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7425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2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docx

《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docx

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课标要求考纲概览】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点突破典例讲练】

考点一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重难疑点突破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1)分封制: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还包括功臣、姻亲、殷商降族、古圣王后裔和古老方国。

在分封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如派兵戍守王畿或随王出征、定期朝觐、交纳各种贡赋、派劳役为王室服务等)。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诸侯王还要对下属进行分封。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

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又实行了分封与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

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

(3)礼乐制度:

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考点对应例题

例1(2008上海历史,A组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

解析:

A“封建”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以藩屏周”是“拱卫周王室”的意思,因此这句话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例2

(2008年广东单科,1)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

解析:

B.祠即宗祠,据此既可判断与之联系的制度是宗法制。

例3阅读下列材料:

故先王之法:

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

——《吕氏春秋》

请回答:

据材料分析,西周实行宗法制的目的是什么?

为达到这一目的而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针对题目设问“目的”和“原则”思考。

答案:

目的:

防止内部纷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地位。

原则:

嫡长子继承制。

考点对应训练

1.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

A.尊宗敬祖B.世卿世禄C.嫡长子继承制度D.按血缘确定爵位

2.《左传·桓公二年》载: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左传·昭公七年》载: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

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对于宗法分封制条件下西周社会结构的表述()

①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②形成家族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

A.①正确,②错误B.①错误,②正确C.①②皆错误D.①②皆正确

3.“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

”(《礼记·大传》)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

4.下图是山西太原晋祠(叔虞立国之处),晋国属于()

A.功臣封网B.商族后裔封国C.姬姓贵族封国D.古圣王后裔封国

5.中国古代“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贵不以贤”。

该制度始于()

A.夏代B.商代C.周代D.秦代

6.阅读下列图表材料:

材料一西周分封形势图

材料二西周初年重要的诸侯国简表

诸侯国

类别

地理位置

同姓

今山西

同姓

今河南北部

同姓

今山东南部

功臣

今山东北部

商族后裔

今河南东部

同姓

今北京一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宗法分封制对西周政权起到什么作用?

(3)你认为后世统治者能否仿效西周宗法分封制治国?

说明道理。

考点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重难疑点突破

1.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宗法分封制的破坏:

在分封之下,诸侯在其领地拥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一些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壮大。

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

战国时期,各大国国君擅自称王,卿、大夫夺位的政变也时常发生,田氏代齐、三家分晋是其中的典型事件。

诸侯争霸战争逐渐演变为兼并统一战争。

为增强竞争力,各诸侯国纷纷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进行变革,以法律的形式打破宗法分封制,确立封建制度。

(2)秦的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统一日益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秦王赢政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

秦始皇又派兵北击匈奴,南征夷越,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空前统一的秦帝国的建立,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也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2.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

(1)皇帝制:

秦王赢政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规定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中央官制:

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

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3)郡县制: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

郡、县属于皇帝直接控制的地方政权机构,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完全听命于皇帝,无独立特权。

郡县制推行是中央集权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制定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更好地发挥应有效能;制定细密、严苛的秦法,秦法成为赢政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

3.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

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或君主专制)。

具体表现为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裁。

秦始皇创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皇帝的命令通过中央政府官员,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直达百姓,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提高了行政效率。

在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下,皇帝的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4.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巩固统一:

随着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秦朝国力增强。

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平越族,疆域不断扩大,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秦统一后,秦始皇颁布通行全国的秦法,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修筑驰道,开凿灵渠,修筑长城,移民边疆等。

这些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2)影响深远: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3)负面影响:

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考点对应例题

例1(2006·北京文综·12)对比图一,从图二中可以观察到的政治局势变化是()

图一春秋形势图

图二战国形势图

A.“尊王攘夷"B.楚王问鼎C.三家分晋D.秦修万里长城

解析:

注意题干“政治局势”的限定语,A、B两项不能体现在图中,D项不属于“政治局势”,图二与图一比较,新的信息是韩、赵、魏取代了晋国。

答案:

C

例2(2007·广东·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

解析:

抓住题干材料的有效信息——封泥上的郡名和县名。

答案:

C

例3(2008江苏,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

解析:

C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分封了齐国、楚国、鲁国等。

但是到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分封制被彻底打破。

应选C项。

例4秦始皇说: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上述材料说明秦始皇()

A.赞同分封制B.赞同郡县制C.反对分封制D.反对郡县制

解析:

题干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据此根据题目要求判断。

要注意理解秦始皇的主张,虽然秦始皇赞同郡县制,但材料中却体现不出这一信息,所以不能选择B项。

答案:

C

考点对应训练

1.CCTV--8热播的电视剧《卧薪尝胆》反映的政治局面是()

A.封邦建国B.诸侯争霸C.秦灭六国D.藩镇割据

2.(2005·上海·22)“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

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始皇统一六国C.汉武帝开拓疆土D.忽必烈一定乾元

3.权力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下列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①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②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③皇帝神化,权威超越世俗④皇帝独断,体现个人意志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4.秦始皇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组成中央政权机构,其直接意图是()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B.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防止大臣专权自恣

5.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产生的方式是()

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皇帝任命

6.秦《峄山刻石》中说: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针对上述问题“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上述材料反映出秦始皇的一项重要措施是()

A.海内为郡县B.统一货币、度量衡

C.制定严苛的秦法D.北击匈奴,南征夷越

7.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信息可以作为研究秦朝哪些措施的第一手材料()

秦权云梦睡虎地秦简

①海内为郡县②统一度量衡③官吏考核实行的“殿”“最”制④“轻罪重刑”的立法指导思想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体制()

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②以至高无上的皇权为核心③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④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影响深远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

9.观察下列示意图:

请回答:

(1)根据上图,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2)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何历史影响?

考点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重难疑点突破

1.七国之乱

汉初统治者认为秦朝因不实行分封制“孤立而亡”。

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大封同姓诸侯王,以巩固皇权,确保刘氏天下。

后来,王国势力膨胀,危及到中央集权的巩固。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引起“七国之乱”。

这是一场地方对中央的叛乱。

汉景帝最终以武力平定了七国之乱,并下令废除诸侯王的政治权力。

2.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建立中朝:

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

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九卿有事上报中朝,丞相无权过问。

中朝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

“中朝”“外朝”格局的形成,有效地加强了皇权。

(2)地方体制:

主要是加强对地方郡国的控制和监察,强干弱枝。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

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中央的直接辖区(郡县)日益扩大,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各置刺史一人,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刺史制的建立,加强了对地方郡国的监察管理。

(3)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问题;直接原因是皇帝大多幼小昏弱,太后临朝,重用外戚,形成外戚专权局面;及皇帝成年,又往往利用身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夺权有功的宦官受到重用,又形成宦官专权。

如此往复。

根本原因是皇帝专制制度,无论外戚和宦官都是假借皇帝权威实行专权。

与中外朝机构的关系:

外戚、宦官把持中朝机构,外朝无权,中外朝制约的机制失衡,出现权力倾斜。

3.宋太祖加强皇权的措施

(1)“守内虚外,内外相制”;精锐禁军一半驻京师,一半分守各地,地方军队人员装备较差,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军事优势。

(2)“分化事权,强干弱枝”;枢密院、“三衙”调兵权与统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分割宰相的权力,强化皇权;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与通判相互牵制,削弱了藩镇的行政权力;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削弱地方军事权力;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转运使运往京师开封或其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安定。

考点对应例题

例1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

①建立中朝②设置刺史③实行推恩令④撤销王国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③④

解析:

结合汉武帝时的实际判断,汉武帝集权措施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改革,要全面把握。

答案:

B

例2(08海南历史,3)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

“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其目的在于()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解析:

A刘邦的话是两层意思:

一是限定只有刘姓才能当诸侯王,二是没有刘姓皇帝的批准,非刘姓的人没有大功是不能被封侯的。

很显然刘邦此举之目的在于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例3《旧唐书》载: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新唐书》载:

藩镇拥兵自重,独霸一方,“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

上述材料说明()

