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大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9272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师大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上师大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上师大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上师大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上师大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上师大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上师大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上师大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上师大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上师大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上师大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上师大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上师大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上师大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上师大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上师大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上师大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上师大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上师大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上师大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师大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上师大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师大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师大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上师大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

心理学的分类:

从心理学的动态性维度上划分:

1)心理过程:

是指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

包括: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识过程。

反映正常个体心理现象的共同性一面。

2)认识过程:

又称为认知过程,

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认知信息的接受,编码,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心理过程。

(知觉,思维,记忆)

3)情感过程:

(喜怒哀乐情感反应)

心理学的任务和性质

1)心理学的任务: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描述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和指导实践应用。

2)心理学的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交叉)学科。

德国,生理学家,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

心理学派简介:

1)精神分析: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

(该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

2)行为主义: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强调客观性,无视有机体内部过程。

3)人本主义: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主张发展人的潜能和价值)

4)认知心理学:

新流派,皮亚杰

(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

科学心理观:

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

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反映:

是指物质相互作用时留下痕迹的过程。

感应性:

是生命物质对其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所作出的一种应答。

动物对信号刺激的应答属于心理这一反映形式。

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1)观察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

2)实验法:

按研究目的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

3)调查法:

以提出问题的形式搜集被试各种有关材料来研究心理。

4)测验法:

通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

第二章感知觉

概念:

感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感知觉水平及其种类: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水平可分为两大类:

1外部感觉(视听味嗅觉);2内部感觉(机动觉,运动觉,平衡觉)

知觉与感觉一样,都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但感觉所反映的只是个别属性,而知觉反映的却是事物的整体;通过感觉,我们可知其属性。

知觉水平可分为两大类:

一般知觉(简单知觉)和复杂知觉(综合知觉)

感受性的变化,一把有以下几种情况

1)感觉适应:

是指同一感受器接受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感觉对比:

是指同一器官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3)感觉相互作用: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感觉补偿:

是由于某种感觉缺失或机能不全,会促进其他感觉的感受性提高。

以取得补偿作用。

5)实践的影响:

生活和劳动时间能提高和发展人得感受性。

知觉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知觉的整体性:

指人并不把对象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看成孤立的,而是把它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

影响因素:

主要有接近,相似,闭合,连续,好形态等组织原则。

2知觉的选择性:

是指在多知觉对象中,对其中部分对象知觉得特别清晰,其余的对象则作为背景而知觉得比较模糊。

影响因素:

客观方面:

刺激的变化,对比,位置,大小,强度,反复出现等。

主观方面:

有经验,动机,兴趣,需要等。

3知觉的理解性:

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对事物进行理解和补充。

影响因素:

语词的指导作用,定势的影响,情绪状态等。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相对地保持不变(大小,形状,颜色,亮度)

影响因素:

主要是理解的作用,即经验的作用。

感知觉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

在教书育人中的运用:

1)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直观教学方法)

2)根据感知觉规律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言语,注意力,理解性)

在自我教育中的运用:

1)利用知觉的品质和特性,提高和促进感知觉水平。

知觉有许多品质,主要有:

广度,速度,清晰度。

2)学会观察,善于观察,提高观察质量和水平。

第三章思维

概念:

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的种类:

一、以思维的凭借物维度划分,可以吧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动作思维:

伴随实际动作进行的思维。

2)形象思维:

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

3)抽象思维:

也称逻辑思维,是利用概念进行的思维活动。

二、以思维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划分,可以被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聚合思维:

又称同维,辐合思维或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

2)发散思维:

又称异思维,辐射思维或分散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需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三、以思维的创造性维度划分,思维可以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再造性思维:

又称常规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按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2)创造性思维:

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四、以思维的目的维度划分,思维可以分为上升性思维,求解性思维,和决策性思维。

思维的特殊形式——想象

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无意想象:

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地产生的想象

有意想象:

又称随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再造想象:

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

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

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属于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思维的心智作用

1)分析和综合:

是最基本的心智操作发誓,也是其他心智操作的基础。

分析:

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由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各个特征的心智操作。

综合:

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个属性联合起来的心智操作。

2)分类和比较:

比较:

是在头脑中确定事物之间异同的心智操作。

分类:

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心智操作。

3)抽象和概括:

抽象:

是在头脑中抽出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心智操作。

概括:

是在头脑中把抽取出来的事物的本质属性联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心智操作。

4)具体化合系统化

具体化:

是把经抽象概括形成的对事物的一般认识应用于具体事物上去,并深化对该事物的认识的心智操作。

系统化:

是在头脑中把各事物归入一定的顺序中,使之彼此发生一定联系的心智操作。

思维的一般规律性

一、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阶段

1)表征问题:

一个问题可分为任务阶段(客观存在)和问题空间(主观理解)两个方面。

2)设计方案:

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具体操作。

3)执行方案

4)评价结果

二、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

1)手段—目标分析策略

该策略的基本思想是:

从认识问题解决的目标和现有状态之间的差距着眼,通过设立若干小目标,并加以逐个实现的方式使现状不断逼近目标。

2)探试搜索策略

该策略的基本思想是:

利用实现能得到的有关达到目标的某种信息和已有的经验寻找问题解决的突破口,从中获得更多信息,以便更进一步选择最有利于达到目标的方向再进行搜索。

3)目标反推法

该策略的基本思想是:

从目标状态出发向初始状态反推,直至达到初始状态为止,然后再由初始状态沿反推路线一步步正向求解。

4)简化计划法

该策略的基本思想是:

先抛开某些细节而抓住问题解决中的主要结构,把问题抽象成较简单的形式,然后解决这个简单的问题,再以此解决整个问题。

影响问题解决思维的心理因素:

1)情绪状态:

愉快的情绪状态为宜

2)动机强度:

适中的动机强度有利于问题解决。

3)定势作用:

定势是有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续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定势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4)功能固着:

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的可能的功能。

5)迁移影响:

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

6)原型启发:

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7)知觉情境:

知觉情境是指被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空间组织形式产生的情境,它对解决问题往往产生重大的影响。

问题解决中的创造性思维特点

1)有大量的发散思维参与

流畅性:

在短时间内思维发散的数量

变通性:

思维在发散方向上表现出的变化和灵活

独创性:

思维发散的新颖性和独特性的程度。

2)有大量形象思维参与

创造性思维也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

3)多有直觉出现,直觉是一种没有经过严密推理与论述而径直地猜度问题关键的一种思维活动。

4)多有灵感出现,灵感是人脑以最优势能加工处理信息的最佳心理状态。

(长期紧张后净胜放松,一触即发)

思维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

一、教书育人中的运用

1)构成良好的问题空间和教学策略

指导学生:

1要准确理解问题表述的语意

2要由表及里深入把握题意

3要正确判断问题类型

2)有效填补认知空隙的教学策略

指导学生:

1利用迁移的积极影响

2注意运用解决问题策略

3调控解题时的心理状态

3)解题后再反思的教学策略

指导学生:

1反思解题过程

2反思解题方法多样性

3反思解题途径

二、自我教育中的运用

1)积极参加各种创造性活动

2)努力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性和聚合性思维的统一)

3)学会捕捉灵感

4)习惯大胆猜想

第四章记忆

概念: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

记忆的种类

一、内容维度划分:

1)动作记忆:

也称运动记忆,以过去做过的动作或经历过的运动为内容的记忆。

2)形象记忆:

以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表象:

是当事物不在面前时,在个体头脑中出现的关于该事物的形象。

3)语词-逻辑记忆:

是以概念以及其文字,数字符号为内容的技艺。

4)情绪记忆:

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又叫情感记忆。

二、根据记忆编码方式,储存时间不同划分:

1)感觉记忆:

当感觉刺激停止后头脑中仍能保持瞬间映象的记忆。

又称瞬时记忆,感觉登记

2)短时记忆:

指信息保存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

一般认为7加减2个项目。

3)长时记忆:

指信息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的记忆。

一分钟以上。

三、意识维度划分

1)内隐记忆:

指未意识其存在有无意识提取的记忆,它强调的是信息提取过程的无意识性,而不管信息识记过程是否有意识。

2)外显记忆:

有意识提取的记忆。

它强调的是信息提取过程的有意识性,也不管信息识记过程是否有意识。

记忆的基本过程

一、识记

概念:

识记是人们识别并记住事物的过程,它是记忆的第一环节。

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

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没有经过任何意志努力的识记,也称不随意识记。

有意识记:

指事先有预定目的的,并经过一意志努力的识记,又称随意识记。

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

指不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多次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

指在理解材料意义的基础上,依靠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进行的识记。

二、保持

概念:

保持是识记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它是记忆的第二环节,是实现回忆的必要前提。

三、回忆

概念:

回忆是对头脑中保持事物的提取过程。

1)再现:

当识记的事物不在时能够在脑中重现。

无意再现:

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意志努力的再现。

有意再现:

事先有预定目的,需意志努力的再现。

直接再现:

指没有中介联想而径直回忆起某事的再现

间接再现:

借助中介联想而回忆某事的再现。

2)再认:

识记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将其识别出来。

影响识记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性:

有无明确的目的性,直接影响识记效果

2)识记材料的意义性。

3)识记材料的数量。

4)识记材料的位置:

多个项目连续呈现的情况下,各项目在序列中的位置也会影响识记的效果。

5)记忆时的情绪状态。

影响保持的因素

1)识记的程度

2)识记任务的长久性

3)识记材料的性质(动作,形象,诗歌)

