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5 第四单元B卷.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0816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5 第四单元B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5 第四单元B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5 第四单元B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5 第四单元B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5 第四单元B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5 第四单元B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5 第四单元B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5 第四单元B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5 第四单元B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5 第四单元B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5 第四单元B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5 第四单元B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5 第四单元B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5 第四单元B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5 第四单元B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5 第四单元B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5 第四单元B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5 第四单元B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5 第四单元B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5 第四单元B卷.docx

《高中语文必修5 第四单元B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5 第四单元B卷.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5 第四单元B卷.docx

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B卷

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B卷)试卷

一、选择题

(共14题;共42分)

1.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蚁冢(zhǒng)窠臼(kē)曝光(bào)信笺(qiān)

B.毗邻(bǐ)桎梏(gù)行伍(háng)脉络(mài)

C.证券(quàn)犀利(xī)拱手(gǒng)猝然(cù)

D.称心(chēng)胚胎(pī)喝彩(hè)虐待(nüè)

【答案】C

【考点】字音

【解析】A项“笺”应读“jiān”;B项“毗”应读“pí”;D项“称”应读“chèn”,“胚”应读“pēi”。

2.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晨曦妊娠赈灾海市蜃楼振奋人心

B.凋谢惆怅碉堡风流倜傥稠人广众

C.飞镖漂白剽窃膘肥体壮虚无缥缈

D.湍急瑞雪喘息不揣冒昧惴惴不安

【答案】D

【考点】字音,字形

【解析】A项加线字依次读chén、shēn、zhèn、shèn、zhèn;B项加线字依次读diāo、chóu、diāo、tì、chóu;C项加线字依次读biāo、piǎo、piāo、biāo、piāo;D项加线字依次读tuān、ruì、chuǎn、chuǎi、zhuì。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葱茏就序保佑勃然大怒B.前题恢复垦荒此起彼伏

C.不逊趋势告戒错综复杂D.家眷充沛关键改邪归正

【答案】D

【考点】字形

【解析】A项,就绪;B项,前提;C项,告诫。

4.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文彩侯门似海荫凉(yìn)厚古薄今(bó)

B.诤言目光如炬毗邻(pí)锲而不舍(qiè)

C.赡养暝思苦想溯源(shuò)度德量力(duó)

D.戏谑气冲宵汉玄理(xuán)人影幢幢(zhuàng)

【答案】B

【考点】字音,字形

【解析】A项,“文彩”应为“文采”;

C项,“暝思苦想”应为“冥思苦想”,“溯”应读“sù”;

D项,“气冲宵汉”应为“气冲霄汉”,“幢”应读“chuáng”。

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太阳的周围,有六颗行星围绕着他运转,它们的名字是: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那时候还没有发现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B.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脸要白,又不能太白;要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

C.授予官职叫“拜”,贬官叫“谪或左迁”。

D.我们的古人在诗歌创作上,强调“炼字”,主张“意胜”,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险字见新,朴字见色”。

【答案】D

【考点】标点符号的用法,文化常识

【解析】A项,应将“土星”后的逗号去掉,并且要将“那时侯海没有发现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用括号括起来;因为这句话属于句内括的括注内容。

需要强调的是“冥王星”后面的句号,一带要放在后括号的外面去。

B项,应将“又不能太白”后面的分号改为逗号;否则,就得将“又不能太高”后面的分号改为句号。

必然的话,句中的两个分号的表意就很不清楚。

C项,应在“谪”后加上一个后引号,在“左迁”的前面加上一个前引号。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

B.当太阳完全被月亮的身影遮住时,与神女般若隐若现的“海尔——波普”彗星相比,清晰的水星亮晶晶地伴在被遮黑的太阳旁边,金星、木星也同现在天宇。

C.出版社在1997年第一季度社科新书目征订单上提醒邮购者,务必在汇款单上写清姓名及详细地址(汇款单附言栏内注明所购的书名、册数)。

D.今年春季,这个省的沿海地区要完成3700万土方的河堤加高和河口改道工程,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答案】A

