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实现程度的测定及影响因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7198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0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惠金融实现程度的测定及影响因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普惠金融实现程度的测定及影响因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普惠金融实现程度的测定及影响因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普惠金融实现程度的测定及影响因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普惠金融实现程度的测定及影响因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普惠金融实现程度的测定及影响因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普惠金融实现程度的测定及影响因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普惠金融实现程度的测定及影响因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普惠金融实现程度的测定及影响因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普惠金融实现程度的测定及影响因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普惠金融实现程度的测定及影响因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普惠金融实现程度的测定及影响因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普惠金融实现程度的测定及影响因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普惠金融实现程度的测定及影响因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普惠金融实现程度的测定及影响因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普惠金融实现程度的测定及影响因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普惠金融实现程度的测定及影响因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普惠金融实现程度的测定及影响因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普惠金融实现程度的测定及影响因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普惠金融实现程度的测定及影响因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惠金融实现程度的测定及影响因素.docx

《普惠金融实现程度的测定及影响因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惠金融实现程度的测定及影响因素.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惠金融实现程度的测定及影响因素.docx

普惠金融实现程度的测定及影响因素

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普惠金融实现程度的测定及影响因素

学生姓名王美琳学号1111250509

专业金融年级2011级

指导教师何广文职称教授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2015年6月

中文摘要

随着我国金融体系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和“普惠金融”概念的提出,普惠金融理念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首先回溯普惠金融的发展过程,结合普惠金融的相关文献综述,对普惠金融的内涵进行阐述和界定;其次,对比国际上对普惠金融体系构建的及存在的异同,寻求可借鉴的经验并找出存在的局限性;基于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设定普惠金融的目标,探讨选取哪些指标测定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程度以及影响因素;最后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为出发点,提出建议。

关键词:

普惠金融;普惠金融体系;金融服务;银行业

 

Abstract

AlongwiththedevelopmentandimprovementofthefinancialsysteminChinaandInclusiveFinanceproposed,theconceptofinclusivefinancialsystembringsextensiveattention.FirstlythispaperexplainstheconnotationofInclusiveFinanceandthedevelopmentofInclusiveFinance,combinedwiththerelatedliteraturereview.Thencomparedwiththeconstructionofinclusivefinancialsystemand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intheothercountriesandarea,thispaperexploresvaluableexperienceandfindslimitations.BasedonthedevelopmentofinclusivefinanceinChinathispapersetourowntargetsandselectsaninclusivefinanceindextoestimatethedevelopmentofinclusivefinanceinChinaandstudiesrelativeinfluencefactors.IntheendthispaperputsforwardsuggestionaboutdevelopmentofChinainclusivefinance.

Keywords:

inclusivefinance;inclusivefinancialsystem;financialsystem;banking

 

目录

中文摘要I

AbstractII

目录III

第一章引言1

1.1研究背景与意义1

1.2研究思路1

1.3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2

第二章普惠金融的提出与涵义3

2.1.金融排斥3

2.2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3

2.3不同机构与学者对普惠金融的定义4

2.4普惠金融涵义的界定5

第三章对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的国际经验6

3.1普惠金融目标的设定6

3.2案例分析——马来西亚与尼日利亚6

3.2.1马来西亚——通过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的追踪和激励目标的设置超额完成目标的实践6

3.2.2尼亚加拉——国家普惠金融战略与目标7

3.2.3孟加拉格莱珉银行7

3.2.4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8

3.3各个国家在推进普惠金融方面的做法和经验8

3.3.1墨西哥——政府的作为8

3.3.2秘鲁——致力保护消费者8

3.3.3巴西——代理银行模式9

3.3.4肯尼亚——手机银行经验9

3.4存在的局限性9

第四章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及指标的选取10

4.1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程度10

4.2我国普惠金融目标的设定11

4.2.1发展程度指标的选取11

第五章中国普惠金融影响因素分析13

第六章结论与建议15

参考文献16

致谢17

第一章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金融是经济运行的核心,是信用关系构建的重要载体,自发地产生于商品经济与货币信用的发展过程,金融实现资金交易、信息交易与风险交易,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0世纪80年代我国金融改革初期的放松管制,导致了90年代挤兑风潮、非法集资、“倒会”、违法违规经营等一系列的金融乱象,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加剧了当时的金融风险。

在此背景下,1997年末,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市场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实行金融抑制政策。

而进入21世纪后,这一阶段由于商业化转型及市场竞争加剧,银行出于“自利”动机,减少了对高风险、低盈利的弱势领域的金融支持,从而使我国金融体系的双重二元结构特征愈加明显。

