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用笔基本技法及永字八法图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2871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笔用笔基本技法及永字八法图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毛笔用笔基本技法及永字八法图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毛笔用笔基本技法及永字八法图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毛笔用笔基本技法及永字八法图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毛笔用笔基本技法及永字八法图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毛笔用笔基本技法及永字八法图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笔用笔基本技法及永字八法图解.docx

《毛笔用笔基本技法及永字八法图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笔用笔基本技法及永字八法图解.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毛笔用笔基本技法及永字八法图解.docx

毛笔用笔基本技法及永字八法图解

毛笔用笔基本技法及永字八法图解

    

用笔基本技法是书写中处理笔锋转向时的技术措施。

笔法分为两部份,一部份为根本法,——我们在《写字,书法,及用笔》一文中已做总结;一部份就是本文所谈的基本技法。

       用笔的基本技法总的来说只有三法:

藏锋法、使转法、和收笔法。

我们分别述之。

一、藏锋法:

藏锋是用笔的基本技法之一,基本原理是通过提笔来缩小笔锋的体积。

但这并不是藏锋技法的全部。

笔锋体积缩小了,笔心的位置必发生变化。

笔心是主骨的,笔心的位置决定骨的位置,在转向时是要求前后两笔的骨必须在转向处相连接。

一旦错位,便有皮连骨断感。

因此笔锋转向后,需要重新调整笔心位置,使之与原心绝对重合。

这件工作目力不能及,全凭感觉,非经久演习不能把握。

这是用笔之难的所在之一。

调整的方法有二:

1、 移心法

      移心法在提笔缩锋时先顾及笔锋的体积,缩准后再移动笔锋将心点调至所需的位置上去。

此法适用于初学。

2、 抽锋法

抽锋法是先顾及心点位置,确定后再将笔锋缩小到合适的大小的方法。

这个方法酷似从剑鞘中抽出宝剑的动作,剑鞘的口部边缘好比心点位置,鞘内宝剑部分好比缩后的笔锋。

抽出宝剑时,无论存留在鞘内的剑短长多少,剑口的位置始终不变,因此称为抽锋。

抽锋法是移心法的简化。

特点是迅捷。

但需要在移心法熟练的基础上学习。

二、使转法:

使转技法是转换笔锋锋面的技法。

使转有二种情形。

一种是在发笔处完成使转,运行时平拖直过,此为唐法;一种是将使转过程拉长,甚至贯穿行笔全程,此为晋法。

使转中锋面的转换有二法,即内擫和外拓。

以锋端着纸,逆时针方向摇搅笔锋,以选择合适的锋面着纸的技法,为内擫;如果顺时针方向摇笔选择锋面,则为外拓。

二者效果是不同的:

内擫笔意流动且近圆,外拓笔意爽利而近方。

锋面转换的角度我们用肉眼是观察不出的。

书写中全凭手的感觉。

当毫铺时,我们总会感觉锋下有一道刀刃般的折痕,我们称为锋刃。

锋刃角度的变化我们会感知得非常清楚,感知锋面的转换是通过感知锋刃的角度变化来实现的。

二者的变化是对应的。

二法中以内擫为难,欲要拉长转体过程,摇锋落纸后须使笔锋与笔身有些许扭角,以产生一定扭力,在行笔过程中利用这个扭力的释放,使笔锋自然转动,产生流转韵律,效果极为生动。

三、收笔笔法:

收笔笔法是一画书写结束时将笔锋提离纸面的方法。

其目的是重新将铺展的笔毫聚拢成尖锥状,以便下一笔的书写。

具体做法是提行,利用墨液的表面张力和大气压将笔毫聚合在一起。

因此收笔也称提收。

提收也有二种情形:

一是于画内提收,画外不见痕迹。

此为藏锋收笔。

二是于画外提收,即笔锋突破画界,外见形迹,此为出锋收笔。

凡画之末端出锐尖者皆为出锋收笔,如悬针竖。

四、辅助笔法

除基本技法外,尚有辅助笔法。

辅助笔法算不得真正用笔技法,只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用笔目的一种辅助手段。

基本上有用逆和用衄。

1、用逆:

落笔之先,先以锋端按落笔方向相反的方向划行少许到所需位置按下。

其作用只是保证落笔的位置准确和毫铺,与“藏其气”、“筋力内含”这些莫须有的玄话无关。

2、用衄:

用衄是锋面选取完成后,发笔前的整理工作。

方法是横向振动笔锋。

目的有调整心点、调整锋向、调整毫宽。

书学上有所谓“蓄势”,指的就是这一过程。

技法举例——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并不是世人认为的那样是技法教程,其仅仅是一种笔法教学模式。

即教授笔法是通过教授永字的点画写法来进行的。

并没有什么具体内容。

因此将“永字八法”奉为书学经典大可不必。

更不具有研究价值。

但采用此种模式教授笔法倒是古人的智慧,永字点画所具有的普遍性是其它汉字所不及的。

因此我们也采用这一模式,示范一下以上所讲的基本技法,是如何在书写实践中具体应用的。

  

    1、点的写法:

(见附图)

