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种姓制度的产生与由来.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9025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印度种姓制度的产生与由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印度种姓制度的产生与由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印度种姓制度的产生与由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印度种姓制度的产生与由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印度种姓制度的产生与由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印度种姓制度的产生与由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印度种姓制度的产生与由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印度种姓制度的产生与由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印度种姓制度的产生与由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印度种姓制度的产生与由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印度种姓制度的产生与由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印度种姓制度的产生与由来.docx

《印度种姓制度的产生与由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印度种姓制度的产生与由来.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印度种姓制度的产生与由来.docx

印度种姓制度的产生与由来

xx种姓制度的产生与由来

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属于印欧语系的许多部落,从中亚细亚经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陆续涌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带,征服了当地的大部分达罗毗荼人。

入侵者是白种人,自称”雅利安”,意为高贵者,以区别于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荼人。

经过几个世纪的武力扩张,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个北印度。

雅利安人早先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

入侵印度后,雅利安人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先进文化,由游牧转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并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

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

“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

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

xx、刹帝利、吠舍和xx。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

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婆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占有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依靠剥削为生,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

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

不同种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贱民,或叫不可接触者,贱民不包括在四个种姓之内,最受鄙视。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婆罗门僧侣宣扬,把人分为四个种姓完全是神的意志,是天经地义的。

在婆罗门的经典《吠陀》中,波罗门把种姓制度的出现用神话来解释,说原始巨人普鲁沙死后,天神梵天用他的嘴造出了婆罗门,用双手制成了刹帝利,用双腿制成了吠舍,用双脚制成了首陀罗。

婆罗门僧侣还宣扬:

凡是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人,来世才能升为较高种姓,否则,即降为较低种姓。

因此,对于广大劳动者和奴隶来说,应该逆来顺受,放弃斗争,遵守奴隶主阶级制定的“达磨”,即所谓的“法”,以免加重来生的灾难。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奴隶主阶级还制定了许多法律,其中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

相传,摩奴是大神梵天的儿子,为了确定人间各种人在社会上的应有次序,确定婆罗门和其他种姓的义务,便制定了这部法典。

其实,这只不过是奴隶主用来欺骗劳动人民的谎言。

摩奴法典首先确认婆罗门是人世间一切的主宰,而首陀罗只能温顺地为其他种姓服劳役。

首陀罗不能积累私人财产,不能对高级种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

婆罗门和刹帝利则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

为了镇压低级种姓吠舍、首陀罗的反抗,摩奴法典还规定了许多残酷的刑罚。

比如,低级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

比如,动手的要斩断手,动脚的要斩断脚。

四个等级在法律面前是不平等的。

《摩奴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

如果是吠舍骂了,就要罚款150到200帕那。

要是首陀罗骂了,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

相反,如果婆罗门侮辱刹帝利,只罚款50帕那;侮辱吠舍,罚款25帕那;侮辱首陀罗罚款12帕那。

高级种姓的人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或者简单地净一次身就行了。

《摩奴法典》还对各个种姓的衣食住行都作了烦琐的规定。

比如规定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在呆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饮一口井里的水。

不同种姓的人严格禁止通婚,以便使种姓的划分永久化。

每个种姓都有自己的机构,处理有关种姓内部的事务,并监督本种姓的人严格遵守摩奴法典及传统习惯。

倘有触犯者,轻则由婆罗门祭司给予处罚,重则被开除出种姓之外。

被开除出种姓的人也成为贱民。

贱民只能居住村外,不可与婆罗门接触,只能从事被认为是最低贱的职业,如抬死尸,清除粪便等。

走在路上,贱民要佩带特殊的标记,口中要不断发出特殊的声音,或敲击某种器物,以提示高级种姓的人及时躲避。

婆罗门如果接触了贱民,则认为是一件倒霉的事,回去之后要举行净身仪式。

影响:

首先,造成社会结构刚性,劳动力结构僵化。

且阻碍劳动力身体素质与文化水平的提高,造成劳动力素质低下,不利于经济发展。

其次,种姓制度与村社制度一起,构成了印度社会两大不可动摇的支柱,使得印度在几千年的时间中统治者换了很多,却从未动改变过印度的社会,使印度社会处于一种帕累托次优的状态。

第三,不利于民族团结,也是印度屡次被外族入侵征服的原因之一。

以印度为主的南亚各国印度教居民中存在的一种彼此严格区分的社会等级或集团制度。

梵语为瓦尔纳,意为色、种、质。

中国古代的汉译佛经或旅印高僧的著作中,称为种姓或族姓。

依葡萄牙语音译为卡斯塔,世界上则多用卡斯特一词。

现在已逐渐废除。

但在一些民族中依然存在。

语义:

“种姓”(caste,或译为卡斯特)一词源自拉丁语的castus,原为“纯洁”之意,在西班牙语与葡萄牙语则作castas,即“种族”的意思,同样的用法则见于16世纪的英国,当时的英语将cast当作相同的意思。

15世纪葡萄牙人在印度建立贸易据点后,首先将此字用于该制度之上,“常常用来称呼印度最低贱的各个阶级,以与高阶级的主人们有所区别”。

随着西方社会对该制度的兴趣,该词逐渐被普遍采用,意义上也出现改变。

在英国与法国,种姓称为caste,其直到18世纪以后才被采用,并且于19世纪初演变成普遍性的词汇。

然而在19世纪前,英国人常将“种姓”与“部落”两者混为一谈,并且将制度与瓦尔那混淆,这项认知随着英国殖民印度而广布流传。

在印度,与之相应的词汇是Jāti,其带有“社群”与“次社群”的意思,也略带有“物种”的意思,即反应该体系中聚落、定居群体与彼此分工(如同自然界各生物之间的关系)的意涵,这与castas或caste原来所指的“部落”或“种族”之意不大相同。

从上述内容可知,“种姓”(在此指caste)的概念主要来自于西方而非印度,因此该词汇的意含往往反应西方文化对印度的主要看法。

今天,“caste”不只单指印度的种姓制度,而是指“一种在社群内有严格的社会区分之体系”。

换言之,西方文化偏向强调该制度的“隔离”与“不平等”的面向,并由此延伸出各种负面的看法。

人类学家路易·杜蒙认为,这种我族中心主义的观点主要源于近代个人主义所强调的自由平等精神,与欧洲传统的贵族与教会这两个阶层彼此冲突所造成的结果。

“种姓”在汉语中的语义“种姓”一词原为“宗族”之意,后来随佛教传入中国,有时被转用来称呼瓦尔那。

然而到19世纪西学东渐以后,“种姓”又成为“caste”的中文翻译。

于是,在中文世界出现用词混淆的情况:

“种姓”既可以是指印度教经典所叙述的“verna”(即瓦尔那),也被用来指涉实际生活中运作的“Jāti”(即种姓制度)。

这种混淆加上对印度社会缺乏深刻了解,造成经常出现将“瓦尔那”误认为实际的种姓制度之情形。

为了避免上述的混乱情形,部分学者根据“caste”的发音采用“卡斯特”这项新翻译,试图取代传统上使用的“种姓”一词,然而使用度上仍不及后者普遍。

另一方面,受到西方观点以及近代印度的民族主义的观点影响,社会大众普遍对种姓制度留下僵化、压迫与落后等高度负面印象,因此“种姓制度”在日常生活中通常带有负面的意思,有时作为形容某个制度施行不当的贬义词。

古代种姓制度的产生

印度-雅利安人(以下简称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的七河流域后,为了把自己较白的肤色同土著居民较黑的肤色区别开来,开始使用瓦尔纳一词。

在雅利安人占领的地区便出现了雅利安瓦尔纳与达萨瓦尔纳。

随着雅利安人的社会分化,从事祭祀的僧侣和以部落首领为首的武士集团逐渐同雅利安一般人民大众脱离开来,而成为两个特权等级。

一般人民大众则成为雅利安人社会内部的第三等级。

这样,再加上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在社会上便自然地形成4个地位不同的社会等级。

关于这4个等级产生的最早记录,见于《犁俱吠陀》最后一篇的普鲁沙赞歌。

其中依次提到婆罗门、罗惹尼亚(即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四种姓的产生当属后期陀时代。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分化,种姓制已逐渐形成为一种社会体系。

作为第一等级的婆罗门,独揽宗教事务,形成专门的祭司阶级,有些婆罗门还参与政事。

第二等级的刹帝利,是掌握军政大权的武士阶级。

这两个等级处于统治地位。

第三等级的吠舍,是雅利安人的平民大众,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等。

这是就雅利安人3个等级具有代表性的职业来说的,而社会现实并非如此单纯。

事实上有些高级种姓的人也从事低级种姓的职业,而在吠舍中间有些商人后来恃其财富,飞黄腾达。

第四等级首陀罗,基本上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但也有贫困的雅利安人。

他们是被压迫、遭奴役、受歧视的无权居民等级,从事手工业和农牧业,他们之中大多数是奴隶。

古代种姓制度这4个等级至法经、法典时代,日趋严格。

在职业上,各种种姓原则上是世袭不变的。

按《摩奴法典》规定,高级种姓由于“穷困”可以从事低级种姓的职业;相反,低级种姓不得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

