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中重要人物大结局.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1524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鸦片战争中重要人物大结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鸦片战争中重要人物大结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鸦片战争中重要人物大结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鸦片战争中重要人物大结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鸦片战争中重要人物大结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鸦片战争中重要人物大结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鸦片战争中重要人物大结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鸦片战争中重要人物大结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鸦片战争中重要人物大结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鸦片战争中重要人物大结局.docx

《鸦片战争中重要人物大结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鸦片战争中重要人物大结局.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鸦片战争中重要人物大结局.docx

鸦片战争中重要人物大结局

鸦片战争中重要人物大结局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朝统治者仍旧沉溺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不仅没有作深刻的自我反省,反而将一切责任推卸于下属。

而那些在鸦片战争中担任重要角色的大吏,几乎无一从鸦片战争中反省出真正的救国之道,不是苟安于世,就是媚敌以换取所谓的和平。

唯一有所触动的,是一批知识分子,尽管他们的认识在今天看来十分不足,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人救国之路的足迹最初正是从这里延伸开来。

鸦片战争后,北京的茶坊酒肆之中大书“免谈时事”四字

当道光帝得到英军退出长江的消息时,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两年多的战争终于结束了,天下终于太平了。

他对此的第一反应颇合其禀性——立即下令沿海各省撤军,以节省浩繁的军费。

由林则徐辑录京中来信而编的《软尘私议》中有一则描绘了战后北京的景象:

议和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

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谈时事”四字,俨有诗书偶语之禁。

这种现象自然与道光帝的好恶相关。

尽管战争的结局是残酷的,但道光帝并没有作深刻的自我反省,他将一切责任推卸于下属,把奕山、奕经、文蔚、牛鉴等抗敌主将送上刑部大堂,统统定为斩监候。

道光帝心中认定,战败的原因在于这批奴才未能实心实力办事,天朝的厄运在于缺乏忠贤智良之臣。

邓廷桢由伊犁释放回京后,道光帝召见时仍称“用错了人”(指用林则徐)。

基于这种认识,他在战争中得到的教训仅仅是慎选良臣。

战争结束后,道光帝曾下令各省修筑海防工事,但因未有军事学上的检讨,各地竟然旧样复制,全无改进。

奕山于1842年10月奏报广东仿造西式战舰一艘,并提议停造旧式师船,经费改用于建造西式战舰。

道光帝颇为欣赏,命奕山将图样交闽、浙、苏三省官员参考。

然而,造西式战舰有材料、技术等诸多困难,更有经费之艰,各地官员假词推托,他便不再追问。

时任两广总督的祁贡于1842年11月因仿造火轮船,“内地匠役往往不得其法”,提议从澳门雇用夷匠。

这可一下子触动了道光帝的神经,他宁可不要火轮船,也不能让这些危险的夷匠入境,连忙下旨阻止。

耆英于1843年进呈新式击发枪,道光帝爱不释手,但对耆英提出的仿造一事作朱批曰:

“卿之仿造一事,朕知必成望洋之叹也。

”本来战败的事实,最易使人从器物着眼,进行革新,从而产生波纹扩大式的变化,可就这一步都迈不出去,又遑论其他。

皇帝如此,那么在鸦片战争中负有重大责任的顶级人物们又如何呢?

奕山:

苟安将中国一次次带入厄运

奕山于1842年11月奉旨交刑部治罪,定为斩监候。

1843年初锁拿至京,圈禁于宗人府。

是年9月释放。

未久,以二等侍卫充和阗办事大臣。

之后,他在新疆迁转多职。

与他人相比,奕山应有较多的机会表现,因为他的职守恰在大力扩张的俄国的正面。

可是,他给清朝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灾难。

俄国自19世纪30年代吞并哈萨克之后,开始入侵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并多次要求在伊犁、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喀什噶尔通商。

道光帝恐拒之而引起事端,命伊犁官员妥议具奏。

奕山(时任伊犁将军)等人经研究后,同意开放伊犁、塔尔巴哈台两城。

奏上,道光帝去世,咸丰帝交理藩院再议。

理藩院同意奕山的意见,通知俄方派员前往伊犁订立条约。

1851年7月,奕山与俄国代表科瓦列夫斯基在伊犁谈判。

俄方提出伊犁、塔尔巴哈台两城通商办法按《恰克图市约》(清政府和俄国于1792年在边境城市恰克图签订的商贸条约)订立办理。

不知《恰克图市约》为何物的奕山,见俄方递出条约“官衔人名均无错误,非该夷捏造”,便同意了,在《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上签了字。

