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干预心理干预Microsoft Word 文档 3系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1373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疼痛干预心理干预Microsoft Word 文档 3系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疼痛干预心理干预Microsoft Word 文档 3系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疼痛干预心理干预Microsoft Word 文档 3系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疼痛干预心理干预Microsoft Word 文档 3系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疼痛干预心理干预Microsoft Word 文档 3系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疼痛干预心理干预Microsoft Word 文档 3系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疼痛干预心理干预Microsoft Word 文档 3系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疼痛干预心理干预Microsoft Word 文档 3系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疼痛干预心理干预Microsoft Word 文档 3系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疼痛干预心理干预Microsoft Word 文档 3系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疼痛干预心理干预Microsoft Word 文档 3系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疼痛干预心理干预Microsoft Word 文档 3系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疼痛干预心理干预Microsoft Word 文档 3系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疼痛干预心理干预Microsoft Word 文档 3系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疼痛干预心理干预Microsoft Word 文档 3系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疼痛干预心理干预Microsoft Word 文档 3系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疼痛干预心理干预Microsoft Word 文档 3系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疼痛干预心理干预Microsoft Word 文档 3系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疼痛干预心理干预Microsoft Word 文档 3系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疼痛干预心理干预Microsoft Word 文档 3系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疼痛干预心理干预Microsoft Word 文档 3系列.docx

《疼痛干预心理干预Microsoft Word 文档 3系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疼痛干预心理干预Microsoft Word 文档 3系列.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疼痛干预心理干预Microsoft Word 文档 3系列.docx

疼痛干预心理干预MicrosoftWord文档3系列

疼痛是个体对有害刺激的主观体验,这种体验包括两个方面:

痛觉(painperception)和疼痛的反应(painreaction)。

痛觉是一种意识现象,属于个人的主观知觉体验,它受人的性别、性格、经验、情绪和文化背景等的影响,表现为痛苦和焦虑。

疼痛反应是指对有害刺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表现为呼吸急促、血压升高、瞳孔扩大、出汗、骨骼肌收缩等。

所以,疼痛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理现象,大部分外科疾病常常会因为疾病的过程、诊断性的检查或治疗方式而伴随着疼痛的问题。

  1 疼痛的定义及特征

  1986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对疼痛的定义是“躯体组织有实际或潜在损伤时产生的不适等情绪和情感性体验,并可以对该损伤进行描述”。

北美护理诊断协会对疼痛所下的定义是:

“个体经受或叙述有严重不适或不舒服的感受”。

迈哈特和麦卡弗瑞(MeinhartandMccaffery)给疼痛下了更为广泛的定义“无论如何,一个人感觉到痛,就是痛;无论何时,一个人诉说疼痛,就是痛,包括语言上或非语言上的行为表现”。

它提醒医护人员应尊重患者对疼痛的体验和反应。

所以,疼痛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疼痛是一种身心不舒适的感觉;疼痛是一种身心受到侵害的危险警告;疼痛常伴随有生理、行为和情绪的反应。

  2 影响疼痛的因素及患者对疼痛的反应

  2.1 社会文化因素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使人对疼痛的感受、耐受力和表达都有所不同。

在推崇勇敢和忍耐精神的文化氛围中,人更善于耐受疼痛,并尽量避免报怨,避免引起别人的同情。

在社会文化中,如肛门、生殖器等引起的疼痛被认为是“令人难堪”或“难以启齿”的,人们一般不愿意表达。

  2.2 以往的经历  

  过去曾经反复经受疼痛折磨的人会对疼痛产生恐惧心理,当再次面临疼痛时,对疼痛的敏感性会增强,可出现呕吐、虚脱等身心反应。

例如:

粘连性肠梗阻的反复发作、慢性阑尾炎的急性反作等。

他人的疼痛经历也对人有一定作用。

例如,同一病室的人在术后疼痛十分严重,还未进行手术的患者会预感自己术后也会如此,从而使其对术后疼痛的反应增强。

儿童对疼痛的经验影响其成人后对疼痛的感知,如当孩子摔跤受轻伤时,父母表现得大惊小怪,孩子会觉得很疼,而哇哇大哭,日后对疼痛的耐受性差,反之,父母对其受伤不过分在意表现镇静,孩子会自己爬起,继续玩耍,该儿童成人后,对疼痛的耐受性强,经研究证明疼痛是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早期经验影响日后对疼痛的态度。

