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县名人 彭真.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1147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曲沃县名人 彭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曲沃县名人 彭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曲沃县名人 彭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曲沃县名人 彭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曲沃县名人 彭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曲沃县名人 彭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曲沃县名人 彭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曲沃县名人 彭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曲沃县名人 彭真.docx

《曲沃县名人 彭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曲沃县名人 彭真.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曲沃县名人 彭真.docx

曲沃县名人彭真

【出像】探访三晋之源,解读文化曲沃,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印象曲沃》。

曲沃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彭真就诞生在这里。

从彭真踏上寻求真理、寻求民族解放征程的那一刻算起,75年里,他仅仅回乡探望过4次。

而这4次回乡,加起来也不过7天半的时间。

75年,7天半,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把自己对家乡真挚的眷恋深深地埋在心里。

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追忆缅怀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彭真。

彭真回家乡

彭真原名傅懋恭,又名彭真,山西曲沃县人,其祖父自山东桓台县逃荒,来到当时的山西省曲沃县,就定居在侯马镇垤上村的两孔小窑洞内。

这是一座当地极为普通的农家小院,土墙围就,柴扉虚掩的两孔土窑洞,就是在这里,先后生活了傅家五代人,彭真就出生在这孔窑洞里。

彭真的父母傅维山、魏桂枝都是憨厚直爽、淳朴善良的农民,一生共养育了八个儿女,彭真是他们的长子。

二位老人性格和善、宽厚仁慈、乐于助人,对青少年彭真的思想品德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傅维山夫妇省吃俭用,供彭真读完了高小,上了中学,接受了知识的洗礼,这些都为彭真后来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彭真作为家中的长子,自小就聪颖好学,勤劳坚韧,早早就帮助父母承担家务,照顾弟妹,挑起了生活重担。

而平日耳濡目染广大劳苦百姓的生活艰辛更激起了他对旧社会制度的愤怒,小小年纪就树立了远大抱负。

私塾老师问他将来做何营生,他说“匡正天下,铲除不平”。

1923年,年方弱冠的彭真怀着追求知识、追求光明,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愿望,离开了家乡,踏上了漫漫的征程。

从那时起,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抗战救国,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他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了北京市委书记、市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人大委员长等职务,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领导核心的重要成员,真正实现了他匡正天下的弘愿。

【现场像】也是从他踏上革命道路的那一天起,山西省曲沃县侯马镇垤上村的这个小院就成了彭真心底永远的牵挂,这里有他的父母,有他的乡亲,有他的伙伴,有他的童年,他不止一次地泛起回家的念想,然而对于一个献身革命的共产主义战士来说,回家真的是一种奢望。

根据史料记载,彭真曾分别于1961、1964和1986年三次回家乡探望,总共呆了四天半,而事实上,在1939年的夏天,彭真还有过一次回家的经历。

采访:

彭真外甥赵维孝

1939年回来,日本人还在这,那次回家里就是晚上,停了几个小时又跑到别的村里,为什么呢?

当时白色恐怖日本人一直在追捕,当时的环境不允许,跑到其它地方停了三天。

虽说这次回来有三天,但大部分时间都躲在邻村避难,真正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仅有几个小时,二老看到因长年奔波而略显消瘦和疲惫的儿子,心痛不已,但傅维山还是以他山东汉子特有的大嗓门对儿子说:

“孩子,你的路走的对,你是为咱穷人办事的,爹不拦你……”。

父母的鲜明态度对彭真来说是一种精神支撑,是啊!

还有什么比得到家人的支持更让人感到欣慰的呢!

