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宜业宜游宜居之魅力名城.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9587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7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潮州宜业宜游宜居之魅力名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潮州宜业宜游宜居之魅力名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潮州宜业宜游宜居之魅力名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潮州宜业宜游宜居之魅力名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潮州宜业宜游宜居之魅力名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潮州宜业宜游宜居之魅力名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潮州宜业宜游宜居之魅力名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潮州宜业宜游宜居之魅力名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潮州宜业宜游宜居之魅力名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潮州宜业宜游宜居之魅力名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潮州宜业宜游宜居之魅力名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潮州宜业宜游宜居之魅力名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潮州宜业宜游宜居之魅力名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潮州宜业宜游宜居之魅力名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潮州宜业宜游宜居之魅力名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潮州宜业宜游宜居之魅力名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潮州宜业宜游宜居之魅力名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潮州宜业宜游宜居之魅力名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潮州宜业宜游宜居之魅力名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潮州宜业宜游宜居之魅力名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潮州宜业宜游宜居之魅力名城.docx

《潮州宜业宜游宜居之魅力名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潮州宜业宜游宜居之魅力名城.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潮州宜业宜游宜居之魅力名城.docx

潮州宜业宜游宜居之魅力名城

潮州,宜业宜游宜居之魅力名城

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美誉的潮州市,位于南海之滨的粤闽交汇处。

它是“潮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旅居海外的潮籍乡亲共同的精神家园。

以潮州方言、潮州音乐、潮州工夫茶、潮州菜、潮绣等为代表的潮州文化影响深远,誉播海内外,被誉为“中原古典文化的橱窗”。

其中,潮州木雕、潮绣、大吴泥塑、金石铁枝木偶等11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名,数量居广东前列。

岭东首邑文化名城

“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这古老的谣谚说的就是潮州。

自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始,潮州历经2100多年的朝代更迭,一直是郡、州、路、府所在地,文化底蕴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鲜明。

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潮州留下琳琅满目的文化瑰宝。

这里有世界最早的启闭式桥梁、被称为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广济桥,有堪称“中国第一街”的太平路牌坊街,有被誉为“木雕博物馆”的己略黄公祠﹐有“粤东第一古刹”的开元寺,国内罕见的宋代府第建筑许驸马府,有国内最大的八角围楼道韵楼,国内年代最久远的纪念韩愈的祠宇韩文公祠……据统计,潮州现有文物古迹728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是粤东文物古迹最密集的地方。

千百年来,潮州文风鼎盛、人文荟萃,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名人到潮州驻足流连,潮州的灵山秀水也哺育着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

这里曾是唐宋名相李德裕、文天祥、陆秀夫等“十相留声”之所,至今仍有纪念他们的“十相留声”坊;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贬谪潮州八个月,潮州百姓因其改山水之姓为“韩”,留下一段芳存千古的旷世佳话。

历史的积淀,文化的熏陶,让潮州有凤来仪、英才辈出、灿若星河。

近百年来已走出了文化奇人张竞生,走出了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走出了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爱国侨领陈伟南、国际摄影大师陈复礼,走出了奥运冠军林跃……几乎在所有的领域﹐潮州人都为国家﹑为家乡赢得了荣誉和骄傲。

潮起潮落,沧海桑田。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潮州在新时期加快发展奠定了扎实的文化根基。

升格扩大区域以来,潮州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先后投入资金2亿多元,对广济桥、古城牌坊街等十多处重点文物进行重建、维修和整治,使历史文化名城焕发出新的光彩。

目前,潮州正通过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积极探索文化与经济的融合,致力打造“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潮人故里实业之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汇交融,造就了潮州人勤劳朴实、拼搏进取的地域精神,形成浓厚的民资民力优势和侨资侨力优势。

