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的概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2814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血管病的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脑血管病的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脑血管病的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脑血管病的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脑血管病的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脑血管病的概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脑血管病的概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脑血管病的概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脑血管病的概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脑血管病的概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脑血管病的概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脑血管病的概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脑血管病的概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脑血管病的概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脑血管病的概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脑血管病的概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脑血管病的概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脑血管病的概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脑血管病的概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脑血管病的概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脑血管病的概述.docx

《脑血管病的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血管病的概述.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脑血管病的概述.docx

脑血管病的概述

脑血管病的概述

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disease,CVD)是指由于各种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脑部病变。

脑血管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每年使460万人死亡,其中1/3在工业化国家,其余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患病和死亡主要在65岁以上的人群。

日本是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脑血管病死亡率一直居死因之首。

中国也是脑卒中死亡率高发地区,据估计居民现患脑血管病600万,每年新发生脑血管病130万人、死亡近100万人,在幸存者中约3/4的人留下偏瘫等后遗症状,部分病人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

脑血管病的预防

尤其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更应抓紧时间系统治疗,避免发生严重的不可逆性脑梗塞;同时还要重视高血压的防治,高血压是发生脑血管病的最危险因素。

及时治疗可引起中风的其他疾病,如脑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等,这些疾病在演变过程中并发脑出血的概率非常高;如果得到良好的控制,脑血管病的发生则可大大减少或延迟。

 

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对脑血管病治疗有较好疗效,不但在脑血管病的恢复期可以普遍应用,对部分病例还可早期治疗。

现将较常用的体针和头针疗法介绍如下。

⑴体针的常用穴位

头面部:

百会、上星、印堂、迎香、太阳、下关、地仓、人中、翳风、风池等穴。

上肢:

曲池、手三里、外关、内关、合谷、少泽、后溪等穴。

下肢:

环跳、秩边、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承山、三阴交、昆仑、涌泉等穴。

每次取穴不宜过多,可轮流使用。

一般选用1~2个主穴,再选若干配穴。

每日1次,7~10天为1疗程,休息5~7天,可再行第2疗程,并可用电针。

⑵头针

是治疗脑血管病偏瘫的一种特殊针刺疗法。

主要是根据神经解剖大脑皮层功能的理论,运用针刺疗法,在头皮上划出皮层功能相应的刺激区,在这些刺激区进行针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目前主要用于治疗脑血管病引起的瘫痪、麻木、失语等症。

脑梗塞病人以早期治疗为佳;脑出血病人一般待病情稳定后开始。

取穴:

对侧运动区为主;感觉障碍取对侧感觉区;运动性失语取对侧面运区;感觉性失语取对侧语言三区;命名性失语取对侧语言二区。

方法:

根据上述原则选好刺激区位置,用快速进针,达到头皮下或肌层,斜向捻转至要求的区域长度,进行快速持续捻针,每分钟要求捻转200次以上,一般2~3分钟即达到适应刺激量和刺激强度,患者相应的肢体有热、麻、胀、抽、出汗等感觉,休息5分钟,再捻转2~3分钟,再休息5~10分钟起针。

每日1次,一般10~15天为1疗程,中间可休息一周左右,再作第2疗程。

注意事项:

针刺部位要选择准确,针刺前应用75%酒精棉球严格消毒。

针刺入后局部剧痛可捻转2分钟,若仍剧痛难忍,可将针退至皮下,适当地调整一下进针方向,可避免疼痛。

起针时用干棉球压迫针孔1~2分钟,以防出血。

如病人晕针,立即起针,应给予适当处理。

脑血管病的症状

脑血管病的典型症状

口角歪斜,无法说话 流涎 口齿不清 吞咽困难 头痛 恶心 呕吐 意识障碍

先兆症状

⑴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说话不清,吐字困难,失语或语不达意,吞咽困难,一侧肢体乏力或活动不灵活,走路不稳或突然跌倒。

