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地理 亚洲课程讲稿 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1427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自然地理 亚洲课程讲稿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世界自然地理 亚洲课程讲稿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世界自然地理 亚洲课程讲稿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世界自然地理 亚洲课程讲稿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世界自然地理 亚洲课程讲稿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世界自然地理 亚洲课程讲稿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世界自然地理 亚洲课程讲稿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世界自然地理 亚洲课程讲稿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世界自然地理 亚洲课程讲稿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世界自然地理 亚洲课程讲稿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世界自然地理 亚洲课程讲稿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世界自然地理 亚洲课程讲稿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世界自然地理 亚洲课程讲稿 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世界自然地理 亚洲课程讲稿 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世界自然地理 亚洲课程讲稿 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世界自然地理 亚洲课程讲稿 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世界自然地理 亚洲课程讲稿 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世界自然地理 亚洲课程讲稿 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世界自然地理 亚洲课程讲稿 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世界自然地理 亚洲课程讲稿 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自然地理 亚洲课程讲稿 2.docx

《世界自然地理 亚洲课程讲稿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自然地理 亚洲课程讲稿 2.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自然地理 亚洲课程讲稿 2.docx

世界自然地理亚洲课程讲稿2

第4节亚洲的陆地水

(一)、水系和流域

亚洲陆地辽阔,大河众多,源远流长。

流域面积在100万km2以上的河流有七条。

长度在1000km以上的河流有30条,其中,长江、黄河、澜沧江、黑龙江、勒拿河、叶尼塞河和鄂毕河的长度都超过4000km,不仅是亚洲的长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巨川。

一、河流基本特点:

1、水资源丰富:

年径流总量大:

1285000亿m3,占世界径流总量的33.6%。

水力资源丰富:

因为亚洲地形起伏大、落差大,其理论蕴藏量为12280亿瓦时,占世界的40.9%,水力资源开采量占世界36.9%。

2、河流输沙量大:

世界每年由河流排入海洋的泥沙量有150亿吨,其中亚洲为60亿吨(居第一位),南美洲、大洋洲20~30亿吨(居第二位)。

世界上含泥沙量大的十条河流中,亚洲占七条:

黄河(16亿吨),恒河(14.5亿吨),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7.3亿吨),长江(5亿吨),印度河(4.4亿吨),伊洛瓦底江(3亿吨),湄公河(1.7亿吨)。

3、亚洲水系结构呈辐射状:

亚洲地形中高周低,水系多从中部向四边流,呈辐射状。

拥有五大流域:

北冰洋流域,太平洋流域,印度洋流域,大西洋流域,内陆流域(居世界第一)。

4、内流区面积广大:

内流区面积1770万km2,包括无流区占亚洲面积的1/3以上,在各大洲内流区占本洲面积的比例中仅小于大洋洲(60%),与非洲相同。

二、五大流域:

分水岭:

亚洲的大分水岭由山脉或高原组成。

1、内流区(包括无流区占30.9%)

以荒漠为中心,由帕米尔高原、阿尔金山脉、蒙古高原东缘、阿尔泰山脉、哈萨克丘陵、土尔盖高原以及伊朗高原南缘的山脉,围成广大内陆水系,它主要分布在中部亚洲和西南亚。

内陆流域:

主要特点:

(1)河流水源以冰雪水为主,春夏为主要汛期。

(2)大部分河流有头无尾,注入沙漠。

(3)河道不固定,河流可在沙漠中摆荡,宽度可达几十公里,如塔里木河南北摆荡宽度可达40~70km。

主要河流:

阿姆河、锡尔河、塔里木河、约旦河、赫尔曼德河。

阿姆河阿姆河是中亚水量最大的河流,全长2600公里,发源于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东端,其水源由积雪和冰川融水供给,河水每年有两次汛期,一是春季4-5月积雪融化形成第一次涨水;二是夏季6-7月冰川融水形成第二次涨水,且夏季涨水,大于春季。

2、北冰洋流域(占亚洲面积27%)