金融服务和产品总是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和排斥性,众多贫困与低收入群体无法享受现代金融发展的红利,低收入群体由于信用不足、收入不高等原因而被金融机构视为“缺乏挖掘潜力”对象,导致这个群体被排斥在正常的金融服务外,他们无法有效地得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供给,无法享受到金融服务带来的便利与支持,最终使得贫者愈贫。

联合国在“2005国际小额信贷年”推出了一个全新概念:

普惠金融体系(inclusivefinancialsystem),普惠金融在继承和发扬小额信贷与微型金融扶贫优势的基础上,更致力于建立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致使这些贫困人口不再被边缘化,并能让正规金融机构排除之外的低收入者也能获得金融服务。

由此可见,普惠金融体系是为全社会尤其是为贫困和低收入者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新体系。

普惠金融体系的对象是全体经济主体,包括个人与团体,更重要的是实现向金融消费弱势群体的全方位覆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环境的日益优化,我国普惠金融的建设道路将实现新的飞跃。

普惠金融的研究,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2研究思路

1.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

由于目前普惠金融体系的研究尚贫乏,以金融排斥为基础,展开对普惠金融的描述,梳理了国际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学者对普惠金融的界定,提出个人观点。

2.总结国际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的实践及存在的局限性。

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总结国外普惠金融发展的具体模式和成功经验,在较好的解决了为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有效并超额完成普惠金融目标,进而能够可持续性发展。

3.分析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形势并选取测定指标。

以我国目前的普惠金融发展为基础,提出适合自身的发展目标并设定,选取恰当的测定指标跟踪普惠金融的发展状况,可督促完成或超额完成普惠金融的发展目标。

4.从供求双方主体探讨影响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因素。

每个国家与地区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从我国普惠金融的供求双方的特点出发,分析影响因素。

5.提出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1.3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本文将不同机构与学者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普惠金融实现程度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总结出异同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

由于每个国家和地区所选取的数据在采集时的标准不同,所拥有的基础数据库不同,普惠金融的实现程度的可比性存在问题;每个国家和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程度不同,经济形势不同,影响因素与建议并不完全适用于一个确定的国家。

第二章普惠金融的提出与涵义

现有文献与资料充分肯定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但金融发展是否推动了金融的包容性向前迈进并未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目前仍有很多人处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

2.1.金融排斥

谈及普惠金融(FinancialInclusion)前,先了解一下金融排斥(FinancialExclusion)。

金融排斥也称金融排除或金融排斥性,一般是指在金融体系中人们缺少获取金融服务的一种状态,包括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缺少足够的途径或方法接近金融机构,以及在利用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和障碍。

Leeladhar(2006)将金融包容定义为银行以可负担的成本向广大弱势和低收入群体提供金融服务[1],阿尔弗列德•翰尼葛等(2011)认为金融包容是将“无银行”人群纳入正规金融系统服务的范围,使他们有获得储蓄、支付、信贷和保险等金融服务的机会[2]。

由此可见,金融包容的研究是在金融排除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研究轨迹同金融排除一样,最初也是从金融地理学的角度强调地理包容,在联合国提出“普惠金融体系”概念后,金融包容研究更多关注于金融排除的对象。

欧盟界定的正常生活必须的金融服务主要有银行交易业务、储蓄、信贷和保险,与之对应就形成了四种金融排斥:

银行排斥、储蓄排斥、贷款排斥、保险排斥。

金融排斥的原因有很多,从金融需求者的角度来说主要是由于需求者自身失业或就业困难、收入低、储蓄低、金融文盲、无财可理等原因,金融需求者游离于金融系统,处在金融系统边缘;从金融供给者的角度来说主要是由于偏远的地理位置、繁琐的服务流程、员工薪酬、无法接入互联网和复杂的金融产品等影响经营成本的原因,金融供给者为了增加利润,使得很多机构和弱势群体无法获得金融服务。

2.2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

目前学术界对普惠金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普惠金融是在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15世纪至20世纪70年代初,小额信贷处于萌芽时期,15世纪,意大利天主教堂建立典当行抵制高利贷,服务社区穷人,随后,此类典当行在欧洲城市地区广泛发展,但与今日的普惠金融有很大区别,仅在基本理念上有相同之处:

推进金融服务,弱势群体与其他群体一样可得。

18世纪初,爱尔兰贷款基金体系建立,向没有抵押的贫困农户提供小额贷款。

19世纪欧洲出现了更大规模、更正规的储蓄贷款机构,致力于向乡村和城市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