他又毅然地踏上了征程。

这一走就是二十二年……

1961年,党的八届九中全会上,正式通过了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针对大跃进造成的错误,毛泽东提出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并决定将1961年定为实事求是年。

就在全党全面贯彻“八字方针”的过程中,彭真一路调研,一路风尘,于1961年12月踏上了阔别22年的故土。

12月4日这天,对于曲沃和侯马来说,俨然是一个盛大的节日。

这时侯马已从曲沃治下分离出来,成为了独立的县级市。

晋南的冬天寒气逼人,但当太阳从浍河上游洒下第一缕霞光的时候,坐落在浍河岸畔的垤上村就沸腾起来了,而傅家这座小院更是显示出不同往日的热闹,80岁高龄的魏桂枝老人一大早就把小院打扫得干干净净,把两孔窑洞收拾得整整齐齐,院外的街道上,也挤满了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大家都争相期待看到彭真的到来。

采访:

彭真侄儿傅汝霖

大家都去了,从北站到村里这一路都有人,一进村门口所有人都知道,彭真回来了,一直到胡同口人满满的,院里也是满满的,人山人海。

是的,彭真回来了……

他为了民族独立,国家解放,人民幸福,20岁就离开了故土,算起来也有几十年了,但时间的长河并没有冲刷掉他的乡音乡情,他无时不刻在期盼着这一天。

采访:

彭真侄儿傅汝光

他是我伯父,我是他侄子,有些事情我记得很清楚,61年伯父从北京回来看我奶奶,我伯父坐在这,我在这站着,我二奶奶在这坐着,我奶奶在这坐着。

当时和老人们谈一些家常话,谈的很亲热,谈的很热烈,谈的很融洽。

彭真终于又坐到了已年近80岁的老母亲身旁,母亲的双手被儿子紧握着,她仔细凝望着多年未见的儿子,思念的话语在心头激荡,热泪也在脸上流淌,老人喃喃地说:

“你爹没福气,走的早,要是他还在,看到你有出息了,该多好……”

彭真又来到了乡亲们中间,来到了儿时的伙伴中间,光阴荏苒间,已过壮年,但乡音乡情依旧,道家常,话当年,畅谈农村的发展变化,真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就像滔滔的浍河水……,从乡亲们的谈吐中,彭真了解了许多报道中看不到的真实情况,感受到了大会小会上感受不到的百姓心声,他感激乡亲们给他的启示,热情地邀请大家合影留念,并一同观看晚上的蒲剧表演,真是乡音融融,乡情依依。

12月5日,侯马市委机关气氛格外热烈,从市委书记到一般干部,都在市委楼下排起了欢迎队伍,期待彭真的到来,原曲沃县副县长、政协主席景元祥,当年还是年青小伙子,在市委机关担任秘书职务,彭真的平易近人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采访:

原曲沃县政协主席景元祥

那时候通讯员没站在干部队伍中,机关正在搞建设,所以他们站在石堆上,彭真拨开人群,过去和通讯员们一一握手,还说:

“你们最年轻,希望在你们身上”。

握完手就提了个问题说,我和大家照个相怎么样。

大家就兴奋地拍手。

在市委机关一番座谈之后,彭真提出要到浍河去看看,浍河水库是浍河流域的一颗明珠,面积等同于闻名遐迩的北京十三陵水库,这个浩大工程的兴建,凝聚了曲沃人民的智慧和心血,是造福后世的民心工程,彭真自然要去看一看。

冬天的早晨,寒风刺骨,然而彭真的心里是热乎乎的,他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崇尚为民办事的真英雄,他时而在坝上眺望,时而漫步在支渠上,一面倾听水库建设中的动人事迹和曲折经历,一面又对水库的灌溉、绿化及溢洪道的建设规划等问题与陪同人员交换意见,当听到修水库时有6位同志献出生命和县委书记张耀庭因此积劳成疾时,彭真深表敬意。

并在后来回乡时还多次提到张耀庭和他的精神。

曲沃,在历史上盛产烟叶,曾远销内蒙和西北。

但是过去生产的烟叶多是加工成丝,供人们用旱烟或水烟袋抽用,听说曲沃有了卷烟厂,这使彭真兴奋不已,他高兴地说:

“曲沃有卷烟了,不简单呀!