这是由于脑血管病供血不足,运动神经功能障碍所引起的。

⑵突然出现剧烈的头痛,头晕,甚至恶心呕吐,或头痛头晕的形式和感觉与往日不同,程度加重,或由间断变成持续性。

这些征兆表示血压有波动,或脑功能障碍,是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兆。

⑶面、舌、唇或肢体麻木,也有的表现眼前发朦或一时看不清东西,耳鸣或听力改变。

这是由于脑血管供血不足而影响到脑的感觉功能的缘故。

⑷意识障碍,表现精神萎靡不振,老想睡觉或整日昏昏沉沉。

性格也一反常态,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表情淡漠,行动迟缓或多语易躁,也有的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这也和脑缺血有关。

⑸全身疲乏无力,出虚汗,低热,胸闷,心悸或突然出现打呃、呕吐等,这是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

上述症状,不一定每个患者均有表现,但只要有先兆症状出现,就是中老年人中风警报,要特别警惕。

此时,应让病人保持安静,及时卧床休息,避免精神紧张,尽量少搬动,最好就地治疗。

必要时,应在病人平卧的情况下送医院诊治。

脑血管病的检查

脑血管病需做的检查项目

神经系统检查 脑血管造影 颅脑CT检查 颅脑MRI检查

对于任何怀疑存在脑血管病变的患者都要细致、深入的做脑血管检查,包括全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病的诊断

按性质分

脑血管病按其性质通常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缺血性脑血管病

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又叫小中风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其病因与脑动脉硬化有关,是脑组织短暂性、缺血性、局灶性损害所致的功能障碍。

⑵脑血栓形成,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动脉炎、外伤及其他物理因素、血液病引起脑血管局部病变形成的血凝块堵塞而发病。

⑶脑栓塞,可有多种疾病所产生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脑部血管而诱发。

临床上以心脏疾病为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骨折、或外伤后脂肪入血;虫卵或细菌感染;气胸等空气入血,静脉炎形成的栓子等因素,栓塞了脑血管所致。

出血性脑血管病⑴脑出血,系指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不包括外伤性脑出血。

多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肿瘤等引起。

⑵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脑表面和脑底部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

常见原因有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等。

据国外统计资料,脑血管病以缺血性为多见,脑梗塞占59.2%~85%,脑出血除日本外,一般在20%以下。

中国1984年农村调查新发完全性卒中28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占3.9%,脑出血占44.6%,脑血栓占46.4%,脑栓塞占2.5%,难以分型者占2.9%。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中国与外国情况不同,脑梗塞虽然发病率较多见,但脑出血所占比例为44.6%,显然比国外高,其原因尚待进一步探讨。

此外,70年代以来,由于CT和核磁共振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又发现一些出血和梗塞并存的脑血管病,即混合性脑卒中,这种病,有人报道占同期各种脑血管病住院人数的2.67%。

其病因和发病机理迄今尚不完全清楚,多认为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重要原因,并与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按进程分

脑血管病按其进程,可分为急性脑血管病(中风)和慢性脑血管病两种:

急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慢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病性痴呆、脑动脉盗血综合征、帕金森氏病等。

通常所说的脑血管病,一般指的是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急,常危及人的生命,因此,也易引起人们的重视。

而慢性脑血管病病程长,易被人忽视。

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有意识障碍加重、头痛剧烈、瞳孔大小不等、血压升高、呼吸脉搏慢,即有再次出血或脑疵的可能,应及时通知医生,做好降颅压、止血等抢救工作;如突然失语、肢体瘫痪程度加重、意识障碍加深等,可能有新的栓塞形成,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脑梗死应用肝素抗凝或选用链激酶、尿激酶或rt-pa溶栓治疗者,每日测kbtt1次,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口腔粘膜、牙龈和皮下出血及血尿、黑便等;备好鱼精蛋白锌、6一氨基己酸等药物对抗治疗。

  对症护理:

  1.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呕吐严重者,应积极做好降低颅内压的治疗。

  2.高热、抽搐、瘫痪、失语者按相应的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

  1.急性期绝对卧床脑梗死者取平卧位;脑出血者床头抬高15o~30o;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卧床4~6周,复发者延长8周。