在婚姻上,各种姓原则上同姓通婚,即实行内婚制。

《摩奴法典》规定,高级种姓之男因“贪欲”可以娶低级种姓之女;相反,低级种姓之男不得娶高级种姓之女。

前者称“顺婚”,后者称“逆婚”。

职业世袭化和种姓内婚制是种姓制的基本特征。

不同种姓的人还不能同坐、同饮食。

此外,各种姓间,特别是前3种种姓和首陀罗之间,在宗教社会生活和法权方面,都有严格的界限和区分。

前者有权参加雅利安人的宗教生活,经过入门式(入教式)称为再生人。

后者无权,故称为非再生人。

在法律上对再生人与非再生人刑事犯罪、债务和继承等民事纠纷都有不同的规定。

婆罗门教经典对各种姓间的关系所以作如此严格的规定,旨在保证高级种姓、特别是婆罗门种姓的特权利益。

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发展,在吠舍和首陀罗中间,繁衍出很多从事不同职业的小集团。

这些小的职业集团逐渐脱离原来的瓦尔纳而成为单独存在的迦提。

迦提具有瓦尔纳职业世袭和内婚制的基本特征,属被压迫等级,社会地位低下。

《摩奴法典》记载59种迦提,其中最受压迫的是所谓逆生的6种迦提:

苏特(看管马和战车者),马哥陀(商人),维底哈卡(服侍妇人),阿尧哥沃(木匠),刹特里(捕杀穴居动物者),旃荼罗(运搬无亲人的尸体和执刑者)。

在这6种人中,旃荼罗的地位最为低下,最受歧视,为古代“不可接触者”(贱民)的代表。

后来迦提的数目愈演愈多,四个瓦尔纳的区分越来越失掉意义,从而这一概念逐渐消失而为迦提代替。

英国殖民者入侵印度后,种姓制度继续存在。

据1931年英国殖民当局对印度所进行的人口调查统计,全印已有3500种卡斯特。

其中被压迫种姓有429种,大约有6000万人。

印度民族主义者注意到被压迫种姓问题,1931年,M.K.甘地为唤起“贱民”群众参加民族独立运动,要求废除贱民制,倡导提高贱民地位的哈里詹运动。

1942年“贱民”出身的安伯德卡成立全印度表列种姓联盟,领导“贱民”进行合法斗争。

今日印度,“贱民”的数量将近一亿,种姓问题仍然是社会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印度斯坦人除印度教徒实行上述种姓制度外,穆斯林受其影响,也有赛义德、谢克、穆格尔等种姓之分。

印度其他民族包括奥里亚人、比哈尔人、古吉拉特人、坎纳拉人、拉贾斯坦人、马拉雅兰人、马拉地人、桑塔尔人、泰卢固人等,都实行种姓制度,但种姓名称及具体情况有所不同。

例如比哈尔人分为婆罗门、巴明、拉吉普特、吠舍、迦耶斯特和首陀罗6个种姓,界线森严;而奥里亚人则分为婆罗门、坎代德、戈拉腊、拉柬尼耶和首陀罗5个种姓,制度不严,种姓地位还可升降;拉贾斯坦人也分为5个种姓,地位不高的马哈金种姓的人主要从事工商业,却相当富有,以加尔各答为中心,资本主义发展较快。

尼泊尔的尼瓦尔人实行种姓制度,以婆罗门最高,清道夫最低;后来佛教徒也实行种姓区分,以古巴久最高,贾普最低。

斯里兰卡的僧伽罗人的种姓制度则具有世俗性质,以瞿维种姓(耕种者)最高,罗陀种姓(洗衣人)最低。

孟加拉人中印度教徒分为婆罗门、维迪耶、迦印斯特和首陀罗4个种姓,其中迦印斯特种姓有文化,往往身居高位,出了许多社会活动家和宗教领袖。

对社会群体的宗教划分,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

xx(Brahmin):

祭司贵族,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刹帝利(Kshatriya):

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吠舍(Vaishya):

普通劳动者,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xx(Sūdra):

奴隶,受到压迫和剥削最深。

此外,还有比首陀罗更低,不入流的「贱民」,亦叫做单陀罗,成份是打仗的战俘,以及不遵守种姓制度而结合的人。

种姓是随着前2000年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时开始出现的。

最初雅利安人用「雅利安瓦尔纳」和「达萨瓦尔纳」来区分雅利安人和当地的土著。

後来才逐渐有了四个种姓。

种姓的划分,很像对社会群体的职业划分,只是种姓的划分是按出生而定,自进入这个社会就没法改变自己的种姓。

维护种姓制度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

摩奴法典规定,婆罗门是人世的主宰,首陀罗只能温顺地为其他种姓服劳役,首陀罗不能积累私人财产,不能对高级种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婆罗门和刹帝利则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