①藩镇掌握了用人权,控制了辖区内的赋税收入②藩镇拥兵自重,中央难以控制

A.①正确,②错误B.①错误,②正确C.①②皆错误D.①②皆正确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以基本历史特征和基本史实的把握为基础,并结合题干情景分析判断。

答案:

D

例4北宋初,大将符彦卿驻军大名府,专横一时,目中无人。

963年,太祖任命京官周谓为永济知县。

周到任时,对符态度傲慢,符心中不满却无可奈何。

这主要是因为()

A节度使与知县不存在隶属关系B.节度使受地方文官的监督

C.周谓来自京城,身份特殊D.地方行政长官节制地方武官

解析:

题干材料只是反映了一种现象,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原因才是解题的关键。

注意结合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去理解材料,得出结论。

答案:

A

考点对应训练

1.(2006·天津文综·12)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

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D.颁布“附益之法”

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重要的一幕。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包括()

A.建立中朝以削弱宰相权力B.禁止武臣掌握州郡权力

C.颁布推恩令消除地方威胁D.设立刺史监督地方官员和诸侯王

3.清朝人赵翼的诗中有“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的句子,赵匡胤剥夺朝中统兵大将兵权的手段是()

A.杯酒释兵权B.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C.裁撤节度使D.州郡不由武臣掌握

4.宋太祖曾说:

“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

A.派文臣做知州B.设“三衙”,收精兵

C.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5.北宋初年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物质基础的措施是()

A.所有州郡直属中央B.各州郡的财赋自留一小部分,其余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

C.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D.节度使不得管辖驻地以外州郡

6.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曾长期延续,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重要一幕。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汉武帝和宋太祖的回答是()

A.强干弱枝B.内实京师,外销奸猾

C.兵无常帅,帅无常师D.守内虚外

7.阅读下面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

请回答:

(1)此图说明汉初地方管理体制有何特点?

汉初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结果带来什么局面?

(2)有人认为:

“如果汉景帝不采纳《削藩策》,就不会有七国之乱,因为王国与中央的矛盾完全是可以和平解决的,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获得了成功,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

”请结合所学知识和上图信息谈谈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日: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普曰: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请回答:

(1)赵匡胤为什么召赵普问计?

赵普的分析是否切中要害?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利弊。

考点四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重难疑点突破

1.自汉至元皇权的日益加强

(1)两汉:

秦代的丞相作为中枢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

汉武帝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建立“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外朝”执行机构;东汉时期逐渐形成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

(2)魏晋南北朝:

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又新设立了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体制的雏形。

(3)隋唐:

三省六部制确立和完善。

三省是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合称,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

两个机构合称“二府”。

枢密使设置目的之一是分割宰相的军权。

后来,又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置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5)元朝:

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

六部也归人中书省。

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宣政院也是元朝的中央机构,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丞相制度的废除: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到明初,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2)内阁制度: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重要政务都要皇帝亲自处理。

由于事务繁多,设立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韵商讨。

此后,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的衙署和属官,阁臣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

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明朝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3)军机处的设立: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亲政后,形成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的局面。

雍正帝增设军机处,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考点对应例题

例1(2007·山东文综·9)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

图一到图三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一统河山巾四方平定巾六合一统帽

图一图二图三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D。

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解析:

本题是一道学科内综合题,以古代服饰现象为切入点,考查明朝政治特点。

A、B两项表述不准确,D项是现象,C项才是本质问题。

答案:

C

例2(2005·上海·29)明太祖与奏章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请回答:

(1)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为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中央、地方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

(2)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

(3)这则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什么特点?

解析:

君主专制的加强是古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解题时应抓住这一特征分析问题。

同时,解答本题要注意准确把握材料,材料主要反映了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只好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皇帝顾问和兼理章奏,这是内阁制形成的背景。

答案:

(1)中央:

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

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2)殿阁大学士。

(3)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例3(2007·广东·4)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

注意题干关键词语“直接变革宰相制度”,①②不合题意。

答案:

D

考点对应训练

1.唐、宋最高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在中央官制方面采取的措施的相同点有()

A.分割宰相权力B.三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