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现代诗歌 课本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9616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现代诗歌 课本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现代诗歌 课本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现代诗歌 课本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现代诗歌 课本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现代诗歌 课本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现代诗歌 课本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现代诗歌 课本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现代诗歌 课本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现代诗歌 课本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现代诗歌 课本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现代诗歌 课本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现代诗歌 课本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现代诗歌 课本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现代诗歌 课本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现代诗歌 课本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现代诗歌 课本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现代诗歌 课本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现代诗歌 课本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现代诗歌 课本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现代诗歌 课本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现代诗歌 课本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现代诗歌 课本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现代诗歌 课本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现代诗歌 课本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现代诗歌课本同步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现代诗歌课本同步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现代诗歌

【单元解读】

一.高考目标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单元复习

本单元课文所选编的大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这些诗作的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

《沁园春·长沙》中青年诗人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

鉴赏诗歌有多种方法,如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要知人论世,注意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但又要避免用时代背景去简单地印证作品的思想内容,不以特定的政治事件或诗人的政治遭遇与作品内容一一对应;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

当代翻译家辜正坤提出了中西诗歌鉴赏的十个角度:

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作者角度、作品角度、读者角度、年龄角度、性别角度、社会文化角度、阐释者角度和译者角度,这可供鉴赏诗歌时参考。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

情感与意象,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

鉴赏现代诗歌,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

下面分别说说这两个方面。

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即使是叙事诗,也把抒发感情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

中国是诗的国度,抒情诗极为发达,“情”是诗的内核。

《毛诗序》中说: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钟嵘《诗品》中说: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情性,形诸舞咏。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

”别林斯基说:

“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

”众多论述表明,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

感情是诗歌的内容,人们可以把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个剧本的内容复述得头头是道,但是,要复述一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却非常困难,你只能说它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思想。

感悟力差的读者,读一首稍微晦涩一点的诗,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可以说,诗歌的思想情感就相当于小说散文剧本叙写的内容。

诗评家吕进说得好,诗歌内容是“诗中生活的大海蒸发出的纯净、美丽的云霞。

读者从诗中所得到的是感情上的满足、启示与享受”。

正因如此,教学这个单元的诗歌,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如何体会诗中的情感呢?

尤其是如何把握比较含蓄甚至隐晦的诗歌如《雨巷》、《再别康桥》表达的思想情感呢?

可主要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

欣赏技巧是重要的,但须提醒学生要有意识地增加生活阅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尤其要广泛阅读中外名诗,培养对诗的感受力和读诗的趣味。

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说的就这是个道理。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欣赏一首诗,外行眼中只是词语与词语的连接,内行眼里却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这些组合担负着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任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表面看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词语的连缀,六种似乎不相干的物象的拼凑,而从诗歌艺术角度看,是六个意象的组合,而这六个意象又是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是为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服务的。

人们所熟知的古代诗词中常见意象如“春草”“杨柳”“梅花”“明月”“秋风”等,早已不是仅指客观事物本身,而是饱含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感情,读者一看到它们,就会引发丰富的情感联想。

新诗中的意象虽然不如古诗中的意象那样集中、鲜明,意蕴丰富,广为欣赏者所关注与接受,但仍然是欣赏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要注意区分新诗中的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

描述性意象或实生活意象,在《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两首诗中用得较多,如前一首诗中的“云彩”“金柳”“波光”“水草”“星辉”“夏虫”等,后一首诗中在对大堰河辛苦劳作的生活场景的描写中,诗人用了集束描述性意象群,渗透了诗人对大堰河悲惨身世和凄苦命运的深切同情。

而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等,则为比喻性意象或象征性意象,我们初中学过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的“土地”“黎明”“河流”“歌唱”等,也属于这类意象,它们表达的诗人思想情感丰富深刻,更吸引人,因而更值得揣摩、品味。

