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训练40套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8580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限时训练40套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限时训练40套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限时训练40套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限时训练40套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限时训练40套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限时训练40套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限时训练40套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限时训练40套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限时训练40套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限时训练40套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限时训练40套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限时训练40套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限时训练40套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限时训练40套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限时训练40套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限时训练40套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限时训练40套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限时训练40套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限时训练40套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限时训练40套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限时训练40套答案.docx

《限时训练40套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限时训练40套答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限时训练40套答案.docx

限时训练40套答案

限时训练1答案

1.D(A.yān/yīn,yìng,shé/zhé;B.lǜ/shuài,pí/bì,mò;C.xíng,zhàn/chàn,qiáng/qiǎng;D.jià/jiǎ,ào/niù,wù/è)

2.B(A.搭配不当。

“驱散”与“天气”不能搭配,应去掉“天气”。

C.成分残缺。

“至少”与“左右”任去其一。

D.语序不当。

“继承、学习”应为“学习、继承”)

3.A/A“叫板”指向对方挑战或挑衅。

B“大哥不说二哥”指二者的不好之处极为相似,彼此彼此。

含贬义。

(不分伯仲、旗鼓相当)

C“为虎添翼”指替老虎加上翅膀。

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

(如虎添翼)

D“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

比喻行动与目的正好相反。

(背道而驰)

4.D

5.(5分)上联:

春风舞墨青瓷碗上画活西湖柳下联:

细雨裁枝竹立方间争芳世博园(5分).

6..当下媒体的炒作对于一个人的成名起着至关量要的作用(3分),但过火的新闻炒作,往往会使一些明星成为“流星”,昙花一现,随风而逝(3分)

限时训练2答案

1.B,A项“倾”应为“qīng”;C项:

“弄”应为“nòng”;D项“葩”应为“pā”

2.D,(使用对象错误。

“相见恨晚”是形容意气相投,用在人与人之间。

3.A(B项成分残缺,应为“牢固树立……观念”;C项句式杂糅,去掉“据‘或”显示“;D项搭配不当,“增强”与“流程”不能搭配。

4.B(根据前后连贯的原则,②句应接在首句后,根据逻辑关系,“同情”与“雪中送炭”

形成递进关系,所以①③应接在②后,④与“循环”相应,⑤⑥句是递进关系,应

排在句未)

5.

(1)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盎然的画面。

到江上游春的游客很多,到处是笙箫之声,就连花柳、蜂蝶也在欣喜、享受这美好的春光。

作用:

以乐景写哀景,反衬后两联所抒发的思乡之苦。

(2)本诗作者的情感由乐而悲,进而由悲而怨。

前两联先写欢乐春景;中间一折,抒发悲抑归情;末句再折,转责新滩不解人意,情感变化一波三折。

 【诗歌赏析】

二月二日,蜀中风俗,农历二月初二日为踏青节。

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中任职时所作,描写了蜀中春江明媚景色,反衬自己内心郁郁不得志的情怀。

前四句写江上春景,词语清丽,风格轻快。

江上行舟,东风送暖,可见融融暖意袭人,同时,笙歌随着东风、暖意一道吹拂过来,增添轻松愉悦氛围。

江岸上,早花初萌,柳丝新绿,似乎在竞相争艳,更有成群的蜂蝶围绕着花蕊飞舞,构成一幅生动的春景图画,有声有色,生机盎然。

后四句突然转折,写出自己潦倒身世和失意情怀。

万里飘泊,想隐居而不得,所以“忆归元亮井”,元亮,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字。

三年从事,依倚幕府,处境尴尬,苦闷异常且无从倾诉,亚夫,指汉代大将周亚夫,这里借指诗人的幕主柳仲郢。

在这样的处境中,每逢春景明媚,反而更增愁闷郁抑,所以面对“新滩”新景,诗人不仅略无兴致,反而生出情怀无人理解之感。

前后各四句,一写明媚春光,一写郁闷愁怀,两者形成尖锐矛盾,看似极不协调,实际上诗人正是有意识地造成巨大反差,用相反相成的手法,以乐景反衬哀情,从而取得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

限时训练3答案

1.*C.【(A.chà,sè/sài,chǔ;B.pō,ē,è/wù;C.qī/xī,yān/yīn,dàng/dāng;D.pí/bì,bì/pì,jiáo)】

2.*B.【“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指文化或技能一代代传下去。

3.*C.【A属两面对一面的错误,可去掉“能否”或“否”;B.主谓搭配不当,“观望”不能“坚持”、“加入”,“从严”不能让购房者充满信心,应改为“观望的购房者”、“从严的政策”,关联词位置不对,“非但”调到“观望的购房者”之前;D“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有误。

4.*D.

