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的最后14天解读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8701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帝国的最后14天解读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三帝国的最后14天解读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三帝国的最后14天解读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三帝国的最后14天解读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三帝国的最后14天解读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三帝国的最后14天解读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三帝国的最后14天解读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三帝国的最后14天解读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三帝国的最后14天解读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三帝国的最后14天解读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第三帝国的最后14天解读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第三帝国的最后14天解读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第三帝国的最后14天解读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第三帝国的最后14天解读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第三帝国的最后14天解读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第三帝国的最后14天解读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第三帝国的最后14天解读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帝国的最后14天解读版.docx

《第三帝国的最后14天解读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帝国的最后14天解读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帝国的最后14天解读版.docx

第三帝国的最后14天解读版

____第三帝国的最后14天(解读版)

 

1.导读

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结束——在最近的历史中,没有哪件事情可以与1945年春发生的那么多事件相比。

约阿希姆·费斯特描写了战争的最后阶段,从柏林战役开始,到希特勒在地下避弹室自杀身亡。

作者以丰富详实的史料,提供给读者一个可想象的视角,去更深入地观察和理解这一场由希特勒一手造就,也为许多人甘愿支持的崩溃。

它既不忽略领导人物放弃所有理智做出的决定——以及这些决定产生的心理、政治原因,也不对从中得出的结论表示恐惧和吃惊。

它再现了思想和情感的混乱,那些无休无止的破坏活动都是在这种混乱的状态下发生的,同时也让读者能够以冷静的视角去观察、理解这个处于极端状态下的国家,怎样一步步走向毁灭。

2.希特勒与德国的国民性

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结束——在最近的历史中,没有一件灾难性的事件可以与1945年春的帝国陷落相提并论。

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像帝国陷落时那样有那么多人丧命,有那么多城市被毁,有那么多的广袤土地成为荒原。

希特勒政权不是简单地结束,而是整个地彻底崩溃。

德国作为战败国,其独特之处在于,这场战争的结束并不简单地导致政权的更替,并不仅仅是纳粹政府统治的结束,它同时几乎完全摧毁了这个国家,希特勒和他的政府,就如他在1945年初所说:

我们崩溃时要带上一个世界。

实际上,在柏林战役之前很久,希特勒就已意识到,战争已经输了,但他仍然拥有足够的毁灭性力量,战争的结果对他来说失去了意义,他所追求的是毁灭本身。

希特勒在1944年秋以及后来于1945年3月19日发布的所谓“尼禄命令”中,宣布了要去除所有维持生活的前提:

破坏工厂和供应设施、街道、桥梁和下水道系统,落入敌人手中的,只是一片“文明沙漠”。

这种毁灭,并不仅仅针对敌人,更是针对处在战争中的德国人民。

战争行将结束的最后几个月,希特勒是在地下避弹室里度过的。

在这距离地面十米的地方,他调动着早就被打得丢盔卸甲的军队,发起了一场场从未真正进行的决定性战役。

冷酷、脱离现实生活的毁灭意愿和像演戏时的那种激情结合在一起,主宰着希特勒在最后阶段做出的各个决定。

去想象和理解这些事情,自然要了解希特勒公认的权威性。

哪怕在战争的最后阶段,也没有人敢于反驳他,久经沙场的将军和功勋卓著的军官们,在每天召开的形势分析会上大气也不敢出,只是面无表情地跟随在他的周围,机械地执行着发出的每项指令,哪怕明知这些命令是荒谬的,毫无意义的。

虽然所有在地下避弹室看到他的人都一致说他已日渐衰弱,但他仍一如既往地有着绝对的权威,甚至他身体的衰老和在行动中表现出的力不从心,反而给人以心灵上更大的震撼。

希特勒所统治的第三帝国,与近现代战争中的所有国家都不同。

他四处发动战争,以超绝的侵略天赋将大半个欧洲并入版图,却并非只是为了土地、财富甚至荣誉,在占领国,他也并未真正进行统治,每一次获得的土地只是下一次推进时列队前进的前沿阵地。

就如史上著名的匈人国王阿提拉,踏平欧洲只是为了放牧他的马群。

希特勒的战争似乎只为了毁灭,为了在各处留下大片焦土,不仅如此,还仅仅因为“讨厌”,便血洗了一个种族。

是什么导致了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政权产生,并引领着一个民族,由狂热走向毁灭呢?

