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做法分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2080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做法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做法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做法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做法分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做法分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做法分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做法分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做法分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做法分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做法分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做法分解.docx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做法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做法分解.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做法分解.docx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做法分解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作法

一、近代德国的工业化概况

德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迟于英国约半个多世纪。

由于封建割据和农奴制(见普鲁士农奴制改革)的长期统治,直到19世纪30~40年代,德国还是一个农业国,产业工人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98%。

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后,机器大工业才逐步地确立起来。

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依靠对国内廉价劳动力的剥削和对国外军事侵略及战争赔款,实现了大工业的迅速发展。

具体来讲,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世纪30年代,德国纺织业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兴起,1846年已建成初具规模的纺织厂约有313家,其中萨克森的开姆尼兹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

19世纪中期,为应对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工业方面的冲击,德国制造业发展重点开始转移,从以纺织业为主的轻工业逐步转向以铁路建设为中心的重工业,其主要特点是以铁路建设带动其他工业发展,从而使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

  

第二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和日本在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方面迅猛发展,德国仍然局限于机床、汽车、照相机等传统工业。

为了缩小与日、美等国家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德国加大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实施快速赶超战略。

1990—1994年,德国经济、科技、邮电三大部门对信息技术领域的投资年均增长825%,有效提升德国信息技术实力。

早在16年前即1999年年底,德国就有因特网用户1950万。

1/4以上的人拥有个人电脑,1/10的人能够使用因特网。

到2001年,德国的因特网及电子商务发展在欧洲遥遥领先。

欧盟10个重点高科技地区中,有6个在德国;  

 第三阶段,为了应对东欧和亚洲国家廉价产品的挑战,德国再次调整发展策略,着手改进生产工艺,注重利用制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技术,提高资源使用率和保护环境。

为此,德国投资4.5亿德国马克(约合3.2亿美元),实施为期五年的“生产2000”计划,其核心内容是“清洁制造、确保就业、提高竞争力”。

该计划的实施大大提升了德国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

  

 第四阶段,从21世纪至今。

德国是一个工业化高度发达而自然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资源消耗量大,自身能源和资源不足问题日渐突出,制约其工业、经济向前发展。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极端天气及自然灾害频发,德国工业开始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将重点放在新能源发展领域和可再生能源领域,主要包括有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太阳能等。

2013年,德国将“工业4.0”项目纳入了《高技术战略2020》的十大未来项目中,计划投入2亿欧元资金,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化,开启人类步入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二、德国的主要工业部门

(一)汽车行业

德国是老牌汽车工业大国,他们有汽车业的“三驾马车”--奔驰,宝马和奥迪。

德国汽车一直以来就品质不错,做工优良,外观具有典型的日尔曼特点,科技创新不停的推动着汽车行业的向前发展,德国一度成为欧洲的汽车大国。

(二)机械工程制造

在制造业产量方面,机械工程行业仅排在德国强大的汽车行业之后。

总体来看,这两个结构上各自独立、但却互相联系的行业代表着德国工业经济的双子引擎。

无论怎样强调德国的机械工程行业的在国内外市场的重要性都是不足为过的。

在德国的就业问题上,该行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比其它任何制造业都要多,有873,000人从事机械设备制造。

这比德国电子工程行业和电子行业的就业总人数还要多。

为什么德国的机械设备制造商们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呢?

其中一个答案可以从弗劳恩霍夫系统及创新研究所去年11月公布的研究报告中找到。

这所座落于卡尔斯鲁厄市的机构在阐述研究成果时提到:

“德国的机械工程行业之所以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原因在于它有能力根据客户的需求研发特别定制的生产设施,并能满足质量、精密度和灵活度的最高要求。

