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县级联考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2840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县级联考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全国县级联考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全国县级联考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全国县级联考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全国县级联考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全国县级联考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全国县级联考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全国县级联考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全国县级联考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全国县级联考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全国县级联考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全国县级联考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全国县级联考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全国县级联考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全国县级联考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全国县级联考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县级联考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docx

《全国县级联考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县级联考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县级联考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docx

全国县级联考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

绝密★启用前

【全国县级联考】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57分钟;命题人:

xxx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时期社会风貌的变化。

材料反映的变化是由于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教育因素          D.科技因素          

2、下表是民国初年统计的国内若干个地区的农村消费情况统计数据,该数据反映出的主要结论是

区域情况

北部平均

安徽怀县

河北平乡

河南新郑

山西武乡

中东部平均

福建连江

江苏淳化

江苏江宁

自给(%)

73.3

67.3

79.3

77.5

72.0

58.1

59.6

46.2

42.1

购买(%)

26.7

32.7

20.7

22.5

28.0

41.9

40.4

53.8

57.9

 

A.北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低   B.中东部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

C.经济发展受到自然环境影响   D.自然经济解体存在不平衡性

3、20世纪30年代被称为“电影的黄金时代”,在好莱坞每年制作的约500部电影中,有大量黑帮片、牛仔片和马克斯兄弟的搞笑片,还有大量的历史冒险剧和荒诞戏剧。

这些电影在美国广泛流行是因为电影中的

A.欢娱和幻想给恐慌中的人们以消遣                              B.诙谐和幽默给战争中的人们以抚慰

C.夸张和想象给富足中的人们以鼓舞                              D.历史和冒险给革命中的人们以引领

4、1896年8月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时,每期仅销售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加至7000余份,一年后达到13000余份,最多时曾销售17000多份,缔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

这反映了

A.维新派利用报纸启迪民众                              B.上海成为思想解放的中心

C.清政府重视舆论宣传工作                              D.白话文刊物受到民众欢迎

5、西汉列侯分为功臣侯、王子侯和外戚侯。

据记载,高祖时期分封了147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很少;汉武帝时期共分封了75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却多达178人;武帝以后,共分封了功臣侯25人,王子侯201人。

这反映了

A.君主权力遭到削弱                              B.分封制度得到加强

C.军事战争基本结束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6、20世纪30年代,有西方人这样说:

“很多人不理解上海何以会这样迅速的成为一个大工业城市,因为从环境来看,上海并非理想之地,这里地价贵、房租高、工资昂、水源不洁。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其他地方常动荡不安,上海则不然。

”这说明

A.近代上海的工业发展取决于安定的环境

B.社会动荡是近代中国经济滞后的根本原因

C.近代上海因生活成本高并非理想的居住地

D.近代上海的发展受到特殊的社会环境影响

7、有论者认为,法国大革命是现代西方社会形成过程中一个极为关键的历史事件,它实现了启蒙思想家的理想,摧毁了旧的等级制度和整个社会,强化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促进了现代国家的成长。

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史实有

①三级会议的召开

②《人权宣言》的发表

③《民法典》的颁布

④巴黎公社的成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希腊社会发生严重分化,大土地所有者大量兼并土地,小土地所有者大批破产,公民无法自备武装,雅典走向衰落,后来为马其顿所控制。

这表明

A.小生产者是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                              B.希腊民主制度具有局限性

C.战争是导致雅典衰败的主要原因                              D.民主政治使雅典走向衰败

9、1938年9月18日,济南发生游行事件。

游行者大都手持五色旗,还有人举着各种玩偶,其中一个是“祸国殃民的蒋介石”,另一个是“助纣为虐的宋美龄”。

这种宣传主要是为了

A.揭露蒋介石对中国革命的破坏                              B.瓦解中国人民团结抗日的意志

C.宣传中共“反蒋抗日”的主张                              D.表达山东地方军阀对中央政府的不满

10、张之洞在1898年4月完成的《劝学篇》主张“中体西用”,日本人福泽谕吉在1880年成书的《劝学篇》中提倡“文明开化”。

这两个《劝学篇》的相似之处是

A.都是以维护传统为目标,劝勉学问为宗旨

B.都是为本国的维新运动提供指导思想

C.都是国家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D.都回答了本国如何面对西方文明的问题

11、1902年梁启超回信给康有为:

“今日乃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绝不能立国……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

”这反映出

A.清末新政加剧了清政府统治危机                              B.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C.梁启超当时产生了革命排满倾向                              D.梁启超与革命派主张基本一致

12、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

可以由此认为

朝代

秦汉

次数

375

493

874

513

5105

5344

频率(次/年)

