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及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7150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5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及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及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及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及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及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及习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及习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及习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及习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及习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及习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及习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及习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及习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及习题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及习题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及习题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及习题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及习题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及习题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及习题答案.docx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及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及习题答案.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及习题答案.docx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及习题答案

思考题及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地球科学:

简称地学,是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

是地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六大根底学科之一。

地质学:

以研究地球的本质特征为目的,是地球科学的主要组成局部。

主要研究对象为地球的固体硬壳——地壳或岩石圈,研究容包括物质组成、构造构造,以及地壳和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变历史。

二、填空题

1、地质学开展经历了18世纪前古代地质思想的萌芽阶段、18世纪—19世纪中叶地质学的创立阶段、近代地质学开展阶段三个阶段。

2、地质学开展初期,学术界展开了水成论与火成论和渐变论与灾变论两场争论,对地质学的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

1、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研究的容实际上没有本质区别〔×〕。

2、地球的演变是以渐进的方式持续进展的〔×〕。

地球概说

一、名词解释

磁异常:

指地球浅部具有磁性的矿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它也叠加在根本磁场上。

实测值经过校正后减去磁场的正常值,其差值为正称正异常,其差值为负称负异常。

重力异常:

实测重力值多数与正常重力值不符的现象。

原因:

①测点不一定位于平均海平面上;②地壳不同局部物质的密度不同。

地温梯度:

深度每增加100m增加的温度。

不同地区地温梯度不同,如亚洲的平均值为2.5度;欧洲为3~3.5度。

岩石圈:

软流圈上部的地球局部称为岩石圈。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固体物质。

二、填空题

1、地球外表积是起伏不平的,可分为陆地和海洋两大局部。

2、大陆外表按起伏特征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及盆地等五种地形地貌单元。

3、世界上的两大山系为阿尔卑斯—喜玛拉雅山系和环太平洋山系。

4、海底地形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单元。

5、大陆边缘分为大西洋、太平洋两种类型。

6、大陆边缘由⑴大陆架;⑵大陆坡;⑶大陆基;⑷岛弧;⑸海沟五局部构成。

7、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三个圈层。

8、根据莫霍面、古登堡面将地球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局部。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

1、某地区重力异常,说明该地区重力值偏高〔×〕。

2、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够在液体中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

3、A地1000米深度处的温度一定比B地800米深度处的温度高〔×〕。

4、地下的温度、压力,与地壳的密度成正比〔×〕。

5、古登堡面以上,重力值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古登堡面以下,重力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6、地球的北极为地磁场的N极;地球的南极为地磁场的S极〔×〕。

四、选择题

1、岩石密度越〔〕,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越慢;能在地球部传播的是〔C〕。

A、高、面波B、低、横波

C、低、体波D、高、纵波

2、山地的海拔高度最低界限为〔〕;平原的最高海拔界限为〔A〕。

A、500米、200米B、1000米、500米

C、500米、100米D、1000米、200米

3、按照高程和起伏特征,大陆地形可分为〔〕种类型;根据海底地形的总特征,海底地形可分为〔C〕个大的地形单元。

A、5、2B、2、2

C、5、3D、3、2

4、大陆架的坡度〔〕;大陆坡的坡度〔B〕。

A、大、大B、小、大

C、小、小D、大、小

5、地震波能够在地球部传播说明地球有〔〕;地壳中的岩石可发生强烈的弯曲说明地球具有〔B〕。

A、弹性、弹性B、弹性、塑性

C、塑性、塑性D、塑性、弹性

五、简述题

1、地球的部圈层划分依据及划分结果。

答:

划分依据:

主要依据为岩石密度和地震波传播速度。

划分结果:

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局部。

莫霍面以上为地壳;古登堡面以上至莫霍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

详细结果:

地壳的陆壳局部又分为上地壳(硅铝质)和下地壳(硅镁质);接近地幔顶部存在低速带,称为软流圈;软流圈以上的固体局部称为岩石圈;地幔细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细分为液态外核、液-固过渡层和固态核。

2、地震波的传播特点。

答: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有关,从一种介质到另一种介质,速度将发生变化。

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

面波是沿地球外表传播的地震波;体波是在地球部传播的地震波,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横波的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不能在液体中传播。

