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9004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

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计9分)

严歌苓《芳华》:

个人记忆与集体叙说的纠缠

 《芳华》原名《你触摸了我》。

电影主创方将其改名为《芳华》,出版方也顺势将小说改名。

对于改名,电影主创方是这样解释的:

“‘芳’是芬芳、气味,‘华’是缤纷的色彩,非常有青春和美好的气息,很符合记忆中的美的印象。

”青春以独有的姿态绽放芳华,与“你触摸了我”相比,“芳华”这个名字更能触发一代人对青春时代的集体怀念与致敬。

 但在严歌苓小说《芳华》中,作者对于个人记忆与集体叙说的错综交织始终保持着清醒和警惕,并未急于让“一个人”成为“一代人”,或者让“一代人”代替“一个人”。

书中的何小曼成为战斗英雄后,叙述者“我”——小穗子看了关于何小曼的新闻报道,“只觉得哪里不对劲,不是那么回事,可是说不出所以然”。

这个“不对劲”,正是源于个人记忆被集体叙说覆盖后的困惑感与无力感。

对于个人记忆,严歌苓说:

“我了解的他们,是多出许多层面的。

”而集体叙说则是要在这许多层面中,找到高度凝练的那个惟一的层面,个体只得湮没其中陷入失语境地。

 这种清醒和警惕决定了小说的写作方式。

叙述者“我”既参与记忆之中,又随时准备跳出故事之外。

在娓娓讲述后又笔锋一转,“我想我还是没有把这一家人写活,让我再试试”,一句话毫不留情地将读者拽出故事,与讲述者一同冷静旁观。

这种安排颇有德国作家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的味道,演员在台上突然跳出剧情直接面向观众讲话,使观众不会沉浸于剧情之中与角色同呼吸共感受。

一言以蔽之,讲述者或表演者是要让读者、观众去思考,而不是去体验。

事实上,严歌苓在处理其他题材时,一直是一个注重外部体验的作家。

如写《陆犯焉识》,她亲自去青海农场实地采访。

她以一种新闻记者式的严谨与敏锐,探寻秘密,发现人物,收集细节,然后重新编织成一个个故事。

而在处理以《芳华》等为代表的文工团题材时,面对最为切近真实的生命体验,曾经的文工团员严歌苓恰如其分地保持了距离,个人记忆的原始形态得以保存。

因其自身经历的独特性,隔着时间流逝与空间转换,隔着文化差异与身份认同,隔着个人经历与历史变迁,严歌苓实现了一次与自己的对话、审视乃至审判。

对个人记忆的深入探索,不仅使严歌苓在处理同类题材时避免掉入“伤痕”“反思”的窠臼,也为她其他题材的小说提供了养分。

诚然,个人记忆一旦开始被回顾、被叙说、被阅读,就很难摆脱集体化的命运。

虚构与现实、个人与集体,永远是两位一体的存在,不可能割裂,也不可能统一。

在《芳华》中它们和谐共存,隔空对话,犹豫地试探地触探着过往曾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芳华》的改名,更能体现出严歌苓代表一代人集体怀念与致敬青春时代。

B、《芳华》中引入了“陌生化”理论,缘于严歌苓对集体叙说保持清醒和警惕。

C、《芳华》中呈现的集体与个人的存在状态表明将它们割裂或者统一是不现实的。

D、《芳华》作为表现文工团题材的作品,用新闻记者的态度深入探索了个人记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立足于个人记忆与集体叙说的复杂关系评论小说《芳华》,立论新颖。

B、文章承认了个人记忆无法完全摆脱集体叙说的客观现实,使逻辑更严密。

C、文章将严歌苓对不同题材的处理相对比,评价了她对个人记忆的深入探索。

D、文章用小穗子感到“不对劲”来举例论证个体会湮没在集体叙说中而失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你触摸了我》没有青春和美好的气息,电影可能就不会改名为《芳华》。

B、《芳华》的创作告诉我们,写作要对外部体验和个人生命体验保持恰如其分的距离。

C、叙述者小惠子出入于故事与现实,可见作者严歌苓在努力避免个人记忆被集体化。

D、只有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和警惕,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记忆与集体叙说的复杂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下雪了