尽量避免移动头部和不必要的操作,每2~4h翻身1次。

  2.病情危重者24—48h内禁食,48h给予鼻饲流质;神清而无吞咽困难者给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有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给予低脂或低盐饮食。

  3.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大便通畅。

  健康指导: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痊愈后不宜从事过重的体力劳动及剧烈的体育活动,生活有规律,避免情绪激动,定期检查,女性患者1—2年内应避免怀孕。

  中风病人恢复期的护理体会

  中风,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以发病急骤、病程长,病残率高为特点。

为此,对此类病人除认真实施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同时还要加强功能训练,方可收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保持良好体位是防止足内翻尖足,肘关节及手指屈曲痉挛第一步,为将来下床活动有一个正确姿势打基础。

  2、防止足内翻尖足,带脚行器,防止肘关节及手指屈曲痉挛,患肢平放,手握布卷。

为了避免褥疮发生,可改变姿势,但应始终保持足部功能位,待病人能在床边或椅子上练习坐位及站立时,要注意防止肩关节亚脱位,带三角巾。

  3、关节可动阈的活动方法

  3.1 上肢的活动方法。

  准备姿势:

护理人员站在患者的患侧旁,一手握住患者手腕,另一手置于肘关节上方。

第一步,将患肢慢慢向上伸直;第二步,将患肢慢慢地置于头顶,肘关节和肩关节自然屈曲;第三步,回到准备姿势,重复第一步;第四步,将患肢横于胸部,回到准备姿势。

3.2 手的活动方法。

  手是最难恢复的部位,应特别注意功能训练护理。

一手握住患手的四指,另一手握手腕,使手指,拇指划圆转动。

  4、下肢的活动方法  准备姿势让患者仰卧位,护理人员站在患者的患侧一边。

然后护理人员握住患者的患肢足踝部,另一手握在膝关节下面,使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伸展,内旋外旋,内转,外转。

  谨防中风病人自杀

  中风又称急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脑血栓等,是一组严重威胁病人生命、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的疾病,其致残率之高居于众病之首。

  中风除了因偏瘫、语言障碍对身体造成危害外,许多恢复期的病人会出现种种情绪低落的表现,且久治不愈,不仅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在消极情绪的影响下患者容易自伤、自杀。

  单纯的抑郁症往往能够比较及时地得到确诊和治疗,但在以中风为背景下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容易发生漏诊。

漏诊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单一诊断原则。

有的医生习惯于给病人单一诊断,一旦脑血管病的诊断成立,便不再考虑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从而忽略了抑郁症的问题,或者把抑郁症当做脑血管性痴呆来治疗。

  2.脑血管病合并症状过多,分散了接诊医生的注意力,使得医生只重视躯体症状的治疗,忽略了其他可能。

  3.对抑郁症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鉴于以上原因,凡中风后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持续2周以上,且伴有以下症状中的4项者,应考虑有抑郁症存在:

  

(1)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无愉快感;

  

(2)精力明显减退,有原因不明的持续疲劳;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有自责及内疚感;

  (5)联想困难,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行为;

  (7)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不振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明显减退。

  中风后抑郁会对病人的生理和社会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一旦发现,就应及时治疗。

治疗宜采用综合性措施,心理和社会治疗可帮助他们克服情绪问题,使他们能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技术

全网发布:

2013-02-2114:

02发表者:

朱其义 (访问人次:

414)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技术是近二十多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在放射影像引导下,借助导管、导丝、扩张球囊、支架等卓越材料进行的血管内微创手术,可使过去认为难治、不能治的闭塞或重度狭窄的脑供血动脉管腔重塑并基本恢复正常,为脑血管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由于创伤小、安全性高、疗效好,已经成为医学界一颗璀璨的明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我院已开展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手术有:

急性脑梗死超选择接触性动脉溶栓术、颅内静脉窦血栓介入溶栓术、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颅外脑供血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无名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

      脑供血动脉狭窄是引起重症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早期往往只表现为一过性轻偏瘫、半身麻木、言语不清、口角歪斜、黑朦,或眩晕、行走不稳、视物不清、重影等较轻的症状,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完全缓解,反复发作;也可表现为轻的脑梗死。