0.85

1.7

2.7

5.31

18.5

18.9

 

A.秦汉以来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逐渐降低   B.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C.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D.明清农业发展水平下降

13、随着冶铁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农具生产在宋代冶铁手工业中占有大宗。

宋真宗时,知滨州吕韦简要求朝廷豁免农具税;宋神宗时,夷汉杂居的较偏远地区,如因购买农具不方便,可以申请设置草市。

据此可知

A.草市作为最低层级的商品流通场所出现于宋朝

B.对农具的重视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国的农本思想

C.农具的大量推广促进宋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D.商业环境的宽松进一步推动宋代农具市场的发展

1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

”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有

A.实行节度使制度,由节度使掌控地方事务

B.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

C.设置中书门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

D.任命文官做知州,设通判监督

15、据记载,唐朝时吐鲁番各地的商业税收,足够供应整个西域地区军费开支和行政用费的需要;当时有人一次就购买蚕丝25公斤、黄金0.5公斤,也有人一次性购买香料286公斤。

这一记载反映出唐朝时的吐鲁番

A.成为西域军用物质周转以及行政事业中心                              B.盛产蚕丝、黄金、香料等物品

C.成为了当时东西方商业交汇中心                              D.收税成为当地行政事务的重心

16、下表是中国19世纪70—90年代进出口商品价值简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单位:

万海关两)

年份

进出口总值

进口总值

出口总值

出超或入超

1871(同治十年)

13695

7010

6685

入超325

1876(光绪二年)

15112

7027

8085

出超1058

1881(光绪七年)

16336

9191

7145

入超2046

1886(光绪十二年)

16469

8748

7721

入超1027

1891(光绪十七年)

23495

13400

10095

入超3305

1896(光绪二十二年)

33367

20259

13108

入超7151

1901(光绪二十七年)

43796

26830

16966

入超9864

 

A.西方国家利用科技进步和流通的发展,对中国展开巨大贸易攻势

B.外国商品输入的优势主要依靠鸦片贸易获得

C.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已经无法抵挡外国资本主义商品的洪流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连线题(题型注释)

17、阅读材料:

随着美洲及太平洋、大西洋的地理大发现,随着哥白尼的宇宙新发现,人类理智中蕴含的另一种力量——对抗宗教神学,重新审视人类自身的力量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这就开始了人类认识自身的大转折时期。

这一时期,德国人称之为宗教改革,法国人称之为文艺复兴,西方著名文化史学家雅各布称之为“人的发现”的伟大时代。

结合材料,请围绕“人类认识自身”的角度,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掀开了中美两国直接贸易史的第一页。

在此贸易阶段,是以互惠互利、以物易物为主,美国输往中国的主要商品有皮毛、人参和棉花等特产和原料,而换取中国的茶、丝和土布等初级产品。

……当时的中美贸易,中方一直处于出超地位。

美国为补偿这一贸易差额,先是用白银,其后用英国棉布,最后乃至走私鸦片。

这也就是说,中美贸易关系开始由对等互惠的关系向不对等方面倾斜。

……19世纪后半叶中国对美有限的制成品输出日渐缩减,原料及半制成品输出则不断增加,从而使中国逐渐地成为美国工业化产品的原料市场。

相反,美国对华出口的初级产品显著减少,而钢铁、机械、煤油等制造品增加十分迅速。

从1895年开始,中国对美贸易由出超转为入超

——《中美贸易:

历史反省与未来展望》

(1)根据材料一归纳18世纪到19世纪末中美贸易的变化,从美国的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据统计,从1941年5月至战争结束,美国对华输出的租借物资及劳务总计约为8.46亿美元,其中枪炮弹药、飞机、坦克、车辆、船舰及各种军用装备价值为5.17亿美元,其余基本为工农业商品和各类劳务开支

——《美中关系白皮书》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简要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1972—1985年中美贸易额变化情况表

年份

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

中国对美出口(百万美元)

1972年

60

32

1975年

304

156

1980年

3,755

1,059

1985年

3,855

3,840

 

(3)概括1972年-1985年间中美贸易的状况,说明变化的原因。

19、古今中外政治制度在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设通判,与知州平列,其职责为:

“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通判设置的目的,及由此反映的北宋政治演变的趋势。

材料二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败法律的国家。

……1889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反腐败行为法》。

但同时,英国又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

……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

……时至19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例》,并正式成立了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

——《英国监察制度:

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近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分析其积极意义。

材料三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回答黄炎培如何跳出“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时,肯定地说:

“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3)据材料三,概括毛泽东关于如何跳出“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的核心思想。

建国初期,中共是如何遂行这一思想的?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规范权力运行的认识。

参考答案

1、A

2、D

3、A

4、A

5、D

6、D

7、B

8、A

9、B

10、D

11、C

12、C

13、B

14、D

15、C

16、A

17、要求结合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历史事件阐述人文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既可以结合一个事件阐述,也可结合几个事件阐述。

示例:

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古希腊先哲以人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他们的思想主张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此后,在黑暗的中世纪,封建神学统治西方近千年,个人意识惨遭压制,人文主义几近湮灭。

文艺复兴中的思想巨人,以人文主义作品抨击天主教会的虚伪腐败,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追求人的自由幸福,解放了人的思想。

宗教改革中因信称义,否定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弘扬。

启蒙运动思想家高举理性的旗帜,批判宗教迷信、封建专制和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强调人的尊严,追求自由平等,和人权的神圣不可侵犯,人文主义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8、

(1)变化:

由互惠互利到不对等(‘鸦片走私’‘商品输出’);美国初级产品显著减少,制造品增加;美国由入超到出超。

原因:

两次工业革命,殖民扩张。

(2)现象:

美国援助中国抗战原因: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美日矛盾的激化等

(3)变化:

中美贸易额迅速增加;中国对美贸易由逆差到大致平衡。

原因:

中美关系正常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

19、

(1)目的:

监督地方官,防止地方官专权;趋势:

中央集权的加强。

(2)特点:

是最早进行反腐败立法的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监察制度完整、灵活;对政府及官员监察力度大、涉及面广。

意义:

有利于推进民主政治(或使民意得到体现);有利于推动政府工作

(3)思想:

民主和监督。

实践:

实行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4)加强对权力的监管,加强制度建设。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

1、材料中“灭”为废止的意思,“兴”为兴起的意思,题干大意为旧时封建的礼服、帽子、裹足、阴历、跪拜礼被废除,新的衣着、礼法、历法兴起。

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代替中国传统历法的法令,在社交礼仪方面,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以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

故选A。

材料的变化主要涉及的社会习俗的变化,和经济、教育和科技关系不大,排除BCD。

故选A。

点睛:

社会习俗的变迁的因素有政治、经济、教育和科技等因素。

但是,特定时间段的社会习俗的变迁是某一因素或某些要素的合力造成的,要以具体情况而论。

2、表格反映的是北部、中部以及沿海地区情况,A项不全面,故不正确;中东部地区自给大于购买,工业化程度低,故B项说法不正确;表格反映的是经济发展与地域性差异有关,不是自然环境,故C项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了内陆地区自给大于购买,而沿海地区购买大于自给,这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分布有关,说明自然经济解体存在不平衡性,故D项正确。

点睛:

表格数据型选择题解读方法:

“三看两注意”。

(1)“三看”:

一要看表头及出处。

确定表格总体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

二要看表格中的项目。

根据题干设问,阅读表格或数据中的文字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

三要看表格中的数据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与已掌握的历史基本知识建立正确的联系,从而作出判断,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2)“两注意”,一注意数据表格图形式的不同,不同的图表有其特定的技术要求和特点,适合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优势,在提取信息时应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取信息。

二注意反映不同历史内容的数据表格图,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类型。

3、20世纪30年代正是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时期,这时由于经济危机的打击,人们普遍恐慌焦虑,搞笑片、历史冒险剧和荒诞戏剧以欢娱和幻想给恐慌中的人们以消遣,故A正确;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加入世界大战,B时间不符合;电影在美国广泛流行主要是迎合了广大民众,C错误;D不符合史实。

【名师点睛】

电影艺术反映社会现实,是时代的产物,应该联想到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史实,好莱坞搞笑片、历史冒险剧和荒诞戏剧产生于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以欢娱和幻想给恐慌中的人们以消遣。

4、根据题干可知在短短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内,《时务报》销量增长迅速,主要是因为《时务报》宣传变法图存的思想,开启民智,故A项正确。

不能通过《时务报》销量增长迅速,推断上海成为思想解放的中心,排除B。

《时务报》是维新派创立,与清政府无关,排除C。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的关键信息:

《时务报》销量增长迅速主要与救亡图存运动有关,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5、根据题干可知西汉时期功臣侯的分封数量越来越少,而王子侯的分封越来越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且与题干矛盾,排除。

根据题干可知分封制制度受到削弱,排除B。

C项说法错误,且与题干无关,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功臣侯不断减少,王子侯不断增加,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加强中央集权。