在内流区外围,由朱格朱尔山脉、外兴安岭、雅布洛诺夫山脉、萨彦岭、哈萨克丘陵等围成向北冰洋岸倾斜的北冰洋流域。

北冰洋流域:

主要特点:

(1)大部分河流发源于蒙古高原北侧山地,向北注入北冰洋。

(2)河水主要靠春夏季的冰雪融水补给。

(3)本区河流结冰期长,大部分河流长达6~9个月。

(4)本区河流由南向北流,春季上游先解冻,在下游未完全解冻前,冰上泛滥,河流两岸形成为沼泽湿地。

本区河流从温和的中纬度地区流向寒冷的高纬度地区,上游封冻期短,春秋有融冰流水,春季从上游流下来的冰块,被下游尚未融化的河面冰层所阻,形成高大的冰坝和暮春季节洪水的上涨。

上游区河流解冻早,流冰和春汛从4月中、下旬开始,下游的冻土地带解冻开始于6月初,所以汛期可持续三个月,下游地区从10月开始封河,而上游地区则迟至11月初,当上游流水来到已封冻的下游地区时可引起河水泛滥

(5)本区河流具有重要经济意义,是俄罗斯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占俄罗斯水资源的80%,通航的里程有10万多km。

主要河流: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鄂毕河流经低平的西西伯利亚平原,水流平稳,两岸沼泽很多,河流中游宽度为3-4公里以上,下游为10公里以上,河水补给主要靠春雪融化,也受夏季融冰和降雨所补充。

叶尼塞河具有由西西伯利亚到东西伯利亚河系的过渡性。

它发源于萨彦岭注入喀拉海。

以冰雪融水位主要水源。

勒拿河位于西伯利亚东部,由于位置偏东,地势偏高,故多流经常年冰冻地带,主要靠冰雪融化供给水源。

3、太平洋流域(占亚洲面积22.2%)

由朱格朱尔山脉,向南经外兴安岭、大兴安岭至横断山脉以东,属于太平洋流域。

太平洋流域:

主要特点:

(1)河流主要由西向东注入太平洋,仅湄公河由南向北流。

(2)发源于亚洲中部的高原与山地,主要属于降雨补给的季风型河流,7、8月份水量最大,占全年40%以上。

(3)秦岭淮河以南,河流水量丰富,径流季节变化较小,河水含沙量少,冬季不封冻,利于航运、灌溉和发电。

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夏秋水量足,冬春水量少,河水含沙量大,且有结冰期,对水资源利用带来很大影响。

主要河流:

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湄公河

长江长江是亚洲第一长河,主要流经亚热带季风区,水量居世界第四位,全年径流总量近一万亿立方米,占我国河流入海总水量的42%。

长江干流径流以夏季所占比重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

长江不仅是我国内河航运大动脉,而且水力资源非常丰富,巨大流量可以北调,对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有极重要意义。

黄河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她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流经9个省区,出山东省东营市注入渤海,是中国的母亲河。

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仿佛中华民族那独一无二的龙图腾。

澜沧江--湄公河湄公河是中南半岛上最大河流,全长4500公里,流域面积81万平方公里。

其上游在我国,称澜沧江,在万象以北,湄公河具有山区河流性质,比降很大,形成许多急流和瀑布。

在金边以下,因地势降低,水流缓慢,湄公河变得弯弯曲曲,并分成许多河叉。

湄公河是典型的季风性河流,它的水位涨落季节相差很大,夏季水位最高,4月水位最低。

湄公河还具有灌溉意义,并富水力。

4、印度洋流域(占亚洲面积17.5%)

喜马拉雅山、兴都库什山脉、苏莱曼山脉、扎个罗斯山脉、托罗斯山脉以南为印度洋流域。

印度洋流域:

主要特点:

(1)东部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南侧,受季风影响大,以降水补给为主。

有:

印度河、恒河、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

(2)西部河流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流经干旱区,注入波斯湾,春季水位最高(雪水),夏季水位最低(蒸发多)。