5.(6分)示例:

美丽纤细之手成为爱的化身,它接住的是孩子,托起的是生命,是希望,是未来。

(撰写的文字,内容上,切合雕塑内容,或颂扬,或富于哲理;形式上,符合题目的修辞、字数等方面的要求。

限时训练四

【参考译文】

杜黄裳,字遵素,是京兆杜陵人。

他曾考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辞科,杜鸿渐十分器重他。

他担任郭子仪朔方府从事,郭子仪入京,命令杜黄裳在朔方府主持留守事务。

邠州主将李怀光与监军暗中图谋取代郭子仪,于是制作假诏书,想要诛杀大将温儒雅等人。

杜黄裳当即辨认出诏书是假的,拿这事正告质问李怀光,李怀光流汗认罪。

遇到难以驾驭的将领,杜黄裳就冒称郭子仪的命令将他们尽数遣出,过了几个月也没人造反。

后来他入朝任职台省,遭裴延龄厌恨,过了十年也没有升迁。

贞元末年,担任太常卿。

王叔文盗弄权柄时,杜黄裳始终没有到访过他家。

他曾经告诉女婿韦执谊,让韦执谊带领官员们奏请皇太子任监国,韦执谊当即回驳:

“老先生您刚刚得一官职,怎能再开口谈论皇帝家事呢!

”杜黄裳怒形于色说:

“杜黄裳承受三代国君的恩典,怎么能因为一个官职就改变志节呢!

”当即一甩衣袖出去了。

邠州节度使韩全义曾经担当讨伐重任,没有立功,杜黄裳奏请皇帝罢免了他。

刘辟作乱,议事的官员认为剑南险固,朝廷不应该出兵讨伐;只有杜黄裳坚决请求出兵讨伐,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他还奏请皇帝不要用宦官担任监军,专任高崇文为节度使。

杜黄裳自从谋划伐蜀,直到伐蜀成功,指示教导高崇文,没一件事不是跟蜀地军情遥相符合的。

高崇文一向忌怕刘澭,杜黄裳派人对高崇文说:

“你要是不出死力,朝廷就用刘澭取代你。

”因此得到高崇文拼死效力。

讨平刘辟之后,宰相入朝庆贺,皇帝注目杜黄裳说:

“这是您的功劳啊。

”后来跟宪宗谈到各地将领的任命一事,杜黄裳禀奏皇帝:

“陛下应该认真想想贞元年间的往事,逐渐用法度整肃诸侯,那么哪里还用担心天下不太平?

”宪宗同意他的说法。

因此从出兵平定蜀、夏之后,不再容忍戍边将吏傲慢恣肆,收复了两河地区,朝廷纲纪重新得到整肃尊重,这都是杜黄裳启发了皇帝的雄心啊。

杜黄裳有规划宏图的大才,懂得随时应变,不过在检点自己率先垂范方面,缺乏廉洁的声誉,因此做宰相时间不长。

杜黄裳性情雅淡宽恕,心中有深谋远虑,不过说话不顶撞别人。

刚到朝廷任职时,把女儿嫁给韦执谊,不过很不受韦执谊敬重。

等到韦执谊被贬职流放,杜黄裳最终保全了他。

等到韦执谊在岭南去世,杜黄裳上书请求运回韦执谊的灵柩,为他办理丧事。

在这个时候,杜黄裳发病了,医生误下药剂,使他病得很厉害,他也不发怒。

然而作为宰相,杜黄裳授官任命不甄别身份名望,有的官员因贿赂而升官,当时评论者都为他感到惋惜。

1.(3分)*C.【应当】

2.(3分)*C.【A.表定语后置/的(人)B.表示修饰关系/表转折关系C.用,介词D.用于主谓之间/结构助词“的”】

3.(3分)*B.【①只写到杜黄裳受到器重;③写他不巴结权贵的人;⑥说他性情】

4(3分)*A.【原文只说想取代郭子仪,没有说要杀死他。

5.(10分)【

(1)(4分)心虽从长/口不忤物/始为卿士/女嫁韦执谊/深不为执谊所称/及执谊谴逐/黄裳终保全之/洎死岭表/请归其丧/以办葬事(每错两处扣1分)