纵波的传播方向与震动方向一致,传播速度快,在液体和固体中均能传播。

地壳

一、名词解释

克拉克值:

某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百分含量。

岩石构造:

是反映岩石矿物中矿物颗粒本身的特点及颗粒之间的组构特点。

包括矿物颗粒的结晶程度、粗细及均匀程度、分选和磨圆度等。

岩石构造:

是指岩石中各种矿物颗粒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

包括机械成因的层理、层面、变形构造;化学成因的构造;生物成因的构造等。

地壳均衡:

地壳为适应重力作用而不断调整到达平衡的现象。

重力异常越高,地壳越薄,莫霍面越浅,反之,地壳越厚,莫霍面越深。

这种现象反映了地表质量的过剩(地形隆起)由地壳深处质量亏损(莫霍面的下凹)所补偿。

解理:

矿物受外力后沿晶体格架规那么裂开的现象。

解理的光滑平面称解理面。

二、填空题

1、固体矿物按部构造可划分为晶质和非晶质两类两类。

2、按矿物的化学成分可将其分为自然元素、硫化物及类似化合物、氧化物、氢氧化物、含氧盐类矿物和卤化物六大类。

3、晶体按其生长方式分为一向延长型、二向延长型、三向延长型三种。

4、矿物的光学性质包括颜色、透明度、条痕和光泽。

5、地壳中的岩石可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类。

6、根据地壳的构造,可将地壳划分为大陆地壳、大洋地壳、过渡地壳三类。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

1、地壳中的矿物都为固体状态〔×〕。

2、氧化物稳定性强,硫化物稳定性差,容易氧化〔∨〕。

3、硅酸盐类矿物是主要的造岩矿物〔∨〕。

4、地壳越薄,莫霍面越深;地壳越厚,莫霍面越浅〔×〕。

5、矿物的成分决定了它的颜色,即使含有少量杂质,其颜色也不会因此改变〔×〕。

6、如果矿物能均匀地吸收不同波长的光波,那么它可能呈现灰色;如果矿物有选择地吸收光波,那么可能呈现红色或蓝色等彩色〔∨〕。

7、萤石的硬度要大于方解石,刚玉的硬度要小于黄玉〔×〕。

8、岩浆岩变质形成的变质岩称正变质岩,沉积岩变质形成的岩石称副变质岩〔∨〕。

四、选择题

1、大陆地壳密度〔〕,大洋地壳重力为〔D〕异常。

A、大、正B、小、负

C、大、负D、小、正

2、岩浆侵入深度越浅,岩石的结晶程度越〔D〕,陆上沉积岩厚度〔〕海洋中的厚度。

A、高、大于B、低、小于

C、高、小于D、低、大于

3、卤化物在地壳中种类〔B〕,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

A、多、能B、少、能

C、多、不能D、少、不能

五、简述题

1、三大类岩石的区别,如何相互转化。

答:

一是成因不同。

沉积岩是由各种外力地质作力形成的沉积物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为水成的岩石。

岩浆岩是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为火成的岩石。

变质岩是地壳中已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轻微变质岩等)在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使原来岩石的成分、构造、构造等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

且约定由岩浆岩变质形成的变质岩称正变质岩,由沉积岩变质形成的岩石称副变质岩。

为压力、温度、热液等作用,改造原岩形成的。

二是构造不同。

沉积岩的典型特征为具有层理和层面构造。

岩浆岩的构造特征为块状。

变质岩的构造特征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如果是沉积岩变质形成,那么可以保存有层理或层面构造,也可能因变质程度深的缘故成块状,而由岩浆岩变质形成那么成块状。

暴露在地表而又处于较高海拔位置的岩浆岩、变质岩,经过风化剥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的岩石因构造运动可能下沉到地壳深处而成为岩浆,或者因温度、压力或热液作用而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也可下沉到地球深处成为岩浆,岩浆上升后形成岩浆岩。

总之,三大类岩石在不断的演化和转化。

2、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区别。

答:

①构造与成分:

大陆地壳具有双层构造。

上部为硅铝层,也称为花岗质层;下部为硅镁层,也称为玄武岩层。

硅铝层与硅镁层之间的界面称为康拉德面。

大洋地壳缺乏硅铝层,只有硅镁层。

②大陆地壳密度小,2.7g/cm3;大洋地壳密度大,3.0g/cm3。

③大陆地壳厚度大,平均33km,莫霍面深;大洋地壳厚度小,全球洋壳平均厚度6~8km,莫霍面浅。

④大陆地壳沉积物厚度大,0~10km;大洋地壳沉积物厚度小,0~2km。

⑤大陆地壳重力异常以负异常为主;大洋地壳重力异常以正异常为主。

⑥大陆地壳年龄老,最早形成于46亿年前;大洋地壳年轻,最老的洋壳形成于2亿年前,大局部那么形成于1亿年以来。

⑦大陆地壳地震波速度分为两局部,硅铝层的纵波速为5.6~6.0km/s,硅镁层纵波速为6.8km/s;大洋地壳硅镁层纵波速为6.8km/s。

3、地壳均衡的根本原理。

答:

地壳为适应重力的作用而不断调整到达平衡的现象。

一般来说,重力异常越高,地壳越薄,莫霍面越浅,反之,地壳越厚,莫霍面越深。

这种现象反映了地表质量的过剩(地形隆起)由地壳深处质量亏损(莫霍面的下凹)所补偿。

地球的历史

一、名词解释

古生物学:

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及其开展规律的科学。

其围包括各个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一切与古生物有关的资料。

包括生物遗体和遗迹,以及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化石:

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标准化石:

指那些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利用标准化石不仅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的年代比照。

相对地质年代:

根据生物的开展和演化把整个地质历史划分为不同历史阶段。

绝对地质年代:

利用岩石中某些放射性元素的蜕变规律计算岩石的年龄。

地层层序律:

是指在岩层形成后,如未受到强烈地壳运动影响而颠倒,那么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并保持近于水平状态的现象。

简单地讲:

未经构造变动而倒转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规律。

化石层序律:

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有一样化石的地层其时代一样,古生物化石或其组合形态构造越简单,地层时代就越老,反之越新。

地层切割律:

指岩层、侵入体、断层之间的穿插和切割关系。

利用这些关系可以确定相互切割地质体的相对时代,根本原那么是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

组:

岩石地层的根本单位,组的含义在于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

组或者由一种岩石构成;或者以一种岩石为主,夹又重复出现的夹层;或者由两三种岩石交替出现所构成。

二、填空题

1、成种作用的模式包括渐变模式、突变模式两种观点。

2、地质年代单位为宙、代、纪、世、期五个大的时代单位。

3、年代地层单位为宇、界、系、统、阶五个大的地层单位。

4、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二叠纪(P)纪六个时代单位。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

1、变异促进了生物进化,遗传那么限制了生物的多样性〔×〕。

2、鸟类起源于爬行动物,而爬行动物由两栖类动物演变而来〔∨〕。

3、细菌和蓝藻在冥古代出现,震旦纪带壳动物爆发〔×〕。

4、陆生维管植物于泥盆纪出现,恐龙盛行于中生代〔×〕。

5、古生物组合形态简单,地层可能老也可能新,而古生物形态组合越复杂,那么所代表的地层一定较新〔×〕。

6、因为古生物开展是由水生到陆生,所以当地层中含有陆生的生物化石,指示地层老;而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为水生的生物时,指示地层新〔×〕。