有:

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恒河恒河发源于降水丰富的喜马拉雅高山区南麓,流经印度大平原,恒河流域的地形,特别有利于形成强大的水系。

恒河全长2700km,平均流量每秒25100m3。

恒河河水,大部由夏季季风降雨供给,少部分由喜马拉雅山脉上的冰雪融水供给。

恒河下游分流纵横,有八条主要水道,在入孟加拉湾处,与布拉马普特拉河汇合一起,形成了总面积约8万km2的广阔的恒河三角洲。

印度河印度河全长3180km,比恒河长度大,但流域面积仅96万km2。

印度河河源海拔5300m,在穿经喜马拉雅山脉时,形成一系列长达几十公里的深峻峡谷,河床狭窄,两岸石崖壁立,河流在其间奔腾咆哮,形成许多急流与岩槛。

印度河流入平原后,出现一些分流,在近河口处,分13支流入阿拉伯海,并在河口附近,形成三角洲。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西亚大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流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这两条河在下游分成许多分流,在离河口190km处,又汇合成一条河流--阿拉伯河以共同河口注入波斯湾。

整个水系的水源以春季融化雪水和高原上春季降雨为主。

5、大西洋流域(地中海流域)(占亚洲面积2.4%)

亚美尼亚高原和大高加索山脉向北(主要在土耳其半岛)。

地中海流域:

主要特点:

河流短小,注入地中海,以冬季降雨为主要补给源。

主要河流:

克泽尔河(长1180km,流域面积7.7万km2,河口流量133m3,河道在土耳其境内呈“U”形。

萨卡里亚河(长820km,流域面积5.5万km2,河口流量257m3)。

(二)、亚洲的湖泊:

一、湖泊的类型

亚洲湖盆成因类型:

湖盆和水量是构成湖泊的要素,因此根据这两个方面为亚洲湖泊进行分类。

主要包括构造湖(如贝加尔湖、库苏泊、死海等);海迹湖(如里海、咸海等);冰川湖(如青藏高原上的多数湖泊);火山作用形成的湖泊(如白头山天池、镜泊湖等);风蚀洼地湖(如我国内蒙古、新疆干旱地区的一些湖泊)等等。

也可从湖泊水文和化学特性方面划分亚洲湖泊,有:

咸水湖(如里海、咸海、巴尔喀什湖东部、死海等);淡水湖(如贝加尔湖、洞庭湖、兴凯湖等)。

气候条件对湖泊的水文特征有重要影响,例如在潮湿气候区,多形成水量丰富的、河湖串通的淡水湖,在干燥气候区,多形成水浅的和无排水的咸水湖。

二、湖泊的地理分布:

亚洲湖泊很多,分布很广,根据地理位置,分为五个湖群。

北亚湖群  

位于西伯利亚北部,湖泊面积不大,但数量很多,成因复杂。

例如太梅尔湖为冰蚀湖;在勒拿维柳伊低地和北西伯利亚平原的永冻凹地区多为冻融作用形成的热融湖;在鄂毕河中、下游,还有许多因河水泛滥和冷湿气候而形成的许多沼泽;南部的贝加尔湖,则为因断层作用而形成的构造湖。

中亚湖群  

包括中亚和蒙古高原上的湖群。

前者多为大型的海迹湖,例如里海、咸海、巴尔喀什湖等;后者都是构造湖,例如库苏泊和乌布苏诺尔湖等。

在帕米尔高原上,还有1911年因陷落而成的沙力兹湖。

青藏高原湖群  

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湖群,多为冰蚀湖和冰碛湖,迄今高山上仍有很多山地冰川。

青海湖则由断层陷落而成。

长江中、下游湖群  

包括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它们有的是古代大泽,后经泥沙沉积而成大小不一的湖泊,有的原是浅海湾,后来被沿岸沙堤包围而成泻湖,有的是河流下游泄水不畅,洪流汇聚而成。

