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9691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20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docx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docx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一,研究对象是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力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现象(构造);研究内容是这些构造的几何学、组合形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

面状结构的产状要素

1.走向线:

(1)走向线:

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同一倾斜平面上有无数条,高程不同,相互平行)

(2)走向:

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相差180°)

2.倾向:

(1)倾斜线:

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线

(2)倾向:

倾斜线(下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

3.倾角:

倾斜线与水平面的交角(最大交角)

表示方法:

倾向∠倾角,如:

66º∠50º(常用)走向/倾向∠倾角,如:

156º/66º∠50º

方向定量:

规定N为0(或360º);E为90º;S为180º;W为270º

线状结构的产状要素

1.倾伏向:

某直线(下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

2.倾伏角:

某直线与水平面的交角(最大交角)表示方法:

倾伏向∠倾伏角,如:

45º∠51º

3.侧伏角:

直线在倾斜平面上时,该线与该平面走向线的锐夹角

4.侧伏向:

锐夹角所在的走向线那一端的方向。

表示方法:

侧伏角侧伏向,如:

15E

水平岩层:

未经变动的新岩层

水平岩层的主要特征:

1.岩层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2.老岩层在下(谷底),新岩层在上(山顶)3.岩层顶、底之间的高差为岩层的厚度4.出露宽度是顶、底面露头线的水平距离,取决于岩层厚度、地面坡度

倾斜岩层——“V”字形法则

1.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

露头线与等高;线同向弯曲;露头线曲率<等高线曲率。

2.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

(1)岩层倾角<地面坡角:

露头线与等高线同向弯曲

露头线曲率>等高线曲率

(2)岩层倾角>地面坡角:

露头线与等高线反向弯曲

地层接触关系

整合和不整合

1.整合接触:

(1)特点:

两套地层产状一致,沉积连续,生物连续,无构造运动

(2)过程:

下降、沉积—再下降、再沉积

2.假整合(平行不整合)接触:

(1)特点:

两套地层产状一致,地层缺失,生物间断,有升降运动,但不强烈。

缺:

无沉积,因地壳上升;失:

有沉积,被剥蚀

(2)过程:

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剥蚀—下降、沉积

3.不整合(角度不整合)接触:

(1)特点:

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地层缺失,生物间断,有强烈构造运动(褶皱、断层、变质、岩浆活动)

(2)过程:

下降、沉积—强烈构造运动—下降、再沉积

不整合的观察和研究

1.研究意义:

(1)研究地质发展历史;

(2)鉴定地壳运动特征;(3)确定构造变形时期;(4)划分地层、构造单元;(5)了解古地理特征和古构造状态;(6)寻找沉积、热液性矿床和石油、天然气田。

2.研究内容:

(1)确定不整合:

(其标志)

①古生物:

上下两套地层中化石代表的时代有大的间断

②沉积侵蚀:

有古侵蚀面、古风化壳、古土壤、底砾岩、残积矿床(铁帽、铝土矿、磷矿、沙金)等

③构造变形:

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同,构造线变化,褶皱样式、断层类型、变形程度差异,

下部地层中的断层被上覆地层截切

④岩浆活动:

上下两套地层中岩浆岩系列的成分、产状、规模、强度积热液矿床差异

⑤变质程度:

上下两套地层变质程度差异

(2)不整合时代的确定:

①缺失地层的年代②下伏最新地层之后;上覆最老地层之前③侵入的岩浆时代之前;剥蚀的岩浆时代之后④被截切断层之后;贯穿上下两套地层的断层之前

⑤古风化壳的年代

(3)不整合的空间展布和变化:

不同地段、不同部位强度、性质均有变化,综合考虑区域多种因素。

面力和体力

1.力:

物体相互间的一种机械作用

2.接触力:

物体与物体间的作用力

3.面力:

作用在物体表面的接触力

4.应力集中:

接触面积与物体边界面积比量级很小时,即集中

5.体力:

非接触力作用在物体内部每一支点上时,为体力

截面上的应力、正应力、剪应力

1.应力:

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内任一截面单位面积上的受力大小

2.正应力:

垂直截面的应力,以σ表示

3.剪应力:

平行截面的应力,以τ表示

主应力、主方向、主平面

1.主应力:

某一截面上只有正应力,没有剪应力时的正应力

2.主方向:

主应力的方向

3.主平面:

垂直于主应力的平面

应力椭球体和应变椭球体

1.应力椭球体:

σ1—最大压(最小拉)应力轴;σ2—中间应力轴;σ3—最小压(最小拉)应力轴。

故:

σ1>σ2>σ3

2.应变椭球体:

A(X)—最大应变轴;B(Y)—中间应变轴;C(Z)—最小应变轴。

应力分析简介

1.常见的应力状态:

单轴应力状态:

一个主应力不为零,其余两个均为零

双轴应力状态:

一个主应力为零,其余两个均不为零

三轴应力状态:

三个主应力均不为零,且σ1>σ2>σ3

2.二维应力状态分析(平面应力状态分析)

若:

有两轴主应力(σ1,σ2)作用在斜截面(AB)上,且σ1>σ2,σ3=0;求分析斜面(AB面)上的应力状态。

规定:

α—AB法线与σ1的夹角

AB线—AB面的截线,单位长度(=1)

∵AB=1,

∴OA=sinα,OB=cosα

又∵σ=P/A,P=σA

∴在OA面上的正应力P2=σ2OA=σ2sinα,

在OB面上的正应力P1=σ1OB=σ1cosα

(1)在垂直AB面上的力:

为P1和P2的分力之和:

即:

Pn=P1n+P2n=P1cosα+P2sinα

AB面上的正应力:

σα=P1cosα+P2sinα

=σ1cosαcosα+σ2sinαsinα

=σ1cos2α+σ2sin2α

=

(1)

(2)在平行AB面上的力:

Pt=P1sinα+P2cosα

AB面上的剪应力:

τα=σ1cosαsinα+σ2sinαcosα=

(2)

讨论:

(1):

当α=0时,cos2α=1;σα=σ1(最大);σ2不起作用

说明:

垂直该面的应力对该面作用最大

平行该面的应力对该面无作用

(2):

当α=0º时,τα=0

当α=90º时,τα=0(2α=180º)

当α=45º时,τα达最大值(2α=90º)

即:

说明:

与主应力呈45º的面上剪应力最大,易产生剪切面

变形与变位

1.变形(strain):

岩石体受到应力作用后,其内部各质点经受了一系列的位移,使岩石体的初始形状、方位或位置发生了改变。

2.位移:

物体内各质点的位置在变形前后的相对变化。

(平移、旋转、体变、形变)

平移、旋转:

改变坐标,不改变形态(内部各质点相对位置不变)

体变、形变:

改变形态和体积(内部各质点相对位置改变)

应变的度量(应变测量)

应力状态:

某一瞬间作用于物体上的应力情况

应变状态:

物体变形后的状态

1.线应变:

(1)定义:

变形前后线段长度的变化(ε)

(2)应变量计算:

A.单位长度比:

式中:

ε—线应变量;l0、l1—变形前、后同一线段的长度比(伸长为正;缩短为负)

B.平方长度比:

式中:

λ—变形前、后同一线段的长度比的平方

2.剪应变:

(1)定义:

角应变:

变形前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变形后其夹角偏离直角的量(ψ)剪应变:

角应变的正切(γ)

(2)应变量计算:

γ=tgψ(右偏为正;左偏为负)

均匀应变与非均匀应变

1.均匀应变:

(1)定义:

物体内各质点的应变特点相同的变形

(2)特点:

变形前的直线,变形后仍是直线;变形前的平行线,变形后仍是平行线

2.非均匀应变:

(1)定义:

物体内各质点的应变特点发生变化的变形

(2)特点:

变形前的直线,变形后为曲线或折线;变形前的平行线,变形后不在保持平行

3.连续变形:

物体内从一点到另一点的应变状态是逐渐变化的(如弯曲)

4.不连续变形:

物体内从一点到另一点的应变状态是突然变化(如断开)

褶皱是一种非均匀连续变形

应变椭球体

1.定义:

用来表示应变状态的椭球

2.特征:

(1)变形前是球,均匀变形后为一椭球

(2)有三个相互垂直的主轴(X、Y、Z),分别代表最大、中间、最小应变轴(或λ1、λ2、λ3;A、B、C)(3)有三个相互垂直的主平面(YZ、XZ、XY),分别垂直X、Y、Z轴(4)应力与应变有密切关系:

最大应变轴平行最小压应力轴和最大张应力轴;最小应变轴平行最大压应力轴和最小张应力轴。

弗林(Flinn)指数

表示应变椭球体的形态—应变强度

k=tanα=(a-1)/(b-1)