白云朵

那天,雨整整下了一天。

在车棚里把自己全副武装好,从头到脚,最后穿上雨披,打上大灯,跟往常一样骑着助动车回家。

那天的雨总觉得不对劲,不干脆,忽忽悠悠,迟迟疑疑,而且有膨胀感,几滴雨打在自己的脸上,有点生生的刺痛。

耳朵里听见有行人在说雨夹雪,我才如梦初醒。

在这个城市里,雨是习惯的,然而雪的突然造访却总让人措手不及。

也不知怎么回事,寒冷一下子散了,身体一下子兴奋起来,鼻子也发酸起来。

把助动车停在乐购的停车场上,然后上二楼超市。

八两芝麻、半斤红豆、半斤黑豆、半斤薏米,两大袋,可以吃上半个月的,再跑到爱森的小排处挑了一些小排,然后便大声喊:

“爱森爱森!

”爱森肉品的小伙子就应声而来:

“来喽!

”我便笑了起来。

小伙子很清秀,爱笑。

“大姐买啥?

”我把小排扔给他,我说挑好了,称一下。

我说你刚才哪去了,他说吃饭去了,怕我不信,嘴还吧嗒吧嗒咀嚼了几下。

我笑了起来。

小伙子给我称好,问我还要什么,我说那就帮我割点腿肉吧,总觉得该包一次元宵吃,青菜肉糜馅的,家里还有半包糯米粉。

小伙子帮我切了一块肉,去皮。

我说帮我洗干净一些,搅碎。

小伙子应着,把肉洗净再在碎肉机里给我处理好。

小伙子把肉交到我手里,问我,大姐带伞了吗?

外面下雪了。

我说我带雨披了,下雪了,呵呵。

我推着购物车,离开了肉摊。

回头看了看小伙子。

小伙子年轻的身影在自己的视线里忙碌着。

看上去很快乐。

下雪了。

想起他说这一句时的快乐劲。

下雪了。

这三个字极有一种奔走相告的意味。

雪在上海是受宠的。

下雪的日子,心会莫名地雀跃,很想把这个喜讯告诉和自己生活相关的人。

我该告诉谁?

一时想起,我不知该向谁说下雪了这三个字,除了跟卖肉的小伙子像对台词一样对过外。

我推着购物车一下子无所适从起来,不知接下来要买什么东西,酸奶还是可爱多垃圾袋抑或枸杞,酸奶太冷,算了;垃圾袋好像家里还有二卷;枸杞也算了,乐购的枸杞比欧尚的差,反正家里还有小半包。

还是把购物车推到结账处吧。

商场里突然传来熟悉的歌声“不在乎你心里还有谁,请让我给你安慰”。

驻足,一瞬间心被什么触碰了,认真地听,“走过千山万水,在我,心里你永远那么美”。

这时我不能确定是哪首歌,心微微发疼,我知道这肯定是哪首我喜欢过的老歌。

“我的爱如潮水将我向你推”,如梦初醒,是张信哲,情歌王子的经典老歌。

原来以为自己已锤炼得相当麻木不仁了,无须任何风花雪月浸润了的心,却原来还会为一首老歌几欲落泪。

我逃也似的把购物车推向结

账处。

这时候,雪下得大一些了,可以用纷纷扬扬来形容了。

马路上的行人和车辆看上去都像在奔走相告,我在心里一再地说着“下雪了”这三个字,配合着这车流人流。

路灯下有一个撑着伞的行人跑了起来,也许他要赶紧着告诉家里的妻子和孩子,告诉她们外面下雪了。

红灯,我停下了助动车,手摸向雨披下的大衣袋。

我的手机已长期处于冰冻状态,平时最烦别人给我短信打我手机,当然,我是不轻易发人短信打人手机的,总觉得那些虚浮的东西对生活一点作用也没有。

终于手在大衣口袋里

放开。

车开近一家咖啡店,店门前两棵铁树的叶片上已有了薄薄的一层雪花,看门的中年人穿着军大衣,笼着手,抬头望着店前的路灯,我也抬眼望向路灯,只见成群成群的雪花像飞蛾一样扑向路灯光,延绵不绝又奋不顾身的样子,鼻子又酸了,我把车停在看门人的脚跟前,我对他说,下雪了。

他突兀地望向我,继而对我笑了起来,对我说,下雪了。

回到家,我把家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把窗帘一扇扇拉开,从这个房间跑向另一个房间,嘴里说着下雪了,像是通知家里人一样。

我把脸贴在窗前,看窗外的雪如何纷纷扬扬地下。

楼下,有一个熟悉的影子站着,撑着伞,雪在伞上已积了薄薄的一层。

恰在那时,我书桌上的手机振动起来。

我回头,去拿手机。

“下雪了!