西亚湖群  

包括亚美尼亚火山高原、小亚细亚半岛和伊朗高原的湖泊,主要是构造湖,如雷札耶湖等。

2、各具特色的湖泊——主要湖泊介绍

(1)里海:

里海位于亚欧之间,面积37万km2,是世界上最大湖泊。

由于它具有海的许多标志(例如:

比一般湖泊面积大,湖水盐分高,多狂风巨浪,有典型的海洋生物),所以称为里海。

(2)贝加尔湖:

贝加尔湖是世界第一深湖和亚欧大陆上最大的淡水湖,湖长636km,最宽处达80km,面积为3.15万km2。

贝加尔湖是一个东北西南向的断层地堑,湖面海拔462米,平均水深730m,湖水最深处达1620m。

(3)死海:

死海是一个内陆咸湖,位于西南亚约旦河谷,湖面比地中海面低392米,是世界陆地最低的地方。

死海地沟是东非大断裂带延续部分。

死海南北长75km,东西最宽16km,面积1000km2。

死海的水,盐类含量很高,比一般海水高五倍左右,比人体的比重大。

每天由河流注入死海的水量有400-600万m3,虽没有出口,但因为这里气候干燥炎热,蒸发量异常巨大,水面大约以每年1m的速度在下降。

约旦打算输水拯救死海,但环保人士担心此举会威胁到四海独特的生态系统

第5节亚洲的土壤、植被和动物

亚洲植被与土壤的类型组成和分布规律直接受现代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广大完整的面积、起伏极端的地形、尤其是多种多样的气候,是亚洲具有多样植被和土壤类型的主导因素。

由于气候的特点和作用的强度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植被--土壤类型及其不同的分布形式。

同时,由于生态因素,主要是气候和植被,以及历史因素的综合作用,亚洲的动物分布同样复杂。

主要自然植被—土壤带主要的生态地理动物群

(一)寒带苔原--冰沼土带

本带位置大致与苔原气候区相当,由于气候严寒、冻土深厚、地面过湿以及经常大风,故植物种类少,以藓苔、地衣和小灌木为多。

地面严寒过湿,苔原植被有机质来源少,分解慢,这里成土过程非常微弱缓慢,遂形成了土层浅薄、分层不明、有蓝灰色层的冰沼土。

苔原地带动物群分布于北亚苔原带。

动物少且特殊,夏季候鸟多。

•北极狐、驯鹿、白熊、海豹、北极燕鸥

(二)亚寒带针叶林—灰化土带本带位置大致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相当,大陆性冷湿气候、夏季温暖且有降水,这种水热条件利于在夏季生长、冬季休眠的针叶林植被的形成,使北亚具有地球上面积最广、分布最北的针叶林带。

由于针叶树含单宁、树脂物质较多,针叶林下枯枝落叶层很厚,在冷湿条件下产生的酸性溶液,与土壤作用,使表土残留非晶质粉末状二氧化硅,形成的浅灰白色无结构的灰化层。

这种剖面分层明显、灰化层呈强酸性反应、结构差、肥力低的土壤就是针叶林灰化土。

优势树种主要有西伯利亚落叶松、西伯利亚云杉、西伯利亚冷杉、西伯利亚松和达乌尔落叶松等

亚寒带针叶林地带动物群分布于亚寒带针叶林带,以耐寒、适应性强的动物为主。

•松鼠、紫貂、棕熊、松鸡、驼鹿

(三)温带落叶阔叶林(夏绿林)--棕色森林土带本带位置大致与温带季风气候区相当,这里生长的乔木都具有宽薄的阔叶,叶色鲜绿,不生茸毛,而且为了适应冬季生理干旱,乔木(针叶树种除外)都冬季落叶,树皮很厚,这样使温带落叶阔叶林一年中有明显林相变化,夏季枝叶茂盛,树冠发育良好,冬季则只留下光秃的枝干,因此又称夏绿林。

