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下两册语文说课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7912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1 大小:16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下两册语文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1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下两册语文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1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下两册语文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1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下两册语文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1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下两册语文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1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下两册语文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1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下两册语文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1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下两册语文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1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下两册语文说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1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下两册语文说课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1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下两册语文说课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1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下两册语文说课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1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下两册语文说课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1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下两册语文说课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1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下两册语文说课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1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下两册语文说课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1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下两册语文说课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1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下两册语文说课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1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下两册语文说课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1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下两册语文说课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1页
亲,该文档总共1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下两册语文说课稿.docx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下两册语文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下两册语文说课稿.docx(1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下两册语文说课稿.docx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下两册语文说课稿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说课稿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本文是作者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

对写作初衷,鲁迅说:

“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

”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

“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

”文章共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

课文由“我的乐园”领起百草园,写了百草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和美女蛇的传说。

百草园的传说,用成人的眼光看来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

而儿童是喜欢听故事的,这个神乎其神的故事又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更丰富了百草园“乐园”的情趣。

写三味书屋时,作者选取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和学习生活,刻画了一位严厉而又可敬、可亲、有趣的老师。

本课所在单元的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将本文《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放在第一篇有其目的性与示范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文章中语言表现的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优美迷任,又蕴涵哲理,了解与掌握课文的表达与写作技巧,同时通过学习文章中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时光的描摹,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根据单元要求与课文教材特点,我确定以下三大目标:

⑴知识目标:

掌握重点字词,了解、把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⑵能力目标:

学会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分析散文与语段、语言的方法。

⑶情感目标:

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同时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在上学期的语文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单元语课文特点,因此要把指导学生养成语文学习习惯与掌握学习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将美好的童年生活内容与情趣表现出来的,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

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而利用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与针对性的探讨,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主体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二、说学情 

为了符合新课程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顺应教育人本化的趋势,必须把教育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

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

本课教学,是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消除畏难情绪,提高学习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关键,将奠定整册课文学习的基调。

所以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引导,让学生达到思维兴奋点从而产生乐学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也要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1、充分预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通过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来预习朗读课文,梳理生字词与重点字词的音、形、义,熟悉课文。

通过课后练习一至三的问题提示自学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为课堂的学习打好基础。

这个工作也是为了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联系自我,激活学习兴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

“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

”用成人的眼光看来课文中的内容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

通过联系学生平时生活中的游戏与娱乐,利用此处切入点,将学生生活感知迁移到课文内容这一新知上,利用平时生活的趣味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3、发挥示范、竞争作用,增强学习动力。

学生处在这个年龄段,比较好胜,通过开展:

预习谁最好、资料收集谁最多、朗读谁最棒、研究谁最深、活动谁最积极等,选出学习上具有示范作用的学生,通过榜样带领全体来更好的学习。

同时在示范性上,教师也可以通过示范朗读等,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通过学生、教师的示范,通过竞争比赛,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形成学习的动力。

4、自主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团结互助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因此,在学生自我学习的基础上,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与关键性的语句、内容理解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这也符合学生的学习的实际能力与学情,也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5、创设情境,鼓励发挥,营造气氛。

学生在轻松愉悦、活跃自主的氛围中学习,更能掌握知识,通过课件、音乐、图画、影视、讨论、探究等手段学懂课文。

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一环一环的过渡与小结,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我学到了什么,我还有什么疑问”,既明确了学习重点,又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考、寻疑、想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再次推向高潮。

将学生直接引入自我感悟与学习的氛围中,达到全身心的投入,达到忘我境界。

6、以疑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

以疑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散文的方法,培养学习语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语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读然后寻疑,解疑,再寻疑,培养良好的探究心理。

同时学习散文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抓住“神”——主旨,然后掌握“形”——内容的构成,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圈圈点点中养成学习习惯。