(2)(6分)①邠州节度使韩全义曾担当讨伐的重任,没有立功,杜黄裳奏请朝廷罢免了他(得分点:

居,奏,句意)②然而作为宰相,杜黄裳授官任命不甄别身份名望,有的官员因贿赂而升官,当时评论者都为他感到惋惜。

(得分点:

除授,迁,句意)】

限时训练五

1.C(A.创chuāng;B.监jiàn;D.莎suō。

2.A(A.煞有介事:

指装模作样,好像真有那么一回事似的。

多指大模大样,好像很了不起的样子。

根据语境,在这里使用是恰当的。

B.安之若素:

指在反常或困苦危难的情况下,能安然处之,毫不在意。

这里应该用“随遇而安”。

C.锱铢必较:

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

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这里应该用“睚眦必报”。

D.颐指气使:

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示意。

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

这里应该用“趾高气扬”。

3.B(A.不合逻辑,应该先砸出大坑,再导致地震,再引发海啸;C.表意不明,“它”指代不明;D.缺主语,在“应当”前面应该加上“政府”。

)_

4.A

5.(11分)

(1)想象(“联想”、“虚实结合”、“借景抒情”(2分);答“对偶”不给分)。

诗人由眼前景想象云梦、洞庭湖一带的山水美景,(2分)流露出对友人一路山高水长、孤独寂寞的关切。

(2分)

【详析:

颔联“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

”可直译为:

“眼前的流水,宛如涌动着云梦楚地的晨意。

身旁的山川,仿佛绵延着洞庭湖畔的春色。

”原句有点互文的意思,因此也可连起来翻译为:

“眼前(秦川)的山水仿佛传递着楚地的春晓美景。

”云梦、洞庭都指古代楚地,荆湘一带。

6、先写送别友人同出秦川,表达留恋之情;(1分)再想象将去之处的风光和途中情景,表达牵挂之情(2分);最后写一别再难相见,直接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1分)

限时训练6

1、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

【简析】C。

(A炽烈chì,B倾轧yà,D执拗niù)

2、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简析】D。

(“虚幻”强调主观幻想或结果,可用“虚拟”等词语)

3、本题考查考生辨析语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简析】A。

(B“提高力度”有搭配不当的问题。

C“约为336亿元左右”重复。

D“提高”后宾语搭配有误,可用“推动”)

4、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简析】C。

(③是本段的中心句。

①④②衔接紧密。

⑥在⑤之前)

5、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参考答案】

(1)答:

“惊”(或“压”)(1分),“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1分),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1分);或:

“压”字化静为动,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1分),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1分)。

(2)答:

首联写登上江边古城时怀乡的孤独寂寞之情;中间二联集中写景营造出寥落清冷的意境,表现作者对国势日衰的悲愁;尾联归结全诗表现出怀古伤今,故国凄凉之感。

(情感2分,分析2分,共4分)

6、本题考查考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参考答案】主标题:

社科院发布2011年《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

副标题:

不少知名外资企业得分为零甚至负分。

或者主标题:

近七成企业严重缺乏社会责任。

副标题:

可口可乐等企业得分为0,阿迪达斯以-4分居末。

(注意新闻标题的特点,语言要准确、简明,每条3分,共6分)

限时训练7答案

1、C【解析】A.dǔn/dūn、chú/chóu、biāo、jì/jíB.hāo、liàng/liǎ、qí、bì/pìC.依次读qū、xiān、tì、qièD.jiàn/kǎn、lònɡ/nònɡ、zài、lào/luò

2.【答案】C

【解析】应改为“津津乐道”。

A.生吞活剥:

比喻生硬地搬用别人的言论或文辞。

现在也比喻不联系实际,生硬地接受或模仿。

B.可见一斑:

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少部分就能推知事物的整体。

D.大相径庭:

多形容彼此相差太远或矛盾很大。

3.【答案】D

【解析】A.表达时因既想用这种句式,又想用那种句式,结果造成将两种句式放在一起说,半截转向的现象,即结构杂糅。

A句后半截是“从……也发”和“以……为出发点”两句式的杂糅。

可去掉“从”。

B.句中“条理”与“完整”不搭配。

C.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不管”应移到句首。

4.【答案】B.