在温带落叶阔叶林下,形成了棕色森林土(棕壤),这是一种表土暗棕、心土红棕、土壤剖面层次不明显、质地较粘、呈中性或微酸性反应的土壤。

亚洲夏绿林的种类成分较欧洲丰富,主要为栎林、蒙古栎林、辽东栎林等。

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动物群有蹄类、肉食类动物较多,大中型土壤动物丰富

•麋鹿、梅花鹿、东北虎、鸳鸯、丹顶鹤、锦鸡、蝮蛇、花鼠

(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和红壤带本带位置大致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相当。

这种森林除朝鲜南部、日本南部有分布外,以在我国分布面积最广,北起秦岭淮河,南到两广南部,西至四川和云南的大部分地区,都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

上层乔木树种以壳斗科、樟科、木兰科、金缕梅科等为主,树叶革质较厚、常绿、宽阔、颜色暗绿、表面光亮,所以又称照叶林。

在夏季高温多雨和常绿阔叶林植被的生物气候条件下,长江以南广大低山丘陵区,成土过程的富铝化作用已很明显,土壤中的原生矿物强烈分解,,铁、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在土壤中相对累积起来,形成红壤。

在云雾多、湿度大、日照少的亚热带山地,因土壤中含水较高,土壤中的游离氧化铁遭受水化,故土壤剖面呈黄色,形成黄壤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动物群

•猕猴、短尾猴、华南虎、灵猫、白暨豚、扬子鳄、大鲵、绿头鸭、天鹅

(五)热带雨林--砖红壤带本带位置大致与热带雨林气候区相当,在大陆向海边缘地带还可伸到北纬15°-25°,(如中南半岛东西两岸、印度西岸、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及我国海南岛南部、台湾南部等地。

树种多,结构十分复杂,林冠稠密,层次很多,且多藤本和附生植物。

终年常绿,无季相变化。

在热带雨林林下,成土过程处于高度富铝化阶段,形成了砖红壤,具有均匀深厚的砖红色粘重土层。

(六)热带季风林---红壤和砖红壤性红壤带本带位置大致与热带季风气候区相当,包括印度、缅甸中部、我国云南南部等地区。

这里年降水量略小于热带雨林,而且有明显的干季,季风林的林相,季节变化分明,雨季时颇似热带雨林,树种复杂,干季时则多数树种都要落叶。

热带季风林地带的土壤主要为砖红壤性红壤和红壤,由于气候湿热,土壤的脱硅富铝化作用强烈,硅酸盐类矿物强烈分解,硅和盐基遭到淋失,铁铝氧化物则明显聚积。

在热带内陆如印度内部、缅甸中部和中南半岛中部,因干季持续4-6个月之久,故有稀树草原--红棕色土的分布。

热带森林动物群两栖类、爬行类、昆虫等变温动物多,土壤动物丰富

•白蚁、蚁类、猩猩、长臂猿、亚洲象、马来貘、绿孔雀、巨蟒、恒河鳄

热带稀疏草原地带动物群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内部的稀树草原区,地栖的啮齿类和有蹄类

•驼羚、印度黑羚、豚鹿、刺猬、鼹鼠、鬣狗

(七)温带草原--黑钙土、栗钙土带本带位置大致与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相当,由于降水量不足,森林不能自然生长,植被主要是由丛生禾草(针茅、羊茅、隐子草等)组成的温带草原,并混生有多种双子叶杂草(豆科、菊科、蔷薇科等)。

草原土壤形成过程的主要特点是有明显的生物积累过程和钙积化(主要是碳酸钙积累)过程,土层上部有机质含量相当高,土壤剖面分化清晰。

北蒙草原和中蒙草原主要是栗钙土,我国东北大平原北部为黑钙土。

温带草原地带动物群以群居啮齿类和有蹄类最多,猛禽和小型食肉兽较多

•黄羊、野马、旱獭、田鼠、狼、云雀、百灵

(八)温带荒漠棕漠土和灰棕漠土带本带位置大致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相当,由于水分不足,荒漠植物种类稀少,多系旱生(叶子坚硬细小,根系发达,具有降低蒸腾水分的生理作用)耐盐碱的灌木、小灌木和半灌木(梭梭、沙拐枣、红砂、白剌、猪毛菜、假木贼、蒿类)等。

