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培养步骤.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7883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组织培养步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植物组织培养步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植物组织培养步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植物组织培养步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植物组织培养步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植物组织培养步骤.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植物组织培养步骤.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植物组织培养步骤.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植物组织培养步骤.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植物组织培养步骤.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植物组织培养步骤.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植物组织培养步骤.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植物组织培养步骤.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植物组织培养步骤.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植物组织培养步骤.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组织培养步骤.docx

《植物组织培养步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组织培养步骤.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植物组织培养步骤.docx

植物组织培养步骤

植物组织培养概念(广义)又叫离体培养,指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原生质体等,通过无菌操作,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概念(狭义)指用植物各部分组织,如形成层.薄壁组织.叶肉组织.胚乳等进行培养获得再生植株,也指在培养过程中从各器官上产生愈伤组织的培养,愈伤组织再经过再分化形成再生植物。

组织培养的步骤

一、培养基配制

  配制培养基有两种方法可以选择,一是购买培养基中所有化学药品,按照需要自己配制;二是购买商品的混合好的培养基基本成分粉剂,如MS、B5等。

  自己配制可以节约费用,但浪费时间、人力、且有时由于药品的质量问题,给实验带来麻烦。

就目前国内的情况看,大部分还是自己配制。

为了方便起见,现以MS培养基为例介绍配置培养基的主要过程。

  1、配制几种母液

  

(1)配制MS大量元素母液

  一般将大量元素分别配制成100倍的母液,使用时再分别稀释100倍。

  分别称取

  NH4NO3165gKH2PO417g

  KNO3190gCaCl2·2H2O44g

  MgSO4·7H2O37g

  各自配成1L的母液。

倒入1L试剂瓶中,存放于冰箱中。

  

(2)配制MS微量元素母液

  一般将微量元素配制成100倍母液。

  依次称取

  KINa2MoO4·2H2O

  H3BO3CuSO4·5H2O

  MnSO4·H2OCoCl2·6H2O

  ZnSO4·7H2O

  配成1L母液,倒入1L试剂瓶中,存放于冰箱中。

  CuSO4·5H2O和CoCl2·6H2O由于称取量很小,如果天平精确度没有达到万分之一,可先配成调整液。

  分别称取

  CuSO4·5H2OCoCl2·6H2O

  各自配成100ml的调整液,然后取5ml就还有的量。

  (3)配制MS有机母液

  一般配制成100倍MS有机母液。

  依次称取

  肌醇10g盐酸硫胺素(VB1)

  烟酸甘氨酸

  盐酸吡哆醇(VB6)

  配成1L母液,倒入1L试剂瓶中,存放于冰箱中。

  (4)配制MS铁盐母液

  一般配制成100倍MS铁盐母液。

  依次称取

  EDTA二钠FeSO4·7H2O

  配成1L母液,倒入1L试剂瓶中,存放于冰箱中。

  所以MS母液有5种大量元素母液,加上MS微量元素母液、MS有机母液和MS铁盐母液,共8种母液。

  激素母液的配制

  各种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要单独配制,不能混合在一起,生长素类一般要先用少量95%的酒精或1当量的NaOH溶解,细胞分裂素一般要先用1当量的盐酸溶解,然后再加蒸馏水定容。

一般取100mg配成100ml母液。

  2、配制培养基

  以配置1LMS培养基为例,按顺序进行如下操作:

  

(1)先在烧杯中放入一些蒸馏水。

  

(2)分别取上面八种母液10ml倒入。

  (3)一般称取30g蔗糖倒入,搅拌溶解。

  (4)加蒸馏水用量筒定溶至1L。

  (5)按设计好的方案添加各种激素,由于激素的用量很小,而且激素对组培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所以有条件的话最好用微量可调移液器吸取,减少误差。

  (6)用精密试纸或酸度计调整PH至。

(有条件的话使用酸度计,比较精确)可配1当量的HCL和1当量的NaOH用来调溶液PH值。

  1当量HCL配制:

用量筒量取配成100ml溶液。

  1当量NaOH配制:

称取NaOH4g配成100ml溶液。

  (7)称取5g左右琼脂粉(质量好的琼脂粉),倒入上面配好的溶液中,放在电炉上加热至沸腾,直到琼脂粉熔化。

  (8)稍微冷却后,分装入培养容器中。

无盖的培养容器要用封口膜或牛皮纸封口,用橡皮筋或绳子扎紧。

  (9)放入消毒灭菌锅灭菌,灭菌20分钟左右。

  (10)灭菌后从灭菌锅中取出培养基,平放在实验台上令其冷却凝固。

二、灭菌

  灭菌是组织培养重要的工作之一。

初学者要清楚有菌和无菌的范畴。

有菌的范畴是:

凡是暴露在空气中的物体,接触自然水源的物体,至少它的表面都是有菌的。

依此观点,无菌室等未处理的地方、超净台的表面、简单煮沸的培养基、我们使用的刀、剪在未处理之前、我们身体的整个外表及与外界相连的内表,如整个消化道、呼吸道,即我们呼出的气体、培养容器无论洗得多干净等等都是有菌的。

  这里所指的菌,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及其他微生物。

菌的特点是:

极小,肉眼看不见。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孔不入。

在自然条件下忍耐力强,生活条件要求简单,繁殖力极强,条件适宜时便可大量滋生。

  无菌的范畴是:

经高温灼烧或一定时间蒸煮过后的物体,经其他物理或化学的灭菌方法处理后的物体(当然这些方法必须已经证明是有效的),高层大气、岩石内部、健康的动、植物的不与外部接触的组织内部,强酸强碱,化学元素灭菌剂等表面和内部都是无菌的。

从以上可以看出:

在地球表面无菌世界要比有菌世界小的多。

  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物体表面和孔隙内的一切微生物或生物体,即把所有生命的物质全部杀死。

与此相关的一个概念是消毒,它指杀死、消除或充分抑制部分微生物,使之不再发生危害作用,显然经过消毒,许多细菌芽孢、霉菌厚垣孢子等不会完全杀死,即由于在消毒后的环境里和物品上还有活着的微生物,所以通过严格灭菌的操作空间(接种、超净台等)和使用的器皿,以及操作者的衣着和手都不带任何活着的微生物。

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操作,就叫做无菌操作。

  植物组织培养对无菌条件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甚至超过微生物的培养要求,这是因为培养基含有丰富的营养,稍不小心就引起杂菌污染。

要达到彻底灭菌的目的,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切实有效的方法灭菌,才能保证培养时不受杂菌的影响,使试管苗能正常生长。

  常用的灭菌方法可分为物理的和化学的两类,即:

物理方法如干热(烘烧和灼烧)、湿热(常压或高压蒸煮)、射线处理(紫外线、超声波、微波)、过滤、清洗和大量无菌水冲洗等措施;化学方法是使用升汞、甲醛、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来苏水、漂白粉、次氯酸钠、抗菌素、酒精化学药品处理。

这些方法和药剂要根据工作中的不同材料不同目的适当选用。

  1、培养基用湿热灭菌

  培养基在制备后的24小时内完成灭菌工序。

高压灭菌的原理是:

在密闭的蒸锅内,其中的蒸汽不能外溢,压力不断上升,使水的沸点不断提高,从而锅内温度也随之增加。

在的压力下,锅内温度达121℃。

在此蒸汽温度下,可以很快杀死各种细菌及其高度耐热的芽孢。

  注意完全排除锅内空气,使锅内全部是水蒸气,灭菌才能彻底。

高压灭菌放气有几种不同的做法,但目的都是要排净空气,使锅内均匀升温,保证灭菌彻底。

常用方法是:

关闭放气阀,通电后,待压力上升到时,打开放气阀,放出空气,待压力表指针归零后,再关闭放气阀。

  关阀再通电后,压力表上升达到时,开始计时,维持压力,20分钟。

  按容器大小不同,保压时间有所不同,见表。

该表所列数字是彻底灭菌很保险的数字,如果容器体积较大,但是放置的数量很少,也可以减少时间。

三、接种

  接种时由于有一个敞口的过程,所以是极易引起污染的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由空气中的细菌和工作人员本身引起,接种室要严格进行空间消毒。

接种室内保持定期用1%-3%的高锰酸钾溶液对设备、墙壁、地板等进行搽洗。

除了使用前用紫外线和甲醛灭菌外,还可在使用期间用70%的酒精或3%的来苏儿喷雾,使空气中灰尘颗粒沉降下来。

无菌操作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在接种4小时前用甲醛熏蒸接种室,并打开其内紫外线灯进行杀菌;

  

(2)在接种前20分钟,打开超净工作台的风机以及台上的紫外线灯;

  (3)接种员先洗净双手,在缓冲间换好专用实验服,并换穿拖鞋等;

  (4)上工作台后,用酒精棉球搽拭双手,特别是指甲处。

然后搽拭工作台面;