换言之,是否该把希特勒看作这个国家历史上必定会出现的事件,以至于可以像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希·迈内克所说的那样,与其说他是一场德国的浩劫,毋宁说是德国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

在希特勒上台过程中,全国一片狂热。

国家政权在那么多年连连失误后,一种敢于重新开始的意志横空出世般凸现出来,在拥护者急剧上升的情况下,将所有的顾虑一扫而光。

很快显出雏形的新的国家政体,不仅赢得了支持者,而且为自己赢得了未来。

这就是希特勒取得政权时的随附现象,它使本性崇尚威权的德国人在多年被迫去适应民主、法制国家和“西方”的价值之后,在某种意义上又回归自己,重新回到他们历来在欧洲所扮演的角色。

屈辱的战败国身份,逼使这个民族小心翼翼掩藏着对暴行的嗜好和对世界的憎恨。

这个民族一直暗怀野心,对德国人的性格和历史进行描绘,最终总会补充进一些纳粹主义的理论,根据这些理论,希特勒不仅是普鲁士和俾斯麦帝国的合法继承者,更是德国历史的完成者。

回溯历史,人们能看到德国远离现实的思想和它高傲的文化概念,从他们并不少见的专横的权力精英们身上显现出严重的反动秉性,他们的优先地位是如此的毫无争议,以至于德国的市民阶层根本没有机会发展出市民阶层的自我意识。

这些,和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非自由元素、极权国家的反射性作用一起,成了社会纪律的一种传统,它总是以一种前期极权主义的蛰伏形态存在着,再加上这个国家政治机构原本就存在的先天不足,恰恰使德国人最容易为具有超凡能力的领袖人物所蛊惑。

一战的失败,带给德国的,不仅仅是战胜国加在这个国家身上的物质重负,更多的是导致它心理上的失衡。

《凡尔赛和约》通过有关战争罪责的第231条款,有意地羞辱德国,这使当时就形成了一种“愤怒的民众团体”,在期待着一位领袖人物和引路人的出现。

希特勒利用了这一情绪和上世纪30年代初持续上涨的愤恨,在全国各地控诉这一危机,同时又竭尽全力去激化这种危机。

没有人像他那样懂得去利用《凡尔赛和约》,利用处处弥漫着的受人侮辱的情感,使它们成为发动整个民族的有效手段。

他的支持者和帮凶们,想要克服由战胜国带来的“屈辱”,并收回老的疆界,却没有理解希特勒有关战争、世界新秩序,以及建立更为辽阔的庞大帝国的长篇大论背后真实的想法:

他想要得到的,是新的空间,要去占领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疆域,是一种对空间的渴望,是一种贪得无厌,他要在人口稀少的地区来一场“魔鬼的杰作”。

为了这个欲望,希特勒给这些想法注入思想的酵素:

世界生了病,种族受到了毒害,为了“拯救地球”要进行彻底的屠杀和血液的更新,他们应该坚定不移地遵从历史的使命,去占领广泛的区域,去灭绝所有的“劣等种族”,建立一个种族的乌托邦。

他奉行一种种族上的达尔文主义,对任何道德、宗教和人性都要进行幸灾乐祸般的攻击,并且要以镇压、奴役和“按种族进行土地重划”为目标,对其他“劣等种族”发起攻击,直到最后留下一片焦土。

这种怪异的宣传与世界上已有的所有规则决裂,使人们成为这个政治宣传机器的牺牲品。

而希特勒又特别缺少超越个人的责任感,他带着一种史无前例的以自己为中心的想法,把国家的安危与自己的一生等同起来。

他自己也承认,他只是个赌政治的赌徒,押上了“所有的东西”,但输了个精光。

可怕又可悲的是,他押上的,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所有的东西”,还有一整个国家。

这个输光了的赌徒,只想着在留下大片废墟的巨大痕迹后消失,从未关心过狂热追随着他的这个国家人民的存亡,他傲慢地把自己一手造成的难以忘记的打击看成是一种功绩,至于留下什么后果,他根本不去操那个心。

