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的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8832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仰望星空的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仰望星空的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仰望星空的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仰望星空的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仰望星空的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仰望星空的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仰望星空的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仰望星空的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仰望星空的人.docx

《仰望星空的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仰望星空的人.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仰望星空的人.docx

仰望星空的人

仰望星空的人

  摘要:

作为新世纪最出色的二十位作家之一,乔纳森?

弗兰岑怀着创作宏大社会小说的理想,穿梭于传统的讲故事高手与熟练的实验作家之间,为读者展示了美国家庭、美国自身,以及美国的资本主义、物质主义、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

他仰望着天空,却关注着众生。

  关键词:

社会小说;传统;实验;乔纳森?

弗兰岑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030(2008)06-0088-05

  

  1988年,一位叫乔纳森?

弗兰岑的美国人因其处女作《第二十七座城市》摘取了“怀丁作家奖”《华盛顿邮报》称该作品包含了“伟大的”以及“美国的”元素,当他的第二部作品问世时,《费城询问者》更是将其奉为“继德雷塞、吐温以及辛克莱?

刘易斯之后的伟大的美国道德家”。

纵观其创作,这一评价确实是实至名归。

  自弗兰岑的首部小说问世以来,他先后发表了小说《强震》(1992年)以及《纠正》(2001年),《纠正》的发表进一步确立了弗兰岑的文学地位。

基斯?

杰森认为这是一部针对后现代小说的“文学纠正”之作;苏珊娜?

洛瓦认为乔纳森的《纠正》开辟了文学创作的新模式,它“深人骨髓地洞悉了我们突然身处其中的世界”并“完美反映了这个时代”。

该书一经问世便在美国与德国引起巨大反响,获得2001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及2002年普里策奖提名。

成名之后,他以前的一些散文也得以结集出版,这便是2003年的《如何保持孤独》以及2006年的《不适地带――个人史》。

从其作品的数量来看,弗兰岑并不是一个高产作家,但是他的所有作品均表达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个体的人文关怀。

有人评价他为尖锐率直的作家,无情的思想家。

同时他的创作手法也灵活多变,使他得以自由地穿梭于传统的讲故事高手与创新的试验作家之间。

  

  一、率直的作家,无情的思想家

  

  弗兰岑认为文学是一个伟大的事业,文学既催人奋进又抚慰心灵,因为“书籍是自我实现的催化剂,书籍是避难所”。

因此,在他的作品中,读者更多看见的是他对于这个充斥着喧嚣与疯狂的大众文化氛围的思考,对于人类灵魂的反思与探索。

他认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日益追求一些表面的、浮华的物质享受,从而忽视了人类自身高质量生存所必不可少的精神元素。

他的处女作《第二十七座城市》探讨了对于金钱与荣誉的过度追求所导致的人性堕落。

该作品讲述了来自印度孟买的警官s?

查谟如何控制圣路易斯的警察力量,利用一群印度恐怖分子处理事务、对付当地政治精英、把持房地产市场的故事。

最值得思考的是,查谟这样一个恐怖分子是如何成为一名政治新星,并且能够在圣路易斯呼风唤雨、把持政局的呢?

从表面上看是因为s?

查谟提出了一个具有相当吸引力的施政纲领,她要重振圣路易斯市的雄风(以前该市在全国综合排名是第四位,现在已经下降为第二十七位)。

实际上,美国人对于名利的过度追求促成了这个恐怖分子走进圣路易斯市政大厅。

同时这个颇具神秘感的女子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美国梦的代言人,因此一开始便受到追捧。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被她迷惑,她最大的对手是正派诚实的地产发展商马丁?