  (5)先用酒精棉球搽拭接种工具,再将镊子和剪刀从头至尾过火一遍,然后反复过火尖端处,对培养皿要过火烤干;

  (6)接种时,接种员双手不能离开工作台,不能说话、走动和咳嗽等;

  (7)接种完毕后要清理干净工作台,可用紫外线灯灭菌30分钟,若连续接种,每5天要大强度灭菌一次。

  接种是将已消毒好的根、茎、叶等离体器官,经切割或剪裁成小段或小块,放入培养基的过程。

现将接种前后的程序连贯地介绍。

  无菌接种步骤:

  

(1)将初步洗涤及切割的材料放入烧杯,带入超净台上,用消毒剂灭菌,再用无菌水冲洗,最后沥去水分,取出放置在灭过菌的纱布上或滤纸上。

  

(2)材料吸干后,一手拿镊子、一手拿剪刀或解剖刀,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切割。

如叶片切成平方的小块;茎切成含有一个节的小段。

微茎尖要剥成只含1-2片幼叶的茎尖大小等。

在接种过程中要经常灼烧接种器械,防止交叉污染。

  (3)用灼烧消毒过的器械将切割好的外植体插植或放置到培养基上。

具体操作过程(以试管为例)是:

先解开包口纸,将试管几乎水平拿着,使试管口靠近酒精灯火焰,并将管口在火焰上方转动,使管口里外灼烧数秒钟。

若用棉塞盖口,可先在管口外面灼烧,去掉棉塞,再烧管口里面。

然后用镊子夹取一块切好的外植体送入试管内,轻轻插入培养基上。

若是叶片直接附在培养基上,以放1-3块为宜。

至于材料放置方法除茎尖、茎段要正放(尖端向上)外,其他尚无统一要求。

接种完后,将管口在火焰上再灼烧数秒种。

并用棉塞,塞好后,包上包口纸,包口纸里面也要过火。

四、培养

  培养指把培养材料放在培养室(有光照、温度条件、无菌)里,使之生长,分裂和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或进一步分化成再生植株的过程。

  1、培养方法

  

(1)固体培养法

  即用琼脂固化培养基来培养植物材料的方法。

是现在最常用的方法。

虽然该方法设备简单,易行,但养分分布不均,生长速度不均衡,并常有褐化中毒现象发生。

  

(2)液体培养法

  即用不加固化剂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植物材料的方法。

由于液体中氧气含量较少,所以通常需要通过搅动或振动培养液的方法以确保氧气的供给,采用往复式摇床或旋转式摇床进行培养,其速度一般为50-100r/min,这种定期浸没的方法,既能使培养基均一,又能保证氧气的供给。

  2、培养步骤

  

(1)初代培养

  初代培养旨在获得无菌材料和无性繁殖系。

即接种某些外植体后,最初的几代培养。

初代培养时,常用诱导或分化培养基,即培养基中含有较多的细胞分裂素和少量的生长素。

初代培养建立的无性繁殖系包括:

茎梢、芽丛、胚状体和原球茎等。

根据初代培养时发育的方向可分为:

  1)顶芽和腋芽的发育

  采用外源的细胞分裂素,可促进使具有顶芽或没有腋芽的休眠侧芽启动生长,从而形成一个微型的多枝多芽的小灌木丛状的结构。

在几个月内可以将这种丛生苗的一个枝条转接继代,重复芽苗增殖的培养,并且迅速获得多数的嫩茎。

然后将一部分嫩茎转移到生根培养基上,就能得到可种植到土壤中去的完整小植株。

一些木本植物和少数草本植物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再生繁殖,如月季、茶花、菊花、香石竹等等。