【考点】标点符号的用法,辨析病句

【解析】B项,应将“与神女般……的彗星相比”后的逗号去掉,然后将这句话用括号括起来,因为这是一个句内括;也就是说“水星”之所以“清晰”是因为与句内括里的内容相比的结果。

另外,“海尔——波普”之间的连接号,也应改为一短横的连接号。

C项,应将“汇款栏……册数”的括号去掉。

因为,这句话根本就不属于括注,而是出版社提醒邮购者的两个内容之一。

D项,应将“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之间的两个顿号改为逗号;因为这三个主谓短语在句中并列作谓语。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______的细枝。

②它们像受了惊一样作出______,它们开始骚动、激奋,然后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

③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______平地,______高墙,______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A.规格反映翻过绕过越过B.规范反映越过绕过翻过

C.规格反应越过翻过绕过D.规范反应翻过绕过越过

【答案】C

【考点】词语

【解析】“规格”意为“产品质量的标准,如限定的大小、轻重、精密度、性能等”;“规范”意为“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

“反映”意为“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反应”意为“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

后三个可依据逻辑顺序来断定。

8.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岸边人工的椰子树,则闪耀着各种色彩,忽而鲜红,忽而碧绿,忽而金黄,给这________的漓江夜景,又增添了几分仙姿。

河岸碧绿的灯光,恰到好处地投射到一棵棵桂树、铁树、棕榈树上,树身________如玉雕一样________。

绿树丛中,偶尔又有几束紫色或红色白色的灯光,又映出花一样的树,仿佛满树皆花,而这树影又投射在水中,乘船________其中,真有进了水晶宫的感觉。

A.五颜六色就光洁莹润遨游B.琳琅满目竟晶莹剔透徜徉

C.灯火辉煌便玲珑剔透漫游D.灯火通明正璀璨夺目徘徊

【答案】C

【考点】词语,成语(熟语)

【解析】五颜六色:

指各种颜色。

琳琅满目:

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

灯火辉煌:

形容夜晚灯光明亮的繁华景象。

灯火通明:

形容灯火映照得非常明亮。

第一空,形容“漓江夜景”很美很繁华,应用“灯火辉煌”。

第二空前后文是顺接语气,排除“竟”,用“正”太绝对,用“就”“便”比较好。

光洁莹润:

光亮洁净、晶莹润泽。

晶莹剔透:

形容器物光亮透明。

玲珑剔透:

形容器物精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工艺品)。

璀璨夺目:

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耀人眼睛。

第三空,形容“玉雕”,用“玲珑剔透”最恰当。

遨游:

指在非常广阔的空间(如世界、太空)漫游、游历。

徜徉:

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漫游:

随意游览。

徘徊: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

与“乘船”搭配,第四空应选“漫游”。

9.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①诗歌解读就是专家也未必在行,特别是将汉以前的古体诗拿给讲授古代文学的老师解读,也不见得句句都是十分到位的真知灼见。

②曾经一文不名的马云,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创办了阿里巴巴,并且凭借他的毅力和才智,成为了中国年轻一代创业者的楷模。

③写作需要真情实感,不得生搬硬造,可有的学生纯粹是为文造情,凭空写作,说空话,写假事,表假情,所写文章令人不忍卒读。

④中国文坛对莫言作品中所展现的高密东北乡的特点曾经多有批判之声,可自从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纷至沓来。

⑤面对灾害他奋不顾身,用行动阐释着大爱无疆,可灾害过后回到家,老父亲已经去世半月。

他悲痛至极,真有百身何赎之感。

⑥一些美国高中追求博雅教育,固然是为了提升学生进入常春藤高校的竞争力,更是为了让学生触类旁通到其他领域。

A.①②③B.③④⑤C.③④⑥D.②④⑤

【答案】D

【考点】成语(熟语)