这种宣传是如此的成功,以至于自希特勒开始,到戈培尔、克莱勃斯、布格道夫和蒙克,以及数百人的“阿道夫·希特勒贴身护卫队员”和被包围在柏林的无数杀红了眼的士兵,都表露出一个同样的想法,即生命已无足轻重。

他们不在意自己的生命,在明知战争结局已定的前提下,还在已垮台的帝国废墟上继续战斗。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会造成在帝国陷落的最后时刻,仍旧有那么多人死去。

守卫柏林中心地区的部队绝不只是绝望和顺从地迎着死神而去,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在最后几天的战斗中他们已经得到了补偿,他们深信所有的东西只有通过捐躯和灭亡才能真正成为世界上的伟大之物,他们感到在这具有世界性历史意义悲剧的最后一幕中,自己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参与的一员,死亡,甚至成为一种责任。

这已成为德国人的典型特征——至少是一种思维痕迹。

长期的哲学传统,用零乱的理论宣告了“德国人负有走向极端主义的世界历史使命”,并称“英勇的悲观主义”是日耳曼民族的遗产之一,从海德格尔的“有勇气面对一无所有的恐惧”,也可以推导出殊死抵抗背后的原因。

在走向穷途末路的这座城市的废墟上和地下室里,所有激烈、损失惨重的战斗的参与者们,以一种从未见过的超乎寻常的高昂士气战斗着,随时准备付出生命,用“生存或死亡”这迫近的危机感制造出的高涨热情,使最后的死亡成为一场血与火的庆典,在毁灭中,获得一种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满足。

希特勒帝国告终时,混乱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历史上从来没有充满如此众多的矛盾、疯狂和戏剧性。

希特勒在4月22日的会议上说战争已经输掉了,可地下避弹室的军官们,没有一人把这话当真,他们绝望地劝说他,要他把毫无意义的战争进行到底。

在希特勒自杀后,没有一名高级军官打出白旗投降,相反,他们隐瞒“元首”的死讯,为的是拖延几个小时,继续抵抗到底。

这种顺从异乎寻常,也不负任何责任,他们的思想被禁锢于希特勒的疯狂世界,从不知道恐惧,又被训练得过分唯命是从,即使在希特勒死后,他们也不敢偏离希特勒定下的路线,而是顺着惯性,继续向毁灭的深渊滑去。

3.战争结束,苏军摘取了最后的胜利果实

1945年4月16日,苏军集结了20个军的250多万士兵,4万多门迫击炮和重型火炮发起了总攻击。

在此之前一周,美国的部队到达了易北河边的巴尔比,并在那里原地待命,美军最高司令官艾森豪威尔将军对他手下的部队将领们解释说,柏林归俄国人,这是事先商定好的,这样一来,对美军来说,帝国北面的战争已经结束了。

战争进行到这个时候,胜利的结局已经写好,同盟国已经就即将摘取的胜利果实的瓜分进行了商谈,将士们需要功勋,而攻克柏林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必定要由选定的将军盛装上场来摘取这最高的功勋,而这位即将名垂青史的将军,便是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总司令,格奥尔奇·K·朱可夫元帅。

开始这场战役的命令是这样的:

“抄近路把敌人打回柏林去,占领法西斯德国的首都,在它的上空升起胜利的旗帜!

然而,这场苏军占据“绝对优势”,本应摧枯拉朽的收尾之战,进行得并不顺利。

自4月6日3点起,苏军发起了第一次冲锋。

熟悉苏军作战方法的德军维斯瓦军团司令,戈特哈德·海因里希大将,带领着由精疲力竭的士兵拼凑起来的防御部队在战役开始之前不久刚刚收复的防御阵地以逸待劳,接连打退了苏军的两次冲锋。

朱可夫重新集结部队,在黄昏时分再次发起攻击,与此同时,传来了他的竞争对手,在南方战线作战的伊万·S·科涅夫元帅成功地率部渡过尼斯河,为进攻柏林撕开决定性缺口的消息。

