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2307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2.docx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2.docx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2

201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2

201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2

(3)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

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5.(2010·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

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4分)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4分)

(1)【参考答案】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

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

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

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2)【参考答案】通过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雨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通过重搅别离情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注:

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

【试题分析】第一题考查情感,比较鉴赏。

第二题考查表现手法,已经点出,要求举例分析。

【高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

【易错提醒】第二问使用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出,主要是平常对表现手法的理解主要局限在大概了解上,没有做到具体分析。

【备考提示】读诗要回忆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分析诗题的中人和事。

逐字解说诗句,结合小注,理解诗的大意。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所谓反衬,就是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分析鉴赏】两千多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感动过多少中国人的心灵。

在吟咏牛郎织女的佳作中,范成大的这首《鹊桥仙》别具匠心是一首有特殊意义的佳作。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仙相妒。

起笔三句点明七夕,并以侧笔渲染。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岁华纪丽》卷三七夕引《风俗通》),与牛郎相会,故又称双星节。

此时银河两岸,牛郎已无心耕种,织女亦无心纺绩,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忌妒了。

起笔透过对主角与配角心情之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围,扣人心弦。

下韵三句,承仙之相妒写出,笔墨从牛女宕开,笔意隽永。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风姨为青年女性风神,见《博异》)。

这些仙女,都妒忌着织女呢。

织女一年才得一会,有何可妒?

则嫦娥悔恨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可知,风姨之风流善妒亦可知,仙界女性之凡心难耐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

不仅如此。

有众仙女之妒这一喜剧式情节,虽然引出他们悲剧性爱情。

词情营造,匠心独运。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下片,将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相会情景一笔带过,更不写忍顾鹊桥归路的泪别场面,而是一步到位着力刻画牛郎织女的心态。

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错见!

见了又只是重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

词人运笔处处不凡,但其所写,是将神话性质进一步人间化。

显然,只有深味人间别久之悲人,才能对牛郎织女心态,作如此同情之理解。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结笔三句紧承上句意脉,再进一层刻画。

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之别离,相逢仅只七夕之一刻,旧愁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有限。

不仅如此。

旧愁未销,反载了难以负荷的新恨归去。

年年岁岁,七夕似乎相同。

可谁知道,岁岁年年,其情其实不同。

在人们心目中,牛郎织女似乎总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而已。

然而从词人心灵之体会,则牛郎织女的悲愤,乃是无限生长的,牛郎织女之悲剧,乃是一部生生不灭的悲剧,是一部亘古不改的悲剧。

牛郎织女悲剧的这一深刻层面,这一可怕性质,终于在词中告诉人们。

显然,词中牛郎织女之悲剧,有其真实的人间生活依据,即恩爱夫妻被迫长期分居。

此可断言。

天也,你不识好歹何为天?

地也,你错勘贤愚做地!

此词在艺术造诣上很有特色。

词中托出牛郎织女爱情悲剧之生生不已,实为人砖能堪。

以嫦娥风姨之相妒情节,反衬、凸出、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则是独具匠心的。

(现代黑色幽默庶几近之)全词辞无丽藻,语不惊人,正所谓绚烂于归平淡。

范成大之诗,如其著名的田园诗,颇具泥土气息,从这里可以印证之。

最后,应略说此词在同一题材的宋词发展中之特殊意义。

宋词描写牛郎织女故事。

多用《鹊桥仙》之词牌,不失唐词多缘题(《花庵词选》)之古意。

其中佼佼者,前有欧阳修,中有秦少游,后有范成大。

欧词主旨在多应天意不教长,秦词主旨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成大此词则旨在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可见,欧词所写,本是人之常情。

秦词所写,乃破格之谈(《草堂诗馀隽》),是对欧词的翻新、异化,亦可说是指出向上一路。

而成大此词则是对欧词的复归、深化。

牛郎织女的爱情,纵然有不在朝暮之高致,但人心总是人心,无限漫长之别离,生生无已之悲剧,决非人心所能堪受,亦比高致来得更为广大。

故成大此词,也是对秦词的补充与发展。

从揭橥悲剧深层的美学意义上说,还是是对秦词之一计算。

欧、秦、范三家《鹊桥仙》词,呈现一否定之否定路向,显示了宋代词人对传统对人生之深切体味,亦体现出宋代词人艺术创造上不甘逐随他人独创精神,当称作宋代词史上富于启示性之一特色。

6.(2010·天津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6分)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

剑南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

莫怪送君行较远,

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

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

《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

你是否同意?

请说明理由。

(1)暮春

飞花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

能力层级是C级。

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

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的思想感情。

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

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

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

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的思想情感。

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3)同意:

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

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

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

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7.(2010·重庆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菩萨蛮北固题壁【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

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中住字的含义。

(2分)

(2)词的上阕说依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

为什么?

(4分)

(1)参考答案:

以江流被山阻止喻命运不畅,暗写自己的壮志难酬。

标准答案:

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花亦眠点评:

此答案是在解答住字的表达效果,非揭示其含义

(2)参考答案:

不矛盾:

上阕因同情江流被山所阻,为之忧愁;下阕看到山势孤立,不能阻挡自己的前行,乐观自信而笑。

标准答案:

从愁到笑,表现了主观感受的变化。

先为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

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8.(2010·福建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坞:

山坳。

山翁:

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

(1分)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应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B.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1)解析:

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

误区警示:

本题考生误答原因是对诗歌理解不到位,对词语的表现力不敏感

答案:

(2)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

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

误区警示:

考生容易失误在答案要点不全和表述不明确上。

答案:

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

(3)解析:

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这和A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风格是一致的。

误区警示:

考生失误在对诗歌的风格把握不到位。

答案:

A

9.(2010·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岁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雪岭:

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9、【试题答案】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

(理解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

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

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

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

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

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敢爱死对比;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诗歌简赏】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岁。

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

此后他到阆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

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

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

所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

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指战争,战事推到了雪岭,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

颈联目睹了战争的血腥和惨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

朝廷谁请缨?