【解析】①“真知灼见”本指正确透彻的认识,再用“十分到位”来修饰,语义重复。

②“一文不名”指不占有一分钱,形容一个人创业时没有经济基础,正确。

③“不忍卒读”指文章悲恻动人,让人无法读到最终。

使用语境不当。

④“移樽就教”指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

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

正确。

⑤“百身何赎”指自身死一百次也无法抵罪,或者换不回来。

比喻对死者极其愧疚的感情。

正确。

⑥触类旁通:

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其他事物。

(一般直接做谓语,不接宾语或补。

10.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想通过借子弹给韩国维和部队,来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则的限制,其危言危行必然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警惕。

②公司成立这么久,我作为销售顾问却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和举措,以致公司连续两年销售业绩陷入低谷,真是马齿徒增啊。

③在本届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上,面对评委的刁钻提问,一支农民合唱队真挚纯朴,巧言令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④美联储内部关于何时加息的争论持续了很长时间,今日关联储主席邢伦将发表讲话。

公众期待耶伦一锤定音,结束争吵,尽快出台新政。

⑤父母常常埋怨孩子漠不关心自己,没有责任感,他们也许不知道,责任感要从小培养,要给孩子担负责任的机会。

⑥近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我们的外交政策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胶柱鼓瑟是难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的。

A.③④⑥B.①②⑤C.②④⑥D.①③⑤

【答案】C

【考点】成语(熟语)

【解析】①危言危行:

危,正直。

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指正直的言行。

②马齿徒增,谦称自己虚度年华,没有成就。

使用正确。

③巧言令色:

巧,虚浮不实。

令,美,善。

指用花言巧语和谄媚伪善的面目讨好别人。

④一锤定音:

制造铜锣时最后一锤决定锣的音色。

借指凭一句话作出最后决定。

使用正确。

⑤漠不关心:

不能带宾语,多做谓语。

⑥胶柱鼓瑟:

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

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使用正确。

11.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国内在册翻译公司近3000家,但大多规模很小,翻译人员多是兼职,翻译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译作更是言不及义。

②石油测井作业常使用到的放射源,是国家专控的危险物品,与放射源打交道的测井员工常被社会误解,有着难言之隐的苦衷。

③被誉为“中华第一庙会”的北京地坛庙会在丁酉年新春拉开大幕,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万游客熙来攘往,南腔北调,尽享节日的欢乐。

④我们每个以汉语为母语的人都应具有母语保护意识和自觉,但过犹不及,保护母语也要注意适度。

⑤帕金森症患者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⑥一个人再有才干,若是无人赏识,或入错了行,也是明珠暗投,很难有所建树。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⑤⑥D.③④⑥

【答案】D

【考点】成语(熟语)

【解析】言不及义:

形容说话内容无聊或说不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难言之隐:

“隐”就是苦衷,与后文重复。

南北腔调:

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掺杂着方言。

过犹不及:

事情做过了头就跟事情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手舞足蹈:

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明珠暗投:

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也比喻好东西落入不识货的人手里。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长期以来,有关领域的专家一直为提高我国规避、观测空间碎片的能力,控制空间碎片的增加而进行着卓有成效的工作。

B.教育部要求,加强对高中学生军事训练情况、军事素养和国防意识的考核,并将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记入档案。

C.在人们看来,“金砖合作”是一个创新,超越了政治和军事结盟的老套路,建立了结伴不结盟的新思路。

D.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孜孜以求,常人往往认为是苦,其实在顿悟和突破后能获得极大的快感。

【答案】B

【考点】词语,辨析病句

【解析】A项,语序不当,“规避、观测”调整为“观测、规避”。

C项,“建立新思路”搭配不当。

D项,成分残缺,“在顿悟和突破后往往获得极大的快感”的主语是“科学家”。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诗词大会》紧紧抓住了中国受众的诗词文化情结,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给予了精准的电视阐释,成功地实现了收视冠军。

