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与永恒的乐章东莞文化发现之旅走进南社二十九本期有儿童不宜图片请.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0916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终结与永恒的乐章东莞文化发现之旅走进南社二十九本期有儿童不宜图片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终结与永恒的乐章东莞文化发现之旅走进南社二十九本期有儿童不宜图片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终结与永恒的乐章东莞文化发现之旅走进南社二十九本期有儿童不宜图片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终结与永恒的乐章东莞文化发现之旅走进南社二十九本期有儿童不宜图片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终结与永恒的乐章东莞文化发现之旅走进南社二十九本期有儿童不宜图片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终结与永恒的乐章东莞文化发现之旅走进南社二十九本期有儿童不宜图片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终结与永恒的乐章东莞文化发现之旅走进南社二十九本期有儿童不宜图片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终结与永恒的乐章东莞文化发现之旅走进南社二十九本期有儿童不宜图片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终结与永恒的乐章东莞文化发现之旅走进南社二十九本期有儿童不宜图片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终结与永恒的乐章东莞文化发现之旅走进南社二十九本期有儿童不宜图片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终结与永恒的乐章东莞文化发现之旅走进南社二十九本期有儿童不宜图片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终结与永恒的乐章东莞文化发现之旅走进南社二十九本期有儿童不宜图片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终结与永恒的乐章东莞文化发现之旅走进南社二十九本期有儿童不宜图片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终结与永恒的乐章东莞文化发现之旅走进南社二十九本期有儿童不宜图片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终结与永恒的乐章东莞文化发现之旅走进南社二十九本期有儿童不宜图片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终结与永恒的乐章东莞文化发现之旅走进南社二十九本期有儿童不宜图片请.docx

《终结与永恒的乐章东莞文化发现之旅走进南社二十九本期有儿童不宜图片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终结与永恒的乐章东莞文化发现之旅走进南社二十九本期有儿童不宜图片请.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终结与永恒的乐章东莞文化发现之旅走进南社二十九本期有儿童不宜图片请.docx

终结与永恒的乐章东莞文化发现之旅走进南社二十九本期有儿童不宜图片请

终结与永恒的乐章——东莞文化发现之旅走进南社(二十九)(本期有儿童不宜图片请...

第九章终结与永恒的乐章

——东莞文化发现之旅走进茶山南社(二十九)

作者:

醉红颜巨野子木

死亡真的是那么可怕吗?

走进南社,揭开当地神秘的丧葬文化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

死亡既代表了终结,也预示着永恒。

对于死亡,人们除了敬畏之外,或许当中的神秘色彩亦是许多人希望了解的。

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殡葬风俗的呢?

·

在中国的原始社会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因而殡葬的风俗也随之渐渐形成。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提倡孝道,提出“慎终追远”的观念,教育年轻人对老人要孝顺,进而提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祭祖、扫墓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那么在古老的南社村,人们的丧葬习俗是怎样的呢?

·

第一问:

丧葬风俗中,“上三下二”的寿衣代表了什么?

在南社,女性的寿衣早在结婚的时候已经准备了,当中又有怎样的寓意?

一段离奇的“死而复生”往事又是怎样发生的呢?

·

人至将死,儿子便将寿衣取出,为死者穿上。

因为人死去的时间过长,尸体就会僵硬。

穿寿衣不好穿,那就只好请“癞湿婆”帮忙(癞湿婆:

土话,意思为脏婆子)。

而请“癞湿婆”则是村民们不愿意的,正所谓“有儿何必求人”呢!

若儿子年幼,则由家人代劳,而儿子也要礼制上拿着寿衣。

如果没有儿子,就只能由家人或者亲戚来完成穿寿衣的礼制程序了。

当官者则将当官时的服巾(服巾:

帽子)戴上。

平民百姓则无需戴帽子。

在莞城买的寿衣是五件的与南社人说的三件有点不同·

东莞人觉得,裤腰带有“带走”的意思,人去世了,不要带走其他人,所以在死者的身上是不能用裤带和腰带的。

旧时高寿之人临终之前解下的裤腰带据说是个宝贝。

这条裤腰带不用洗也不用裁,用来扎到婴孩的身上有保佑其快高长大的说法。

更有甚者,有的小孩受了惊吓,父母则以此裤腰带与银器煲水喂以孩子,据说能定惊。

裤子上果然是没有腰带的

·

寿衣为“上三下二”意思是说衣服有三件,裤子有两条,寓意五行。

寿衣的颜色以黑色、靛蓝、白色为主。

在南社,女性出嫁的时候里面穿白衣,外面罩黑衣。

拜堂前,黑白衣裳脱下压在箱底,换上红色衣服拜堂。

待公婆寿终时穿上白色的衣服为其守孝。

待自己正寝时,则穿上黑色的衣服。

人们认为,穿上出嫁时的黑衣正寝,来生还能见到自己的父母。

据说穿了红色寿衣的人死了之后将化为厉鬼,故而寿衣的颜色切忌红色。

人们认为,死者行的是“白路”,故而寿衣最外面一件必当为白色。

而孝男孝女们也要穿上白衣白裤白鞋,以麻绳束之,有钱人家还要外披“绑仔衫”(绑仔衫:

黄麻编的衣服)这就是所谓的“披麻戴孝”。

如今,有些服装设计师大胆地将类似绑仔衫或麻绳一样的装饰点缀在衣服上,其实这样的服装在以前是非常忌讳的。

香港著名导演王天林先生葬礼上,孝男孝女们穿着孝服.jpg·

南社谢先生(82岁):

我六十多岁的时候见过我们村有一个人穿上寿衣之后却“死而复活”的怪事。

那天我刚好喝早茶回来,走到学校那里。

听到有人说,阿乜名去世了!

我便到他家看看。

阿乜名已经七十多岁了,平时以猎鸟为生。

我到了他家,看到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阿乜名。

我们都觉得他快不行了,于是大家七手八脚地为他穿好了寿衣等八里佬来为他装束。

谢先生说,当年他就在这附近听说阿乜名去世了,边赶紧去看看

·

中午我回家吃过饭后,又来到了阿乜名家。

进他房间一看,只见阿乜名居然坐起来扇扇子!

我马上将大家喊了过来,一问,才知道他居然又活过来了!

于是赶紧给他脱下寿衣。

·

第二天,阿乜名又到山里猎鸟去了!

及至一个礼拜后才真真正正去世。

·

第二问:

老莞人忌讳说“买水”,到底源于当地何种风俗?

什么叫“买早水”?

“大悲咒水”又是怎样的一回事呢?

·

“买水”即“买天水”。

在南社村,“买水”指大殓之日,孝子着赤脚,一手执绑了元宝的蒲扇,一手端小瓦罐率领家人沿街痛哭,行至埗头,即弯身用蒲扇向水中扇三下,然后将三个小钱和蒲扇扔入水中,再用瓦罐装水,端回家中为遗体洗脸。

因为所有白事都不是好事,人们为了讲究好意头故认为水不能白拿,所有办丧事的物件不能赠送,必须要用“真金白银”买回来。

·

一般来说,未曾上寿的死者只能到附近的小河涌或者从沙井那里买水。

对于上寿(60岁以上)或者有功名者,则要走到江河上买水。

而有钱的大户人家,还要“买早水”。

买早水意思是买还没天亮就到外面买水,据说这样的水才洁净。

据说谢遇奇过世时,他的儿子就是到石龙东江边上买早水的。

上寿或是有功名者要到大江边上买水·

若家中无儿、无孙、无侄,则请用“道力”化道符请“大悲咒水”了。

据说人的一生只能当两次孝子,一次为父亲一次为母亲。

在旧时也有专门替人当孝子的职业。

·

话说在清朝嘉庆年间,广州光孝寺附近有一富户人家,老人家去世时儿子不在身边,到了发丧时,无人扮演孝子的角色,很多礼节无法进行,在族人中找子侄代替,别的事大家都答应,无独充当孝子这个角色谁都不愿做。

老人家的遗孀一时想不开,偷偷跑到光孝寺附近的一棵树下准备寻短见,正在这时,在树后睡觉的一个乞丐被惊醒了!

乞丐吓得连忙将老人家救了下来,并问:

“阿婆,什么事值得您去寻死啊?

