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技术与供应链管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1233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物流技术与供应链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现代物流技术与供应链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现代物流技术与供应链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现代物流技术与供应链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现代物流技术与供应链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现代物流技术与供应链管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现代物流技术与供应链管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现代物流技术与供应链管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现代物流技术与供应链管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现代物流技术与供应链管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现代物流技术与供应链管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现代物流技术与供应链管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现代物流技术与供应链管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现代物流技术与供应链管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物流技术与供应链管理.docx

《现代物流技术与供应链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物流技术与供应链管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物流技术与供应链管理.docx

现代物流技术与供应链管理

现代物流技术与供应链管理

一、概述

当前是一个信息技术瞬息万变和消费者需求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工业经济逐步转变为制造业和服务业一体化;以生产和产品为中心的传统营销观念,逐步取代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现代营销观点;市场竞争由单单是企业内部的竞争,逐步拓展为企业整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所谓供应链(supplychain)定义为相互间通过提供原材料、零部件、产品、服务的厂家、供货商、零售商等组成的网络。

供应链中每一个成员都是相互依存的。

供应链也常常被称为需求链。

因为在供应链中产品形态变化的过程是其价值不断增加和服务增值的过程,所以也被称为价值链。

当然,实际的供应链并不是一条线,由于通常在供应链系统中有众多的供应商,包括供应商的供应商,和众多的客户,包括客户的客户,实际上是一个“供应网络”(如下图所示)。

在这个网络中,每个贸易伙伴都具有双重角色:

既是供应商,又是客户:

即他们向上游伙伴订购产品,又向下游伙伴提供产品。

只有建立一条业务相关紧密、经济利益相连的供应链,才能实现优势互补,增强市场竞争实力。

图:

供应链管理模型

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

从单一的企业角度来看,是指企业通过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其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RightProduct)能够在正确的时间(RightTime)、按照正确的数量(RightQuantity)、正确的质量(RightQuality)和正确的状态(Right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Place),并使总成本达到最佳化。

每时每刻,发生着数以百万计的商业交易,每一笔商业交易都伴随着物流和信息流。

供应链上的贸易伙伴都需要这些信息以便对产品进行发送、跟踪、分拣、接收、存贮、提货以及包装等。

在世界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物流与信息流的相互配合体现得越来越重要。

在供应链管理中必然要用到越来越多的现代物流技术。

物流技术一般是指与物流要素活动有关的所有专业技术的总称,可以包括各种操作方法、管理技能等,如流通加工技术、物品包装技术、物品标识技术、物品实时跟踪技术等;物流技术还包括物流规划、物流评价、物流设计、物流策略等;当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普及后,物流技术中综合了许多现代信息技术,如BARCODE(条码)、EDI(电子数据交换)、GPS(全球卫星定位)、GIS(地理信息系统)等等。

这些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使供应链管理更加科学,并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现代物流技术及其应用

1、BARCODE条码技术

BARCODE条码技术是实现各行业自动化管理的有力武器,有助于进货、销售、仓储管理一体化;是实现EDI、节约资源的基础;是及时沟通产、供、销的纽带和桥梁;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工具;可以节省消费者的购物时间,扩大商品销售额。

条码技术是在计算机的应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

它是为实现对信息的自动扫描而设计的。

它是实现快速、准确而可靠地采集数据的有效手段。

条码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数据录入和数据采集的“瓶颈”问题,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条码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物流中的物品进行标识和描述的方法,借助自动识别技术、POS系统、EDI等现代技术手段,企业可以随时了解有关产品在供应链上的位置,并即时作出反应。

当今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兴起的ECR、QR、自动连续补货(ACEP)等供应链管理策略,都离不开条码技术的应用。

条码是实现POS系统、EDI、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技术基础,是物流管理现代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技术手段。

由于条码技术具有输入速度快、信息量大、准确度高、成本低、可靠性强等优点,因而发展十分迅速。

在仅仅四十年的时间里,它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业、商业贸易、生产制造业、仓储业等生产及流通领域。

它不仅在国际范围内为商品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代码标识体系,而且为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提供了一种通用的语言符号。

(1)条码在零售业中的应用

货物的条码是建立整个供应链的最基本条件,它是实现仓储自动化的第一步,也是作为POS快速准确收集销售数据的手段。

以零售业为例,公司主机的条码数据和商品价格定期(每天)更新,下载至店面微机。

店面微机具有两个功能:

第一,它管理前台POS,包括通过扫描器收集数据的POS终端;第二个任务是管理后台POS,包括分析销售数据、下电子订单、打印产品价格和条码标签。

目前较先进的POS系统后台具有较强的功能,可以检验货物、进行存货控制、点数、帐务与供应商管理。

借助条码POS系统可以实现商品从订购、送货、内部配送、销售、盘货等零售业循环的一元化管理,使商业的管理模式实现三个转变:

1从传统的依靠经验管理转变为依靠精确的数字统计分析管理。

2从事后管理(隔一段时间进行结算或盘点)转变为“实时”管理(在商店营业过程中可随时对销售、库存情况通过计算机进行查询)。

3从“商品在类”(或部门)管理(某商品大类(或部门)的销售总帐)转变为“单品”管理(对每一商品项目,如品种、规格、包装样式等细帐的管理)。

由此,销售商可随时掌握商品早晚销售情况,以调整进货计划、组织适销货源,从而减少脱销和滞销带来的损失,并可加速资金周转,有利于货架安排的合理化,提高销售额。

(2)条码在加工制造业和仓储配送业中的应用

由于加工制造的范围很广,我们仅以汽车制造业为例来说明。

汽车制造是通过流水作业线来完成的。

一辆汽车要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装配而成,根据汽车型号不同,所需要的零部件的品种和数量也不同。

有的要空调,有的要后背箱,有的要机械换档变速箱,有的要液力变速箱,如此等等。

为了能按订单生产,在先进的工业化国家,不同型号的汽车是要在同一生产线上装配的。

为了避免差错,在零部件进入装配线前,要用扫描器识别零部件上的条码,确认它与所要装配的汽车匹配。

在汽车装配完毕后还要识别整车上的条码。

一方面对生产完成情况作一个记录。

另一方面,不同型号的车辆要通过不同的试验程序。

试验机可以根据整车的条码信息来自动完成所需要的试验项目。

仓储配送是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

以美国最大的百货公司沃尔玛(Wal-Mart)为例,它在全美有25个规模很大的配送中心,一个配送中心要为100多家零售店服务,日处理量约为20多万个纸箱。

每个配送中心分三个区域:

收货区、拣货区、发货区。

在收货区,一般用叉车卸货。

先把货堆放到暂存区,工人用手持式扫描器分别识别运单上和货物上的条码,确认匹配无误才能进一步处理,有的要入库,有的则要直接送到发货区,称作直通作业以节省时间和空间;在拣货区,计算机在夜班打印出隔天需要向零售店发运的纸箱的条码标签。

白天,拣货员拿一叠标签打开一只只空箱。

在空箱上贴上条码标签。

然后用手持式扫描器识读。

根据标签上的信息,计算机随即发出拣货指令。

在货架的每个货位上都有指示灯,表示那里需要拣货以及拣货的数量。

当拣货员完成该货位的拣货作业后,按一下“完成”按纽,计算机就可以更新其数据库;装满货品的纸箱经封箱后运到自动分拣机,在全方位扫描器识别纸箱上的条码后,计算机指令拨叉机构把纸箱拨入相应的装车线,以便集中装车运往指定的零售店。

在国内,条码在加工制造和仓储配送业中的应用也已有了良好的开端。

红河烟厂就是一例。

成箱的纸烟从生产线下来,汇总到一条运输线。

在送往仓库之前,先要用扫描器识别其条码,登记完成生产的情况,纸箱随即进入仓库,运到自动分拣机。

另一台扫描器识读纸箱上的条码。

如果这种品牌的烟正要发运,则该纸箱被拨入相应的装车线。

如果需要入库,则由第三台扫描器识别其品牌。

然后拨入相应的自动码托盘机,码成整托盘后通达运输机系统入库储存。

条码的功能在于极大地提高了成品流通的效率,而且提高了库存管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条码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为了参与国际贸易与竞争,我国在1988年成立了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并于1991年加入了国际EAN组织,进而在全国各省市、地区设立了条码分支机构,负责介绍与推广条码技术。

自此,我国的条码工作纳入正轨,并与国际惯例接轨。

截止到1998年,我国的EAN系统成员数目已达4万个,采用商品条码标识的商品项目已超过50万种,采用商品条码技术进行商业自动化管理的各类连锁店、仓储超市、配送中心已达数千家,条码技术的应用推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在1998年12月1日起实施了《商品条码管理办法》。

它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商品条码工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其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各项条码实施的要求和细则,从而使中国的条码工作完成了从初步发展到成熟的过渡。

随着我国条码法规建设的成熟化,商品条码已纳入了强制性国家产品质量标准。

所以提高条码质量从而将条码技术逐步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中已成为各个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2、EDI(电子数据交换)

EDI(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即电子数据交换,是指按照同一规定的一套通用标准格式,将标准的经济信息,通过通信网络传输,在贸易伙伴的电子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自动处理。

