科学技术哲学是一种相对特殊的应用哲学,在中国的军事院校中,逐渐形成了军事技术辩证法、军事技术创新、军事技术与社会、军事技术哲学、军事技术创新思维及方法、军事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国防科技发展战略、军事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军事科学技术与文化、军事科技伦理学、军事技术创新与管理等等具有鲜明军事特色的军事哲学学科,这在整体上统帅、驾驭军事科学技术,提高军队战斗力日益凸显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新时期发展

新时期的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的重心向高等院校转移,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同样重要。

1978年于光远等人首次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招收自然辩证法硕士研究生。

1981年教育部正式发文确定自然辩证法类课程是全国理工农医科研究生的必修政治课。

这样,自然辩证法就既有了自己的学科建制,也有了自己特殊的用武之地。

此后二十多年间,几乎每一个招收研究生的理工农医类高校都设立了自然辩证法教研室,造就了相当可观的自然辩证法研究教学队伍。

截至2006年,全国有26个科技哲学博士点,60多个硕士点,在哲学的二级学科中仅次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5.未来展望

对中国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界基本形势的估计,首先不能不考虑的是它的政治功能的弱化和淡化。

对科学家们的政治紧箍咒已经全然解除,因此,不再有多少科学家们心甘情愿来聆听“科技哲学家”们的“教诲”了。

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历届领导人名单中可以看出,第一届那种科学家踊跃加入的兴盛景象已经不再可能,一线科学家们基本上不再关心这里的问题。

如果说还需要对科学家们进行统战的话,那自然辩证法也不再是一个合用的统战工具了。

由于这种政治功能的弱化,自然辩证法界进一步发展的外部资源大打折扣。

出于“长治久安”计,需要从内部挖潜,也就是要搞学科建设。

二、人工智能与哲学的对话

1.专家说——从AlphaGo谈起

今天到场的有很多科学家家、工程师还有哲学家,从其中可以看到,对于此次涉及的论述有不同风格的见解:

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王飞跃老师论述“ThePhilosophyofIntelligence:

关于AlphaGoThesis和思维范式[2]的转移”,从历史的维度对自然哲学的思考,其中包括丰富的个人经历、逸闻等,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段伟文老师阐释“普罗米修斯的惭愧与人机关系的未来”,主要目的不是出于批判人工智能,实际上是要让我们如何正视这种“失败”的被超越的现状;

来自复旦大学的危辉老师论述“人工智能的春天真的到了吗?

”,先从学术剖析,然后披露背后或许存在的种种诸如利益纠缠等隐情,冷静地从学术角度客观分析人工智能自有其发展的模式,尚未到达我们所想的瓶颈阶段,可能更多地还处于探底期;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刘晓力老师论述“从AlphaGo看延展智能”,认为机器尚未有“心”,所以目前机器仅仅是人的智能的延展;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刘畅老师谈及“AlphaGo与Alpha狗”,从哲学的维度对人工智能进行辨析、论证,让我们以一种更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人工智能;

来自中山大学的翟振明老师论述“AI给我们卸载,VR让我们飞翔”,谈及意识体现智能的观点,要么从外面把意识输入到人工智能,要么人工智能本身可以自主产生意识,否则的话,就现在的人工智能来说,是没有意识的;

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陈晓平老师反击“也谈人与机器如何相处——与翟振明商榷”,从必然性的角度来说,现在固然不能证明人工智能有意识,但从豁然性的角度又不能否定人工智能可以产生意识,所以,人类就有责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来自图森科技的专家王乃岩提出“深度学习的艺术应用”,先阐释应用于图像处理的相关技术,然后引出创造是把一些东西整合在一起,之后可能就会产生奇妙的反应,至于最后会产生什么后果,暂时无法预测;

来自科大讯飞的李剑锋专家阐述“从语音交互到人工智能的飞跃”,提出人工智能发展三个阶段,人工智能也是一波浪潮,总有兴起和落漠;

军事专家周晨鸣剖析“人工智能是否真的会发动战争?

”,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引发战争,因为战争是一场整体性策略等问题;

来自北京邮电大学的刘伟老师深入阐述“人机环境系统智能交互与情景认知”,从与剑桥的渊源讲起,将哲学和人工智能结合起来,更好地融合,看好发展前景;

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徐竹老师介绍“Alpha‘知道如何’下围棋吗?

