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知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1951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寺院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寺院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寺院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寺院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寺院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寺院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寺院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寺院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寺院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寺院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寺院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寺院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寺院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寺院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寺院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寺院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寺院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寺院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寺院知识.docx

《寺院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寺院知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寺院知识.docx

寺院知识

丛林,指僧众聚居的寺院,尤指禅宗寺院。

过去,印度多在都城郊外选择幽静的林地,营建精舍,所以僧人所住的地方,就称之为丛林或兰若。

经典中对“丛林”一语的解释颇多。

据《禅林宝训音义》载:

“丛林”二字系取其草木不乱生长之义。

表示其中有规矩法度。

丛林清规是僧众行、住、坐、卧生活之准则。

印度僧尼以戒律为生活规范,我国僧团除戒律外,还制定其他若干约束僧尼言行的清规。

我国的丛林规制形成于唐代,百丈怀海禅师根据中国国情和禅宗特点,制定了丛林清规,后人称为《百丈清规》。

《百丈清规》的“清规”二字,有“清净规约”的意思。

它是禅宗的丛林制度,也就是禅宗寺院组织的程序和寺僧日常行事的准则。

元代元统三年(1335年),由朝廷命江西百丈山大智寿圣禅寺住持德辉禅师重编,金陵大龙翔集庆寺住持大诉校正,定名为《敕修百丈清规》,颁行全国,共同遵守。

这些规定,一直在寺院中广为遵照执行。

近现代丛林,基本设置有五个部分,即所谓“五大堂口”,其中包括:

 禅堂:

禅堂是丛林的核心,专指坐禅的道场。

客堂:

客堂为寺院日常工作的管理中心,负责对外的联络,宾客、居士、云游僧的接待,本寺院各堂口的协调,僧众的考勤和纪律,各殿堂的管理,以及寺院的消防、治安等。

库房:

库房总管僧众生活和佛事的必需品,如粮食、物品、法器、香烛等,还管理山林、田庄,以及殿堂、房舍的修缮等。

 大寮:

大寮为寺院的生活区,负责供应僧众的斋饭,主要由斋堂和僧厨组成。

 衣钵寮:

衣钵寮是方丈和尚的事务机构,直接为方丈办事。

腊所谓戒腊,就是受过具足戒的僧人,经过从阴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的结夏安居后,受戒的年龄就算增长一岁,佛教称为“一腊”。

通俗地讲,戒腊即是加入僧籍的年数,相当于在家人的工龄。

戒腊最长的僧人称为“上座”,在丛林中备受尊敬,其发言常常有权威性。

一般的寺院,都是由方丈和四大班首、八大执事所组成的。

另外还有很多的侍者和其他负责人。

近现代的寺院,基本设置五个部分,也就是五大堂口,每个堂口都设置相应的职务,委派相应僧人负责,通常情况下,这五大堂口都设有以下执事:

禅堂

维那:

禅堂的主要负责人。

凡禅堂中有违犯清规者,他都有权予以惩罚。

上殿时,维那掌管佛教仪式的起腔领念,以音声为佛事,有如佛教乐团的总指挥。

悦众:

维那的副手,若维那不在,禅堂可由其代管。

悦众在上殿时具体敲打乐器,配合唱念,并教初学参禅僧人的礼仪。

悦众可设置数人。

知藏:

熟悉佛教三藏典籍,主管和保护重要的经藏。

相当于图书馆的馆长一样。

藏主:

执掌经橱钥匙,定期晾晒经藏,负责佛教书籍的保管和借阅。

相当于图书管理员。

参头:

也称“禅头”,禅堂中参禅最久或最熟练者。

他主要承担的是,为初学参禅的僧人做出示范和起到表率作用。

司水:

每天早晨打洗脸水,准备早、中、晚的漱口水,出坡后的洗脚水等。

圊头:

每天挑送净桶,冲洗厕所,更换洗手水,洗晒揩手帕等。

客堂

知客:

客堂的主要负责人,掌管全寺内外日常事务和接待僧俗客人事宜。

其地位相似于办公室主任和接待处长。

照客:

为客堂和知客办事,照料客人,打扫客房等。

寮元:

云水堂的负责人,根据客堂安排,接待来寺院的云水僧。

僧值:

由于这个职务原来未设专职,而是由僧众轮流值班,故名。

主要职责是代方丈管理检查僧众威仪,相当于纠察一职。

殿主:

大殿的管理人员。

其职责是照管油灯、香烛,摆设供器、供品,清洁佛像、佛殿等。

香灯:

殿堂的管理人员,与殿主职责相同。

钟头:

负责敲钟的职务。

鼓头:

负责击鼓的职务。

夜巡:

负责夜间巡逻和打照板报时刻的职务。

 门头:

守护山门的职务。

书记:

负责寺院的文秘工作。

库房

 临院:

俗称当家师,既是库房的主管,也对寺院各堂口的工作进行督察。

权力仅次于方丈。

都监:

都监的序职在寺院中是最高的,他在禅堂的位次,坐在监院上首。

他上辅住持,下助监院,一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管事。

副寺:

监院的副手。

指导库头们的工作,负责寺院的生活及佛事用品,并对财务进行监督。

库头:

负责库房的管理工作。

 庄主:

俗称“下院当家”,凡寺院所属庄田的一切事务,都由庄主负责。

 园头:

经管寺院的菜园。

监收:

主要负责购进实物的验收等。

大寮

典座:

大寮的主要负责人,寺院的生活总管。

饭头:

负责煮粥做饭,随时掌握人众之去来,水米之增减。

贴案:

负责做僧众的斋菜和佛殿的供菜。

菜头:

负责厨房用菜,包括选菜、洗菜等。

水头:

保证供应大寮做饭菜和烧茶等生活用水。

茶头:

保证供应僧众每天的茶水。

火头:

专管饭菜的炉灶,掌握火候。

磨头:

负责寺院磨米等使用磨所做的事情。

行堂:

在斋堂为进斋僧众铺碗筷、盛饭菜和添加饭菜,斋毕又收拾和清洗碗筷的事务。

衣钵寮

衣钵:

是方丈和尚的直接助手,负责收发信件和草拟文书等。

还可代替方丈接见来访者。

烧香:

侍者寮的负责人。

凡方丈说法,主持佛事,出位拈香、礼拜、上堂、上供时,均由烧香高捧香炉,走在方丈前面。

记录:

主要为方丈写法语,传戒时写请启,为各种佛事写疏文等。

汤药:

负责在方丈生病时煎汤熬药,故名“汤药”。

也是方丈小灶和上客堂的厨师。

请客:

有人会见方丈,先由他禀报衣钵或方丈;方丈或衣钵有指示,也由他向外传达。

圣僧:

负责照料方丈的穿衣,饭后漱口,为方丈背行囊等。

在佛教仪式中,当为方丈传炉、开具等。

是方丈的侍者。

行者:

在方丈厨房烧饭烹茶及干杂活的僧人。

  僧人注重的是内心的修行,他考虑的是在修行中取得最大的成就而不是职务的高低。

六祖慧能做过行者,负责舂米;寒山与拾得做过烧火僧。

这些职务只是出于寺院管理的需要而设置的。

 寺院繁杂的日常事务,都是由执事来办理。

这些执事,有列职与序职之分。

列职相当于职务,侧重按办事能力和工作需要列其职别;序职相似于职称,侧重按出家资历和修持功夫定其位次。

  列职和序职又可分为东序和西序,其原来的意图可能是:

东为主位,西为宾位,故将直接为住持工作的丛林执事待以主礼,列在东序;将辅助住持工作的执事待以宾礼,列在西序。

具体的分法如下:

序职分为:

西序——座元、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书记、藏主、僧值、知藏、知客、参头、司水;

东序——维那、悦众、祖侍、烧香、记录、衣钵、汤药、侍者、清众、知客、行者、香灯;

列职分为:

东序——都监、监院、副寺、库司、监收、庄主、磨头、寮头、殿主、钟头、鼓头、夜巡;

