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4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7228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4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4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4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4 Word版含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4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微专题14Word版含答案

 

微专题14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全球气候变化

考试要求

考试内容

加试要求

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1)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a)

(2)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和环境变迁对地球生物的影响(b)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c)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b)

(2)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c)

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1)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a)

(2)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b)

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自然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b)

6.全球气候变化

(1)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b)

(2)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与图示(c)

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7.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d)

1.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

地理

要素

对土壤的作用

实例

成土

母质

(1)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

(2)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我国南北方土壤肥力特性差异成因:

(1)北方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较少,积累较多;北方雨水较少,水分蒸发较多,表层土壤盐分积累多,故呈碱性。

(2)南方纬度较低,气温较高,有机质分解多,积累少;南方雨水较多,淋溶作用强,故呈酸性

气候

(1)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生物

(1)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

(2)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3)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4)不同的植被类型,形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

地形

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1)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2)坡度和坡向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整体性

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

理环境

具有统

一的演

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地理要

素的变

化会“牵

一发而

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

域的变

化不可

避免地

影响到

其 他

地 区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3.全球变暖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b级特别提醒

全球变暖并不是任何地区、任何时间气温都升高。

首先全球变暖是指气温波动上升,有的年份气温也会降低;此外,全球变暖是就整体而言的,局部地区也存在气候变冷的现象。

(2)全球变暖的影响

(3)全球气候变暖的具体对策

真题设问

1.(2017·11月浙江选考)北部湾城市群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中的________地区,其西北部山地丘陵坡度________,土层浅薄,南部肥沃的耕作土壤为________。

2.(2017·4月浙江选考)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3.(2017·4月浙江选考)多年冻土南界变化后,甲地土壤

4.(2016·10月浙江选考)从成土母质、气候和生物三个方面,分析甲区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原因。

5.(2016·4月浙江选考)下列自然带中,成土过程微弱的是

考向和规律

1.考向:

各地理要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整体性中某一要素的改变引起其他要素的改变。

2.命题规律:

题型:

本专题内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有时也会以填空的形式进行考查。

材料特征:

关于土壤的知识考查频繁,少部分直接结合自然带的知识进行设问,大部分结合地理事实求解土壤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关系。

真题设问

1.(2017·4月浙江选考)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处于

2.(2016·10月浙江选考)北半球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是

3.(2016·4月浙江选考)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

4.(2015·10月浙江选考)内陆湖面积增大的最主要原因是

考向和规律

1.考向:

全球变暖的表现。

2.命题规律:

通过观察统计图表或地理现象的变化得出全球变暖的结论。

例1

 (2017·4月浙江选考)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完成

(1)~

(2)题。

(1)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④⑤

(2)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答案 

(1)C 

(2)A

解析 第

(1)题,地质、地形是土壤形成较稳定的影响因素;大气、生物和水文是土壤形成较为活跃的影响因素。

(2)题,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

山坡上因易被侵蚀搬运,土壤厚度较薄。

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植被提供的是有机质。

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

例2

 (2017·4月浙江选考)多年冻土是长期在0℃或0℃以下冻结并含有冰的土石层。

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变化示意图”。

完成

(1)~

(2)题。

(1)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处于(  )

A.冰期B.间冰期C.温暖期D.寒冷期

(2)多年冻土南界变化后,甲地土壤(  )

A.养分循环加快B.污染程度减轻

C.水热条件变差D.生产潜力下降

答案 

(1)D 

(2)A

解析 第

(1)题,观察图中两条曲线位置,可知多年冻土层的南界向北移动,反映了近两百年来气候呈变暖趋势。

注意“冰期”与“寒冷期”的含义不同。

冰期与间冰期体现的是地质历史尺度(距今1万年前,单位是10万年),温暖期和寒冷期体现的是历史尺度(距今1万年以来),故D正确。

(2)题,图示地区是我国东北地区。

多年冻土南界北移后,甲地气候变暖,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增强,养分循环加快,故A正确。

全球变暖与土壤污染程度没有直接关系;热量条件变好;生产潜力可能上升。

例3

 (2015·10月浙江选考)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遥感与地面监测表明,过去20年间,青藏高原内陆湖面积由2.56×104平方千米增至3.23×104平方千米。

内陆湖面积增大会带来(  )

