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七年级第1单元第5课《幼时记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9681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七年级第1单元第5课《幼时记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湖北七年级第1单元第5课《幼时记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湖北七年级第1单元第5课《幼时记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湖北七年级第1单元第5课《幼时记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湖北七年级第1单元第5课《幼时记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湖北七年级第1单元第5课《幼时记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湖北七年级第1单元第5课《幼时记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湖北七年级第1单元第5课《幼时记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湖北七年级第1单元第5课《幼时记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湖北七年级第1单元第5课《幼时记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湖北七年级第1单元第5课《幼时记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湖北七年级第1单元第5课《幼时记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湖北七年级第1单元第5课《幼时记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湖北七年级第1单元第5课《幼时记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湖北七年级第1单元第5课《幼时记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湖北七年级第1单元第5课《幼时记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湖北七年级第1单元第5课《幼时记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湖北七年级第1单元第5课《幼时记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七年级第1单元第5课《幼时记趣》.docx

《湖北七年级第1单元第5课《幼时记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七年级第1单元第5课《幼时记趣》.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七年级第1单元第5课《幼时记趣》.docx

湖北七年级第1单元第5课《幼时记趣》

《幼时记趣》阅读练习汇编(含答案)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蚁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7.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必细察其纹理     必先苦其心志  B.以虫蚁为兽      扶苏以数谏故

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D.驱之别院                   盖追先帝之殊遇

8.用讲述大意的方法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

A.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B.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

                                                            

10.能体现本文主旨的词语是(    )

A.明察秋毫   B.物外之趣    C.怡然称快

11.一位哲人说:

“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

”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答:

                                                                                     

7.A(A代它B把;因为。

c被;给。

D代它;的。

)  8.①怡然自得:

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②庞然大物:

指高大的东西。

也用来形容外表强工团大实际却很脆弱的东西。

  9.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10.B  11.①童年的“我”,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②“我”善于观察和发现,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8~21题。

(18分)

[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日:

“孰为汝多知乎?

”               (选自《两小儿辩日》)

[乙]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18.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盘盂(yū)      B.探汤(tāng)        C.鹤唳(lì)       D.怡然(yí)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日始出时去人近(       )

(2)故时有物外之趣(        )

(3)日初出沧沧凉凉(       )(4)项为之强      (        )

20.翻译句子。

(6分)

(1)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译文:

                                              

21.[甲][乙]两段文字均表现了儿童的聪明智慧,但各有侧重。

甲段通过对话表现了儿童的——特征,乙段则通过描写表现了儿童的——特征。

你欣赏这两则材料中儿童的表现吗?

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6分)

答:

                                                                              

18.A(2分) 19.

(1)去:

距离

(2)故:

所以 (3)苍苍凉凉:

形容清凉的感觉。

 (4)强:

通“僵”,僵硬的意思。

(以上每小题1分,共4分)20.

(1)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或:

谁说你很智慧呢?

谁说你很聪明呢?

) 

(2)(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以上每小题3分,共6分。

“孰、汝、知、私、拟”等几个词要落实好,能将句子意思表达清楚准确,可得满分。

如个别重点词落实不好,表意不够清楚、完整,酌情扣1~2分。

翻译的句子与原意相差甚远的.不给分。

)21.探求事理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凝神观察,大胆想象,富有好奇心 示例;欣赏第一则材料中儿童的表现,是因为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大胆质疑;欣赏第二则材料中儿童的表现,因为他能专注地观察事物,且能驰骋想象,这能大大地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本题6分,前两空每空2分,意义相近即可。

后一问2分,分析合理即可。

第二空中的三句答案任答出一句都可给满分)22.略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吓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7、选出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2分)

A、细察其纹理(细小)   B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C、方出神(正)      D、徐喷以烟(慢慢地)

18、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每句2分)

(1)蹲其身,使与台齐。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文的描写充满童真童趣,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分)

答:

                                                                             

17、(2分)A18、(4分,每句2分)

(1)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2)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19、(3分)(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写出内容1分,写出理由2分。

示例: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理由:

正当“我”看得格外入神时,癞虾蟆破坏了“我”的兴致。

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

这充分地写出了“我”儿时的天真活泼和独特的生活情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3题。

(8分)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③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⒓本文第③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丰富想像,第④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仔细观察。

请从这两段中各找一个相关语句,写在下面横线上。

(4分)

⑴丰富想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仔细观察:

__________________

⒔本文生动描述了“时有物外之趣”的三件事,请任选两件加以概括。

(4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⒓⑴丰富想像的语句如:

①以丛草为林  ②以虫蚁为兽   ③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⑵仔细观察的语句如:

①见二虫斗草间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每空2分,共4分。

 ⒔观蚊如鹤 神游草丛(花台)   鞭驱虾蟆(观虫斗,驱虾蟆)   每空2分,共4分。

(概括合理均可)

阅读下文,完成5-8题。

(15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5、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3分)

(1)项为之强 强:

__________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

__________

(3)捉虾蟆,鞭数十  鞭:

___________

6、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记述了几件什么趣事?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3分)

答:

                                                                             。

8、作者是如何使得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

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5分)

答:

                                                                               

5、通“僵”,僵硬   被   鞭打  6、遇见细小的东西必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事物之外的乐趣。

  7、本文记述了观飞蚊、观草木、观虫斗三件趣事  8、这些小事之所以能成为作者幼年时的趣事,是因为作者对这些事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大胆而富有童心的联想和想象,这启示我们应当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永葆童心,敢于想像联想,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少年。

(一)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1.《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苏州人,_____代作家。

2.解释字词。

(1)拟(     )   2)强(     )(3)素(     )(4)唳(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作青云白鹤观                                                       

4.“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这句话既是夸张又是比喻,为什么这样说?

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二)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哪两件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加粗的字注音。

①以土砾(     )凸者为邱                ②怡(     )然自得

③凹者为壑(     )                           ④盖一癞蛤蟆(     )也

3.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凹者为壑     (       )             ②不觉呀然惊恐 (        )

③捉蛤蟆,鞭数十(       )             ④以土砾凸者为邱(        )

4.解释句中的文言虚词。

①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②使与台齐(      )

③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      )④余年幼,方出神(      )

5.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常蹲其身            (      )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

③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  (      )④鞭数十,驱之别院           (      )

6.翻译句子:

①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文:

                                      

(一)1.《浮生六记》沈复三白清 2.

(1)比做

(2)僵硬(3)白色的(4)鸣叫。

 3.①我心里这样想,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②(我把这个景象)比做“青云白鹤”的景观。

 4.把蚊子的鸣叫声当作雷声,当然是比喻;而蚊声无论如何也没有雷声大,所以是夸张。

这句话强调了作者的“心之所向”和全神贯注,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二)1.①神游山林 ②鞭打蛤蟆 2.①砾(lì)②怡(yí)③壑(hè)④癞(lài) 3.①山谷②惊异的样子③用鞭子打④碎石 4.①在②同③把④正 5.①自己②丛草、虫蚁、土砾③二虫④癞蛤蟆 6.①用鞭子打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

②舌头一吐,二虫全吞下。

引魂灯黑岩歌怨

基础题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2分)

(1)藐小(   )

(2)鹤唳(   )(3)怡然(   )(4)土砾(   )

(5)丘壑(   )(6)庞然(   )(7)童稚(   )

(8)凹凸(   )(   )(9)癞蛤蟆(   )(   )(   )

2.为下列加粗词的词义选择正确答案。

(16分)

(1)作青云白鹤观  (   )A.作为   B.当作   C.造成   D.制造

(2)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     )A.观察   B.明白   C.考察   D.苛求

(3)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     )

A.完成设计 B.成全打算 C.现成横行 D.成为比作

(4)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     )A.明亮   B.光明   C.眼力   D.透明

(5)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A.僵硬   B.强硬   C.强大   D.超强

(6)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A.机关   B.神气   C.精神   D.神灵

(7)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A.白色   B.单纯   C.原有   D.向来