这份看似平等的通商章程,对中国却极为不利,危害最大者有三:

一、条约规定“两边商人之事,各自秉公办理”,这在恰克图是对等的,因为地处边界,可在中国内地的伊犁、塔尔巴哈台两城就不对等了,中方并不拥有对俄国城市内中国商人的司法权力。

结合条约其他规定,实际给予了俄方领事裁判权;二、条约规定,两国贸易“彼此两不抽税”,这也是仿效恰克图的做法。

可免税在中国境内城市实行,俄国并不开放相应城市,实际成为单方面免税;三、条约规定设立“贸易亭”,又称“买卖圈子”,由俄国治理,与租界类似。

但负责签约的奕山反在奏折中称这套通商章程“可以行之久远”。

于是,咸丰帝顺利批准。

1858年春,咸丰帝因俄方多次要求“分界”,命奕山與程拉维约夫“会同查勘”,并指示“勿使该夷肆意侵占”。

奕山接旨后,由齐齐哈尔赶往瑷珲。

此时的瑷珲,军事上已不再是中国的内地。

自俄国多次武装航行黑龙江,特别是在海兰泡(今俄国布拉戈维申斯克)擅设军事基地后,瑷珲已成为俄国炮口下的一座危城。

1858年5月23日开始的中俄谈判,弥漫着城下之盟的气氛。

在俄方“鸣放枪炮,势在有意寻衅”的压力下,奕山一下子屈服了。

5月28日由他签订的《瑷珲条约》,出让了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又将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改为“两国共管”。

1859年中俄北京会谈中,清政府否决了《瑷珲条约》,奕山因此被革职。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他又于次年复出,任署镶白旗满洲都统,此后一直在京官上迁转。

1878年,奕山病逝于北京。

奕山是鸦片战争重要官员中最长命的,宦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本可有所作为,但他的思想始终停留在鸦片战争前。

为了避免衅端、苟安于世,奕山一次又一次地选择了无条件地妥协和退让,并全无长久的打算和通盘的考虑。

而在19世纪险象环生的世道中,如此苟安只会将中国一次次带入厄运。

奕山病故后,清廷给他的谥号为“庄简”,大约固守旧义可谓之“庄”,久官无功可谓之“简”吧。

耆英、黄恩彤:

对外夷只能“抚”,“无事抚以恩,有事折以信”

耆英在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主持着清朝的对外事务,在如何与夷人相处上面,他的宗旨就是一定要避免衅端,维护天朝体制,保持民夷相安。

尽管耆英内心里并不喜欢夷人,可为其宗旨,不惜低三下四与夷人打得火热,毫无天朝大吏的威严。

他去过香港、澳门,多次去虎门等地与西方使者直接面谈,对他们的照会也十分重视,几乎是有照必复,绝不拖延。

除了公务交往之外,他还特别注重私谊,互相宴请,互赠礼品,企图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把两国公事当作家事那样有商有量地私下解决。

耆英的主要对手,自然是驻在香港的英国公使,而他写给英国公使的私信,据说有如情书。

从某种意义上讲,耆英成功了。

在他主持对外事务的时期,中外关系确实比较和缓。

但这一切都是牺牲国家和民族利益得来的,只是他对这些利益尚无认识。

道光帝也很满意这种安静的局面,1845年3月嘉奖授其协办大学士。

然而,耆英的做法必不能行久。

广州士绅民众不满意,怎能如此不辨夷夏?