A.生物多样性增加B.蓄洪功能减弱

C.湖水盐分浓度增加D.通航能力减弱

答案 A

1.(2017·嘉兴选考教学测试)新生代时期为(  )

A.海生藻类时代B.裸子植物时代

C.哺乳动物时代D.爬行动物时代

答案 C

解析 海生藻类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和裸子植物时代均在此前。

2.(2017·台州教学质量评估)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原为泥质塘堤,改造时专家采纳村民建议,用生命力旺盛的柳树桩代替松木桩护堤护岸。

柳树桩会生根、发芽,树根会抱住堤岸,水底下纠结的树桩有利于泥鳅等生物生存。

这一改变的主要生态效益是(  )

A.农副产品增多B.航运条件改善

C.调蓄洪水能力增强D.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答案 D

(2018·浙江选考模拟)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

完成3~4题。

3.升温3℃对靠雨水生长粮食增产幅度最大的国家是(  )

A.中国B.俄罗斯C.美国D.巴西

4.全球变暖将导致多方面的变化,下列变化不可能的是(  )

A.海平面上升B.冰川覆盖面积扩大

C.对人类的健康威胁增大D.干旱、洪涝等灾害增多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俄罗斯粮食增产大于40%,受气温升高影响明显,故选B。

第4题,全球变暖会使冰川减少,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导致的气象灾害增加;某些疾病传播范围扩大,对人类的健康威胁增大。

(2018·浙江苍南检测)下图为“北半球和全球平均气温距平(相对于1971~2000年平均值)变化图”。

完成5~6题。

5.北半球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是(  )

A.1975~2010年B.1940~1975年

C.1910~1940年D.1900~1910年

6.北半球气温变化显著大于全球,主要是因为北半球(  )

A.海拔较低B.森林覆盖面积较大

C.纬度较高D.陆地面积比例较大

答案 5.A 6.D

解析 第5题,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应该是一定时间曲线距平值上升最大的,故选A。

其他时段的气温距平值变化较小。

第6题,因陆地主要位于北半球,故北半球的平均海拔比全球平均海拔要高,故A项错。

森林覆盖率大会使温度变化小,故B项错。

此题是北半球与全球相比,故C项错。

北半球气温变化较大的原因是陆地面积较大,且人类活动较多,故选D。

(2017·浙江仿真模拟)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

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完成7~9题。

7.图中反映了该地百年气候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B.干冷—暖湿—干冷交替变化

C.温湿—干冷—温湿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8.引起其气候周期变化的因子最可能是(  )

A.人类不断地破坏森林

B.黄赤交角的变化

C.人类不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D.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化

9.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的自然现象是(  )

A.海平面下降B.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C.雪线上升D.暖冬频繁

答案 7.C 8.D 9.A

解析 第7题,图中年轮由疏变密再变疏,疏代表水热条件较好,树木长势较好,密代表气候干冷,树木长势不好,由此可推知气候变化为,由温湿变成冷干,再变成温湿,故选C项。

第8题,人类不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和不断地破坏森林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而不会导致气候的周期性变化,故A、C项错;黄赤交角的变化影响较小,故B项错。

太阳活动(特别是黑子)的变化,与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故选D项。

第9题,M时期冷干,雪线应下降,严冬频繁,河流干旱较严重,而极地及高山冰川增多,海平面下降,故选A项。

10.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____________的特点。

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____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_____,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_____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_____。

(3)简要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答案 

(1)整体性 生物(植被) 

(2)C A B D

(3)黄河中游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故黄河含沙量大。

解析 此图表示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的形成属于水文对地貌的影响,不同温度带生长的植物不同属于气候对生物的影响,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是生物对气候的影响,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是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从土质、植被、降水等方面分析。

28、29加试加练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海洋水汽难以进入,年平均降水量由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直至50毫米以下。

长期的干旱,使这里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

其影响因素如图所示:

(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字母填在框图相应的位置上。

A.干旱 B.降水稀少

(2)在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形成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

(3)据图简述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及其统一的演化过程。

答案 

(1)由左到右为B、A

(2)在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形成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气候。

(3)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形封闭,海洋湿润气流到达少,降水稀少。

干旱成为了本区最为显著的自然地理特征。

长期的干旱,使这里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自然景观,多是耐旱、耐渴的动植物,河流稀少,绝大部分为内流河、湖;由于降水稀少,难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合发展牧业,有水源的地方发展灌溉农业;人烟稀少,农田、村镇、城市多呈带状或点状分布。