5万多家民营企业,陶瓷、服装、食品、电子、不锈钢、塑料制品、印刷包装……十大传统特色产业竞相发展。

早在唐宋时期,潮州陶瓷便源源不断地出口到东南亚等地。

如今﹐潮州已发展为全国最大的陶瓷产区和陶瓷出口基地,拥有工艺瓷、日用瓷、卫生洁具、仿古瓷、环保瓷、电子陶瓷等系列产品。

每年的广交会,潮州陶瓷都是各国客商争购的目标。

2004年4月,中国轻工联合会和陶瓷工业协会把“中国瓷都”的桂冠授予潮州。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当天的国宴上,中国政府用来招待110多位各国贵宾的两万多件餐具,全部都是潮州生产;同年,由潮州企业及研发机构共同研究开发的两枚航天员陶瓷徽章,搭载"神七"探访太空。

同样,依托潮州传统刺绣、抽纱工艺成长起来的潮州婚纱晚礼服产业,蜚声海内外。

在近几年全美婚纱年度评比中,潮州产品均获得综合指数的前三名,引领着欧美婚纱晚礼服消费的新潮流。

水族器材,是潮州近几年新培育起来的特色产业。

2008年,潮州水族机电产品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逆势而上,出口总额以30%以上的幅度增长,占全球市场份额近20%。

当前,潮州正紧紧围绕“提升产业素质”这一主线,抓自主创新、抓标准化建设、抓市场开拓、抓品牌运营、抓效益增长,大力推进潮州传统特色产业优化升级,努力打造“国内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

目前,全市共有省级以上名牌名标248项,省级工程中心16家、企业技术中心15家,数量分别居全省第7位和第6位。

“潮州制造”正日益向“潮州创造”转变,“中国瓷都”也朝着“世界瓷都”阔步迈进。

立体交通便利之城

潮州是广东的“东大门”,这里既处于泛珠三角经济协作圈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交汇点,又处于闽粤赣十三地市经济合作区的中心位置,对外交通十分便捷。

广汕铁路、汕汾高速公路、国道324线穿境而过,汕梅高速、潮揭高速、大潮高速正加紧规划建设,潮州与东南沿海“2小时经济圈”指日可期。

特别是近一年来,潮州的周边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海峡两岸将全面实现直接“三通”,国家相继将发展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位于几大国家级经济区叠加部分的潮州,区位特点正逐渐凸显,并成为无可替代的重要优势。

目前,厦深高速铁路在潮汕地区设立的中心站点选址潮州,潮州将成为粤东地区无可置疑的铁路交通枢纽。

潮州市委书记骆文智表示,潮州要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突破口,完善优化区域投资环境,尽快建立起与珠三角地区衔接紧密的立体化、开放型的交通运输体系。

潮州也是广东省距离台湾最近的城市。

位于柘林湾的潮州港,是国家一级天然深水良港,距离台湾高雄市只有186海里,距香港192海里,处在高雄、香港和厦门三大港口构成的“海上金三角”中心,是大陆对台直航港口之一。

看好潮州港巨大发展潜力,2003年,总投资230多亿元的大唐三百门电厂在潮州港经济区落户,紧接着,新加坡金鹰集团三大项目、香港复天集团风能发电项目及中石油建设西气东输干线粤东门站等一批重大项目接踵而来,华丰石化基地、石油产品物流配送基地等工程扎实推进,亚太通用码头和进港公路建设全面动工,一个集电、油、化塑为一体的能源石化制造基地正在形成,港口经济趋形初现,开始成为潮州经济新的增长极。

港口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开阔潮州经济的视野和空间──在潮州的施政方略中,潮州将充分发挥作为珠三角经济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辐射交汇点、交通连接点、文化交融点的优势,着力筑好基础设施的“快车道”、建好产业转移的“对接地”、造好港口建设“助推器”、当好对台合作“桥头堡”、创好科学发展“践行区”,努力在承接珠三角经济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辐射中抢得先机、奋起赶超,变“潮州有望”为“潮州兴旺”,再铸粤东辉煌的排头兵。

园林城市安居福地

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在加快经济发展同时,潮州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令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长伴着一代又一代潮州人健康成长。

韩江潮州供水枢纽,是广东在国内率先展开"大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尝试,解决了粤东地区1300万人的饮水难问题。

多年来,韩江饮用水质始终保持在一类水平,城市饮用水达标率100%,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良好等级,城市环境定量考核成绩名列全省前三甲,连续8年在省环保责任制考评中获得优秀等次。