西序——典座、贴案、饭头、菜头、水头、火头、茶头、行堂、门头、园头、圊头、照客。

  僧人序职的高低与其戒腊的长短一般是互为关联的。

同时,序职的授予是在佛教修持的实践中获得的。

修持成就越大,序职越高。

一般说来,只有住在云水堂的僧人没有序职。

他们在别的寺院可能有序职,但是,到了一座新的寺院,原有的序职却不予承认。

另一方面,在本寺的序职相对是永久性的。

比如,一位烧香,出外参学二十年后回到本寺院,仍给他保留着烧香的序职。

  列职一般比序职后获得。

在受了戒的僧人中,起初大多充任寺院的下役工作。

由于其工作实在是一种苦行的原因,故被称为“行单”。

这些人包括在云水堂、厨房、磨房、菜园做苦力的僧众。

行单至少在禅堂修满一期后方可任职。

列职的变动很大,有时任期只有半年,并可随缺随补。

当任期结束,每位执事都得辞职,但他辞去的是列职而非序职。

序职仍旧保存,或者随着新列职的授予,序职也相应升迁。

  丛林的每位僧人,都有各自的序职和列职。

序职为“四大班首”的,其列职可能是都监、监院或副寺;序职为书记的,其列职多半为“五大堂口”的负责人;序职为烧香的,列职一般为库头、监收等。

  僧人的退职,也就是俗世的辞职。

每年的正月初八,丛林的八大执事都一齐到方丈向大和尚顶礼,说明本期任职已满,请求更换,特来退职。

大和尚回答:

“退职不过是老祖遗规,师父们办事历练老成,依旧发心吧!

请回。

”然后,五大堂口的执事们又分别对管他们的维那、知客、监院、典座、衣钵顶礼,说明本期任职已满,请求更换,特来退职。

五大堂口的首领们大致都说:

“退职不过是常住遗规,恐师父们嫌辛苦,暂且公务数天,慢慢计议,有人再换。

现在还是继续发心吧。

  寺院的圆职,类似于俗世的表彰大会。

每年的正月十二,方丈和尚举行茶会,请丛林的八大执事及序职在书记以上的执事参加。

对他们在本任期内的成绩给予表彰,希望他们在新请职之前继续代职。

并要他们转告所管堂口的其他执事也继续代职。

  所谓“请职”,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每年一次的“聘任”僧人担任职事的仪式。

有的寺院每年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进行两次请职。

现在大部分寺院都是每年一次“请职”,有的寺院考虑新年期间活动繁忙,不易交接更替,就放在七月十五日,即佛教夏季“安夏”后,寺院内活动相对少一些的时候进行请职。

  请职那天,有一系列庄重的仪式。

早斋时,斋堂门口即挂出方丈手谕的“请职”牌示。

僧众斋毕回禅堂,序板响过两阵,维那便带领僧众到客堂。

维那与知客见礼后问:

“知客师敲动祖师犍椎有何胜因?

”知客回答说:

“大众师慈悲,请师父们到客堂非为别事,大和尚与师父们请了职。

与师父们道喜!

”于是,知客将方丈和尚送来的“请职”牌示宣读了一遍。

并由知客执牌,带领新请职师们去回复方丈。

  大家向方丈顶礼后,方丈说:

“把师父们大材小用了。

”随后,新请职师回禅堂等待送位(正式宣布)。

若新请职师中有班首,由方丈送位;若没有班首,则由知客、维那送位。

知客送西序,维那送东序。

送位毕,同礼一拜。

新请职师上方丈谢职。

  午斋,在斋堂送位。

若新请职师中有班首,由方丈送位,其余则由知客送西序位,僧值送东序位。

两边知客高呼:

“书记师、藏主师、知藏师、参头师、知檀师、知浴师送位!

”东边僧值高呼:

“悦众师、烧香师、记录师、书状师、侍者师送位!

”知客又呼:

“引请职师出位,展具顶礼和尚三拜!