种姓之间界限森严,互相不能通婚、交往,不能共食、并坐。

高种姓与低种姓人发生冲突,低种姓人如果用身体某部位对较高种姓人造成伤害,必须斩断对人造成伤害的身体部位。

地位低微的低种姓辱骂高种姓,轻者课以重罚,重者处以酷刑。

高级种姓的人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

高低种姓之间不能同食起居,禁止种姓之间通婚,高级种姓的人与低级种姓的人特别是与贱民通婚,有可能被处以死刑,民众对此习以为常。

每个种姓内部,有人监督本种姓的人遵守摩奴法典及传统习惯的情况。

倘有触犯者,轻则由婆罗门祭司给予处罚,重则被开除出种姓之外沦为贱民。

尽管自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今天的印度社会仍然保留著种姓制度的残迹,种姓制度已经给每一个印度人打上的宗教烙印。

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创立的。

“种姓”这个词儿,它原来的字义只是“颜色”或“品质”而已。

古代印度,也像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一样,诸侯纷争、群雄割据。

大约3500年到4000年前,雅利安人逐渐由中亚细亚进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那里的土著民族。

肤色白皙的雅利安人认为,只有他们才是品质高贵的种族,深色皮肤的达罗毗荼族和其他土著民族则是品质低贱的种族。

在那个时候,种姓制度还只是用以划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的。

但随着工作和职业的分化发展,本来用以划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的种姓差别,也在雅利安人中间有了反映,于是便有了四姓(四个种姓)的划分。

最高的便是婆罗门种姓,主要是僧侣,大多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活动;其次便是刹帝利种姓,是掌握军政的国王和武士阶级;第三是吠舍种姓,是平民,也就是商人、手工业者和从事农耕的农民阶级;最下等的种姓是首陀罗,是农人、牧人、仆役和奴隶。

古代印度盛行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视大梵天为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

按照婆罗门教义的解释,婆罗门是从梵的口里出生的,刹帝利是从梵的双臂出生的,吠舍是从梵的腹部出生的,而首陀罗是从梵的足部出生的,是不为“宗教拯救的人”。

连神都不去拯救的人,这样的人还要得么?

于是,首陀罗就只能做“别人的奴仆”,专干那些别人不愿干、不屑于干的最低贱的事。

这叫服从梵天的意旨。

这就是种姓制度的根据。

这等于向所有的人宣告了:

每个人的地位都是神早就注定了的,是世世代代不可改变的。

神的旨意谁敢妄加揣测和动摇呢?

可见婆罗门种姓如何之高贵,也可见首陀罗种姓地位之低贱。

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在四种种姓之外,还有比最低贱的首陀罗更不如的人群,就是贱民阶级。

贱民在印度也叫“不可接触者”。

仅从这一称呼,就可看出贱民的低贱。

据前两年的资料介绍,全印度贱民就有七千到八千万人,几乎占到印度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

这是一支多么大的队伍啊!

印度直到现在还保持着种性制度。

种姓制度castesystem。

以印度为主的南亚各国印度教居民中存在的一种彼此严格区分的社会等级或集团制度。

梵语为瓦尔纳,意为色、种、质。

中国古代的汉译佛经或旅印高僧的著作中,称为种姓或族姓。

依葡萄牙语音译为卡斯塔,世界上则多用卡斯特一词。

现在已逐渐废除。

但在一些民族中依然存在。

印度-雅利安人(以下简称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的七河流域后,为了把自己较白的肤色同土著居民较黑的肤色区别开来,开始使用瓦尔纳一词。

在雅利安人占领的地区便出现了雅利安瓦尔纳与达萨瓦尔纳。

随着雅利安人的社会分化,从事祭祀的僧侣和以部落首领为首的武士集团逐渐同雅利安一般人民大众脱离开来,而成为两个特权等级。

一般人民大众则成为雅利安人社会内部的第三等级。

这样,再加上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在社会上便自然地形成4个地位不同的社会等级。

关于这4个等级产生的最早记录,见于《犁俱吠陀》最后一篇的普鲁沙赞歌。

其中依次提到婆罗门、罗惹尼亚(即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四种姓的产生当属后期陀时代。

