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真题分类题库考点10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0673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题库考点10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题库考点10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题库考点10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题库考点10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题库考点10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题库考点10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题库考点10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题库考点10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题库考点10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题库考点10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题库考点10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题库考点10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题库考点10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题库考点10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题库考点10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真题分类题库考点10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题库考点10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题库考点10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考点10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2014·天津文综·T3)1500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但途中在赤道海流冲击下离开了航道,结果漂流到南美洲东部。

他登陆后宣布该地为本国领地。

这位航海家应属于 (  )

A.西班牙B.葡萄牙C.荷兰D.英国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

解答的关键是对1500年占领南美洲东部这一地区的判断。

【解析】选B。

南美洲东部地区是巴西,1500年西班牙并未在此建立殖民地,由此可知A不正确。

16世纪初期,葡萄牙在巴西建立了殖民统治,至今葡萄牙语仍是巴西的官方语言,故B正确。

荷兰的势力在17世纪达到鼎盛,曾在1624年、1630年控制巴西,C可以排除。

英国崛起于17世纪,称雄的时间要晚于荷兰,这与材料中的时间显然不符,故D错误。

2.(2014·江苏单科·T17)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

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

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  )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B.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C.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D.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解题指南】本题主要考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解题的关键是对两次工业革命区别的理解。

【解析】选D。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大量新成果应用于技术领域发生的,这是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区别。

从材料中“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指第二次工业革命。

A发生在17世纪,B发生在16-17世纪,显然不符合题意。

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主要依据实践经验,且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C错误。

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推动了电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的科学前提。

3.(2014·四川文综·T10)下图是某国两个城市的人口总数变化示意图。

这两个城市最可能是 (  )

A.北京、上海B.东京、大阪

C.利物浦、曼彻斯特D.莫斯科、圣彼得堡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答关键:

关注图中的时间1850年,判断受工业革命影响最大的城市应该是英国的城市。

【解析】选C。

结合地理知识,知道选项中涉及了中国、日本、英国和俄国的城市,1850年只有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其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而中国、日本和俄国还没有开始工业革命或进展缓慢,故选C。

4.(2014·浙江文综·T20)某《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①公共汽车②火箭的一级③火车车厢④公共马车。

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当是 (  )

A.①③④②B.③②①④C.④①③②D.④③①②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近现代西方科技的发展。

解答关键:

掌握近现代西方科技发展的成就等基本史实。

【解析】选D。

汽车诞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现代火箭最早诞生于20世纪,火车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马车在工业革命前就出现了,因此选D。

5.(2014·浙江文综·T2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

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  )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答关键: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选B。

材料的主旨是“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使国家和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可见强调的主要是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A、C、D的表述虽然都能在材料中找到依据,但都仅仅是材料所反映的一个方面,都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

因此选B。

6.(2014·福建文综·T19)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里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

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  )

A.缩小城乡差距

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推动城市化进程

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历史作用。

解答关键在于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和运用。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发现,铁路火车把乡村的人们不断地带入人口规模越来越大的城市,这正是城市化的表现。

故选C。

7.(2014·课标全国文综Ⅱ卷·T33)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

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

这说明 (  )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涉及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答时注意时间信息“19世纪初”和题干中的历史现象,结合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作出判断。

【解析】选A。

由题干提供的历史情境可知这是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变化,工业革命实现了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这是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之一,也是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就。

材料中并未体现妇女解放,而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之一,故B、C不正确。

家庭手工业至今依然存在,只不过不是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故D不正确。

8.

(2014·四川文综·T11)右图形象地刻画了1936年美国电影《摩登时代》的主题。

该电影 (  )

A.肯定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进步

B.揭示了工人被机器所异化的命运

C.宣传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成效

D.以悲剧手法描绘了工人的生活状况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答关键:

观察图中人物身体的左半边所蕴含的信息。

【解析】选B。

本题最大的干扰项是C,但《全国工业复兴法》所包含的基本史实与图中信息不符,故不选C;图中的人物被机器左右了生活,不能体现A;从常识可判断电影《摩登时代》是喜剧手法,故D不正确;图中的男子面带微笑,但是自己身体的一半已经布满了螺丝钉;一半是正常人。

说明了以喜剧的方式展现工人服从于机器,再联系《摩登时代》的情节,所以B正确。

9.(2014·广东文综·T39)(27分)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的学者孔多塞将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作为一个历史阶段。

他对这一历史阶段作了如下概述:

印刷术的发明,推广了人类的智慧成就,把教育从各种政治束缚和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后,许多学者迁居欧洲,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地理大发现增进了人们的知识;宗教革命促进了思想自由。