”该机构还发现该行业德国公司在客户需求至上方面显示了非同寻常的适应能力,这种能力也用来培育不懈创新的文化。

(三)机床生产技术

用单晶金刚石车刀或聚晶金刚石车刀对铝合金工件和其它非铁系金属及其合金工件进行镜面车削,德国一直是世界机床技术先进、机床工业发达的国家。

其机床生产比美国晚50年,但由于人员素质高,熟悉加工工艺、深入机床试验以及勇于创新,其机床技术先后超过法国、英国,又赶上了美国,并于1969年实现了机床出口额居世界第一。

1976年,德国的机床产值又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

德国目前人口为8500万人,机床工业从业人员约7.2万,有306家企业。

2014年,国内和海外订单实现10%的增长,机床产值增长3%,达到148亿欧元,成为历史最高点。

德国政府重视发展工业,而发展工业需要装备,因此特别重视机床工业的发展,认为机床工业是整个机器制造业中最重要、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部门。

在19世纪开始修建铁路时,法国政府的政策是买机床,而德国政府的政策是自己造机床。

他们学习当时英、美的先进机床技术,并在世界上首先建立机床试验室,不断进行对比试验,加以改进。

他们还派技术人员、工人出国学习。

因此,其机床生产和机床制造技术进步很快。

为发展采矿、动力、船舶工业,德国还逐步建立了一些重型机床厂,成为重型机床的生产基地。

世界上许多最大的重型机床,如加工工件直径为6米的车床、12米的滚齿机、工作台5×29米的龙门机床、加工直径为25米的立式车床等,都是德国制造的。

由于质量好、精度高、价格适中,致使德国生产的重型机床、大型精密机床及许多NC重型机床(如导轨磨床等)在国际上很有市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政府竭力加强机床工业的发展,如订立机床精度标准,更新产品结构,将传统技术与现代电子相结合,发展各种NC机床,抢回丧失的世界市场。

(四)机械工程产品

德国出口的机械工程产品比其它任何国家都要多,包括美国和日本(该行业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最大出口国)。

根据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的数据,2014年销量可以达到2120亿欧元,产值达到1990亿欧元,均超过2008年的最高纪录,实现年中预测1%的同比增幅,并预计2015年德国机械设备产值有望实现2%增幅。

所有这些产品都毫无疑问是德国人设计的,这些工程师也被《德意志银行研究报告》描述为该行业成功的“担保人”,该报告还提到“在当今德国,全球工程领域的精英和技能员工携手合作来确保全球技术的领导地位。

”该行业的迅速扩张同样反映在就业方面,德国的机械工程师数量过去20年中每10年就会翻一番。

和过去几年受市场波动影响的其它周期性行业不同,德国的机械工程行业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德国生产的机械和设备70%销往国外,这个全国冠军行业对整个世界来说都举足轻重。

在全球许多地方,德国机械工程都一直是行业的基准,代表了工业经济发展的竞争力水平。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用德国制造的机械和设备来实现本国的工业进步。

由于机械工程作为“脊梁”技术的重要性,设备和机械产品的买家们都坚持购买德国质量水平的产品。

许多尝试过替代选择的人最后都发现高质量的唯一可靠来源就是德国。

(五)环保技术

德国的环保技术产品在世界市场的份额以18.7%独占鳌头。

在欧洲,钢铁工业的环境保护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欧盟环境保护技术的情况,可以德国为例,更准确地说是杜伊斯堡的德国蒂森克虏伯钢厂(ThyssenKruppStahlAG),其粗钢产量约占德国总产量的35%。