”当阿婆将夫死子别无法安葬丈夫的事告诉乞丐时,乞丐哈哈一笑,说:

“原来这点小事,这好办,我无爹无娘,我去帮您扮孝子,您到时给口饭吃就行。

”老太太疑惑地看了这个乞丐半天,把他带回了家,老爷子的丧礼终于按常归举行了,出殡的前一天晚上,乞丐带上孝子帽,穿上孝子服,拿着老太太给的几枚铜钱,在锣鼓的伴送下来到江边买水,当晚守灵,第二天出殡时带上孝竹,与送殡的队伍一起将棺材送至埋藏地。

礼成之后,老太太问乞丐有什么要求,乞丐说:

“我只是演了一出戏罢了,我还去讨饭去。

”老太太过意不去,就塞给他几两银子,以作酬谢。

后来,老太太的儿子从海外回来,再去找这个乞丐时,已不见其踪影。

从此以后,凡有人去世后孝子不在身边或无孝子的人家,每举办丧事,就主动上街找那些愿意充当孝子换口饭吃的乞丐充当孝子,因为主家往往有小费相送,后来有些家境困难的穷人也加入这个行列,使之渐渐成为一门职业。

·

·

一直以来,东莞人都忌讳说“买水”。

在瓶装水刚推出的时候,很多外来的朋友不明就里,他们会百无禁忌地说“买水”,东莞人一听就要来气,他们会一边“呸、呸!

”地吐口水一边忙不迭地讲“大吉利是!

”外来的朋友如果此时还不知趣,矛盾难免要发生。

·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见一外地来的朋友到一士多店问老板娘:

“有没有水买?

”老板娘白了他一眼,扬了扬手,说:

“去去去,买水到别处!

”“那不是有吗?

”“没有!

没有!

”看着老板娘怒气冲冲的样子,外地人如何知晓,他如果问老板娘:

“有没有益力买?

”或者说“有没有XX(牌子)买?

”那么这个小矛盾就不会发生了。

·

第三问:

“诈尸”是怎样的一回事?

传说中,黄泉路上是黑暗无边的,活着的人又是如何为死者指明方向的呢?

水至家中,放于死者床头,等以奚钱、元宝蘸水为死者净脸。

口中念念有词。

礼毕,用木板或门板置于大厅地上,铺上净色被子,此被称作“下被”。

将死者头朝内脚朝外躺于下被之上,盖上白色被单,此白色被单称为“上被”。

上被一直盖到脸上,将脸盖住。

上被盖于遗体之上,连遗容一起盖过

·

南社处于蛇虫鼠蚁常常出没的南越之地,人们为了不让这些蛇虫鼠蚁爬咬尸体,或者防止“诈尸”,孝男孝女们在尸体旁边铺上几捆稻草,人窝在稻草上面。

他们每夜都在遗体旁边伴守,直到遗体大殓入棺为止。

旧时守灵的女性还会唱哭丧歌。

其声之悲切,闻着无不容。

歌词属于即兴创作,大致意思是缅怀死者生前往事,告诫后人。

电影《绣花鞋》中守灵剧照.

·

何谓“诈尸”?

我们XX“诈尸”发现有这么一段解释:

古人称:

人死时有时胸中还残留一口气,如果被猫鼠什么冲了就会假复活,即平常说的诈尸。

但是这一口气完全不能支撑起生命,只会让复活的尸体野兽般的乱追咬,最后那口气累出来倒地,才算彻底死了。

巴西整人节中,演员在电梯内假扮诈尸.jpg·

已故的温姓老婆婆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她年轻的时候的故事。

那是温婆婆年轻的时候,有一天,隔壁的一个女人死了。

家里人便给她装扮好,准备入殓。

突然,一只猫从她身上跳过。

这女人轻轻地“哎”了一声,然后坐了起来。

“诈尸啦!

”家里人一边叫一边吓得连忙躲了起来。

·

这女人睁开眼睛向四周看了看,叫了几声家里人,却没人敢应她。

于是起床将衣服换下然后挑着水桶到井头打水。

女人的丈夫看了老半天,觉得她不像诈尸,便壮着胆子走出来问道:

“你到底是人还是鬼?

”答曰:

“人!

”“何以见得?

”“你看我是有脚的!

你再摸摸下巴……”男人看了看女人的脚,果然脚跟着地,他轻轻摸了一下她的下巴,道:

“果然有下巴!

现在正好有太阳,你随我到外面来。

”女人跟了过去,“果然有影子!

大家都出来吧,她是人!