式中:

a=X/Y=(1+ε1)/(1-ε2)

b=Y/Z=(1+ε2)/(1+ε3)

讨论:

k值相当于p点与原点(1,1)的斜率

k=0单轴旋转扁球体(轴对称缩短)

1>k>0扁形椭球体(压扁型)

k=1平面应变椭球体

∞>k>1长型椭球体(收缩型)

k=∞单轴旋转长球体(轴对称伸长)

旋转变形与非旋转变形

1.非旋转变形:

代表应变主轴方向的物质线在变形前后不发生方位的改变

2.旋转变形:

代表应变主轴方向的物质线在变形前后发生了方位的改变

递进变形

1.有限应变(总应变):

物体变形的最终状态与初始状态对比发生的变化

2.递进变形:

变形的发展过程(许多微量应变逐次叠加的过程)

劈理的结构、分类

1.面理:

面状构造,矿物成分、粒度、定向、颜色的变化而成

(1)原生面理:

原始沉积、原始结晶产生(层理、流面等)

(2)次生面理:

变质、变形作用形成(劈理、片理、破裂面)

2.透入性构造:

均匀连续弥漫整体的构造现象,变形变质作用的结果

3.非透入性构造:

局部或个别区段的构造

4.劈理:

将岩石按一定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理

劈理的结构

1.劈理域:

层状硅酸盐或不溶残余物富集成的平行或交织状的薄条带或薄膜;原岩的组分被强烈改造;矿物、矿物几何体的形态或晶格具有显著的优选方位。

2.劈理石:

夹在劈理域之间的平板状或透镜状的岩片,原岩的成分仍保留。

劈理的分类

1.传统分类:

(1)流劈理:

由片状、板状、扁圆状矿物或集合体的平行排列构成的,有使岩石分裂成无数薄片的性能,是在固态流变过程中新生的面理。

(2)破劈理:

岩石中密集、平行的剪切破裂面或压溶劈理域。

(3)滑劈理:

切过先期面理的差异性平行滑动面(带),带中(新、老)矿物定向排列,构成劈理域。

(4)褶劈理:

当滑劈理两侧先期面理被牵引弯曲时,称之。

2.结构形态分类

(1)连续劈理:

岩石中矿物均匀分布,全部定向,劈理域窄,肉眼无法鉴定劈理域和微劈石。

(包括:

板劈理、千枚理、片理、流劈理)

(2)不连续劈理:

劈理域在岩石中具有明显的间隔,肉眼能直接鉴定劈理域和微劈石。

(包括:

褶劈理、间隔劈理、破劈理、流劈理)

3.劈理产出的构造背景

(1)轴面劈理:

产状平行与褶皱轴面的劈理。

岩性均一、粘度差小的岩系中易产生,更平行

(2)层间劈理:

受层面控制,与层理斜交的劈理。

在硬岩层中密度小,与层面交角大;软岩层中密度大,与层面交角小

(3)顺层劈理:

平行岩层层面的劈理(流劈理、顺层滑动)

(4)断裂劈理:

断层带内和附近两盘发育的各种劈理。

平行或斜交;直线、弧形或“S”型

(5)区域性劈理:

区域性应力作用下变质变形的产物。

多为流劈理、滑劈理

劈理的形成机制和应变意义

劈理的形成作用

1.机械旋转:

片状、板状矿物旋转到垂直于压缩,方向的定向排列

2.重结晶:

云母、石英等矿物垂直于最大压缩方向的生长

3.压溶作用:

平行压缩方向,颗粒边界的溶解,运移到垂直压缩方向的堆积

4.晶体塑性变形:

压扁、拉长作用

劈理的应变意义

1.判断应力方向:

垂直于最大压缩方向,平行于XY面

2.判断褶皱位置:

轴面劈理;硬(软)岩层中正(反)扇形

3.判断剪切带的动向:

伴生劈理

4.确定构造序次(构造世代):