解析 

(1)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海洋水汽难以进入,年平均降水量由东往西减少;因为降水稀少,导致气候干旱,使这里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

(2)西北内陆由于干旱的气候,水资源不足,形成草原荒漠植被景观和内流河、湖等,因此,气候是西北地区干旱地理环境景观形成的主导因素。

(3)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形封闭,海洋湿润气流到达少,降水稀少。

干旱成为了本区最为显著的自然地理特征。

长期的干旱,使这里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自然景观,多是耐旱、耐渴的动植物,河流稀少,绝大部分为内流河、湖;由于降水稀少,难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合发展牧业,有水源的地方发展灌溉农业;人烟稀少,农田、村镇、城市多呈带状或点状分布。

12.(2018·浙江淳安检测)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通过研究做出的有关气候变化的分析和预测显示,我国北方增温在过去50年较为明显;近50年西部降水增多,东部频繁出现南涝北旱;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可能比20世纪略有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变化将更明显;农作物受旱面积和粮食产量波动将加大。

下图为“我国1970~2000年气温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反映出我国1970~2000年,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

(2)目前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有什么差异?

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可能是什么纬度地带?

(3)单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推测我国河西走廊的粮食产量如何变化,试说明理由。

(4)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影响可能有哪些?

(至少列举3点)

答案 

(1)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2)我国北方增温比南方更为明显。

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高纬度地带。

(3)粮食产量会增加。

原因:

我国西部地区的降水会增加,能缓解河西走廊的干旱状况;气温明显升高,热量更加充分,这都有利于粮食生产。

(4)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

解析 

(1)直接从统计图中提取信息,然后从年平均气温与冬季平均气温差异两方面叙述。

(2)从材料中可知北方地区更明显。

(3)河西走廊的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而近50年西部降水增多,热量更加充分,所以粮食会增产。

(4)全球变暖,海平面会上升,沿海低地被淹,土地盐碱化加剧,风暴潮加剧,另外,还会影响到沿海港口的航运等。

1.(2017·浙江衢州、湖州、丽水、舟山联考)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的地质年代是(  )

A.中生代B.元古代

C.古生代D.新生代

答案 C

(2018·3月浙江嘉兴选考测试)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

图1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2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2~3题。

2.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降水B.生物

C.地形D.成土母质

3.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

A.甲与IB.乙与II

C.丙与ID.甲与II

答案 2.B 3.C

解析 第2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第3题,由材料可知,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因此湿润地区的淋溶层最厚,半干旱次之,干旱层最薄,图中丙的淋溶层居中,因此属于半干旱地区,对应的植被为草原。

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有机质主要分布在土壤的表层,对应图2中的I,答案选C项。

4.(2017·温州模拟)土壤的发育是地形、气候、生物、母质等环境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国黑土分布的地理环境,最可能具有下列哪两项特色(  )

甲:

夏暖冬冷,草类一岁一枯荣

乙:

全年气候温和,草类终年繁茂

丙:

坡度较大,有利于雨季时排水

丁:

土壤透水性差,降水聚积于地表

戊:

微生物分解速度慢,有机质含量高

A.甲丙B.乙丁C.甲戊D.乙戊

答案 C

解析 我国的黑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夏暖冬冷,草类一岁一枯荣;因年均温较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相对较弱,故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高。

(2018·3月浙江温州选考适应性测试)读“某地质时期冰川分布图”,完成5~6题。

5.图示冰川主要分布在当前的(  )

①干旱地区 ②高海拔地区 ③热带草原地区 ④高纬度地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6.与图示时期相比,现代(  )

A.山地林线上限海拔上升

B.我国1月0℃等温线南移

C.北大西洋暖流水温较低

D.陆地海岸线变长

答案 5.D 6.A

解析 第5题,图示冰川主要分布在当前的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比如北欧、青藏高原等;热带草原地区热量条件优越,干旱地区降水缺乏,几乎没有冰川分布。

故D正确,A、B、C错误。

第6题,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变小,因此与图示时期相比,现代陆地海岸线变短;我国1月0℃等温线北移;山地林线上限海拔上升;北大西洋暖流水温较高,故A正确,B、C、D错误。

(2018·3月浙江嘉兴选考测试)读“中国近5000年气温变化曲线图”,完成7~8题。

7.a~b时段处于(  )