脑彩超、颈部大动脉彩超、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血管成像可发现异常,但血管病变的最终评估还要靠全脑血管造影。

脑供血动脉狭窄如不得到及时处理,一旦阻塞,轻者形成重症脑梗死,导致严重偏瘫、植物人、生活不能自理,严重者危及生命。

过去,脑供血动脉狭窄被医学界视为不治之症,脑血管内介入治疗为该病开辟了光明的前景。

    脑梗死起病6小时内的超选择血管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是将微导管和微导丝插致血栓局部,先机械破坏血栓体,再通过微导管注入高浓度的尿激酶溶栓,也可利用取栓装置取栓。

超选择介入治疗闭塞血管再通率高,可早期恢复缺血区的血液循环,继而获得良好临床疗效。

是目前脑梗死最先进的治疗方法。

    介入手术创伤较小,使过去的开颅手术及颈胸长切口手术变为只有2~3毫米的小切口手术,介入导管、导丝柔软,支架经高科技技术编织或激光雕刻而成,支撑力好,终生使用。

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最重要

发表者:

阴金波 (访问人次:

382)

脑卒中一旦发病,即使经过积极治疗,患者往往会死亡或留下偏瘫、失语、面瘫等后遗症。

所以对于脑血管疾病而言,预防的作用特别是没得病前的预防要远远大于治疗。

那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哪些方面或哪些人应该特别注意预防脑卒中呢?

下面让我们来详细谈一谈。

  

(1)控制高血压

  血压升高与脑卒中发病密切相关已被很多流行病学研究所证实。

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高血压,无论发生在任何年龄和性别,无论是收缩期或舒张期血压还是平均血压,无论对出血性还是缺血性卒中,高血压都是一个公认的、强有力的、最重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有证据表明,血压增高的程度与脑卒中危险的增加呈直接函数(正比)关系,而且高血压的“危险”作用在更高龄的老年组并不衰退。

回顾脑卒中患者的病史可以发现,大约80%的脑出血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大约70%的脑梗死患者有高血压病史。

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机会比血压正常者要高出3—5倍。

但同时大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只要长期坚持治疗,有效控制血压,就可以显著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有研究证实,在一个人群中对多数高血压患者连续降压治疗2—3年,可使脑卒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减少39%。

  

(2)及早发现并重视“小中风”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英文简称TIA,俗称“小中风”。

曾发生TIA者患完全性脑卒中的危险可能比正常人高6倍以上。

有报告认为9%~35%的卒中患者先前有过TIA病史,而约1/3的TIA患者将发展成完全性卒中,有人甚至认为TIA迟早要发展成完全的卒中。

它的病理基础与完全性卒中一样,也是在脑血管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只不过病变程度轻一些,脑组织缺血时间短暂而已。

它多发生在有动脉硬化或高血压病史的老年人身上,发作依据其脑血管的分布及其病症特点可以表现出以下三大特征即发作时刻板性、短暂性、反复性(三性)。

  ①刻板性是指出现的临床表现具有固定的模式,依据脑血管的分布流通供应细胞的技能部位表现出的两大组症状。

一组是颈内动脉系统及眼动脉短暂缺血出现的一过性黑朦,短时间缓解。

一侧单独累及到手和手臂的肢体麻木和发沉,行走不便,还可出现语言不利,口齿不清的症状。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的症状是:

双眼视物模糊,呕吐、共济失调、走路不稳、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突然跌倒等症状。

机体两大系统同时出现缺血障碍的情况极少见。

  ②短暂性每次发作时间短暂,多数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后缓解,少数患者在24小时内自行停止,发作缓解后临床症状消失,不留有后遗症状。

颅内动脉TIA平均发作时间是14分钟,椎-基底动脉TIA平均发作时间是8分钟缓解。

  ③反复性是指病症在初次发作后,病人常常会有反复发作的经历,有的患者一天可发作几次,有的几个月发作一次,总之症状是重复出现的。

约10%的TIA患者一年内控制不完全,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卒中,有研究报道在急诊就诊的TIA患者中约有5%的患者在48小时内可进展成完全性卒中。