普鲁伯斯特,为了争取马丁的合作,她先是孤立他,而后色诱他。

在弗兰岑的这幅圣路易斯市政大厅全景图中,读者看到了作家对于人类全景式的忧患意识。

  第二部小说《强震》的发行在商业上较之《第二十七座城市》是失败的,但是它体现了作家一贯的写作态度,即对于“宏大的社会小说”的追求。

《强震》以波士顿为背景。

小说围绕年轻人的忧虑讲述了一个关于初恋的故事。

这个故事围绕着霍兰德家庭展开。

路易斯?

霍兰德的祖母在这座城市经历的一次地震中不幸遇难,于是这个家庭中的成员围绕继承权产生了一系列激烈争执,在不断争执的过程中,霍兰德爱上了雷内?

施坦契克――一位聪颖并富有激情的地震学家,而后者对于该城市地震起因的发现让一切都变得异常复杂。

霍兰德家庭是后现代社会中一个典型的功能紊乱的美国家庭。

小说中处处体现出兄妹间的嫉妒、内疚以及不解。

母亲梅兰妮为了金钱屈服于女儿艾琳的压力,疏离儿子路易斯,甚至在后者丢了工作一无所有时也拒不伸出援手,父亲鲍勃面对家庭内的纷争与不和,不是积极应对加以协调,而是采取逃避的方式。

小说充满了对于环境的忧思以及对于生命的思考。

鲍勃?

霍兰德这位历史学教授像麦尔维尔、梭罗一样,对于美国人仅仅因为“短期利益或是方便”就进行过度消费从而造成种种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忧心忡忡。

通过鲍勃的视线,读者深深了解到对于利润以及方便的过度追求所导致的恶劣的社会影响。

然而,在汹涌的商业大潮及消费巨浪中,鲍勃所能够做的无非是在自家院子里长上白松,以求恢复欧洲人定居前的生态原貌。

弗兰岑通过鲍勃这个激进生态主义者,对消费经济和资本市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弗兰岑批判的对象远不止于此,他又通过路易斯的初恋让霍兰德家庭与资本巨头Sweeting-Aldren公司连在一起。

正是这家公司一味追求利润,缺德地挖掘深井,并将废弃的有害化学物质填埋其中,引起地壳变化,导致强震,由此弗兰岑揭示了这些恶劣行为的根源就是人心的贪婪与无尽的欲望。

尽管这个世界问题多多,作家并没有让读者彻底绝望,他在这个世界保留了一片净土――中西部。

  中西部地区在弗兰岑眼里是传统与道德的代名词,表示“有希望的,热情的或具有团队精神的”,这一点在其2001年的作品《纠正》中得到了清楚的阐释。

《纠正》是一部围绕中老年忧虑而展开的故事。

小说讲述了美国中西部小镇圣裘德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中各个成员的生活与感情故事。

艾尔弗雷德和伊妮德是一对不太和谐的夫妇。

妻子伊妮德费尽心思要让全家九口人齐聚在圣裘德过圣诞节,在伊妮德看来,这也许是他们有生之年最后一个阖家团聚的圣诞节。

围绕着主妇伊妮德的梦想,我们接触到兰伯特家三个子女各自的生活与情感世界,见证了在这个功能紊乱的社会系统中一个传统家庭走向分化的过程。

小说中几乎所有的角色都在作着这样或那样的纠正,每一件事情几乎都互相关联,彼此纠正。

《纠正》以现代社会中人类对自身的种种行为的反思为核心,阐明了作者对于消费主义的种种忧思。

  其实,弗兰岑的创作思想早在他为哈勃斯和纽约人所提供的稿件中(后来这些文章经过修改编入了散文集《如何保持孤独》《不适地带――个人史》)就已经清楚地表达了。

在这些散文中,弗兰岑探讨了芝加哥邮政系统、监狱系统、父亲的阿尔茨海默氏病、母亲备受病魔困扰去世的过程、自己年少时充满忧虑的成长经历,及自己对于美国文学的观点,对于现代技术提供的电视这一大众传媒以及由此衍生的大众文化的恶感。

他不无忧虑地指出:

在这个社会系统中,“(人们)以一个历史主题公园代替马纳萨斯战场;以一幅与世界本身一样复杂的世界地图代替有组织的叙述,以群体中的成员资格代替个体灵魂,以数据代替智慧”,由此事物本身的独特性将被逐渐湮没。

他的散文饱含了一个正直的社会批评家对充斥于后现代社会的流行文化与让人上瘾的技术的质疑,对环境的忧思以及个体成长的关注。

  

  二、讲故事的高手,创新的试验作家

  

  从创作目的看,弗兰岑是一个正直的社会批评家,从创作手法看却很难将其归类。

一方面他承继了狄更斯高超的讲故事技巧,另一方面他非常擅长实验手法的运用。

他的处女作《第二十七座城市》被评价为“既是一部后现代的阴谋故事,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对于城市领导集团的叙述”。

代表作《纠正》则要让读者见识了他高超的讲故事能力。

该小说长达568页,有名有姓的人物也有几十个之多,但是弗兰岑将故事讲得错落有致,不蔓不枝。

故事以一句写实的“横扫秋季大草原的一股冷风疯狂肆虐”开始,第二句便是近乎预言式的“你能产生这样的感觉:

某种可怕的事情即将发生”。

接着便不惜笔墨地详尽描述了空中的太阳、院中发黄的结缕草、红色、粉色以及白色橡树上的橡实、没被抵押的老屋、屋中烘干机单调沉闷的吭哧声、老旧的柳条双人椅。

作家对于狂风来临时一个乏人照料的院落,以及主人公们过往岁月留存下来的物件,不遗余力作了细致描述,以隐喻方式预示着:

在这个看似完整并为我们所熟知的全球系统中,包含着一个个混乱迷失的小世界。

小说一开始便遵循了现实主义的叙事常规,给故事构建了一定的叙事逻辑和时间框架,一步步引领读者来到中西部小镇的普通人家。

  与此同时,弗兰岑完全抛弃了叙事中的过度跳跃与拼贴手法,在处理这部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涉及众多人物,地域上从欧洲东部一直到美国中西部的小说时,弗兰岑围绕着主妇伊妮德的梦想,通过不断转换叙述视角,以平行方式将这些庞杂繁复的时间、地点、人物有序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所有的故事会在某一个时刻被打断,随后在相同的场景中被再次连接。

如伊妮德分别告知三个子女自己的愿望,接着叙述他们各自的生活,他们在圣诞节早晨艾尔弗雷德轰然倒下的那一刻聚集在圣裘德家中,而后又分别叙述每个家庭成员的生活。

这个故事宛如一曲宏大的交响乐章,每一次相聚的场景如同交响乐中的主题乐章,而各个人物性格的描摹则如同一个个小乐章。

就这样,弗兰岑利用现实主义手法,将这个复杂的家庭中各个成员的动态,行云流水般娓娓道来。

  然而,弗兰岑的成功,并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个讲故事高手。

后现代小说中常用的夸张、戏仿、隐喻、拼贴等手法,他使用起来,也是得心应手。

  从传统现实主义角度考量他的故事,读者会发现种种多余笔墨。

比如在《强震》中,一些人物经常突兀地出现在书中,作者絮絮叨叨地讨论着他们的过去与现在的生活,这些人物大都独立于故事本身而存在,作者似乎全力以赴不让故事顺畅地发展下去。

因此在整个情节的处理上显得拖沓,经常离题。

生意、流产、废物处置以及消费主义等等诸如此类有关无关的话题统统加以阐述。

这些话题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比较恰当地融人故事,大部分内容看起来像是弗兰岑个人对于自身知识的炫耀。

由于大量冗长无关的话题的切入,故事的核心内容路易斯与雷内的爱情,反而让人无法确信。

此外,过度的夸张也让故事中的人物显得过于卡通,从而失去了作为普通人的本性,但是,这一点正是后现代娱乐精神的体现,它反映了弗兰岑对于后现代手法的承继与应用。

其实,弗兰岑与后现代小说之间颇有渊源。

大卫?