占领柏林是一桩大到足以改变历史的功勋,获得渡河胜利之后,科涅夫认为自己已有足够的理由去争取这个功勋,他再度向斯大林提出参加攻打柏林的要求,期望在最后一刻从朱可夫的手中夺去渴望已久的胜利奖杯。

一场因斯大林奸诈地暗示其对现在的朱可夫已不感兴趣而挑起的竞赛不露声色地开始了:

斯大林同意让科涅夫的两支坦克兵团向柏林进发。

4月19日,从泽洛夫往上至符里岑的整个丘陵地带,都落入苏军手中。

残留下来的德军防御阵线,在伤亡惨重的阵地战中,一段一段地支离破碎了。

按照苏军方面的说法,这场大战夺去了3万多名进攻者的生命。

根据比较可信的计算,阵亡者有7万人之多,德国方面死亡1.2万人。

但从这时起,离柏林已不足70公里,在通往首都的路上,已没有连成一体的防御阵线了,有的只是些防御据点和零星部队守卫的村庄、小片森林和小山丘。

两天后,从匆忙往前开拔的远程火炮发射出的第一批炮弹,就落到了柏林的赫尔曼广场上,它们落在了毫无所知的行人和排在卡尔施泰特商场门口等待购物的人群中,制造了一场惨不忍睹的血腥屠杀。

4月20日,在希特勒的56岁生日聚会结束之后,在柏林的纳粹德国政府开始了大撤离。

此时,整个首都已乱作一团。

4月25日,朱可夫和科涅夫的部队在柏林的东南方向会师,形成了对城市的合围。

个别的先头部队挺进到了康德街,与守军激烈交火。

此时,科涅夫得到命令,说攻占市中心的任务是留给他的竞争对手的。

此时的柏林,中心城区有半数以上的楼房被炮弹所毁,宽广的主要街道成了堆满瓦砾的崎岖小道,到处是惊恐和慌乱。

未失守的城区内,到处是随意的抓人和查封,处处时时都发生着令人发指的罪行。

贪婪和卑鄙在表露无遗,家庭妇女顶着敌人的炮火去抢劫,有些地方组成了“街道法院”来起诉这些人,毫不犹豫地把她们吊死在附近的树上;聚众酗酒和仓促的性侵犯司空见惯,有数据表明至少有七百人自杀。

而已被占领的城区,为欢庆胜利而喝醉了酒的苏军士兵,没完没了地强奸妇女,某些地方只要看到女人,从未成年的少女到白发苍苍的老妇,都逃不出他们的魔掌。

4月30日,希特勒自杀。

5月1日,在纳粹德国政府代表克莱勃斯将军与朱可夫元帅下属占领柏林的指挥官崔可夫将军进行“和平谈判”被拒后,柏林城防司令魏特林将军于当日傍晚,向崔可夫将军投降,并向柏林守军下达了终止战斗的命令。

然而,尽管魏特林要求停止抵抗,由于线路中断,一部分军官并不知道投降的消息,另一部分军官依据最后接到的来自纳粹政府的指令,不惜一切代价死守阵地,还有一些失利的部队,总人数仍有几千人之多,把所有谈判都看作是“背叛”,决心战斗到底。

因此,城里的几个地方战斗仍持续了5月2日全天,并在后面一天仍然未告结束。

5月2日下午,苏军在几乎没有遭到抵抗的情况下占领了帝国总理府。

苏军上将贝萨林在占领柏林后说,西方盟国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向这座城市发射了六万五千吨炸弹,而苏军在两个星期里就发射了四万吨炸弹。

统计员们日后计算得出,每个柏林居民的头顶上落下了大约30立方米的碎块和尘土。

这场伟大的战争在付出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后结束了。

仅仅攻占柏林这一战役,苏军就死去了30万人,德国方面阵亡将士达4万人。

至于平民死亡人数,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

被俘士兵有将近50万人。

4.地下避弹室中的希特勒,边逃跑,边吹牛

1933年,在刚刚被任命为总理的头几个月里,希特勒就让人对帝国总理府做了一系列的改建,他所要求的最为必要的改造,就是在楼房地下建造一个类似避弹室的地下室。

从那时起,地下避弹室的改建、扩建工程一直在进行,时至1945年4月,包括避弹掩体和瞭望塔在内的工程仍未完全结束。

1945年1月,盟军持续不断的空袭将希特勒从帝国总理府赶了出来,历时十几年修建的地下避弹室派上了用场,成了第三帝国的最高指挥中心。

地下避弹室包括总理府后花园礼堂下面包含16个房间的“地下室前厅”,和沿着整条福斯街一面分布着的九十个混凝土小房间、通过八十米长的地下走廊与“地下室前厅”相连的地下避难所,以及由一条通往深处的螺旋楼梯与“地下室前厅”相连的“元首地下避弹室”。

