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高考通史版历史总复习强化练习题卷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0073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高考通史版历史总复习强化练习题卷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三高考通史版历史总复习强化练习题卷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三高考通史版历史总复习强化练习题卷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三高考通史版历史总复习强化练习题卷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三高考通史版历史总复习强化练习题卷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届高三高考通史版历史总复习强化练习题卷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届高三高考通史版历史总复习强化练习题卷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届高三高考通史版历史总复习强化练习题卷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届高三高考通史版历史总复习强化练习题卷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届高三高考通史版历史总复习强化练习题卷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届高三高考通史版历史总复习强化练习题卷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届高三高考通史版历史总复习强化练习题卷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届高三高考通史版历史总复习强化练习题卷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届高三高考通史版历史总复习强化练习题卷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届高三高考通史版历史总复习强化练习题卷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高考通史版历史总复习强化练习题卷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docx

《届高三高考通史版历史总复习强化练习题卷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高考通史版历史总复习强化练习题卷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高考通史版历史总复习强化练习题卷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docx

届高三高考通史版历史总复习强化练习题卷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693年,牛顿说:

“写作《原理》的目的,是向思索着的人们灌输上帝存在的信仰。

科学的价值,一则是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一则是论证上帝的存在,维护对上帝的信仰。

”这意味着牛顿的思想(  )

A.巩固了基督教信仰的统治地位

B.是宗教精神和科学思想的统一

C.开创以实验为依据的近代科学

D.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

2.有人认为:

牛顿学说18世纪通过法国启蒙思想家得到深化,甚至提出了“牛顿主义”,从而把牛顿的自然科学方法和理论照搬到人文社会领域。

这说明牛顿的学说(  )

A.具有的社会影响被夸大

B.被用来论证社会现象

C.与启蒙运动相互影响

D.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推崇

3.“他认为一个物理宇宙就是一个巨大的时钟,其中每一个部分都起着特殊的作用,每一种运动和变化都能由运行规律来解释。

”由此可见“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

A.阐述了相对论的价值

B.总结了量子运动的规律

C.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

D.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

4.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

它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经典物理学的危机。

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模式,为人们提供了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

由此可见,相对论的提出(  )

A.是对微观世界研究的结果

B.是科技教育进步的必然

C.是对近代科学的彻底否定

D.是人类思维方式的进步

5.1861年1月,马克思在一封信中说:

“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

”这说明达尔文的进化论(  )

A.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B.影响到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

C.成为社会革命的理论武器

D.使科学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6.蒸汽动力在希腊化时代的埃及已为人们所知道,但却仅被用于开关庙宇的大门。

不过,在英国,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急需有一种新的动力,这种需求引起一系列发明和改进,直到最后研制开发出商业用途的蒸汽机。

这说明(  )

A.英国人比埃及人更注重科研

B.英国科技推动了经济发展

C.社会生产需要激发科技创新

D.蒸汽动力认识有渐进过程

7.读英、美、德三国工业生产的上升情况表(以1913年为100%)。

从表格中能反映出(  )

1860年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1910年

1913年

德国

14

18

25

40

60

89

100

英国

34

44

53

62

79

85

100

美国

14

11

17

39

64

89

100

A.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生产量已稳居世界首位

B.德国的工业发展速度和美国相比长期落后

C.科技极大地影响了大国的经济发展速度

D.美国已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一方面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大烟囱工业”,如钢铁、采矿、纺织等,被称为“夕阳工业”,比重逐渐下降;另一方面技术密集型的专业化和小型化新兴工业,如电子、核能、宇航、激光等,被称为“朝阳工业”,获得迅猛发展。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在于(  )

A.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B.推行经济计划化方针

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D.货币主义政策的推行

9.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发明影响了美国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时“一个兴旺但不一定富有的城市家庭,不用走出家门就可以发现许多迹象证明工业化对它的生活的影响”。

下列有关佐证,正确的是(  )

A.电炉取代煤气炉B.缝纫机由电动到数控

C.电灯代替霓虹灯D.电冰箱从电动到智能

10.(2019·德州模拟)有文章指出:

“美国领导的沙漠风暴行动通过摧毁伊拉克的通讯能力一举将其击溃,由此证明那些奔腾处理器的勇士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负。

”这说明(  )

A.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人而是武器

B.战争不再是双方经济实力的较量

C.现代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战争的性质

D.电脑技术在战争中起很大作用

11.(2019·东莞期末)据统计,美国的体力劳动者,包括白领工人、服务工人和农业工人在内,在整个职工人数中的比例,1900年时占了82.4%,但到1980年已降到49.2%。

其中,农业人口由37.5%降到2.7%,导致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滞胀不断恶化B.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C.美国经济迅速发展D.高科技革命的发展

12.英国学者巴雷特认为:

“因特网预示着巨大挑战,同时也预示着无限的机会。

它给我们理想‘部族’带来了挑战,但也许能够帮助改变每一个国家的需求。

法律、管理和文化构架允许我们控制并部分地利用这个工具。

”下列对材料解读符合作者意图的是(  )

A.因特网对每个国家利弊参半

B.因特网有利于推动全球化进程

C.因特网的发展会突破法律限制

D.因特网的发展不应受制于政府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 诺贝尔自然类奖(包括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获奖人数统计表

年份

颁奖总数

主要国家

1901-1920

61

19

8

10

2

1921-1940

70

17

15

5

11

1941-1960

88

6

15

0

42

1961-1980

125

8

21

6

65

1981-2000

127

14

7

4

72

——数据来源:

《诺贝尔奖百年大典》等

材料二 根据美国最近几年的经验——成长缓慢、生产力降低——使人怀疑如果我们继续授予政府前所未有的权力……迟早一个更大的政府会毁灭我们因市场自由而取得的繁荣,以及独立宣言中信誓旦旦的人类自由。

正如没有一个社会能够完全以命令原则来经营,一个社会也不可能完全靠自愿的协同合作来推动。

……相反地,以自愿交易为主的经济制度,却有足够的潜力同时促进繁荣与人类自由。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1976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1)根据材料一,分别说出图一、图二两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获奖理由。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上表所反映的20世纪世界科技发展趋势。

(1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核心观点,并结合当时的经济背景,说明诺贝尔奖评委会为什么在1976年授予弗里德曼经济学奖。

(10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 科学技术正像希腊神话里的具有前后两个面孔的门神雅努斯,开启光明,也带来黑暗。

一百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人们对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文明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科学主义、工业主义究竟是人类的福祉,还是人类的灾难,也一直有这样的两种认识。

第一种是肯定的、乐观主义的认识。

对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的发展持赞扬态度者,视之为建立一个富足、自由的人类社会开辟了一条阳光普照的大道。

韦伯曾借用席勒的名句“为世界解除魔咒”来描绘西方社会理性化进程。

如果以科技为带动此进程走向普遍化的最重要动力,那么,“解除魔咒”之功应当归之于现代科技。

……

第二种是否定的、悲观主义的认识。

激进的反工业化、现代化者强调现代科技和工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批判者认为:

科学技术进步乃至整个现代工业文明导致一种以科技为主导的“科技理性”。

标准化、工具化、普遍主义和技术进步观念等等垄断了社会生活,造成冷冰冰的技术统治。

人类的创造反过来控制了人类。

——董正华编著《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选择材料中关于科技进步的一种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693年,牛顿说:

“写作《原理》的目的,是向思索着的人们灌输上帝存在的信仰。

科学的价值,一则是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一则是论证上帝的存在,维护对上帝的信仰。

”这意味着牛顿的思想(  )

A.巩固了基督教信仰的统治地位

B.是宗教精神和科学思想的统一

C.开创以实验为依据的近代科学

D.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

B [“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体现了科学思想,“论证上帝的存在,维护对上帝的信仰”体现了宗教精神,故选B项;材料体现牛顿的思想把科学思想和宗教精神结合了起来,没有涉及巩固基督教信仰的统治地位,排除A项;开创以实验为依据的近代科学的是伽利略,排除C项;奠定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的是爱因斯坦,排除D项。

]

2.有人认为:

牛顿学说18世纪通过法国启蒙思想家得到深化,甚至提出了“牛顿主义”,从而把牛顿的自然科学方法和理论照搬到人文社会领域。

这说明牛顿的学说(  )

A.具有的社会影响被夸大

B.被用来论证社会现象

C.与启蒙运动相互影响

D.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推崇

C [牛顿的某些自然科学方法可以运用到人文社会领域,不能说明牛顿的学说的社会影响被夸大,故A项错误;牛顿学说的目的并不是被用来论证社会现象的,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牛顿学说与启蒙运动相互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牛顿学说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推崇,故D项错误。

]

3.“他认为一个物理宇宙就是一个巨大的时钟,其中每一个部分都起着特殊的作用,每一种运动和变化都能由运行规律来解释。

”由此可见“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

A.阐述了相对论的价值

B.总结了量子运动的规律

C.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

D.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

D [由“运行规律来解释”等字眼可知,体现的是牛顿的运动定律,而牛顿的运动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故选D项;阐述了相对论的价值的是爱因斯坦,故排除A项;总结了量子运动的规律的是普朗克,故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故排除。

]

4.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

它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经典物理学的危机。

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模式,为人们提供了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

由此可见,相对论的提出(  )

A.是对微观世界研究的结果

B.是科技教育进步的必然

C.是对近代科学的彻底否定

D.是人类思维方式的进步

D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相对论的提出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模式,为人们提供了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是人类思维方式的进步,故D项正确;相对论是对宏观世界研究的结果,故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不出相对论提出的必然性,故B项错误;C项中的“彻底否定”说法错误,故排除。