”当下彭真一行来到了卷烟厂。

采访:

原曲沃卷烟厂职工

他说:

“来咱们家乡转一转,来烟厂也看一看。

”看他面像可好呢,刚见到觉得他高高的个,长的也不错,脸盘也大,是个当官的样。

在参观烟厂时,有人提议让他抽上一支家乡的卷烟,他爽快地答应了。

尽管他平时不抽烟,但今天抽着家乡的烟,格外有味。

采访:

原曲沃卷烟厂职工

那时候烟厂正红火呢,都卷的浍河、曲沃好几种呢,都记不清了,那会浍河烟卖的可快了,可吃香了,(彭真)说很好,来了咱家乡了,尝尝咱家乡卷的烟。

抽完说:

“很好”。

这连声的称赞倾注了彭真对家乡建设的一片深情!

【出像】探访三晋之源,解读文化曲沃,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印象曲沃》。

1961年彭真回家乡,仅有一天半的时间,但他平易近人,脚踏实地的作风却深深地印在了群众们的脑海之中。

转眼,历史已行进到公元1964年的春天。

距彭真上次回乡,已过了三度寒暑。

同年4月26日,彭真再次回到故乡。

彭真这次回乡主要前往杨谈乡视察调研,杨谈在当时与后来名扬四海的大寨村同样有名。

《人民日报》、《山西日报》曾多次对这两个村庄的先进事迹和经验进行报道。

杨谈的经验在于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给新中国的广大农村展现了一幅繁荣昌盛的瑰丽的画卷;而大寨的魅力则在于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农民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他们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杨谈也有一个和名闻天下的陈永贵齐名的劳动模范王德合。

彭真与王德合、蔡延荣等村干部进行了多次座谈交流,详细了解杨谈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状况,对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并前往杨谈的粮食仓库进行了实地参观。

当得知仓库的储备粮达到80万斤时,他非常高兴。

采访:

曲沃县杨谈村村民

我们那个仓库是个四无粮仓,那是全国有名,这个粮仓委员长看了以后很感兴趣,很高兴吧,一直说好好好。

总的来说,彭真来了以后,对咱们杨谈来说是鼓舞很大,对彭真来说也很高兴,看了以后也很满意。

是呀,民以食为天,从逃荒人家长大的彭真,自幼对缺吃少喝有着极其痛切的感受,再加之我们国家刚刚渡过三年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严重困难时期,能够在自己的家乡见到这满屋的粮食,确实让彭真感到无比兴奋!

彭真这次回来,一心扑在工作上,不到三天时间,多用于调查研究,考察农村政策,指导家乡建设,呆在母亲身边的时间只有半天,竟没有时间与母亲多说上几句话,只能是深夜为熟睡的老人家掖掖被角而已。

老母亲理解儿子,总是叮嘱他:

“孩子,要秉公办事,要办好党的事,办好国家的事。

”谁曾想,这竟是母子之间的最后一次见面,而老母亲的嘱咐,却始终索绕在这位伟人的脑海。

 

【现场像】1966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彭真受到了错误的批判,与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一起被打成反党集团,同时被撤销了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北京市市长的职务。

在“文革”十年里,他坐监9年,流放了3年,直至1979年初才平反复出。

在这期间,在老家侯马的亲人们也备受摧残。

他的老母亲、他的弟弟、他的侄儿被迫害、批斗致死。

他重新工作之后,由于我们国家正处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时期,他将全部身心投人到党和国家的领导工作上。

虽然对家乡,对亲人,他无时无刻地难以忘怀,但总是无暇回乡。

他是多么想看一看自己的亲人们,看一看安息在浍河岸上的老母亲啊!