6、根据“中国其他地方常动荡不安,上海则不然”,说明上海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外国人租借地),促进上海成为一个大工业城市,故D正确;A项中“安定的环境”不符合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排除A;B项不能说明上海发展迅速的原因,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名师点睛】

通读材料,明确材料主旨,材料说明上海成为一个大工业城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对稳定(中国其他地方常动荡不安,上海则不然),BC不符合材料主旨;上海不像中国其它地方动荡不安,是特殊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外国人的租借地),并非安定的环境。

7、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出现在法国大革命之前,排除;②③实现了启蒙思想家的理想,摧毁了旧的等级制度和整个社会,强化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促进了现代国家的成长;④是工人阶级政权,排除。

所以答案选B。

8、小土地所有者的破产导致雅典走向衰落,说明小生产者是影响雅典兴衰的根基,故A项正确;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民主制度的局限性问题,故B项错误;战争是推动希腊社会发生严重分化的外因,但是其内部大土地所有者的兼并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民主政治促使雅典走向衰败与材料“小土地所有者大批破产,公民无法自备武装,雅典走向衰落”不符,故D项错误。

点睛:

材料“小土地所有者大批破产,公民无法自备武装,雅典走向衰落”是解题的关键。

9、材料“1938年9月18日”“济南”“游行者大都手持五色旗”可知,组织该游行的是日伪政权,其目的是为了破坏中国人民抗日斗争,故B项正确;材料中时间是1938年,正处于全民族抗战之中,故ACD项错误。

点睛:

抓住时间、地点和国旗即可知,该游行是由日伪政权组织,其选项时间不对。

10、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两个《劝学篇》都回答了本国如何面对西方文明的问题,故D项正确;A项符合张之洞;B项符合福泽谕吉;C项符合张之洞。

11、根据材料信息“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可知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主张暴力推翻满族统治者,故A项说法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故A项排除;B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D项“基本一致”说法错误。

点睛:

根据材料信息“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12、由表格信息可知,从秦汉到明清所列举的自然灾害的频率中,明清较为频繁,这可以表明明清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故C项符合题意;明清自然灾害的频繁与地球、气候变化有关,不能说明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也不能说明农业发展水平下降,故AD项错误;在古代社会,人类的活动尚不足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环境,自然灾害的发生与环境破坏没有关系,也并不是因为经济重心南移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应该说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

13、本题考察范围为古代中国经济。

材料强调宋朝对农具销售政策的支持,体现了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反映出古代中国的重农思想,故B项正确。

草市开始出现于唐朝,A项题干有误;题干未涉及北宋的经济发展状况,C项无法体现;题干无法体现商业环境的宽松,D项错误。

14、材料“唐代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表明材料强调的是唐朝中央集权制度有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采取了任命文官做知州,设通判监督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A项是唐朝的制度;B项是选官制度;C项是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加强皇权的措施。

15、材料“唐朝时吐鲁番各地的商业税收,足够供应整个西域地区军费开支和行政用费的需要”说明唐朝时的吐鲁番地区商业比较发达,成为东西方商业交汇中心,故C项正确;A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点睛:

材料“唐朝时吐鲁番各地的商业税收,足够供应整个西域地区军费开支和行政用费的需要”是解题的关键。

16、据题干“19世纪70—90年代”可知这一时期,西方国家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而此时我国进口总值大多高于出口总值,由此可知,西方国家利用科技进步和流通的发展,对我国开展了巨大的贸易攻势,故A项正确;材料中无法看出鸦片贸易是外国商品输入的优势,故B项排除;依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仍然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故C项排除;材料中无法得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故D项排除。

点晴:

解题关键一是据表格时间信息分析,二是结合表格数据变化趋势分析。

17、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根据题干要求,首先,拟定论题。

根据材料“地理大发现”“对抗宗教神学,重新审视人类自身的力量”“宗教改革”“五百年代(即十六世纪)”“人的发现”等关键信息,可以围绕这一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冲击着中世纪的神学统治,人类开始重新认识自己,拟定论题。

如:

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

其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史论结合,进行论证。

如:

从四个阶段进行论证,古希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每个阶段可以列举一二例进行论证,古希腊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文艺复兴但丁、薄伽丘、达芬奇等;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加尔文;启蒙运动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

最后,进行简要的总结。

如:

人文主义的每一次发展,都会带来思想的解放,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18、

(1)从材料“中美贸易关系开始由对等互惠的关系向不对等方面倾斜”“中国对美有限的制成品输出日渐缩减,原料及半制成品输出则不断增加”“中国对美贸易由出超转为入超”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从材料中时间点“19世纪后半叶”“从1895年开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从材料“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