]

5.1861年1月,马克思在一封信中说:

“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

”这说明达尔文的进化论(  )

A.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B.影响到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

C.成为社会革命的理论武器

D.使科学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B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于1848年,比达尔文的进化论要早,故A项错误;根据“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可知,达尔文的进化论影响了社会科学研究,故B项正确;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的理论成果,对社会领域的革命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可能成为社会革命的理论武器,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未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故D项错误。

]

6.蒸汽动力在希腊化时代的埃及已为人们所知道,但却仅被用于开关庙宇的大门。

不过,在英国,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急需有一种新的动力,这种需求引起一系列发明和改进,直到最后研制开发出商业用途的蒸汽机。

这说明(  )

A.英国人比埃及人更注重科研

B.英国科技推动了经济发展

C.社会生产需要激发科技创新

D.蒸汽动力认识有渐进过程

C [材料中没有体现英国人比埃及人更注重科研,故A项错误;材料中主要说的是蒸汽机产生的原因,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急需有一种新的动力,这种需求引起一系列发明和改进,直到最后研制开发出商业用途的蒸汽机”可以看出社会生产需要激发科技创新,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蒸汽机产生是因为社会需要,并没有体现蒸汽动力认识有渐进过程,故D项错误。

]

7.读英、美、德三国工业生产的上升情况表(以1913年为100%)。

从表格中能反映出(  )

1860年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1910年

1913年

德国

14

18

25

40

60

89

100

英国

34

44

53

62

79

85

100

美国

14

11

17

39

64

89

100

A.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生产量已稳居世界首位

B.德国的工业发展速度和美国相比长期落后

C.科技极大地影响了大国的经济发展速度

D.美国已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C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和德国等国家率先采用新技术,没有传统行业的束缚,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英国等老牌国家背负传统行业的压力,经济发展逐渐地缓慢了下来。

从中可以看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故选C项。

]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一方面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大烟囱工业”,如钢铁、采矿、纺织等,被称为“夕阳工业”,比重逐渐下降;另一方面技术密集型的专业化和小型化新兴工业,如电子、核能、宇航、激光等,被称为“朝阳工业”,获得迅猛发展。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在于(  )

A.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B.推行经济计划化方针

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D.货币主义政策的推行

C [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产业升级,主要在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排除A、B两项;货币主义政策的推行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故排除D项。

]

9.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发明影响了美国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时“一个兴旺但不一定富有的城市家庭,不用走出家门就可以发现许多迹象证明工业化对它的生活的影响”。

下列有关佐证,正确的是(  )

A.电炉取代煤气炉B.缝纫机由电动到数控

C.电灯代替霓虹灯D.电冰箱从电动到智能

A [电炉取代煤气炉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替代,且是家庭的必需生活品,故A项正确;缝纫机由电动到数控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升级,故B项错误;霓虹灯是1910年问世的,且不适宜家庭,故C项错误;电冰箱从电动到智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升级,故D项错误。

]

10.(2019·德州模拟)有文章指出:

“美国领导的沙漠风暴行动通过摧毁伊拉克的通讯能力一举将其击溃,由此证明那些奔腾处理器的勇士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负。

”这说明(  )

A.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人而是武器

B.战争不再是双方经济实力的较量

C.现代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战争的性质

D.电脑技术在战争中起很大作用

D [材料表明电脑技术在战争中起很大作用,现代技术的应用只是使战争更快地分出胜负,而不能改变战争的性质,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仍然是侵略战争,是大国强权政治的表现,故C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阐述了美国通过电脑技术摧毁伊拉克武装力量的史实,但电脑也是人操纵的,电脑技术的先进是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基础的,故A、B两项错误。

]

11.(2019·东莞期末)据统计,美国的体力劳动者,包括白领工人、服务工人和农业工人在内,在整个职工人数中的比例,1900年时占了82.4%,但到1980年已降到49.2%。

其中,农业人口由37.5%降到2.7%,导致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滞胀不断恶化B.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C.美国经济迅速发展D.高科技革命的发展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经济滞胀是在20世纪70年代,与题干中时间的变化以及美国人口职业比例的变化无关,故A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强调的是世界经济的发展,与题干中美国人口职业比例的变化无关,故B项错误;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足以描述美国出现的人口职业比例的变化,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体力者和农业人口比例的下降,故D项正确。

]

12.英国学者巴雷特认为:

“因特网预示着巨大挑战,同时也预示着无限的机会。

它给我们理想‘部族’带来了挑战,但也许能够帮助改变每一个国家的需求。

法律、管理和文化构架允许我们控制并部分地利用这个工具。

”下列对材料解读符合作者意图的是(  )

