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0807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docx

《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docx

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

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

第六章节治军篇

第一节以治为胜

1、以治为胜。

……所谓治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麾,虽绝成陈,虽散成行。

《吴子-治兵第三》

2、进有重赏,退有重刑,行之以信。

审能达此,胜之主也。

同上-

3、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

同上-

4、古者,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故德义不相逾。

《司马法天子之义第二》

5、恒胜有五:

得主专制,胜。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篡卒》

6、兵之胜在于篡卒,其勇在于制,其巧在于势,其利在于信,其德在于道,其富在于亟归,其强在于休民,其伤在于数战。

同上

7、使民内畏重刑,则外轻敌。

故先王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

刑重则内畏,内畏则外坚矣。

《尉缭子-重刑令第十三》

8、军中之制,五人为伍,伍相保也;十人为什,什相保也;……夫什伍相结,上下相联,无有不得之奸,无有不揭之罪。

父不得以私其子,兄不得以私其弟,而况国人?

聚舍同食,焉能以干令相私者哉?

《尉缭子-伍制令第十四》

9、故有罪者不怨上,受赏者无贪心,则列陈之士,皆轻其死而安难,以要上事:

为兵之极也。

《管子-七法第六》

10、军国之要,察众心,施百务。

《三略-上略》

11、士不选练,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集,趋利弗及,避难不毕,前击后解,与金鼓之指相失,引不习勒卒之过也,百不当十。

《汉书》卷四十九,《晁错传》

12、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敌也;卒不可用,以其将予敌也;将不知兵,以其主予敌也;君不择将,以其国予敌也。

四者,兵之至要也。

《汉书》卷四十九,同上。

13、故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将卒吏民,动静如身,乃可以应敌合战。

《淮南子》卷十五,《兵略训》

14、良将之用卒也,同其心,一其力,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

同上。

15、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则不劝而自战矣。

若将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谋不用,群下谤议,谗匿慝互生,虽有汤、武之智,而不能取胜于匹夫,况众人乎?

《将苑-和人》

16、军中不容冗食。

一夫冗食,二、三人饷之,尚或不足。

《梦溪笔谈》卷十一,《官政一》

17、陛下为社稷之计,宫中用度皆从贬损,而有司复多置军官,不恤妄费,甚无谓也。

或谓军官之众所以张大声威,臣窃以为不然。

不加精选而徒务其多,缓急临敌其可用乎?

《金史》卷一百九,《完颜素兰传》

18、任将之道固重,针必任之专、信之笃,然后可以成功。

《明太祖宝训》卷六,《武备》

19、以将对兵言,贵乎练心;以兵对敌言,贵乎练气。

《止止堂集-愚愚稿-大学经解》

20、必练将为重而练兵次之。

夫有得彀之将,而后有入彀之兵。

练将譬如治本,本乱而末治者,未之有也。

《纪效新书》(十四卷本)卷十四,《练将篇》题解

见P523页评述。

“以治为胜”是著名军事家吴起提出的治军主张。

强调军队令行禁止,进退有节,赏罚严明,内部团结,并以之作为基本的管理原则和方法。

“以治为胜”作为封建军队的治军思想,是历史性的进步,其内容甚广泛,表现在各个方面,诸如上下“同心”的管理教育,“教戒为先”的训练思想,“信赏明罚“的军纪军法,“简募良才”的任人标准,以及“爱卒”、“善俘”等。

主要是:

在政治上,强调要“忠于王”、“以要君事”,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在军队内部,强调将帅要与士卒“同其心,一其力”,“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将卒吏民,动静如身,乃可以应敌合战”。

为了求得这种“同心”、“同力”,那就应“察众心,施百务”,关心士卒的痛痒。

认为严刑峻法从来是封建军队治军的不二法门,无论行军,宿营,尤其是作战,都有各种军事法规和战场纪律,其理论根据就是:

“刑重则内畏,内畏则处坚矣”。

为了控制军队,实行什伍连保连坐制度,以防止出现“干令犯禁者”。

封建军队内部官兵之间,上下之间,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往往借助于峻法酷刑,因此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治理。

只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人民军队,才有良好的军内外关系和自觉的纪律。

但是,“以治为胜”反映了重视治理、积极治理、多方面治理军队的思想,还是有价值的。

第二节兵役

1、凡兵,制必先定。

制先定则士不乱,士不乱则刑乃明。

《尉缭子-制谈第三》

2、古者,以田赋出兵,故兵农为一。

无事则负耒而耕,有事则荷戈而战。

何民而非兵,何兵而民耶?

《登坛必究》卷十六,《辑军制说》

3、兵民之分,自秦汉。

第三节将帅

一、选将任将

1、无求备于一人。

《论语-微子》

2、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孙子兵法-谋攻篇》

3、故知兵之交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孙子兵法-作战篇》

4、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孙子兵法-计篇》

5、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孙子兵法-计篇》

6、夫总文武者,军之将也。

……得之国强,去之国亡,是谓良将。

《吴子-论将第四》

7、上贵不伐之士,不伐之士,上之器也。

苟不伐则无求,无求则不争。

《司马法-天子之义第二》

8、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

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六韬-文韬-举贤第十》

9、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

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故置将不可不察也。

《六韬-龙韬-论将第十九》

10、将有五材十过。

……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

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

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人任人者。

11、知之有八征:

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详;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洒,以观其态。

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六韬-龙韬-选将第二十》

12、置将不善,一败涂地。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13、兵法曰:

“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

”繇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

《汉书》卷四十九,《晁错传》

14、军无適主,一举可灭。

《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

15、良将之为政也,使人择之,不自举;使法量功,不自度。

故能者不可蔽,不能者不可饰,妄誉者不能进也。

《太平御览》卷二百七十三,诸葛亮《兵要》

16、克敌之要,在乎将得其人;驭将之方,在乎操得其柄。

将非其人者,兵虽众不足恃;操失其柄者,将虽材不为用。

兵不足恃,与无兵同;将不为用,与无将同。

将不能使兵,国不能驭将,非止费财豫寇之弊,亦有不戢自焚之灾。

《陆宣公奏议》卷一,《奏草-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

17、兵家所利,随其长短而用之也。

是以,善抚恤者,勿频斗,虑其劳疲而无勇也;善保守者,勿使进攻,虑其迟缓而不猛也;多方者,勿使与于决事,虑其犹豫也;多勇者,勿与谋,虑其过轻也。

《虎钤经》卷之一,《人用-第三》

18、夫大将受任,必先料人,知其材力之勇怯,艺能之精粗,所使人各当其分,此军之善政也。

《武经总要》前集卷一,《制度一-料兵》

19、唐及五代至于国朝,征伐四方,立功行陈,其间名将多出军卒,只于军中自可求将。

凡求将之法,先取近禁军。

《登坛必究》卷十二,《任将》引宋欧阳修语。

20、至治之时,常不忘于武备;用兵之要,在先择于将臣。

《欧阳修全集-内制集-除李端懿宁远军节度使知澶州制》

21、有贤豪之士,不须限以下位;有智略之人,不必试以弓马;有山林之杰,不可薄其贫贱。

《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准诏言事上书》

22、天下之实才,不可以求之于言语,又不可以较之以武力,独见之于战耳。

战,不可得而试也。

是故,见之于治兵。

《苏东坡全集-应诏集-策别二十》

23、其择人有四事:

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判。

……武官则受于兵部,……取其躯干雄伟、应对详明、有骁勇材艺及可为统帅者。

《通志》卷五十八,《选举一》

24、智勇兼备者,使之典兵;活泼乔捷者,使之看守辎重;愚钝之人则付之以鞭,使之看守牲畜。

《多桑蒙古史》第一卷宗第十章,引成吉思汗语。

25、古者因事设官,量能授职,无清浊之殊,无内外之别,无文武之异《文献通考-自序》

26、将必择有识、有谋、有仁、有勇者。

有识,能察几于未形;有谋,能制胜于未动;有仁,能得士心;有勇,能摧坚破锐。

兼是四者,庶可成功。

《明太祖定训》卷六,《武备》

27、国之所恃者兵,兵之所赖者将。

将得其人,则兵无不精,兵无不精,则国威自振,而虏寇之患自平矣。

《明经世文编》卷三十三,《于忠肃公文集一-建置五团营疏》

28、欲得良将而用之,必不以远而遗,不以贱而弃,不以仇而疏,不以罪而废。

《大学衍义补辑要》卷十一,《不严武备》下《将帅之任》

29、夫军旅之任,在号令严一,赏罚信果而已。

慎择主帅,授钺分?

P549,当听其所为。

《王阳明全集》卷十四,《辞免重任乞恩养病疏》

30、人之才能,自非圣贤,有所长必有所短,有所明必有所蔽。

……故曰:

用人之仁去其贪,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

夫求才于仓卒艰难之际而必欲拘于规矩绳墨之中,吾知其必不克矣。

《王阳明全集》卷宗九,《陈言边务疏》

31、任力者劳,任人者逸。

善任人者,总其纲,则万目张;握其纪,则万目起。

虽治千百万众,何以劳为!

《阵纪》卷二,《众寡》

32、全才者有几?

夫一人之身,才技有长短,处事亦有工拙。

有阵中之勇者,于理国则拙而无用;有宜于国中者,于从军则无用矣。

自是任用,皆随其材。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之二,乙卯年十一月

评述:

P552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二、将帅修养

1、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

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孙子兵法-地形篇》

2、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

凡引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

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

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地形篇》

3、故将有五危:

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

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

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九变篇》

4、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吴子-治兵第三》

5、夫总文武者,军之将也。

兼刚柔者,兵之事也.主人论将,常观于勇。

勇之于将,乃数分之一耳。

夫勇者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未可也。

故将之所慎者五:

一曰理,二曰备,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约。

理者,治众如治寡;备者,出门如见敌;果者,临敌不怀生;戒者,虽克如始战;约者,法令省面晃烦。

受命而不辞,敌破而后言返,将之礼也。

故事出之日,有死之荣,无生之辱。

《吴子-论将第四》557

6、凡战,胜则与众分善;若将复战,则重赏罚。

若使不胜,取过在已;复战则誓,已居前,无复先术。

胜负否反,是谓正则。

《司马法-严位第四》

7、将者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力,无力则三军之利不得。

故德者,兵之手也。

《孙膑兵法》下编,《将义》

8、智不足,将兵,自恃也。

勇不足,将兵,自广也。

不知道,数战不足,将兵,幸也。

夫安万乘国,广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

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此王者之将也。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八阵》559

9、将受命之日忘其家,张军宿野忘其亲,援枹而鼓忘其身。

《尉缭子-武议第八》

10、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辐辏并进,则明不蔽矣。

《六韬-文韬-大礼第四》

11、将已受命,……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

《六韬-龙韬-立将第二十一》

12、不知战攻之策,不可以语敌;不能分移,不可以语奇;不通治乱,不可以语变。

故曰:

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不智,则三军大疑;将不明,则三军大倾;将不精微,则三军失其机;将不常戒,则三军失其备;将不强力,则三军失其职。

《六韬-龙韬-奇兵第二十七》

13、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六韬-龙韬-立将第二十一》

14、将无虑则谋士去,将无勇则士卒恐,将妄动则军不重,将迁怒则一军惧。

《军谶》曰:

“虑也,勇也,将之所重;动也,怒也,将之所用。

”此四者,将之明诫也。

《三略-上略》

15、将能清,能静,能平,能整,能受谏,能听讼,能纳人,能采言,能知国俗,能图山川,能表险难,能制军权。

《三略-上略》

16、将者,智也、仁也、敬也、信也、勇也、严也。

是故智以折敌,仁以附众,敬以招贤,信以必赏,勇以益气,严以一令。

故折敌则能合变,众附爱则思力战,贤智集则英谋得,赏罚必则士尽力,勇气益则兵势自倍,威令一则将所使。

必有此六者,乃可折冲擒帮,辅主安民。

《潜夫论-劝将第二十一》

17、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

《三国志》卷十,《魏书-荀攸传》

18、将有五善、四欲。

五善者,谓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

四欲者,所谓战欲奇,谋欲密,众欲静,心欲一。

《将苑-将善》

19、兵者凶器,将者危任。

是以器刚则缺,任得则危。

故善将者,不恃强,中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壹意而已。

《将苑-将志》

20、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则士无不勇矣。

《将苑-厉士》

21、凡主将之道貌岸然,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中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22、凡为将之道,要在甘苦共众。

如遇危险之地,不可舍众而自全,不可临难而苟免,护卫周旋,同其生死。

如此,则三军之士岂忘已哉!

法曰:

“见危难,毋忘其众.”

23、军士虽有众寡不同,要必皆识之,知其才能勇怯何如,缓急用之,如手足相卫,羽翼相蔽,必无丧失。

若但知其名数,不识其能否,猝临战阵,何以应敌?

……能知人,则勇者效力,智者效谋,鲜有不尽心者。

苟一概视之,则勇者退后而智者韬策矣。

《明太祖宝训》卷五,《谕将士》

24、为将必先智谋,智谋必在用士,故推诚待人,则人为我用,若待之不诚,亦孰肯尽心效用哉?

盖得士者胜、失人者弱。

苟不知此,唯力之是尚,何足以制敌。

固有竭万夫之力以应敌而不足,有用一人之智以制敌而有余,此用智力之殊也。

《明太祖宝训》卷五,《谕将士》

25、仁者不矜其功,而智者克成其名,仁智兼全,所向无敌。

若乏寡智,虽有勇敢之士百万,不足恃也。

同上

26、为将之道,勇智贵兼全。

弓马便捷,所向无敌,勇也。

计算深远,无所遗失,智也。

智勇全而后可以建功业,勇而无智,一卒之能耳。

《明太祖宝训》卷四,《谕将帅》

27、为将者一有自用之心,士情不问,人人解体;敌情不得,耳目瞽聩。

忘身败家,可立待矣。

《练兵实纪》卷九,《练将-第十刚愎害》

28、材艺之美,必有不二之心,庶成其材。

苟有人焉,以不二之心,发于事业,昼夜在公,即有一尺之一材,必尽一尺之用。

至于多才之徒,或巧为向身谋,或明雪祸福,用之自私,虽良、平之智,孔明之术,我何所赖?

故曰有将材而无将心,具将也。

无将心,斯无将德。

将德靡而用其材,此世之所以有骄将,有逆臣,有矜怠之行,有盈满之祸,有怏怏之色,不能立功全名,卫国保家,为始终完器矣。

《练兵实纪杂集》卷一,《储练通论-储将》

29、兵之有法,如医之有方,必须读习而后得。

但敏智之人,自然因而推之,师其意,不泥其进,乃能百战百胜,卒为名将。

盖未有不习一法,不识一字,不经一事,而辄能开阖变化,运用无穷者。

即有之,亦于实阵上经历闻见日久乃能,否则,吾知其断不能也。

《练兵实纪》卷九,《练将-第十九习兵法》

30、善将者,凡于古今名将成败之政,一时山川形势之殊,敌情我军微隐之变,必广询博访集众思,屈群策,虽不挠于非礼,而转环于听纳。

人之有技,如已有之。

即其人不足取,而言可采,略其人而取其言师其言而不必用其人。

《练兵实纪》卷九,《练将-第十刚愎害》

31、将兵治边寇惟恐不胜,至于治心寇却弗加意。

功名利欲,与心为敌,无异于寇。

能剿外寇者,却不能攻心寇,可不省旃?