”手机里的声音。

我跑向窗边,一个背影,在雪地上留下一溜脚印。

(选自《百花园》2014年第12期,有删节)

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叙述“我”去超市购物与小伙子交谈、听到熟悉的歌声被感动等情节,以琐细的生活片段展现现代都市温馨的一面。

B、小说以“下雪了”为题,却从下雨落笔,写雨的绵延刺冷,与下文写雪的突然造访形成对比,欲扬先抑,突出天气的变化引发人心情的改变。

C、小说结尾写“我”透过窗户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或许就是他拨通了“我”的电话给“我”问候。

实中有虚,意味深长,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D、“下雪”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在文中也有其特殊的意蕴:

下雪了,天寒地冻,人们都需要温暖,暗示了现实社会中人们内心的孤寂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5、“下雪了。

这三个字极有一种奔走相告的意味。

”结合全文,理解这句话包含的意味。

(6分)

6、.小说中的“我”有怎样的内心世界?

请结合全文内容具体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

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

读书无用。

读了几年大学,还不如中学毕业就去做生意的同学,人家都有车有房了,自己却什么都没有……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

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

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其实,广义来说,读书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学会思考的长期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等同于换一个高等学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

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

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

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

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读了大学,不代表马上就能实现“逆袭”,但不读大学或许更难华丽转身。

它反馈于人的“好处”,未必能够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马上兑现,而常常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其中好处,需慢慢体会。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

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

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材料二:

1月3日晚上,两位90后女主播在某平台直播手撕郭敬明和沈煜伦的书,双双称不读书也能赚大钱开跑车。

在当晚的直播视频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唯独对其中的书本不屑一顾,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长大以后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读书又有何用呢?

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

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很大,波澜壮阔、不可名状。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年1月4日)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

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除了薛屯村,媒体还报道过河南林州的梨园村、河北邯郸的王桃园村、山东平度的庄子村……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

这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

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任何观念的形成,都有其内在逻辑。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

除了贫穷、当地基层村组织格外重视教育等原因,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

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

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1日)

7、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C、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这些地方上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B、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有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9、针对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乐运,字承业,南阳清阳人。

运少好学,涉猎经史。

年十五而江陵灭,随例迁长安。

其亲属等多被籍没,运积年为人佣保,皆赎免之。

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

梁故都官郎琅邪王澄美之,次其行事为《孝义传》。

性方直,未尝求媚于人。

为露门学士。

前后犯颜屡谏武帝,多被纳用。

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

抑挫豪右,号称强直。

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武帝尝幸同州,召运赴行在所。

既至,谓曰:

“卿言太子如何人?

”运曰:

“中人也。

”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曰:

“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

”于是因问运中人之状。

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①。

运上疏曰:

“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

先王制礼,安可诬之。

”书奏,帝不纳。

自是德政不修,而昏暴滋甚。

运乃舆榇②诣朝堂,陈帝八失。

帝大怒,将戮之。

内史元严谏,因而获免。

翌日,帝颇感悟,召运谓之曰:

“朕昨夜思卿所奏,实是忠臣。

”乃赐御食以赏之。

朝之公卿,初见帝甚怒,莫不为运寒心。

后见获赏,又皆相贺,以为幸免兽口。

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

及隋文帝为丞相,译为长史,遂左迁运为广州滍阳令。

开皇五年,转毛州高唐令。

频历二县,并有声绩。

运常愿处一谏官,从容讽议,而性讦直,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

乃发愤录夏、殷以来谏争事,集而部之,名曰《谏苑》。

奏上之,隋文帝览而嘉焉。

(选自《北史·乐运传》,有删改)

【注】①公除:

指帝王身负国事之重,因公权宜礼制,除下丧服。

②舆榇(chèn):

载棺

以随。

10.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B.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C.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D.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行在”,亦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专指天子巡行所在之地。