4)识记后的休息

5)识记后的复习

影响回忆的因素

1)信息加工水平

2)联想线索

3)回忆场合

4)前摄和后摄抑制

前摄抑制:

指先学材料对回忆后学材料的干扰。

后摄抑制:

后学材料对回忆先学材料的干扰。

制约:

1)相似性2)学习时间间隔3)先学材料的巩固程度,4)学习材料的难度

5)回忆时的情绪状态

6)判断标准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书育人中的运用

注意教学安排的合理化

1)要注意合理安排课程

2)保证课间休息

3)适当调节教学进度

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背景

1)让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

2)使学生有明确的识记目的

3)提高学生对记忆意义的认识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1)运用记忆规律组织教学内容

2)结合学科内容教学,传授记忆策略

二、自我教育中的运用

个体身心调节策略

1)增强自信心

2)调动积极性

3)要调节情绪状态

4)要集中注意力

5)要保证充分睡眠

记忆材料的优化处理策略

1)记忆材料的性质转化

记忆材料操作化(活动,笔记,朗读记忆法)

2)记忆材料的诗歌化

3)记忆材料意义化

4)记忆材料数量简化

*记忆痕迹的有效建立策略

1)初建痕迹:

综合识记法:

进行整体识记。

试图回忆法:

交替进行识记和尝试回忆

2)加固痕迹:

识记越巩固,日后回忆效果越好,采用过度学习法。

3)强化痕迹:

日后不断复习识记资料。

第五章能力

概念:

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有两种含义:

1)指实际能力,即个人已经具备并表现出来的能力,国外心理学家称之为成就。

2)潜在能力,即个人将来可能发展并表现的能力,又称为性向。

能力的种类

一、从特殊性维度上划分:

1)一般能力:

就是智力,人成功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需的能力

2)特殊能力:

人成功完成某种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

二、从创造性维度上划分:

1)模仿能力:

按照他人的言行举止使自己的行为方式与被模仿者相同的能力

2)创造能力:

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三、认知对象的维度上划分:

1)认知能力:

个体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表现在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中

2)元认知能力:

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认知的能力。

能力的个别差异

概念:

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不同的个体表现出各种差异

1)类型差异:

构成能力的各种因素存在质的差异(知觉,记忆,思维,性别)

2)水平差异:

不同人的同种能力在量的方面存在差异。

3)早晚差异:

能力发挥有早晚

4)特殊能力种类的差异

能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一定的智力是创造力高度发展的前提,但创造力的发展却不是智力高低的线性函数。

智力和知识的关系

智力和知识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智力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认知因素的总和,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

而知识是由主题与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作用而导致的知觉建构,它不是客体的副本,也不是主体所决定的先验意识。

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相互促进作用

非智力因素:

也称非智能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但对智力的发挥和发展有影响的那些心理因素。

(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

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表现在:

1)动力作用,在学习中,能够直接转化为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动机。

2)定向作用,在学习中,可以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3)引导作用,在学习中,帮助学生从动机走向目的‘

4)维持作用,在学习中,支持激励学生始终从动机走向目的

5)调节作用,在学习中,能够使学生支配,控制自己的行为

6)强化作用,在学习中,能够帮助学生振作精神,不断进取。

能力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

一、在教书育人中:

1)学生能力的鉴定(智力测验)

2)因材施教

3)培养学生能力

4)加强思维训练

5)培养科研能力

6)培养元认识能力

7)培养非智力因素

8)培养创造力

二、在自我教育中:

1)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2)自学能力的培养

3)自我表达能力的培养

4)阅读能力的培养

第七章注意

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并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有意注意:

随意注意,一种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易疲劳)

3)有以后注意:

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与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但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不需要意志努力,不易疲劳。

影响注意引起或保持的因素:

1)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外因:

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强度,新颖性,变动,对比)

内因:

人的主观状态

1需要和兴趣——间接兴趣,

2情绪和精神状态

3知识经验

2)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主要条件:

1对活动目的的理解程度

2对活动的间接兴趣(直接兴趣:

对活动过程。

间接兴趣:

对活动结果)

3注意活动的组织

4内外刺激的干扰

影响注意品质的因素

1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

1)注意对象的特点

2)活动的性质和任务

3)个人的知识经验

2影响注意紧张性的因素

1)责任感,兴趣爱好

2)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

3)注意范围的大小

3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1)对象特点

2)对活动的态度

3)主体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4)主体的意志力

4影响注意分配的条件

1)同时经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

2)同时经行的几种活动的关联程度

3)同时经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

5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1)对原来活动的注意紧张程度

2)新旧对象的吸引程度

3)个体的神经类型和已有习惯

4)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

注意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

一、在教书育人中: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

1注意演讲技巧,2注意板书技巧,3注意教学形式多样化

4注意教具使用,5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6注意学生的听课情况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