【解析】(答题时要注意文段语境和句间关键词语。

由⑤⑥中的“都是”可知道,⑤⑥应连在一起,由⑥中的“相反”可知⑥与②联系紧密,故⑥在②的后面,在⑤的前面。

由③中的“这”可知③在④后。

由④中的“考察这5起案件”可知④在①后。

根据语境可知,②⑥⑤是③的具体说明,故②⑥⑤在③后。

5.答案示例:

当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火亡”,时我懂得了人应该具有反抗精神;

当白朗宁说“拿走爱,世界将变成一片坟墓”时,我懂得了作为人,奉献爱心是多么重要。

6.初一至十五持学生证游人民公园票价四折(时间、持证、游园、优惠四个要点各1分)

限时训练8答案

1.D(A项“捺”读nà,B项“怍”读zuò,C项“摭”读zhí)

2.D(脱颖而出:

比喻人的才能全都显露出来。

用在此处恰当。

坐而论道:

坐着空谈大道理。

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

至当不易:

极为恰当,不可更改。

喻指极为恰当。

“求全责备”,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后面不能直接带宾语)

3.D(A缺主语,“他们”。

B“实现了纪录”搭配不当,将“实现”改为“创下”。

C项表意不明,在“引以为豪”前加上“美国人”。

我们甚至不需要弄清其它三个错误选项都是什么语病,单从"无懈可击"这个标准出发,也能顺理成章地选到正确选项。

4.D(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

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12.

(1)(4分)首联“剩不安”直接点出诗人应试不第、焦虑不安的心情;“促榜”即催促船家快速开船返乡,心境滞留于“不安”之中。

(2分)随着船只的行进,诗人心情起了变化:

“喜至”“忧宽”即长期紧锁的愁容舒展了,沉重积压的忧思宽解了,心情由开始的不安焦急而渐渐变得喜悦安定。

(2分)

(2)作者自比“南枝鹊”,同时用典,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2分),从而形象生动含蓄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回到家乡的喜悦心情。

(2分)

限时训练9答案

1.(3分)B(A项,查看;C项,相称,配得上;D项,背靠着。

2.(3分)A(A项,均为介词,因为;B项,前者副词,竟然,后者用在判断句中,是;C项,前者代词,它,后者反诘语气副词,难道;D项,前者介词,在,后者介词,表被动,被。

3.(3分)B(应是“从溪边找到大的石头,从白塔的老百姓朱某家找到了那块小的菱溪石”。

4.

(1)(5分)难道不是他身处乱世,功成名就,在大富大贵之后的奢欲骄纵让他这样做的吗?

(2)(5分)那些喜欢奇异事物的人,听说了这块石头,也就可以来欣赏一下得到满足,为什么一定要取走(占为己有)离开呢!

【参考译文】菱溪的奇石共有六块,其中四块被人取走了,一块稍微小一点但形状特别奇异,也藏在老百姓家里;最大的一块仰面躺在溪边,因为它难以移动,所以能够独自存留下来。

每年天寒霜降,江水干涸而露出了石头,溪旁住的人见它形状怪异,常常把它作为神灵祭祀。

菱溪,查看各类图册经籍都没有记载。

唐代会昌年间,刺史李濆写了一篇《荇溪记》,说:

“荇溪水出永阳岭,向西从皇道山下经过。

”从地理上寻找,现在没有称为“荇溪”的河流。

问滁州人荇溪在什么地方,他们回答说就是菱溪这条河。

杨行密占据淮南的时候,淮南人为了避讳他的名字,把“荇”改为“菱”,从道理上说也许就是这样。

溪旁好像有一处遗址,听说是以前将军刘金的住宅,奇石就是刘金的。

刘金,是五代十国中吴国的大将,和杨行密同时在合淝举事,号称“三十六英雄”,刘金就是其中之一。

刘金本来是一个骠悍武夫,却也知道喜欢、欣赏奇异的事物,有了像小孩子一样的爱好,难道不是他身处乱世,功成名就,在大富大贵之后的奢欲骄纵让他这样做的吗?

遥想这宅院当年的水池台榭、奇木异草,和这些石很相称,也是一时的盛事!

现在刘金的后人,散居为平民,还有住在溪两岸的。

我感叹于那些人与物的兴盛与衰废,尤其可惜这块大石让人喜爱却反而遭到遗弃,就用三头牛拖出来,放置于幽谷之中,又寻找那块稍微小一点的,在白塔的老百姓朱某家得到了它,就将它们立在丰乐亭的南北。

丰乐亭靠城路近,可以作为滁州人每年游玩的好去处。

那些奇异的事物,让它们弃置在僻远的地方则可惜,把它们放在大家都看得到的地方,则喜欢它的人免不了会将它取了去。

唉!