B.2016年,被冠以“网友制造”的“洪荒之力”“吃瓜群众”“工匠精神”“小目标”等年度流行语瞬间蹿红,但又很快从舆论中降温。

C.针对我国秋冬季节重污染天气频频出现的问题,陈吉宁表示,高污染排放量不是一个表面数字,所以既要我们打好攻坚战,又要打好持久战。

D.新年前后,观众朋友们对正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的《血战钢锯岭》、《萨利机长》等好莱坞影片的好评如潮,也引发了国人对于英雄与信念的争论。

【答案】B

【考点】成语(熟语),辨析病句

【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冠军”后加上的目标;C项,语序不当,“既要”放在“我们”的后面;D项,偷换主语,“引发……争论”的应是“影片”,在“也引发”之前加“这此影片。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A.铁路总公司将在自贸试验区开展货运一体化改革,优先推进“互联网十铁路”特色,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贸易铁路网。

B.本届校园心理节围绕“我爱我,放飞自我”为主题,就怎样有效缓解考前压力和增强学习专注度等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

C.暑期来临,教育部门多次发文,要求上下协同、齐抓共管,积极做好学生暑假安全防范工作,以预防学生不发生溺水事件。

D.潜龙洞景区位于贵州省松桃县境内,是武陵山脉海拔最高的亿年古溶洞群,更为神奇的是洞内石笋至今仍然在生长与繁育。

【答案】D

【考点】词语,辨析病句

【解析】A项,搭配不当,“具有”与“水平”搭配不当,去掉具有;B项,结构杂糅,改为“围绕……的话题”或“以……为主题”C项,否定不当,去掉“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共4题;共58分)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建筑中的塔

梁思成

现在说到砖石建筑物,这里面最主要的是塔。

也许同志们就要这样想了:

“你谈了半天,总是谈些封建和迷信的东西。

”但是,事实上,在一个阶级社会里,一切艺术和技术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过去的社会既然是封建和迷信的社会,当时的建筑物当然是为封建和迷信的社会服务的;因此,中国的建筑遗产中,最豪华的、最庄严美丽的、最智慧的创造,总是宫殿和庙宇。

欧洲建筑遗产的精华也全是些宫殿和教堂。

在一个城市中,宫殿的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而庙宇寺院的美,人民大众都可以欣赏和享受。

在寺院建筑中,佛塔是给人民群众以深刻的印象的。

它是多层的高耸云霄的建筑物。

全城的人在遥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它。

它是最能引起人们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的。

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这种新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的基础上产生而且发展。

在佛教未到中国之前,我们的国土上已经有过一种高耸的多层建筑物,就是汉代的“重楼”。

秦汉的封建主常常有追求长生不老和会见神仙的思想;幻想仙人总在云雾缥缈的高处,有“仙人好楼居”的说法,因此,建造高楼,企图引诱仙人下降。

佛教初来的时候,带来了印度“窣堵坡”的概念和形象——一个座上覆放着半圆形的塔身,上立一根“刹”竿,穿着几层“金盘”。

后来这个名称首先失去了“窣”字,“堵坡”变成“塔婆”,最后省去“婆”字而简称为“塔”。

中国后来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窣堵坡”而形成的。

(1).下列对塔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佛塔应该是寺院建筑的一种,是为封建和迷信服务的。

B.塔往往是多层建筑,人们在遥远的地方就能看见。

C.塔是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只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有一些发展罢了。

D.中国后来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窣堵坡”而形成的。

【答案】C

【考点】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实用类),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实用类)

【解析】文章第二段末“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这种新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的基础上产生而且发展”表明这种“新的建筑形式”并非中国固有。

(2).下列对原文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的建筑物中,最主要的是塔。

B.在一个阶级社会里,一切艺术和技术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C.塔的价值,完全表现在封建迷信的宗教信仰上。

D.中国和欧洲的建筑遗产的精华全是些宫殿、庙宇或教堂。

【答案】D

【考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实用类),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解析】A项,原文是指“砖石建筑物”里面,并非全部;B项,“都是”以偏赅全,应是“主要是”;C项,“完全表现”在文中没有依据。

(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阶级社会里,关于佛教的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也应该有很多精品。

