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各地区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2521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7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各地区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广东省各地区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广东省各地区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广东省各地区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广东省各地区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广东省各地区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广东省各地区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广东省各地区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广东省各地区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广东省各地区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广东省各地区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广东省各地区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广东省各地区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广东省各地区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广东省各地区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广东省各地区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广东省各地区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广东省各地区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广东省各地区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广东省各地区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各地区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docx

《广东省各地区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各地区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各地区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docx

广东省各地区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

广东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汕头市聿怀中学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共21分)

《范文正公文集》序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先生曰:

“童子何用知之?

”轼曰:

“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

“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

“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皆以国士待轼,曰:

“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

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

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恨子不识范文正公恨:

遗憾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

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

报答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弟:

尊敬兄长

6、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士有自京师来者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

B.尽以告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

C.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D.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如火之热,如水之湿

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

“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B.②⑤⑥C.③④⑤D.②③④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地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9.

(1)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②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2)断句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5、答案.C(酬:

实现。

6、答案.C(A、定语后置的标志;引出原因。

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

C、都表转折。

D、指示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的)

7、答案.D(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8、答案.B(“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

9、答案.

(1)这一年(我)考中进十,才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

(被动句式“见……于”、“知”、“因”各1分。

(2)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

(“待”“显”“传”各1分)

(2)断句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译文】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

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

“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

”我说:

“(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

”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

“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

”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

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

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

“我知道了他的为人。

”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

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

“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

唉!

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

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

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郡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

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

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

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

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问,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

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

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

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

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

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

广东省台山一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21分)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

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

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

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

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

拜济丹阳太守。

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

“蒋济宁有此事!

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

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

”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

关羽围樊、襄阳。

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济说太祖曰:

“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

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太祖如其言。

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

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

帝问曰:

“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

”济对曰:

“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

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

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诏曰:

“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

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

”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

济上疏曰:

“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

”诏曰:

“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

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

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

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

是岁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    引:

率领

B.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绪:

残余的,遗留的(事业)

C.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夺:

改变

D.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微:

如果没有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

B.过领汝南兵以解围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C.羽遂见禽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

D.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7.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的一组是(3分)

①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②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⑥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

A.①③⑤ B.③④⑤C.①②⑥  D.②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

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亡国之语耳”回答;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D.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都能直言进谏,虽多次触怒人主,但始终都为人主所器重。

9.断句和翻译。

(9分)

(1)给阅读文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划分开即可)。

(3分)

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

(2)把阅读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

②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5.C(夺:

耽误,与《寡人之于国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中的“夺”同义。

6.A(也,表判断语气。

B项:

来,表目的/因为。

C项:

被/看见。

D项:

而且,表递进/表修饰。

7.B(“骨鲠”是刚直的意思。

①说明他有远见;⑥说明他的功劳。

8.D(“虽多次触怒人主”错)

9.

(1)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每漏断或错断3处扣1分,扣完为止)

(2)①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步兵骑兵四万人已到雩娄。

(“白”1分,“步骑”1分,句意1分)

②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

(“蔽”1分,“至戒”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

建安十三年,孙权率兵围攻合肥。

这时,太祖的大军正在攻打荆州,军中发生了瘟疫,只有派遣将军张喜一个人带领一千骑兵,加领汝南的士兵来解合肥之围。

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前来救援的步兵骑兵共有四万人,现在已到雩娄。

孙权相信了,立即烧毁围城的营阵就撤离了,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

后来任命蒋济为丹阳太守。

有一个人诬告蒋济是谋叛主要策划人,太祖听说后,说:

“蒋济难道会做这种事!

如果做了这种事,那我是不了解人了。

这一定是愚蠢的老百姓故意扰乱,道听途说罢了。

”征召蒋济担任丞相主簿西曹属。

关羽带兵围攻樊城和襄阳。

太祖认为汉献帝在许都,离关羽的军队比较近,想要迁都。

蒋济劝阻太祖说:

“刘备、孙权,表面关系亲近,实际上却各有打算,关羽军事上得势,这是孙权一定不希望看到的。

可派遣人去游说孙权,劝他在后面偷袭关羽,许诺割让江南来赐封孙权,这样樊城的围困就自动解除了。

”太祖按照他的话去做。

孙权听了后,立即带兵向西偷袭公安、江陵。

关羽于是被孙权擒获。

文帝即位,蒋济从京城出来,担任东中郎将。

文帝问他说:

“你所看到的天下风俗教化好不好?