(1)、于A点处以锋端着纸,内擫使转后,沿AB方向落下按笔。

稍横努,完成点的头部。

(2)、提笔缩锋,定心于b内  使转后,曲行到C,完成BC段。

(3)、重复“2”的用笔过程完成CD段,再重复“2”的过程完成DE段。

(4)、于e处沿A向提收,于画内完成收笔,藏锋点完成。

如欲在腹部露锋,可于e处提笔缩锋,用衄蓄势后,以顿折法画外提收,即成映带式露锋点。

  2、横折的写法:

 

(1)、逆锋入纸挑行至A,顺锋竖向按下至B,提笔缩锋后,外拓法使转90°,用衄整理笔锋,蓄势,顺锋横向行笔至B,完成横折部。

(2)、于B处沿BC向稍按笔,按出BC后,以心点b为圆心向画内刮回,刮出C角,后内  使转成CD向,用衄,  整理蓄势后顺行至D,完成CD边。

以心点d为圆心向画内刮回到E,刮出D角。

于e处内擫使转成竖向,完成折的肩部。

(3)、顺锋、顺势下行可完成竖部。

  3、钩的写法:

     

(1)顺锋行笔到A,于a外内擫使转成AB向,顺锋直行至B,完成钩的基部AB段。

(2)、b处提笔缩锋后顿折使转,蓄势后横锋提行出锋,完成钩画  。

4、提画的写法:

  顺锋落纸,按出AB边提笔缩锋后,外拓使转成AB向,蓄势后顺锋提笔直至出锋收笔即可。

5、撇画的写法:

      

   顺锋落纸,按出AB边,提笔缩使转成AC向后,蓄势顺锋提行至出锋收笔即可。

6横画收笔:

(1)、横画行笔至A处后稍上努后,内擫使转成BC向,曲行到C。

(2)、提笔缩锋,内擫法使转成CD向,蓄势后沿CD向行笔,于画内提收,完成收笔。

7  竖画写法:

(1)、逆锋入纸,挑行到a,沿ab向按笔,按出AB边,后刮回,完成B  角,后内擫使转成BC向,用衄,使转后顺行至c。

(2)于c处缩锋内使转成CD向,沿CD向行笔至d。

于d处缩锋使转成DG向,沿DG行笔至e。

(3)于e处外努,努出EF段后缩锋,使转成FG向沿fg行笔至g于g处使转成GD向上行,于画内收笔,完成竖画收笔。

此为“垂露竖”。

另有'悬针式’:

于E处竖直向下提行,出锋收笔即可。

8  捺画的写法:

 

(1)、以笔端逆锋入纸后,顺锋按下至B,

稍上努,提缩,内擫使转成顺锋状态,

将笔心努回b,完成一过笔。

(2)、于b处用衄蓄势后沿BC向徐徐按行至C完成二过笔。

(3)、于c处提缩,使转成CD向,用衄蓄势后,顺势提行,出锋收笔,完成第三过。

    所谓“三过”乃古说。

所以不说“三折”盖由此间用笔三转,以区别无转之折。

    旧时,我们家乡有个俗语称以写写算算为工作的文化人为“摇笔杆的”,学习八法后当之此语大有来历。

使转为“千古不易”之法以此可见。

以上是套用古人《永字八法》教学模式示范技法应用。

古之《永字八法》有名无实,后世莫明崇拜,反为障目,所以今人不知笔法。

今有意与古人比肩者不可不研习本书之技法示范。

成?

习之亦需数年,不能少于一年,儿童、少年非五年功夫不能熟练使转。

习之切不可心急气燥。

    书虽小技,然道法高深,古人那些苦学故事并非虚有,从本法的研习可见一斑。

有志于书者谨识。

用笔境界

    元赵孟頫有论“用笔不精,虽善犹恶“。

意思是如果用达不到一定的境界,结字再妙,那么以书法的眼光来看,也是令人厌恶的。

根据我们的书法定义,我们知道,用笔是书法的艺术形式。

形式上不完美尽管有容,当然没人要看。

    用笔的境界从两方面来体现:

一是技能、二是功力。

    技能的最高境界是全面,不乱法度。

    全面即无偏无废,无偏可避免习气,无废造型无滞碍,点画多变。

    “不乱法度”,法度即《通则》。

不乱法度,即严格遵守通则,笔锋运行不可稍有悖离。

表现为笔意明朗,节奏鲜明。

功力的最高境界是精准,表现为韵律精准,轻快自如韵律给人以举重就轻的感觉,给人以笔力感,其次是造型准;方圆分明。

做到精准,就需善用锋端。

所以董其昌强调要“提得笔起”。

    提得笔起和轻快自如的韵律都源自臂力。

不能达到臂坚如铁的程度,不足以做到精准。

鲁迅在,《阿Q正传》中有段阿画押的描写,说他为了不丢脸,“要尽力使圆圈画得圆。

可是手怎么也不听使唤,就在要封口时,咬紧牙关,可是手还是一抖,抖出一个犬牙来。

”这是臂力不坚不能精准的最形象描绘。

    方法可短时内学得,功力非时日不可。

切不可“朝学弄笔便暮夸已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