温带荒漠地区寒暑变化剧烈,表土胶粒少,土层薄,容易形成砂质和砾质荒漠,发育为灰棕色荒漠土。

暖温带荒漠地区气候特别干燥,土壤水分不能将土壤中的盐类淋失,故土壤表层有易溶性盐类和石膏聚积,形成暗棕色到黑色的漠境结皮,即棕色荒漠土。

(九)热带荒漠和亚热带荒漠荒漠土带

本带位置大致与热带干旱气候区和亚热带干旱气候区相当,由于严重缺水,对植物生长非常不利,故这里植物种类很少。

荒漠植物稀疏,有大面积的表土裸露,仅绿洲中水草比较丰富。

•温带和亚热带荒漠动物群啮齿类、有蹄类、爬行类多

•蜥蜴、瞪羚、黄鼠

(十)干燥的亚热带森林--褐色土带

位于亚洲地中海沿岸,范围很小,仅是欧洲典型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的向东的延续。

(十一)植被--土壤带的垂直分布

亚洲各高大的山脉和高原,由于具有气候的垂直变化,以致土壤植被也呈垂直分布,以喜马拉雅山脉自然带的垂直结构为例,列表说明如下:

南坡与北坡山地垂直带谱有差异:

(1)珠穆朗玛峰的南北坡拥有两个不同的垂直带谱。

南坡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多,是海洋性带谱(气候湿润地区),多森林带;北坡是背风坡,且地形闭塞,降水量少,为大陆性带谱(气候干旱地区),山麓为半干旱草原带。

(2)南坡基带为常绿阔叶林,说明其所处的水平地带为亚热带湿润地区,在基带以上反映了与从亚热带至北极的水平自然带相应的高山自然带。

北坡山麓为青藏高原,海拔高,4000米以下的自然带缺失,山麓自然带为高山草原带。

(3)北坡从山麓到山顶的相对高度比南坡小,因而北坡水热条件随高度的变化幅度也比南坡小,自然带数目也相应比南坡少。

(4)南坡高寒草甸带的上界和高寒荒漠带的下界比北坡相应的自然带高。

这是因为南坡为向阳坡和西南季风的迎风坡,纬度相对于北坡稍低,热量和降水条件比北坡好。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山地垂直地带性规律受水平地带性规律制约,具有随纬度、经度、高度、时间变化而变化的特点。

山地动物群

随着山地海拔高度的增加,动物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种类组成也发生变化。

不同的垂直带具有不同的代表种。

亚洲山地的典型动物有:

大熊猫、金丝猴、牦牛、雪豹、藏羚羊、高山鼠兔、胡兀鹫、雪鸡

植被土壤带整体规律

1发育最年轻、种类较简单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分布在亚洲北部,如苔原冰沼土、针叶林灰化土,只有较短的历史。

发育历史悠久、种类非常复杂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分布在亚洲的南部,如热带季风林和热带雨林砖红壤化红壤和砖红壤。

2从亚欧大陆的整体来看,植被土壤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尤其在大陆中部偏北的平坦地区和从北亚经亚洲东部至东南亚一带,表现最明显,这种纬度地带性变化,既反映热量变化,也反映干湿变化,如森林的南北演替,主要由于热量变化,从森林到草原到荒漠的演替,主要由于干湿变化。

3上述的纬向地带性分布,受到海陆位置、大气环流、构造地形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使气候的干湿状况和植被土壤的分布,发生从沿海向内陆的递变,在亚欧大陆表现为从东西两边沿海至大陆中部有规律的演替。

4亚洲中部多高大山脉和高原,由于山地的高度变化,引起生物气候的垂直变化,扰乱了植被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而形成植被土壤类型的垂直带结构。

各个山地由于所在的纬度地带不同和受山脉走向、坡向、海拔高度的影响,垂直带数目、类型、分布高度等都不一致,但其基带的植被类型与该山地所在纬度地带性或经度地带性的植被类型一致,往上则被类似于更北的纬度地带性类型依次更替。