A.因特网对每个国家利弊参半

B.因特网有利于推动全球化进程

C.因特网的发展会突破法律限制

D.因特网的发展不应受制于政府

B [材料中“……能够帮助改变每一个国家的需求。

法律、管理和文化构架允许我们控制并部分地利用这个工具”表明有利于推动全球化进程,故B项正确。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 诺贝尔自然类奖(包括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获奖人数统计表

年份

颁奖总数

主要国家

1901-1920

61

19

8

10

2

1921-1940

70

17

15

5

11

1941-1960

88

6

15

0

42

1961-1980

125

8

21

6

65

1981-2000

127

14

7

4

72

——数据来源:

《诺贝尔奖百年大典》等

材料二 根据美国最近几年的经验——成长缓慢、生产力降低——使人怀疑如果我们继续授予政府前所未有的权力……迟早一个更大的政府会毁灭我们因市场自由而取得的繁荣,以及独立宣言中信誓旦旦的人类自由。

正如没有一个社会能够完全以命令原则来经营,一个社会也不可能完全靠自愿的协同合作来推动。

……相反地,以自愿交易为主的经济制度,却有足够的潜力同时促进繁荣与人类自由。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1976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1)根据材料一,分别说出图一、图二两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获奖理由。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上表所反映的20世纪世界科技发展趋势。

(1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核心观点,并结合当时的经济背景,说明诺贝尔奖评委会为什么在1976年授予弗里德曼经济学奖。

(10分)

解析:

(1)问,考查20世纪的科学技术,其趋势从表中的数据变化即可归纳,也可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等分析。

(2)问,根据材料“使人怀疑如果我们继续授予政府前所未有的权力”“市场自由而取得的繁荣”“自愿交易为主的经济制度”以及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此时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思想逐渐由凯恩斯主义过渡到“新自由主义”,供给学派、货币学派盛行。

答案:

(1)获奖理由:

古利埃·马可尼发明无线电;马克思·普朗克创立量子论。

(2分)

发展趋势:

四国获奖比例一直占总数的60%以上,反映了欧美发达国家长期拥有世界科技优势;20世纪初期德国占优势,中后期美国后来居上,反映了美国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多人分享诺贝尔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反映出现代科技合作趋势的加强。

(13分)

(2)核心观点:

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增加市场自由度。

(2分)

授奖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陷入“滞胀”困境;在解决经济危机方面,凯恩斯主义(或国家干预)效力大减;弗里德曼的经济理论(或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的理论)为解决“滞胀”提供了新思路。

(8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 科学技术正像希腊神话里的具有前后两个面孔的门神雅努斯,开启光明,也带来黑暗。

一百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人们对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文明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科学主义、工业主义究竟是人类的福祉,还是人类的灾难,也一直有这样的两种认识。

第一种是肯定的、乐观主义的认识。

对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的发展持赞扬态度者,视之为建立一个富足、自由的人类社会开辟了一条阳光普照的大道。

韦伯曾借用席勒的名句“为世界解除魔咒”来描绘西方社会理性化进程。

如果以科技为带动此进程走向普遍化的最重要动力,那么,“解除魔咒”之功应当归之于现代科技。

……

第二种是否定的、悲观主义的认识。

激进的反工业化、现代化者强调现代科技和工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批判者认为:

科学技术进步乃至整个现代工业文明导致一种以科技为主导的“科技理性”。

标准化、工具化、普遍主义和技术进步观念等等垄断了社会生活,造成冷冰冰的技术统治。

人类的创造反过来控制了人类。

——董正华编著《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选择材料中关于科技进步的一种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解析:

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找到材料中关于科技进步的观点,其次选择一个观点,如以“赞同科技进步是人类的福祉”为例,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的影响,分别从生产力、现代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市场)等角度进行分析,或者以“现代科学技术是人类的灾难”为例,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的影响,分别从环境、殖民、全球化的问题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根据论点,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

答案:

参考提示:

提示一:

赞同材料中关于科技进步是人类的福祉这一肯定的、乐观主义的观点。

(结合几次科技进步的进程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加以论证)如:

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给人类物质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科技进步也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了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推动了世界的现代化进程;科技进步的传播也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加速了其现代化进程,从而为整个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提供了持久的动力。

(12分)

提示二:

赞同材料中关于科技进步是人类的灾难的这一否定的、悲观主义的观点。

(结合几次科技进步的进程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加以论证)如:

科技进步拉开了人与环境的距离,认为可以凭借科学和技术的力量认识、控制、改造整个世界。

对能源的浪费性使用,对环境的毁灭性破坏。

从煤烟污染、工业“三废”污染、石油、化工、毒气污染,到农药污染、核污染和噪声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生命健康受到了严重威胁。

科技进步虽然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矛盾,但从长远来看,体制性的矛盾和危机是无法依靠物化的技术环境来根除的。

(1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