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语言.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1542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语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哲学语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哲学语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哲学语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哲学语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哲学语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哲学语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哲学语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哲学语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哲学语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哲学语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哲学语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哲学语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哲学语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哲学语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哲学语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哲学语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哲学语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哲学语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哲学语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语言.docx

《哲学语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语言.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哲学语言.docx

哲学语言

通俗哲学

第二讲: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物质是运动的··············……025

第三讲:

“天上一日,下界一年”—空间和时间····················……033

第九讲:

“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量变质变规律·················092

一、界观和哲学

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冒雪爬上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山,祈求“神灵奶奶”为她生病的小孙子降福,并保佑她八十多岁的老伴长命百岁。

她临下山时,留下一百元钱,专门嘱咐说,这钱是“修庙宇、塑神像”的。

这位老太太这么大年纪冒雪爬上高山之巅,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在她的心目中,“神”支配了她一家人的命运。

哲学一词在西方语言中,出自古代希腊。

它是由“爱”和“智慧”二字组成的,意思是“爱智慧”。

形而上学一词,在古希腊文的原意是“物理学之后”。

汉语的“形而上学”来自古代《易·系辞》中的一段话: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学者们把“物理学之后”译为形而上学。

不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形而上学,通常是另一个意思,是指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也贯穿于整个哲学史,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并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

一个是阶级性,另一个是实践性。

辩证唯物主义

一我不需要这个假设————世界是物质的014

古希腊有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前427一前347)就认为:

现实世界是由一种从来就存在的“理念”产生的,世界不过是理念的影子,比方说,我们门前的树木,是树木理念的影子,我们居住的房子,是房子理念的影子,总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理念产生出来的。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在万事万物产生以前,就存在一种独立的精神,这不是人的精神,而是宇宙的精神,叫做“绝对精神”。

“绝对精神”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先后产生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我国宋代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熹(1130-1200),也有类似的说法。

他认为“理在事先”,即在万事万物产生以前,“理”就存在了。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1684-1753)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

意思是说,外界事物就是我的感觉,离开我的感觉,就没有任何存在

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在我国也同样存在。

明代的王阳明(1472-1528)集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之大成,有四个字可以概括他的全部哲学,叫做气心外无物”,就是说,万事万物,包括月亮、太阳……都存在于他的心中。

我国有句老话说:

“画饼不能充饥。

”它清楚地告诉人们,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能用任何精神之类的东西代替它。

宇宙空间,似乎空空如也,其实不空,它充满了实物粒子和场。

实物粒子和场是自然界物质已知的两种基本形态。

实物粒子表现为间断形态,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依靠场来传递。

电场、磁场、电磁场、引力场等,都是场的不同形式场表现为连续形态。

这两种基本形态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化。

非物质的虚无缥缈的神秘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

生命是一种复杂的物质现象。

现代自然科学证明,生命是核酸和蛋白质的存在方式,生命的出现,是自然界的物质经过化学演化的结果。

地球在起初,存在着原始大气,它包含着二氧化碳、甲烷、氮、水蒸气、氨等成分。

原始大气在太阳紫外线、闪电等能源的作用下,生成了氨基酸、糖、嗦吟等有机物;这些有机物经过发展,又形成了蛋白质、核酸;蛋白质、核酸在发展中,又进一步结合成具有新陈代谢功能的原始生命。

根据化石的发现,可以推断生命起源的时间约在距今三十多亿年以前。

达尔文的进化论证明,现在一切生物的物种,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生物的发展中,不适于生存的被淘汰,适于生存的被保留并繁殖后代,这种过程就是自然选择,它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因素。