继获得“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之后,今天的潮州,又朝着“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目标迈进。

这是一座生态之城,更是一座惠民之城。

四大保障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防控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2006年3月起,潮州市委市政府启动"春风暖人心"──潮州市帮扶特困家庭爱心工程行动,建立了一个政府主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扶贫济困长效机制,使广大贫困家庭能够得到长期救助。

自爱心工程实施以来,全市近2000户特困家庭得到三年定期定额的生活救济,158宗特困家庭重大灾难得到及时救助,300多名残疾儿童得到矫治康复,100户单亲特困母亲家庭搬进了安居房。

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加快推进,去年以来,全市住房租赁补贴惠及市区550户"双困家庭"﹐全市已有4973名被征地拆迁农民纳入养老保险范围。

与此同时,"健康进农村"、"同沐春风"等一系列富有潮州特色的民心工程也相继展开,越来越多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正是在这样执政理念的指引下,潮州执政者正努力把这座城市打造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投资环境良好的“潮人故里”,建设成为宜业、宜游、宜居的现代化滨江城市。

潮州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相约广济古桥走进潮人故里

城市概况

地理位置:

潮州市位于广东省最东端,东邻福建,西连揭阳,南接汕头,北通梅州,濒临南海,是广东的“东大门”。

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著名侨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瓷都”、“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中国潮州菜之乡”、“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等称号。

1991年12月,潮州市升格为地级市并扩大区域,辖潮安县、饶平县、湘桥区和枫溪区。

全市总面积3613.9平方公里,海岸线136公里,总人口256万。

悠久历史:

潮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传统独特,旅游景观众多,民资侨力丰富,区域品牌凸现,既特色鲜明,又开放兼容,构成富有魅力的潮州。

潮州是“潮文化”的发祥地。

历代以来,一直是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岭海名邦”、“海滨邹鲁”的美称,以潮州话、潮剧、潮州工夫茶、潮州音乐、潮州菜、潮绣为代表的潮州文化影响深远,誉播海内外。

特色经济:

潮州特色经济发展迅猛。

区域经济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

目前,潮州已形成以陶瓷、食品、服装、电子、五金、包装印刷、塑料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特色经济、港口经济和文化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潮州是国内最大的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也是国内最大的婚纱晚礼服生产和集聚基地。

以民营工业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是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全市现有个体工商户和各类企业2万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12家,全市民营企业从业人员20多万人,民营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

城市资源:

潮州物华天宝,自然资源丰富,农业产业化程度高。

全市耕地面积64万亩,年粮食产量45万吨,是广东省知名的“吨粮市”,已形成了粮食、水果、茶叶、水产、畜牧、花卉等农业主导产业。

全市现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2家。

海水养殖业发达,网箱养殖面积达1250亩,被誉为“海上牧场”。

凤凰单丛茶、岭头白叶茶、潮州蕉柑等名优特农产品享誉海内外。

对外交往:

海内一个潮州,海外一个潮州。

潮州作为中国著名侨乡,旅居海外的潮籍华人华侨230万人,遍布世界五大洲,拥有李嘉诚、饶宗颐、陈伟南、陈复礼等一批爱国爱乡的知名人士。

长期以来,旅外乡亲情系桑梓,为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并不断推进了潮州对外开放步伐,使潮州的陶瓷、服装、机电、食品、鞋类、纺织、玩具等各类产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他们建立了贸易合作关系。

自然风光:

潮州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全市现有文物景点700多处,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保护单位9处。

这里,人文景观众多,民俗风情独特,自然风光绮丽,旅游空间十分空阔,“城、山、江、海、湖”特色明显,文化旅游经济蓬勃发展,自古有“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的说法。

潮州旅游正焕发出新的风采和活力,展示“文化潮州,潮州魅力”的旅游新形象。

交通情况:

潮州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汕汾高速、国道324线穿境而过;广梅汕铁路、厦深高速铁路在这里设有站场;位于柘林湾的潮州港是国家对外独立开放一类口岸,也是粤东少有的天然深水良港,距台湾高雄仅186海里,港内可建各类码头泊位92个,现已开通了至香港、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多条货运航线。

