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教学文稿.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9764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3.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教学文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教学文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教学文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教学文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教学文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教学文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教学文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教学文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教学文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教学文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教学文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教学文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教学文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教学文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教学文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教学文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教学文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教学文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教学文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教学文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教学文稿.docx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教学文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教学文稿.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教学文稿.docx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教学文稿

《国际经济学》(第10版)保罗·R·克鲁格曼

重点笔记

第三章劳动生产率与比较优势:

李嘉图模型

1.机会成本:

利用一定资源或时间生产一种商品时,而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机会。

2.比较优势:

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

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之间的贸易能使两国都受益。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国际贸易模型。

他指出,国际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国际贸易的唯一决定因素。

该理论被称为李嘉图模型。

3.单一要素经济

单位产品劳动投入(aL):

生产率的倒数,用来表示劳动生产率。

生产可能性边界(PPF):

一个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它所能生产的产品也是有限的,因此就存在着产品替代的问题:

多生产一种产品就意味着要牺牲另一种产品的产量。

一个经济体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PF)显示了其固定数量资源所能生产的商品的最大数量。

本国资源对产出的限制:

aLCQC+aLWQW≤L

(斜率的绝对值等于横轴商品的机会成本)

QW=L/aLW–(aLC/aLW)QC,k=-aLC/aLW=奶酪的机会成本

相对价格与供给

简化模型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奶酪和葡萄酒的供给是由劳动力的流向决定的,而劳动力总会流向工资比较高的部门。

单一要素模型中不存在利润,奶酪部门每小时的工资率等于一个工人在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PC/aLC,葡萄酒部门每小时的工资率等于PW/aLW。

当PC/PW>aLC/aLW时,奶酪部门的工资率就比较高,该国会专业化生产奶酪;当PC/PW

价格与生产之间关系的关键命题:

当一个国家的奶酪的相对价格高于它的机会成本时,该国就专门生产奶酪;当奶酪的相对价格低于它的机会成本时,该国就专门生产葡萄酒。

在没有国际贸易时,产品的相对价格等于它们的相对单位产品劳动投入。

如:

PC/PW=aLC/aLW

4.单一要素世界中的贸易

绝对优势:

当一个国家能够以少于其他国家的劳动投入生产出同样单位的商品时,我们就说该国在生产这种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如:

aLC

本国在生产奶酪上具有比较优势:

aLC/aLW

如果没有国际贸易,本国奶酪的相对价格为aLC/aLW,外国奶酪的相对价格为a*LC/a*LW。

一旦进行国际贸易,因为外国奶酪的相对价格比本国高,将奶酪从本国运到外国或将葡萄酒从外国运到本国就是有利可图的生意。

最终,本国将出口足够的奶酪,外国将出口足够的葡萄酒,从而使得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相等。

⭐国际贸易发生后相对价格的确定(使用一般均衡分析而非局部均衡分析)

一般来说,国际贸易的结果是,一种贸易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相对价格停留在贸易前两国的相对价格之间。

相对价格趋于聚敛的效应是各国都只专业化生产单位产品劳动投入相对较低的产品。

贸易所得

验证方法1:

一方面,本国可以用1小时劳动生产1/aLW加仑葡萄酒;另一方面,本国可以用1小时劳动生产1/aLC磅奶酪,并出口这些奶酪来换取葡萄酒,交换条件是1磅奶酪交换PC/PW加仑葡萄酒,这样,1小时劳动就可以生产(1/aLC)/(PC/PW)加仑葡萄酒。

只要条件:

(1/aLC)/(PC/PW)>1/aLW或PC/PW>aLC/aLW成立,则出口奶酪间接生产的葡萄酒就比1小时劳动直接生产的葡萄酒要多。

而在世界市场均衡时,如果没有一个国家同时生产两种产品,就一定有PC/PW>aLC/aLW。

同样,外国也可以通过生产并出口葡萄酒来换取奶酪的方式更高效地“生产”奶酪。

故两国均可以从贸易中获利。

验证方法2:

贸易前,消费可能性边界与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致的。

而一旦国际贸易发生,各国便可以消费与其产出不同的产品组合。

在两国,贸易都扩大了消费选择的范围,因此也必将提高各国居民的福利水平。

相对工资

一国工人的相对工资是指该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与外国工人每小时工资的比值。

工资率位于两国的两个工业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之间。

正因为相对工资率位于相对生产率之间,两国才各自在一种产品上具有成本优势。

高工资可以被高生产率抵消,低生产率可以被低工资所抵消。

5.对比较优势的误解

(1)生产率和竞争力:

只有当一个国家的生产率达到足以在国际竞争中立足的水平时,它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益。

×

一个产业的绝对生产率优势既不是产生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

一个产业的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该部门相对于别国同一部门的生产率,也取决于本国相对于外国的工资率。

(2)贫民劳动论:

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竞争就是不公平的,而且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

×

外国的低工资率与本国是否从贸易中获利的问题并无关系。

对本国来说,关键的事实只是:

用本国自己的劳动力来衡量,本国生产奶酪换取葡萄酒比直接生产葡萄酒更便宜。

这样的贸易对本国来说是有益的。

(3)剥削:

如果一个国家的工人比其他国家工人的工资低很多,那么贸易就会使得这个国家受到剥削并使其福利恶化。

×

除非有更好的选择方案,否则就不能说低工资下的贸易意味着剥削。

第四章特定要素与收入分配

1.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有着巨大的影响,其原因有两个:

①作为贸易的短期结果,资源从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的转移不可能立即实现,也不可能毫无成本地进行;②各产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有所不同。

一国所生产的产品结构的转换将自然而然地减少对某些生产要素的需求,同时增加对另外一些生产要素的需求,即贸易的长期影响。

2.特定要素模型

特定要素模型由保罗·萨缪尔森和罗纳德·琼斯创建发展的。

它假定一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劳动供给可以在两个部门之间进行分配。

与李嘉图模型不同的是,特定要素模型允许劳动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的存在。

劳动可以在部门之间进行流动,是一种流动要素,其他要素则是特定的,即只能被用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

3.模型的假设

一个国家能生产两种商品:

棉布和粮食。

三种生产要素:

劳动(L)、资本(K)和土地(T)。

生产棉布需要投入K和L,生产粮食需要投入T和L。

棉布的生产函数:

QC=QC(K,LC)

(Qc表示棉布的产出;K表示资本存量;Lc表示棉布生产中所雇用的劳动力)

粮食的生产函数:

QF=QF(T,LF)

(QF表示粮食的产出,T表示土地的供给量;LF表示粮食生产中所雇用的劳动力)

对于国家整体来说,各部门投入的劳动之和一定等于总的劳动供给量L,即LC+LF=L

4.生产可能性

棉布的生产函数劳动的边际产量(即生产函数的斜率)

生产函数的形状反应了边际收益递减效应,即如果只增加劳动投入而不增加资本投入,增加一个工人就意味着减少每个工人所操作的资本量,因此每一单位相继增加的劳动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都比前一单位要少。

特定要素模型中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第一象限:

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P);第二象限:

粮食的生产函数;第三象限:

一国的劳动资源分配(AA);第四象限:

棉布的生产函数。

在李嘉图模型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

在特定要素模型中,其他生产要素的加入使得生产可能性边界PP变成了一条曲线。

曲线PP的弯曲反映了在各部门中都存在着劳动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特定要素模型和李嘉图模型的关键区别。

曲线PP的斜率即用粮食衡量的棉布的机会成本,也就是为了增加1单位棉布的产量所必须牺牲的粮食产量为: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MPLF/MPLC=-粮食部门劳动的边际产量/棉布部门劳动的边际产量

5.价格、工资与劳动配置

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雇主会雇佣劳动,直至满足:

在棉布部门MPLCxPC=w

在粮食部门MPLFxPF=w

由于劳动是流动要素,它将从低工资率部门向高工资率部门流动,直至两个部门的工资率相等为止。

劳动在棉布和粮食两个部门的配置使得两个部门劳动的边际产量价值(P*MPL)相等。

实现均衡时,工资率应与劳动的边际产量价值相等。

MPLC*PC=MPLF*PF=w

或改写为-MPLF/MPLC=-PC/PF

左边是生产可能性边界在真实生产点上的斜率,右边是负的棉布相对方程。

在生产点上,生产可能性边界一定与一条斜率为负的棉布价格与粮食价格之商的直线相切。

(特定要素模型中的生产)

一国会在生产可能性边界(PP)的某一点上进行生产,生产可能性边界在该点的斜率等于负的棉布相对价格。

6.粮食与棉布相对价格的变动,对劳动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影响

(1)价格同比例变化

当PC和PF同比例变化时,模型中的其他因素并不发生实际的变化。

工资率与价格以相同的比例上升,所以实际工资率即工资率与产品价格之比并不受任何影响。

由于各部门所雇用的劳动量不变,实际工资率不变,因此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的实际收入也没有变化。

总之,各方所处的情形都与价格变化之前一样。

(2)相对价格的变化

PC的上升使棉布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以相同的比例上移,并使均衡点从点1移至点2.这一移动产生了两个重要结果:

①工资率上升,但上升幅度比棉布价格上升的幅度要小。

(因为随着棉布部门就业人数的增加,该部门劳动的边际产量会下降)②PC单独上升时,劳动会从粮食部门向棉布部门转移,因而棉布的产出会增加,粮食的产出会减少。

棉布价格的上升

棉布相对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产出变动相对价格的确定

一国的生产点总是位于它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P上的某一点,在该点处PP的斜率等于负的棉布相对价格。

因此,PC/PF的增加会使得生产点沿着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右下方移动,即棉布的产出更多了,粮食的产出更少了。

在特定要素模型中,棉布的相对价格上升会导致棉布对粮食的相对产出增加,因此,相对供给曲线RS上向上倾斜的。

曲线RS与相对需求曲线RD的交点决定了均衡的相对产出和相对价格。

相对价格的变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可以概况如下:

①对相对价格上升的部门来说,特定的要素一定会收益。

②对相对价格下降的部门来说,特定的要素一定会受损。

③流动要素的福利变化不能一概而论。

7.特定要素模型中的国际贸易

贸易和相对价格

特定要素经济的相对供给曲线和世界相对供给曲线不同,因为国家之间的技术不同或资源不同。

而各国的相对需求曲线不存在差别。

参与贸易使得棉布的相对价格从(PC/PF)1增加至(PC/PF)2,这使该国生产相对更多的棉布。

同时,由于棉布相对价格的上升,该国消费者对粮食的相对需求会增加。

因此,该国会出口棉布并进口粮食。

结论:

开放贸易时,一国会出口相对价格上升的产品,并进口相对价格下降的产品。

8.收入分配和贸易所得

贸易会使一国出口部门的特定要素受益,但使进口竞争部门的特定要素受损,而对流动要素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一个国家消费的价值必须等于它生产的价值:

PCxDC+PFxDF=PCxQC+PFxQF

即DF-QF=(PC/PF)x(QC–DC)

DF-QF是该国粮食的进口量,故粮食的进口量等于棉布的出口量乘以棉布的相对价格。

等式表明一国能够承担得起的进口是有限的,或者说是受到它所出口的产品数量的约束的。

等式可以称为预算约束。

开放经济的预算约束线及贸易所得

①预算约束线的斜率是-PC/PF,即棉布的相对价格。

②预算约束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与所选择的生产点。

点1代表了该国的生产点。

该国可以沿着它的预算约束线选择消费点。

在贸易之前,该国必须消费它的产出,例如生产可能性边界(PP)上的点2。

在预算约束线处于阴影中的部分,是由贸易后可行的消费选择组成的,在这一区域中,两种商品的消费量都比贸易前的点2处要高。

结论:

对于一个开放经济,两种产品的消费量均大于参与贸易之前的水平是可能的。

只有当贸易前的生产就位于点1时,贸易才不会对生产产生任何影响,除此情况之外,总会存在部分预算约束使得贸易后两种产品的消费量达到更高的水平。

一国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其根本原因是贸易扩大了一国的选择范围,这意味着总能找到一种收入再分配的方法来使得每个人都能从贸易中获利。

第五章资源与贸易: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1.为了分析资源差异在贸易中所起的作用,在本章讨论的模型中,我们假设各国间的资源差异是产生贸易的唯一原因。

模型表明,国内各种资源【生产的相对要素充裕度】和生产技术【影响不同产品的生产中使用不同要素的相对密集度】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对一国的比较优势产生影响。

用各国之间的资源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原因的学说——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了不同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资源中所占的比例与它们在不同产品的生产投入中所占的比例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又被称为要素比例理论。

2.两要素经济模型

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两种产品(棉布和粮食)及两种生产要素(资本要素(资本和土地)、劳动)。

在模型中,假定原来不能流动的每个部门的特定要素(资本和土地)在长期中都可以流动,并把它们视为资本要素。

在长期,资本和劳动力都可以在部门之间进行流动,并使两者在两个部门中的报酬(租借利率和工资)都达到均等。

3.价格与生产

给定每个部门所雇用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每种产品的产量由其生产函数来确定:

QC=QC(KC,LC)QF=QF(KF,LF)

一国资本存量K和劳动供给L都是固定的,被分配于两个部门的生产当中。

aKC=生产1码棉布所需要投入的资本

aLC=生产1码棉布所需要投入的劳动

aKF=生产1卡路里粮食所需要投入的资本

aLF=生产1卡路里粮食所需要投入的劳动

区别:

李嘉图模型:

生产粮食或棉布所要求的要素数量;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生产给定数量的粮食或棉布所使用的土地或劳动的数量。

变化的原因:

当经济中有两种生产要素时,对投入要素的使用可以有一定的选择空间。

设:

K=3000;L=2000;aKC=2;aLC=2;aKF=3;aLF=1

资本方面的资源约束:

棉布和粮食生产所使用的总机时不能超过资本总供给。

aKCQC+aKFQF≤K即2QC+3QF≤3000

劳动方面的资源约束:

棉布和粮食生产所使用的总工时不能超过劳动总供给。

aLCQC+aLFQF≤L即2QC+QF≤2000

要素不可代替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此生产可能性边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用粮食衡量的每多生产1码棉布的机会成本是可变的,它随着该国的生产组合向棉布倾斜,从2/3上升至2。

因此,该国生产的棉布越多,生产棉布的机会成本越大。

生产要素可替代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如果资本与劳动可以相互替代,那么生产可能性边界就不再是折线。

但是,随着棉布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产量的减少,以粮食衡量的棉布的机会成本不断上升,这一点仍然成立。

该国会在产出价值最大化的那一点上进行生产。

该国产出的价值为:

V=PCQC+PFQF

产出价值最大化的点位于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的最高的一条等价值线上。

在该点处等价值线的斜率是-PC/PF。

因此,用粮食衡量的多生产1码棉布的机会成本就等于棉布对粮食的相对价格。

4.要素投入集的选择

粮食生产中的要素投入可能性

若用w来表示劳动的工资率,r表示资本的租借利率,则对要素投入组合的选择将取决于这两种要素价格的比率w/r。

要素价格与投入选择

FF曲线表示粮食生产中的劳动-资本比率选择,CC曲线表示棉布生产中的劳动-资本比率选择。

对于任一给定的工资-租借利率比率,棉布生产都使用了较高的劳动-资本比率。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称棉布生产为劳动密集型的,粮食生产为资本密集型的。

注:

一种产品是劳动密集型的还是资本密集型的,取决于生产中劳动投入量对土地投入量的比例,而不是劳动投入量或土地投入量相对于产出的比例。

一种产品不可能同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CC曲线和FF曲线叫做相对要素需求曲线,其向下倾斜的形状体现了生产者对要素需求的替代效应。

5.要素价格和商品价格

完全竞争使得商品价格等于生产成本,而生产成本取决于要素价格,某一种要素的价格对商品生产成本的重要性取决于有多少该要素进入该商品的生产。

结论:

在工资-租借利率比率w/r和棉布价格和粮食价格比率PC/PF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要素价格与商品价格

由于棉布生产是劳动密集型的,粮食生产是资本密集型的。

所以劳动的相对价格越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就一定越高。

从商品价格到要素投入选择

假设棉布的相对价格是(PC/PF)1,如果该国这两种商品都生产,则工资-租借利率的比率就一定等于(w/r)1,在棉布生产和粮食生产中所投入的劳动-资本比率就一定分别等于(LC/KC)1和(LF/KF)1。

如果棉布的相对价格上升到(PC/PF)2,则工资-租借利率的比率也将上升到(w/r)2,此时劳动相对较贵,所以在棉布生产和粮食生产中所投入的劳动-资本比率也会下降到(LC/KC)2和(LF/KF)2。

结论:

棉布对粮食的相对价格上升会导致工人相对于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增加。

这种相对价格的变化将通过提高用两种商品衡量的实际工资,同时降低用两种商品衡量的实际租金,明确无疑地提高工人的购买力,并降低资本所有者的购买力。

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不仅会改变收入分配,而且这种变化总是使得一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利,同时使另一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利益受损。

6.资源与产出

资源与生产可能性

劳动供给的增加会使该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从TT1外移到TT2,但是朝着棉布生产方向移动的幅度更大。

其结果是,棉布的相对价格(用斜率-PC/PF表示)不变的情况下,粮食的产量从QF1下降到QF2。

生产可能性的偏向性扩张:

生产可能性边界外扩时,朝着某一部门扩张的幅度远比朝着另一部门扩张的幅度要大。

一般来说,一国生产效率较高的产品,往往是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的要素进行生产的产品。

7.国际贸易对两要素经济的影响

假设本国的劳动-资本比率高于外国,我们称本国是劳动充裕的国家,外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资源的充裕是用相对数量来定义的)。

两国对商品的相对需求完全一致。

贸易使相对价格趋同

在贸易前,点1是本国的均衡点,点3是外国的均衡点。

贸易后,世界相对价格位于贸易前两国的均衡点之间。

由于本国是劳动充裕的国家(相对于外国),且棉布的生产是劳动密集型的(相对于粮食生产),因此本国成为棉布的出口方。

类似地,外国成为粮食的出口方。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某种要素充裕的国家会出口密集使用该要素进行生产的产品。

8.贸易和收入分配

国际贸易后,在本国,棉布相对价格上升,靠劳动获取收入的人会从贸易中获利,而以资本为收入来源的人却遭受损失。

在外国,棉布相对价格下降,劳动者遭受损失,资本所有者获利。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供给相对多的资源就是这个国家的充裕要素;供给相对少的资源就是这个国家的稀缺要素。

在长期中国际贸易的收入分配可以概括如下:

一个国家充裕要素的所有者可以从贸易中获利,稀缺要素的所有者会因贸易而受损。

9.要素价格均等化

在贸易后,产品相对价格的趋同导致了劳动和资本相对价格的趋同,贸易后存在着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趋势。

模型中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趋势会发展到底,即国际贸易会使得两国的要素价格最终完全相等。

虽然本国劳动对资本的相对供给比外国高,但是只要它们之间有贸易往来,两国的工资率和租借利率就会变得完全相同。

在现实世界中,各国要素价格并不相等。

(因为模型假设不符合现实)

10.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经验证据

第七章外部规模经济和国际生产布局

1.规模经济(边际收益递增):