长颈鹿所以成为今日世界最高的动物,这绝不是出于上帝的偏爱,赐给它一个长长的脖子,而是它本身演变的结果。

长颈鹿是吃树叶的,低处的树叶吃光后,要吃高处的树叶,就看谁的脖子长了。

通过自然选择,长颈的种得以保留和发展,进化成了现在的长颈鹿。

我们常用的成语,如“月晕而风”、“一叶知秋”、“一鸣惊人”说的都是信息传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们不断探索世界的秘密、人生的意义,但不论如何探索,都不能超出这个物质世界的范围。

既没有上帝安身的伊甸乐园,又没有神仙居住的琼楼玉宇。

“天堂”,就在这个物质世界上。

人们的理想、希望、幸福,也只能寄托在这个物质世界上。

第二讲:

“人不能两次踏人同一条河流”————物质是运动的025

被列宁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的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

“人不能两次踏人同一条河流。

”这话是有道理的。

因为河水在不停地流动,当人第二次踏人这条河流时,接触到的已经不是原来的水流,而是变化了的新的水流。

他用这句话说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像川流不息的河流,永远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一切皆变,无物常住”对于这一思想,恩格斯给予高度的评价。

他说:

“这个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的:

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

”①

有些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明显的,人们可以直接感觉到。

唐代诗人李白有一首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说的是景物的运动变化。

唐代的另一位诗人贺知章有一首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说的是人的成长变化

可是,有些事物由于变化比较缓慢,人们就不容易觉察到。

俗话说“稳如泰山。

”意思是说泰山最稳固,似乎是不运动的。

可是科学告诉我们,一百万年以来,它升高了几百米。

当然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也是错误的,它必然否定事物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古代有人编了一个喜剧讽刺这种观点。

剧本说一个希腊人借了别人的钱到期未还,债主来讨债。

欠债的人说一切都是变化的,借钱的那个我,已经不是现在这个我,因此我不欠你的债。

债主发了脾气,打了他,两个人撕扭到法庭。

法官问欠债的人为什么不还钱,他又把理由重复了一遍。

法官问债主为什么动手打人,债主说.一切都是变化的,打人的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因此我并未打人。

于是,这场官司就这样不了了之。

这个故事喜剧性地说明,借口变化,否认相对静止,否认事物质的稳定性,会走到何等荒谬的境地!

三天上一日,下界一年————空间和时间033

南北朝人任防的《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故事:

晋朝人王质人山砍柴,看到儿个小孩下棋。

他看完一局,砍柴斧子的木把已经烂掉了,回到村里一看,所有的人都不认识。

原来他在山上不到一天的时间,山下已经过去一百年了。

《西游记》中也有类似的故事,说的是孙悟空在天宫当了十多天的弼马温,回到花果山时,群猴说“恭喜大王,上界去十数年,想必得意荣归也”孙悟空觉得惊奇,才十多天,何以说十数年?

群猴答道“大王,你在天上,不觉时辰,天上一日就是下界一年哩。

这些都是神话故事口可是却启发人去考虑这样一个哲学问题:

在物质的不同领域,时间是否会起变化呢?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学回答了这个问题。

时间和空间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论的重要范畴,为了正确理解物质和运动的问题,不能不正确把握这两个范畴。

高尔基说过这样的话: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这是生活经验的总结,又是对时间的辩证了解。

昼夜交替,寒暑更迭,时间在不停地流逝,它一去不复再来。

时间对我们来说,是多么宝贵啊!

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

四电脑的挑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042

五胸有成竹————意识是物质的反映050

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善于画竹。

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受到大家的赞扬。

他的朋友晃补之写了一首诗称赞他,其中有两句说:

“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胸有成竹”从此作为脍炙人口的成语,流传至今。

文与可“胸中”的“成竹”从何而来呢?

是天生的吗?

不是。

是冥思苦想、主观自生的吗?