在商业贸易活动中,每个贸易伙伴每天都要与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其它商业组织进行通信、交换数据,每天都发产生大量的纸张文献,包括订购单、发票、产品目录和销售报告等。

纸张文献是商业贸易中至关重要的信息流,信息流一旦中断,供应链将流畅不通,从而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

而使用EDI能有效地减少直到最终消除贸易过程中的纸面单证,因而EDI也被俗称为“无纸贸易”,被誉为一场“结构性的商业革命”。

构成EDI系统的三个要素是EDI软件和硬件,通信网络以及数据标准化。

实现EDI需要相应的硬件和软件,EDI软件将用户数据库系统中的信息翻译成EDI的标准格式,以供传输和交换。

通信网络是实现传输和交换的必要条件。

同时EDI需要标准的数据格式。

一个部门或企业若要实现EDI,首先必须有一套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

其次,为使本企业内部内部数据比较容易转换为EDI标准格式,须采用EDI标准。

另外,通信环境的优劣也是关系到EDI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1)EDI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应用

EDI是一种信息管理或处理的有效手段,它是对供应链上的信息流进行运作的有效方法。

EDI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有计算机及通讯网络资源,提高贸易伙伴间通信的效益,降低成本。

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为了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已在UN/EDIFACT标准的基础上制订了流通领域EDI标准EANCOM。

EDI报文是EDI传送的载体,它是对传统业务单证中数据的结构化和标准化。

比如订购单报文则是对传统业务中数据进行结构化和标准化。

在供应链上涉及到的EDI报文有参与方信息报文、价格销售目录报文、报价请求报文、报价报文、订购单应答报文、发货通知报文、收货通知报文、发票报文、汇款通知报文等。

例如,一个企业A要把它的基本信息让企业B知道,它往往会把一个参与信息报文发往企业B,以便企业B了解它。

同样,企业B也可以将其企业信息必至A。

若企业A是供应商,B是客户,则A可通过一产品或销售目录报文,将其产品的有关信息发往B;若B对A的某种产品感兴趣,发了解A的产品价格与交货条款等相关信息,B可以向A发出一个报价请求报文,A以报价报文来回答B;若B对A的产品的价格以及交货条款等内容能够接受,B就可以向A发出一份订购单报文。

A可用订购单应答报文对B订购单报文进行答复;若答复是肯定的,A便立即开始备货,备齐货后就可以向B发货为了预先通知B货物已发出,A可向B发出一份发货通知,B可以向A发出一份收货通知报文,以说明自己对货物的收受情况;当A接到收货通知后可以向B发出发票报文,申明对货物的支付,B收到发票报文经确认后,可发出一份汇款通知报文,以说明即将付款的通知,紧接着便是实际付款的发生。

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出EDI在整个交易过程中的应用情况。

(2)EDI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以及发展前景

EDI应用获益最大的是零售业、制造业和配送业。

在这些行业中的供应链上应用EDI技术使传输发票、订单过程中达到了很高的效率。

零售业、制造业和运输业所采用的EDI应用主要是发票和订单处理,而这些业务代表了他们的核心业务活动:

采购和销售。

EDI在密切贸易伙伴关系方面有潜在的优势。

目前,我国EDI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同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国内市场将同国际接轨并融为一体,逐渐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

为了保持和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竞争能力,促进我国供应链管理的不断发展,我们必须迎头赶上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潮流,不失时机地大力发展EDI技术。

3、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为英语GlobalPositioningSystem的简称。

它是利用分布在约2万公里高空的多颗卫星对地面目标的状况进行精确测定以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它主要用于船舶和飞机导航、对地面目标的精确定时和精密定位、地面及空中交通管制、空间与地面灾害监测等。

90年代以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在物流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GPS由空间部分和地面部分组成,空间部分由分布在6个等间隔轨道上的24颗卫星组成,卫星距地球2万多公里,这种分布可以保证在任何时刻全球的任何地区,都被四颗卫星覆盖,GPS的卫星星座可以全天候、连续地向无限多用户提供任何覆盖区域内目标的高精度的三维速度、位置和时间信息。

GPS的地面部分由1个主控站、5个全球监控站和3个地面天线组成。

GPS的用户必须配备GPS接收机才能使用GPS系统,GPS接收机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卫星发射的信号,以获得必要的导航定位信息,并据此进行导航和定位。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于汽车自定位、跟踪调度、陆地救援。