·

当家人问女人何以复活的时候,女人说,她像做梦一样走在一条黑暗的道路上。

前面只有一丁点灯光,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力量驱使她要走到灯光那里。

灯光忽明忽暗,路又远又长,好像怎么也无法到达一样。

女人一生气,心里想,我干嘛要往前走,不走了,我回去!

于是转身掉头走。

就这样,女人就活过来了。

曾经问过温婆婆,女人看到的那盏灯是脚尾灯吗?

温婆婆笑而不语。

也许这世界上根本没有鬼神一说?

远处只有一点灯光,是甩头往回走还是继续向前?

·

人们在守夜的时候要不停地为死者烧金银纸,这些金银纸是“买路钱”。

用于贿赂带死者走的公差。

有好事者说,要是此时不给钱,这些公差就会对死者拳打脚踢了。

死者的头下要枕的那一条金银纸才是属于死者的。

一条金银纸则大约3000到5000张不等的金银纸捆绑在一起。

这条金银纸是要留在死者做“百日”的时候才烧掉。

·

传说人去世之后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去世。

到了第一百天,他会到河里洗手,发现手指甲没有了,于是便知道自己已经去世,变成了鬼魂。

此时烧之前下去他就可以领受到了。

在传统观念中,黄泉路上是黑暗的,所以遗体的脚后面点上一盏油灯。

这盏灯叫脚尾灯。

点上脚尾灯,便可以让死者上路的时候看到路。

哭声让死者知道路的方向,以免掉进“鬼仔岭”。

据说要是掉进鬼仔岭就得当鬼仔,受尽大鬼的凌辱折磨,不得超生了。

·

点脚尾灯是有讲究的,只能点一条灯草,而且要及时用竹签将灯草拨起,不能让灯灭了。

如果死者有子女先于死者而亡,则烧子女之衣草,让他们为死者带路。

·

为亲人点一盏脚尾灯,让亲人一路走好

第四问:

透视莞俗中遗体入殓的几种方法,你是否会毛骨悚然?

亲戚朋友接到报丧后,便纷纷到死者家吊唁送丧。

他们以白纸包一包钱给丧主。

这包钱称为“宝烛钱”,钱多钱少都无所谓。

·

下葬这天,丧主便在家煮了一大锅糯米饭,这些饭称为:

“寿饭”。

·

我们在《水韵漳澎》一文中曾经写道过关于热心公益的村民陈冠杰先生的一段回忆:

“……这天,刚好罗根笑又来了,我就跟着她去看‘鬼梁’。

‘鬼梁’是旧时漳澎人对棺材的称呼。

当时罗根已经死去两天了,被子也已经被拉了出来。

棺材袋在这边,棺材在那边。

(接着,陈冠杰一边模仿起仵作佬搬运尸体的过程一边继续说道)只见那个仵作佬在棺材袋的这边拿了一条布带打上结,然后一头吊住死人的头,一头斜挂在自己的肩上,双手抱起尸体的脚,只听得‘咔!

’的一声!

为什么会有咔的一声呢?

因为尸体已经僵硬了,咔的一声是骨头的声音。

然后慢慢地转身,‘嘭’的一声放进身后这边的棺材里……”

热心公益事业的陈冠杰先生为我们讲述儿时故事的时候提到了当地的丧葬风俗

·那么,南社习俗中敛葬是否也一样呢?

·

南社村民谢先生(78岁)

·

我们这边通常是几个人提起尸体下面的下被被角,将尸体放进棺材。

·

南社村民谢承运(82岁):

·

旧时我们南社也有用三道带的,三道带即是三条麻绳分别将头、腰、脚三个部位固定,然后再放进棺材。

·

遗体从屋里被抬了出来,孝男孝女一般每两人举一个窝箕,跟着尸体从里面移步到外面。

遗体躺在棺材内,脑后枕着瓦片。

棺木盖上了盖板。

移到一空地上,用两张长条凳架起。

棺木被移到一空地上,用两张长板凳架起

·

喃呒佬念着经文咒语,挥着铃铛主持祭奠仪式。

儿女家人轮流捧寿饭捧入两个陶瓷坛子里。

剩下的可由女眷们用簸箕装回家吃。

在哭声中,亲友们围着棺材逆时针走三圈,追思缅怀死者。

寿饭装入类似这样的陶瓷坛子中,随棺材一起埋到墓穴里

·

礼毕,喃呒佬一人在前,四个或八个吹鼓手跟着喃呒佬。

吹鼓手奏的是《过洋乐》。

《过洋乐》并不悲哀低沉,而是雄壮响亮。

·

第五问:

在葬礼中吹奏的《过洋乐》并不悲哀低沉,而是雄壮而响亮,当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下葬时为何偶有妇人以衣服兜坟上泥回家?