供电体系稳定可靠,现代化通讯网络四通八达。

潮州城市规划控制区面积17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7.7平方公里,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一座既有现代气息又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新兴城市已经形成。

时代精神:

潮州民风淳朴,文明法治蔚然成风。

在长期的精神文明建设实践过程中,潮州人形成了“开放、务实、创新、奉献”的新时期潮州人精神。

潮州人爱国爱乡,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知书达礼,营造了文明法纪、和谐安康的社会氛围。

城市明天:

天有厚赠,人当勉力。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潮州市已打下了较为坚实的产业基础、体制基础和环境基础:

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发展环境日臻完善;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有序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初见成效;政府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投资环境日益优化。

在新世纪新阶段,天时、地利、人和俱备的潮州人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富裕安康的广东“东大门”为目标,谋全局、促发展、重为民、抓落实,做大做强特色经济、文化经济、港口经济,努力将潮州打造为“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国内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和“广东重要的能源石化基地”,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投资环境良好的“潮人故里”和宜业、宜游、宜居的现代化滨江城市。

历史沿革

潮州,是一个古老的名字。

当半坡村河姆渡在萌发他们的古代文明的时候,潮州的先民也开始聚居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陈桥村贝丘遗址,池湖村贝丘遗址,梅林湖贝丘遗址,石尾山贝丘遗址,海角山贝丘遗址,梨树下神山山岗遗址……,这一处处古文化遗址,就像一幅幅斑斑驳驳的历史画卷。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潮州的历史也见诸文字记载。

据《三阳志》载:

“潮州于禹贡为扬州之域”。

饶宗颐《潮州志》说:

“潮事最古可证者,当肇于嬴秦之戍揭岭。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在南方辟建桂林、南海、象、闽中四郡,当时的潮州属南海郡。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南海郡六县,潮州属南海郡揭阳县地。

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13年)设立的义安郡,便是潮州的前身。

其郡治所在的海阳县,就是今天的潮安县,始建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

潮州一名的出现在隋朝初年。

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废义安郡,设义安县。

翌年,改郡为州制,并以“潮水往复”之故,命州名为“潮”。

其后,随着朝代的更迭,潮州一名又几经变化: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称义安郡,直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恢复州制,潮州的名字第二次出现。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废州置郡,潮州改称潮阳郡。

这一名称沿用了十六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所说的: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陈尧佐《送人登第归潮阳》诗中所说的:

“海滨邹鲁是潮阳”,就是沿用这个称呼。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郡为州,潮州一名再次起用并从此固定下来。

此后,终唐一代,历宋、元、明、清,潮州相沿为郡、州、路、府的治所,成为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潮州的历史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古揭阳县算起,至今已有二千一百余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潮州从一个边陲小镇逐步发展成为“岭海名邦”。

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新中国成立后至1988年底,潮州先后属潮汕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汕头地区及汕头市。

1989年1月潮州市改由广东省直辖,1990年1月定为副地级市。

1991年底,经国务院批准,潮州市升格为地级市,管辖新设置的湘桥区、枫溪区和潮安县、饶平县。

升格后的潮州市总面积为3613.9平方公里,总人口250万,西与揭阳市接壤,南与汕头经济特区相连,东北与福建省交界,东南濒临大海,构成了广东省经济建设的地缘格局“东大门”。

 

风土人情

潮州古城三山拱护,一水潆绕,新市区绿树繁花,生机盎然。

市区东北群峰连绵,峰峦叠嶂,景色迷人;西南桑浦山石奇洞怪,温泉喷涌;东南平原沃野如黛,大海无涯呈碧;韩江、黄冈河贯穿全境,风光绮丽,身处期间,你将获得如洗心境。

人文鼎盛

唐宋以来,潮州文化教育持续发展,成为岭南地区文化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北宋时就被誉为“海滨邹鲁”。