也不是。

它是客观存在的竹子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

原来,文与可在他住处的周围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观察竹子的变化。

他对竹枝、竹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形状、姿态,都有透彻的了解,因而当他画竹时,能够做到“下笔如有神”,快速地画出各种各样生动逼真的竹子。

如果文与可不跟竹子打交道,那么不论他如何构思,也不会做到“胸有成竹”,更不会成为画竹的高手。

这也就是说,人光有脑子,还形成不了意识,人只有用脑子去反映外部世界之后,才会产生意识。

俗话说: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一个闭目塞听、没有感觉的人,是不会产生任何认识的。

我国有一个民间故事,叫“瞎子摸鱼”。

传说,古时候有两个瞎子,在锅里煮了一条鱼。

吃时,两人都在锅里捞鱼,结果谁都没有捞到。

两人都说是对方捞来吃了,互相埋怨,争吵不已。

邻居听见了,走过来一看,连忙说:

“你们不要吵了,鱼还在锅台上放着呢!

”没有视觉,会发生这类笑话,倘若同时没有嗅觉、触觉、听觉、味觉等,又会发生怎样的情景呢?

可以肯定,他的脑子将是一纸空白。

有感觉,才会有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映象。

感觉是我们意识的起点。

一言以蔽之,苹果也好,其他物体也好,都是“观念的集合”或“感觉的组合”。

客观事物,在贝克莱看来,不过是人的感觉而已。

可见,仅仅承认感觉是意识的起点,是不够的,凭这一点,还不能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当然承认感觉是意识的起点,但不停留于此,还要问:

感觉又是从哪里来的?

只有进一步承认感觉是外部世界的反映,才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区别开来。

马克思说: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①

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的形象,是我们所喜爱的。

孙悟空的机智、勇敢、疾恶如仇、坚韧不拔等性格,其实就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反抗压迫中形成的可贵品质的真实反映。

人们常把不切实际的幻想叫做“黄粱美梦”。

然而即使梦幻,它与客观现实也不是毫不相干的。

常言说: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这是有道理的。

做梦和人在清醒时的正常思维活动不一样,但梦中的内容,毕竟根植于现实世界。

做梦也是一种生理现象,当人人睡时,大脑并未停止活动,人们平日的活动在大脑皮质留下的印象,以及睡眠中来自体内或体外的刺激,传到大脑皮质,就会构成五花八门的梦境。

因此,梦境不论多么离奇曲折,还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的印迹。

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科学幻想,它们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对于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例如,空中运载工具的出现,就同幻想密切相关。

人们在古代就从鸟的飞行中得到启示,幻想着自己也能在广阔的天际“展翅飞翔”。

传说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工匠鲁班,曾经制造出能飞的木鸟。

近代以来,人们终于发明飞机、宇宙飞船,实现了古代人们飞天的幻想。

科学需要幻想,文艺创作需要幻想,各行各业也都需要幻想。

列宁说过:

“幻想是极其可贵的品质。

”有幻想,才有发明创造。

青年人思想活跃,富于这样的幻想,这正是一大长处。

“实事求是”一词,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

毛泽东同志对它的含义作了新的解释: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①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一个基本方面。

它是一种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学风。

六猫、田鼠、熊蜂和三色堇————世界的普遍联系060

我国古代不少寓言故事里,反映有这方面的思想。

比如有个“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故事,说从前有个地方,城门下面有个池塘,一群鱼儿在里边游戏。

有一次忽然城门着了火,一条鱼儿看见了大叫说:

“不好了,城门失火了,快跑吧!

”但是其他鱼儿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离池塘很远,用不着大惊小怪。

除了那条鱼儿外,众鱼都没有逃走。

这时,人们拿着装水的东西来池塘舀水救火。

过一会儿火灭了,池塘的水也被舀于了,满池的鱼儿遭了殃。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火一水一鱼是有联系的,池塘的水能灭城门的火,这是直接联系,鱼儿与城门失火则是间接联系,它是通过池水这个中间环节而发生联系的。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说种下的瓜种和豆种,在正常的条件下一定要结出瓜和豆。

在瓜种、豆种与长出的瓜、豆之间的联系,是本质联系。

至于同样的瓜种,种出的瓜有大有小,就不是本质联系了。

说起逻辑矛盾,人们便常常想到《韩非子》中那段卖矛卖盾的故事。

故事说,有一个楚国人拿着矛和盾在大街上兜售。

他说:

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能穿过任何最坚固的东西。

接着,他又说:

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没有任何利器能穿过它。

于是,旁边有人问: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怎么样?