”,从多个角度辨析人工智能真的知道“How”去做么;

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薛少华老师风趣又不失深刻地阐释“玩游戏,人工智能一定比人类强吗?

”,幽默风趣地道出了人机对战的公平性,以及哪些方面人工智能永远无法超越人类。

本来人机对战很大程度上是商业炒作的噱头,我们又何必太过于纠结其中呢;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刘刚老师思论述“机器战胜围棋后的反思”,对各种技术细节进行了探讨,对技术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王晓阳老师论述“人工智能的未来:

从哲学的角度看”,从人工智能现状和困境、人工智能与人类智的对比、展望人工智能的未来等三个方面展开,在可能的人工智能战胜人类、交融、井水不犯河水相处,需要相应的制度体系安排、完善;

来自南京大学的陶孝云老师讲述“谈谈人工心灵”,提出了诸多认识层次判断标准,例如知觉、行动、自我意识、情绪、现象、有第一、三人称,搞清楚人工智能究竟看起来像人工心灵,还是真的有自我觉知的人工心灵;

来自中南大学的李熙老师谈论“从通用人工智能看具体人工智能”,通用的归纳法的方法论,性概率的角度看问题,更愿意相信美好的是大多数;

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陆丁老师提出“AI:

是不是人?

是不是比人还像人?

如何与人共存?

”,深入运用分析哲学展开论述。

2.媒体说——人工智能会“战胜”人类吗 

人工智能[3]会“战胜”人类吗?

如果人工智能真的具有了人格结构,他们还是‘机器人’吗?

即使是像AlphaGo这样的弱人工智能,已经对人类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和威胁,更不用说强人工智能。

 “如果人工智能真的具有了人格结构,他们还是‘机器人’吗?

我们主动设计了这种新型主体存在,不就是创造了我们的后代吗?

长江后浪推前浪,不是很正常吗?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人机互联实验室主任翟振明讲到激动处,双手一摊,向台下的专家问道,“你们怕什么呢?

这是一场“烧脑”的研讨会。

4月1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现代逻辑与科学哲学研究所和中国维特根斯坦学会,联合科技媒体“机器之心”,主办了一场人工智能和哲学的跨界对话。

“如何冷静地认知人工智能发展主要方向,及其目前局限,还有未来的潜在影响,是需要科学、技术和哲学界共同理性探讨的重要问题。

”主办方如是说。

3月中旬,谷歌的AlphaGo以 4∶1的成绩战胜韩国棋手李世石,攻陷了围棋游戏这块人类智力堡垒,引发公众和学界的大讨论。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危辉提了一个问题:

“下围棋和‘乌鸦喝水’,哪个难?

围棋,规则明确,棋局定义清晰,棋盘空间有限——“这就是个软柿子”。

危辉分析,谷歌的围棋程序并没有真正理解围棋的基本原则,只是记下了海量的“布局vs布局”的映射关系;它使出的那些奇怪新招数,其实是一种“类推能力”,不能称之为“创新”;每局都没有大胜,说明AlphaGo其实亦步亦趋,追随人类棋手的走步进行小范围搜索。

如果由此说人类智力崩塌,危辉给出了四个字:

危言耸听。

 “下棋是规范的事情,乌鸦喝水不是;往瓶子里填石子可以喝到水,这样的知识是怎么学得的,我们不知道。

”这些没有“预编程”而需要“临时决策”的事情,人工智能,做不到。

“人工智能的研究现状,如同‘瞎子摸象’。

各家有各家的方法,完全不可融合。

深入到智能的本质,我们发现自己几乎一无所知。

”危辉强调。

尽管并非身处同一领域,中国人民大学现代逻辑与科学哲学研究所所长刘晓力感慨,自己和危辉有许多“共鸣”。

“硅基材料构成的、遵循计算复杂性理论的计算机,其计算能力定有极限。

”除非在材料或算法理论上能取得革命性突破,人工智能,目前来说只能是“无心”的。

出路,或许还是要在对人类大脑的研究中去找寻。

不过,“无心”的人工智能,构不构成所谓的“威胁”?