宋代至清代,潮州人才辈出,先后涌现文状元林大钦,武状元林德镛、黄仁勇等大批科举人物;涌现了翁万达、王大宝、黄锦、盛端明、黄奇遇、郭之奇、刘昉、林熙春等大批名高位重的仕宦人物。

当代,潮州又涌现出饶宗颐、李嘉诚、陈学礼、陈伟南等大批国内外知名人士。

韩 愈(768~824年):

唐大文学家,字退之。

因谏阻宪宗迎佛骨,由待郎贬为潮州刺史。

治潮八月,功绩显著,为百姓所景仰。

大颠禅师(731~824年):

师名释宝通,精于戒律,博通词翰,为禅宗六祖惠能四传弟子,对潮州佛教传播影响甚大。

王大宝(1094~1170年):

潮州八贤之一。

南宗建炎二年(1128年)廷试第二名(榜眼),官至礼部尚书等职,富有学识,有《周易证义》十卷等著作。

极力主张抗金,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爱国忧民,深为朝野所重。

其墓位于潮安归湖,墓前有大型石雕群。

刘 昉(1108~1150年):

字方明,刘允之子。

宋宣和六年(1124年)进士,曾任礼部员外郎,太常少卿,龙图阁学士。

性喜方术,编有《幼幼新书》,是医学上的一大贡献。

薛 侃(1486~1545年):

字尚谦,号中离子,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

官至行人司司正。

著有《传经论谕文》、《中说》、《研几录》等。

林大钦(1510~1545年):

字敬夫,号东莆,明嘉靖壬辰科状元,才华横溢,在翰林院任职三载,有《东莆先生文集》传世。

黄 锦(1572~1654年):

字孚元,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历任吏部左侍郎、南京礼部尚书,著有《笔耕堂集》。

华侨众多

潮州市是著名侨乡,华侨出国时间早,人数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海外潮籍华侨、华人及其后裔人口和港澳同胞,约230万人。

全市有归侨、侨眷约110万人。

潮州籍华侨、华人主要分布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历史上的华侨主要旅居东南亚的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

旅外乡亲中,香港36万人,澳门6万多人,泰国近50万人,新加坡28万人,马来西亚29万人,印尼20万人,印支其它国家26万人,美国3万多人,加拿大近2万人,欧洲近5万人,澳大利亚25万人,其它国家8万多人。

新移民主要移居欧美和其他发达国家,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英国、法国、比利时、瑞典和香港、澳门等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潮州的新移民约5.6万人。

李嘉诚:

李嘉诚,男,汉族。

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现任香港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席,香港潮安同乡会永远荣誉会长,澳门潮州同乡会永远荣誉会长。

李嘉诚先生1940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全家逃难到香港。

1942年,父亲病逝。

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李嘉诚被迫辍学,并成为一间玩具制造公司的推销员,并经常利用工余之暇到夜校进修、补习文化。

由于勤奋好学,精明能干,不到20岁,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厂的总经理。

两年后,李嘉诚把握时机,用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他将它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1958年,李嘉诚开始投资地产市场,他独到的眼光和精明的开发策略使“长江”很快成为香港的一大地产发展和投资实业公司。

当“长江实业”于1972年上市时,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

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辈大亨中已排众而出。

1979年,“长江”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

1984年,“长江”又购入“香港电灯公司”的控制性股权。

李嘉诚先生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及“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其所管理的企业,于1994年除税后赢利达28亿美元。

1995年12月,长江实业集团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共已超过420亿美元。

一直以来,李嘉诚先生在家乡潮州捐资建设潮州医院、残疾人活动中心;扩建潮安医院(现市中心医院);赠添先进医疗设备、医疗器械和设置医疗基金;赠建民房;1993年后还捐资在潮州兴建70所基础小学;赠助潮州体育馆、韩江大桥及广济桥的建设等以及其它社会公益事业多宗,至2006年8月,李先生在潮州捐资总额折合人民币9700万元。

饶宗颐:

饶宗颐,字固庵,又字伯濂,伯子。

号选堂。

1917年生于广东潮安。

父亲饶锷,为潮州大学者,著作甚富。

幼承家学,未冠整理其父遗著“潮州艺文志”,于1937年刊登“岭南学报”,以此知名。

饶宗颐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又是杰出的翻译家。

他长期潜心致力于学术研究,涉及文、史、哲、艺各个领域,精通诗、书、画、乐,造诣高深,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硕果累累。