高考鉴赏诗歌的情感,可从分析诗中意象入手,才能深入而全面。

【基础知识梳理】

一、字音

1.《沁园春•长沙》

百舸(gě)橘子洲(jú)遒劲(qiú)

峥嵘(zhēngróng)携(xié)遏(è)制

漫江(mǎn)寥廊(liáo)挥斥(chì)

稠(chóu)密辟谣(pìyáo)

2.《诗两首》

彳亍(chìchù)颓圮(tuúpǐ)荇(xìng)彷(páng)徨(huáng)寂(jì)寥(liáo)惆(chóu)怅(chàng)河畔(pàn)榆(yú)阴青荇(xìng)长篙(gāo)漫溯(sù)

笙(shēng)簘(xiāo)沉淀(diàn)

3.《大堰河——我的保姆》

瓦菲(fēi)叱骂(chì)凌侮(língwǔ)凄苦(qī)火钵(bō)

忸怩(niǔní)典押(diǎnyā)荆棘(jīngjí)辉煌(huīhuáng)

苔(tái)苔藓(tāi)舌苔悄(qiāo)悄悄(qiǎo)悄然

菲(fēi)芳菲(fěi)菲薄切(qiè)一切(qiē)切磋

结(jié)结构(jiē)结实漂(piāo)漂浮(piǎo)漂白

大堰河yàn檐头yán灶火zào荆棘jīngjí掐死qiā凌侮wǔ

牌匾biǎn碾niǎn冰屑xiè团箕jī叱骂chì咒语zhòu

苔:

青苔(tái)舌苔(tāi)壳:

贝壳(ké)地壳(qiào)

悄:

悄悄(qiāo)悄然无声(qiǎo)埋:

埋葬(mái)埋怨(mán)

二、字形

1.《沁园春•长沙》

稠chóu稠密惆chóu惆怅绸chóu绸缎

寒hán寒冬寨zhài寨子

2.《诗两首》

消xiāo消沉销xiāo销毁绡xiāo红绡

婉wǎn婉约剜wān剜菜惋wǎn惋惜

3.《大堰河——我的保姆》

尝cháng尝试偿cháng偿还

膝xī膝盖漆qī漆布

碾niǎn碾场辗zhǎn辗转

棵kē一棵稞kē青稞

己jǐ自己巳sì巳时已yǐ已经

三、词语

(1)沁园春:

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2)橘子洲:

又名水陆洲,在长沙西面的湘江中的一个狭长的小岛,靠近著名的风景区岳麓山。

(3)舸(gě):

大船。

这里泛指船只。

(4)击:

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5)翔:

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6)怅:

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7)寥廓:

广远空阔。

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广阔。

(8)苍茫:

旷远迷茫。

(9)谁主沉浮:

主:

主宰。

沉浮:

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长,这里指兴衰。

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这句问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

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呢?

(10)百侣:

很多的伴侣。

侣,这里指战友。

(11)峥嵘岁月稠:

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

峥嵘:

山势高峻,比喻超越平常,不平凡,不寻常。

稠:

多。

(12)同学少年:

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1918年毛泽东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13)风华正茂:

风采才华正盛。

(14)挥斥方遒(qiú求):

挥斥,奔放。

《庄子·田子方》:

“挥斥八极”。

郭象注:

“挥斥,犹纵放也。

”遒,强劲。

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挥斥:

奔放。

(15)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指点,评论。

江山,指国家。

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16)粪土当年万户侯:

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

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爵。

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要向受封者缴纳租税,服劳役。

(17)中流:

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18)击水:

作者自注:

“击水:

游泳。

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

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这里引用祖逖的“中流击楫”典故。

(祖逖因为国家政权倾覆,时刻怀着振兴光复的心志。

……(劝说晋元帝后)元帝就让他担任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供给他一千人的军粮,三千匹布,但不给战衣和兵器,让他自行招募士众。

祖逖仍就率领随自己流亡的部属一百多家,渡过长江,到江心时他扣击船桨发誓说:

“我祖逖不能平定中原并再次渡江回来的话,就像长江的水一去不返!