这种繁殖方式也称作微型繁殖,它不经过发生愈伤组织而再生,所以是最能使无性系后代保持原品种的一种繁殖方式。

  适宜这种再生繁殖的植物,在采样时,只能采用顶芽、侧芽或带有芽的茎切段,其他如种子萌发后取枝条也可以。

  茎尖培养可看作是这方面较为特殊的一种方式。

它采用极其幼嫩的顶芽的茎尖分生组织作为外植体进行接种。

在实际操作中,采用包括茎尖分生组织在内的一些组织来培养,这样便保证了操作方便以及容易成活。

  用靠培养定芽得到的培养物一般是茎节较长,有直立向上的茎梢,扩繁时主要用切割茎段法,如香石竹、矮牵牛、菊花等。

但特殊情况下也会生出不定芽,形成芽丛。

  2)不定芽的发育

  在培养中由外植体产生不定芽,通常首先要经脱分化过程,形成愈伤组织的细胞。

然后,经再分化,即由这些分生组织形成器官原基,它在构成器官的纵轴上表现出单向的极性(这与胚状体不同)。

多数情况下它形成芽,后形成根。

  另一种方式是从器官中直接产生不定芽,有些植物具有从各个器官上长出不定芽的能力如矮牵牛、福禄考、悬钩子等。

当在试管培养的条件下,培养基中提供了营养,特别是提供了连续不断植物激素的供应,使植物形成不定芽的能力被大大地激发起来。

许多种类的外植体表面几乎全部为不定芽所覆盖。

在许多常规方法中不能无性繁殖的种类,在试管条件下却能较容易地产生不定芽而再生,如柏科,松科,银杏等一些植物。

许多单子叶植物储藏器官能强烈地发生不定芽,用百合鳞片的切块就可大量形成不定鳞茎。

  在不定芽培养时,也常用诱导或分化培养基。

用靠培养不定芽得到的培养物,一般采用芽丛进行繁殖,如非洲菊、草莓等。

  3)体细胞胚状体的发生与发育

  体细胞胚状体类似于合子胚但又有所不同,它也通过球形,心形,鱼雷形和子叶形的胚胎发育时期,最终发育成小苗。

但它是由体细胞发生的。

胚状体可以从愈伤组织表面产生,也可从外植体表面已分化的细胞中产生,或从悬浮培养的细胞中产生。

  4)初代培养外植体的褐变

  外植体褐变是指在接种后,其表面开始褐变,有时甚至会使整个培养基褐变的现象。

它的出现是由于植物组织中的多酚氧化酶被激活,而使细胞的代谢发生变化所致。

在褐变过程中,会产生醌类物质,它们多呈棕褐色,当扩散到培养基后,就会抑制其他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所接触外植体的培养。

  褐变的主要原因如下:

  a、植物品种研究表明,在不同品种间的褐变现象是不同的。

由于多酚氧化酶活性上的差异,因此,有些花卉品种的外植体在接种后较容易褐变,而有些花卉品种的外植体在接种后不容易褐变。

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应该有所选择,对不同的品种分别进行处理。

  b、生理状态由于外植体的生理状态不同,所以在接种后褐变程度也有所不同。

一般说来,处于幼龄期的植物材料褐变程度较浅,而从已经成年的植株采收的外植体,由于含醌类物质较多,因此褐变较为严重。

一般来说,幼嫩的组织在接种后褐变程度并不明显,而老熟的组织在接种后褐变程度较为严重。

  c、培养基成分浓度过高的无机盐会使某些观赏植物的褐变程度增加,此外,细胞分裂素的水平过高也会刺激某些外植体的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从而使褐变现象加深。

  d、培养条件不当如果光照过强、温度过高、培养时间过长等,均可使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提高,从而加速被培养的外植体的褐变程度。

  为了提高组织培养的成苗率,必须对外植体的褐变现象加以控制。

可以采用以下措施防止、减轻褐变现象的发生。

  1、选择合适的外植体一般来说,最好选择生长处于旺盛的外植体,这样可以使褐变现象明显减轻。

  2、合适的培养条件无机盐成分、植物生长物质水平、适宜温度、及时继代培养均可以减轻材料的褐变现象。

  3、使用抗氧化剂在培养基中,使用半胱氨酸、抗坏血酸等抗氧化剂能够较为有效地避免或减轻很多外植体的褐变现象。

另外,使用%%的活性炭对防止褐变也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4、连续转移对容易褐变的材料可间隔2-24小时的培养后,再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这样经过连续处理7-10天后,褐变现象便会得到控制或大为减轻。

  

(2)继代培养

  在初代培养的基础上所获得的芽、苗、胚状体和原球茎等,数量都还不够,它们需要进一步增殖,使之越来越多,从而发挥快速繁殖的优势。

  继代培养是继初代培养之后的连续数代的扩繁殖培养过程。

旨在繁殖出相当数量的无根苗,最后能达到边繁殖边生根的目的。

继代培养的后代是按几何级数增加的过程。

如果以2株苗为基础,那么经10代将生成210株苗。

  继代培养中扩繁的方法包括:

切割茎段、分离芽丛、分离胚状体、分离原球茎等。

切割茎段常用于有伸长的茎梢、茎节较明显的培养物。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能保持母种特性。

