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安全管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0292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手术安全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手术安全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手术安全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手术安全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手术安全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手术安全管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手术安全管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手术安全管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手术安全管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手术安全管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手术安全管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手术安全管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手术安全管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手术安全管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手术安全管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手术安全管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手术安全管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手术安全管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手术安全管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手术安全管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手术安全管理.docx

《手术安全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术安全管理.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手术安全管理.docx

手术安全管理

手术安全管理

一、术前讨论制度

二、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程序

三、手术医师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制度及程序

四、手术风险评估制度

五、手术部位识别标示制度

六、术后并发症管理制度

七、急诊手术管理制度与程序

八、非计划再次手术管理制度

九、手术查对制度

十、手术或有创操作前沟通制度

十一、手术正点制度

十二、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手术室管理

一、手术室工作制度

二、消毒隔离制度

三、手术室交接班制度

四、手术患者安全转运制度

五、手术物品清点制度

六、手术留送标本制度

七、手术室安全用药制度

八、手术室用血查对制度

九、手术室弹性排班制度

十、手术预约制度

十一、手术室术前访视制度

十二、手术体位安全管理制度

十三、术中无菌操作原则

十四、无菌物品管理制度

十五、手术室器械外借制度

十六、手术室着装管理规定

十七、手术室专业护士准入制度

十八、手术室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十九、层流手术室管理制度

二十、手术间管理制度

二十一、感染手术管理制度

二十二、硬式内镜清洗工作制度

二十三、硬式内镜的清洗程序

二十四、手术患者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的应急预案

二十五、手术室突发意外事件应急预案

二十六、手术中突然停电应急预案

二十七、手术室火灾应急预案

麻醉科管理

一、麻醉科工作制度

二、室内质控制度

三、麻醉操作分级管理制度

四、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

五、麻醉医师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制度及程序

六、麻醉方案审评制度

七、会诊制度

八、急救复苏抢救管理制度

九、麻醉恢复室工作制度

十、麻醉术前访视制度

十一、麻醉术前讨论制度

十二、麻醉知情同意书签字制度

十三、麻醉记录单管理制度

十四、麻醉后随访制度

十五、麻醉病例讨论制度

十六、药品管理制度

十七、疼痛治疗管理制度

十八、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十九、麻醉差错事故防范制度

二十、麻醉记录单管理制度

二十一、麻醉科信息管理制度

二十二、麻醉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二十三、麻醉科消毒隔离制度

 

手术安全管理

一、术前讨论制度

1、对于二级以上手术、特殊手术(以我院《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程序》中规定的范围为准),必须进行术前讨论。

2、对于疑难、复杂、重大等手术,病情复杂需相关科室配合者,应提前邀请麻醉科、手术室及有关科室人员会诊,并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3、讨论由科主任或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持,组织相关人员参加,手术医师、责任护士必须参加。

4、讨论时,主管医师应准备好必要的检查资料,有重点地介绍病情,并提出自己或专业小组的诊断及治疗方案。

5、讨论内容包括:

诊断及其依据;手术适应征;手术方式、要点及注意事项;手术可能发生的危险、意外、并发症及其防范措施;麻醉方式的选择,手术室的配合要求;术后注意事项,患者思想情况与要求等;检查术前各项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

6、各级医师可充分发言,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主持人最后总结完善、确定治疗方案。

7、将讨论结果记录于记录本及病历中。

各级医师必须遵守、落实讨论制定的治疗方案,如术中须改变手术方式或扩大手术范围,必须请示主持讨论的医师,并告知患者及家属,签字同意后方可进行。

二、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程序

为了确保手术及有创操作安全和质量,加强我院各级医师的手术及有创操作管理,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规定,制定本制度。

1、手术分级

根据卫生部关于《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要求,医疗机构应建立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风险性和难易程度不同,手术分为四级:

一级手术:

技术难度较低、手术过程简单、风险度较小的各种手术。

  二级手术:

技术难度一般、手术过程不复杂、风险度中等的各种手术。

  三级手术:

技术难度较大、手术过程较复杂、风险度较大的各种手术。

  四级手术:

技术难度大、手术过程复杂、风险度大的各种手术。

2、手术医师分级

所有手术医师均应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

依据本科室医疗人员其受聘卫生技术资格、相应技术岗位工作年限、技术能力、专业特长等,授予相应的手术权限。

(1)住院医师

  ①低年资住院医师:

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获得硕士学位、曾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内者。

  ②高年资历住院医师:

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或获得硕士学位、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曾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上者。

  

(2)主治医师

①低年资主治医师:

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

  

②高年资主治医师:

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

  (3)副主任医师:

①低年资副主任医师:

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

②高年资副主任医师:

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者。

(4)主任医师:

受聘主任医师岗位工作者。

3、各级医师手术权限

  

(1)低年资住院医师:

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可主持一级手术。

  

(2)高年资住院医师:

在熟练掌握一级手术的基础上,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可逐步开展二级手术。

  (3)低年资主治医师:

可主持一级手术,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逐步开展二级手术。

  (4)高年资主治医师:

可主持二级手术。

(5)低年资副主任医师:

可主持二级手术,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可主持三级手术。

(6)高年资副主任医师:

可主持三级手术。

  (7)主任医师:

可主持三级手术以及一般新技术、新项目手术或经主管部门批准的高风险科研项目手术,在特殊情况下可主持部分四级手术。

  (8)对资格准入手术,除必须符合上述规定外,手术主持人还必须是已获得相应专项手术的准入资格者。

4、手术审批权限

手术审批权限是指对拟施行的不同级别手术以及不同情况、不同类别手术的审批权限。

(1)常规手术

①四级手术:

科主任主持进行术前讨论,须填写《手术审批单》,签署意见后报医务科审核,分管副院长审批,医务科备案。

由高年资副主任医师及以上医师报批手术通知单。

②三级手术:

科主任审批,由副主任医师及以上医师签发手术通知单。

③二级手术:

科主任审批,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报批手术通知单。

④一级手术:

科主任审批,低年资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报批手术通知单。

各级医师在实施手术过程中遇到未预测的特殊情况,需施行的手术超出自己的手术权限时,应立即口头上报请示,由具备实施手术的相应级别的医师主持手术;紧急抢救生命的手术,按照急诊手术规定处理。

术后24小时内完善相应的手术审批手续。

(2)特殊手术: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的可视作特殊手术,须按照四级手术审批、管理。

①被手术者系外宾、华侨、港、奥、台同胞的;

②被手术者系特殊保健对象如高级干部、著名专家、知名人士等。

③各种原因导致毁容或致残手术的;

④存在医疗纠纷医患的;

⑤非计划重返手术室的;

⑥高风险手术(是指手术科室经科主任认定的存在高度风险的任何级别的手术);

⑦外院专家来院手术的(异地行医必须按执业医师法有关规定执行);

⑧属于科室本年度新技术、新项目及科研项目手术;

⑨年龄大于75岁的三级以上的手术。

(3)急诊手术

原则上应有具备实施手术的相应级别的医师主持手术,但在需紧急抢救生命的情况下,在上级医生暂时不能到场主持手术期间,任何级别的值班医生在不违背上级医生口头指示的前提下,有权、也必须按具体情况主持其认为合理的抢救手术,不得延误抢救时机。

术后24小时内完善相应的手术审批手续。

(4)外出会诊手术

执业医师被邀请外出会诊手术,必须按照卫生部《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执业医师法》的规定执行,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在医务科备案。

手术医生所主持的手术不得超出本规定相应手术级别,不得应邀主持不具备相应手术级别的医疗机构开展超范围的手术。

5、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程序

(1)手术医生符合独立承担手术资格时,或手术医师根据前述有关条款需晋级承担上一级手术时,应当根据自己的资历、实际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等情况,书写述职报告,填写《巩义市人民医院手术医师资格申请审核表》,交本科主任;