B.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人文积淀的城市里往往保存着较完美的宗教艺术品。

C.凡有佛教传入的国家,都一定会有塔这种建筑。

D.由“塔”这个概念的产生可以知道,通过对佛教中一些音译术语的研究,能够发现汉语语音的一些发展演变规律。

【答案】C

【考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实用类),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探究文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解析】C项,观点太武断了,“凡有”过于绝对。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海豚

任何一种动物,体形小,便怕我们;体形大,则对我们构成威胁。

只有一个令人不解的例外——海豚。

“野生”海豚不怕人类也不对其构成威胁,相反,如果有人落水了,在附近游弋的海豚还能把他救起来。

它们为何喜欢我们?

也许正是因为海豚对人类的这种态度,使我们施予它们从未给过任何其他动物的东西——部分地把自己的道德规范惠及于它们:

禁止猎杀海豚。

令人注意的是,当通过此类国际公约时,不需要特别地去说服谁。

这对所有的人来说很自然。

如果有人对您说捕杀了一条鲨鱼,你的反应会很平静。

可如果您听说有海豚被捕杀了呢?

那可就不一样了!

用鲨鱼翅烧汤自然是珍馐美味,可哪个正常人会同意吃海豚?

人类喜欢海豚。

这表现在许多小事上,比方说,世界上所有与海豚常在一起的人不叫驯兽员,而被称为训练员。

第一,这是出于尊重并把海豚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

第二嘛,驯兽——一种糖果加鞭子的驯化方法,以肯定和否定的方式对动物进行强化训练,即奖赏和惩罚。

而海豚是唯一一种不能被惩罚的动物,只用正面肯定的强化方式训练。

对海豚来说,最大的惩罚是训练员突然转身离去,因为海豚喜欢嬉戏和学习。

当海豚突然领会到训练员让它做什么,它会欣喜异常,跳跃、欢笑。

然后,当训练员离开或在某个角落里观察它时,海豚无需任何命令,全凭自己的意愿,一次次练习刚刚学会的动作,以便第二天施展出来使人们娱悦。

海豚是唯一一种乐于与人在一处而不争自由身的动物。

任何一种动物,哪怕是最驯服的,也会伺机逃脱樊笼,然后死掉,因为它们荒疏了(或者根本不会)自己获取食物的技能。

而训练有素的海豚,哪怕是习惯了多年海洋馆里坐享切好的鱼肉块,也不会在大海中饿死——它总是能轻而易举地捕到鱼:

海中鱼很多,而能像海豚那样游的可没有。

即便是偶尔获得自由,海豚最终还会回到人那里。

在黑海就发生过这样的事。

在卡扎奇的军用海豚馆里,暴风雨毁坏了几处铁围栏,撕破钢丝拉成的防鲨网。

于是夜里海豚游到了大海里,而早上它们便全部回来了。

海豚为什么会救那些溺水者?

它们是从哪儿知道这个徒劳地蹬腿挣扎的家伙是呼吸空气的,因此需要紧急把他送到他生长的陆地上去?

那是因为它们看到我们是透明的!

救助的概念根植于它们的天性中,而且由于海豚不但具有视觉,还有超声波方式的接收系统,所以它们可以像超声波仪透视产妇那样来“透视”我们:

这种生物同它们一样有肺器官,也就是说呼吸空气!

比起鱼来,海豚同与自己内部构造相似的生物更“投脾气”。

除了人类以外,与海豚“投脾气”的还有海豹。

海豚也喜欢海豹,当然,程度不及喜欢人类。

海豚属于顽皮的一族,它们喜欢捉弄不太聪明的海豹,像玩球一样逗弄海豹,而后者大为光火。

(《海豚与人》)

(1).对第二段信息理解和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A.禁止猎杀海豚的国际公约的制定,源于海豚对人类的友好态度。