  2.3 情绪因素  

  情绪状况会改变个人对疼痛的反应、恐惧、焦虑、悲伤、失望或不耐烦,往往能加剧疼痛的程度。

而疼痛感加重的结果又使情绪恶化,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了恶性循环。

反之,愉快、兴奋、有信心时疼痛感会减轻。

  2.4 个人心理因素 

  个人的气质、性格可深刻影响其对疼痛的感受和表达。

性格外向、开朗、稳定的人,疼痛阈较高,耐受性较强。

性格内向、抑郁、胆小、较神经质的人则对疼痛较不耐受。

而癔病性格的人易受其他疼痛者的暗示。

Bond通过研究子宫癌患者性格特征和疼痛的相关性发现:

疼痛的体验与神经质强度相关,神经质强度越高,越容易产生疼痛体验;痛疼的行为则与内外向强度相关,外向性格的患者易产生疼痛行为,如服用镇痛药等。

  2.5 种族、性别、年龄因素  

  有研究表明,新生儿不仅已能感受到疼痛,而且对疼痛刺激是敏感的。

儿童期对疼痛发生的原因不能够正确理解,因而疼痛经历会激起他们恐惧和愤怒情绪。

同时,较小的儿童常不能很好地表达疼痛的感受,医护人员应对他们的疼痛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老年期痛阈又升高,这可能与老年人对刺激的敏感性下降有关。

男性较女性对疼痛的耐受性强。

男性一般不希望诉说疼痛,且尽量耐受疼痛。

而女性更容易报怨疼痛,对疼痛比男性敏感。

不同种族对疼痛的耐受性不同。

据报道北欧人、爱尔兰天主教、英格兰新教徒痛阈高,白人比黑人对疼痛的耐受性高,而黑人又比亚洲人对疼痛的耐受性要强。

种族间对疼痛感受的差异可能与遗传、文化、观念有关。

  2.6 注意力的影响  

  当注意力集中于疼痛时,可加重疼痛,而增强后的痛觉又会进一步使人把注意力集中到疼痛上,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若注意力转移到其他问题或活动上,如聊天、听音乐、看电视,则可缓解疼痛。

注意力对疼痛的影响是痛觉必须在大脑意识清醒时才会感受到。

当注意力集中在疼痛时,通过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上传的注意信号激动和提高全皮层的感觉性和兴奋性,从而降低痛阈,使疼痛加剧。

若注意力转移到疼痛以外的事物上时,新的刺激在皮层产生的朝向反射兴奋灶,通过交互抑制,而抑制疼痛感受的皮层代表区,从而减轻疼痛。

 

2.7 暗示  

  以某种信息,如语言、文字、手势、动作、药物等来影响他人心理活动的特殊方式称为暗示。

Melzack用低温作为疼痛刺激,研究语言暗示对减轻疼痛的作用,结果表明:

语言暗示可提高对疼痛的耐受性。

接受催眠术的人凭借适当的暗示,对于创伤、烧伤的手毫不感到疼痛,临床上医护人员的表情、语言也有暗示作用,影响患者的疼痛的认知及行为。

安慰剂是一种药物暗示,Beecher曾对100名术后要求用止痛药物的患者,给予安慰剂,结果有35%的患者消除疼痛,认为这主要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

临床研究证明,当人进入催眠状态时,大脑处于非清醒又非睡眠的中间状态,意识活动范围变的非常局限,出现痛觉缺失、木僵状态、幻觉等行为变化。

这可能是催眠暗示提高痛阈的原因之一。

另外,暗示、安慰剂可通过意识的变化,刺激人脑镇痛系统神经元合成脑啡肽的作用,后者增多后作用于脑神经元突轴后膜上的吗啡受体,起到镇痛作用。

  3 外科常用疼痛测量方法[1]

  术后疼痛程度分级法:

根据WHO标准及术后患者的临床表现,一般将术后疼痛程度分为4级:

无痛,患者咳嗽时,切口无痛;轻度疼痛,轻度可忍受的疼痛,能正常生活,睡眠基本不受干扰,咳嗽时感到切口轻度疼痛,但仍能有效的咳嗽;中度疼痛,中度持续疼痛,睡眠受干扰,需用镇痛药、不敢咳嗽,怕轻微振动,切口中度疼痛;重度疼痛,持续剧烈疼痛,睡眠受到严重干扰,需用镇痛药治疗。