”言辞激昂神色悲壮,众人都为他的誓言感慨赞叹。

)这里指(用桨)敲击水面。

(19)遏(è):

阻止。

(20)层林尽染:

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变红,都像染过一样。

(21)万类霜天竞自由:

万物都在秋光中自由竞相地生活着。

(22)叱骂:

责骂

(23)辉煌:

光辉灿烂。

(24)童养媳:

领养人家的小女孩儿做儿媳妇,等儿子长大以后再结婚。

这样的女孩儿叫童养媳。

(25)典押:

典当。

(26)忸怩:

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27)荆棘:

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的小灌木。

(28)漂泊:

比喻职业生活不固定,东奔西走。

四、名句名篇

1.《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链接:

《采桑子 重阳》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2.《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3.《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五、文学常识

1.《沁园春·长沙》

(1)沁园春`长沙押OU(IU)韵。

韵脚为:

秋、头、透、流、由、游、稠、遒、侯、否、舟。

(2)词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

  语言学里,词是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作为诗歌的一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词起源于隋唐),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起源于唐,兴盛于宋。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是诗的别体,它最初是配音乐唱的。

词的特点在于它是长短句,词牌诗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3)【译文】:

  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座山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里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

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

  回到过去,我和我的朋友,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达官贵人,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江水激流中游泳,用力拍起的浪花阻挡住了飞奔而来的船舟?

2.《雨巷》

戴望舒(1905—1950)诗人,中国当代墨客,生于浙江杭县。

重要作品有诗集《我的印象》《望舒草》《我爱这土地》《望舒诗稿》等,代表雨巷诗作《雨巷》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

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的1927年夏天。

《雨巷》中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分别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3.《再别康桥》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曾来天津求学于梁启超。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4.《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

(1910--1995)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早年学于金华省立第七中学、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

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

1949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

1976年10 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 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主要作品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黑鳗》、《海岬上》等。

【精题精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舰舸苛刻坎坷荆轲

B.稠密调整凋敝雕琢

C.翡翠斐然祖辈裴多菲

D.佝偻苟且足够拘谨

答案:

D(依次为gōu、gǒu、gòu、jū)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寥廓携手并进金壁辉煌沉滓泛起

B.呼哮剩菜饭羹泛起漪沦凝神屏息

C.倾圮不落窠臼大肆叫嚣漫山遍野

D.桂冠暴虐无道枯稿荒芜云蒸霞蔚

答案:

C(A金碧辉煌B呼啸D枯槁荒鞠)

3.下列句子横线处应依次填入的词语是()

①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高的诗歌作品的。

②舒婷把这个深厚的感情在她的诗歌里,希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③鉴赏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它方面的特点,认真诗的意象。

A.品位灌注揣摩B.品味贯注揣测

C.品味灌注揣测D.品位贯注揣摩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一句是()

A.毛泽东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心潮澎湃,豪情满怀。

B.革命青年写出激扬文字,把反动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C.看到春色满园的景象,她高兴极了。

D.这亘古未有的奇闻,成了报刊炒作的好材料。

答案:

B(写出与“激扬文字”重复,不并用)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下面的诗词,说说“丁香”在这里被赋予了什么含义?

B.他勇敢坦言地声言:

“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

C.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D.如何理解《风雨》中“风雨”的含义?

诗中几个比喻用得好在哪里?