7、如果地层未发生倒转,那么上部地层新,下部地层老〔∨〕。

8、当地质体发生穿插切割关系时,判断的根本原那么是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

9、生物进化演化过程是均匀等速向前开展的,即每隔一定时间,生物就向前开展一步〔×〕。

10、受局部气候影响,即使同一时间段,全球的古生物总貌也不可能一致〔×〕。

11、地质历史上由于不可知的灾难性事件,导致了一些生物灭绝,但随着地球环境条件的改变,这些灭绝的生物又重新开展起来〔×〕。

12、相对地质年代是利用古生物的演化规律来确定,但不能确定地层的准确的绝对年代〔∨〕。

13、古生界生物开场繁盛,白垩纪恐龙灭绝〔×〕。

四、选择题

1、蕨类植物比菌藻类植物出现的〔〕,裸子植物比被子植物出现的〔D〕。

A、早、早B、晚、晚

C、早、晚D、晚、早

2、侵入体比被侵入的地层〔C〕,腔肠动物门比原生动物门出现的〔〕。

A、新、早B、老、早

C、新、晚D、老、晚

3、印痕是〔B〕动物在围岩上留下的,印模是〔〕动物在围岩上留下的。

A、软体、软体B、软体、硬体

C、硬体、硬体D、硬体、软体

4、二叠纪属于〔B〕,震旦纪属于〔〕。

A、古生代、古生代B、古生代、元古代

C、中生代、元古代D、中生代、古生代

5、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越长,那么假设干年后蜕变产物(子元素)的含量越〔〕;地层时代越老,那么所含有的生物越〔A〕。

A、低、简单B、高、简单

C、低、复杂D、高、复杂

五、简述题

1、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含义与区别。

答:

岩石地层单位是区域性的地层单位,依据岩性特征而划分出来的地层单位,可分为四个级别:

群、组、段和层。

年代地层单位是指一定地质年代形成的全部地层的总和。

2、生物演化有哪些特点。

答:

①进步性:

生物演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②阶段性:

生物的演化过程不是均一和等速的,而是由缓慢的量变和急速的质变交替出现,在质变中生物大量绝灭和突发演化,从而形成了生物演化的阶段性。

③不可逆性:

即以前出现并灭绝的种类在以后不会再重复出现。

④同时期的一致性:

同一个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界的总貌具有全球的一致性,这一特征使得全球地层比照成为可能。

地质作用概述

一、名词解释

地质作用:

地质学将自然界引起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构造及地表形态等发生不断改变和开展的各种作用称地质作用。

地质营力:

将引起地质作用的各种自然动力称作地质营力。

外力地质作用:

由地球以外的能源引起。

如太阳能和宇宙空间能,其中太阳的幅射能起主要作用。

主要引起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物质循环运动,形成了风、流水、冰川等地质营力。

外力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表,它使地壳表层原有的矿物和岩石不断遭受破坏,又不断形成新的矿物和岩石;它促使某些元素不断富集或分散,并形成可供开采利用的矿产;同时也引起地表形态不断变化。

力地质作用:

由地球部的能源引起,包括地球部热能、重力能、旋转能等。

力地质作用可以促使岩石圈的某局部(板块)发生缓慢的水平位移及垂直方向的上升和下降,并可使其发生分裂和碰撞,还可导致发生地震活动、火山作用及各种构造变动等等。

二、填空题

1、按地质作用的介质条件将外力地质作用分为海水的地质作用、大陆上的地质作用两类。

2、按地质作用方式将外力地质作用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五类。

3、风化作用方式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形式。

4、外力地质作用的主导影响因素为气候和地形。

5、力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四种作用方式。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

1、干旱气候区风化作用比潮湿气候区强烈〔×〕。

五、简述题

1、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形成的在联系。

答:

外力地质作用方式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即岩石通过风化、剥蚀被破坏,通过搬运作用而将破坏下来的物质带走,被带走物质的物质在适当的场所重新沉积下来,最后通过成岩作用而形成新的沉积岩。

2、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答:

力地质作用形成了地表的上下起伏,而外力地质作用又破坏了力地质作用形成的这种地形和产物,地形高处遭受剥蚀,低处承受沉积,重塑地表形态,总体为"削高填低〞。

风化作用和河流概述

一、名词解释

风化作用:

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环境下,由于气温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的作用,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岩石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物理风化作用:

主要是在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机械破坏作用。

它使岩石裂开或崩解,形成大小不等的碎块,但其成分却未发生显著的变化。

化学风化作用:

是指水溶液与地表附近的岩石进展化学反响,使岩石逐渐分解的过程。

化学风化不仅破坏了原岩,而且分解或溶解了局部原矿物,形成了一些新矿物。

生物风化作用:

是指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和尸体腐烂分解过程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包括生物机械风化作用和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风化壳:

地壳表层岩石经机械、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松散物保存在原地称残积物。

残积物经生物风化,便使这些松散的无机物中含有生物生长必不可少的有机物——腐植质。

这种具有腐植质、矿物质、水和空气的松散物质称为土壤。

由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覆盖在陆地上的不连续薄壳称风化壳。

横向环流:

水质点常在垂直其流动方向上呈螺旋状有规那么地变化,这种螺旋状水流称为环流,当环流轴线与水流方向一致时,称为横向环流。

河流的下蚀作用:

河水及其携带的碎屑物对河床底部进展破坏,使河床底部降低,加深河谷的作用称为下蚀作用。

侧蚀作用:

河水及其携带的碎屑物质对河床两侧和河谷谷坡的破坏作用,称侧蚀作用。

向源侵蚀作用:

下蚀作用在加深河谷的同时,还有向源头方向开展的趋势,河流这种向源头延伸的侵蚀作用,称向源侵蚀作用。

侵蚀基准面:

指河流注入水体的水面,一般代表下蚀作用的极限。

入海河流的侵蚀基准面为海平面;支流注入主流时,主流河面是支流的侵蚀基准面。

深切河谷:

已经形成的曲流河或者是蛇曲河,在地壳抬升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增强,河谷加深;河谷在横剖面上呈"V〞形谷,而在平面是仍保存极度弯曲的形态,这类河谷称为深切河谷。

河流阶地:

地壳抬升后,原有的河漫滩被抬升,形成了分布在谷坡上,洪水不能淹没、顶面较平坦的台阶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牛轭湖:

极度弯曲的河流截弯取直形成牛轭湖。

蛇曲状河流中,由于洪水期水量突然增加,侵蚀能力突然增强,水流会冲溃曲颈直接流入下一河弯,这种现象叫河流的截弯取值,被遗弃的弯曲河道称牛轭湖。

夷平面:

当地表演化到达准平原阶段之后,如果地壳上升或海平面下降,那么,下蚀作用重新加强,使原来的准平原抬升,再经流水侵蚀改造,又形成广区有许多海拔高度大体一样的,称之为夷平面。

二、填空

1、一个完整的风化壳从上到下分为土壤层、残积层、半风化岩石层、基岩四层。

2、物理风化作用主要分为温差风化、冰劈作用、盐类的结晶与溶解、层裂或卸载作用。

3、化学风化作用主要分为溶解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水化(水合)作用四种方式。

4、生物风化作用主要分为生物的机械风化作用、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两种方式。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

1、山区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

2、气候越潮湿,物理风化作用越强〔×〕。

3、生物风化作用往往伴随着化学作用〔∨〕。

4、土壤层实际上是风化的残积物,只不过其中有腐殖质的参加,适宜植物生长〔∨〕。

5、沉积岩比岩浆岩更容易风化,因为岩浆岩更坚硬〔×〕。

6、昼夜温差越大,岩石越容易风化〔∨〕。

7、幼年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壮年期河流以下蚀作用为主〔×〕。

四、选择题

1、沉积岩成〔C〕,岩浆岩成〔〕。

A、块状、层状B、层状、层状

C、层状、块状D、块状、块状

2、干旱气候区以〔D〕风化为主,潮湿气候区以〔〕风化为主。

A、物理、物理B、化学、化学

C、化学、物理D、物理、化学

3、河流的河床高度弯曲称为〔A〕,河流的侵蚀作用方式以〔〕作用为主。

A、蛇曲河、机械B、曲流河、机械

C、蛇曲河、溶蚀D、曲流河、溶蚀

4、黄铁矿氧化后形成〔C〕,硬石膏吸水后转变为〔〕。

A、磁铁矿、石膏B、磁铁矿、滑石

C、褐铁矿、石膏D、褐铁矿、滑石

5、物理风化作用〔D〕岩石的成分,化学风化作用〔〕岩石的成分。

A、改变、改变B、不改变、不改变

C、改变、不改变D、不改变、改变

6、古风化壳存在,说明岩石曾〔B〕,正长石水解后形成〔〕。

A、暴露地表、绿泥石B、暴露地表、高岭石

C、埋藏地下、高岭石D、埋藏地下、绿泥石

五、简述题

1、物理风化作用及产物的特点。

答:

物理风化作用是一种纯粹的机械破坏作用,其结果使岩石崩解碎裂,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棱角明显的岩石碎块,其成分与原岩一致,不产生新的物质。

2、古风化壳的研究意义。

答:

①恢复古地理、古气候。

②恢复古构造运动历史。

③指导找有关的矿产。

如铁矿等。

④防止工程建筑地基不牢,浪费财物力,甚至造成危害。

3、化学风化作用及产物的特点。

答:

化学风化作用的特点是既破坏了原岩,降低了原岩的强度,又生成了新矿物。

化学风化作用的最终产物包括三局部:

一是易溶于水中的可迁移物质,易溶物质在水中常以真溶液形式迁移,如K+、Na+离子;二是难溶于水的可迁移物质,常以胶体的形式迁移,如Al3+、Fe2+等离子;三是风化剩余物,在原地堆积。

4、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答:

风化作用的强弱主要取决干自然地理条件和组成岩石的矿物性质。

包括气候条件的影响、地形条件的影响、岩性的影响三方面因素。

气候的影响:

气候包括气温和降水量两方面因素。

昼夜温差大的地区,岩石物理风化作用强,温度高的潮湿地区化学风化作用强。

降水量大的地区气候潮湿,有利于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降水量小的地区出现干旱气候,物理风化作用显著;以降雪为主的寒冷区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

地形的影响:

面温差大,风化强,而背阳面那么相反;地形高的地段,一般来说水位低,生物稀少,以机械风化为主;地形低的地段水分充足,生物繁盛,以化学风化和生物化学风化为主。

岩性的影响:

岩石的成分不同,风化速度不同,比方石英的抗风化能力最强,而基性的橄榄石最易风化;岩浆岩比变质岩、沉积岩易风化;非晶质、等粒构造的岩石易化学风化,难物理风化,不等粒或粗粒的晶质岩石易物理风化,而难于化学风化;节理或裂隙发育的岩石比块状的岩石更容易风化。

5、河曲是怎样形成的。

答:

河曲的形成:

在弯曲河段,流水由于惯性力的作用首先直接冲向凹岸,凹岸受到流水的冲刷和磨蚀,下部岩石被掏空,上部岩石因失去支撑而跨塌,于是凹岸便逐渐向下游方向后退;表层河水受到的摩擦力小、运动速度快,不断涌向凹岸,使凹岸水位升高,底部水流因受到摩擦力作用,流速低于表层,与此同时凸岸水位相对较低;在重力作用下,凹岸底部的水便携带着凹岸破坏的物质向凸岸运动,在凸岸的下游侧积起来,使凸岸不断前伸,河道的弯曲程度不断加大,形成曲流河。

6、简述瀑布的形成过程。

答:

由于河床岩石硬度不同,河流下蚀作用速度存在差异,使河流谷底呈阶梯状。

坚硬岩石常形成陡坎,河水从陡坎直泻而下,下蚀能力很强,河水冲击力以及其跌落后翻起的河水或砂石不断破坏陡坎的基部岩石,使之逐渐被掏空,形成壁龛,随着壁龛的不断扩大,其上部的岩石不断崩塌,使瀑布后退,其结果是瀑布将最终消失。

7、简述河流的地质作用。

答:

河流的地质作用包括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下蚀作用又分为地壳稳定期的地质作用和地壳抬升期的地质作用两种情况。

地壳稳定期河流的下蚀作用形成V字形峡谷、瀑布,向源侵蚀作用造成河流的袭夺,形成断头河和袭夺湾;地壳活动期河流的下蚀作用重新增强,形成河流阶地、深切河谷、夷平面。

侧蚀作用使河流变得弯曲,河谷加宽,曲流河高度开展形成蛇曲河,并最终导致河流截湾取直现象的发生,形成牛轭湖。

河流的搬运沉积作用及地下水的作用

一、名词解释

岩溶作用:

指地下水对岩石、矿物的溶解所产生的破坏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