(2)科主任组织科内专家对其技术能力讨论评价后,提交医务科;

(3)医务科组织专家组,对其进行理论及及技能的综合考核评估,考核合格者,提交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

(4)医务科复核认定后,提交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

(5)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主任签批;

(6)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结果院内公示;

(7)医务科备案。

6、监督管理

(1)医务科履行管理、监督、检查职责;

(2)按照本制度与程序对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进行准入和动态管理;

(3)不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其检查结果将纳入医疗质量考核项目中;

(4)对违反本规范超权限手术的科室和责任人一经查实,将追究科室负责人的责任,并按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控制方案》的相关规定处理,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违规人员个人承担相应的法律和经济配偿责任。

三、手术医师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制度及程序

实施手术操作权限化管理,是确保手术安全的有效措施,是手术分级管理的最终目的。

依据我院《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的规定,对手术资格分级授权实施动态化管理。

(一)手术医师能力评价:

1、手术医师能力评价时间为每两年复评一次。

2、评价标准:

(1)对本级别手术种类完成80%者,视为手术能力评价合格,可授予同级别手术权限;

(2)预申请高一级别手术权限的医师,除达到本级别手术种类完成80%以外,尚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①符合受聘卫生技术资格,对资格准入手术,术者必须是已获得相应专项手术的准入资格者;

②在参与高一级别手术中,根据手术级别需要依次从三助、二助、一助做起,分别完成该级别手术5例以上者;

③承担本级别手术时间满两年度;

④承担本级别手术期间无医疗过错或事故主要责任(以我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结果为准)

3、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取消或降低其手术操作权限:

(1)达不到操作许可必需条件的;

(2)对操作者的实际完成质量评价后,经证明其操作并发症的发生率超过操作标准规定的范围者;

(3)在操作过程中明显或屡次违反操作过程的;

(4)对本级别手术种类完成达不到50%的。

(二)工作程序:

1、科主任组织科内专家,根据上述规定,对科室《各级医师手术分级及手术范围》(指卫生行政部门对我院核准的诊疗科目内开展的手术)进行梳理、讨论,制定年度《各级医师手术分级及手术范围》,提交医务科;

2、医务科复核认定后,条件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

3、复核申请高一级别手术权限的医师,书写述职报告,填写《巩义市人民医院手术医师资格申请审核表》,交本科主任;

4、科主任组织科内专家对其技术能力讨论评价后,提交医务科;

5、医务科组织专家组(包括本学科专家、麻醉科、手术室、药剂科、感染办等相关专业),对其进行理论及技能的综合考核评估,考核合格者,提交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

6、对取消或降低手术操作权限的医师,科主任组织科内专家讨论,形成书面意见后,报医务科。

医务科组织专家组(包括本学科专家、麻醉科、手术室、药剂科、感染办等相关专业),对其进行理论及技能的综合考核评估后,重新确定其手术操作级别,由医务科提交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

7、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主任签批;

8、手术医师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结果院内公示;

9、医务科备案。

(三)监督管理

1、医务科履行手术医师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工作的管理、监督职责;

2、对违反本规定的相关人员调查处理,并按照医院《质量管理控制方案》的相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四、手术风险评估制度

为了保证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使患者手术风险得到科学客观的评估,特制定本制度。

1、手术患者都应进行手术负责评估。

2、医生、麻醉师对病人进行手术风险评估时要严格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影像与实验室资料、临床诊断、拟施手术风险与利弊进行综合评估。

3、手术风险评估填写内容及流程

(1)准备切开皮肤前,手术医师、麻醉师、巡回护士共同遵照“手术风险评估”制度规定的流程,实施再次核对手术类型与切口清洁程度、麻醉分级和手术时间等内容,并正确记录。