钢铁工业环境保护的重点仍然是维护空气质量,在此目的下,进行除尘处理。

由烟囱处取样获得的除尘水平看,今后的除尘主要是控制粉尘扩散和减少细小微粒的排放。

钢铁工业环境保护的关键策略就是循环利用,它能起到与环境协调一致的作用,能够解决相关工艺中需要的大量的原料问题。

德国的蒂森克虏伯钢厂(ThyssenKruppStahlAG)现在炉渣的综合回收率水平已接近95%,其中冶金渣的回收利用率尤为突出。

在德国,高炉渣利用率达到了100%,同时炼钢渣的利用率也超过了90%,每吨粗钢的耗水量也控制在100m3的范围内。

大量的努力不仅保证了有效的回收和再生利用工序,而且冷却水的利用也保证了新水的补充率降低到每吨粗钢15m3左右。

污染控制除与主要环境即空气、水和土壤有关外,已扩展到回收过程再利用的水平,更多地重点渐渐地放到相关产品的环境保护。

产品和原料却日益受到生产商和消费者的重点检验,有点与环境协调性标准相反。

组织机构的环境保护手段包括环境管理系统的认可、生态平衡、政府部门的自愿协议以及提高公众的信息、教育水平。

欧洲的钢铁工业,当然也包括德国,都已经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工业研究与开发的重要性处于同等地位。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超薄板汽车用钢项目,这个与产品相关的研究引入了35家合作厂商共同研究一个比目前传统的汽车车身更结实、更轻的项目。

欧洲钢铁厂家的联合合作已经成功研究出应用于烧结厂的减少二恶英(dioxin)排放物的吸收工艺。

用褐煤焦尘作为吸附剂,已能够平均减少排放物大约70%。

很可能2003年在杜伊斯堡的ThyssenKruppStahlAG将被授权建全世界最先进的焦化厂。

在这个项目过程中研究出的主要部分成果,例如低尘低烟煤湿熄法和减少PAH排放物的单室压力控制系统,会恰当地应用于新的工厂。

另一个主要进步是ThyssenKruppStahlAG研制的HambornOxiCup竖炉,它有湿法冶炼和排除含铁残渣的功能。

此技术预计成为回收利用铁水和钢产品中产生的粉尘和泥浆这一难题的解决方案。

德国尤其显示出环境法规的落实正开始对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起到不利影响。

未来的经济技术条件需要合法的体制来治理环境保护,既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又要考虑到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

(六)信息产业

德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历史悠久,基础较好,在世界电子市场上曾与美国争霸,称雄一时。

早在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当时,德国的电子技术尤其在理论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

在工业方面,德国拥有欧洲最大的通信设备企业·西门子·哈斯克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等重要电气垄断企业。

40年代初,它们瓜分了国内市场,垄断了德国电气设备的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德国法西斯提供了大量的军用设备。

随着德国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德国电子工业也遭到严重破坏。

战后,民用电子工业的发展,为军用电工技术及军用电子产品的研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联邦德国军用电子工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1945-1956,1956-1975,1975-2009三个阶段,现主要介绍第三阶段。

联邦德国从70年代中期开始加快军用电子设备的研制和生产,加强与国外的合作,实现了军用电子产品的国产化。

为了实现军队指挥自动化、现代化,发展了综合军用电子系统。

例如,在这期间研制了“奥列斯特”(Onest)三坐标雷达、“莱姆斯特”M型和FLT2型坦克火控系统;通用电气-德律风根公司研制了ETM1800高频调制解调器,E-1800通用接收机,西门子公司研制了CHR532/533高频通信接收机、CHX200系列短波智能/跳频通信系统、CTM200微波中继通信设备;罗德.施瓦茨公司研制了HF-850系列短波自适应/跳频通信系统、XK403高频收发信机等。

联邦德国研制的通信设备完全取代了美式装备。

已研制成阿德勒和阿雷斯两种地炮火控系统,并开始实施军民两用的比格风(Bigfon)光纤通信工程,耗资149亿马克,以取代联邦德国现有的电缆通信,以及研制陆军防空侦察、指挥系统等。

1984-1988年用于侦察、指挥设备和系统的研究和发展费用增长33%。

2000年,德国信息产业占世界市场的份额虽居世界第三,但仅占5.7%,远远落后于美国(36.2%)和日本(1l%)。

同年,德信息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亦为5.7%,不仅与美国(8.7%)有较大差距,而且也低于西欧6.3%的平均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广泛应用,以信息技术、电信、和新媒体为主体的德国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已成为德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