1创造良好教学环境,2培养间接兴趣,3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

4合理地组织注意活动

3)运用有意后注意规律进行教学

1引发直接兴趣,2提高学生的操作活动水平

二、在自我教育中

1)注意稳定性的训练(意志锻炼法,干扰训练法,静坐放松法)

2)注意转移的训练(提高自我控制力)

3)注意分配的训练(掌握与学习活动有关的技能。

使之协调化)

第九章情感

概念: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和体验。

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

是最基本的感情现象

1)按社会性划分,可分为生物性和社会性情绪。

生物性情绪与生物性需要相联系。

(天生的)

社会性情绪又是情感和情操在具体情境中的情绪性表现形式(道德性)

2)按复杂性划分,可分为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

基本情绪:

人类中最基本,最普遍存在的情绪。

(愉快,痛苦,愤怒,恐惧,惊奇)

复杂情绪:

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基本情绪的清楚上发生,发展的情绪。

(嫉妒,谄媚,害羞)

4)按多维度划分,可细分为各种具体情绪。

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

二、情感:

是较高级的感情现象。

具有稳定持久,内隐含蓄的特点。

与人的基本社会需要相联系。

它是个体在后天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较少受教育影响,带有一定的先天性成分,如依恋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等。

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萌芽。

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外露,但也会因客观事物刺激而以情绪的形式外显,表现为一定的喜怒哀乐。

三、情操:

最高级的感情现象

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特点,不仅与人的高级社会需要相联系,而且还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相结合。

所谓高级社会需要是在基本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受教育影响,后天形成和发展的,如求德需要,求知需要,求美需要等。

人类最重要的三种高级情感:

道德感:

是个体用到的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言行举止是否符合其道德需要所引起的态度体验。

理智感:

是个体用真理或知识的标准去评价客观事物是否符合求知需要所引起的态度体验。

审美感:

是个体用美的标准去评价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审美需要所引起的态度体验。

情绪状态

1)心境:

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弥散性和渲染性)

2)激情:

是一种短暂而猛烈的情绪状态(冲动性和爆发性)

3)应激:

是一种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超压性和紧张性)

情绪的特性

1)情绪的生理特征:

情绪发生时,个体身体内部会出现一系列明显的生理变化。

2)情绪的外线特征:

当个体发生情绪时,还会出现身体外部变化。

表情:

情绪性的身体外部变化,可分为:

言语表情,非言语表情(包括面部表情,体态表情)

3)情绪的两极性:

情绪可以从极性,性质,强度,紧张度等各个方面来看。

从极性上看:

正情绪(快乐,高兴,满意)和负情绪(悲伤,愤怒,厌恶)

从性质上看:

积极情绪(与社会利益相符)和消极情绪(与社会利益违背)

4)情绪的情境性:

人的情境会随所处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情感的功能

1)动力功能:

指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功能

2)调节功能:

情感对一个人的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

3)信号功能:

指一个人的情感能通过表情外显而具有信号功能。

4)保健功能:

指情感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增进或损害的效能。

5)感染功能:

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以影响的功能

6)迁移功能:

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去

情绪发生的心理机制

1)客体与需要关系是决定情绪的主要因素

这一关系首先决定情绪发生的极性

2)客体与预期关系是决定情绪的又一重要因素

预期:

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习惯对客观事物做出的一种事前估量,属认知范畴。

这一关系首先决定情绪发生的强度。

3)认知评价是决定情绪发生的关键因素

客观事物与需要、预期的关系究竟如何,最终受一个人头脑中认知评价的影响。

第十一章气质

概念:

气质是一个人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气质的类型:

胆汁质(倔,急,粗,直)

多血质(活,快,变,热)

粘液质(稳,恒,慢,冷)

抑郁质(细,脆,僻,闷)

气质对性格和能力的影响

1气质对性格的影响

1)气质影响到性格特征的表现方式,是一个人的性格表现出独特的色彩

2)气质影响某些性格特征的形成和发展的速度。

3)气质特点不同,环境对之影响也不同,性格发展也不同。

2气质对能力的影响(与运动能力)

3气质不决定人得社会价值和成就高低(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

气质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

一、教书育人中:

1)了解学生要注意气质表现

观察法,作业测验法,问卷法,仪器测定法

2)考察学生要防止气质偏见

3)教育学生要注意气质特点

4)性格培养要考虑气质差异

5)引导学生克服自己的气质弱点。

二、自我教育中:

1)高师生要了解自身气质特点

2)要根据自身气质特征不断改进,完善自己

 

第十二章性格

概念:

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1生物因素

1)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

2)性别

3)外表特征

4)发育早晚

2环境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