B.禁止猎杀海豚的国际公约的制定,源于人们将海豚纳入自己的道德规范。

C.禁止猎杀海豚的国际公约被通过,是因为海豚的味道没有鲨鱼翅鲜美。

D.禁止猎杀海豚的国际公约出台后,人类又制定了针对其他动物的类似的国际公约。

【答案】C

【考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实用类),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解析】A项,结合第二段准确理解此段第一句中“这种态度”,即可判断;B项,根据第二段第一句后半部分可判断;D项,由“当通过此类国际公约时”可知这种公约并非这一个。

文中说“用鲨鱼翅烧汤自然是珍馐美味”,并不能说明海豚的味道不佳,故C项错。

(2).“世界上所有与海豚常在一起的人不叫驯兽员,而被称为训练员”,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

A.这是出于尊重并把海豚同其他动物区分开来。

B.海豚是唯一一种不能被惩罚的动物,只能用正面肯定的强化训练。

C.这是由于人类喜爱海豚。

D.这是因为海豚需要用奖赏和惩罚的方式进行训练。

【答案】D

【考点】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实用类),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解析】“用奖赏和惩罚的方式进行训练”是驯兽的方法,海豚不需要,它只需“奖赏”。

故D项错。

(3).对文中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人类并非只有在听说海豚被捕杀时,才表现出极大的不平静。

B.海豚自觉地训练源于它喜欢嬉戏和学习。

C.卡扎奇的军用海豚馆里的海豚游回来的原因是它们荒疏了自己获得食物的技巧。

D.海豚喜欢人类的程度超过喜欢海豹。

【答案】C

【考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实用类),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解析】“荒疏了自己获得食物的技巧”的是其他一般动物,而不是卡扎奇的军用海豚馆里训练有素的海豚。

故C项错。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美国细菌学家卡梅隆·柯里在《科学》杂志发表了研究论文,声称从5000万年前开始,以真菌为生的蚂蚁就有了自己的抗生素。

研究者对一种名叫“真菌蚂蚁”的蚂蚁身上的白色斑点进行研究,发现不同的“真菌蚂蚁”依靠种植不同的真菌类蘑菇来作为唯一的食物来源。

这些蚂蚁的嘴巴和前肢上隐藏着许多细小的腺窝,里面寄生着一种能产生抗生素的细菌。

这些腺窝有一些细小的孔通向蚂蚁身体外部,这样它们就可以将抗生素传播给作物。

抗生素可以杀死会使作物生病的寄生虫,从而确保它们主人的食物来源不受破坏。

这种蚂蚁腺窝的特殊结构使得蚂蚁与作物的这种共生关系非常和谐。

研究者发现,一些近缘的、不种植真菌的蚂蚁身上则没有腺窝,也没有寄生菌。

科学家们研究了中美洲热带丛林中的切叶蚁的生活习性。

切叶蚁只种一种蘑菇,这相当于人类的单一作物制,虽然开始时产量高,但重复种几季以后很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袭,人类是采用轮作不同作物来解决问题的。

生物学家们采用基因分析法,确定了切叶蚁所种的菌种是源于2300万年前的单一菌株,从未换过品种,却能延续至今。

这个谜由多伦多大学的C·R·居里解开了。

居里对包括切叶蚁在内的22种蚂蚁进行了仔细观察。

他首先发现蚂蚁的蘑菇农场偶尔也会受到一种名为Es-covopsis的霉菌感染,使蘑菇在几天内全部死光,结果是整穴蚂蚁全部饿死。

但尽管如此,切叶蚁还是有办法控制这种灾难。

其奥秘在于,雌蚁会排出寄生在身上的活细菌分泌出的链霉素。

切叶蚁蘑菇园中那些忠于职守的蚂蚁勤于察看,一发现Es-covopsis霉菌就用随身携带的链霉素就地将之消灭,以防止其蔓延。

而且这种链霉素还能刺激蘑菇的生长,真是一举两得。

切叶蚁分群时,蚁后将蘑菇菌种含在口中,连同随身的会分泌链霉素的细菌带到新穴传种,所以切叶蚁的单一品种的蘑菇农场能延续至今,历经千万年而不衰。

人类所用的抗生素多次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