”敲引磬、接云板、归位、用斋。

  晚课,在大殿送位。

晚课后,知客师领新请职师巡寮,对前任执事师示敬。

巡寮毕,序板三通,寺院大众诸师向新请职师道喜。

请职仪式结束。

  僧人职务的升迁,主要依据僧人的修行、戒腊和工作成绩。

在请职前,方丈召集丛林的四大班首、八大执事等出席“议职”会议。

由方丈提出升至书记以上的升序者名单,由监院、知客等提出升至书记以下的升序者名单,由维那提出住禅堂坐禅僧人名单。

任何出席者都可以对所有升序名单提出异议,不发言即表示默认。

  在议职以后,知客将所任命的序职及列职都登入号簿,包括每一常住僧人的法名、籍贯、年龄、剃度师名、剃度地点及时间、受戒寺院及戒腊等。

所有这些,以后都要记入《万年簿》中,这也是寺院的一件大事。

  丛林各执事不是每期都能升序。

一般地讲,低给执事要重任一两期、高级执事要重任两期以上才能升序。

若执事把工作搞得很糟,或犯了寺规,他便只好以主动离寺为自罚,否则由监院、都监甚至方丈亲自命其离开寺院。

  关于升职的具体的做法,在一些小说、电影、电视中也有体现。

如《水浒传》第六回,讲到鲁智深由五台山文殊院智真长老推荐到开封大相国寺后,鲁智深对大相国寺方丈智清长老说,要讨个“都监、监院”做做。

相国寺的首座、知客就对鲁智深说道:

“僧门中职事人员,各有头项;且如小僧做个知客,只理会管待往来客官僧众。

至如维那、侍者、书记、首座,这都是清职,不容易做得。

都监、监院、提点、院主,这个都是掌管常住财物。

你才到的清众,怎便得到上等职事。

还有那管藏的,唤作藏主;管殿的,唤作殿主;管阁的,唤作阁主;管化缘的,唤作缘主;管浴堂的,唤作浴主。

这个都是主事人员,中等职事。

  还有那管塔的塔头,管饭的饭头,管茶的茶头,管东厕的净头,与这管菜园的菜头。

这个都是头事人员,末等职事。

假如师兄你管了一年菜园好,便升你做个塔头;又管了一年好,升你做个浴主;又一年好,才做监院。

”后来鲁智深就去看菜园,做个菜头,然后就发生了在菜园里倒拔垂杨柳的故事。

  十一、什么是僧人的结夏安居?

  结夏安居是指从阴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这段时间僧人们禁止外出,而是在寺内坐禅修学,接受信众们的供养。

  佛制结夏安居一是出于养生护生的慈悲胸怀。

因为夏天路上多虫蚊,如果出门可能会踏伤虫蚁。

另外由于夏日天热汗多,出外化缘,披衣汗流,有失威仪,故禁足不出。

同时夏热,妇女穿衣不威仪,僧人化缘亦不方便,所以要结夏安居。

  结夏安居的内容主要是学习佛教的礼仪。

学习的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聆听方丈、四大班首等的开导,聆听本堂法师或外地高僧讲经。

二是学习戒律和日常礼仪,懂得佛门规矩,便于弘法利生。

三是学习参禅打坐,诵经持咒,敲打唱诵及念普佛、放焰口等各种佛事。

  到了七月十五日,即结夏安居圆满的解制日,丛林寺院的僧尼们都在各自安居处集合一堂,当着大众,自由检查自己所犯的过失,也可以揭示别人的过失。

僧众之间完全处于平等地位,互相批评,共同忏悔,求得个人和僧团的清净。

这种活动称为“自恣”,这天叫做“自恣日”,又称“佛欢喜日”。

自恣后,受戒的年龄即算增长一岁或一腊,并以此来计算戒腊的长短。

因此,结夏安居坐禅也称为“坐腊”。

  结夏安居是指从阴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这段时间僧人们禁止外出,而是在寺内坐禅修学,接受信众们的供养。

  佛制结夏安居一是出于养生护生的慈悲胸怀。

因为夏天路上多虫蚊,如果出门可能会踏伤虫蚁。

另外由于夏日天热汗多,出外化缘,披衣汗流,有失威仪,故禁足不出。

同时夏热,妇女穿衣不威仪,僧人化缘亦不方便,所以要结夏安居。

  结夏安居的内容主要是学习佛教的礼仪。

学习的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聆听方丈、四大班首等的开导,聆听本堂法师或外地高僧讲经。