培养基常是MS基本培养基;分离芽丛适于由愈伤组织生出的芽丛。

培养基常是分化培养基。

若芽丛的芽较小。

可先切成芽丛小块,放入MS培养基中,待到稍大时,再分离开来继续培养。

  增殖使用的培养基对于一种植物来说每次几乎完全相同,由于培养物在接近最良好的环境条件,营养供应和激素调控下,排除了其他生物的竞争,所以能够按几何级数增殖。

  在快速繁殖中初代培养只是一个必经的过程,而继代培养则是经常性不停的进行过程。

但在达到相当数量之后,则应考虑使其中一部分转入生根阶段。

从某种意义上讲,增殖只是储备母株,而生根才是增殖材料的分流,生产出成品。

  (3)继代培养时材料的玻璃化

  实践表明,当植物材料不断地进行离体繁殖时,有些培养物的嫩茎、叶片往往会呈半透明水迹状,这种想象通常称为玻璃化。

它的出现会使试管苗生长缓慢、繁殖系数有所下降。

玻璃化为试管苗的生理失调症。

  因为出现玻璃化的嫩茎不宜诱导生根,因此,使繁殖系数大为降低。

在不同的种类、品种间,试管苗的玻璃化程度也有所差异。

当培养基上细胞分裂素水平较高时,也容易出现玻璃化现象。

在培养基中添加少量聚乙烯醇、脱落酸等物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玻璃化的现象发生。

  呈现玻璃化的试管苗,其茎、叶表面无蜡质,体内的极性化合物水平较高,细胞持水力差,植株蒸腾作用强,无法进行正常移栽。

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培养容器中空气湿度过高,透气性较差造成的,其具体解决的方法为:

  a、增加培养基中的溶质水平,以降低培养基的水势;

  b、减少培养基中含氮化合物的用量;

  c、增加光照

  d、增加容器通风,最好进行CO2施肥,这对减轻试管苗玻璃化的现象有明显的作用;

  e、降低培养温度,进行变温培养,有助于减轻试管苗玻璃化现象发生;

  f、降低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含量,可以考虑加入适量脱落酸。

  3、生根培养

  当材料增殖到一定数量后,就要使部分培养物分流到生根培养阶段。

若不能及时将培养物转到生根培养基上去,就会使久不转移的苗子发黄老化,或因过分拥挤而使无效苗增多造成抛弃浪费。

根培养是使无根苗生根的过程,这个过程目的是使生出的不定根浓密而粗壮。

生根培养可采用1/2或者1/4MS培养基,全部去掉细胞分裂素,并加入食粮非的生长素(NAA、IBA等)。

  诱导生根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a、将新梢基部浸入50或100*10-6IBA溶液中处理4-8小时;

  b、在含有生长素的培养基中培养4-6天

  c、直接移入含有生长素的生根培养基中。

  上述三种方法均能诱导新梢生根,但前两种方法对新生根的生长发育则更为有利。

而第三种对幼根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其原因是当根原始体形成后较高浓度生长素的继续存在,则不利于幼根的生长发育。

不过这种方法比较可行。

  另外也可采用下列方法就可生根。

1、延长在增殖培养基中的培养时间;2、有意降低一些增殖倍率,减少细胞分裂素的用量(即将增殖与生根合并为一步);3、切割粗壮的嫩枝在营养钵中直接生根,此方法则没有生根阶段。

