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传神与意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9608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课《传神与意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二课《传神与意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二课《传神与意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二课《传神与意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二课《传神与意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第二课《传神与意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第二课《传神与意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第二课《传神与意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第二课《传神与意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课《传神与意境》.docx

《第二课《传神与意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课《传神与意境》.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课《传神与意境》.docx

第二课《传神与意境》

《传神与意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欣赏和认识传统中国画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初步了解传统中国画的发展概况,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并能对美术作品进行简短评论。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中传神与魅力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领略传统中国画的传神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材分析

注重传神写照,“以形写神”是中国画的首要原则,《辞海》对传神的诠释是“指能生动地传达神情意志”。

本节课所选的几幅画涵盖了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写意与工笔两大形式,显示了中国画的传神与魅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让学生能准确地评价中国画的魅力。

难点: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

五.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综合多学科、多角度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授课时,教师应把美术鉴赏摆在首要位置,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以学生的感悟和认识为主,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六.教学过程

1.中国画知识导入

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

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它依照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趋向及因此而产生的艺术手法而创作。

 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融化物我,创作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由于书画同源,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强调骨法用笔、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中华民族文化的中国画是具有“诗、书、画”等中华民族文化特征,这是中中国画的根本;其最高境界就是诗情画意。

2.新授

A:

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B:

在五代以前,中国古代绘画一直以人物画为主。

山水画、花鸟画的成熟与独立较晚,但发展很快,在宋元两代达到高峰,而且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主流,人物画则相对的衰弱了。

从中国古代绘画的表现技法来看,五代以前以工笔重彩为主,宋代是工笔重彩和水墨写意并行发展的时期。

至元代,则水墨写意更为流行,至明、清则更盛。

但是,不管何种题材、何种表现技法,中国古代绘画的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以“传神”作为创造艺术形象最根本的要求。

C:

人物画

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写,不仅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是更着重人物性格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传神。

对于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的描绘,往往十分简略甚至完全省略。

其次,中国古代人物画在笔墨技巧和技法的多样性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和高度的成就。

有刻画工细、设色浓重鲜明的工笔重彩,也有画法洗练纵逸的写意人物画。

《捣练图》描写唐代妇女制“练”(一种丝织品)的劳动场面,不画背景,着重刻画人物的神态。

画法上是工笔重彩,在刻画人物和用笔是工细劲健、设色的富丽均净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韩熙载夜宴图》主要人物韩熙载以不同的姿态反复出现,全画基本上不画背景,着重刻画人物性格不同的侧面。

 寥寥数笔就把号称诗仙的唐代诗人李白那种傲岸不驯、才华横溢的风度神韵,刻画得惟妙惟肖,真可谓笔简意赅。

D:

山水画

中国古代山水画要求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要求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其次,在空间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的手法,即画家把自己看做一个“巨人”,而对自然,如作盆观景。

这样,千里江山也就可以尽收眼底。

北宋的山水画,虽然在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中包含着画家对景物的感受和审美理想,但更着重客观地描写自然景物的特征。

南宋的山水画,则更多地追求诗的意境。

元代的山水画,在意境创造上更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和个人风格的创造。

描写北方早春时节清晨的景色,着重表现自然界不同季节的不同特征。

宋_夏圭_松溪泛舟图,极力追求诗的意境,而且善于进行大胆的艺术概括,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效果,正如古人所说“状难言之景列于目前,含不尽之意溢出画面”。

描写江南秋色,但是重点是画松、柏、樟、楠、槐、榆六棵树,并称它们是“六君子”,虽然是借景抒情。

同时,全画气象萧疏,近乎荒凉,用笔简洁疏放,突出地表现了画家的艺术个性。

E:

花鸟画

花鸟画集中表现在以写生为基础,以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为目的。

所谓的写生,不是简单地再现客观的花鸟、而是要求在真实地描绘客观对象的同时,能表现出花鸟的生命力及其不同的特征。

所谓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就是强调要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的生活遭遇、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予突出的表现。

描写隆冬时节一群唧唧喳喳的麻雀,依然在叶子已经落尽的老树枝头鸣跳嬉戏,它们情态各异,充满活力,画出了麻雀好动的特性,同时,画家运用了对比、变形等形式美法则,如老树干的横平竖直与麻雀形体的浑圆柔润、直与曲等对比,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元王冕《墨梅图》

从其题画诗中可以明确地感受到,他之所以以墨色画梅,是借以表明他在元代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的形势下,不甘心受民族压迫,不愿与统治者合作的政治态度和抱负。

画面上孤石平卧,残荷斜挂,两只瞪着白眼的水禽孤零零地蹲在石头上,显得极其冷落孤僻。

联系到朱耷是明代皇室后裔的身世,以及他对清王朝的仇视,它很像是画家的自我写照。

全景笔墨简练,画中的大片空白,使画面增强了全画悲凉的气氛。

中国画这种善于利用空白,使用无画处皆成妙景的手法,体现了中国画独特的审美形式。

3.复习思考题:

1.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特点。

2.中国古代山水画与花鸟画的共同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