(2)第一步:

手术医师负责手术切口清洁程度的确认;

(3)第二步:

麻醉医师负责麻醉分级(ASA分级)的确认;

(4)第三步:

手术护士负责手术持续时间的确认。

4、医务科、护理部认真履行对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督与管理,提出持续改进的措施并加以落实。

5、《手术安全风险核对表》应归入病案中保管。

五、手术部位识别标示制度

为防止手术过程中患者及手术部位出现识别差错,确保手术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1、标示原则

(1)凡非经口腔、阴道、尿道等自然腔隙入路的手术,术前均需对手术侧或手术部位做标记;无法标记的手术部位,如口腔、眼睛、鼻腔等手术,可在同侧手术部位旁边标记。

(2)手术标记由术者或第一助手向患者及家属沟通,讲明手术标记的目的,并主动邀请患者及家属参与,核对患者的病历资料与腕带信息、手术名称及手术部位信息准确无误后,方可对手术侧或部位做标记。

(3)手术标示统一用龙胆紫或专用手术记号笔标记在手术切口部位,并请患者及家属参与认可。

(4)如遇过敏体质或皮肤状况不适宜标记、或标记部位在技术上或解剖角度来说是不可行的(例如,粘膜表面)等特殊情况下,可在病程记录中说明原因。

(5)手术室护士在病区接患者时,发现体表无标记时(排除特殊情况),禁止将患者接到手术室。

2、标记时间规定

(1)急诊手术:

术者或第一助手在决定手术后即刻进行标记;

(2)择期手术:

术者或第一助手在手术前一天完成标记。

3、标记核对程序

(1)手术室护士在病区接患者时,依据手术通知单和病历,与病房护士、患者及家属三方核对,确认手术部位体表标示是否正确,发现有疑问,立即与术者或第一助手联系,共同认定。

(2)术者、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在麻醉开始前,进行三方核对,特别确认涉及有双侧、多重结构(手指、脚趾、病灶部位)、多平面部位(脊柱)的手术部位,再次确认手术部位及体表标示,准确无误后方可开始麻醉,进行手术。

4、监管

医务科、护理部负责对本制度执行情况的督查,发现违规人员,按照医院质量控制管理方案处理;由此发生的医疗差错或引发的医疗纠纷,按相关规定处理。

六、术后并发症管理制度

术后并发症的管理,是围手术期管理的关键环节,预防和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促进病人早日恢复健康,使手术取得良好的效果,特制定本制度。

1、充分的术前准备,选择恰当的手术日。

(1)对疾病的诊断、手术方法、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进行充分的研究探讨,在术前讨论中体现。

(2)对病人及家属说明手术的重要性、可能取得的效果、手术方式、风险,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及术后恢复过程和预后,取得病人信任和配合,并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

(3)适应手术后变化的锻炼:

①练习床上大小便;②教会病人正确的咳嗽、排痰(深呼吸)的方法;③交待病人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证良好的睡眠;④戒烟、戒酒。

(4)胃肠道准备:

①术前12小时禁食,4小时禁饮;②术前排空大便或灌肠;③胃肠道手术,术前1~2天始进流质;④结肠或直肠手术,术前服用肠道制菌药。

(5)皮肤准备:

①术前一日督促或协助病人剪指甲、理发、沐浴、更衣;②手术区皮肤准备:

剃除或剪去毛发,清除皮肤污垢;备皮时间以术前两小时为宜,皮肤准备时间若超过24小时,应重新准备;

(6)术前全面手术风险评估:

对于可能影响术后恢复的合并症如肺炎、血糖异常、心脑血管病变、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应全面评估,适当准备,以降低术中、术后风险。

2、手术后处理,防治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1)在医师的指导下,摆放适宜的术后体位:

①颅脑手术:

取15~20度的头高脚低斜坡卧位;②颈胸手术:

多采用高半坐卧位,有利于呼吸;③腹部手术:

多采用低半坐卧位,以降低腹壁切口张力;④脊柱或臀部手术:

常采用仰卧位或俯卧位。

(2)术者在术后3天内亲自查看病人1~2次,麻醉医师术后第2日访视病人,观察病情变化有记录,以预防并发症发生。

一旦发生并发症应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3)术后连续记录3天病程记录,内容包括病人生命体征、病情变化、治疗方案及预防和处理并发症的措施。

(4)生命体征尚不稳定的或存在安全隐患的事故后患者,应入重症监护病房观察治疗,早发现、早治疗并发症,直到病情稳定。

(5)仔细检查伤口,了解切口情况,发现切口有渗血、渗液及时更换辅料。

主管医师应亲自换药,一些特殊伤口、复杂的换药应由主治医师或主任医师亲自处理换药,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6)加强术后感染的预防和处理,术后根据病情、病源微生物、药敏试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危重病人要及时进行实验室监测,避免二重感染。

(7)术后护理:

①详细了解麻醉种类、手术方式、手术过程、术中输液、输血和用药等情况;根据麻醉方式采取合适卧位;②接病人后及时观测生命体征,检查切口和引流管位置及固定情况;③根据手术大小、麻醉情况按常规监测生命体征、病情、切口和各类引流情况;一旦发现切口渗血、渗液及时汇报医师予以处理,并仔细、及时、准确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④根据病情和手术性质的需要认真做好手术后护理及术后康复指导。

(8)术后无特殊情况,在全面评估病情的前提下,鼓励病人床上活动或及早下床活动,并逐步增加活动量和活动范围。

①卧床活动:

病人麻醉消失,自动醒后开始,可进行深呼吸运动、有效咳嗽、翻身、四肢屈伸运动。

②离床活动:

根据手术种类及身体情况,在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后,先坐在床边做深呼吸和咳嗽,再在床边站立、行走,逐步增加活动范围、次数和时间。

(9)对于非计划重返手术的患者,严格按照医院《非计划再次手术管理制度》的规定执行。

医务科、护理部对本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管,发现术后并发症应当分析原因,明确责任,逐级追究,按照《医院质量管理控制方案》的相关规定执行。

七、急诊手术管理制度与程序

为提高急诊手术质量,确保急诊手术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特制定本制度。

1、急诊手术需要提前30分钟将急诊手术通知单送至手术室,并进行预约安排手术。

手术室在接到通知30分钟内做好人员和物品的准备工作。

2、急诊手术安排在急诊手术间进行。

在急诊手术间已占用的情况下,由手术室和急诊手术所在科室根据手术需要协助解决。

一般情况下,急诊手术所在科室的择期手术服从急诊手术需要。

其择期手术进行中,短时间内不能结束时,其他科室择期手术服从急诊手术需要。

3、紧急危重抢救手术,开通绿色通道,可先打电话通知,随后送手术通知单及电脑预约。

手术室优先妥善安排手术间,以免延误抢救时间,危及病人生命。

4、急诊手术没有表面抗原和输血前三抗体检结果者,按照感染手术进行手术间及物品处理和防护。

5、如无特殊情况,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拖延急症手术。

为保证急症手术的顺利进行,不得将择期手术按急症手术通知。

6、急症手术病人费用不足或身份不明时,应按照“先及时抢救,后补交费用”的原则救治,并向科主任、医务科汇报。

7、急症手术通知单需经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签字。

8、医务科、护理部负责对本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对违规行为按照《医院质量管理控制方案》的规定执行。

八、非计划再次手术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降低医疗风险,特制定本制度。

1、非计划再次手术是指在同一次住院期间,因各种原因导致患者需要进行计划外再次手术,原因分为医源性因素,即手术或特殊诊治操作造成严重并发症必须施行再次手术;非医源性因素,即由于患者病情发展或出现严重术后并发症而需要实施再次手术。