在六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饶老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孜孜不倦,勇于探索,在学术和艺术等领域中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成就,为潮州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潮州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饶老几十年来矢志不渝地进行“潮州学”的研究和探索,使潮州文化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饶宗颐又是海内外著名的经、史、考古和文学家,对诗、书、画造诣极深,治学的领域更加广泛,遍及10大门类,如敦煌学、甲骨学、楚辞学、宗教学及华侨史料等各种学科,著书立说不胜枚举。

仅其中的《20世纪饶宗颐学术集》便有12卷,内容超过1000多万字;专著60多部;各种论文400多篇;通晓英语、法语、日语、德语、印度语、伊拉克语等6国语言文字;他对中古梵文和巴比伦古象形文字颇有研究,有些文字连其本国人亦少有精通,作为一个潮籍的中国人,能通晓异国的“天书”,其天才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陈伟南:

潮州市沙溪镇人。

现任香港屏山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香港潮安同乡会永远荣誉会长,潮汕三市港澳政协委员联谊会会长。

陈伟南先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在家乡捐资兴建宝山中学、沙二小学、沙溪幼儿园、沙溪卫生院、沙溪水厂、沙溪镇道;乐捐潮州市教育基金;支助潮州体育馆;赠建韩山师院校门、韩山师院校道和韩山师院伟南楼等以及其它社会公益事业共23宗,捐资总额折合人民币2888万元;至2006年12月,捐资总额超折合人民币8270万元。

陈复礼:

祖籍潮州。

1961年考获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高级会士”名衔。

在国际各地影展获奖项数百。

多次被美国摄影学会评为世界摄影沙龙前十名。

在国内外举办个人影展数十次。

出版有《陈复礼摄影作品集》、《陈复礼·江苏履踪》、《中国风景线》、《影画合壁》、《陈复礼摄影自选集》等著作,先后被北京电影学院、长春电影学院、汕头大学授予名誉教授衔。

1944年被港澳摄影协会授予“摄影大师”荣衔。

热心摄影社会活动,1951年在越南创办越南摄影学会,1960年在香港创办香港中华摄影学会,1960年创办《香港摄影画报》,1980年创办《香港中国旅游》杂志。

历任广东省政协广东省第四届委员;政协全国第五、六、七、八、九届委员;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第四、五、六届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香港中华总商会常务董事;香港特别行政区推选委员会委员;现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荣誉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香港摄影画报社主席、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社长、香港中华摄影学会永远荣誉会长、香港世界华人摄影学会名誉主席。

文物荟萃

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市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

其他古城墙、城楼、古寺、古桥、古塔、古祠、古牌坊、古民居、古遗址等文物胜迹700多处。

附:

潮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处)

许驸马府:

位于潮州市区葡萄巷东府埕,系宋太宗曾孙婿许珏的府第,始建于宋治平年间,现仍保留原有格局,是国内罕见的宋代府第建筑。

开元寺:

位于开元路,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有“粤东第一古刹”之美称。

保留了唐代的平面布局,虽经历代修缮,格局尚存。

已略黄公祠:

位于铁巷,建于清肖绪十三年(1887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潮州木雕艺术殿堂。

祠内木雕堪称“潮州木雕一绝”。

广济桥:

俗称湘子桥,位于古城东门外,宋乾道七年(1171年)建,初为浮桥。

历经修建,至明正德八年(1513年)成“十八梭船廿四洲”格局。

该桥集梁桥、拱桥、浮桥为一体,是中国桥梁 史上的孤例,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笔架山宋窑遗址:

位于韩江东岸笔架山西麓,北起虎头山,南至印子山,绵延2公里,号称“百窑村”,又称“水东窑”、“白瓷窑”。

潮州瓷业始于唐,盛于宋,潮州也被誉为宋代广东“陶瓷之都”。

韩文公祠:

位于韩江东岸笔架山麓,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