(8)故时有物外之趣          (     )A.特意   B.故意   C.原因   D.因此

3.“为”字通常有下列几种意思,请给句中的“为”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8分)

A.做 B.当作   C.认为   D.因为   E.被 F.是

(1)项为之强   (     )

(2)以丛草为林      (     )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4)凹者为壑         (     )

4.“其”字通常有下列几种意思,请给句中的“其”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8分)

A.第三人称代词 B.自己的 C.这、那 D.连词

(1)神游其中            (     )

(2)常蹲其身            (     )

(3)使其冲烟飞鸣      (     )(4)必细察其纹理      (     )

5.解释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

(2分)

(1)拔山倒树而来      (     )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

6.写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两项(4分) (     )(     )

A.观之正浓    B.驱之别院C.故时有物外之趣       D.项为之强

7.先解释加粗字的意思,然后翻译句子。

(8分)

(1)盖一癞蛤蟆也。

(2)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8.填空。

(2分)

《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苏州人,________代作家。

(一)1.《浮生六记》沈复三白清 2.

(1)比做

(2)僵硬(3)白色的(4)鸣叫。

 3.①我心里这样想,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②(我把这个景象)比做“青云白鹤”的景观。

 4.把蚊子的鸣叫声当作雷声,当然是比喻;而蚊声无论如何也没有雷声大,所以是夸张。

这句话强调了作者的“心之所向”和全神贯注,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二)1.①神游山林 ②鞭打蛤蟆 2.①砾(lì)②怡(yí)③壑(hè)④癞(lài) 3.①山谷②惊异的样子③用鞭子打④碎石 4.①在②同③把④正 5.①自己②丛草、虫蚁、土砾③二虫④癞蛤蟆 6.①用鞭子打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

②舌头一吐,二虫全部被它吞下。

综合题

1.课文描写了童年时期的哪些趣事?

作者笔下的种种事物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2.仔细阅读课文第一、二两段,然后答题。

(1)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

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词句加以分析。

(不少于两处)

                                                                                    

(2)作者儿时“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原文回答)

                                                                                    

(3)这两段文字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基础题

1.

(1)miǎo

(2)lì(3)yí(4)lì(5)hè(6)páng(7)zhì

(8)āotū(9)làiháma

2.

(1)B

(2)A(3)D(4)C(5)A(6)C(7)A(8)D

3.

(1)D

(2)B(3)E(4)B

4.

(1)C

(2)B(3)A(4)A

5.

(1)连词,表修饰

(2)连词,表承接

6.A、D(均代“情景”)

7.

(1)句首发语词,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2)均为动词,意思分别为“鞭打”,“赶”(我)心神安定下来,赶忙捉住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8.浮生六记沈复三白清

综合题

1.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三件趣事:

观蚊如鹤、观虫相斗、鞭打蛤蟆。

因为具有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

2.

(1)如“夏蚊如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并隐含比喻的修辞手法。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是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中“吐”和“吞”两个动词,极为生动地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传神。

(2)原因是:

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3)这两段文字之间的关系是“总分”关系(或“先总后分”)。

等第评定参考意见:

优:

解答第一题要点要具备,解答第二题既找出例子,又能作具体分析。

良:

第一题要点略有缺漏,第二题只分析一例。

中:

第一题只答1点,第二题仅写出例子,未作出分析。

下:

第一题概括不准确,第二题举例分析均不正确。

基础储备卷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8分)

余忆童zhì(    )时果如鹤lì(    )云端 以土lì(    )凸者为邱凹者为hè(     )

yí(    )然自得盖一laìhámā(     )也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2分)

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     ) 心之所向(    )徐喷以(      )烟 

作青云白鹤观(     )(    )其冲烟飞鸣以(     )丛草为林以虫蚁为(      )兽 

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     )所吞 

驱之(     )别院常蹲其身(     )

3、积累:

(5分)

①《幼时记趣》节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他是____朝______家。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中,心之所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0分)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5分)

①“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中的“山”和“树”指什么(用文中原话)?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章所记童趣有多种,请用文中句子举例:

(6分)

A、有想象之趣,例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