英国官员亦不满足,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新要求。

民夷相安的局面还是被打破了,爆发点是广州入城问题。

1843年,英国公使璞鼎查提出入城要求,而战后广州民众对英国人的敌忾使耆英不敢轻易答应。

1845年,新任英国公使德庇时再次提出这一要求,耆英仍以“民情未协”相推诿。

是年底,清方支付最后一笔赔款,按《南京条约》,英方应归还舟山。

德庇时却提出,若不让入城,便不归还舟山。

耆英吓得连忙在私信中告饶,称此事“若有游移,我即无以自安其位”。

1846年4月,耆英与德庇时在虎门签订“归还舟山条约”,明确承认英国人有入城权利,并称“一俟时形愈臻妥协,再准英人入城”。

英方当时未发现,因条约内无具体时间规定,清方可以“时形”为由,无限期拖延。

战后的广州常有民夷冲突发生,耆英为避免衅端,对策不无抑民护夷之嫌。

1847年3月,6个英国人在佛山遭石块袭击,德庇时以此为由派军舰内犯。

4月1日,英军攻占虎门。

4月6日,占领商馆,作出进攻广州城的姿态。

最怕动兵的耆英,立即照会德庇时,同意英方的一切条件,其中包括两年后,即1849年4月6日,开放广州城。

此后,当年12月又有6个英国人被杀,耆英立即派兵包围出事村庄,斩首4人,15人送交审讯。

这种处理结果使英方感到满意,却使道光帝略有不满。

一系列的事件使耆英对自己的驭夷能力发生怀疑,广州在他心中已成险境。

1848年2月,道光帝命其春暖时分进京,其职务交予徐广缙。

对此,一些人认为是道光帝对他不满,另一些人称是耆英差人在京的结果。

是年6月,耆英回到北京。

7月,道光帝免其在广东的职务,以协办大学士管理礼部等事务,成功留任北京。

他留京的日子过得十分悠闲潇洒,因为他还得到一个肥缺——崇文门监督。

道光帝死后,耆英倒霉了。

咸丰帝召见时,他称英国可畏,应事周旋。

新皇帝闻此不悦。

耆英看出苗头不对,连连以病乞假。

而咸丰帝于1850年12月将其降为五品员外郎候补。

其后,又因连坐之罪,革职圈禁。

1858年5月,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咸丰帝想起这个主张“和夷”的耆英,授其侍郎衔,参与天津谈判。

耆英临行前亲授机宜:

以钦差大臣桂良等人为第一线,若不能成交,再由自己出面稍加让步,即可成功。

咸丰帝对其这一幼稚的外交手法居然十分欣赏,耆英亦因复出而感激涕零。

他自以为凭其多年在广东与夷人的老关系,英国、法国多少会卖他一点面子。

谁知一到谈判桌上,英法因其无钦差大臣头衔,仅派几名翻译应付,而这些年轻的夷人,手持攻陷广州时搜获的档案,当面念起耆英当年奏折中咒骂夷人的文句。

年近七旬的耆英受不了这般羞辱,面红耳赤地离开了。

中英、中法《天津条约》签订后,咸丰帝一肚子火气,下令耆英自尽。

和耆英对待外国人态度最一致的要数他的老搭档黄恩彤。

鸦片战争期间,朝廷派出与英国人交涉的有伊里布、耆英、牛鉴等一品大员,但这些要员们却放不下钦差大臣的架子,只是派黄恩彤偕侍卫咸龄前往谈判。

1842年夏,黄恩彤随耆英、伊里布与英国侵略军谈判议和事宜,于8月29日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清廷以议和有功,授其二品职衔。

因他聪明干练,被耆英倚为臂膀。

后又随耆英、伊里布赴广东与英国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此后历任广东按察使、布政使,1845年升任广东巡抚。

黄恩彤秉持英国人是绝对打不过的观点,比耆英更加软弱、谄媚。

他认为对付外夷只能“抚”,“无事抚以恩,有事折以信”。

他对广州民众抗英活动极反感,力主镇压,民众的揭帖也对他毫不客气:

“破了黄烟筒,自后不劳兵。

治鬼无方法,剥民有才情。

”“黄烟筒”是粤语黄恩彤的谐音,“治鬼无方法”一句也颇击中要害。

直到去世,黄恩彤都没有改变过他媚夷、“抚夷”的思想。

耆英和黄恩彤在鸦片战争后,不仅没有反思,反而采取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媚夷政策,但这种政策真的能换来和平吗?

