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经济学专业词语.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2925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经济学专业词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最新经济学专业词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最新经济学专业词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最新经济学专业词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最新经济学专业词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最新经济学专业词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最新经济学专业词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最新经济学专业词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最新经济学专业词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最新经济学专业词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最新经济学专业词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最新经济学专业词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最新经济学专业词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最新经济学专业词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最新经济学专业词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最新经济学专业词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最新经济学专业词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最新经济学专业词语.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最新经济学专业词语.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最新经济学专业词语.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经济学专业词语.docx

《最新经济学专业词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经济学专业词语.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经济学专业词语.docx

最新经济学专业词语

 

经济学专业词语

1、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

2、政府经济学:

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3、市场失灵:

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

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4、竞争失灵:

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

5、信息的不对称:

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6、社会公平:

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7、经济公平:

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8、自然垄断:

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

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9、洛伦茨曲线:

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

洛伦茨曲线由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用累积的一定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来表示。

10、公共物品:

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特征。

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11、消费的竞争性,是指消费者在消费某种产品时,会影响其他消费者同时从该产品中受益。

或者随着消费者或消费数量的增加,引起的商品的生产成本的增加。

12、俱乐部物品:

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称之为"俱乐部物品"。

当消费人数低于拥挤点时,该物品是非竞争的,而当消费人数超过拥挤点时,这种物品的消费就变成竞争的。

13、外部效应:

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14、庇古税:

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

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

15、科斯定理含义是:

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的前提下,通过市场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

还可以解释为:

只要产权已明确界定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那么交易的任何一方拥有产权都能带来同样的资源最优配置的结果,这可通过双方之间的谈判自然地实现,产权赋予不同的人,只是会带来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同。

科斯还认为,即便外部效应涉及到多方,即使不把公共资源的产权赋予单个的一个人,市场也可以自动地纠正外部效应。

16、公共选择:

一般是指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如何通过政治程序决定公共物品生产、供给等问题。

其基本原理是,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用于非市场的政治领域。

17、直接民主:

是指社会成员以投票等形式,直接参加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决策,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其他事务管理。

18、投票悖论:

在投票选择中出现有悖于日常逻辑推理的现象。

如在A、B、C三个方案中,A和B选择,A以2:

1的票数获胜。

在B和C的选择中,B以2:

1的票数获胜。

然而,在A与C的选择中,C又以2:

1的票数获胜。

因而,无法确定最后获胜的方案。

如果根据一般的推理,A优于B,而B优于C,则一定是A优于C,而上例中的结果是C优于A。

19、票决循环:

在投票选择中出现的无法选择最优方案的现象。

20、阿罗不可能定律:

在多数规则下,一般来说,要找到一个满足民主社会公共选择标准的规则是不可能的。

不能指望一个民主社会能够做出一个前后一致的决策。

该结论被称之为阿罗不可能定律。

21、政府支出相对量:

是指政府支出数量与国民经济其他经济指标的关系。

22、购买性支出:

是指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上采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23、转移性支出:

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

转移性支出,由于是价值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

24、公共定价:

是指政府对提供某些特定商品和劳务所收取费用的决策。

25、政府采购:

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事业单位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团体为了开展业务活动,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及劳务的行为。

26、公共投资:

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资金用于购置公共部门的资产,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公共劳务的前提与基础。

27、财政投融资:

是指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运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

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既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一般商业贷款。

28、部门预算:

是指各主部门汇总编制的本系统的财政收支计划,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

本部门是指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拨款关系的地方国家机关、军队、政党组织和社会团体。

24

29、财政政策:

是指政府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和手段。

30、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是以社会的共同力量对其成员因各种个人难以抗拒的客观原因导致其难以维持必要生活水平是提供的物质保证,是具有经济福利性质的社会稳定制度。

31、社会保险:

是指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在劳动者年老、疾病、伤残、生育、失业等原因暂时或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从而部分或全部地失去正常收入时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劳动者及家属的基本生活。

32、现收现付式:

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

这种模式要求当年或近期所有参保单位,按照统一的比例提取社会保险基金,在收支过程中实现基本平衡。

33、政府外债:

是指国家作为债务人,向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借款以及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所形成的债务。

34、财政贴息:

是指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政府财政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银行贷款的企业,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一种补贴。

其实质是政府财政代替企业向银行支付全部或部分利息,是政府财政支持有关企业或项目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35、税收支出:

是指以特殊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与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政府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36、政府收入:

亦即财政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从动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过程;从静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用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价值。

37、税收: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强制地无偿地征收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工具。

38、政府收入效应:

是指经济主体因为政府组织收入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映,或者说是指因国家征税而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致生产者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

这种政府收入的效应,就是我们所讲的政府收入的调节作用。

由于政府的收入对经济会产生这样的效应,因此,政府完全可以利用收入这一手段,来实现自己宏观调控经济的目标。

政府的收入对纳税人经济的影响行为会产生两个方面的效应,即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39、政府收入的替代效应:

是指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性对价格,使经济主体减少对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对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40、税收制度:

是国家各种税收法律法规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

它是国家向纳税单位和个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

主要包括税收法律、条例、实施细则、征收管理办法等。

41、税负转嫁:

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42、税收归宿:

也称为税负归宿,它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43、“税收三性”:

同国家取得公共收入的其它方式相比,税收具有其鲜明的形式特征,即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税收三性”。

这三个形式特征是税收本身所固有的,是一切社会形态下税收的共性。

44、课税对象:

是指对什么征税,是税收征收的目的物,它反映这个税种征税的基本范围和界限。

凡是列入征税对象的,均属于该税的征收范围。

国家通过法律确定的征税对象,是不同税种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是税收制度的基本因素之一。

45、纳税人:

即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是纳税的主体。

46、计税依据:

是指课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和征收标准。

47、免征额:

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它是按照一定标准从全部课税对象中预先确定减除的部分。

48、国有资产:

是指在法律上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拥有所有权的各类资产。

具体来讲,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受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类财产或财产权利。

49、二部定价法:

即根据公共物品的组成,分两部分确定其价格的方法。

就是在公共定价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承担资本成本的准入费,一部分是承担经营成本的使用费,准入费在一定时期是固定的,使用费则随着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50、公债依存度:

是指一国当年的公债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

51、比例偿还法:

是政府按公债数额,分期按比例偿还,这种方法是政府直接向公债持有者偿还,不通过市场,所以又称为直接偿还法,这种方法包括平均比例偿还、逐年递增比例偿还、逐年递减比例偿还等具体形式。

52、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

53、复式预算:

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的不同,将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

54、税收管辖权:

也称课税权,是国际税收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系指一国政府在其主权范围内对税收事务的管辖权力,是国家主权在税收领域中的体现。

55、行政规费是指政府机关为某些特定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相应服务所收取的费用,如办理结婚证、护照等收取的工本费、手续费等。

56、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量或信贷规模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57、国际税收:

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对同一跨国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分别行使各自的征税权力而形成的征纳关系中,所发生的国家之间权益分配关系。

58、消费的非竞争性:

消费过程中的这样一种性质:

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的受益不会影响另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的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

换言之,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59、全体一致原则:

指由于所有的人都能从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受益,社会成员可就公共物品供给与其所需要征收的税收达成一致。

即所有成员一致同意征收一定数量的税收,以提供相应数量和质量的公共物品。

59、多数裁定原则:

指要通过一个方案,必须有一半以上的人赞同。

60、单峰偏好:

是指在可选择的方案中,人们最理想的结果只有一个,如偏离这一点,无论方向如何,其效用都是下降的。

61、多峰偏好:

是指人们理想的结果不止一个。

62、中位选民:

指其偏好落在所有选民偏好序列的中间。

一半人偏好大于其偏好,一半人偏好小于其偏好。

63、代议民主制度:

即社会成员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如我国的人大代表或其他国家的议员,代表选民的意愿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从事选举和任命政府负责人、审查和批准政府收支等决策活动。

64、政府支出的绝对量:

就是政府支出的实际数量,直接表现为政府支出预算中的绝对金额的增长,它能够比较明显地反映政府支出的现状和增长趋势。

65、成本一收益分析法:

是为政府支出项目或服务等提出实现建设目标的若干备选方案,并详细列出各种备选方案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收益,以便分析比较项目或服务所带来的收益,并最终选择出最优的项目方案。

66、公共定价法:

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自身对市场也提供了大量满足社会公共产品需要的“排他性物品”,并且这些物品(和服务)也同样就涉及与其他普通商品和服务一样的问题,即价格的确定。

这种满足社会公共产品需要的“排他性物品”的定价问题就是所谓的公共定价,公共定价问题也是宏观经济学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67、国际收支:

是指在一定时期,一个国家居民与非本国居民之间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68、经济手段:

是指那些从某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当事人的经济利用的调控手段,主要包括价格、工资、利率、汇率、税率、补贴等等。

69、行政手段:

是指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对当事人的经济活动或经济行为进行干预。

70、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

是指财政政策工具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各种财政政策工具的构成要素通过某种作用机制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作用整体。

71、政府收入规模:

是指政府究竟可以组织多少财政收入,也被称为政府收入的数量界限。

一般认为,政府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或GDP)的比率是衡量政府收入规模的指标。

72、收入效应:

是指由于政府为取得收入而向纳税人征税,导致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下降,从而降低了纳税人对商品的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73、税目:

是指各个税种所确定的具体征税项目。

74、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是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问划分国有资产管理权限,建立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机构与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

75、国有资产收益:

是指国家凭借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从国有资产经营收入中所获得的经济利益。

76、公共设施使用费:

是指政府对所提供的部分公共设施向使用者收取一定的费用。

77、罚没收入:

指法院、检察院、海关、工商、税务、质监等国家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对各类违法行为给予罚款取得的收入、没收财物的变价款收入等。

78、高峰负荷定价法:

有一部分公共设施在使用时间上是不均衡的,存在集中使用的高峰期,在此期间,存在资源配置的拥挤成本问题,而其他时间设施可能不完全充分利用。

对这类设施,在采用二部定价的基础上,在使用高峰期再加收部分费用,以缓解高峰期供给紧张状况,均衡资源有效配置。

如对在用电高峰期的电力消耗加收一定费用;对在车流高峰期通过某一高速公路路段的车辆,提高收费标准等。

79、买销法:

又称购销法,或买进偿还法,是有政府委托证券公司或其他有关机构,从流通市场上以市场价格买进政府所发行的公债。

80、抽签偿还法:

指政府通过定期抽签确定应清偿公债的方法。

81、一次偿还法:

一次偿还法是指政府定期发行公债,在公债到期后,一次还清本息。

82、单式预算:

是将财政收入和支出汇编在一个预算内,形成一个收支项目安排对照表,而不区分各项收支性质的预算组织形式。

83、增量(基数)预算:

指在安排预算年度收支时,以上年度或基期的收支为基数,综合考虑预算年度国家政策变化、财力增加额及支出实际需要量等因素,确定一个增减调整比例,以测算预算年度有关收支指标,并据以编制预算的方法。

84、总预算:

指各级政府本级和汇总的下级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

85、单位预算:

指列入部门预算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计划。

单位预算是由事业行政单位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行政任务编制的,并经过规定程序批准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反映单位与财政部门之间的资金领拨关系。

根据经费领拨关系,我国各级政府的单位预算分为一级单位预算、二级单位预算和基层单位预算。

86、一级预算单位:

是与同级政府总预算直接发生预算资金缴拨款关系的单位;如果一级预算单位之下还有被管辖的下级单位,则该一级预算单位又称为主管预算单位。

87、二级预算单位:

是与主管预算单位发生预算资金缴拨款关系,下面还有所属越算单位的单位。

88、基层预算单位:

是与二级预算单位或主管预算单位发生预算资金缴拨款关系的单位。

89、国际税收协定: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为了协调相互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通过谈判所签订的书面协议。

90、流转税:

是指以发生流通领域内的商品或非商品流转额作为课税对象而征收的税种总称。

P219

流转税是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各种税收制度的总称。

P237

91、所得税:

是指以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

主要包括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P219

92、财产税:

是指以纳税人所拥有的财产为课税对象而征收的税种的总称,如房产税、契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等。

P219

93、资源税:

是指以资源的级差收入为课税对象而征收的税种,如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

P219

94、行为税:

是指以纳税人的某种特定行为作为征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如印花税、证券交易税等。

P219

95、增值税:

是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从事进出口的单位和个人取得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征收的税种。

P237

96、消费税:

是以特定消费品为课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税。

P241

97、营业税:

是对我国境内有偿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所取得的营业额收入征收的一种税。

P244-245

98、企业所得税:

是对我国境内的内外资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P247

99、个人所得税:

是对我国居民的境内外所得和非居民来源于我国境内的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P249

100、房产税:

是以房产为征税对象,依据房产价格或房产租金收入向房产所有人或经营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

P255

101、契税:

是在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的权属转移过程中,向取得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P256

102、车船税:

是对在我国境内车船管理部门登记的车辆、船舶依法从量定额征收的一种税。

P256

103、资源税:

是以各类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P258

104、耕地占用税:

是对占用耕地建房或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占用耕地面积一次性定额征收的一种税。

105、土地增值税:

是对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就其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

106、城镇土地使用税:

是对在我国境内使用城镇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际使用的土地面积从量定额征收的一种税。

107、印花税:

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使用、领受应税凭证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宏观经济学名词

财政政策

是政府变动税收、支出和借债水平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

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挤出效应

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挤出私人投资,进而对国民收入的增加产生一定程度的抵消作用,这种现象称为挤出效应。

简单地说,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货币幻觉

即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做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做出反应。

凯恩斯主义的极端状况

是指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财政政策非常有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水平IS和垂直的LM曲线相交。

在此情况下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十分有效。

失业

摩擦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苦难所引致的失业;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没有适当技术,或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因而可以被看作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自然失业率

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奥肯法则

失业与实际GDP之间的这种负相关的关系。

这一法则认为,GDP每增加3%,失业率大约下降1个百分点。

自动稳定器

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通过三项制度得到发挥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补偿使用的财政政策

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年度平衡预算和周期平衡预算

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基础货币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

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法定准备金率

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称为存款准备金,在现代银行制度中,这种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是由中央银行规定的,这一比率称为法定准备率。

超额准备金

如果银行找不到可靠的贷款对象,或厂商由于预期利润率太低不愿借款,或银行认为给客户贷款的市场利率太低而不愿贷款,诸如此类的原因都会使银行的实际贷款低于其本身的贷款能力。

这部分没有贷放出去的款额就形成了超额准备金。

道义劝告

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总需求曲线

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在不考虑国外需求的情况下,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是指价格、收入和其他经济变量在既定条件下,家户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将要支出的数量。

利率效应

在宏观经济学,将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称为利率效应。

实际余额效应

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就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相应地减少,这种效应称为实际余额效应。

潜在就业量

一个社会在现有激励条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产时所达到的就业量。

潜在产量

在现有的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

汇率

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

BP曲线

表示净出口和净资本流出的差额即国际收支差额的曲线。

经济增长

通常被规定为产量的增加。

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

若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

经济周期

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经济周期的类型

长周期,平均50年左右,由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耶夫提出;中周期,平均长度为8到10年,由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提出;短周期,平均长度约为40个月,由美国经济学家基钦提出。

不稳定原理

哈罗德认为,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之间一旦发生了偏差,经济活动不仅不能自我纠正,而且还会产生更大的偏离。

这个结论叫做不稳定原理。

这意味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难稳定在一个不变的发展速度上,不是连续上升,便是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