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福建省漳州市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0891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福建省漳州市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福建省漳州市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福建省漳州市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福建省漳州市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福建省漳州市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届福建省漳州市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届福建省漳州市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届福建省漳州市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届福建省漳州市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届福建省漳州市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福建省漳州市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

《届福建省漳州市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福建省漳州市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福建省漳州市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

届福建省漳州市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

福建省漳州市八校2018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2018.3.31)

满分:

30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第Ⅰ卷为必考题,第Ⅱ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144分)

本卷共36小题,每小题4分,共1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3.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理由是“上户自足,无假(借)官钱,而强与之,使出息。

……名为厚民,实乃剥下;名为惠民,实有利心。

”这是反对()

A.方田均税法B.免役法C.青苗法D.保甲法

14.《清稗类钞》中说:

“男女并耕之俗,广东、广西、福建最多……盖其地之妇女皆天足也,常日徒跣(赤足步行),无异男子。

世或视女子为废物,谓其徒手坐食者,实讆言(不实之言)耳。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清代妇女已没有缠足的习俗B.清代妇女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C.传统男耕女织模式彻底瓦解D.对男尊女卑思想有一定冲击

15.下列语句,出自康有为《孔子改制考》的是()

A.“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

B.“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所创”

C.“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D.“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

16.在德国宗教改革的过程中,马丁·路德最为突出的贡献之一就是将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成德语。

下列对此贡献理解错误的是()

A.使德国人从此摆脱了罗马天主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权

B.开启了德国人自由阅读《圣经》,随意解释《圣经》的先河

C.推动了德意志民族的形成,为德国后来的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D.有利于德国民族语言的形成,促进了德国近代文化的崛起

17.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经济自由放任,实行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以及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下列各项经济活动能体现这一经济思想的是()

A.美国建立洛克菲勒石油公司B.荷兰商人成立东印度公司

C.英国新兴城市建立大量工厂D.西班牙三角贸易的开展

18.启蒙思想家认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够也应该用来考察和解释生活的所有方面”,“科学方法不仅能够发现自然界的规律,而且能够发现人类社会的规律”。

以上观点产生的科学基础是()

A.文艺复兴充分肯定了人的现世价值

B.牛顿力学体系揭示了物体运动规律

C.地理大发现扩展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D.达尔文学说阐明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19.加州大学教授彭慕兰认为:

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即“欧洲奇迹”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新大陆的关系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西欧胜出。

由此可见西欧得以胜出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B.资产阶级革命

C.工业革命D.中国社会制度落后

20.王绳祖在《国际关系史》中写到: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没有军事意义的广岛,投下了一颗原子弹,造成13万人伤亡,正如国务卿所说:

‘炸弹扔在日本,正是为了在俄国收到效果。

’”由此可见,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的根本意图是()

A.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B.威慑苏联

C.验证核威力D.攫取世界霸权

21.当前西方国家大部分新兴企业都是上市公司,大股东往往是各种基金会,如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工会基金和各种共同基金等,美国共同基金的总资产高达几万亿美元,这些公司都把自己称为“PUB-LICCO”,即公共公司。

这反映了二战后经济发展出现了()

A.资本的社会化趋势B.分配的福利化趋势

C.生产的国有化趋势D.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22.20世纪90年代以前,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

而今,各种多边峰会纷纷涌现,如G20峰会、APEC峰会、欧盟峰会、“金砖四国”峰会、世界气候变化峰会等。

峰会的大量出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区域集团化与世界一体化产生冲突  B.传统双边外交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C.美国一极独霸世界已被多极格局取代 D.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23.英国学者柏克曾说:

批评卢梭的人……怀疑卢梭可能不是一个人,而是有两个卢梭:

一个极端的理性主义者卢梭,一个是邪门得多的卢梭。

以下属于那个“邪门得多的卢梭”的主张的是()

①追求人文精神②社会契约论③尊重自然④重视情感

A.①③B.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24.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在1960年提出著名的“特里芬悖论”,它是指如下两难局面:

一方面,美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其他各国储备资产的来源,若美国停止不平衡,势必减少他国的流动性储备;但另一方面,若美国长期不消减国际收支逆差,又会使其他国家对美元的信心下降,因而争相拿本国的美元储备兑换美国政府的黄金。

这里特里芬悖论指出的问题意味着

A.美国清偿能力和机制与国际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信心之间存在根本性矛盾

B.美国经济实力愈是强大,该悖论指出的矛盾愈是突出

C.美国享受美元特权是无需支付成本的

D.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世纪70年代的解体意味着美国金融霸权的终结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56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7-3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0-4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必考部分(115分)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英语教育与中国社会百年的变迁关系。

(38分)

材料一:

“广州英语”出现在1715年前后,指在广州的中国人与西洋人之间用作商业贸易和往来媒介的独特语言。

19世纪30年代刻印的《红毛通用番话》收集词汇约380个,均用广东方言来注音。

词汇分为“生意数目门”“人物俗语门”“言语通用门”“食物杂用门”等四项。

使用广州英语的,主要是通事(翻译)、店主、买办、杂役以及部分行商。

外国人对广州英语的评价是:

“由于汉语习惯在其中的存在,在英美人士的视觉上引起的混乱,再加上糟糕的发音,使这种粗俗土语成为世界上最为独特的交流工具。

”它是当时“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共同语言。

材料二: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陆续设有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等。

同文馆开始只招收10名学生,后扩大到100多名。

1904年,政府规定“中学堂以上必勤学洋文”;大学堂“必深通洋文”,译学馆“以储交涉之才”。

1912~1913年,教育部规定,中学教育中的外国语以英语为主;外国语要旨在通解外国普通语言文字,具备运用目标语之能力,增进相关目标语知识。

1933年,教育部规定,中学英语教育目标是“练习运用切于日常生活之浅近英语”“增加其研究外国事物之兴趣”等。

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63年,教育部规定英语学习的目标是“初步掌握英语这个工具,具有初步阅读英语书籍的能力。

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78年,《北京日报》刊出文章,号召“努力掌握外国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

1999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钩,“英语热”向社会蔓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广州英语”出现的背景。

(6分)

并根据材料概况“广州英语”的特点。

(4分)Ks5u

 

(2)依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以来英语教育发展的特点。

(6分)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近代前期英语教育目的有何不同;(6分)结合材料及所学归纳、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英语教育地位的演变及原因。

(10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百年英语教育变迁的认识。

(6分)

选考部分(41分)

41.选做题:

请从A、B、C三道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4分)

A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县不复置官。

其江岭间去盐乡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

或商绝盐贵,则减价之,谓之常平盆。

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由是国用充足而民不困弊。

他在实践中总结了这样一条经验:

“王者爱人,不在赐予,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荒年救之。

”他认为“善治病者,不使之危急.善救灾省者,匆使至给。

”他主张“丰则贵取,饥则贱与”。

刘晏救灾为了做到“应民之急,还走其所辖各州县储粮三百万石,以作备荒之用。

“晏常以办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教精悍廉劲之士而用之。

”他认为:

“士陷赃贿弃于时,名重于利,故士多清修;吏虽洁康,终无荣显,利重于名,故吏多贪污。

材料二公元11世纪,王安石那场声势浩大的变法以失败告终,比王安石早300年的刘晏悄无声息的财政改革却获得了巨大成功,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刘晏财政改革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不太涉及政治之争和利益的分割,阻力比王安石小得多。

但是,就变法者本身的理念而言,刘晏还是有比王安石高明之处。

王安石变法为富国强兵,富国强兵本身没错,但这个口号本身隐藏了些许急躁的心态,王安石本人也性格急躁,喜欢看得见的成绩结果就会给小人可乘之机,在操作过程中变味。

本来是给予,却变成索取。

例如青苗法本来是一种借货行为,后来却变成政府的强制货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刘晏改革的理念。