三、说教法

虽说教无定法,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是有一定的、主要教学模式或方法,根据本课的教学特点与重点,我决定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该方法教学时先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收集作者资料与平时趣味游戏资料——情景激趣――――讲究激励性,初读感悟了解――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讲究情境性,美读品味――鉴赏性,重点熟读成诵――活动感悟、积累延伸。

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学习”,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法、激励法、设疑探究法等也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了“自主探究性”的学,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设疑能力、创新精神。

四、说学法

学习散文的基本方法是读——抓关键,学习散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抓关键,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读。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重点语段,让学生通过初读、细读、精读、品读等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寻疑、品味、成诵等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同时在分析课文与语段时,学会在读的基础上,自我先思考抓关键性的语句,采用划一划、圈一圈、点一点等方法,理解内容,在与他人合作探讨研究,突破重点。

五、说教学过程

1、预习铺垫、打好基础

本层次是实际课堂教学的前奏,通过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来预习课文,梳理生字词与重点字词的音、形、义,熟悉课文。

通过课后练习一至三的问题提示自学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为课堂的学习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这个工作也是为了更好的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2、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创设情景和联系生活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让学生在活泼的音乐、背景动画中说说自己以前与现在平时喜欢的活动与游戏的趣闻,在看看课文作者童年的生活,将生活与新知学习内容相结合,从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3、初读,整体感悟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初读自悟交流法。

让学生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感受教师或录音的范读,在自己初步读,从而了解课文内容,提出初步疑问,进行体会交流,为下面的理解和探究奠定基础。

4、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突破重点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质疑之后下位寻找伙伴,自由组合,分工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同时对重点语段,在老师的引导下,先提出问题,在握思考,再合作探究,在汇报合作成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团结协作、交流辩论、达成一致,既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说、辨、析等能力,同时这也打破了传统,形成了开放式课堂。

5、创设情境,品读成诵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创设情境法,对重点语段,如:

百草园趣味景物的描写与捕鸟段落,进行品读。

通过抓关键性的语句、字词,如百草园趣味景物的描写段落,先抓过渡句,再抓动物与静物,依照一定的顺序,再读一读、品一品语言。

而捕鸟一段可以抓抓动词,来读一读、品一品,最后能够品读成诵。

在读的过程中配上音乐与画面,营造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诵读的空间与氛围,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身临其境,熟读成诵,改变了传统。

促进了品读效果,积累了语言。

6、活动感悟、延伸积累。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法、活动反和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重点。

同时,通过到学校的墙根处或操场等地,也找一找趣味;通过再玩玩丢手帕、跳皮筋等忆一忆趣味等,更加体味文章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与成长,感悟童年生活的趣味。

推荐鲁迅相关的文章,如《朝花夕拾》其他的文章,或鲁迅经典性的文章阅读。

同时推荐关于童年趣味的文章书籍,让学生去阅读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另外,让学生用优美的语句说说对百草园及三味书屋的感受,尽情抒发对美好童年的赞美之情。

六、说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的乐园我的学堂

泥墙根之奇从师之惑

传说之神秘后园之乐

捕鸟之体验读书之趣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2《雪地贺卡》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雪地贺卡》是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作者:

鲍尔吉-原野,一位蒙古族的警察作家,与歌手滕格尔、画家朝戈被称为当今中国文艺界的“草原三剑客”。

《雪地贺卡》可以说是颇能体现鲍尔吉-原野写作风格的一篇小小说。

“没有童话的童年,没有幻想的童年,没有秘密的童年不是幸福的童年!

”是本文的思想主旨。

表达了作者对童心的珍惜。

课文从整体来看,以时间为序,以贺卡为线索,展开了具体的故事情节的叙述,语言平实质朴,却处处流露着感动人心的情愫,这情愫来自于小女孩刘玲对雪人的关爱,更来自于“我”对这纯真童心的呵护和珍重。

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

写“我”所在的城市沈阳有一年的冬天下了很大的雪,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我”发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雪人,雪人的胸前插着一张贺卡,是一个叫刘玲的孩子写的,表达了她对雪人的关爱之情。

而“我”被刘玲的纯真童心深深地感动和吸引,似乎作为一个成年人已经好久没有感受过这般赋予童话的美好心灵。

第二部分(第4—7段):

写“我”以雪人的名义给刘玲写了一张贺卡,表示愿意与她作好朋友,并祝福她学习进步,永远快乐!