B.“崩”,指死亡。

古代对死亡有专门称呼,天子、诸侯或皇后死称“崩”,皇子、公主或者宠妃死称“薨”。

C.“庶人”,也叫“庶民”。

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其身份比奴隶高。

D.“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古代常在“迁”字之前或之后加一个字予以区分,如降级叫左迁、迁谪、迁削。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乐运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

他上疏反对皇帝不按先王礼仪服丧的做法;他带着棺材到朝堂以死相谏,陈述皇帝的八大过失。

B.乐运敢于打击权贵,深得皇帝信任。

他在担任万年县丞时,抑制、打击豪门大族,号称刚强正直。

C.乐运夙有大志,但仕途坎坷。

他希望做一名从容的谏官,然而秉性刚直,被人排斥打击,未能如愿,最后只好发愤编纂《谏苑》。

D.乐运顾念亲属,以孝闻名。

他以做雇工的方式积累财物,救助陷入困境中的亲属;他尽心侍奉母亲和寡嫂,事迹如同《孝义传》中记载的人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

(5分)

(2)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

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

生卒年不详。

手痕:

在今山西灵台。

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B.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其主旨是表现,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而感到悲伤凄凉。

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

诗人在这里化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夜月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颈联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

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

“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15.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是如何表现的?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6分)

(1)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

(3)《鸿门宴》中,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的句子是: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欧洲杯决赛场上,随着葡萄牙前锋埃德尔在加时赛第109分钟的一脚劲射破门。

整个球场顿时沸腾起来,葡萄牙球迷热情的欢呼声、叫喊声不绝如缕。

②都市职场女性剧《欢乐颂》播出以来,大家评价很高,叫好声一片,它成了2016年炙手可热的电视剧目之一。

③除了朋友圈里的微商推销外,张女士还常被各种名目的诸如“最萌宝贝”“最美人物”等等投票刷屏搞得不胜其烦。

④毕加索的抽象画风格为何引人注目人们一直对此莫衷一是。

即便是同一个欣赏者,在不同时间去看毕加索的作品,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⑤市民对城市日益堵塞的交通怨言颇多,但市民是否深刻反思过自己对红灯视而不见、横穿公路、跨越防护栏等不可理喻的行为呢。

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都是美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没有毫无瑕疵的人或事,因此不必求全责备。

A.③④⑥B.②③⑤C.①②⑤D.①④⑥

18.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微尘”们是普通而又平凡的群体,在国内不仅扶贫济困,在国际上对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国家,也伸出援助之手,而且捐助的数额巨大。

B.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我国网民大幅度提高,网络文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成为新世纪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C.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农村经济发展对城市的要求,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D.在文化遗产的消费和保护过程中,如何让更多的文化遗产不因黄金周旅游、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而贬值,这是今天的中国文化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因为接到临时任务,我今日无法光临贵府的宴会,对此深表歉意,同时托舍弟带去薄礼一份,还请笑纳。

B.感谢老师对学生的爱护,但如今找工作很不容易,还请老师鼎力相助,若能得一枝之栖,我就十分满足了。

C.朋友远在大山支教,那里风景秀美,他常常给我寄当地的风景照,一年时间我己经惠存了上百张照片。

D.朋友远道而来,主人由于没有计划好时间而没能及时出门迎接,深感抱歉,见到朋友便说:

“久违,久违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不同的方言对应的是多元化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

最典型的是一些地方曲艺,如花鼓戏、相声等,往往是依托于方言的背景,方能展现其特色与魅力。

那么①,其对应的文化表现形式也将随之凋零。

所以,仅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层面,我们也需要保护方言。

不过,在主张“共同语言”的现代社会,②,仍然存在不同意见的交锋。

其中一个重要理由,如语言学家周有光曾指出的,“大都会必然是用全国的各种语言甚至是世界的各种语言”。

言下之意,③。

但保护难度大,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任由方言消逝,如何保护才是关键。

21.作为三国时代名人,诸葛亮的事迹流传千古,人们经常用文字讨论他的功过得失。

下面是后人书写的两副楹联中的短语,请把这些短语重新组合成两副对联,其中一副对联的上联已经给出。

(不得遗漏短语)(6分)

从古知兵非好战一诗二表则反侧自消三分鼎万古千秋

不审势五丈原后来治蜀要深思即宽严皆误能攻心

(1)上联:

一诗二表三分鼎下联:

(2)上联:

下联: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