2014年,德国在加强大数据和信息安全研究方面做了诸多工作,包括在柏林和德累斯顿建立了两个大型数据研究中心。

其它方面,德国也是船舶生产大国,在日本、韩国、中国之后排名世界第四。

此外,德国的重点工业部门还有:

钢铁工业、精密机械和光学工业于矿业、纺织和服装工业。

三、德国发展工业的主要做法

德国经济总能力占世界第三位,其经济的发展得益于重视高新技术的应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长期以来,德国在高技术园区的建设、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对我国工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重视高技术园区的建设

 德国的高技术园区形式多样,根据投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国家投资型、混合经济型和私人企业型,高技术园区比较多见的形式有研究园、工业园和企业创新中心等。

它们在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则分别侧重于提供技术研发支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培育。

 第一,研究园区的科研工作高度重视学科交叉和应用技术的开发,为高技术产业提供充足的技术储备和强大的发展动力。

德国的研究机构分为三类:

高等学校、经济界的研究单位、大学外的公共或私人的非公益性研究机构。

高等学校是德国研究工业的基地。

而那些依赖大规模昂贵设备以及巨额经费方能实现的耗资巨大的长期研究项目,主要由高校外联邦及各州共同资助的研究机构承担,如基础物理、新能源、航空与航天、医学、分子生物学、环境与极地考察等。

在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方面,高校同其他的研究机构及工业部门的实验室进行合作,以促进和加速了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化。

德国年度用于研究与开发方面的国内费用总额在西方7大工业国中位居前列。

 尤利希研究中心,是德国著名的海尔姆-霍尔茨工作组中的16个大型研究机构之一,其资金来源的90%靠联邦政府提供,科研机构所在地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提供10%。

在这一类科研机构,国家资金一般不支持很快可以赢利的项目。

在德国,工业界的研究要比当前生产应用技术提前10年,而尤利希研究中心从事的基础研究则更加提前。

尤利希研究中心目前主要从事基础研究、长期项目研究、关键技术的改进、交叉学科领域的跨学科解决方案等,内容涉及物质结构与材料技术、环境相关技术、关键技术、能源技术、生命科学等5个领域。

中心和工业界、高校建立广泛联系,产学研结合十分密切。

同时,中心研究工作的国际化程度很高,国际间项目合作交流很多,每年有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名科研人员来此工作,尤利希研究中心还和中国的30多个科研机构进行合作。

 第二,专业高技术工业园区建设注重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行业的管理经验和产业链的配套,成为促进高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摇篮。

位于柏林附近的Hennigsdorf市TBZ生物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经验说明,在专业产业基地的建设中,要有效地促进高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专业管理经验和产业链的配套尤为重要。

 园区首家引进的是当时比较年轻但初具规模的博拉姆斯公司(BRAHMs)。

该公司董事长是德国制药协会的会长,在行业内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号召力。

由于当地政府不具备生物技术产业管理经验,便与入驻工业园的BRAHMs公司合资成立管理公司,合作管理和发展园区。

但是政府并不派驻官员管理园区,而是由合资的管理公司进行管理。

 生物技术产业由于前期投入大,且德国关于生物科学实验室的安全标准很严格,一般中小企业没有能力投资建设。

为此,Hen-nigsdorf市政府投资1900万欧元建成20000平方米的公共实验室并装备了先进的公用空气净化设施和常规通用仪器配置,提供给中小企业租用。

作为行业内有影响的企业,博拉姆斯公司的到来,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企业入驻,园区规模迅速扩大,从研发、生产到测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链。

目前园区有15家企业,500名员工,产品销往包括中国在内的59个国家地区。

TBZ生物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是Hennigsdorrf市经济转型、培育新的支柱产业的成功的尝试。

 第三,发展培育中小企业的载体——高技术工业园创业企业中心。

 德国中小企业科技工业园建立于20世纪90年代,这些中小企业创业园的建设,直接为扶持中小企业创业搭建了现实的载体。

如TBG科技工业园,园区设有专门的管理公司,负责协调园区企业、当地政府和有关服务机构的关系,帮助企业创办、开发新项目和获得政府资助。

园区收入来自企业租房的租金、政府补贴和服务收入。

在德国,类似的科技工业园很多,其主要职能可以归纳为5个方面:

提供小企业创业必需的小型经营场所;为创业服务中介机构的服务活动提供舞台和场所;提供企业创立和企业管理方面的多项咨询服务,提供展销、培训、洽谈等方面的服务,协调企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企业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更快成长;提供完善的后勤服务;协助政府落实对企业的扶持政策措施,包括开业资本金资助、贴息资助、开拓市场资助等。

企业入驻科技工业园是有条件的,而且审批把关非常严格,要看其是否是属于科技创新的,有没有市场前景,并要求创业人通过培训,持有相关资格证书。

迄今,申请进驻TBZ科技工业园的企业累计有419家,其中只有119家通过筛选,52家已经落户,67家在洽谈之中。

 从功能上看,德国的高技术工业园与我国的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相类似的,都起到培育企业、壮大企业规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从规模上看,它们又和我国的创业服务中心、软件园等科技企业孵化器相类似;从建设和管理主体看,我国的开发区是由政府投资建设和管理的,德国的许多高技术工业园是由企业投资建设的或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建设的。

(二)高度重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和资助

 德国政府在二战之后以及东西部合并过程中,非常重视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对中小企业资助扶持,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鼓励采用对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新技术来提高竞争力。

扶持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目前中小企业占德国企业总数的70%,为社会提供了三分之二的就业岗位。

 在支持企业发展方面,政府的扶持项目有5-6种,其中最主要的有3种:

产品革新项目,最高资助为24个月20万元的无偿资助;技术革新助理项目,主要针对新毕业大学生的成果应用和就业创业问题,鼓励企业接纳新的毕业生;革新想法的专利保护,提供申请专利的咨询和资金帮助。

对于员工人数不足250名、年产值40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政府对项目的资助金额可达到投资的50%,而对于员工人数多于250名、年产值4000万元以上的企业,项目资助金额只达到投资的35%;对于很多由大公司投资创办的小公司,大公司投资超过其资本的25%,就不享受小企业的资助标准。

政府资金支持具有产业侧重,对产品供大于求的产业领域一般不支持。

 政府在项目评价方面,主要依据的标准包括:

技术革新程度、提供就业岗位、市场风险率、市场发展潜力、可持续发展潜力等。

如为促进当地中小企业发展而设立的勃兰登堡州经济发展局,在实施技术革新项目以来,已经资助过1000多家企业,占申请企业的三分之一,资助项目的成功率为70%~80%,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建立企业联系政府、企业联系科研机构的桥梁和纽带

 德国政府在经济上实行的是宏观控制,政府的支持重点集中在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信息咨询、技术创新、产品参展、教育培训等方面的促进。

在微观上,政府不直接面对企业,政府将经济补贴政策的资金分配权力下放给中小企业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措施都是通过工商会和联合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来实现的。

柏林AIF工业发展研究协会就是德国最有影响力的技术中介组织之一,它下属100多个工业界的行业协会,50000多企业。

协会成立的指导思想是帮助各个行业的中小企业开展研发活动。

联邦政府通过AIF协会促进研究成果尽快地在实际中使用,企业也得助于技术转让。

没有协会的支持,企业很难从相关的大学和研究单位获得技术支持,也无法取得政府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经济补贴。

 德国技术中介机构的主要职能可以归纳为:

参与组织实施国家重点技术项目;对实施项目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初期项目的评估、项目进展的考评及项目结束的验收,德国还向项目实施企业派出专职观察员;向企业下达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的拨款资金;向企业提供各种技术咨询、人员培训;参与组织制订所在地的技术发展规划,当好政府在工业技术发展领域的助手。

  在德国,中小企业技术中介服务机构是市场经济中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科研机构联系的重要纽带,政府、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企业之间建立了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