刘玲收到贺卡,高兴得跳了起来,以为梦中的神化实现了,但她的同学和父亲却告诉她这一切都是假的,是大人写的。

于是刘玲再次发出贺卡发出疑问“那大人是谁?

”这样的疑问也使“我”心中产生别样心情:

到底是把真相告诉刘玲,还是将游戏继续下去?

此时的“我”也犯难了,告诉自己“在这场游戏中,我应该小心而且罢手了。

”第三部分(第8—9段):

写“我”最后的决定:

既不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刘玲,又不再写回信给刘玲,就让她惊讶着,期待着,将这个关于雪人的秘密当作一次奇遇,保存在她童年的记忆里。

2、教学目标⑴、学会10个字。

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⑶、理解课文内容,围绕“一个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幸福”这句话体会童心世界的美好和纯真。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珍爱童心、珍惜童年。

.教学难点:

体会珍惜纯真的童心,对世界要充满信任与期待。

.二、说教法和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本文篇幅短小,文字流畅,通俗易懂,是培养学生自主?

合作?

探究性学习的良好途径。

因此在教这篇课文时,自己通过如下流程,使学生体会童年、童趣、童心、童真,理解作者对儿童的关爱、对童心的呵护。

㈠、创设情境  拨动心弦㈡、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㈢、诵读想象  体会情感㈣、研读课文  释疑解惑㈤、总结全文  点明主旨㈥、学习拓展  自创贺卡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拨动心弦导入:

下雪了,美丽的雪花纷纷扬扬从天而降,像一个个精灵,又像白衣天使下凡,使大地银装素裹。

同学们想一想自己儿时下雪天的情境,是在雪中奔跑、跳跃、欢呼、爬着、滚着;打着雪仗、滚着雪球、堆着雪人。

可是有一个小朋友在一个下雪的冬天里收到了一封“雪人”给她的贺卡,这个发生在冬天里的故事就是:

  (板书课题:

雪地贺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写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你想知道故事的情节吗?

请同学们把课文默读一遍,并思考:

1、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2、给老师和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

.(三)、诵读想象体会情感1、文中有几张贺卡?

都是谁给谁写的呢?

2、分角色朗读文中的三张贺卡,体会一下李小屹的情感和“我”的情感。

①李小屹的两张贺卡,体现了怎样的情感?

李小屹的童年 童趣:

赞美雪人童心:

同情、关心、祝愿(纯真、美好的心灵)童真:

等待回复②“我”替雪人写给李小屹的贺卡,体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我”对童心的呵护和珍爱,真心的祝福).(四)、研读课文释疑解惑1、明知是假的,“我”还郑重其事地替雪人回了一张贺卡,后来却又不回了。

“我”为什么这样做?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我”这样做矛盾吗?

(作者想保护纯洁的童心,他知道作为一个孩子应该有梦,应该有对童话的神往,有对生活的某种期待,应该富有想象力,这种情感是美的。

作者想延续孩子美好的想象,所以代雪人给孩子写信。

作者说“不知这样做对不对”,是怕创造的童话境界吓着孩子,自然孩子没有那么脆弱,孩子知道是一个大人在跟她对话。

作者这样做没什么不对。

)2、“我”会将这个游戏继续下去吗?

(抓住“别样心情”来激活学生内心的体验,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体会“我”的矛盾心情。

)(五)、总结全文点明主旨“一个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幸福。

”把本文和自己的童年生活结合起来想一想,谈谈自己童年生活的“奇遇”和“秘密”。

(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孩子活泼可爱,充满幻想,充满对世界的渴望。

因为幻想,因为好奇,孩子有许多可笑的举动,有许多大人不解的快乐秘密,这些秘密使孩子的世界丰富多彩,也使他的成长充满情趣。

所以说,带着秘密的童年是幸福的。

)(六)、学习拓展自创贺卡⒈同学们,给雪人写贺卡是多么有意思呀!