  “小中风”虽然病情轻,发作时间短,暂时不会对人体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但却常是脑血栓和脑出血的先兆。

因此医学界也将“小中风”称之为脑中风的红色报警信号。

应切记,一旦发现上述症状,不可忽视,应及早就医,认真治疗。

  (3)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心脏病

  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损害被认为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心脏病的种类包括:

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或心脏粘液瘤等。

尤其是伴发心律紊乱、心房颤动时发生脑卒中的机会更大。

提示缺血性心脏病与脑血栓的形成之间可能存在着协同的病理机制。

心脏在缺血时,心排出量和循环血量减少而造成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脑组织在缺血缺氧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条件下,尤其是对于患有脑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就会极大地增加了脑卒中发病的危险性。

并且,心脏病人可直接导致脑卒中的发生,如风湿性心脏病时附壁血栓脱落而造成脑栓塞,即是脑卒中的直接原因。

  (4)控制糖尿病

  北美与欧洲国家的研究证实糖尿病是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卒中肯定的危险因素,在这些国家,很高比例的脑卒中死者的死亡证明书上同时有糖尿病的诊断。

糖尿病导致的脑卒中有如下特点,应引起高度警惕。

  ①脑卒中的类型:

缺血性脑卒中多于出血性脑卒中。

文献报道,在糖尿病性脑卒中缺血性占89.1%,出血性占10.9%。

  ②年龄特点:

高龄者多,50岁以上者占80%,50岁以下占10%。

  ③卒中起病方式:

发病慢,完全性组中高峰值在12~72小时之间,30小时之内致病者达30%。

  ④起病的部位特点:

中小型梗塞多,多发性梗塞多,部位多,累及到脑基底节、桥脑、小脑穿通支等部位。

  ⑤多伴有TIA发作:

糖尿病者占到6%~28%,为非糖尿病者的3倍。

  ⑥脑卒中复发率高,有些可伴有血管性痴呆。

  (5)注意控制体重

  肥胖与脑卒中的关系不似与冠心病的关系那样明显,但可通过血压因素间接影响脑卒中的发生。

流行病学的纵向研究证实,体重的改变与血压的变化呈正相关,降低体重可减少患高血压的危险性。

Kannel追踪研究一组人群10年,每两年检测一次,发现改变一个标准差的体重相对应的收缩压改变为5.6mmHg。

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的肥胖者患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大,其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比正常体重者高2.9倍。

由于高血压和冠心病均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因此可以认为,肥胖(超重)与脑卒中有间接的联系。

  (6)戒烟

  多数研究亦未能证实吸烟增高脑卒中的危险,尽管其增加冠心病的危险已得到公认。

有人认为,对脑卒中特别是缺血性卒中,在多因素结合作用中,吸烟占有其中的一份。

但作为单因素考虑,则作用很小。

国外有一位学者用氙吸入连续测定吸烟者及对照组脑血流量,发现吸烟者两侧脑半球血流量明显减少,尤其伴有脑卒中危险因素者减少更为明显,提示长期吸烟,特别是长期大量吸烟可使脑血管舒缩功能降低并加速动脉硬化而增加卒中的危险。

国内21省农村研究中亦显示吸烟与缺血性卒中有关,故可以认为,鼓励戒烟仍应视为减少脑卒中危险的措施之一。

  (7)限制饮酒量

  一般认为,无论一次醉酒或长期酗酒,都会增加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内出血的危险。

但对于脑梗塞,各国的研究结果则互相矛盾,有的认为酗酒增加其危险,有的则认为两者无关。

我国的研究亦未得出明确的结论,在6城市研究中,未发现酗酒与卒中相关关系,在21省农村研究中,酗酒则与脑梗塞有关。

有人认为酒精可使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增加,脑血流调节不良,可致高血压,心律失常,高血脂从而增加脑卒中的危险。