评分分别为0分~3分。

PrinceHenry评分法适用于胸腹部大手术后疼痛程度的测量,对于气管切开或保留气管导管不能说话的患者,应在术前训练患者用手势表达疼痛程度的级别。

评分方法为:

0分,咳嗽时无疼痛;1分,咳嗽时才有疼痛发生;2分,深度呼吸时即有疼痛发生,安静时无疼痛;3分,静息状态下即有疼痛,但较轻,可以忍受;4分,静息状态下剧烈疼痛,难以忍受。

  4 护理评估

  护理人员需全面收集患者资料,对疼痛做出客观的评估,才能有针对性的制订疼痛的护理计划,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最终达到减轻或消除患者疼痛的目的,患者是唯一有权力描述其疼痛是否存在以及疼痛性质的人,当护士所观察到的疼痛表现与患者自己的描述有差异时,应分析原因,并与患者进行讨论,达成共识。

  4.1 评估方法  

  包括[2]:

访谈和倾听,即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获得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疼痛的有关情况;观察和体格检查,注意发现患者疼痛时的生理、行为和情绪反应,检查疼痛的部位;阅读和回顾既往病史,了解患者以往使用止痛药的情况。

  4.2 评估内容

  4.2.1 健康史  

  一般资料:

详细了解患者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宗教信仰等。

疼痛史:

疼痛的时间和规律,疼痛的开始时间,是持续性还是间歇性,两次间隔的时间多长,发作的频率如何;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仔细了解疼痛所在的具体部位、深浅程度;性质为锐痛还是钝痛,胀痛还是跳痛,针刺样还是刀割样;有无牵涉痛;程度为轻度还是重度;疼痛的原因、加重或缓解的因素,疼痛的诱发因素,疼痛加重的原因,止痛措施的效果如何;疼痛的伴随症状,有无头晕、恶心、呕吐、视物不清、耳鸣、鼻塞、心悸气短、烦躁、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血压升高、颈部疼痛时,是否有手麻、腿软、眩晕等;腰腿疼痛是否伴有腿麻、大小便功能障碍等。

  4.2.2 症状与体征  

  轻、中度的疼痛或浅表痛,一般以交感神经兴奋为主,可出现血压升高、脉搏增快、呼吸急促、出汗、面色苍白、瞳孔扩大、骨骼肌紧张等。

重度疼痛或深部痛,一般以副交感神经兴奋为主、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呼吸减慢、恶心、呕吐、瞳孔缩小、面色苍白、软弱无力、甚至意识丧失、突然昏倒等。

  5 护理措施

  疼痛是机体有损伤的一种警告,一旦患者经历疼痛,应积极处理原发病,而不仅仅是解除患者的疼痛,所以,疼痛的处理原则为:

去除病因,减轻疼痛接受器的反应,阻断疼痛冲动的传导,改变患者对疼痛的认知。

  5.1 按摩  

  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颈椎病、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腰椎间盘突出等,其主要作用是矫正骨关节位置的异常,松弛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5.2 冷热疗法  

  冷疗法能降低神经传导速度、减轻炎症和水肿,对急性疼痛效果较好,热疗法临床常用方法有:

热水袋、电热毯、红外线和紫外线、烤灯、热浴等,其作用机制是促进组织血液循环,松弛局部肌肉,减轻疼痛。

  5.3 经皮神经电刺激  

  应用电脉冲刺激治疗,通过放置在身体相应部位皮肤上的电解板,将低压的低频或高频脉冲电流透过皮肤刺激神经,达到提高痛阈,缓解疼痛的目的。

适用于慢性疼痛及术后急性疼痛的治疗。

  5.4 暗示疗法  

  常用安慰剂治疗,配合护士的言语暗示,强调止痛方法的镇痛时间及镇痛作用可起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5.5 松弛技术  

  通过有规律的收缩及放松全身肌肉,将注意力集中于肌肉收缩,放松的过程及感觉,缓解血管肌肉痉挛,减轻疼痛。

也可引导患者将注意力集中于疼痛以外的刺激,忽视疼痛的感觉。

  5.6 减少或消除引起疼痛的原因,如外伤引起的疼痛应给予止血、包扎、固定处理伤口等措施,胸腹部手术后,患者常因咳嗽或呼吸引起伤口疼痛,手术前应进行健康教育,学会术后深呼吸和有效咳嗽的方法,手术后协助患者按压伤口后,再鼓励患者咳嗽和深呼吸。