只是让外国人更觉得中国人软弱可欺罢了。

刘韵珂:

在他主持下的福州,名为开放,实与闭关无异

在鸦片战争的重要官员中,刘韵珂是交战省份督抚中唯一未獲咎处反得升迁的人。

刘韵珂,字玉坡,山东汶上人。

1833年至1843年(道光十三至二十三年),刘韵珂先后任浙江、广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浙江巡抚。

尽管1841年夏定海再陷,镇海、宁波失守,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和钦差大臣裕谦相继阵亡后,他抗英的信心动摇,一度采取软弱的姿态。

但在他任职第一年,曾积极设防备战,并与闽浙总督颜伯焘联衔奏请起用林则徐、邓廷桢。

战后,刘韵珂也积极重建海防,可他不知近代战术和筑城技术,看不出问题,反觉得“前建各处工程处处为当冲要,无隙可乘”,下令将宁波、镇海等地的海防恢复原样,并没有革新和突破。

1843年8月,他上了一道洋洋万言的浙海善后事宜折,共计24条措施,以今日知识判断,全都不得要领,却也在军机大臣和户、兵、工部堂官中进行过一番认真的讨论,9月得旨下发。

可是,这时的刘韵珂已用不着落实这些自己都不相信的善后事宜了,他荣迁闽浙总督。

既然在军事上不足以对敌,聪明的刘韵珂另辟蹊径抗夷。

1844年6月,英国领事李太廓抵任,福州正式开放。

可英国人万万没有想到刘韵珂暗中已作部署:

一、英商看中武夷山茶叶,他便派兵役在行道上处处设卡刁难,使茶商感到不便而改道广东;二、英商欲到福州销货,他便劝谕城内商贾不要与之做买卖。

最先到达福州的是一艘美国商船,停泊一月无交易,减价抛售亦无效。

刘韵珂为了早日送客,又让商人购买少许,使之有回港的盘费。

1845年,福州的贸易额仅37万元,恶名远扬,致使1846年至1847年竟无一艘“番舶”光顾福州。

刘韵珂的计谋成功了,在他主持下的福州,名为开放,实与闭关无异。

不明真相的英、美等国还认为福州不适合做生意,打算以温州为通商口岸。

对待英国人入城,更显刘韵珂“足智多谋”。

李太廓初至,他明知战后签订的条约规定英官可以入城,却以领事管理商务为由,拒之入城,引往城南港区南台居住。

英国公使德庇时见房屋简陋,再提入城。

刘韵珂密谕绅士许某上书反对,以示民情不协。

当德庇时要挟撤回福州领事时,他见条约有5口之数,恐英国人藉此另换口岸,便同意领事入城,但让他们居住于城西南紧贴城墙,人迹罕至的乌石山(今乌山)积翠寺,并商定,英国平民若入城居住,契约须由地方官加印,权柄仍为清方操持。

刘韵珂对上述手法绝对保密,上奏时分正折、密片。

正折上一派官话,而密片让道光帝留中不发。

据其称,知情者仅为布政使徐继畲一人。

英国领事始终没有发现这位大度的、能与之礼尚往来的一品大员,暗地里居然行此阻挠钳制之术。

刘韵珂在密片中表白其目的:

“福州若不能通商,数年后,该夷灰心而去,则省城根本重地,不令非我族类实逼处此。

”从这里看出,他是想回到战前闭关自守的老路上去。

尽管他的手段让英国人在福州吃了一些苦头,但他的做法与中国的振兴之途,背道而驰。

1849年广州反入城胜利后,刘韵珂这一套不吃香了。

人们希望看到直接的对抗,对他表面上媚夷的姿态极为反感,对他背地里制夷的手法又不知情。

1850年12月,咸丰帝让刘韵珂回到原籍。

刘韵珂去职不久,福州口岸贸易巨增。

以上这些人均是鸦片战争中负有重大责任的顶级人物。

他们对战败体会最深,理应有最深刻的反省和最强烈的复仇欲。

可从这些战后的经历来看,以琦善、奕山为代表的一部分官员几乎没有对鸦片战争作出反应,因循守旧,苟安于世;有的像耆英、黄恩彤一样采取媚夷政策,对外国人妥协谄媚;刘韵珂虽然以阴制的手段对付外夷,但其思想并没有因鸦片战争而发生任何有利于国家变革的改变。

一批知识分子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探出头来,开眼看世界

《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外部世界的史地著作。

在人们普遍不知“英吉利”为何的“天朝”,其功能和意义非今日同类著作能比拟。

而该书中“师夷长技以制夷”一语,更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魏源心目中“夷”之“长技”有三:

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前两项直接对应“船坚炮利”,后一项又与清军在战时的懦怯有关。

