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艺术.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2679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字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汉字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汉字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汉字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汉字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汉字艺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汉字艺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汉字艺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汉字艺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汉字艺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汉字艺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汉字艺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汉字艺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汉字艺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汉字艺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汉字艺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汉字艺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汉字艺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汉字艺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汉字艺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字艺术.docx

《汉字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字艺术.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汉字艺术.docx

汉字艺术

编辑]六种构造条例解说

[编辑]象形

属于“独体造字法”。

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

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

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编辑]指事

属于“独体造字法”。

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

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

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像的部份。

[编辑]形声

属于“合体造字法”。

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

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

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

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编辑]会意

属于“合体造字法”。

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

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编辑]转注

属于“用字法”。

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

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

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

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编辑]六书的运用

实际上,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汉字。

因为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

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

然而,当有了“六书”这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系统为依据。

好像“軚”、“锿”是形声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会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占大多数。

这是因为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

然而,当文字发展下去,要仔细分工的东西愈来愈多,好像“鲤”、“鲮”、“鲩”、“鳅”等事物,都是鱼类,难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细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

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

到了近代,有80%的汉字是形声字。

 

中华民族有着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的文学史,打开这座文学宝库,我们可以发现大师们“优美的文字”俯拾即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是屈原对楚国的一片赤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陶渊明超然出世的心情写照;“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是曹操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李白傲岸不屈的心灵独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苏轼的美好心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是杜甫的毕生追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是王维的雄浑壮丽;“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这是杜甫的细腻清丽;“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这是辛弃疾的沉郁悲壮;“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这是李清照的委婉缠绵……这些“优美的文字”是我们品味天地间的精神食粮;而今天,“优美的文字”正在一步一步地被“快餐文学”所侵蚀,在许多方面出现了精神的荒漠。

面对这种状况,许多有识之士振臂疾呼,诗人邓海南便是其中之一。

寻寻觅觅,冷泠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

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

“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

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

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

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无光的。

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

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

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

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

怎么办?

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

“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

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

是酒淡吗?

不是。

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

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

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

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

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

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

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

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

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满地黄花堆积,慌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作者是爱花的,在过去有丈夫为她摘花,但是在这残秋之季,作者所见、所感却是:

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

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呢?

丈夫不在了,只能看着它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

到这里,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

常言说“人老怕孤独”,更何况作者是位感情丰富的文人,这样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是令作者甚感凄凉、惨淡和愁苦的,可怎么捱到天黑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

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

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即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

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

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

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欲说还休,罢、罢、罢!

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

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党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

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

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

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

堪称千古绝唱!

在中国文学史上,巾帼词人李清照的出现,为南渡词坛放出了奇异的光彩。

作为史学上不多见的女词人,她的词作生动地再现了她的生活历程和情感历程,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女性特有的情感画卷。

她早期的作品,韵调优美,委婉含蓄,但仅限于写闺情相思之类;后期经过战乱后,深厚的故土之思,凄苦的身世之感以及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一起抒发在她的作品中,词的情调显然过分低沉,而这些又在词人晚期名作《声声慢》中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叠字精妙

到无法可想,唯有吟哦而已。

以奇横字浅俗语,写尽万种情思。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③

留恋处,④

兰舟摧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⑦

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⑨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

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

 铃声。

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

又名《雨霖铃慢》。

 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②骤雨:

阵雨。

 ③都门帐饮:

在京都郊外搭起

 帐幕设宴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④留恋处:

一作“方留亦处”。

 ⑤兰舟:

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

后用作船的美称。

 ⑥凝噎:

 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一作“凝咽”。

 ⑦去去:

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⑧暮霭:

傍晚的云气。

沈沈:

深厚的样子。

楚天:

南天。

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

 楚国,故称。

 ⑨经年:

一年又一年。

 ⑩风情:

男女恋情。

赏析: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

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

 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

 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

 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

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

 令是情趣不同的。

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

 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

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

 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

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

刘熙

 载《艺概》卷四:

“词有点有染。

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

 那堪冷落清秋节。

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

 ‘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

 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

“今宵酒醒

 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

 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

 落的怀人境界。

“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

 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

 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

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

 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

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

 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

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

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

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

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

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

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

刘熙载《艺概》卷四:

“词有点有染。

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

“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

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

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

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赏析一】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

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

《礼记&S226;月令》云:

“孟秋之月,寒蝉鸣。

”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

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

“帐饮东都,送客金谷。

”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

接下去说:

“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

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

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

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真是力敌千钧!

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

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

“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

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

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

“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

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

“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

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

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

“词有点,有染。

柳耆卿《雨霖铃》云: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

“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

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烦恼。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

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

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

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赏析二】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后人有“晓风残月柳三变,滴粉揉酥左与言”的谑语。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只批了四个字说:

“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

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自古以来,表现男女离别之情的诗词曲赋层出不穷,而独有柳永的慢词《雨霖铃》经久不衰,传诵至今,这确实有很值得研究。

探其中缘由,固然与作者坎坷的身世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我认为,《雨霖铃》的成功还在于其独到的表现手法:

层次分明,语意明确,铺叙景物,倾吐心情,绝少掩饰;善于用“点染”法,反复涂抹,渲染效果。

下面就《雨霖铃》作一粗浅分析: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

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词的起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事件是与自己心爱的人饯别。

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

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

这一层展开了一个凄凉的氛围。

“都门”两句,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

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不断催促。

心理矛盾,欲饮无绪,欲留不得。

由此可窥见留恋之情深。

“执手”两句,再加深涂抹,在“执手”、“相看”、“无语”中更使人伤心失魄。

这一层极写留恋之情。

以上两层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足以使人为之呜咽。

“念去去”以后,则大气包举,一泻千里,似江流出峡,直驰平川,词亦直抒胸怀。

以“念”这一领字带起,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辽远,“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全含的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

换头以情起,叹息从古到今离别之可哀,“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句又将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冷落清秋的时节呢,这是多么难以忍受啊!

这是把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和宋玉悲秋的情思两者结合起来,提炼出这两句。

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句中,更赋予以新的意义。

“今宵”二句,又进一步推想别后的凄凉,然而景物清丽真切,真象别者酒醒后在船中之所见。

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S226;采薇》)也是写离别的。

离别的人一看到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昔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杨柳岸”三字明写眼前景而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

几如身历其境,忘其是设想了。

“此去”二句,再推想别后长久的寂寞,虚度美好年华。

“便纵有”两句,再从上两句的遭遇,深入下去,叹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以上第三层真是“余恨无穷,余味不尽”(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这首词写将别、临别以及别后的种种设想,以白描的手法铺叙景物,倾吐心情,层次分明,语意明确,绝少掩饰假借之处。

尤其是把别后的情景描写得比真的还真,又以景视之,使人不觉得是虚构的,足见柳永的艺术手法之高妙。

所以有人称其“微妙则耐思,而景中有情。

……‘杨柳岸晓风残月’,所以脍炙人口也。

”(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又有人认为“‘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

真所谓善传神者。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这都道出这首词的妙处的。

但我觉得刘熙载在《艺概》中的“点染”之说,更是值得称述的。

他认为:

词有点染,耆卿《雨霖铃》“念去去”三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三句染之。

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否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刘熙载的这段评论,实际上是以画法论词,看出在柳词中的加深描绘,反复涂抹的技巧。

既精微入里,而又大胆泼墨。

也就是柳词中抒情与写景在章法和修辞的巧妙运用,可谓词中有画。

而其中抒情,尤寄寓哲理。

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清秋离别,多情那堪?

感情极为沉痛,而染以“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伤心而又凄凉,情景妙合无痕,这一别后之情景,又是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