面对强敌,怀疑朝中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

尾联济时敢爱死?

既是对全天下人的呐喊,特别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对自己的鼓励,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

但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

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的境遇,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另一方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独自寂寞。

10.(2010·辽宁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陈与义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注】陈与义(1090-1138):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

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祝融:

火神,这里指夏季。

四壁:

家徒四壁,指穷困。

衮衮:

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

指京城。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5分)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简述理由。

(6分)

8、答案:

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

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

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

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

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9、答案:

同意。

虽然诗题是雨,但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

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

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

形容事物含混不清。

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专题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6分)

蝶恋花

暮春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

落日有情还照坐。

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舵。

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凭仗飞魂招楚些。

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释]凭杖飞魂招楚些:

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

为什么?

(3分)

答:

(2)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

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

(3分)

答:

答案:

(1)点或破(1分);突出了青山的高峻(2分,言之成理即可)。

(2)虚写(或想象)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2分);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1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咏示客

陆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客来苦劝摸床棱。

归装渐理君知否?

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释:

寻尺:

古八尺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

箝纸尾:

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挟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署,却不许看公文内容。

摸床棱:

遇事模棱两端。

诗人在首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怎样的作用?

(4分)

答:

有人说在尾联笑字里可见放翁的眼泪。

请结合全诗对这一说法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答案:

反衬手法;(2分)用上元(元宵)灯火的彻夜通明,反衬诗人的颓唐潦倒,表现诗人悲从新来的感慨。

(2分)白发稀短,老态颓唐,令人唏嘘;官场黑暗,枉直不分,令人愤慨;走东西,就斗升,屈辱难忍;走投无路,只有退隐山林。

这笑,是一种无可奈何,是一种愤世嫉俗,是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哀。

(能指出笑中隐含的含义,2分;并能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2分)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请找出颈联中用得最精妙的两个字,并对其中一个字进行赏析。

(4分)

答:

2.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李白,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道士,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

(4分)

答:

答案:

1、(4分)最精妙的两个字是分和挂.(2分)

茂密修长的野竹与云雾相接,本来是一幅静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了,它使人联想到山风徐来,移动的云雾不断地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

(2分)(青翠的山峰之上,一线泉水,凌空飞注,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挂字,就又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状。

2、(4分)我认为这首诗的主要人物形象是李白。

因为诗歌通过描述李白访友未遇的一天中的所见所闻(1分)和所感(1分),抒发了李白对自然山水的热爱(1分)和对友人的真挚感情(1分)我认为这首诗的主要人物形象是道士。

因为从题目来看,诗是因道士而写。

(1分)

诗中的景物描写,如桃花、野竹、两三松,都烘托了道士的淡泊、疏放的风骨。

(2分)访道士的心情从出发的愉悦到不遇的失望,表现对道士的仰慕和敬重,其实也侧面表现了道士的人品。

(1分)

4.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香砌:

指花坛;欹:

倾斜。

都来:

算来。

(1)请描述上阕呈现的场景。

这个场景表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3分)

(2)本诗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词人在下片中是如何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的。

(4分)

答案:

(1)黄叶飘落香阶上发出的细碎的声响,主人公独坐楼阁,抬头望月,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友人.(2分)

这个场景呈现出孤寒寂寞的气氛.(1分)

(2)夸张手法: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

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

情态描写(细节描写):

下片先以一个愁字尽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斜,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寂然凝思的愁苦神态的愁态。

融情于景:

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

直抒胸臆:

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

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

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1129),时金兵连陷青州、徐州,进攻楚州,大有席卷江北之势。

此时避乱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

巴陵:

湖南岳阳的别名。

(1)第一、二句中的风寒有何含义?

(3分)

(2)诗歌的后两句塑造了海棠怎样的形象?

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5分)

答案:

(1)(3分)指自然的风寒——二月的巴陵,春寒未尽,日日有风,料峭刺骨(1分)。

更主要的是指社会的风寒——金兵南侵,朝廷风雨飘摇。

这尤令躲避战乱,漂泊异乡的难以忍受(2分)!

(2)(5分)通过描写海棠不惜污损胭脂色,傲然独立于春寒未了的蒙蒙细雨之中,塑造出海棠美艳绝伦的姿容,表现了海棠与风寒斗傲的孤高绝俗精神(3分)。

其中寄托了孤高拔俗的人格自许(2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以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请在下表中填入表达在人生的三个阶段不同心情的词语。

(3分)

歌楼听雨:

客舟听雨:

僧庐听雨:

(2)简析这首宋词的映衬手法。

(3分)

答:

答案:

欢乐失意

无奈(意思对即可)

参考答案:

这首宋词主要采用了映衬手法。

第一个画面的欢乐对第二、三个画面的忧愁、凄凉起反衬作用;第二个画面的满腹愁思对第三个画面的万念俱灰起陪衬作用。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塞下曲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释】乌孙,西域少数民族。

据说曾两度与汉和亲。

(1)诗眼是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判断的依据。

(4分)

(2)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

这首诗独辟蹊径,赋予了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4分)

答:

答案: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1)诗眼是静,(1分)因为本诗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因此在前两句生动概括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后,第三句描绘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家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种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深意,是通过静字传达出来的,因此说静是诗中之眼。

(3分)

(2)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

却拈出了美好的和平之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了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4分)

(补充:

常建的诗作,大多成于开元、天宝年间。

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