可是,当他想到近几年到北京的亲属对他说的村里的派系思想还没有消除,他犹豫了。

1986年5月,临汾地委书记杜五安专程代表家乡人民来请委员长回去看看家乡的变化,杜五安对彭真说:

“您不回去看看,就违了家乡父老和基层干部的心意,大家会对您有意见的。

”彭真考虑再三,最后才同意回家乡看望看望家乡的父老。

但却提出要约法三章。

采访:

彭真外甥赵维孝

第一,不要预先告诉大家说我回去,免得影响大家的工作和学习;第二,不要组织人看望我,我是回去探亲的,应当我去看望大家;第三,我是顺路探亲,不在侯马住宿,当天就走,我想在火车上请亲友吃顿饭,饭钱我出,端正风气,我们要带头。

就这样,彭真又一次回到了家乡--侯马垤上村,回到了那个生他养他的家乡,一踏进土窑洞,他的心情不由自主地沉重起来,他的表情自然变得凝重起来。

老人家颤抖着摸摸这里,触触那里,一步一步向窑洞的深处走去……窑洞深处的对面墙壁上,挂着他父亲傅维山和母亲魏桂枝的遗像,再下面是他最钟爱的侄儿傅汝正的遗像。

他与老伴张洁清站在一起,对着父母的遗像深深地鞠了一躬,良久,没有抬头。

在侄儿傅汝光的引领下,彭真、张洁清穿过浍河滩上的麦田走向母亲的坟茔,到了崖头,望见一堆隆起的黄土,张洁清走上前去,跪在坟前,颤抖的双手抚摸着坟堆上的草和土,不禁轻声哭泣。

彭真上前搀起老伴,一起向着母亲的坟堆深深行了三鞠躬礼。

采访:

彭真侄儿傅汝光

到了坟上以后,我大妈看着我奶奶的坟以后,就趴到坟上失声痛哭,我伯父当时就在旁边看着,眼泪就哗哗地留下来了,我在旁边看得很清楚,当时我伯父很难受很难受,老人晚年受了很多折磨,他回来以后,见了坟见不到亲人,很难受很难受,眼泪就转过来转过去。

84岁的彭真委员长,事隔20多年蒙难复出之后又回到这里,院内、院外、小巷大院,都挤满了乡里乡亲,他们之中有与彭真同时代的年迈老人,有系着红领巾的少年儿童。

还有为数众多陪同的干部。

在众多的乡亲中,还有一些“文革”中曾经错误地批斗过彭真家属的人。

而今,大家都坐在一起,互相攀谈着。

彭真象拉家常似地对乡亲们打开了话匣子。

“咱们这个村里边,文化大革命中是出了点事情的。

就是你斗我,我斗你,我们家里死了3口人。

一个是我母亲,80几岁了,斗死的;一个是我二弟,是斗死的;还有一个侄子,也是斗死的。

在座的乡亲中,还有挨斗的,也有斗人的。

怎么办?

你们说怎么办?

”彭真话一出口,大家心里一阵忐忑不安,尤其是当时动手整过傅家的人,更是把心提到了嗓子眼。

彭真用慈祥的目光环视了周围的乡亲们,继续说道:

我的确想回来,回来解解旧怨,把过去那些心里的疙瘩,你斗了我,我斗了你,谁对不起谁,统统扔掉!

采访:

彭真侄儿傅汝霖

他背对着窑洞,最后说了一句话:

把这些恩恩怨怨都扔到浍河去冲走算了,埋到这个土地里,不要再提这个事了。

对于委员长这中恳的话语、坦荡的胸怀,人们又报以热烈的掌声。

彭真眯着眼睛笑着继续说:

“如果你们赞成,咱们就这样,把这个旧仇宿怨都扔掉,统统扔掉,团结起来干‘四化’,好不好?

”“好!

好!

”院子里又响起了长时间的鼓掌。

一心为公,胸怀天下的彭真这一刻显示出了他不同于常人的博大胸怀,这一刻、这一幕也深深地印在了家乡人的脑海里……

  落叶归根,人老思乡。

彭真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特别是卧床不起以后,每逢家乡有人去看望他,总是问收成好吗,水利条件咋样等,仍然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关心家乡的人民群众……

【出像】彭真在家乡停留的分分秒秒,不但严格要求各级干部和群众增强党性,团结奋斗,而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处处为家乡人民展示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的伟大风范,给家乡人民留下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字幕】心系桑梓,植根百姓,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力量源泉。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我们重温彭真回家乡这段历史,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家乡和人民的殷殷深情,必将使我们从中汲取力量,激发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豪情和壮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