•第6节亚洲自然地理区划

亚洲空间范围辽阔、地形结构复杂,形成了亚洲自然地理环境明显的差异性特征。

根据亚洲地理环境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特征,可将亚洲划分为六大自然地理单元,并且根据各大区的内部差异,进一步划分为21个自然地理亚区。

•读图

•北亚大区

•偏北的位置和广大的面积

北亚西界是亚洲和欧洲之间的洲界,南界西段为哈萨克高地北麓,东段以俄罗斯与蒙古和中国的国境线为界,大部分位于50°N以北,有200多万km2的地带深入北极圈内。

是亚洲最大的自然地理大区。

•极端大陆性的冷湿气候

高纬的地理位置、冰洋冷海的深刻影响、完整的陆地轮廓以及多山地高原且向北敞开的地形,使北亚气候具有明显的极端寒冷的大陆性气候特征,这是形成北亚自然综合体的主导因素。

•广泛分布的永久冻结现象

永冻土几乎遍及整个北亚。

永冻土的地表层在夏季也能融化,称为季节融化层,季节性融化层以下是永久冻结的。

永冻土层是不透水层,地表水与土壤水均不能自由下渗,使地表处于经常湿润或过湿状态,这是导致沼泽地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北流的长大水系

北亚地域辽阔,水分充足,分水岭山地又分布在南部及边缘山地,地势向北降低,这为发育北流大水系创造了条件。

北亚河流多属北冰洋流域。

鄂毕河、叶尼塞河与勒拿河是北亚三条最著名的大河,它们均发源于南部(中亚)山地,奔腾北流,注入北冰洋。

•耐寒的植被、土壤和动物界

1.西西伯利亚平原区

位于乌拉尔山脉和中西伯利亚高原之间,南接哈萨克丘陵,北濒喀拉海,是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

地形广阔平坦,气候属过渡性的大陆性气候,河流属北冰洋水系,地表径流缓慢,为典型的平原型河流,湖泊沼泽广布。

由于地势低平,水体较对称,形成了典型的纬度气候带,进而导致典型的纬度自然带结构,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苔原带、森林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

2.中西伯利亚高原区

位于北亚中部,西界叶尼塞河,东界北冰洋和太平洋水系分水岭,南界蒙古高原北缘山地,是亚洲大陆向北伸展最远的自然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仅北西伯利亚和内雅库特等地为平原低地。

气候为酷寒的大陆性气候,永冻现象广布,位于本区东北的奥依米亚康和维尔霍扬斯克,是北半球的寒极。

河流向北流,水流湍急,为典型的山地河流,拥有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

与西西伯利亚相比,植被和土壤的纬度地带性不够典型,但垂直地带性比较明显。

3.俄罗斯远东山地区

位于北亚的东缘,东濒太平洋及其边缘海,西接东西伯利亚,北邻北冰洋楚科奇海,南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为界。

本区海岸线长,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和山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3/4。

堪察加半岛和千岛群岛地处环太洋火山地震带上,故多火山地震。

河流和气候均表现出明显的季风性特征,苔原带广泛分布,植被和土壤带错综复杂。

(二)中亚大区

•广大的内陆流域

中亚内陆降水稀少,地表径流十分贫乏,河流水量不足,河流流入内陆湖泊,或渐没于茫茫沙海。

除中亚北部和蒙古高原北部等地属外流区外,多数地区为内流区和无流区。

本区河网稀疏、河流水量很少。

•温带草原、半荒漠和荒漠景观

中亚植被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自北而南依次是草原、半荒漠和荒漠。

同时,以中亚内陆荒漠为中心,向东逐渐过渡为半荒漠和荒漠,亦有较显著的经度地带性表现。

另外,植被还具有显著的垂直带性分布特点。

1.哈萨克丘陵和土兰平原区

本区位于西西伯利亚以南,是西西伯利亚典型纬度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