  5.7 药物治疗  

  是疼痛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护理时需注意:

动态观察呼吸功能、血压神志变化。

预防便秘,阿片类药物抑制肠蠕动并使腺体分泌减少,易使患者便秘,鼓励患者多饮水,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必要时应用缓泻剂。

恶心、呕吐时,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必要时使用止呕药。

尿潴留,积极诱导排尿,必要时予以导尿。

  5.8 健康教育  

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教育内容。

一般包括:

疼痛的机制、疼痛的原因、如何面对疼痛、减轻或解除疼痛的自理技巧。

 

术后疼痛

术后切口疼痛可引起机体明显的应激反应,加剧组织分解代谢,可影响伤口愈合及康复;术后镇痛能有效地控制术后应激反应,使致痛物质ACTH、儿茶酚胺、皮质醇等下降,既减轻病人的痛苦,又利于伤口愈合。

但据报道[1,2],术后病人的疼痛没有及时治疗普遍存在。

我们以我院术后第1天病人的疼痛控制情况作了咨询调查,发现50%以上的病人术后有重度的疼痛,导致活动、咳嗽、深呼吸障碍。

针对这些情况,分析原因,找出术后疼痛护理障碍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术后病人疼痛的情况得到缓解。

1术后疼痛中存在的障碍分析

1.1害怕成瘾[3]麻醉药是术后止痛药的主要药物,害怕对麻醉药的成瘾是直接影响有效疼痛控制的主要障碍,医生不愿开麻醉处方,护士不愿给病人用止痛药,病人尽可能地不用或少用。

临床研究证明,以镇痛治疗为目的,阿片类药物常规剂量下产生成瘾的现象是非常罕见的。

全美的一项调查显示[4]:

1万余例用阿片类药物治疗数周至数月的病人中,仅22例产生成瘾,而这些产生成瘾的病人都曾经有药物滥用史。

另外11882例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的住院病人中,仅有4例产生成隐。

但在临床实践中,护士仍然担心麻醉药用的次数多了会引起病人成瘾,并且认为临床实际发生率超过1%。

当进一步分析临床护士如何判断病人成瘾时,发现护士混淆了麻醉药的成瘾性、耐药性和依赖性的概念。

把临床上因病人疼痛加剧需要增加药物用量或者因疼痛需继续用止痛药的病人当作成瘾了。

从而使护士害怕继续给病人用药,尽量拖延或不给药,阻碍了有效的疼痛控制。

1.2疼痛评估不准确、不及时

1.2.1疼痛评估缺乏常规性护士会常规地监测术后病人的生命体征,但对术后疼痛评估缺乏常规性,未引起护理工作者的重视。

据对手术后疼痛问题调查表明,30%的病人没有记录术后疼痛情况,从记录上统计有20%病人有“主诉疼痛”,而没有疼痛程度,但据咨询调查统计40%病人的疼痛是剧烈的。

可见术后疼痛评估还没有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

1.2.2疼痛评估方法不正确护士在护理手术病人时,一般询问病人有无疼痛,而不强调疼痛的程度。

有疼痛时也让病人尽量忍,忍不了再用止痛药。

目前,我们强调将术后疼痛评估作为一项术后护理的常规工作来做,并制定了0~5级疼痛程度评估法,用色谱和脸谱疼痛评估法作为客观的疼痛评估的工具。

但在临床实践中,错误地操作了疼痛评分工具的应用。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错误:

以为疼痛评分是评估病人疼痛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从生理、行为、功能等方面观察的综合评估。

疼痛评估分级不仅要求病人报告休息时的分级,也要报告在活动、咳嗽、深呼吸时的分级。

在应用时护士只简单地问病人的疼痛分级,而忽略了什么时候的疼痛分级,有时护理记录上病人的疼痛评估为2级,而病人却不敢活动,深呼吸;由于病人没有正确地理解评估法或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告诉你疼痛2级,而生理、行为、功能表现上疼痛剧烈,如出汗、痛苦貌、眉头紧锁、肌肉僵直、不敢翻身、深呼吸等。