二是学习戒律和日常礼仪,懂得佛门规矩,便于弘法利生。

三是学习参禅打坐,诵经持咒,敲打唱诵及念普佛、放焰口等各种佛事。

  到了七月十五日,即结夏安居圆满的解制日,丛林寺院的僧尼们都在各自安居处集合一堂,当着大众,自由检查自己所犯的过失,也可以揭示别人的过失。

僧众之间完全处于平等地位,互相批评,共同忏悔,求得个人和僧团的清净。

这种活动称为“自恣”,这天叫做“自恣日”,又称“佛欢喜日”。

自恣后,受戒的年龄即算增长一岁或一腊,并以此来计算戒腊的长短。

因此,结夏安居坐禅也称为“坐腊”。

  根据中国佛教的特色,以及中国气候冬天寒冷,僧尼不宜外出等原因,我国汉地佛教丛林又按照夏安居制度制定了冬安居制度。

在每年从十月十五到次年正月十五期间,丛林中也结制安居,称为结冬。

这是仿照结夏制度集合江湖衲僧来专修禅法的,故名为“江湖会”。

清代以来,丛林曾有只结冬而不结夏的反常现象,后经纠正,仍以结冬坐禅、结夏讲经学律等为惯例(见《清规证义记》卷八)。

近代着名丛林如宁波天童寺等,都实行这样“冬参夏讲”的制度。

  所以冬安居的主要内容是参禅打坐。

这是修习禅定功夫,求得开悟证道的重要门径。

这时,各大丛林,特别是全国着名的禅林,有许多各地的云水僧前来专修禅法。

  “打七”是一种修行方式,是以七日为一个周期,在七日之中,专心参究,称为“一七”,直到第七个七日,称为“七七”。

从阴历十月十五日起,到腊月八日止,要包括七七四十九天。

禅宗的“打七”称为“打禅七”,是冬安居中的重要行事,也是冬天进行的参禅活动。

  打禅七主要是坐禅,坐禅是以燃香来计算时间,故又叫“坐香”。

平日坐香,早斋前后、午斋后、晚间各一次,共四次;打七期间,必须延长时间,叫做“加香”,共为六次。

每坐完一支香的时间,再行香一会儿。

行香又叫“跑香”,即是僧众在坐香之间的跑步活动。

行香的方法是,僧众围绕着禅堂中心的佛龛作小跑,四大班首、八大执事跑外圈。

跑时决不能错圈、碰撞、踩草鞋,否则是要挨香板的。

  在打七期间,为了保证参禅,克期取证,禅堂僧众不但不出坡干活,连早晚课诵也不参加。

其他事情更不能打岔,直到“七七”期满。

  佛教净土宗在冬安居中也举行打七仪式。

净土宗以专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祈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目的。

所以,他们的修行仪式是在七日之中,以念佛、拜诵为主,伴以引磬、木鱼之声。

净土宗“打七”叫作“打净七”或“打佛七”,平时也可以举行。

在冬安居中,“净七”通常也是打七七四十九天。

  挂单是指僧人在其他寺院暂住。

在夏安居和冬安居以外的时间,僧人们可以带上自己的衣单行李和戒牒等外出云游,到其他寺院“挂单”。

这些僧人,被称为“云游僧”、“行脚僧”或“挂单和尚”。

  正如俗世中的人出远门要告知家里人一样,僧人出去云游也必须在正月十六日以前,向寺院所属堂口的负责人请假。

再由监院、知客、维那等开单注名,呈方丈审阅。

十六日,请假僧即收拾好衣单行李,分别向方丈、客堂、禅堂、僧值寮及有关师承告假出堂。

本堂口的僧众都来帮挑行担,礼送出山门。

 云游僧到其他寺院挂单,并不是进去就可安住,这其中有一系列复杂的程序。

他要先将衣单放在客堂门口的左边,然后起左脚跨过门槛,坐在靠左墙的横凳上。

在等待客堂来人时,可随时看到自己的衣单。

如果衣单是放在课堂的右边,则依例反之。

坐的姿势,是将双脚在前成八字形。

知客师一进门,挂单僧便站起来合掌行礼,向堂中佛像顶礼三拜。

在第三拜起身时说:

“顶礼知客师!