福斯特?

华莱士是他最为亲密的朋友,唐?

德里罗则被其称为“父亲般的”友人,两者均为成功的后现代主义作家。

弗兰岑本人也曾表示,作为一名白人男性小说家,获得成年人的尊严的唯一方法“就是像德里罗及威廉姆?

加迪斯那样构建理性的、讽喻的政治题材小说”。

而他的前两部小说也正是这样的题材。

与此同时,这两部作品中大量实验手法的运用,无形中为他自己贴上了实验作家的标签。

  在一些重要事件的叙述过程中,弗兰岑抛弃了现实主义小说传统,即每件事均因为存在一个无所不知的人在观望与分析,因而总是能够辨出真伪、分出是非,而采用了保留更多冲突与声音的手法,体现了后现代小说中常用的元虚构小说的特点。

例如,在《纠正》“失败”这一章节中,奇普的剧本《学院紫色》中颇富魅力的年青教授比尔。

昆腾斯的个人遭遇,似乎与其本人的受挫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

此时未等读者细想,作者居然在作品中直接提醒读者“这份长达一页的故事梗概,是奇普借助在商店里买的电影剧本写作指南拼凑而成的,……”而后似乎又在有意无意间,提到奇普为了争夺终身教职,与同事温德拉?

奥法隆之间的明争暗斗,奇普出事后其他同事的冷漠,勾引他上床的女学生与温德拉?

奥法隆之间某种隐隐的联系等等。

随着故事的发展,读者们不禁要问,奇普的失败究竟是争夺终身教职过程中遭人陷害,还是源于其本身日趋严重的性心理问题?

就这样,作者通过不断设距,在故事的构建过程中拆解、颠覆所叙述的故事。

这样的手法在后现代小说大师唐?

德里罗的作品中非常普遍。

德里罗曾经对自己的小说创作宗旨作了这样的解释:

“对我而言,小说的终极目标就是制造一个谜团,总要留下许多让人无法回答的问题。

”此外弗兰岑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也超凡脱俗。

他的小说语言简洁、犀利,充满幻想的奇趣。

《纽约时报书评》认为在双关语的使用技巧方面,弗兰岑堪与纳博科夫媲美。

当奇普在立陶宛逃难的路上,被一群歹人洗劫后,居然得到了“启示”,经过一番苦想,“最后,浮现于他的脑海的一幅幅画面变成他们期待已久的东西:

荒谬。

悲剧人物比尔?

昆滕斯变成了一个戏剧傻瓜”。

“荒谬”不但指涉了比尔?

昆滕斯与奇普的人生经历,也影射了主人公们生活中的种种纠正行为。

大量双关语的使用,将这个美国中西部小镇中普通人的家庭故事,与美国社会、美国文化等诸多方面联系起来,让这部小说成为作者所期待的“伟大的社会小说”。

  恰如其分的比喻也是他的小说的一个亮点。

他在《强震》中运用地震来隐喻人们内心的变化,利用故事中人们的生活反映自然;人类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日益变化的社会中,如同他们的肉体在地震中一样受到强烈的震动。

《纠正》中也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

该小说借助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让全文充满诙谐幽默。

例如,当受帕金森症的影响行动迟缓的艾尔弗雷德,差点被一只诺德斯特罗姆购物袋绊倒时,发出了一声吼叫,作者用“一个不能实施统治的政府的吼声”来形容它,让读者忍俊不禁;在描述加里几经挣扎,依然无法启齿与妻子卡洛琳商量不去圣裘德过圣诞节的事情时,作者写道:

他意识到“他们婚姻财富的储蓄柜里储存的爱情和善意所剩无几。

绝对不足以偿付卡洛琳去圣裘德和他不去圣裘德在情感上所需的代价”。

这个比喻不但符合作为一个首次募股行家的银行副总裁的身份,而且惟妙惟肖地刻画了消费经济盛行的时代,金钱在人们意识中的地位。

而丢了工作,一文不名的奇普更是一个被商业力量所左右的人,对于这种力量,他既无法理解,更无力掌控,他只能深陷其中、苟延残喘。

在自己妹妹丹妮丝面前“仿佛是一个佣人或球童”,而,“她说话的语气,像是世界银行在向拉丁美洲的某个债务国口授契约条款,因为奇普不幸欠她一笔钱。

他总共欠她一万五千五百加四千再加一千元”。

这类精确而妙趣横生的比喻在小说中俯拾皆是,充分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的高超技艺。

  透过奇普,读者们意识到,消费经济是后现代社会中一种恶意的、非人道的、腐败的、破坏性的力量,它几乎影响甚至控制了每个人的生活。

在消费时代的物化语境中,人的价值观出现了巨大的改变。

人际关系日渐疏离,金钱的作用日益攀升。

作者借失败者奇普之口道出了对于消费经济的种种无奈。

当奇普的波希米亚女友抱怨他为了省钱躲在公寓里,除了做爱就是吃剩下的冷面,并抱怨她一个人付费为两个人接受精神治疗时,奇普发了一通感慨,我们不难体察这位昔日对自己所爱之物挥金如土的前副教授,在金钱当道的后现代社会,因手头拮据内心生出的无限凄凉。

对于消费经济的恶感也许来自于作者高远的职业理想――写出伟大的社会小说与盛行大众文化的后现代社会之间的尖锐冲突,弗兰岑认为“消费经济所宠爱的是那些售价昂贵,很快就会磨损或是易受定期改进影响的产品”,而经典的文学作品作为一种“价格便宜,可以无限循环使用,最为糟糕的是无法改进的”商品,在这个时代必定为视听这样的大众传媒所淹没。

  前副教授奇普在对于消费主义以及大众传媒嗤之以鼻的同时,他的角色是尴尬的。

奇普在失业前,利用自己在大学所开设的课程,无情地嘲弄了w公司,认为其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把持市场,向民众倾销让人上瘾的技术。

而当他落魄之际,却间接受惠于该公司。

因为正是该公司花费1950万美金购买了布莱恩的一个音乐软件,这一行动使得后者有机会投资高级饭店“创造者”,并以高薪聘请奇普的妹妹丹妮丝任该饭店主厨。

于是,丹妮丝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的同时,也有可能给予奇普经济资助,让其得以生存。

  

  三、结语

  

  尽管在其小说和散文的创作中,乔纳森?

弗兰岑始终坚守着自己对于文学的态度以及创作宏大社会小说的愿望,但是如同前教授奇普一样,居于后现代社会却对该社会中盛行的大众文化与技术嗤之以鼻,这让弗兰岑本人在现实中处境也很尴尬。

在弗兰岑看来,人们有权成为一个独立于大众的个体,而不仅仅是某一整体的成员,一旦整个大众均痴迷于技术所提供的诸如电视大众文化等无尽的小玩意,最终只能导致社会问题更加恶化。

然而,在消费主义的大潮中,要想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谈何容易,每个人都被一个巨大的共同创造的实体所吞噬。

弗兰岑本人也不例外。

他与奥普拉?

温弗瑞的“奥普拉门”事件就是一个明证。

在市场经济下,弗兰岑无法如愿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受任何大众传媒的影响。

  康德说: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值得敬畏,那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尽管在现实生活中,弗兰岑无法像搞文学创作那样特立独行,然而,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不但看到了美国的家庭,美国自身以及美国的资本主义、物质主义、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我们还看到了人类对于自身的反思,由此我们看到人类的希望。

黑格尔曾说:

“一个民族需要一群仰望星空的人。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责任编辑 鱼之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