这个楚国人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这个楚国人所犯的错误,就在于他违反了形式逻辑的矛盾律。

你看,他的两句话是不能同时成立的:

第一句话肯定了他的矛乃世界之最,无坚不摧,而第二句话实际上又把它否定了,因为既然他的盾没有任何利器能够穿过,自然他的矛绝不是无坚不摧的了。

反过来也是一样。

既然他的矛能够穿透一切,那就绝不能说他的盾是能够抵御一切的。

这就叫自语相违或自相矛盾。

春秋末期的史墨就提出过“物生有两”的哲学命题。

关于事物是由对立面构成的辩证法命题。

他说:

“体有左右,各有妃耦。

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

”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一切都是相辅相成的,各以自己的对立面为存在的前提。

他并且进一步指出,对立的事物是相互转化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战国时期的《周易·系辞上》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

不能只有阴没有阳,或者只有阳没有阴,这是古代的两点论。

在古希腊,有的人看到有限和无限的矛盾,有的人看到爱和恨的矛盾,等等。

其中,对客观矛盾观察得最深刻的,要数我们开头提到的赫拉克利特了。

他说:

“统一物是由对立面组成的,所以在把它分两半时,这两个对立面就暴露出来了”,“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

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

他不仅从统一中看到了对立,而且从对立中看出了统一。

他说:

“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

”“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疾病使健康舒服,坏使好舒服,饿使饱舒服,疲劳使休息舒服”。

就是说,这些对立面都是相互依存的:

没有正义无所谓非正义,没有坏无所谓好,没有饿无所谓饱,没有疲劳就没有休息,没有疾病无所谓健康。

在科学还不发达的古代,人们还不懂得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都是有条件的道理,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够提出这样深刻的见解,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再谈矛盾,对立统一规律083

要促进事物的转化,就要创造转化条件。

《淮南子•人间训》里有一段“塞翁失马”的故事。

其中说,住在边塞上的一个老头,一天丢了马,别人来安慰他,他说:

这怎么就不算是好事呢?

几个月之后,这匹马果然带了一匹好马回来了。

别人又来祝贺他,他说:

这怎么知道就不是坏事呢?

不久,他的儿子骑了这匹好马,把腿摔坏了。

别人来安慰他,他又说:

这怎么就不算是好事呢?

果然,不久发生了为帝王争夺霸权和地盘的战争,他的儿子因为坏了腿不能上战场,保全了性命。

这个故事包含了朴素的矛盾转化的思想,就这一点来说,有可取之处;可是,它却忽视了转化必须要有一定的条件,这就很容易导致好亦是坏、坏亦是好、好坏不分的诡辩论。

我们常说,坏事可以变成好事,这是对的。

但坏事本身并不就是好事,要把它变成好事,需要创造一定的条件。

这个条件就是要正确地总结经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把事情办得更好。

在经济工作中,由于经验不足,常常发生这样或那样一些失误,这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

发生错误以后,就要从中吸取必要的教训,把前车之覆当做后车之鉴,以后避免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这叫“交学费”,交了学费,学了本领。

可是,如果有人屡犯错误,给党和人民造成不应有的严重损失,又不从中吸取教训,还美其名曰“交学费”,这就不是什么辩证法,而是诡辩论了。

九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量变质变规律092

用作题目的这句话,出自我国战国时代荀子写的《劝学篇》。

在这篇文章中,他还说了许多类似的话,像“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硅步(半步)无以至千里”,等等。

比他早一点的老子在《道德篇》中也说: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些富于哲理的话,说明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朴素地认识到事物的质变是由量变积累起来的。

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

《史记•秦始皇本纪》上有一段指鹿为马的故事,说的是赵高当了宰相以后,阴谋篡夺帝位,但又怕大臣们不服,于是想试探一下,看到底有多少人顺从自己。

一天,他牵了一头鹿献给秦二世,说这是一匹马。

秦二世说:

“你弄错了,怎么把鹿说成是马?