(1)结合材料一分析孔多塞是从什么角度概述历史的。

请从不同于孔多塞的角度,简述“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

(8分)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苏俄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知识点。

解答关键要抓住题目设问中的关键词,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解析】第

(1)题,运用不同史观来评价“地理大发现”。

答案:

(1)知识进步角度,孔多塞描述历史事件时注重它们对知识的影响。

影响:

增进世界各地的交往和文明融合,西欧崛起,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带来灾难,世界市场略见雏形。

10.(2014·江苏单科·T23)(13分)在英国现代化过程中,以圈地运动为发端的农业变革与工业革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阔的和公有的土地和公有草地分布得如此零散和混杂,以致不能方便地和有效地加以利用;再者,这些土地……采取圈围就能获得很大的改良。

同时,如将上述(土地)……加以分开、圈围,并在有关人员中按其各自的产业,对公有地的权利和其他利益进行分配,那就会对上述有关人员均有好处。

但是这一点如无议会的帮助和授权就不可能做到。

——辜燮高等选译《一六八九——一八一五年的英国》

材料二 地主们土地上的矿产和农产品需要运到城市和工业区去,他们所需要的农业设备和工业品也需要运进来,因此对修建公路、运河和铁路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

……18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促进了乡村银行的发展,地主和农民手中的游资通过银行的渠道集中起来,为蓬勃发展的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提供了资本。

——王章辉《工业化历程》

材料三 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

……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

——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圈地者”圈地的理由,并指出影响圈地运动扩大的关键因素。

(4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

(4分)

(3)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

(3分)

(4)综观英国现代化的基本过程,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

综合上述材料,从纵横两方面说明它们的关系。

(2分)

【解题指南】本题主要考查了英国的工业革命。

解题的关键是如何客观理解圈地运动的历史影响。

【解析】第

(1)题答案可以从材料中概括得出。

(2)题可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分析出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在资金、原料、市场、交通方面的影响。

第(3)题,材料中那些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

另外两点答案在材料中也很容易找到。

第(4)题从横向看,答案不难得到。

从纵向看,要仔细分析材料三的内容,如同样是工业革命对农业变革的影响,先是旧式手工业者的破产,后有大农场的出现,再有农业机械的增多,说明这种影响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体现形式。

答案:

(1)理由:

圈地有利于有效利用土地;进行土地改良;土地权益的再分配。

因素:

议会立法。

(2)作用: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资本、市场、劳动力等条件。

(3)推动:

促进英国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瓦解;有利于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推动农业机械化。

(4)关系:

横向关系:

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彼此促进。

纵向关系:

在不同时期,彼此关系的体现方式不同,但贯穿了现代化基本进程

11.(2014·四川文综·T14)(30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

参照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

(10分)

【解题指南】本题通过提供史学研究方法为切入点,考查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这三类能力,考查了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跨度非常大,以能力统率知识。

解答关键:

每答一个问题时,学生都必须读懂题干,便于解题。

【解析】第

(1)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叙述能力,以“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为主题,从图一中给出的历史事件中,找出分别与主题的关系,再叙述出来即可。

答案:

(1)(10分)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显示出全球化开始时的无序状态。

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

19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

20世纪中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

20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

12.(2014·山东文综·T39)(22分)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

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

史论

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

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

(1)指出英国在世界奴隶贸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国内因素。

(4分)

(2)说明奴隶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6分)

(3)分析指出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经济原因。

(4分)

(4)对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加以评述。

(8分)

【解题指南】本题通过宏观情境的创设,从时间的维度出发,考查了奴隶贸易在英国兴衰的历程,又从空间维度让学生探讨了奴隶贸易对英国、亚非拉地区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解答关键是结合英国与世界发展与奴隶贸易的关系将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相融合,内部和外部因素相连接,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在对奴隶贸易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准确评价。

【解析】第

(1)题注意参与奴隶贸易的主要是欧洲国家,国际因素主要考虑欧洲层面即可。

(2)题,要求学生对历史问题能一分为二辩证地分析,奴隶贸易导致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和亚非拉地区的落后,这只是奴隶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之间最为直接的一种联系,一定程度上说它只是一种历史表象。

由于奴隶贸易,导致世界各地区间经济的长期不平衡发展,这才是奴隶贸易对世界经济最为深远的影响,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

两个视角体现了对同一历史问题理解深刻性的差别性。

第(3)题,实质上是对工业革命发生、发展条件的考查,需要学生对历史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

第(4)题侧重于对历史观点的评论,要求学生对历史现象要有批判性思维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作答时要从历史叙述者所处立场、态度等出发,去探究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本质特征。

不同的史观即代表观察历史问题的不同立场、态度和角度。

解答时能够找准“欧洲中心论”、全球两个视角,特别是后者更是解题关键。

答案:

(1)国际因素:

西班牙、葡萄牙等老牌殖民国家衰落,英国在海外殖民争夺中逐渐取得优势地位;

国内因素: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经济迅速发展。

(2)影响:

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3)原因: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需要更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商品输出成为英国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和手段。

(4)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站在欧洲的立场上,过分强调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无视亚非拉等地区对世界发展做出的贡献,其观点具有片面性。

近代欧洲的制度创新、经济发展和思想进步对世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奴隶贸易等史实表明,欧洲的“中心”地位及其对世界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剥削和血腥掠夺基础之上的。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和交流不断加强,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13.(2014·北京文综·T37)(36分)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

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

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

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

(1)概括材料一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

(8分)

材料二 

(2)阅读图一至图四,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14分)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解答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其不同的时代特征。

【解析】第

(1)题材料中涉及了三个文明对世界的认知,其中包括对神灵的重视、对所处文明在世界位置的认识及地理范围的有限性等。

由它们对自身之外的地区认识模糊,可知当时各文明之间缺乏足够的联系。

(2)题四幅图片中分别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世界贸易路线,可以从历史时期、主要贸易路线及这一贸易路线的成因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解读,语言要有概括性,条理清晰。

答案:

(1)各文明都认为神灵在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能清晰认知的世界范围相对狭小;与其他文明之间缺乏交往和认识。

(2)示例1:

公元1400年之前,古代人类活动分为若干区域,彼此虽有联系但不密切。

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但欧亚与非洲、美洲的直接交往较少;贸易以农业和手工业产品为主;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贸易为主,缺乏稳定的洲际贸易路线。

这与生产力水平低下关系密切。

1400-1800年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欧洲人将贸易范围扩展到全世界。

他们通过三角贸易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白银、黄金,并用来购买亚洲商品运回欧洲。

中国和印度曾经成为白银汇集的中心。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20世纪,在工业革命推动下,新的交通工具和贸易路线出现了。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支配地位。

印度和中国等地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起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革命使得世界联系有了突破性发展,网购让洲际贸易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

这一时期美国在世界贸易中保持了领先地位。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迅速发展壮大。

示例2:

从发展程度看,世界贸易经历了从局部、间断、缓慢逐渐向全局、密切、快速的发展过程。

古代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贸易以地方物产交换为主,与其他地区联系较少。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这与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等因素密不可分。

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出全球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成为更先进的联系方式。

从贸易过程中反映的科技进步看,古代贸易借助人力和自然力,近代则以工业文明成果为主,如轮船、火车等。

20世纪90年代后,网购成为更便捷的贸易方式。

从贸易中心的变化看,古代以区域贸易为主,没有世界性贸易中心。

1400-1800年间,中国和印度是白银流向的中心,西班牙和葡萄牙一度成为大西洋贸易的中心。

工业革命以后,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后来美国又取而代之。

如今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14.(2014·海南单科·T28)(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初,德意志仍然是一个政治分裂、经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

1807年,德意志邦国之一的普鲁士进行了农奴制改革,率先踏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他一些邦也相继进行了类似的改革。

1834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宣告成立,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德意志的工业化进程由此开始,并对政治统一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摘编自李工真《德意志道路:

现代化进程研究》

材料二 1870年以后,德国工业化进程加速,通过普法战争,德国从法国夺取了矿产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获得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统一后的德国继续扩大军费支出,大大刺激了与军火生产有关的重工业。

军事上的需要使铁路和海运获得迅速发展,进而带动了钢铁、机器制造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发展。

由于德国工业化起步较晚,这使得它能够集中力量投资于新兴产业,因此电气、化工等现代化工业部门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19世纪后半期,德国在学习外国先进科技的基础上,完成了科学研究向应用转变的重大突破,新的科学发现很快就能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德国工业化启动的特点。

(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70年后德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9分)

【解析】第

(1)题,依据材料一中“普鲁士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其他一些邦也相继进行了类似的改革”“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并对政治统一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并结合英国工业化特点,从改革、资本积累以及政治条件等角度概括特点。

(2)题,依据材料一中“对政治统一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以及材料二中“获得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军事上的需要使铁路和海运获得迅速发展,进而带动……重工业部门的发展”“完成了科学研究向应用转变的重大突破,新的科学发现很快就能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等信息,从政治条件、资金获取、交通运输以及科学技术等角度来归纳原因。

答案:

(1)自上而下推行改革为工业化创造条件;主要依靠内部进行资本积累;缺乏有利的政治条件。

(3分)

(2)德国统一及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统一市场和制度保障;通过普法战争获得煤铁矿区及巨额赔款,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源和资金;交通运输与军事工业推动重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

(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