元首地下避弹室包括近二十个小小的、里面放有少量家具的房间。

希特勒的两间起居室的陈设也极为简陋,但作为一名艺术爱好者,他的沙发上方挂着一幅荷兰画家的静物画,办公桌上方的椭圆形镜框里,则挂着腓特烈大帝的肖像。

希特勒有时一声不吭,失神地坐在画像前面,好像在与这位国王默默对谈。

房间角落里放着一个氧气瓶,时不时的,希特勒需要用它来缓解他的焦虑。

他说不上什么时候就透不过气来,特别是在给地下室供电、供暖和提供新鲜空气的柴油发动机发生故障的时候。

位于走道中段旁边的盥洗室放着养狗的狗笼,穿过挂了几幅油画的走廊,旁边就是大约十四平方米的会议室,在这间摆放着摊着地图的桌子的方形房间里,每天都会多次挤进近二十个人,持续好几个小时地讨论战争形势。

希特勒备受这十米深的地下室生活的折磨,他皮肤肿胀、灰黑色的泪囊凸出,佝偻着身躯,走路奇怪地左右摇晃,外表也不再整洁,嘴角边沾满了面包碎屑,衣服前襟沾上饭菜的污渍,嘴角还常常有口水流出来,露出风烛残年不修边幅的窘相。

他说话变得单调乏味,从前那个无所不谈,充满激情的领袖,在最后几个星期里变成了一个啰嗦焦虑而又愤怒的老人,只愿意谈论狗和驯狗的事、饮食问题,然后咒骂这个世界的愚蠢和沦落。

他周围的人越来越少,对待周围的人也越来越猜疑。

他常常在盥洗室的狗笼边与他的母狼狗布隆迪及五只幼犬玩好长一段时间,可到了4月初,他又把它们全给扔了出去。

一些人觉得他是在为取得戏剧性的效果而有意表现出老态,在做形势分析时,他常左手拿着眼镜,用它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笃笃笃”的声音。

有时他把它扔到一边,因为手脚抖动,不听他的使唤了,他坚定的信念已不能决定一切。

尽管所有呈送给他的文件都用“元首专用打字机”打印,字体是通常的三倍大,他也要用高倍数的眼镜才能看清楚。

只有在客人来访时,他才从迟钝的感觉中找回自我,重新赢回他那咄咄逼人的力量和说服他人的能力。

尽管日复一日的虚弱不堪,希特勒直到最后都未将战争的领导权拱手让人。

历史性的使命感和高度集中的意志力,总是让他再次精力充沛,他的内心深处,既好激动、好斗,又喜欢自吹自擂,即便撤回了地下避弹室,即便战争形势越来越令人绝望,他依旧不断地发出胜利的叫嚣。

在压抑逼仄不见天日的地下避弹室里,长期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这种地下世界的蜷居生活对希特勒做出的一个个非现实的决定产生了影响,这些决定中说,要让鬼怪部队投入反攻战役,但从未出现过这样的部队,至于随口编造出已征召大批军队来守卫首都这样的胡话,更是司空见惯,所说的会发动多次围攻战役,也完全是他一个人的幻象而已。

1945年3月以来,一条又一条防线相继失守,从苏联红军的全面反攻,铁托游击队的倒戈,科尔堡和科尼斯堡两地要塞的陷落,直到每天到达的数以千计的让人神经不得安宁的可怕报道,深深地加重了希特勒以及地下避弹室中众人的恐惧。

恐惧的气氛直到4月13日晚上才突然得到缓解,那天晚上,戈培尔在电话中向希特勒报告了星象图的最新变化显示的即将于四月下旬到来的转机,以及美国总统罗斯福死亡的消息。

在紧接着召开的将军、部长和党魁们的会议上,通过在方形图上摆弄行星的会合、星体的上升和转移,久违的希望再次被熊熊燃起。

希特勒高呼着:

“战争没有输掉!