据丰田汽车公司的统计和预测,日本公司在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开发车载导航系统,日本车载导航系统的市场在1995年2000年间将平均每年增长35%以上,全世界在车辆导航上的投资将平均每年增长60·8%,因此、车辆导航将成为未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应用的主要领域之一。

我国已有数十家公司在开发和销售车载导航系统。

中远、中外运等大型国际物流服务企业均建立了装载有卫星定位系统的车队。

(2)用于内河及远洋船队最佳航程和安全航线的测定、航向的实时调度、监测及水上救援。

在我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最先使用于远洋运输的船舶导航。

我国跨世纪的三峡工程也已规划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来改善航运条件、提高航运能力。

(3)用于空中交通管理、精密进场着陆、航路导航和监视。

国际民航组织提出,在21世纪将用未来导航系统FANS(FutureAirNavigationSystem)取代现行航行系统,它是一个以卫星技术为基础的航空通信、导航、监视(CNS:

Communication,Navigation,Surveillance)和空中交通管理(ATM:

AirTrafficManagement)系统,它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实现飞机航路、终端和进场导航。

(4)用于铁路运输管理。

我国铁路开发的基于GPS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可以通过GPS和计算机网络实时收集全路列车、机车、车辆、集装箱及所运货物的动态信息,可实现列车、货物追踪管理。

只要知道货车的车种、车型、车号,就可以立即从近10万公里的铁路网上流动着的几十万辆货车中找到该货车,还能得知,这辆货车现在何处运行或停在何处,以及所有的车载货物发货信息。

铁路部门运用这项技术可大大提高其路网及其运营的透明度,为货主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5)用于军事物流。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首先是因为军事目的而建立的,在军事物流中,如后勤装备的保障等方面,应用相当普遍,尤其是在美国,其在世界各地驻扎的大量军队无论是在战时还是在平时都对后勤补给提出很高的需求,在战争中,如果不依赖GPS,美军的后勤补给就会变得一团糟。

4、GIS(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

GIS(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是本世纪6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地理学研究新成果,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它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地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是一种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GIS的基本功能是将表格型数据(无论它来自数据库、电子表格文件或直接在程序中输入)转换为地理图形显示,然后对显示结果浏览、操综和分析。

其显示范围可以从洲际地图到非常详细的街区地图,显示对象包括人口、销售情况、运输线路以及其他内容。

GIS应用于物流分析,主要是指利用GIS强大的地理数据功能来完善物流分析技术。

国外公司已经开发出利用GIS为物流分析提供专门分析的工具软件。

完整的GIS物流分析软件集成了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和设施定位模型等。

(1)车辆路线模型。

用于解决一个起始点、多个终点的货物运输中,如何降低物流作业费用,并保证服务质量的问题。

包括决定使用多少辆车,每辆车的形式路线等。

(2)网络物流模型。

用于解决寻求最有效的分配货物路径问题,也就是物流网点布局问题。

如将货物从N个仓库运往到M个商店,每个商店都有固定的需求量,因此需要确定由哪个仓库提货送给那个商店,市的运输代价最小。

(3)分配集合模型。

可以根据各个要素的相似点把同一层上的所有或部分要素分为几个组,用以解决确定服务范围和销售市场范围等问题。

如某一公司要设立X个分销点,要求这些分销点要覆盖某一地区,而且要使每个分销点的顾客树木大致相等。

(4)设施定位模型。

用于确定一个或多个设施的位置。

在物流系统中,仓库和运输线共同组成了物流网络,仓库处于网络的节点上,节点决定着线路,如何根据供求的实际需要并结合经济效益等原则,在既定区域内设立多少个仓库,每个仓库的位置,每个仓库的规模,以及仓库之间的物流关系等,运用此模型均能很容易地得到解决。

我国将GIS应用于物流分析和物流研究中,迄今为止还处于起步阶段。

 5、射频技术RF(RadioFrequency)

射频技术RF(RadioFrequency)的基本原理是电磁理论。

射频系统的优点是不局限于视线,识别距离比光学系统远,射频识别卡可具有读写能力,可携带大量数据、&127;难以伪造和有智能等。

RF适用的领域:

物料跟踪、运载工具和货架识别等要求非接触数据采集和交换的场合,由于RF标签具有可读写能力,&127;对于需要频繁改变数据内容的场合尤为适用。

射频识别系统的传送距离由许多因素决定,如传送频率、天线设计等。

对于应用RF识别的特定情况应考虑传送距离、工作频率、标签的数据容量、&127;尺寸、重量、定位、响应速度及选择能力等。

近年来,便携式数据终端(PDT)的应用多了起来,PDT可把那些采集到的有用数据存储起来或传送至一个管理信息系统。

把它与适当的扫描器相连可有效地用于许多自动识别应用中。

&127;便携式数据终端一般包括一个扫描器、&127;一个体积小但功能很强并带有存储器的计算机、一个显示器和供人工输入的键盘。

&127;在只读存储器中装有常驻内存的操作系统,用于控制数据的采集和传送。

PDT一般都是可编程的,允许编入一些应用软件。

PDT存储器中的数据可随时通过射频通信技术传送到主计算机。

操作时先扫描位置标签,货架号码、产品数量就都输入到PDT,再通过RF技术把这些数据传送到计算机管理系统,可以得到客户产品清单、发票、发运标签、该地所存产品代码和数量等。

美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在波斯尼亚的“联合作战行动中”,不但建成了战争史上投入战场最复杂的通信网,还完善了识别跟踪军用物资的的新型后勤系统,这是吸取了“沙漠风暴”军事行动中大量物资无法跟踪造成重复运输的教训,无论物资是在定购之中、运输途中、还是在某个仓库存储着,通过该系统,各级指挥人员都可以实时掌握所有的信息。

该系统途中运输部分的功能就是靠贴在集装箱和装备上的射频识别标签实现的。

RF接收转发装置通常安装在运输线的一些检查点上(如门柱上、桥墩旁等),以及仓库、车站、码头、机场等关键地点。

接收装置收到RF标签信息后,连同接收地的位置信息上船至通信卫星,再由卫星传送给运输调度中心,送入企图中信息数据库中。

我国RF的应用也已经开始,一些高速公路的收费站口,使用RF可以不停车收费,我国铁路系统使用RF纪录货车车厢编号的试点已运行了一段时间,一些物流公司也正在准备将RF用于物流管理中。

三、在供应链管理中如何应用现代物流技术

1.、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

许多美国企业开发实施“快速反应”(QR系统)来处理成品的流通,这些系统经常被认为属于库存控制系统,也常和广泛应用于生产中物料管理系统的“即时管理法”(JIT)联系在一起。

在QR的实施中,零售商和制造商紧密协调零售库存的分布与管理。

这样的系统一般包括几个重要部分:

(1)零售商通过对商品条码的扫描,从POS系统得到及时准确的销售数据。

(2)经由EDI传送,制造商每周或每日共享库存单元一级的销售与库存数据。

(3)针对预定的库存目标水准,制造商受委托进行自动或近于自动的补充供应活动。

实验证明,在补货中实施QR,可以将补货周期减少75%。

QR实践10多年来在纺织和服装行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每年可为客户节约13亿美元的费用。

商品供应商和零售商通过这一策略为他们的客户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同时也减少了整个供应链上的非增值成本。

2、借鉴日本物流业的先进经验

近二、三十年,日本的物流业发展迅速,对促进日本经济的现代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日本物流业对现代技术的应用相当普遍,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十分广泛。

日本物流业有这样的共识:

物流、商流、信息流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物流企业都有普遍拥有自己的信息系统。

尤其是近几年里,信息系统不仅向高深技术和专业化发展,而且价格低廉。

因此越来直越多的企业加大投资建设现代化的信息系统。

为扩大不同物流企业间的信息流,推动企业经营高效化。

1997年日本筹建了物流电子信息交换促进委员会,进行电子信息交换标准化工作,并颁布了日本物流电子信息交换标准JTRN。

这样就为物流企业间及物流企业与货主之间实现信息交流电子化创造了条件,对促进物流企业的高效率经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条码识别技术、自动拣选技术、高货架库存技术、自动分配技术等在日本物流业进一步扩大应用,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日本物流业的高效、快捷。

 

3、加紧标准化建设

(1)条码标准化

物流条码是条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出现,不仅在国际范围内提供了一套可靠的代码标识体系,而且为贸易环节提供了通用语言,为EDI和电子商务奠定了基础。

因此,物流条码标准化在推动各行业信息化、现代化建设进程和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物流条码的标准体系包括:

①码制标准:

 

码制标准国家标准

通用商品条码(EAN-13)GB/T12904-91

交插二五条码GB/T16829-97

贸易单元128条码(EAN/UCC-128)GB/T15429-94

这三种条码是物流条码中常用的码制,它们的具体应用在实际中又有所不同。

一般说来,通用商品条码用在单个大件商品的包装箱上;交插二五条码可用于定量储运单元的包装箱,ITF-14和ITF-6附加代码共同使用也可以用于变量储运单元;贸易单元128条码的使用是物流条码实施的关键,它能够标识贸易单元的信息,如产品批号、数量、规格、生产日期、有效期、交货地等。

②应用标准:

位置码;储运单元条码;条码应用标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