你也想写贺卡吗?

那就自己动起来吧!

⒉学生自创贺卡。

⒊展示学生的贺卡作品。

⒋总结并齐读课题。

附:

板书设计1、发现雪人怀中贺卡,被深深打动                 珍惜童年2、替雪人回复贺卡,小心保护孩子的“梦”         珍爱童心3、感叹有秘密的童年最幸福

3《山行》说课稿

一、 教材简析《山行》是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唐朝诗人杜牧的作品,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

古诗描写生动,语言凝练,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习,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三、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

“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说明:

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价值理念。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难懂字词,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意思的目的。

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四、学情分析

学生喜爱诵读古诗,但他们生活经验有限,对诗句中凝练的语言难以理解,深远的意境不能深刻感受。

如何激发学生美的想象,感受诗歌意境是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五、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诗中绚丽的秋景转化成栩栩如生的动态画面,引入悠扬动听的古典音乐,渲染诗意课堂氛围,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

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法、民主交流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感受诗歌意境美,从而加深美的体验,引发美的想象。

六、教学过程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

  

第二步:

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第三步:

“扶”“放”结合,“解词”“明意”。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寒山”、“斜”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

“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斜”字用简笔画演示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

“一条石头小路()。

”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

“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

“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

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我采用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  2.“想象漫游法”。

  提示:

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

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

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

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

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

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

(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

(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

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

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4《天净沙·秋思》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所处地位:

古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随着新教材的使用,古典诗文在教材中所占的比值增大了。

古典诗文以其超常而不俗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启迪着,开拓着人们的思维,它对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正确地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诗文佳作,可以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训练。

所以,古典诗文的教学,在初中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材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马致远的一首《天净沙·秋思》。

这一部分用一个课时完成。

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秋思》的主题思想,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引导学生学生体会《秋思》的意境。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知道:

马致远及元曲的文学常识。

理解:

①每句曲句的含义。

   ②曲的主题思想。

体会:

《秋思》的意境。

(2)重点:

①朗读本曲。

      ②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3)难点:

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二、说教法

古典诗文是我国历代诗人词家经过千锤百炼出来的完美的艺术精品。

它具有优美的语言,淳美的形象,挚美的情感,泛美的彩画等,是其他任何艺术无与伦比的。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更是堪称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

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

使学生既能扎扎实实地掌握基本功,以能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

所以,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

即在朗读、背诵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绘画美,引导学生动脑又动笔,激发深长伯创造性思维,使在审美享受中,潜移默化,启迪艺术灵感。

三、说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代诗文是我国文化长廊中的瑰宝,唐宋时期,诗词发展达到顶峰。

唐代是诗歌最繁荣的时代,宋代的词也相当的繁荣。

唐诗宋词我们已经学了很多,那么,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

元曲。

那么,元曲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艺术形式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元曲四大家”之一:

马致远的一首《天净沙·秋思》。

(二)新课讲授

1、板书课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2、作者简介及相关资料:

教师介绍有关内容要求学生知道:

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淬最多的一个。

杂剧以《汉宫秋》为代表,散曲有《东篱乐府》。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杂剧就是戏剧。

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

《天净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3、熟读

“文章不厌百回读”。

在教学此曲时,我以读为切入点,精读、细读,在读的基础上讨论、感悟,深化认识挖掘出审美因素。

首先,教师范读。

“范读”就是“示范而读”。

教师范读效果佳,必然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范读中“读之以情”,学生“感之以趣”,“趣而读之”,“读而思之”。

同时,“范读”的本身以是对学生“授之以法”,能具体地指导学生诵读。

范读后再从学生中找出读得较好的来读。

成功的范读,可以把文字变成声音,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