·

为什么会选《过洋乐》作为哀乐呢?

这得从南宋年间说起,当时的东莞篁村白马人李用(字叔大,号竹隐)潜心研读周敦颐、程颢、程颐诸人的著作近三十载,深得理学精髓,桃李满天下。

其著作《论语解》,深入浅出地阐明周、程理学深奥的意旨,追溯儒家学说的根源,对书中词语解释得清楚明白,便于人们讲解诵读和学者传授。

白马的李氏大宗祠已经重建多年,人们是否还会偶尔在茶余饭后谈起“夫子”李用?

·

1276年,竹隐公以古稀高龄只身东渡日本,远涉重洋,拟向日本乞师出击元朝北方,以牵制元军,缓解南宋危局。

可惜其乞师抗元的游说未能成功,而南宋不久即被元朝灭亡。

竹隐公无以为家,且不甘事元,便在日本以《论语》、《诗经》、《尚书》等授徒,以儒学教化当时尚属蛮荒的日本人。

因其化被功深,日本人尊称其为“夫子”。

·

竹隐公81岁时逝世(元朝初年),日本人如丧考妣,异常悲痛。

其国王特命卫队数人、宫庭乐队数人以帝王之礼将其棺椁护送归国,“以鼓吹一部,送丧返里”。

因途中要过洋,日本水手顶风劈浪,划船必须尽力,只能用雄壮歌曲。

对此,明东莞诗人陈靖吉《昔人咏俗诗》中有“箫鼓不知哀乐事,衣冠难辩吉凶人。

”的诗句。

·

至今,东莞民间举办丧事,都是奏这首哀乐送葬的。

东莞民间办丧事,吹奏的是雄壮响亮的《过洋乐》·

担幡,指出殡当日孝子手执一棍,棍端绑有白色布条随风飞扬,谓之幡,由死者的长子嫡孙提着,代表引领亡灵升天,所以又叫引魂幡。

在南社,吹鼓手的后面由死者的大女婿或请人担幡,担幡者在棺材前面撒放奚钱、旺生钱开路,同时让死者认住这些纸钱,认得回家的路。

·

由女儿用竹箩装着寿饭,挑着跟在棺材的后面。

孝子持丧棍披麻戴孝率领家人及送殡者紧跟棺材后面。

遇桥就跪下,一直送到山上。

山上早已有“八里佬”(仵作)帮忙挖好了一个足以放下一口棺材的大土坑。

喃呒佬高呼“众人拧转面!

”送葬者则背过脸去,棺材放进墓穴,所有送葬者手捧一撮土入穴内。

此时,沾满了泥土的手不能拍,只能到附近的草丛中擦拭。

墓穴慢慢地被泥土填埋,拢起一个长形的坟堆,众人在坟前再哭祭一番。

亲人即将长眠于地下,掬一捧黄土,撒向冰冷的墓穴,寄托千千万万缕哀思……·

偶有生不出孩子的女人就会到一些长寿多子的死者坟前趁着捧泥的时候偷偷地用衣服兜了一捧泥回家,放到自己的床底下。

据说这样就能生出孩子。

·

第六问:

出殡后丧主给送葬者分发的东西有怎样的寓意?

送葬者返回时要沿路拆一段树枝,这到底又是为什么呢?

在丧葬习俗中何谓“一路英雄”?