这是曾参与江浙防夷事务的魏源,最为直观的反应。

他的“师夷”方法主要是聘请“夷匠”,并翻译外部世界的书籍。

魏源的思想虽不够充分,却十分可贵,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一定能上轨道。

可是,魏源的这一思想是不确定的。

在《海国圖志》中,既有“师夷”“制夷”的言论,也有无须“师夷”即可“制夷”的言论,安南(今越南)的札船、缅甸的木栅都是他用来说明土法“制夷”的生动事例。

《海国图志》就是这么一部庞杂的著作,有新思想的闪耀,也有旧观念的罗列。

不同的人读之,可以得到不同的体会。

无怪乎“师夷”思想在当时不能行远,而到了后来,决定“师夷”的左宗棠等人读之,立即就有心灵的沟通。

还有一部必须提到的著作是梁廷枬的《海国四说》。

梁廷枬是一位著述宏富的广东名儒,曾当过祁贡、徐广缙的幕僚。

这部于1846年完成的著作,对美国和英国介绍尤详,对基督教的议论也可见其功力,其中对蒸汽机有详细的描写,但在当时人眼中有如天书。

魏源、梁廷枬等一批知识分子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探出头来,开眼看世界,并能放下“天朝”的架子,平静地看待另一种文明这在当时可谓是石破天惊之举。

由此为基点,稍稍进步,便可登堂入室,领略新风光。

然而,这种思想并未能为时人所接受,是他们的不幸,也是清朝的不幸。

后来,《海国图志》浮海东瀛,识货的日本人将它翻译,对日本维新思想的发生发展多有帮助,这是魏源没有料到的。

历史的诉说夹杂着悲痛。

鸦片战争结束14年后,1856年,战火又起。

英法联军接连攻占广州、大沽,进入天津、北京。

清朝又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了11个不平等条约。

与前次战争相比,清朝没有丝毫的进步,完全是重复错误。

鸦片战争结束52年后,1894年,经明治维新而疾速发展的日本,打到中国门前。

鸦片战争爆发后不久,日本也遇上了与清朝相同的麻烦。

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马修·培里率领4艘军舰由上海驶入东京湾,抵达江户湾口。

其在日本引起的震动,不亚于13年前英国军舰开抵大沽口。

掌权的德川幕府面对培里送来的国书,不知所措,选择了采取软弱的姿态,以要得到天皇的批准为借口约定次年再给予答复。

由于这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蒸汽动力战舰被油漆成黑色,时人称之为“黑船事件”。

第二年,培里又来了。

这次他带来了7艘军舰,装备更为精良。

德川幕府在武力的逼迫下接受了美方的条件,签订条约,被迫开国。

缺口由此被打开,西方的洪水汹涌直入。

到1858年,日本已被迫与美国、英国、俄国、法国、荷兰签订了10多项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由此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协定关税、设置租界等不平等权益。

除了割地赔款外,日本“享受”着与中国同等的待遇。

所有这一切,都起源于那4艘“黑船”。

5年间,日本没有丝毫的抵抗。

日本毫不抵抗的行为自是因为幕府的积弱,但反过来说,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使进行了抵抗,也将遭遇与中国一样的惨败。

然而开国之后的种种刺激,又转为另一种催化剂。

以蒸汽机的日本谐音“上喜选”作的狂歌(日本诗歌形式,以滑稽、讥诮、讽刺为主题的狂体和歌),对此有着形象的概括:

“名茶上喜选,只消喝四碗。

惊破太平梦,彻夜不能眠。

美国军舰对日本人来说仿佛浓茶一般,引起日本民族不睡觉的奋斗,引起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明治维新。

日本成功了,他们打败了国土面积25倍于自己的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仿效鸦片战争中的英国,要求割地赔款,并在一切方面享有与西方列强同等的权利。

鸦片战争结束86年后,1928年,中英两国政府又在南京签订条约,取消协定关税,终于开启了转折。

鸦片战争结束101年后,1943年,中英两国政府在重庆签订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军舰自由进入通商口岸、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不平等权利。

鸦片战争结束142年后,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签订联合声明,香港将于1997年降下米字旗,回归中国。

由此,鸦片战争的一切痕迹已经或即将消除。

或许,将来的人们只能从香港中环以璞鼎查另一中文译名命名的“朴甸渣道”的路牌上,感受到那次遥远的战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