”蒋济回答说:

“没有听到其他的好话,只听到要亡国的话罢了。

”文帝显出愤怒的神情,并问他其中的原因,蒋济都一一地回答,于是文帝的怒气消解了。

明帝即位,蒋济升为中护军。

当时中书监、令专有大权,蒋济上疏说:

“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

”明帝下召表扬说:

“刚直的大臣,是国君所仰仗的。

蒋济文武兼备,任职勤劳,极尽节操,每有军国大事,当场有提出建议的奏议,对朝廷忠诚,做事奋发努力,我非常欣赏他的勇敢。

”景初年间,对外征战频繁,国内大建宫室,长期分离的人很多,并且连年饥荒,谷物匮乏。

蒋济上疏说:

“陛下正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地治理的时候。

”凡是要役使老百姓时,一定要在农闲时候,不能耽搁他们耕作的时间。

那些想建立伟大功业的国君,先要估计老百姓的能力并安抚他们的疾苦。

”明帝下诏表扬说:

“如果没有护军,我听不到这样的话。

齐王即位,蒋济升迁为太尉。

这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随意改变法律法规。

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屯兵洛水浮桥,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加封为都乡侯,邑七百户。

蒋济上疏说:

“太傅独自决断,想出高明的计谋,陛下彰显他忠心和节操,罪人伏法,这是国家的福气。

分封、宠爱、庆贺、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

现在,说到谋划我事先并不知道,说到打仗并不是我亲自统率的。

”坚决地推辞,齐王不答应。

这一年蒋济死了,皇上给他的谥号是“景侯”。

广东省惠来一中2009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9题(22分)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

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

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

见其二女,使择焉。

谦弗许。

以疾免,卒于家。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

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邕曰:

“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

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

乃之荆州依刘表。

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

表卒。

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

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

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

“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

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①可规。

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

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

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

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

”后迁军谋祭酒。

魏国既建,拜侍中。

博物多识,问无不对。

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

人问曰:

“卿能暗诵乎?

”曰:

“能。

”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

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

用相比校,不误一道。

其强记默识如此。

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

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

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

粲二子,为魏讽②所引,诛。

后绝。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注:

①西伯:

周文王原来的封号。

②魏讽:

魏相国钟繇的属官,曾图谋反,被人告发,牵连被杀的有几千人。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容貌)丑陋

B、自以为西伯可规效法

C、下车即缮其甲卒修补,整治

D、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流传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疾免,卒于家以西京扰乱,皆不就

B、乃之荆州依刘表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

C、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国危而无辅

D、收其豪杰而用之其强记默识如此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现王粲“有异才”的一项是(3分)()

A、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B、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

C、博物多识,问无不对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

D、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用相比校,不误一道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粲是王公之胄,被才学显著而且不以貌取人的蔡邕所赏识。

蔡邕认为他家的书籍文章都应当送给王粲。

B、王粲借向太祖敬酒的机会,向太祖分析了当前的形势:

袁绍喜爱贤才却不懂得任用;刘表拥有贤才却不能任用。

只有太祖能招引贤才并任用贤才。

C、王粲对读过的道边碑文能背诵下来,而且不差一字。

他观赏别人下围棋,棋局坏了,他能把坏了的棋局恢复原样。

从中可见他的“强记”和“默识”(暗中认识)能力。

D、王粲天性擅长算术。

但他在作算术的时候,只能大略的弄清算术的道理。

9、断句和翻译。

(10分)

⑴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

(7分)

1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女,使择焉。

(3分)

②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4分)

5、D(将近)

6、C.(却,转折连词)(A.因为,介词;因为,连词B.到,动词;无义,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D.那里的,冀州的,指示代词;他,王粲,人称代词)

7、C(表现王粲“多识”和有政治见识,表现的是“识”)

8、A(B.袁绍“不能用”,刘表“不懂用”C.“默识”是暗中记忆能力,“识”通“志”,记,记忆力D.没有转折关系,这里是肯定王粲“大致通晓道理”)

9、断句和翻译。

(10分)

⑴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2处1分)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

(7分)

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子,使择焉。

(3分)

何进因为王谦是名公的后代,想要(让自己的女儿)与王谦结成婚姻关系,叫两个女儿出来拜见王谦,让他从二人中选择一个。

(给分点:

符合大意1分,关键字2分:

胄,婚,见,焉)

②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4分)

(王粲)擅长写文章,提笔就能写成,没有需要改动的地方,当时的人常常认为他是事先写好的,然而即使(让他)正式再去精心深思,也不能超过提笔写成的文章。

(给分点:

符合大意1分,关键字3分:

属文,所,宿构,复,覃,加)

附《王粲传》参考译文:

  王粲,字仲宣,是山阳高平人。

曾祖父王龚,祖父王畅,都位列汉代的三公。

父亲王谦是大将军何进的长史。

何进因为王谦是名公的后代,想要(让自己的女儿)与王谦结成婚姻关系,叫两个女儿出来拜见王谦,让他从二人中选择一个。

王谦没有答应。

因病免了官职,最后在家中死去。

  汉献帝向西迁都,王粲也迁居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看到了他感到很吃惊。

当时蔡邕的才学都很出色,在朝中位尊权重,受到重视,常常车马充塞了住宅前的巷子,宾客满坐。

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来访,倒穿着鞋就跑去迎接他。

王粲到了之后,看到他年纪轻,体貌短小,所有座客都很吃惊。

蔡邕说:

“这是王畅的孙子,有奇异的才能,我比不上。

我家的文章书籍应当全部送给他。

”十七岁时,司徒召用,皇帝命令授予黄门侍郎的官职,因为西京扰乱,都没有去接受官职。

于是到荆州投靠刘表。

刘表因为王粲身材短小、相貌不扬并且随随便便、不拘小节,不太重视他。

刘表死了后,王粲劝刘表的儿子刘琮,让他归附了曹操。

曹操召用王粲为丞相掾,并且赏给关内侯的爵位。

曹操在汉水之滨设酒宴,王粲双手捧杯敬贺说:

“当今袁绍在黄河以北起兵,仗着人多,立志吞并全国,然而他爱贤才却不能使用贤才,所以有特殊才能的人都离开了他。

刘表在荆州一带从容不迫,安闲自在,暂时不动,观察等待时机,自认为自己可以效法周文王(慢慢压倒商朝)。

在荆州躲避战乱的人,都是天下才能出众的人,刘表不知重用他们,所以国家危急却没有辅佐的人。

您打下冀州的时候,刚到那里就整顿武器装备,招揽豪杰而重用他们,而纵横驰骋天下;等到平定了长江、汉水,招纳有才能的人而安置他们的职位,让天下人归心,远远看到(您的善政)而希望天下太平,文臣武将都被任用,英雄竭尽全力,这是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的措施啊。

”后来王粲被调动官职任军谋祭酒。

魏国建立以后,曹操授予他侍中的官职。

他广泛认识事物,知识丰富,有问必能对答。

当时昔日的法度荒废、松弛,需要创立新的规章制度,王粲经常主持这件事。

  当初,王粲和别人一起走路,读路边的碑文,那人问:

“你能背诵吗?

”王粲说:

“能。

”那人就让他背诵碑文,一个字也不错。

曾经观看人下围棋,摆在棋盘上的棋子被搅乱了,王粲替他们照原样恢复,把棋子再摆上。

下棋的不相信,用头巾把棋局盖上,让他再用其他的棋盘把棋子照原样摆上。

摆好后用来互相核对比较,棋子的位置一个也不错。

他的很强的记忆力就像这样好。

他还擅长计算,作算术,能大致通晓道理。

他擅长写文章,提笔就能写成,没有需要改动的地方,当时的人常常认为他是事先写好的;然而即使正式再去精心深思,也不能超过提笔写成的文章。

他写下的诗、赋、论、议将近六十篇。

  建安二十一年,王粲随曹操军队伐征东吴。

二十二年春天,在行军路上病死,当时四十一岁。

王粲有两个儿子,受魏讽的牵连,都被杀了。

后代断绝。

广东省汕头一中200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9题。

许孟容,字公范,京兆长安人。

擢进士异等,又第明经,调校书郎。

辟武宁张建封府。

李纳以兵拒境,建封遣使谕止,前后三辈往,皆不听。

乃使孟容见纳,敷引逆顺,纳即悔谢,为罢兵。

累迁给事中。

京兆上言“好畸①风雹害稼”,帝遣宦人覆视,不实,夺尹以下俸。

孟容曰:

“府县上事不实,罪应罚。

然陛下遣宦者覆视,紊纲纪。

宜更择御史一人参验,乃可。

”不听。

浙东观察使裴肃委判官齐总暴敛以厚献,厌天子所欲。

会肃卒,帝擢总自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为衢州刺史。

衢,大州也。

孟容还制曰:

“方用兵处,有不待次而擢者。

今衢不他虞,总无功越进超授,群议谓何?

且总本判官,今诏书乃言‘权知留后,摄都团练副使’,初无制授,尤不见其可。

假令总有可录,宜暴课最,解中外之惑。

”会补阙王武陵等亦执争,于是诏中停。

贞元十九年夏,大旱,上疏言:

“陛下斋居损膳,具牲玉,而天意未答。

窃惟天人交感之际,系教令顺民与否。

今户部钱非度支岁计,本备缓急,若取一百万缗代京兆一岁赋,则京圻无流亡,振灾为福。

又应省察流移征防当还未还,役作禁锢当释未释;负逋馈送,当免免之;沈滞郁抑,当伸伸之,以顺人奉天。

若是而神弗祐、岁弗稔,未之闻也。

元和初,再迁尚书右丞、京兆尹。

神策军自兴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