您看这儿!

罗斯福死了!

”但是很快,苏军已占领了维也纳的消息让希特勒意识到美国总统的死没有给战争的进程带来任何影响,压下去的沉重心情又冒了出来,他疲惫不堪,像是得到了解脱同时又神色迷茫地坐在沙发上,似乎已经完全不抱希望了。

4月16日,凌晨3点,几颗照明弹升上夜空,把库斯特林的桥头阵地映得一片通红,成片的森林都燃起了熊熊大火,炽烈的风暴席卷整个大地,把一切都变成了冲天大火和烟尘,二百五十万苏军发起了进攻,攻占柏林的战役正式开始,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国的命运,开始了为期14天的倒数。

5.十四天,尼伯龙根最后的演出

4月16日,设于帝国总理府地下避弹室的希特勒大本营,在收到第一批有关暂时取得阻击胜利的报道后,终于从不安、焦躁和近乎麻木的屈从心态中重新燃起了渴求胜利的希望。

希特勒布置着,让政府机构所在地,尤其是总理府的周边地区做好抵抗的准备,部署反坦克大炮和掷弹筒,并到处设置射击孔。

中午时分,他发布了《给东线士兵的命令》,发誓要把“犹太布尔什维克主义这个死敌”斩尽杀绝,“你们在东方的士兵都知道,”命令说道,“什么样的命运会特别威胁着德国的女人和孩子。

老人、男人和孩子将惨遭杀害,而女人和姑娘则会可耻地沦为军营里的妓女。

”希特勒一直坚定地认为意志会弥补任何物质上的劣势,“要么挺住,要么灭亡!

”在无数个命令和坚持到底的呼吁中,他都会重复这个口号。

4月20日是希特勒的五十六岁生日,为了庆祝这个重要的日子,这个政权的领导们最后一次聚集到了一起。

生日庆典在新总理府内陈设华丽的大房间里举行,尽管处处是被炸的痕迹,画和家具都搬走了,让房间显得凄凉寒酸,但这么多穿着军服的高官聚集在一起,至少是再次找回了往日辉煌的感觉。

在此起彼伏鸣叫的警报声中,希特勒脸色凝重地穿越人群,几乎是拒绝着人们的祝贺。

他一会儿发誓,一会儿为大家打气,强加于下属们的坚定信念,似乎也给他自己带来了活力。

当天上午发出的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的密码为“克劳塞维茨”的命令,给众多祝贺的客人们又提供了一次赞扬元首“军事天才”的机会:

他总是能运筹帷幄,从防御转为进攻,并取得巨大的优势。

但在暗地里,聚集在这里的大多数人都焦灼不安,盼着活动早些收场。

每个人都知道,苏联红军正在形成对城市的包围,无论是朝北还是朝南,都只剩下了越来越狭窄的一条逃生通道。

在随后举行的形势分析会上,希特勒命令在北面和东面要毫不留情地动用所有的军事力量,击退已推进到防御圈外围的苏联部队。

他再次表示要投入只在他的疯癫想象中阔步前进的部队,并保证说他决定留在柏林不走。

所有参加形势分析会的人都目瞪口呆,因为最后的撤离路线有可能在几个小时里就被截断。

面对众人劝他离开柏林的说法,希特勒不为所动。

当天晚上,大撤离开始了,部长和党的高层领导们与希特勒告别时,他“极度失望,只是悲愤地频频点头”,默默地看着“曾把他们变得强大无比”的人们离去。

晚上十点钟左右,希特勒比平常早许多就回自己房间去了。

4月22日下午3点的形势分析会上,听了苏联人已经成功地突破奥得河防线北端,攻占了南面的措森,推进到了斯坦斯多夫,正在城市北面的弗罗瑙和潘科之间行动,在东面,已经到达了利希滕贝格、马斯多夫和卡尔斯霍斯特一线的信息,希特勒一直不停地拼凑并维护着的“战况即将随着苏军与盟国翻脸而扭转”的幻觉烟消云散了。

希特勒先是眉头紧锁,紧接着愤然扔掉手中的红色铅笔,开始咆哮如雷。

他辱骂一直与他作对的将军们,说他们与他总是剑拔弩张,多年来他的周围都是叛徒和无用之人。

他失态地将握起的拳头狠击着张开的另一只手,眼中滚下两行热泪。

“战争输了!