20世纪初期,现代意义的金融体系开始建立,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和新型资本主义与殖民主义国家,出现各式的存贷款机构,促进农业部门现代化、激活存款、增加投资,是现代普惠金融的初步探索。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许多国家的国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农民合作社以低于市场的利率向贫困人群发放信贷,但低利率与较低还款率,导致资金耗尽,最终机构与合作社破产。

小额信贷起初以扶贫为宗旨,逐步向扶贫和机构自身可持续并重转变(张伟,2011)[3]。

20世纪70年代初,现实压力、石油危机与民族解放促使经济多样化发展,普惠金融向前推动。

市场各主体与社会各阶层对现代金融服务的需求猛增,不仅是储蓄、借贷这样单一的金融服务,还渴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此时以非政府组织为代表的国际性机构和有关国家的国内机构起到了关键作用。

伴随着这一转变,出现了一种专门为穷人提供小额贷款、储蓄、保险和汇款等一系列金融服务的机构,称之为“微型金融机构(microfinanceinstitutions,简称MFIs)”(Imboden,2005)[4]。

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小额信贷项目推翻了固有逻辑,传统金融为穷人提供服务时发现,他们的还款记录违约风险没有想象中高,且还款记录比从传统商业银行获得信贷的人好,特别是女人。

同时,贫困人群愿意且能够负担覆盖小微企业运营成本的利率水平。

20世纪90年代,许多金融机构意识到单纯的提供贷款是不够的,开始为经济弱势群体提供储蓄、保险及理财综合性金融服务。

银行和国家的金融机构也开始组建介入微型金融服务经营,这意味着现代金融服务范围的扩大和概念的深化。

微型金融也从金融体系的边缘,一步步走到了主流的位置,各国政府与社会组织通过发展微型金融,促进普惠金融体系的建立。

世纪之交时,全球经济与金融繁荣与泡沫并存,催生普惠金融的全面发展。

互联网与IT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普惠金融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便利条件。

互联网的快捷、方便、透明可以减少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传统的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由零散化、线下化走上了集中化、线上化。

随着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覆盖面逐渐扩大,参与者的迅速膨胀,借助着互联网的高覆盖面与快捷的特点,各个阶层的经济主体都能使用此渠道实现金融产品的消费。

21世纪互联网的出现,推动了现代普惠金融体系的全面发展,弥补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的领域和功能,推进现代金融体系的公平化、扩大化、平民化、人性化,推动金融体系和谐发展。

2.3不同机构与学者对普惠金融的定义

ACCION国际(2009)对普惠金融是这样定义的,“所有年龄段的工作人员均有机会以负担得起的价格,有尊严的便利的方式,获得一整套优质的金融服务的状态”。

Rangarajan委员会是这样定义普惠金融的:

以弱势群体和低收入人群可以负担得起的成本,及时和充分地提供信贷,确保他们获得金融服务的过程(兰加拉詹委员会2008年)。

国外学者对普惠金融的研究主演集中在对脱贫、教育改善以及企业融资等方面。

世界银行扶贫小组对一系列金融机构进行了调查,这些金融机构为那些被排斥于传统商业银行服务之外的人们提供服务,它们都具有“双重目标”,即一方面面向低收入市场,另一方面也力求覆盖成本甚至盈利。

同时,世界银行扶贫小组还指出一些金融机构在向贫困人口提供服务时,服务质量实在令人担忧。

Simanowitz(2002)对印度的SHARE(SocietyforHelpingandAwakeningRuralPoorthroughEducation)的客户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对于长期参加该项目的客户而言,有3/4的客户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经济福利的提高,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客户实现了脱贫,同时客户的就业模式也很多由不稳定的零工劳动向稳定而多样就业渠道过渡,并且带有很强烈的依靠小商业的特点。

在教育改善上,Barnes(2001)对乌干达的一个小额信贷项目进行研究发现,参与项目的家庭比未参与项目的家庭在教育上投入更多,这主要缘于参与项目的家庭可以通过该项目比未参与项目的家庭负担更多的教育投入。

Mafesky和Taussig(2006)认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密切相关,企业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是金融存在的意义[5]。

Aghion,Fally和Scarpetta(2006)研究发现,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必须降低其享受金融服务的门滥。

企业的发展会受到金融支持程度的影响,金融支持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影响比大型企业更为显著[6]。