”又在佛像前一拜,然后坐回横凳上。

知客师询问他的名字,剃度师、戒和尚的名字,出家、受戒的寺院,最近的行止及许多应该了解的问题,以消除他是否是一个善良、真实比丘的任何疑问。

若他回答不得体或支吾其词,知客师就要求看他的戒牒,进一步辨别真伪。

  知客师询问毕,再问这位云水僧以后的打算。

如果他只住一两夜,便说“打扰常住”;如果他希望住一段时间,便说“亲近常住”。

最后送单,知客师便领他到云水堂。

  到了云水堂,云水僧先将衣单放在堂外,再进伽蓝殿对伽蓝菩萨问讯或顶礼,作为向云水堂的寮元示敬。

见过寮元后,云水僧即被领到寮房。

这里沿墙架设着铺位。

云水僧按其年龄被安排到一个空着的铺位上。

年轻僧人住东边,年老僧人住西边。

  住云水堂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愿意住多久就可住多久。

但必须符合规约:

每天早晚随众上殿、过堂,并由寮元率领坐禅。

其余时间,只要得到寮元的允许,白天也可以外出。

如果云水堂住满了僧人,客堂外即挂上“止单”的牌示。

  挂单僧在云水堂住了一段时间或相当长的时间,如果愿意长住这座寺院的,根据本人的口头申请,寺院多方审查,认为可以共住的,即送入禅堂,名为“安单”。

此后,他就是寺院的清众,随同大家一起结夏安居。

  事实上,僧人这种挂单,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首先必须得回答出知客师提出的问题。

来果法师当年在挂单上就遇到很大的麻烦。

  来果法师自幼便深爱佛教,后来打算出家,由于难找到合适的老师,他就自己剃度,然后到宝华山挂单受戒。

可是到了宝华山后,当知客师问他有无戒费、有无号条等事情时,他都回答“没有”,当问他是新戒还是老戒时,他也不知新戒老戒为何物。

知客见他头上有几块疤,又见他的话不对题,便怀疑他是来抢劫的,就让他去磨坊住,并嘱咐其他人:

“你们大家留心谨防,这定不是好人。

  众人都用白眼看他,一样笨重污秽的事情,就命令他去做。

由于旅途的劳累以及受到了虐待,来果身患重病,他睡在磨坊里,咳血七昼夜,奄奄一息,同戒者教他溜单,他不知溜单是犯严重清规,第二天吃完早饭,他将衲袄用藤一捆,背到肩上,正好碾磨头看见了他,就问:

“你做啥去?

”他直接就说:

“溜单。

”他出了以后,碾磨头追来,带一茨条,打了他一顿,然后提着耳朵将他拖回,这时他才知道溜单一事,不能让别人知道。

  由此可见,挂单是有严格规定的,白天外出都要得到寮元的允许,更不能偷偷的溜掉。

  贴单,指公布一寺职事及常住人员名单,一般在每年十月十五日举行。

事先客堂与维那将全寺人员及其戒腊久近开具清单,送与住持,经分配职序后,将职称及任职僧众的法名写成单票。

十月十四日,客堂挂出贴单、牌。

次日,住持入堂说法,为首座贴单,其余由维那贴,其顺序按照职事大小及戒腊先后,复按名位顺次送单。

  禅堂贴单,一般是按执事大小、戒腊先后为序。

凡单条上有名字的,都是丛林和禅堂的常住成员。

 出坡,也称为“普请”。

即普遍邀请禅众劳作的制度。

唐代的百丈怀海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规定寺院僧众,无论职位高低,都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以求生活的自给,凡耕作、收获、打柴、采茶都实行普请。

据说,当年怀海禅师以身作则,带领僧众参加劳动。

执事僧见他年老,心中不忍,暗中藏了他的农具,请他歇息。

怀海一时找不到他的农具,竟然不肯吃饭。

怀海之后,农禅之风盛行禅林,禅宗认为,穿衣吃饭、日常劳动,都是佛法。

实行农禅,可使得心境溶为一体,佛法、世法打成一片。

在禅宗公案中,有一些就是师徒在采茶、种田中的接引故事。

其中有这样一则:

  一天,沩山禅师随同百丈禅师入山出坡,百丈禅师问沩山道:

“火种带来了吗?

  沩山禅师答道:

“带来了。

  百丈禅师追问道:

“在什么地方?