”他叫喊着,“可是您们,我的先生们,如果以为我会离开柏林,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宁可让一颗子弹打穿我的脑袋!

希特勒一直向往既戏剧性又神圣的场面,他不断重复说,他将倒在帝国总理府的台阶上。

为了切断自己所有退缩的念头,他口述了一份公告,公告中说,他将留在柏林,并将亲自担起保卫城市的责任来。

当晚,他叫副官尤里乌斯·绍普烧掉了保存在床脚保险柜里和其他一些地方的私人书信。

在一些聚会上,希特勒没完没了地谈论他的一生,不只是检验他政治上碰上的条件和机遇,而且一一历数他犯下的过失和错误。

他思索的第一点,是他想建立德英联盟这一“王者想法”的失败,他将此归咎于英国偏向犹太人的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没有与德国站在同一立场,好让德国可以在背后无忧的情况下去遵循自己的目标:

“我的人生目标,这也是民族社会主义得以强大的原因:

彻底消灭布尔什维克主义。

”希特勒同时认为,他与意大利领袖墨索里尼的友谊,妨碍了他在北非和整个伊斯兰世界推行革命的政治运动,而极为“愚蠢的”入侵希腊行动,更是使对俄作战推迟了六个星期,导致了莫斯科城外寒冬突降的灾难发生。

最后,希特勒认为,是自己不够强硬,这使他输掉了到手的胜利:

生活不会同情弱者。

4月25日,美国军队和苏联军队在易北河上的托尔高会师,他们没有向彼此开枪,而是相互握手,终日盼望苏联与同盟国之间会产生裂痕的希望成了泡影,希特勒尽管强作镇定,可无法掩饰他的失望。

4月28日,希特勒终于意识到,结束的时间到了。

他让人在午夜把那间小地图室布置成婚姻登记处,派了一辆坦克去驻守在附近的一支人民冲锋队里,把正在服役的一名负责婚姻登记的官员接到地下避弹室,请他为自己和女友爱娃·布劳恩主持婚礼。

鉴于当时的特殊情况,这对新人举行了战时婚礼,婚礼上,他们声明两人是“纯亚利安人种,没有遗传性疾病”。

之后,希特勒口拟了他的政治遗嘱和私人遗嘱,并在当天下午派出三名信使,各携带一份结婚证书的副本和希特勒的遗嘱,一名到海军元帅邓尼茨处,另一名到陆军元帅舍尔纳那儿去,第三名前往慕尼黑的纳粹党中央所在地。

4月29日,再一次了解了前线最新战斗动态后,希特勒命令替他养狗的托尔诺夫毒死他的母狗布隆迪。

随后,托尔诺夫又开枪打死了五只小狗。

4月30日中午,召开了最后一次形势分析会,会上希特勒再次强调,他永远不会投降,也禁止任何一名指挥官投降,但较之以往,他强硬的态度有了些许松动,他同意个别部队向外突围,在过去的几个星期里,他没有允许任何一支部队这样做。

下午,希特勒签发的最后一道“元首命令”传到了魏特林将军手中,命令说:

“在缺少弹药和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我同意帝国首都的保卫者们突围。

应该以小分队的形式突围,然后与还在战斗的部队会合。

如果不能会合,就应化整为零,分散到森林里继续战斗。

会议结束后,他向副官奥托·京舍重复着最后的决定:

他会自己结束生命,“布劳恩小姐也会一起自杀。

”他希望被火化,永远让人发现不了。

他签下了生命中最后一纸命令:

在他死后,火化尸体。

下午两点左右,希特勒用了他的最后一餐。

之后,换了一身朴素的军装,左胸别着一枚铁十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