  (8)减少食盐摄入

  对于不同电解质(钠,钾,钙等)在高血压发病机理中的作用至今尚有争论,

  但毕竟已有不少流行病学及实验研究显示食盐的高摄入量对高血压的发病有重要关系,从而间接增加脑卒部危险。

Prior等和Shape均报告,低盐饮食可使血压维持在较低水平,且不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澳大利亚Morgan等通过限盐使病人24小时尿钠排除量从195mmol减少到157mmol,平均舒张压即下降7.3mmHg,而对照组却升高1.8mmHg。

食盐除通过高血压增加脑卒中的危险外,还对血管壁有直接损害作用,加剧脑血管病的并发症。

在我国城乡所进行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均证实食盐摄入量大与脑卒中的关系。

还有一点很有趣的发现,国内神经流行病学调查中显示的脑卒中北高南低的地理分布差异,不仅与我国先前研究发现的高血压的地理分布差一致,还与全国各省市食盐消耗量调查显示的地理差异相吻合。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食盐量大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

近年来的研究又提出了钾和钙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

一些动物实验与人群研

  究均表明,单纯高盐,并不一定导致高血压,而加上“低钙摄入”的因素,才会发生高血压。

钾盐可对抗钠盐扩张细胞外液和损害血管的作用,如给高血压病人限盐并多食高钾食品,可降低血压。

   (9)小剂量阿司匹林

2005年中国专家共识2005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撰写专家共识,建议对下列高危人群应用阿司匹林(75-100mg/d)进行一级预防:

①患高血压但血压控制满意(<150/90mmHg),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包括年龄50岁以上、有靶器官损害(包括血浆肌酐中度增高)、糖尿病;②患2型糖尿病,40岁以上,同时有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冠心病家族史、吸烟、高血压、超重与肥胖(尤其腹型肥胖)、白蛋白尿、血脂异常;③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危险≥10%或合并下述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包括血脂紊乱、吸烟、肥胖、年龄≥50岁、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男<55岁、女<65岁)

   (10)生活方式改变

近年来,我国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呈现出发病“年轻化”的趋势。

对此,专家认为,造成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增多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

年轻人吸烟、酗酒、体重超标、胆固醇摄入增加、运动不足、精神压力大、长期熬夜、睡眠不足、动物蛋白摄入过多、蔬菜水果谷物摄入不足等不良生活方式都与发病密切相关。

(11)其他危险因素

  ①血脂异常与卒中血脂异常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从近年开展的一些使用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的试验研究已得到证实。

血清胆固醇水平过低时容易发生脑出血,而当血清胆固醇水平高时则易发生脑梗死。

国内在北京首钢工人中进行的研究显示血清总胆固醇升高会增加脑血栓形成的发病危险,而对脑出血则有负性作用。

总之,血脂增高对脑卒中的危险远不如其对冠心病的危险作用那样明确。

  ②季节与气候。

季节与气候脑卒中发病与季节和气候的关系,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

文献资料多认为脑出血发病冬季较多,而脑梗死发病者夏季偏多。

  ③遗传作用。

有关脑卒中遗传因素的作用仍不清楚。

多数作者认为脑血管病是多因素遗传,其遗传度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甚大。

国内7城市与21省调查中所进行的病例一对照研究均显示,阳性脑血管病与高血压家族史无论对出血性卒中与缺血性卒中均是明确的危险因素。

国外有的研究亦显示脑血管病患者父母死于脑血管病者比对照组高4倍,双胞胎患脑卒中有一致性,这些均说明遗传因素在脑卒中发病上有一定意义。

但迄今为止,欧美许多研究并未能明确证实遗传因素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如前文所述,对日本移民的研究证明了环境因素较遗传因素更为重要。

因此,我们不应过分看重遗传因素而对预防脑卒中产生无所作为的片面认识,而应当通过改变环境因素加以积极地预防。

怎样预防脑血管病

发表者:

亓立峰 (访问人次:

218)

各种脑血管病病人在发病前,大都没有明显症状,一旦发生后,不论缺血性的,还是出血性的,治疗效果有限,致死率、致残率很高。

因此,对脑血管病关键是在预防,对此怎么强调也不过分。

对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即为防止或推迟卒中发生;二级预防是防止卒中发生后的复发。

在此重点介绍一级预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