  沩山禅师捡起一根柴,吹了两下,然后交给百丈禅师。

百丈禅师欢喜的说道:

“如虫御木,偶尔成文。

  现代丛林寺院,多兼宗教和旅游功能,管理制度健全,分工细致,普请已渐减少。

  俗世所称的算账,在寺院称为计岁。

计岁原行于岁末,由住持审查各种簿册。

当代寺院的财经管理更加细致和科学化,经管财会账务的僧人,除按时做好年终财务报告外,每月还要举行一次。

由住持召集四大班首、八大执事及有关人员,在方丈客堂对上月的财务报表当众公布,予以通过。

  寺院惩罚违规的僧人,也叫做肃众。

寺院惩罚违反清规的人时会依据所犯过失轻重区别对待,轻者被罚油、罚香、跪香、杖责等,重者则被逐出寺院,永世不得再入佛门。

  肃众时,客堂先鸣序板三阵,召集全寺僧众,请来住持,由知客宣布僧人所犯过失,听候住持发落,并以“白四羯摩”的形式,征求全寺僧众对处罚的意见。

对错打钟板犍椎、错挂衣单钵盂、毁损法器物件的僧人,多采取轻罚。

被处以跪香者,须按规定地点跪在点燃的香前,直到一支香或几支香燃尽后方许起身。

跪香时,要求腰板挺直,双手合掌,不可东张西望,否则将被监视的僧人杖责。

  重罚,主要是处分那些犯有偷盗、斗殴、酗酒及破杀戒、色戒的僧人,寺院将其“留寺察看”或赶出山门,被称为“摈罚”。

根据僧人所犯过失的大小,被罚分为三种类型:

1.默摈。

即被处分的僧人,限其人身自由,令做苦重之活,从此不得与任何人说话,实际上等于将其摒于寺院生活之外。

2.摈出,又叫“迁单”。

即强迫犯有过失的僧人离开寺院,待其真诚忏悔、取得僧众谅解后再回本堂。

3.灭摈,又叫“击鼓迁单”。

这是对犯大过失僧人的处罚,即从寺院中灭除此僧之名。

一般作法为:

烧毁其衣钵戒牒,贴摈条于山门,鸣大鼓三通,以杖将其从寺院偏门轰逐出去,以维护佛门的尊严与圣洁。

  僧人不仅要遵守佛门清规,同时也要遵守国家法律。

《百丈清规》规定:

“刑名重罪,例属有司。

”即僧人犯了国法,同样按法律制裁,这就远远超过了肃众的范围。

 寺院处理各种僧事时,如决定大型的法会、传戒、营造,重大的财务支出、人事变动,对僧人的处分等,皆以羯摩法来解决。

羯摩法相当于僧团会议,它往往由寺院住持召集主要班首执事,乃至扩大到清净比丘参加。

通常所说的“僧事僧断”,也就是靠羯摩法,以僧团大众的意愿来解决寺庙中的各种事务。

羯摩法分为三种:

1.白一羯摩,即是对于不必征求同意的事项,只要向大家宣告一遍就成,又叫“单白羯摩”。

白,告白之意。

2.白二羯摩,即是对于有些较重要的事项,先宣告一遍,再宣告一遍,征求大家的同意。

3.白四羯摩,即是对于最重要的事项,先宣告一遍,再作三番宣告;每告白一遍,即征求一次意见。

如果一白三羯摩了,众皆默然,便表示对此事项无异议,于是宣布羯摩如法,议案成立。

  佛教的羯摩法,只要有一人持异议,便是僧不和合,羯摩不成。

这时,只有采取“灭诤羯摩”,行黑白筹(投票)表决,以多数取胜。

  在羯摩法中也有规定:

凡是如法如律的羯摩,便不许可无理取闹而横加破坏。

若有一人破坏,僧团便可对他一人作羯摩;如有四人以上的小集团破坏,便获破羯摩僧罪。

  羯摩法是一种特有的议事法或会议法,在佛教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榜状牌示为寺院行事通知的方法,通常有知单、贴榜、书状和牌示等。

如方丈招待首座或远来尊宿等赴茶会,都开列名单,由侍者通报,叫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