此时种姓制已逐渐形成为一种社会体系。

作为第一等级的婆罗门,独揽宗教事务,形成专门的祭司阶级,有些婆罗门还参与政事。

第二等级的刹帝利,是掌握军政大权的武士阶级。

这两个等级处于统治地位。

第三等级的吠舍,是雅利安人的平民大众,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等。

这是就雅利安人3个等级具有代表性的职业来说的,而社会现实并非如此单纯。

事实上有些高级种姓的人也从事低级种姓的职业,而在吠舍中间有些商人后来恃其财富,飞黄腾达。

第四等级首陀罗,基本上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但也有贫困的雅利安人。

他们是被压迫、遭奴役、受歧视的无权居民等级,从事手工业和农牧业,他们之中大多数是奴隶。

近现代种姓制在英国殖民者入侵印度后,种姓制度继续存在。

据1931年英国殖民当局对印度所进行的人口调查统计,全印已有3500种卡斯特。

其中被压迫种姓有429种,大约有6000万人。

印度民族主义者注意到被压迫种姓问题,1931年,M.K.甘地为唤起“贱民”群众参加民族独立运动,要求废除贱民制,倡导提高贱民地位的哈里詹运动。

1942年“贱民”出身的安伯德卡成立全印度表列种姓联盟,领导“贱民”进行合法斗争。

今日印度,“贱民”的数量将近一亿,种姓问题仍然是社会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印度斯坦人除印度教徒实行上述种姓制度外,穆斯林受其影响,也有赛义德、谢克、穆格尔等种姓之分。

印度其他民族包括奥里亚人、比哈尔人、古吉拉特人、坎纳拉人、拉贾斯坦人、马拉雅兰人、马拉地人、桑塔尔人、泰卢固人等,都实行种姓制度,但种姓名称及具体情况有所不同。

例如比哈尔人分为婆罗门、巴明、拉吉普特、吠舍、迦耶斯特和首陀罗6个种姓,界线森严;而奥里亚人则分为婆罗门、坎代德、戈拉腊、拉柬尼耶和首陀罗5个种姓,制度不严,种姓地位还可升降;拉贾斯坦人也分为5个种姓,地位不高的马哈金种姓的人主要从事工商业,却相当富有,以加尔各答为中心,资本主义发展较快。

尼泊尔的尼瓦尔人实行种姓制度,以婆罗门最高,清道夫最低;后来佛教徒也实行种姓区分,以古巴久最高,贾普最低。

斯里兰卡的僧伽罗人的种姓制度则具有世俗性质,以瞿维种姓(耕种者)最高,罗陀种姓(洗衣人)最低。

孟加拉人中印度教徒分为婆罗门、维迪耶、迦印斯特和首陀罗4个种姓,其中迦印斯特种姓有文化,往往身居高位,出了许多社会活动家和宗教领袖。

对社会群体的宗教划分,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

xx:

代表神庙的宗教官员(不包括权力的最高统治——帝王,宗教的权力大于皇权),刹帝利:

代表xx,吠舍:

代表平民,xx:

代表奴隶。

此外,还有比首陀罗更低,不入流的「贱民」,成份是打仗的战俘,以及不遵守种姓制度而结合的人。

种姓是随著前2000年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时开始出现的。

最初雅利安人用「雅利安瓦尔纳」和「达萨瓦尔纳」来区分雅利安人和当地的土著。

后来才逐渐有了四个种姓。

种姓的划分,很像对社会群体的职业划分,只是种姓的划分是按出生而定,自进入这个社会就没法改变自己的种姓。

维护种姓制度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

摩奴法典规定,婆罗门是人世的主宰,首陀罗只能温顺地为其他种姓服劳役,首陀罗不能积累私人财产,不能对高级种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婆罗门和刹帝利则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

种姓之间界限森严,互相不能通婚、交往,不能共食、并坐。

高种姓与低种姓人发生冲突,低种姓人如果用身体某部位对较高种姓人造成伤害,必须斩断对人造成伤害的身体部位。

地位低微的低种姓辱骂高种姓,轻者课以重罚,重者处以酷刑。

高级种姓的人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

高低种姓之间不能同食起居,禁止种姓之间通婚,高级种姓的人与低级种姓的人特别是与贱民通婚,有可能被处以死刑,民众对此习以为常。

每个种姓内部,有人监督本种姓的人遵守摩奴法典及传统习惯的情况。

倘有触犯者,轻则由婆罗门祭司给予处罚,重则被开除出种姓之外沦为贱民。

尽管自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今天的印度社会仍然保留著种姓制度的残迹,种姓制度已经给每一个印度人打上的宗教烙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