(6分)

(2)据材料及所学分析,与刘晏改革对比,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8分)

B【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

年代

历史时代

消费实态和消费观念

5世纪至15世纪

中世纪

消费实态:

轻世俗消费,追求来世。

消费观念:

非理性节俭为主流。

16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

现代前期

消费实态:

肯定消费地位,注重生活质量,有节制消费。

消费观念:

理性节俭为主流。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

现代时期

消费实态:

大众消费主义兴起,追求物质享受,注重休闲娱乐,奢侈品进入普通家庭。

消费观念:

非理性奢侈为主流。

20世纪下半叶

后现代时期

消费实态:

符号消费时代来临,注重精神消费,追求个性,炫耀品味,信用消费、超前消费盛行。

消费观念:

非理性奢侈为主流。

——据高海霞《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变迁研究》

请回答:

⑴从“中世纪”到“现代前期”,西方消费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8分)

⑵“现代时期”至“后现代时期”西方消费观念为什么以“非理性奢侈”为主流?

(6分)

C【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4分)

材料一孔子深情地缅怀那已逝的盛世,其提出的办法是“复礼”,孔子把“礼坏乐崩”的根源归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故“复礼”的前提是“克己”,“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

这样,孔子就把恢复理想政治的基础建立在了个人的道德心理之上,把外在规范的强制约束转化为人心的内在自觉要求,从而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

——摘自《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材料二色诺芬在《回忆录》中指出,在苏格拉底看来,有资格成为王者和统治者的,“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入选的人,不是占有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权或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还把知识作为改造城邦每一个公民的根本手段。

他断言,美德即知识,“一切别的事物都系于灵魂,而善是灵魂本身的东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治国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孔子和苏格拉底两人思想主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8分)

2014届漳州七校第三次联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2014.3.2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历史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C

D

B

B

C

B

C

D

A

D

D

A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必考部分(115分)

38

(1)背景:

清朝前期,中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广州是清朝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广州地区出现了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人群。

)。

(6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特点:

内容主要涉及商业贸易和日常生活;使用人群小;语言不规范。

(4分)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特点:

学习人群的不断增加(呈现大众化、普及化);学习的目的多样化:

教育地位总体在不断的提高。

(6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目的:

清政府主要是要培养近代科技、外交人才;南京临时政府是要加深对西方先进文化的了解。

(6分)

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英语一度丧失了第一外语的地位,

后来又恢复了第一外语的地位。

)(4分)

原因:

建国初期实行“一边倒”(倒向苏联)的政策;中苏关系恶化;

改革开放的推动。

(6分)

(4)认识:

英语教育目标的变化与国家形势的变迁密切相关;

英语教育地位的变化反映了百年来我国外交关系的变化;

学习英语的人数逐渐增多,反映出我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6分)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1.A:

(1)理念:

注重安民、养民;政府让利于民;精选训练有素、廉洁的士人执行变法。

(6分)

(2)原因:

阻力较大,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强烈反对;没能循序渐进地进行;

改革过程执行不力,损害了百姓的利益。

(8分)

B:

(1)变化:

由非理性节俭转变为理性节俭(2分)

原因:

经济上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需要进行资本积累(3分);思想上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在冲击禁欲主义的同时,宣传了理性主义思想。

(3分)

⑵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消费品日益丰富;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大众传媒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影响;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的确立,追求自由享受思想的影响。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

C:

(1)政治主张:

德治(或为政以德、以德治民)。

(2分,回答恢复传统的礼乐制度以维护社会秩序或提倡人道主义思想可得1分)

这一思想成为古代中国社会正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的主要来源;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深远影响。

(4分,回答2点即可)

(2)相同点:

都强调道德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都主张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都提倡人道主义和人性。

(4分,回答其中2点即可)

不同点:

孔子停留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和方法上,即“克己”;(2分)苏格拉底主张对人的本性作深刻的反思。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