2、凡是进行非计划再次手术患者,手术科室一律按照我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中四级手术进行审批管理,并填写《非计划再次手术上报表》,术后48小时上报医务科备案。

未履行手术审批程序,手术室禁止接病人。

紧急情况下,手术科室主任电话汇报医务科科长,医务科电话通知手术室,方可接病人,术后24小时内补齐手术审批程序。

3、科室要对此类病例进行认真讨论,实行患者病情评估与术前讨论制度,遵循诊疗规范制定诊疗手术方案,依据患者病情变化和在评估结果调整诊疗方案,必要时由医务科组织院级病例讨论。

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工作,避免出现因沟通不及时或不清楚而出现的纠纷。

4、非计划再次手术必须按照我院《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流程》的规定主动上报,并记录在《不良事件报告登记本》上,内容包括住院号、患者姓名、手术名称、手术时间、再次手术名称、再次手术时间、上报时间、原因分析及(或)整改措施、术者签名等。

5、手术科室在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后,应本着客观的态度从疾病的评估、术式的选择、围手术期的管理、并发症的处理机感染控制等各层面进行认真分析讨论,以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认真整改,从而提高手术质量,减少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

6、严格实行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规范,责任到每一位医师,把“非计划再次手术”作为术者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条件之一。

如果发生医源性“非计划再次手术”,延迟半年授权;发生技术事故,则对手术资格降级处理。

7、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管理由医务科牵头,护理部、麻醉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室及各手术科室协作管理。

对瞒报、漏报的病例,按照《医院质量管理控制方案》的相关规定处理。

医务科负责再次手术的管理病例的收集、监控,组织对再次手术的调查、干预、督导整改等工作。

每半年组织开展一次“非计划再次手术”的讨论分析会,查找原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出整改措施。

非计划再次手术将做为手术科室年度质量考核指标之一。

九、手术查对制度

手术患者的查对是一项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涉及到医生、病房护士、手术室护士和麻醉医生,贯穿整个手术过程。

为预防错误手术的发生,确保手术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1、病区查对:

(责任人:

手术医生、责任医生、责任护士)

(1)术前一天,责任医生查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腕带、知情同意书、影像等辅助检查资料是否按规定准备齐全;上述资料中,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病历号、床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信息准确并相互一致,查对情况在术前病程记录中体现。

(2)术前一天下午,病房责任护士再次核查上述内容,确保各项资料的齐全和信息的相互一致性,查对情况在术前护理记录中体现。

(3)手术部位的标记:

手术当天,手术医生与责任护士携带住院病历到病房,通过患者或家属自报姓名、查腕带、床头牌,核对病历信息、诊断、手术方式及部位,用龙胆紫或不褪色的记号笔标记手术切口,并主动邀请患者或家属参与认定。

2、病区交接查对(责任人:

病房护士、手术室巡回护士)

(1)根据手术通知单所定时间,手术室护士提前到病房接患者。

(2)手术室护士、病房护士及患者或家属,共同进行三方核对,通过患者自报姓名、查腕带、床头牌,逐项核对手术通知单与病历信息,再次确认手术部位标示。

(3)病房护士与手术室共同核对病历、影像等辅助检查资料及术中特殊用药等物品,进行交接,并在《手术护理记录单》中记录、签名。

(4)病房护士与手术室护士共同检查病人皮肤状况并询问禁食等情况。

3、手术室查对(责任人:

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手术室巡回护士)

(1)实施麻醉前,由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和手术室巡回护士三方参加,由麻醉师宣布开始小组核对。

麻醉师根据“患者知情同意书”内容,提供患者姓名、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等信息,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巡回护士共同确认,核对腕带,并主动邀请患者共同参与认定。

手术医生将核对情况记录在《手术安全核对表》中并签名。

(2)手术开始前,由手术医生执行叫停程序,宣布开始小组核对。

手术医生复述病人信息、手术方式及手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