 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的态度很明确,不要忧心人工智能“换人”,未来是“智能扩人”。

王飞跃指出,未来,是“大数据+大计算+大决策”的时代。

实际组织和软件定义的组织虚实互动,构成“平行组织”,产生“平行智能”;和AlphaGo可以跟自己博弈练习下棋一样,平行组织同样可以“自我对打”。

一家“平行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积累数十年的经营经验,它能用这些经验和知识,实现对行动的闭环反馈式监控与指导。

王飞跃说,这些软件定义的组织或者平行组织的建设,将促生大量新的工作岗位。

那,人工智能是否有可能“战胜”人类?

翟振明指出,人类智能的底层机制,在量子力学层面才可能找到解释。

因此,在经典力学框架下研发出的人工智能,是不可能具有“意识”的。

它没有爱恨情仇、自由意志,自然也就无法产生“征服”或者“消灭”人类的动机——这是弱人工智能,不足为惧。

若有了自由意志,这样的强人工智能就是人类的“后辈”。

翟振明说,后辈向前辈造反,并将前辈征服,那也不过是和人类历史上屡次发生的“征服事件”一样,并非末日。

“即使是像AlphaGo这样的弱人工智能,已经对人类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和威胁,更不用说强人工智能。

对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予一定限制,在伦理学上是必要和正当的。

”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陈晓平在会场摆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当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可能性大到一定程度时,应该加以禁止,不能对这种威胁不屑一顾。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王晓阳想得更远,他在自己的论文里抛出了这样的问题:

“按照目前计算机科学和生命科学迅猛发展的趋势来看,等到下个一千年或下个一万年,我们后代的物理—生理外形又会是怎样?

凭什么来确定他们是我们人类的后代,而不是一个全新的物种[4]?

反之,又有什么可靠的理由说,他们不是一个全新的物种,而是与我们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他们在其能力的诸多方面(包括智能)都已经远远地超越了我们而已?

3.小结

综上所述,可提炼出有三类人、九种叙述方式:

科学家、工程师进行介绍(讲清楚人工智能是什么)、展望(愿景,发展方向)、阐释(大家对整个发展历程进行阐释);

哲学家进行辨析(对讨论问题的辨析)、论证(运用各种方式)、诘难(以战斗的姿态);

中间派进行构想(未来)、批判(现状)、审视(领域)。

 

三、个人体悟

对于课堂建议:

老师可以建立微信群,便与同学交流互动,也可以通过微信群及时反馈课上问题;同时,增加同学老师之间的后续联系,不仅仅停留在课上,可以更多地关注课后以及未来。

对于此次圆桌会议,在听了各位专家见地后收获颇丰,最起码给自己思想上带来了一次洗礼,让自己以后在看问题时多了几个角度,“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确很有道理,在以后的生涯中,要多多加强对自己的各方面投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个人对人工智能有没有自主意识也有点自己的看法,人的创造性更多地在于从无到有,从0到1而不是从1到N;重要的是:

不是单纯的想法,而是产生想法的想法,这样,现有的人工智能即使具有外推能力,但是仅仅停留在从1到N,而且现在尚处于初级阶段,连瓶颈问题还不存在,过多担忧则是杞人忧天,不要用模糊的危险来抹杀可观的好处。

要搞人工智能,这在战略上是不可动摇的,但在如何进行的战术问题上,就需要靠各位专家、学者努力了。

四、致谢

为期六周的自然辩证法转眼即过,感谢江洋老师在课堂上一直传道解惑,每每生病咳嗽还在坚持上课的敬业精神深深感染着我,我会把这种坚持与进取精神用于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不断砥砺前行,我就是那个坐在第二排,对那个火车碾压人的假设采取观望避而不答的男生;感谢薛少华老师对人大“人工智能与哲学对话”圆桌会议的宣传与邀请,感谢现场对我的照顾;感谢王玲玲同学,在我生病时对我学业、作业上的关心······每每提及,难免挂一漏万,再次对给予我帮助和指导的老师、同学表示诚挚感谢!

五、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哲学概论/那日苏主编.—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0

2.科学哲学/[英]伯德著;贾玉树,荣小雪等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技术与生活世界/舒红跃著.—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8

4.技术批判轮/[美]安德鲁·芬博格著;韩连庆,曹观法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

5.XX百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