双倍的投入获取超过双倍的产出。

生产规模越大,生产效率越高。

单位产出成本随产出的增加而下降。

2.国际贸易使得各国既能利用规模经济来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同时又不牺牲消费的多样性。

事实上,国际贸易还增加了可供消费的商品种类。

规模经济可以产生互惠贸易。

3.规模经济和市场结构

外部规模经济:

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规模。

内部规模经济:

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单个厂商的规模而非其所在的行业规模。

外部和内部规模经济对市场结构具有不同的影响。

一个只存在外部规模经济的行业(即大厂商没有优势)一般由许多相对较小的厂商构成,且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在存在内部规模经济的行业中,大厂商比小厂商更具有成本优势,就形成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4.外部经济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阐述了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孤立的厂商更有效率的三个主要原因:

厂商的地理集中能促进专业化供应商队伍的形成;有利于劳动力市场共享;有助于知识外溢。

(1)专业化供应商

很多供应公司的存在,可以使得一些关键的设备与服务变得便宜和容易获得,厂商因而也能集中精力做它们最擅长的事情而把其他方面的业务包给其他厂商去做。

(2)劳动力市场共享

厂商的集中能为拥有高度专业化技术的工人创造出一个完善的劳动力市场。

这个市场不仅有利于厂商,也有利于工人,因为厂商会较少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同时工人也会较少面临失业。

(3)知识外溢

个人之间信息与构想的非正式交流是公司获取专业化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

当一种行业集中分布在一个相当小的地区时,这种知识的非正式扩散经常非常有效。

(4)外部经济与市场均衡(忽略国际贸易)

外部经济可以引起国家产业水平上的规模收益递增,行业规模越大,生产成本越低。

当外部规模经济存在时,存在向下倾斜的供给曲线:

因为工业产出的增加会使平均产品成本下降,工业产出越大,企业的意愿售价越低。

当存在外部规模经济时,平均产品成本随产量上升而下降。

假设生产者之间存在竞争,向下斜率的平均成本曲线AC可以被看成是向下倾斜的供给曲线。

5.外部经济和国际贸易

(1)外部经济、产出和价格

贸易前的外部经济

假设世界上仅有两个国家:

中国和美国。

纽扣产业受外部规模经济影响,呈现向下倾斜的供给曲线。

在无贸易的情况下,中国纽扣的价格比美国低。

如果开放纽扣贸易,中国纽扣产业将会扩张,而美国纽扣产业将会收缩。

中国产出增加,成本会大大下降;美国产出下降,成本上升。

最后,所有纽扣产品将集中在中国生产,中国向世界供应纽扣。

纽扣集中生产效应使产出从Q1上升到Q2,纽扣价格从P1下降到P2。

在任一国家,贸易使得纽扣价格比之前更低。

(2)外部经济和贸易模式

世界贸易中,一国工业产品比另一国工业产品成本更低,原因:

①比较优势——技术和资源的潜在差异。

②外部规模经济下,历史的偶然决定了专业化模式及产业贸易。

假设中国由于历史原因,首先建立了纽扣行业。

起初,世界纽扣均衡位于点1,中国产量为每年Q1单位,价格为P1。

假如越南可以供给世界市场,均衡点会移动到点2。

然而,假如起初越南不生产,则Q=0时,任何单个的越南公司在考虑生产纽扣时成本为C0,该成本位于中国行业生产的纽扣价格之上。

所以尽管越南有可能比中国生产纽扣更便宜,但是由于中国开始得更早,从而可以掌控这个行业。

因此,外部经济可能对于历史偶然因素决定谁生产起到巨大作用,甚至当缺乏比较优势时可以通过已经建立的专业化模式得以持续。

(3)外部经济下的贸易及社会福利

外部规模经济导致的贸易所得超过比较优势,但先建优势不能保证正确的国家可以通过外部经济生产产品。

以外部经济为基础的贸易可能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