心为主将,气为士卒,治心则得良将,治气则得猛卒,理相须也。

善将心者,以意为偏裨,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戒慎恐惧,防乎其防。

人知治外寇,而不知治心寇。

视以礼而色寇远矣,听以礼而声寇远矣。

声色之一伏也无尽,当于慎独攻起,则无遁寇矣。

《止止堂集-愚愚稿-大学经解》574

32、主将必集思广益,而后可以致胜。

何者?

一已之见有限,众人之智无穷。

《兵录》卷一,《论将》

33、采访到事,闻善言不可遽喜,闻恶言不可遽怒。

详审斟酌,斯为有度有识之将也。

34、然集众谋,必先虚已,略去势分,屈降咨询,迩言不遗,寸长必录。

欢然如家人父子,手足腹心之相与,唯求靖寇为急,则庶其乎可也。

《兵镜吴子十三篇》卷四,《将职-将职条略》575

35、猛虎之犹豫,不如蜂虿之必螫;孟贲之首鼠,不如妇孺之横奔。

故曰:

需者事之贼也。

是以进兵贵果,果而勿矜,果而勿愎,果而勿懈,果而勿葸。

果之为言断也。

断而敢行,鬼神且避之,天下无坚敌矣。

《白豪子兵?

36、夫兵者,死门也,不可以生心处之。

有自完之心者,必亡;可退休之计者,必破;欲保妻子,妻子必虏;欲全家室,家室必灭。

善用兵者,有进无退,虽退所以成进;有先无后,虽后所以成先;有速无迟,虽迟所以成速成;有战无守,虽守所以成战;有全无半,虽半所以成全。

《潜书-五形》577

37、武职虽以骑射娴熟、人材壮健为要,若不知读书,则不知兵法。

《清圣祖实录》卷二五一,康熙五十一年十朋癸亥

38、处大事者心定,若张皇则中无主矣,焉能治事。

578

第四节训练

一、教戒为先

1、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2、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3、然而不教诲,不调一,则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

教诲之,调一之,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荀子-强国篇》

4、夫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

5、教得其道,则士乐为用;教不得法,虽朝督暮责,无益于事矣。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

6、习兵之学,必先由下以及中,由中以及上,则渐而深矣。

不然,则垂空言,徒记诵,不足取也。

同上。

7、夫天下不患无将,不患无兵,所患任将练兵未得其道耳。

苟得其道,而武夫非干城,乌合非手足者,无之也。

8、夫练习不素,则技勇之艺疏;节制不严,则骄惰之兵众。

(训练不经常,武艺就会生疏;管理不严格,骄傲怠惰的士兵就会众多。

评述

古人对于练兵十分重视。

《吴子》提出“教戒为先”,《司马法》也说,“士不先教,不可用也”,都是主张把教育训练放到治军的首要地位。

未经训练的乌合之众,毫夫战斗力,打起仗为就等于把士兵白白送给敌人,这就是古人所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因此,注重训练在古兵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人的训和练有所区分。

大要言之,训在忠义,固其心;练在知战阵,精技艺。

古人看到“明耻教战”,同仇敌忾,三军一心,上下一致,是提高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经过技术、战术训练,掌握杀敌本领,建立精锐之师,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

古代兵家十分重视训练的方法,提倡“教得其道”。

所谓教得其道,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先由下以及中,由中以及上”。

要求由单兵到多兵,由小分队到大部队,即所谓把训练分为由“伍法”到“军校”,再由“军校”到“阵图”三个阶段,最后进行“大阅”的训练方法。

二是训练要切合实战,反对“垂空言,徒记诵”,脱离实际。

早在《周礼》就记载了利用狩猎进行“如战之阵”的演习。

三是采取“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之法,先培训骨干,尔后推广。

军队教育训练的历史表明,训练内容虽因时而异,但基本原则却有共通之处。

二、明耻教战

1、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孙子兵法-计篇》

2、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

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

《吴子-图国第一》

3、德行者,兵之厚积也。

4、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5、凡与敌战,若陷在危亡之地,当激励将士决死而战,不可怀生,则胜。

法曰:

“兵士甚陷,则不惧”。

《百战奇法-危战》

6、善操兵者,必使其气性活泼,或逸而冗之,或劳而息之,俱无定格。

或相其意态,察其动静而撙节之。

故操手足号令易,而操心性气难;有形之操易,而不操之操难。

7、宜如何而练其心气哉?