”赵高便问在场的官员们,这究竟是鹿还是马?

有的人直说了,这是鹿;有些善于察言观色、看风使舵的阿谈之徒便说,这是马。

赵高认为说鹿的都是些异己分子,后来便罗织罪名,把他们一一贬默甚至杀害了。

鹿和马是两种在质上不同的东西,是不能混淆的。

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所以是这物而非他物,是由于每一事物都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质。

生物和非生物不同,动物和植物相异。

山川湖海,日月星辰,飞禽走兽,草木虫鱼,这些东西我们所以能够把它们区别开来,是因为它们各有自己特殊的质。

所谓质,用哲学上的话来说,就是指事物内部固有的规定性,是一事物和他事物相区别的特殊性。

这种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

某一事物的质发生了变化,这一事物就不再是这一事物而变成另外的事物了。

人们认识事物首先认识它是什么,也就是首先认识它的质。

所以,认识质,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掌握事物的质与量的统一,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

十九世纪俄国的著名作家克雷洛夫写了一篇寓言《杰米扬的汤》。

内容说,主人公杰米扬用鲜美丰盛的鱼汤款待客人。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

可是他一盆接着一盆地请客人吃,没有休止,最后客人忍无可忍,逃席而去,从此再也不敢登门。

这个故事说明,任何事物都有保持其一定质的数量界限。

好客、热情也要掌握一定的度。

在一定界限内,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事物的质,而一旦超出这个界限,量的变化就会引起质的变化。

鲜美的鱼汤无疑是款待客人的佳品,过量了,岂不就变成灾难?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很早就注意到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孔子说:

“过犹不及。

”这句话正是可以理解为掌握“度”的重要性。

“过”与“不及”都不是辩证法。

“不及”,达不到一定的度,不能保证一定事物的质。

“过”,则是超过一定的度,使事物的质受到破坏。

可见,如果说右是“不及”,“左”是“过”,那么“右”不好,“左”也不好,“左”并不比“右”好。

一些人认为:

“左”比“右”好,这是不对的。

“过”看起来好像是前进,是发展,但因为它超过了一定的度,结果就不能不倒退。

列宁说过一段很深刻的话: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①这是千真万确的。

由此可见,善于掌握事物的度,对于避免左右摇摆,是很重要的。

常言说: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一个小小的蚁穴,对于偌大的堤坝有什么妨害呢?

然而,这是不能小看的,这个蚁穴如不消除,它就会逐渐加大,终于引起质变,造成堤溃的不可收拾的局面。

黑格尔的下面一句话,是值得记取的。

他说:

“一种量的变化之发生,最初好像是完全无关轻重似的,但后面都蕴藏着别的事物。

”古人说“防微杜渐”,这是说当错误或坏事还处在量的积累的情况下,就要加以防止,不让事情发生根本的质的变化。

这些道理,对我们的思想修养来说,也是适用的。

重视知识的量的积累,对于立志成才的人们,是必不可少的。

正如本讲题目所言“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任何人的成就,都离不开知识的积累。

徐特立同志早年赴法勤工俭学时,有人问他:

“你年纪大,用体力做一点适当的工倒还容易,要用脑力去学法文,是不是要比较难一点呢?

’’他这样回答:

“不一定,事情慢慢来。

我今年四十三岁,一天学一个字,一年可学三百六十五个字,七年可学二千五百五十五个字,到了五十岁时,不就是一个通法文的人了吗?