刘金虽然不值一提,但也可以说是一个勇猛的人,他平生的理想志向,难道不大吗?

可是到了他的后辈,衰败零落,以至于子孙没落而不知是谁,何况是要想长久地占有这块石头呢?

通过它可以作为那些富贵者的警戒。

而那些喜欢奇异事物的人,听说了这块石头,也就可以来欣赏一下得到满足,为什么一定要取走(占为己有)离开呢!

限时训练10答案

1.C【冠心病guān自出机杼zhù噱头xué】

2.C【人言啧啧:

人们不满地议论纷纷。

用在此句感情色彩不当。

A倾注:

由上而下的流入;感情、力量等集中在一个目标上。

B旁若无人:

形容高傲,作贬义词;形容态度自然,不做作褒义词D牵一发而动全身:

比喻动极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

3.D【A“2米的小径”表达不明,应为“2米宽的小径”;B“戴着细黑边的眼镜,头发剪得很短”语序不当,应为“头发剪得很短,戴着细黑边的眼镜”C否定失当,句中“避免”与“不要”连用,表意相反。

4.儒学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展现出独具特色的儒家文化,儒学是一种以伦理道德思想为特质的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建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不竭的人生意义源泉。

(每句1分,计4分。

)。

5.将“惠临”改为“光临”;“有幸”删掉;“舍兄”改为“他的哥哥”;“声名震铄古今”改为“颇有声名”;“拜读”改为“聆听”(每处1分)

6.

(1)(4分)有漏壶滴水声、霜叶坠落声和秋虫的鸣叫声。

(2分)衬托秋夜的漫长和寂静,借以表达作者内心的孤寂难平。

(2分)

限时训练11答案

1.(3分)B(jùn/juàn、fēi/fěi、héng/xíngA.cēn/cān、tiáo、yào/yuèC.shí/shè、shàn/chán、jiěD.jiào、zhuī/chuí、qī/xī)

2.(3分)D(龙飞凤舞:

多形容书法笔势有力,舒展活泼;也形容山势蜿蜒雄壮。

A.突飞猛进:

形容事业、学问等进展非常迅速。

用错对象。

B.人满为患:

因人多造成的困难,强调人多的坏处。

犯“贬词褒用”的错误。

C.空谷足音:

指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的音信、言论或来访。

犯“语意重复”的错误)

3.(3分)D(A.主客颠倒,应该是“使低收入家庭真正受惠于廉租房政策”,B成分残缺,可在“的决心”前加“活动”,C搭配不当,可在“巡逻时段、路段”前加“安排”)

4.(3分)D

5.(4分)①传送多样信息;②跨平台沟通(或“跨平台”);③支持群聊(或“可群聊”);④节省资费(或:

节省流量)。

(每点1分;学生若将①答成“多形式传送”或“形式丰富”,该点不得分)

6.春水上涨,没过桥面,正当游人无法过去之际,一只小船从绿荫深处撑过来,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

限时训练12答案

1.B(乘:

登,升)

2.B(②表明李芾“不畏强权”。

⑤表现其“以家许国”。

⑥表现其为官清廉。

3.C(应为“朋友劝说李芾不要前去上任”)

4.

(1)他从小就聪敏机警。

早年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南安司户,后被征召做了祁阳尉,出外救济灾荒,不久就在当地有了好名声。

(2)该县有不少豪门大户,前任县令像捆住手脚一样不敢冒犯,李芾清查户籍摊派赋税,不躲避权势,(使得)赋税劳役极为公平。

参考译文:

李芾字叔章,他的祖上是广平人。

他从小就聪敏机警。

早年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南安司户,后被征召做了祁阳尉,出外救济灾荒,不久就在当地有了好名声。

(随后)代理祁阳县知县,该县被治理得很好,(又)被征召做了湖南安抚司幕官。

当时永州盗寇四起,(官府)招降他们,一年多都未成功。

李芾跟参议邓炯领一千三百人攻破了盗寇的巢穴,活捉贼首蒋时选父子而回,他们的余党也随之平息。

后又做湘潭县知县,该县有不少豪门大户,前任县令像捆住手脚一样不敢冒犯,李芾清查户籍摊派赋税,不躲避权势,(使得)赋税劳役极为公平。

咸淳元年,调回临安府做府尹。

当时权相贾似道主持朝政,前任府尹事无巨细都事先禀告才去实行。

唯独李芾不禀报什么。

福王府有逼人致死的事,贾似道竭力营救,李芾用写信的方式去再三申明自己的观点,最终还是依法处置。

李芾曾经外出视察火攻战具的生产情况,百姓有不生产这种战具的,问他为什么,回答道:

“是贾似道的家人。

”李芾立即用杖责打他。

贾似道知道以后大怒,让谏官黄万石以贪赃罪诬告他,(随之)罢免了他。

元军攻取鄂州,朝廷才起用李芾做湖南提刑。

当时湖南各县盗寇骚扰,百姓大多四散奔逃,李芾下令所属各部征调百姓武装自卫,县里授予他们一面黑旗,下令道:

“作乱者斩于旗下。

”另召民兵聚集在衡阳一带做防守准备。

不久,贾似道兵败芜湖,于是朝廷恢复李芾官职,让他掌握潭州兼任湖南安抚使。

当时湖北州郡都已被元军占领,他的朋友劝他别去上任,李芾流泪道:

“我难道会在考虑自身的问题上犯湖涂吗?

只因(我家)世代蒙受国恩,现在很幸运朝廷任用我,我更应该把全家奉献给国家。

”当时他的爱女死了,他痛哭了一场就上任去了。

德祜元年七月,李芾到潭州,潭州的军队被调将尽,元军的先头部队已经进入湘阴、益阳各县。

仓卒中李芾召募了不到三千人,命令刘孝忠统率各军。

十月敌兵攻打西壁,孝忠等人奋力迎战,李芾冒着流箭和滚石的危险亲自督战。

对于受伤的将士,他都亲自去安抚慰劳,每天用忠义之道勉励他的将士。

死伤的人多到堆叠在一起,人们还是登城拼死一战。

元军方面有来招降的,李芾杀了他来示众。

李芾的为人刚直不阿,不畏强权,处事精明机敏,奸猾的人骗不了他。

并且他还精力过人,常常是从早上办理公务直到晚上仍无疲倦之色,晚上常常工作到三更天才去休息,五更天就又起来处理公务。

他平生为官清廉,家无余财。

限时训练13

1.A【不着痕迹(zhuó)道行(héng)提防(dī)】

2.D(“十室九空”十家有九家一无所有。

形容因灾荒、战乱和横征暴敛使人民贫困、破产或流亡的悲惨景象。

“痛不欲生”,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伤到极点。

应该用“痛心疾首”。

“从善如流”,形容能很快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像流水从高处流到低处一样自然。

“萧规曹随”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

比喻完全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

含贬义。

3.A项不合逻辑,错在两面对一面,后半句应与“能否”相呼应。

B项语序不当,应将“由于”置于“限购令”之后。

D项搭配不当,“加大……密度”可以,但不能“加大”“质量”。

4.杜鹃,又名布谷鸟,(1分)在春夏时节常昼夜不停啼叫,(1分)它不筑巢、不孵卵,(1分)也不哺育自己的幼鸟(1分)。

(4分)

5.老师称赞鲁迅的理由:

“独”不是数字,是“单”的意思,故不能对数字,对“比”不是数字,是“双”的意思,所以好。

(4分)

限时训练14答案

1.B(A项“忧心忡忡”(chōng);C项“隽永”juàn;D项“刹那”chà)

2.D(D项“紧锣密鼓”比喻公开活动前紧张的准备工作。

A项对象不当,“风姿绰约”形容女子姿态柔美的样子;B项望文生义,“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C项不合语境,“淋漓尽致”是形容文章或说话等表达详尽细致,充分透彻。

3.D(A项“这”指代不明。

B项否定失当,“禁止”与“不得”同用,导致句意反了。

不合逻辑,应先为“子女”而后“其他亲属”。

成分残缺,应“以……为由”。

C项成分赘余,可删去“首次”。

4.B(根据各句句式和逻辑关系即可选出)

5.示例①:

放烟花,需定点,不酿火灾保安全。

客来访,需登记,门岗确认才能进。

要外出,莫要慌,关水关电锁门窗。

有异常,需服务,物业电话请记住。

示例②:

新年到,要记牢,小区别乱把烟花爆。

访客主动把记登,外出门窗要锁好。

水电气阀要切断,如有问题请向物管报。

(4分)

限时训练15答案

1.B(A.“黜”“绌”均读chù。

B.项依次读:

chǔ/chù;lěi/léi;zhēn/jiān.C.“模仿…‘模型”中的“模”均读mó。

D.“载重…‘承载”中的“载”均读zài。

2.D(契机:

多指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的关键。

时机:

多指具有时间性的有利的客观条件。

反应:

事情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

反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