A.寒冷期B.温暖期

C.冰期D.间冰期

8.a~b时段较c~d时段(  )

A.海平面偏高B.雪线海拔低

C.热带的北界偏南D.极地冰盖面积大

答案 7.B 8.A

解析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b时段的气温距平为正值,即其气温较高,结合其为“近5000年气温变化”,故选B项[冰期与间冰期体现的是地质历史尺度(距今1万年前,单位是10万年),温暖期和寒冷期体现的是历史尺度(距今1万年以来)]。

第8题,a~b时段较c~d时段的气温高,故冰盖面积小,雪线海拔高,热带范围大(热带南界偏南,北界偏北),故B、C、D错。

由于气温较高,冰川融化,故海平面升高,A正确。

(2017·绍兴模拟)下图为“欧洲东部第四纪冰川界线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9~10题。

9.下列冰期中,气温最低的时期是(  )

A.冰期ⅣB.冰期ⅢC.冰期ⅡD.冰期Ⅰ

10.与现在相比,第四纪冰期Ⅲ时期(  )

A.温带作物北界偏北

B.山地雪线海拔较高

C.陆地总面积较大

D.全球各地降水较多

答案 9.A 10.C

解析 第9题,气温最低,应该是冰川面积最广,分布纬度最低的时期,即冰期Ⅳ。

第10题,第四纪冰期Ⅲ时期全球处于寒冷期,山地雪线偏低,北半球温带作物北界偏南,降水整体偏少,海平面偏低,大陆和岛屿的面积较大。

(2017·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下图示意中生代与新生代全球平均气温与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曲线。

读图,完成11~12题。

11.裸子植物繁盛时代的全球气候总体特点是(  )

A.冷湿B.暖湿C.冷干D.暖干

12.相对于新生代其他时期,新生代第四纪总体上(  )

A.全球高大山地雪线上升

B.利于物种在岛屿间交流

C.全球自然带北移

D.全球海岸线变短

答案 11.D 12.B

解析 第11题,中生代时裸子植物空前繁盛,有的高达数十米。

读图可知,中生代气候特点为暖干。

第12题,相对于新生代其他时期,新生代第四纪总体上气温较低,全球高大山地雪线下降;海平面下降,利于物种在岛屿间交流;全球自然带向低纬移动。

13.读甲、乙两区域图,回答问题。

(1)比较甲、乙两区域图,完成下列表格。

自然带类型

草原、荒漠过渡带

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

根据当地自然环境特点,拟出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

土地盐碱化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请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回答下列问题(将相应字母填到图表中)。

A.下渗减少,径流增大,蒸发加强

B.地面变干燥

C.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小

(3)根据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 

(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小麦 荒漠化研究

(2)从上至下依次为A、B、C。

(3)植被遭破坏,地表缺乏植被保护,会使水土流失加剧,进而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气候变得干旱,沟谷发育,地表变得支离破碎。

解析 

(1)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甲为黄河三角洲地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乙位于宁夏平原附近,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荒漠化明显;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拟订应针对当地情况合理选择。

(2)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植被减少,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下渗减少,蒸发增强,地面变得干燥,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空气湿度减小,降水减少,荒漠化加重。

(3)植被遭到破坏,使得地表缺乏植被的保护,加剧水土流失,进而引起土壤、大气、地貌等的改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甲为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

图中灰色部分代表的是仅考虑自然变化得到的气温变化模拟值,黑色线条代表的是实际气温观测值。

材料二 图乙为世界局部区域图。

(1)读图甲,分别描述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模拟值和观测值的特点并简析原因。

(2)读图乙,简析B所在地区在世界交通位置中的重要性,并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提升北冰洋海运价值的影响。

(3)图乙中A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对该地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答案 

(1)模拟值:

全球气温不断升降和波动。

观测值:

全球气温波动上升。

原因:

人类生产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及植被的破坏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2)重要性:

B所在地区是联系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捷径。

影响:

浮冰或冰盖融化,利于航行。

(3)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该地复种指数提高和农业结构改变。

解析 

(1)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观测值呈波动上升趋势。

(2)随着全球变暖,北冰洋航道通航能力增强,其地位越来越重要。

(3)全球变暖导致种植结构发生变化,复种指数提高。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

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于尧辅颇好学。

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

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

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

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

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

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