假如一天学两个字,到了四十六岁半,就可以学通一国文字。

”后来,经过四五年,徐老终于能读法文科学书籍了。

万丈高楼一定要有牢固的地基,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也必须有坚实的基础。

学习不可投机取巧,也不能好高鹜远,而应当老老实实,一步步深人,一点一滴积累。

这是学习获得进步的规律。

巴甫洛夫在临去世前告诫青年人:

“我对我国有志于科学的青年有什么祝愿呢?

首先,循序渐进。

我一说起有成效的科学工作这条最重要的条件时就不能不感到激动。

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循序渐进。

”我们应该牢牢记住这个经验之谈。

 

十仿佛想旧东西回复————否定之否定规律101

浩荡的黄河,一泻千里,遇到高山峡谷,便要“盘涡倒卷”,呈现出“萦回九曲”的壮观景象,这显示了什么?

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一句话便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种现象又应该作怎样的理解?

这些都涉及运动、发展过程的方向、途径等问题,涉及否定之否定规律。

《三国演义》关于“分”“合”的说法,往往被人视为“循环论”,是有原因的,因为作者并不了解经过第二次否定的“合”,已经具有了新的内容。

可见,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这种螺旋式上升运动,只理解为从肯定到否定的转化,是不够的,只有真正理解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才能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的全过程。

一出好戏,有序幕、尾声,有高潮,也有过场。

一部出色的文艺作品,必定构思奇巧,情节曲折。

“文似看山不喜平”。

不平,就是波澜起伏。

做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方能引人入胜。

唐朝诗人常建有一句诗:

“曲径通幽处。

”苏州的园林之所以能吸引游人,是因为它的建筑设置,时而峰回路转,时而豁然开朗,杂以山石花木,曲廊幽径,造成无穷佳境,良多趣味。

紧张工作之后,要有必要的休息,休息又是为了更好地工作,这是生活的真理。

 

十一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个别和一般111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曾经当过宫廷顾问。

据说,有一次他在宫廷中讲学,说:

“凡物莫不相异”,“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

宫女们听了这番话以后,纷纷走人御花园,去寻找两片完全没有区别的树叶,想以此推翻这位哲学家的论断。

结果,她们当然是大失所望,谁也没能找到这样的树叶。

明朝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讲了一个故事。

据说,宋朝宰相王安石有一首没写完的《咏菊》诗,开头两句是: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后,不以为然,心想:

菊花敢与秋霜崖战,至死焦干枯烂,并不落瓣,诗中说“吹落黄花满地金”,岂非“乱道”!

于是依韵续诗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见到续诗,心中不快,但想到,苏东坡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得,于是密报天子,调他到黄州当了个团练副使。

苏在黄州为官一年,一日重九之后到后花园赏花,不禁大吃一惊:

只见菊花棚下,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

至此方知,同为菊花,竟也有落瓣与不落瓣之分!

其实,菊花的个性是十分丰富的。

就大小说,有的超过一尺,有的不到半寸;就颜色说,有的洁白,有的墨绿,有的橙黄,有的粉红;就花型说,有单瓣类、连座类、反卷类、飞舞类;就花期说,有的开在秋分之前,有的开在立冬之后,真是千姿百态,五彩缤纷。

“菊花”指的只是这些形形色色菊花中的共同的、一般的属性,而没有包括每一种菊花的所有属性。

我们一定要很好地掌握这个精髓,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搞清楚。

十三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内容和形式129

庄子•天运》中说,美女西施因为心口痛,皱着眉头,按着胸口在路上走,因而别有一番风姿。

邻居的一个丑女人(后人把她叫做东施)看见了,认为很美,也去学西施的样子,结果弄得更加丑陋不堪。

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引用这个典故,在《西施》中说:

“持谢邻家子,效肇安可希?

”“效攀”,就是仿效皱眉整额的样子。

后来,人们便把那种不顾实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