错误地把病人报告的疼痛分级作为给止痛药的标准。

由于不能准确地评估疼痛,从而阻碍了有效的疼痛控制。

1.3害怕药物副作用病人害怕麻醉药引起的副反应,如延缓伤口愈合及术后恢复减慢是病人拒绝用药的一个原因。

临床上许多病人对麻醉止痛药拥有这种想法,他们情愿忍受疼痛的折磨也不愿用药。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视忍痛是种美德,因此,许多患者宁愿忍痛,而不愿如实向医生报告。

他们还错误地认为,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同样,对麻醉药品的恐惧、担心药物成瘾也是主要的治疗障碍。

医务人员害怕麻醉药,尤其是吗啡引起的呼吸抑制是影响有效止痛的另一个障碍。

2护理对策

2.1疼痛教育教育是改善疼痛护理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

疼痛教育应列入护士的继续教育项目内,使护士不断地更新知识,掌握疼痛管理的有关知识、技能。

2.1.1改变对疼痛的观念1986年疼痛研究国际协会(IˉASP)曾对疼痛定义为:

与现存或潜在的组织受损有关所产生的不愉快感觉和情绪之体验。

疼痛是病人的主观感觉,要改变过去认为“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的,病人应忍耐疼痛,不该抱怨”的陈旧观念,并真正地落实在实践中。

疼痛是无益的,疼痛对于机体的生理功能影响极大,它可以促进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蛋白质和氧气的消耗增加,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减低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

所以,免于疼痛是病人的权利。

病人应报告疼痛,医务人员应向病人询问、评估、治疗疼痛。

2.1.2更新对麻醉止痛药的认识害怕成瘾是有效止痛的主要障碍,要克服这种障碍,要学会区分麻醉止痛药成瘾性、依赖性、耐药性的差别(见麻醉止痛药成瘾性、依赖性、耐药性的差别)。

用麻醉药止痛会使病人产生成瘾、依赖和耐药。

但只有成瘾对机体无益,且住院病人极少发生。

因此,不要将某些病人因疼痛而要求用麻醉药或者因疼痛加剧加大药物用量的病人当作成瘾,同时也要注意分析家属提供的有关病人成瘾史的资料。

2.1.3提高护士准确评估疼痛的技能术后全面的评估疼痛应从病人的自我报告、生理、行为方面来综合评估。

自我报告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减轻、加剧疼痛的因素。

行为反应包括病人的表情、体位、活动、呼吸、咳嗽、焦虑、失眠等资料。

临床上常采用客观化的疼痛评估工具让病人更正确地评估自我的疼痛程度。

我们自订了0~5级色谱分级和儿童脸谱分级法和形容词描述评分法,并正确地指导病人使用。

不仅要病人报告在休息时的评分,而且也要报告在一般活动如咳嗽、呼吸、翻身、起床时的评分。

我们每个护士都有一套评估工具,对手术后病人进行常规疼痛评估并记录。

护士只有准确地掌握了评估技能,才能准确地评估疼痛,及时给病人止痛。

2.1.4合理用药尽量早用止痛药。

控制疼痛的有效方法是及早使用止痛药物[5],预防疼痛的发生或防止它的加重。

就是说,如果疼痛出现了,不要等到它变得严重了再去治疗,而是在刚刚开始时,就使用止痛药物控制疼痛,这样取得的效果较好,用药量也少。

在应用止痛药物的同时,也可应用非药物止痛方法,如身体松弛疗法、分散注意力等。

这不仅能提高止痛效果,而且使止痛药的用药量减少,有效时间延长,甚至逐渐取消药物而不出现疼痛。

2.2做好术前、术后的病人教育人的痛感程度取决于每个人不同的文化水平、环境因素以及机体应激反应能力。

因此,疼痛是一种独特的、高度主观的、多维复杂的经历,不仅与组织损伤及病变有关,还受到个人的生活经历、既往的疼痛体验、精神和情感、环境,以及其它未知因素的影响。

做好术前、术后的病人教育,包括对疼痛、止痛药的认识,疼痛评估的方法、早日活动、深呼吸、咳嗽的重要性及方法,止痛的重要性及方法。

通过对病人的教育,让病人对术后疼痛有控制感,以消除对疼痛的恐惧、焦虑、无助感[6],及时报告疼痛、及时止痛,以利于早期活动,减少手术后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减少住院时间,减少费用。

在临床上,当病人被告知麻醉止痛药引起成瘾发生率极小,不会延缓切口愈合,止痛后能利于早日康复时,病人都愿意接受麻醉药止痛。

2.3将疼痛护理工作质量作为一项持续质量改进工作来抓把术后病人的止痛应当作一项常规基础护理工作来抓,使每个护士认识到疼痛管理的重要性。

评估检查疼痛控制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

3结果

通过分析疼痛护理中存在的障碍,采取相应对策,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重新评估我们的工作。