答案:

D

6.下列诗句的抒情方式不是直抒胸臆的一项是()

A.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B.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C.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阅读下面一首新诗,回答后面两个问题。

流浪者的悲哀

穆木天

在海的那边,山的那边,

母亲在望儿子,弟弟在望哥哥;

可是,没有人晓得,在这个大都市中,

我一人在拖着我的流亡者的悲哀。

“可怜的落侣雁”般地悲凄,

故园的烽火,更显得我的空虚,

看见青年朋友,感到自己老了,

遇到跃动的生命,觉得自己是刑余。

在阴凄的巷中,度着虚伪的生活,

人生的途径,在心中被虐杀着;

憎恨,如烈火潜在黑煤块里,

流亡者的悲哀,也只有流亡者拖起。

到海的那边,到山的那边,

流亡者的悲哀和憧憬交集着;

我也不想母亲,我也记不起弟弟,

故园的屠杀和烽火,在心中交映着。

(1936年7月21日晚)

注:

“九一八”之后,作者因战乱流落他乡。

7.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节写母亲、弟弟在家乡思念“我”这个因战乱流浪远方的人,可是自己内心的悲哀谁又能理解?

B.“看见青年朋友,感到自己老了,遇到跃动的生命,觉得自己是刑余”,在消沉中,透出一个敏感灵魂自责的痛苦。

C.“流亡者的悲哀,也只有流亡者拖起”,说明诗人不安于这种“虚伪的生活”,自觉地意识到,无论如何的境遇,必须肩负起民族受难的十字架。

D.“人生的途径,在心中被虐杀”,说明诗人在国难时期,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于是对前途感到渺茫,内心十分绝望。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将自己内心的痛苦与民族的苦难、故园的烽火连在一起,为这首诗带来了个性的色彩,增加了抒情的深度。

B.本诗语式整齐,读来铿锵有力,体现了诗人勇赴国难的可贵品质,这种精神与不理解哥哥的“弟弟”,不理解儿子的“母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本诗是一种写实性的抒情,但读来含蓄隽永,如诗的开头与结尾都用了“海的那边,山的那边”,只是一处用“在”字,一处用“到”字,没说明自己怎样投身赴敌的决心,心灵变化的历程却得到暗示。

D.诗人的心先是“悲哀”,后来是“悲哀与憧憬交集着”,形象地写出了战胜自我的历程,呈现于诗中的是一颗为民族苦难燃烧着。

阅读下面两首诗的片段,完成9—12题

(一)

(二)

轻轻的我走了,悲哀的

正如我轻轻的来;种族

我轻轻的招手,我们必须战斗啊!

作别西天的云彩。

九月的窗外,

亚细亚的

那河畔的金柳,田野上,

是夕阳下的新娘;自由呵……

波光里的艳影,从血的那边

在我的心头荡漾。

从兄弟尸骨的那边,

……向我们来了,

(徐志摩《再别康桥》)像暴风雨,

像海燕。

(田间《自由,向我们来了》)

9.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新诗。

B.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自由诗

C.《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新格律诗”。

D.《自由,向我们来了》是新诗中的“自由诗”。

10.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再别康桥》中的这两节分别押“ai”和“iang”韵。

B.《自由,向我们来了》这一节押“ian”。

C.《再别康桥》节奏比较舒缓。

D.《自由,向我们来了》节奏短促如鼓点。

11.对《再别康桥》这两节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挥手作别”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②开头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③“艳影”是“夕阳”中的“金柳”在水中倒影,代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明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

④诗人心中“荡漾”着“波光里的艳影”,是诗人把魂牵梦萦的康桥比作一个美丽姑娘的倩影,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A.①④B.①③C.②④D.②③

12.对《自由,向我们来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作者呼吁我们民族不能再忍辱负重了,必须投入战斗。

②作者呼吁我们必须和悲哀的种族战斗。

③语句短促,是对自由的急切呼唤。

④诗中体现的是一种紧张激烈的情绪。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名句填空:

(每空0.5分,共6分)

13、看万山红遍,;,。

,,万类霜天竞自由。

14、她是有,,,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15、寻梦?

撑一支长篙,;满载一船的星辉,。

答案:

13.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14.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15.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单元强化训练】

1.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团箕(jī) 悄(qiǎo)然  发酵(jiào) 长篙(hāo)

B、浮藻(zǎo) 创(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