叠加、破坏

5.分析岩石变质条件

6.判定与区域构造、大型构造的关系

小型线理

拉伸线理

1.岩石碎斜、砾石、鲕粒、矿物颗粒或集合体平行排列2.塑性拉长而成

3.平行应变椭球体的最大张应力轴4.A型线理

矿物生长线理

1.针状、柱状、板状矿物的定向排列2.重结晶的结果

3.平行应变椭球体的最大张应力轴4.A型线理

皱纹线理

1.先存面理微细褶皱的枢纽平行排列而成2.与区域性褶皱的枢纽方向一致3.B型线理

交面线理

1.面理与面理或面理与层理交切而成的线理2.与区域性褶皱的枢纽方向一致3.B型线理

大型线理

石香肠构造

1.平行排列的长条状块段、裂隙、楔入充填物的构造组合

2.互层岩系受到垂直层面挤压力,软弱岩层向两侧流动而成

3.B型线理,但常见到的是横断面(A、C轴)

窗棂构造

1.平行排列的半圆柱状的大型线理2.强硬岩层组成,软岩层嵌入其间

3.顺层缩短而成4.B型线理

杆状构造

1.由石英等单矿物形成的细长的杆状体2.变质岩褶皱转折端、断裂带低压带处,

3.变形过程中同构造分泌物或先期石英脉随褶皱碾滚而成4.B型线理

铅笔构造

1.浅变质岩中泥质、粉砂质岩劈成的长条状构造2.交面铅笔构:

劈理与劈理或劈理与层理交切;B型线理3.压实变形铅笔构造:

压实、劈开;A型线理

压力影构造

1.低变质岩中的矿物生长线理2.中间早期的刚性物体(黄铁矿、磁铁矿、变斑晶、化石),

两端同构造期的纤维状结晶矿物(石英、方解石、云母、绿泥石)

3.成因:

应力作用→沿刚体表面基质被拉开→形成低压引张区→基质中易溶物质被压溶→向低压区运移→在低压场所沿最大拉伸方向生长纤维状矿物

线理的观察和研究

1.区分原生线理与次生线理2.观察线理,分析确定大构造的位置和类型

3.测量线理,判断物质运动方向,综合研究区域应力场

4.判断断层两盘的运动方向,判断断层性质5.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研究的主要标志

褶皱(folds)和褶皱要素

褶皱的基本类型

褶皱面状构造(层面、面理)的弯曲变形

褶皱:

地质体中呈弯曲形态的构造现象,是岩石中的各种面(层理、面理等)发生弯曲而显示的变形。

1.背形:

褶皱面上凸式弯曲;(不考虑地层的新老关系)

2.向形:

褶皱面下凹式弯曲(不考虑地层的新老关系)

据褶皱面的弯曲形态和地层新老关系划分:

1.背斜:

核部老、翼部新地层(对称)组成的褶皱。

2.向斜:

核部新、翼部老地层(对称)组成的褶皱。

褶皱要素

1.核:

褶皱最中心的那一套地层

2.翼:

褶皱核部两侧对称出现的地层

3.枢纽:

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可直线,可曲线)

4.轴面:

褶皱枢纽连成的面(假想的面,可平面,可曲面)

5.转折端:

褶皱面从一翼过渡到另一翼的弯曲部分

6.翼间角:

正交剖面上两翼间的内夹角

7.脊线:

同一褶皱面上最高点的连线槽线:

同一褶皱面上最低点的连线

8.拐点:

褶皱面上相反凸向的转折点(公共翼上)

褶皱的描述

正交剖面上褶皱的形态

正交剖面(横截面):

垂直褶皱枢纽的剖面

1.按转折端的形态分类

(1)圆弧褶皱:

转折端呈圆弧状弯曲的褶皱

(2)尖棱褶皱:

转折端呈尖状弯折的褶皱

(3)箱状褶皱:

转折端宽平,两翼产状直立,轴面共轭(4)挠曲(膝折):

膝状弯曲

1

2

3

4

2.按翼间角大小分类

(1)平缓褶皱:

180°—120°

(2)开启褶皱:

120°—70°(3)中常褶皱:

70°—30°

(4)紧闭褶皱:

30°—5°(5)等斜褶皱:

5°—0°

3.按轴面产状分类

(1)直立褶皱:

轴面近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相等

(2)斜歪褶皱:

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倾角不相等

(3)倒转褶皱:

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同,其中一翼地层倒转

(4)平卧褶皱:

轴面近水平,其中一翼地层倒转

(5)反卷褶皱:

轴面弯曲的平卧褶皱

A.对称褶皱(直立)B.等斜褶皱(直立)C.不对称褶皱(斜歪)D.倾伏褶皱(斜歪或倒转)E.平卧褶皱

4.按褶皱的对称性分类

(1)对称褶皱:

褶皱轴面与褶皱包络面垂直,两翼长度基本相同。

(2)不对称褶皱:

褶皱轴面与褶皱包络面斜交,两翼长度不相同。

根据不对称褶皱判断大构造的位置,其步骤和原理:

A、标出不对称小褶皱的轴面B、小轴面与包络面的锐夹角指向对盘运动方向

C、正常褶皱时上盘向上运动,下盘向下运动D、连出褶皱的转折端

平行枢纽方向的褶皱形态

1、枢纽产状:

(1)水平褶皱:

枢纽近水平,两翼地层走向平行

(2)倾伏褶皱:

枢纽倾伏,出现转折端

背斜:

倾伏端,一般枢纽倾向封闭端,内部老地层

向斜:

扬起端,一般枢纽倾向撒开端,内部新地层

(3)倾竖褶皱:

枢纽直立

2、褶轴:

(1)圆柱状褶皱:

褶轴平行自身旋转构成的褶皱

(2)非圆柱状褶皱:

不具褶轴平行自身旋转构成的褶皱的特点

(3)锥状褶皱:

轴线一端固定,旋转构成的褶皱

褶皱的平面形态

1.等轴褶皱:

长:

宽=1:

1(穹隆、构造盆地)2.短轴褶皱:

长:

宽=3:

1

3.线状褶皱:

长度远大于宽度的褶皱

褶皱的大小(正交剖面上)

1.中间线:

连接各褶皱面上拐点的线

2.波长:

两个相间拐点之间的距离(一个周期波的长度)

3.波幅:

中间线与与枢纽点之间的距离

褶皱的分类

褶皱的位态分类

(Rekard分类)—根据轴面倾角和枢纽倾伏角两个要素,将褶皱分为七类:

规定:

水平为0°—10°;倾斜(伏)为10°—80°;直立为80°—90°

1.直立水平褶皱:

轴面直立,枢纽水平(弱变形)

2.直立倾伏褶皱:

轴面直立,枢纽倾伏

3.倾竖褶皱:

轴面直立,枢纽直立(强变形)

4.斜歪水平褶皱:

轴面倾斜,枢纽水平

5.斜歪倾伏褶皱:

轴面倾斜,枢纽倾伏,产状不同(最常见)

6.平卧褶皱:

轴面、枢纽均水平(强变形)

7.斜卧褶皱:

轴面倾斜,枢纽倾伏,产状相同(强变形)

褶皱的形态分类

1、几何学分类:

(1)平行褶皱(等厚褶皱、同心褶皱):

各褶皱面有同一曲率中心

(2)相似褶皱:

各褶皱面具有相同的曲率

(3)底辟构造:

A、高塑体膨胀、上升而成B、地表为穹隆或短轴背斜,发育放射状、同心圆状断层C、高塑体为岩盐类时,称盐丘构造

2、褶皱形态分类(Ramsay分类)

等倾斜线:

褶皱正交剖面上,岩层上、下界面的相同倾斜点的连线。

根据等倾斜线的形式、厚度,将褶皱分为三类五型:

ⅠA型—等倾斜线向内弧收敛,长度差别大,内弧曲率大,顶薄褶皱

ⅠB型—等倾斜线向内弧收敛,垂直层面,长度大致相等,内弧曲率大,平行褶皱、等厚褶皱

ⅠC型—等倾斜线向内弧微收敛,长度差不大,内弧曲率稍大,过渡型褶皱

Ⅱ型—等倾斜线平行且相等,内、外弧曲率相等,相似褶皱

Ⅲ型—等倾斜线向外弧微收敛,长度差不大,外弧曲率稍大,顶厚褶皱

褶皱的组合形式

阿尔卑斯式褶皱(Alpinotypefolds)

1、基本特征:

(1)一系列线状褶皱平行排列,走向与构造带的走向一致

(2)背斜、向斜相间连续排列,同等发育(3)不同级别的褶皱组成复背斜或复向斜

2、复式褶皱:

(1)一系列次级小褶皱组成的大褶皱(复式背斜、复式向斜)

(2)核部向两翼由直立褶皱→斜歪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

(3)正常情况下,小褶皱的轴面向核部收敛

侏罗山式褶皱(Jura-typefolds)

1.基本特征:

(1)一系列线状褶皱平行排列,走向与构造带的走向一致

(2)紧密的褶皱与开阔的褶皱相间排列(3)沉积盖层沿刚性基底上软层滑脱形成的薄皮褶皱

2.隔档式褶皱、隔槽式褶皱:

(1)隔档式褶皱:

背斜紧闭,向斜宽缓的线状褶皱

(2)隔槽式褶皱:

向斜紧闭,背斜宽缓的线状褶皱

日尔曼式褶皱(Germanotypefolds)

1.发育在弱变形的地台中2.短轴背斜的斜列组合3.这褶皱两翼倾角极缓

叠加褶皱

三种基本形式

设:

S1、S2—分别为早期褶皱轴面和晚期褶皱轴面

b1、b2—分别为早期褶皱枢纽和晚期褶皱枢纽

1.S1直立、S2直立;S1⊥S2;b1⊥b2出现棋盘状分布的穹隆和构造盆地

2.S1水平、S2直立;S1⊥S2;b1⊥b2出现“新月型”构造组合

3.S1水平、S2直立;S1⊥S2;b1//b2出现翻卷褶皱

叠加褶皱的识别

1.重褶现象、钩状褶皱2.次生面理、线理的变形3.两组面理、线理的有规律交切

纵弯褶皱作用

纵弯褶皱作用:

顺层挤压形成的褶皱

纵弯褶皱的发育机制

1、单层褶皱的发育机制

在粘性介质中粘性较大的粘性板的褶皱的初始主波长

Wi为:

式中:

d—强岩层的厚度;μ1、μ2—强岩层、弱岩层(介质)的粘度μ1>μ2

由此可见:

(1)褶皱的主波长与所受作用力的大小无关,与强岩层的厚度及其层与介质的粘度有关。

(2)褶皱的主波长与褶皱层的原始厚度d成正比。

当岩层与介质比(μ1/μ2)为常数时,厚度大的岩层波长大,数量少;厚度小的岩层波长小,数量多而紧闭。

(3)褶皱的主波长与强岩层和介质的粘度比的立方根成正比。

A、强岩层与介质能干差大时,宽缓褶皱—顶角变小—香肠构造

B|、强岩层与介质能干差小时,顺层缩短—岩层加厚—圆弧褶皱—压扁褶皱

2、多层岩层的褶皱发育机制

(1)接触应变带:

强硬岩层发生褶皱时,软岩层会发生不同的构造反映,形成的变形带。

(2)硬岩层间距对褶皱形态的影响:

A.相隔很远,互不影响各自波长,形成不协调褶皱

B.间距较小,均在接触应变带之内,相互影响。

纵弯褶皱的应变分布型式与小型构造

1.中和面褶皱作用

(1)中和面:

褶皱面中部的无应变面

(2)平行与褶皱轴的方向无拉伸作用

(3)褶皱各处垂直层面的厚度不变,平行褶皱

(4)外弧深长,内弧压缩,应变量大小与离中和面的距离成正比

(5)应变椭球体在外侧平行层面排列,内侧垂直层面呈扇型排列

(6)形成不同类型的小构造:

A.外侧岩层变薄,形成平行层理的劈理,垂直层面、扇型排列的楔形张裂隙

B.内侧岩层加厚,形成扇型劈理,小褶皱,逆冲小断层

(7)继续挤压,中和面向外侧迁移,直至不存在

2.顺层剪切作用

(1)褶皱轴是中间应变轴:

绕褶皱轴的弯曲,褶皱面上垂直褶皱轴的滑动

(2)岩层原始厚度保持不变:

简单剪切,层内无中和面

(3)直线线理在变形后与褶轴的交角不变

(4)在正交剖面上,最大应变轴的方向在顶部收敛,转折端处无应变,拐点处应变最强

(5)常形成层间小褶皱,可据此判断大构造的位置

(6)弯滑褶皱作用:

剪切面集中在层面之间的褶皱作用

(7)弯流褶皱作用:

宏观上没有明显滑动面的褶皱作用

3.压扁作用的影响

(1)平均韧性大,弯曲之前发生,一直延续到变形后

(2)韧性差大,弯曲前可以不发生顺层压扁,形成香肠状褶皱

(3)褶皱前的顺层压扁,岩层缩短加厚,压扁面垂直于层理

(4)褶皱后的压扁作用,压扁面向轴面旋转,形成轴面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