根据咨询调查,手术后第1天,95%以上的病人得到了用药,护士在评价止痛效果时,以病人能否起床活动、做深呼吸、咳嗽为标准。

只要病人需要,可随时给病人止痛,使病人能安全、轻松地度过围手术期。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急性病人,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

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性病人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须实施心理护理。

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

因为急性病人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

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

否则,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队急性病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

但急性病人的心理活动又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

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

一向自以为健康的人突然患了心肌梗塞或神志清醒和脑卒中等,也会因过分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

还有那些慢性疾病突然恶化的病人,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病人的死亡。

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影响。

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性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病人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

1.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亲急性病人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

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

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

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

2.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

使病人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3.使病人感到安全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病人获得安全感的基础。

为了帮助病人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医护人员还应针对每人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对急性病人,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病人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

二、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慢性病人因为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

慢性病人一开始大都有侥幸心理,即不肯承认自己真的患了疾病,迟迟不愿进入病人角色;一旦是确诊断,又易产生急躁情绪,恨不得立即服上灵丹妙药,于朝夕之间把病治好。

这时他们对自己的疾病格外敏感、格外关心,向医护人员寻根刨底,向病友“取经”,或翻阅大量有关书籍,渴望弄清疾病的来龙去脉,企图主动地把握病情。

但是,目前许多慢性疾病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特效治疗方法,所以迫使广大慢性疾病患者只好无可奈何地去适应漫长的疾病过程。

慢性病人随着病情变化,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时满意、有时失望;紧张、焦虑、忧愁、愤懑、急躁、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

有些病人,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人格特征也往往发生变化。

那种兴高采烈、生机勃勃的形象不见了,代之以动作迟缓、情感脆弱、谨小慎微、被动依赖、敏感多疑,自我中心等表现。

他们过分关注机体感受,过分计较病情变化,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迅速出现抑郁心境,有时还可产生悲观厌世之感。

对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必须紧紧围绕慢性疾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

心理护理应当与生理护理结合进行,做到身心积极效应互相促进。

例如,慢性病人多出现疼痛、发热、呕吐、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易引起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当亲切安慰,并及时妥善处理,病人自然就会情绪好转。

又如,慢性病人除每天口服药物外,还经常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这对那些痛阈低的病人来说也常常引起焦虑。

技术熟练的护士常常取得病人的信赖,即说明其中也包含了心理护理。

再如病人的饮食,不仅要考虑到病人的营养需要和禁忌,也要讲究色、香、味、形、量以及就餐的环境条件等。

经验证明,在良好的心理护理配合下,病人不仅能遵嘱就餐,而且还有饮食疗法的意义。

另外,幽雅的环境、舒适的治疗条件,也具有心理护理的意义。

慢性病人大都空闲时间多,就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组织必要的活动,如欣赏音乐、绘画、看电视、听广播等,活跃病房生活。

对于因病情反复和病程长而失去治疗信心的病人,更要多安慰、多鼓励;以垂危病人更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动作轻柔,加强基础护理,使之生理上舒服,心理上也减轻对病危的恐惧。

[NextPage]

三、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一)病人术前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无论手术何等重要,也不论手术大小,对病人都是较强的紧张刺激。

病人意识到了这种紧张刺激,就会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有的临上手术台时还可出现四肢发凉、发抖、意识域狭窄,对手术环境和器械等异常敏感,甚至出现病理心理活动。

我国的医学心理学工作者通过调查发现患者术前常有如下的心理活动,对手术一是害怕,二是担心。

怕的是疼痛与死亡,担心的是是否会出意外,是否会残废和毁容等。

他们反映,入院就盼早日手术,一安排手术日就惶恐不安,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尽管在手术日的前一天晚上服用安眠药,仍难以入睡。

有位女病人,由于精神上过度紧张,刚被推进手术室就大汗淋漓、心跳加快、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不得不改期手术。

在心脏科某病室,病友们给将临手术的病友送桃子罐头,用意是祝福病友能从阎王爷那里“逃”回来。

一旦有病友死在手术台上,后来做手术的病友就更加恐惧不安。

一次在心脏科的一个病室里,其中一个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