可以省去一次培养基制作,切割下的插穗可用生长素溶液浸蘸处理,但这种方法只适于一些容易生根的作物。

  另外少数植物生根比较困难时,则需要在培养基中放置滤纸桥,使其略高于液面,靠滤纸的吸水性供应水和营养,从而诱发生根。

  从胚状体发育成的小苗,常常有原先已分化的根,这种根可以不经诱导生根阶段而生长。

但因经胚状体发育的苗数特别多,并且个体较小,所以也常需要一个低浓度或没有植物激素的培养基培养的阶段,以便壮苗生根。

  试管内生根壮苗的阶段,为了成功地将移植到试管外的环境中,以使试管苗适应外界的环境条件。

通常不同植物的适宜驯化温度不同。

如菊花,以18-20℃为宜。

实践证明植物生长的温度过高不但会牵涉到蒸腾加强。

而且还牵涉到菌类易滋生的问题。

温度过低使幼苗生长迟缓,或不易成活。

春季低温时苗床可加设电热线,使基质温度略高于气温2-3℃,这不但有利于生根和促进根系发达,而且有利于提前成活。

移植到试管外的植物苗光强度应比移植前培养有所提高,并可适应强度较高的漫射光,(约4000lx左右),以维持光合作用所需光照强度。

但光线过强刺激蒸腾加强,会使水分平衡的矛盾更尖锐。

五、驯化移栽

  试管苗移栽是组织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这个工作环节做不好,就会造成前功尽弃。

为了做好试管苗的移栽,应该选择合适的基质,并配合以相应的管理措施,才能确保整个组织培养工作的顺利完成。

  试管苗由于是在无菌、有营养供给、适宜光照和温度近100%的相对湿度环境条件下生长的,因此,在生理、形态等方面都与自然条件生长的小苗有着很大的差异。

所以必须通过炼苗,例如通过控水、减肥、增光、降温等措施,使她们逐渐地适应外界环境,从而使生理、形态、组织上发生相应的变化,使之更适合于自然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试管苗顺利移栽成功。

  从叶片上看,试管苗的角质层不发达,叶片通常没有表皮毛,或仅有较少表皮毛,甚至叶片上出现了大量的水孔,而且,气孔的数量、大小也往往超过普通苗。

由此可知,试管苗更适合于高湿的环境生长,当将它们移栽到试管外环境时,试管苗失水率会很高,非常容易死亡。

因此,为了改善试管苗的上述不良生理、形态特点,则必须经过与外界相适应的驯化处理,通常采取的措施有:

对外界要增加湿度、减弱光照;对试管内要通透气体、增施二氧化碳肥料、逐步降低空气湿度等。

  另外,对栽培驯化基质要进行灭菌是因为试管苗在无菌的环境中生长,对外界细菌、真菌的抵御能力极差。

为了提高其成活率,在培养基质中可掺入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00-500倍液,以进行灭菌处理。

  1、移栽用基质和容器

  适合于栽种试管苗的基质要具备透气性、保湿性和一定的肥力,容易灭菌处理,并不利于杂菌滋生的特点,一般可选用珍珠岩、蛭石、砂子等。

为了增加粘着力和一定的肥力可配合草炭土或腐殖土。

配时需按比例搭配,一般用珍珠岩、蛭石、草炭土或腐殖土比例为1:

1:

也可用砂子:

草炭土或腐殖土为1:

1。

这些介质在使用前应高压灭菌。

或用至少小时烘烤来消灭其中的微生物。

要根据不同植物的栽培习性来进行配制,这样才能获得满意的栽培效果。

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试管苗栽培基质。

  

(1)河砂

  河砂分为粗砂、细砂两种类型。

粗砂即平常所说的河砂,其颗粒直径为1-2mm。

细砂即通常所说的面砂,其颗粒直径为。

河砂的特点是排水性强,但保水蓄肥能力较差,一般不单独用来直接栽种试管苗。

  

(2)草炭土

  草炭土是由沉积在沼泽中的植物残骸经过长时间的腐烂所形成,其保水性好,蓄肥能力强,呈中性或微酸性反应,但通常不能单独用来栽种试管苗,宜与河砂等种类相互混合配成盆土而加以使用。

  (3)腐殖土

  腐殖土是由植物落叶经腐烂所形成。

一种是自然形成,一种是人为造成,人工制造时可将秋季的落叶收集起来,然后埋入坑中,灌水保湿的条件下使其风化,然后过筛即可获得。

腐叶上含有大量的矿质营养、有机物质,它通常不能单独使用。

掺有腐殖土的栽培基质有助于植株发根。

  (4)容器

  栽培容器可用6*6cm-10*10cm的软塑料钵,也可用育苗盘。

前者占地大,耗用大量基质,但幼苗不用移栽,后者需要二次移苗,但省空间、省基质。

  2、移栽前的准备

  移栽前可将培养物不开口移到自然光照下锻炼2-3天,让试管苗接受强光的照射,使其长得壮实起来,然后再开口练苗1-2天,经受较低湿度的处理,以适应将来自然湿度的条件。

  3、移栽和幼苗的管理

  从试管中取出发根的小苗,用自来水洗掉根部粘着的培养基,要全部除去,以防残留培养基滋生杂菌。

但要轻轻除去,应避免造成伤根。

移植时用一个筷子粗的竹签在基质中插一小孔,然后将小苗插入,注意幼苗较嫩,防止弄伤,栽后把苗周围基质压实,栽前基质要浇透水。

栽后轻浇薄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