杜晓山(2006)等最早将普惠金融的理念介绍到中国,认为普惠性金融是国家主流金融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能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以满足大规模群体的金融需求,且主要致力于拓展更贫困和更偏远地区的客户群体、降低金融需求群体和服务提供者双方的成本[7]。

关于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马洪范等(2010)认为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财政资金给予扶持,

发挥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等。

张世春(2010)认为普惠金融在商业性资金运作下难以实现,利用小额信贷扶贫的最好方法是国家成立政策性小额信贷银行。

王曙光等(2011)强调我国普惠金融体系构建的重要举措在于农村金融改革,其中关键是要阻断双重二元金融结构、调整农村金融的制度安排[8]。

2.4普惠金融涵义的界定

从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来看,每一阶段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概念内涵不断丰富、表现形式不断创新、普惠程度不断扩大,形成了目前由“小额信贷”+“微型金融”+“互联网金融”组成的现代普惠金融结构。

本文概括总结普惠金融特点,对其进行界定。

以金融发展的角度来看,普惠金融强调了公平合理的金融权、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惠及各个阶层的经济主体、各类别金融机构的广泛参与。

金融权意味着这个权利与自由权、财产权等其他人权一样,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可以以公平合理的成本获得相应的金融服务,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当中去;普惠金融提供的金融服务,不仅是借贷,还要有储蓄、融资投资、信贷、证券买卖、保险等一系列全面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要建立健全金融基础设施,完善金融系统,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让每个人快速、便捷、有效、安全的获取各类金融金融服务;金融服务不能排斥或忽略发展中国家、落后地区、农村、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也不能一味注重贫困人群的需求,普惠金融的目的就是惠及社会当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那个阶层的经济主体,消除现有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二元结构消除排斥;普惠金融不能依靠国有政策性机构、扶贫组织项目或某些小额信贷机构,而是所有金融机构以不同的方式参与进来,传统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应迎合普惠金融进行转型,新兴的金融机构根据普惠金融需求进行金融创新。

从经济的发展角度来看,普惠金融强调了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金融机构不为其提供的服务收取足够的费用覆盖其成本,那么它最终会受到政府和捐赠者资金来源稀少和不稳定的限制。

普惠金融重视发展中国家、落后地区、农村、中小企业和穷人的金融需求,为金融业的发展拓展了业务空间和盈利空间。

但不同于片面强调帮助弱势群体的传统扶贫模式,普惠金融强调以整个金融体系的参与,通过均衡配置资源,满足金融需求,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普惠金融测定的实现方法

3.1普惠金融指数的实现方法

3.1.1建立指标体系

本文选取指标的思路是:

在现有文献和国际组织提出的普惠金融指标基础上,结合数据可得性和可靠性,从客观、准确评价普惠金融的实际需要出发,找出部分代表性强的指标;同时,还应该注意指标遴选不宜过多,各个指标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基于此,本文以二十国集团发布的普惠金融基本指标为基础,兼顾数据可得性和维度全面性,选取了包括可获得性、使用情况和服务质量三个维度,共11个指标。

需要指出的是,服务质量指数是其他文献没有涉及的新增指数,根据普惠金融联盟(2013)的研究,服务质量是普惠金融的重要维度之一,服务质量指标可以用便利性、安全性、透明度、消费者保护、金融能力等指标替代。

鉴于此,本文采用世界银行《营商报告》(DoingBusiness)关于衡量信贷便利性程度的三个关键指标:

法律权益保护指数、信用信息深度指数、征信服务覆盖程度,对服务质量进行刻画。

但是这三个指标只能代表服务质量的部分信息,主要涉及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层面,由于其他服务指标的数据目前不可得,本文依然采用这三个指标作为服务质量的替代指标。

这也是目前世界经济论坛(TheWorldEconomicForum)发布的金融发展指数用于度量金融服务的主要指标。

使用情况维度比以往文献增加了“使用过网上支付功能的成年人比例”的指标,弥补了Sarma(2008)在评价自己编制的普惠金融指数时所提到的“忽略了网上银行发展”的缺陷。

此外,本文从世界银行全球普惠金融指数中抽取“拥有信用卡的成年人比例”,作为衡量使用情况的一个指标,能够更加全面地刻画金融服务的使用情况。

3.1.2指标的无量纲化方法。

无量纲化方法一般要求严格单调、取值区间明确、结果直观、意义明确。

经过分析比较后,彭非等(2007)提出的改进型指数功效函数,其基本数学形式是:

d=Ae(X-X3)/(xh-x3)/B

其中,d是单项评价指标的评价值,x为单项指标的实际值,xs为不允许值,xh为满意值,两者统称为阈值,对于待定参数A和B,可以通过临界点定分来确定:

当x=xs时,表示x达到了“不允许值”,由d=60,可知:

A=60。

当x=xh时,表示x达到了“满意值”,这时取d=100,由于:

AeB=100,则B=-ln0.6。

本文认为,改进型指数功效函数在体现综合性、均衡性、持续性和通俗性方面比较符合普惠金融指数编制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对于普惠金融指数的编制而言,指数功效分值的值域在60-100分之间,比较符合人们在差异比较方面传统的百分制习惯。

3.1.3权重的确定。

为了充分体现普惠金融指数的现实意义,本文确定各维度下指标权重时,采用一种客观赋权法——变异系数法。

其基本思路是根据各个指标在所有评价对象上观测值的变异程度大小对其进行赋权,如果一项指标的变异系数较大,那么说明这个指标在衡量该对象的差异方面具有较大的解释力,则这个指标就应该赋予较大的权重。

利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的步骤如下:

首先,计算各指标的变异系数,该值反映了各指标的绝对变异程度。

其中,Si为各指标标准差,Xi为各指标均值。

CVi=Si/Xii-1,2,3…,n

然后,对各个指标变异系数进行归一化处理,计算各指标权重。

在普惠金融指数中的分项指数权重结构中,本文认为可获得性、使用情况和服务质量这三个单项指数对总指数计算的重要性应当是相等的,以体现普惠金融各维度协调发展的观念。

3.1.4指数合成方法。

本文选用加权几何平均法进行指数合成,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一是加权几何平均合成方法适用于各指标间有较强关联的情况,各指标的乘积表现为整个评价对象的综合水平,更强调评价对象各指标评价值的一致性,这与可获得性、使用情况和服务质量三个维度的关联特征比较符合;二是该方法要求评价对象的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要小,不允许任何一个指标的偏废,这与普惠金融倡导的金融发展协调性相一致,有助于使政策制定者重视普惠金融的各个方面,而不是靠重点倾斜的方法提高普惠金融指数;三是该方法对指标权重的精确要求程度不如加权算术平均合成方法明显,由于各国社会经济文化和金融结构的差异,不同金融服务和工具在各国的重要性和运用程度有很大不同,这也使得对普惠金融指标的选择以及权重的确定变得十分困难,因此,要尽量降低主观人为选择权重对整个指数编制的影响;四是该方法突出了指标评价值较小的指标的作用,其对指标评价值变动的反映比加权算术平均合成方法更灵敏,有助于拉开评价对象的档次,综合评价的能力更高。

3.2普惠金融指数的国际比较

3.1.1数据来源与处理。

编制普惠金融指数的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金融可获得性调查》、世界银行的《全球普惠金融指数》和《营商报告》三个数据库,其中,《全球普惠金融指数》目前只有2011年实际数据,为确保普惠金融指数可比性和持续性,《金融可获得性调查》和《营商报告》的相关数据均采用2011年数据。

最终形成了一个涵盖133个经济体、3个维度、11项指标的普惠金融指数数据库。

根据前述指数编制方法和数据,本文计算出133个样本经济体的可获得性、使用情况、服务质量三个分项指数以及普惠金融指数。

需要指出的是,在确定各指标的满意值和不允许值时,为消除特殊极端情况对数据造成异常值对整个指数稳健性的干扰,考虑到样本量只有1年期的133个,本文参照国际上编制普惠金融指数的通行做法(Sarma,2010;Rajani,2012),分别选择各个指标升序排列的5%分位、95%分位对应的值为阈值。

如果指标实际值落在阈值范围之外,则设定该指标值等于相应阈值。

此外,服务质量维度中的征信服务覆盖程度指标是根据《营商报告》中公共征信覆盖程度和私营征信覆盖程度两个指标确定,取两者最大值为征信服务覆盖程度的值,这种合并方法充分考虑了不同征信国家征信发展模式的不同。

3.2.2全球普惠金融指数整体分析。

总体来看,133个样本经济体的可获得性指数、使用情况指数、服务质量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72.10、70.64、77.92,由三个分项指数构成的普惠金融指数的平均值为73.32。

根据世界银行的国家收入分组,呈现出明显的依收入高低顺次递减的特征,高收入组国家三个分项指数和普惠金融指数平均值分别为85.10、84.43、86.04、84.89,远远高于全球样本经济体的平均水平。

根据世界银行的做法,把发展中国家按地区分组,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的三个分项指数和总指数的平均值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