是不外身率之道而已矣!

倡忠义之理,每身先之,以诚感诚。

8、练兵之法,莫先练心。

人心齐一,则百万之众,即一人之身;将知兵,兵知将,如子弟之卫父兄,手足之捍头目,而常胜在我矣。

《登坛必究》卷十三,《辑教兵说》

9、思临战之际,成败呼吸,惟前驱首当其锋,胆勇成列,则心力俱齐,无坚不摧,何敌不克!

《先王实录》南明永历二十年五月初二,郑成功语。

三、练武习阵

1、凡事必预备,然后有济。

先时浚流,临旱免忧。

已涸而汲,活焦弗及。

汝等当闲暇之日,宜练习武艺,不可谓无事使可宴安也。

夫溺于宴安者必至于危亡,安而虑危者乃可以常安。

(常言“居安思危”)《明太祖宝训》卷五,《谕将士》

2、操兵之道,不独执旗走阵于场肆,而后谓之操,虽闲居坐睡嬉戏亦操也。

3、战胜守固,必藉强兵;欲得强兵,必须坚甲利器,实选实练。

第五节理兵

一、军心士气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第九》

2、有四不和:

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不和于陈,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

《吴子-图国第一》

3、凡胜,三军一人,胜。

《司马法-严位第四》

4、夫将之所以战者,民也;民之所以战者,气也。

气实则斗,气夺则走。

《尉缭子-战威第四》

5、夫民无常勇,亦无常怯。

有气则实,实则勇;无气是虚,虚则怯。

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

6、战胜之威,民气百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

《汉书》卷四十九,《晃错传》

7、故善战者不在少,善守者不在小。

胜在得威,败在失气。

《淮南子》卷十五,《兵略训》

8、用兵之法,必先察吾士众,激吾胜气,乃可以击敌焉。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下

9、夫将之所以战者,兵也;兵之所以战者,气也;气之所以盛者,鼓也。

能作士卒之气,则不可太频,太频则气易衰;不可太远,太远则力易竭。

须度敌人之至六、七十步之内,乃可以鼓,令士卒进战。

彼衰我盛,败之必矣。

法曰:

“气实则斗,气夺则走。

”《百战奇法-气战》

10、兵之胜负者,气也。

兵士能为胜负,而不能司气。

气有消长,无常盈,在司气者治制之何如耳。

凡人之为兵,任是何等壮气,一遇大战后,就或全胜,气必少曳,又复治盛之以再用,庶气常盈。

若一用之而不治,再用则浊,三用则涸,故无常胜之兵矣。

《纪效新书》十八卷首,《纪效或问》

11、兵贵其和,和则一心。

兵虽百万指呼如一。

《兵镜吴子十三篇》卷四,《将职-将职条略》

12、为将者不徒在一已奋勇,须平时鼓励士卒,使同心协力,勇于战斗为是。

《清圣祖实录》卷二三九,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已酉。

评述

“军心士气”是军队的精神素质,它在战斗中居于显著的地位。

古人很重视,兵书中常有“励士”、“延气”、“齐威”、“气战”等专论。

所谓“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胜在得威,败在失气”,说明士气的高低对战争胜负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古人也把“激人之心,励士之气”作为提高战斗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军心士气表现为战斗意志和勇敢牺牲精神,即所谓“要当励其无畏之心,而作其敢为之气”。

怎样激励士气,古人大致采用三种方法:

一是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