·

安装完毕,丧主在山上给送殡者糖果、毛巾和“长寿钱”以及一段红头绳。

给红头绳是为对方挂红,意思是丧主希望对方从此好运。

给糖,意思是从此甜蜜吉祥。

·

从山上返回,所有人都要折一段树枝,沿着来时的路走回死者家,并将树枝放到死者家门口。

丧主给的糖果可以马上吃掉,毛巾要在外面洗一下,长寿钱给小孩买糖果。

当天晚上到丧主中吃寿饭。

做饭时不能炒菜,吃饭时不能端菜到桌上吃,而是要将饭菜置于窝箕(竹匾),人们蹲在竹匾前端碗吃饭。

·

葬礼的第二天要“还山“。

孝男孝女们要在天亮之前准备好鸡、鹅、猪等祭品到新坟拜祭。

沿途不能与人打招呼,祭拜完径直回家。

死者的家中设置灵堂,香烛长明,孝子们每隔七天哭祭一次,连续七七四十九天。

称为“做七”。

亲人死后头七天为“头七”,现在许多地方的人就在亲人死后立即打斋;“二七”之期送“火种”、“走马灯”意为使“亡灵”在阴间作取火和照明指路之用;之后“三七”之期不管“打斋”与否,凡出嫁的女儿及三亲六戚都得来参加祭奠活动,烧纸钱及用用纸、竹糊制的物品(汽车、房子、电视、手机、童男童女等等)给逝世的亲人。

·

到一百天的时候要“做百日”。

传说这一天是死者发现自己已经变成鬼魂的一天,所以要穿上鬼衣。

家人就会在这一天将死者去世时枕在脑后的金银纸拿出来,和一些纸糊的衣服一起烧给死者。

有的有钱人家也会在这天给死者打斋。

打斋是为表示对逝世的亲人的思念及尊敬,为他(她)念佛祝祷招魂,希望逝世的亲人在阴间路上一路好走,在西方净土活得自在。

打斋仪式有:

一是招魂,二是哭灵,三是带魂魄顺利通过阴槽地府,四是祭奠,五是给逝世的亲人送东西等等。

·

其实,全国各地都有打斋的俗例。

打斋持续时间各地有所不同。

据说解放前打斋仪式有持续近半个月的。

如今,许多地方将这一习俗都简化了。

·

到了死者去世一周年,死者家里还会为死者“做英雄”。

做英雄意思是将一切丧事撤除了,从此“一路英雄”。

听南社村的老人说,“做英雄”这一天,喃呒佬为丧家主持祭拜仪式后会给丧家一副对联,但是其中写的什么内容大家都不大清楚了。

·

黎先生(殡葬工作者):

其实在“喃呒佬”这个行业中,是各师各法的。

在莞城,很多喃呒佬在“做英雄”祭拜仪式后给丧家的是一条红布,上面写着“一路英雄”。

如今,人们把这些繁文缛节简化了,一般在火化的当天就连“百日”、“英雄”一起做完。

·

无论乡间的做法有怎样的不同,但是“做英雄”撤除丧事,从此好运的习俗在南社、在东莞都是存在的。

·

第七问:

家中遇到丧事有哪些禁忌?

·

如果死者的家中有外不能及时赶到送终的子女,则要从村口脱鞋跪爬回家,并由一长者执杖轻打,责其不孝,以息亡魂。

未婚的男女死亡,则不需要点脚灯,也不用担幡买水等仪式。

无论如何,家里有人去世都是不吉利的,所以死者的家属在死者去世后一个月不能进入别人家。

到了当年过年的时候,既不能给人派利是,也不能收别人的利是。

·

总之,丧葬文化过程中的所有活动和实物中也都是有“含义”的,它们分别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追求生命的永恒,不忘先人恩德的报恩心理等。

殡葬是生者按照自己对人生、生命的理解所创造的,它的最终目的仍是生者。

因而殡葬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生存文化。

(未完,待续)温馨提示:

【麒麟合创】系列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与作者联系,谢谢!

相关链接:

1、南社,小楼深巷的千年画轴——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

(一)解秘南社千年古村——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三)南社明代遗存古围墙(上)——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四)南社明代遗存古围墙(下)——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四)晴耕雨读的书香南社(上)——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五)[url=

7、第四章晴耕雨读的书香南社(下)——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五)

8、第五章暗藏玄机的深巷古井

(二)——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七)9、第五章暗藏玄机的深巷古井(三)——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八)暗藏玄机的深巷古井(四)——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九)暗藏玄机的深巷古井(五)——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十)

12、第六章南社庙宇,扑朔迷离的文化信仰——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十一)

13、游南社庙宇,听民间传说——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十二)

14、武帝庙,折射崇文尚武的精神——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十三)

15、第七章以血缘为纽带的南社宗祠文化——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十四)

16、岭南建筑经典之作——谢氏大宗祠——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十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