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总结笔记各种重点不看可惜.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3000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总结笔记各种重点不看可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生理学总结笔记各种重点不看可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生理学总结笔记各种重点不看可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生理学总结笔记各种重点不看可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生理学总结笔记各种重点不看可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生理学总结笔记各种重点不看可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生理学总结笔记各种重点不看可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生理学总结笔记各种重点不看可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生理学总结笔记各种重点不看可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生理学总结笔记各种重点不看可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生理学总结笔记各种重点不看可惜.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生理学总结笔记各种重点不看可惜.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生理学总结笔记各种重点不看可惜.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生理学总结笔记各种重点不看可惜.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生理学总结笔记各种重点不看可惜.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生理学总结笔记各种重点不看可惜.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生理学总结笔记各种重点不看可惜.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生理学总结笔记各种重点不看可惜.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生理学总结笔记各种重点不看可惜.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生理学总结笔记各种重点不看可惜.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学总结笔记各种重点不看可惜.docx

《生理学总结笔记各种重点不看可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总结笔记各种重点不看可惜.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理学总结笔记各种重点不看可惜.docx

生理学总结笔记各种重点不看可惜

一绪论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2.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叫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叫内环境。

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3.自身调节:

心肌细胞的异长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的自身调节,小动脉灌注压力增高时血流量并不增高的调节都是自身调节。

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自身调节。

4.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调节形式,特点是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

5.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

6.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

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是一种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钠通道的开放和钠内流互相促进等生理活动都是正反馈。

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的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体镶嵌模型.基本内容

①基架:

液态脂质双分子层;

②蛋白质:

具有不同生理功能;

③寡糖和多链糖.

2.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⑴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脂质双分子层,因此,可以在细胞两侧自由扩散,扩散的方向决定于两侧的浓度,它总是从浓度高一侧向浓度低一侧扩散,这种转运方式称单纯扩散。

正常体液因子中仅有O2、CO2、NH3以这种方式跨膜转运,另外,某些小分子药物可以通过单纯扩散转运。

⑵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高向浓度低处转运时不需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转运,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因此,可以把易化扩散理解成"帮助扩散"。

什么结构发挥"帮助"作用呢--细胞膜蛋白,它既可以作为载体将物质从浓度高处"背"向浓度低处,也可以作为通道,它开放时允许物质通过,它关闭时不允许物质通过。

体液中的离子物质是通过通道转运的,而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例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则依赖载体转运。

至于载体与通道转运各有何特点,只需掌握载体转运的特异性较高,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⑶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低向浓度高处转运时需要消耗能量,称为主动转运。

体液中的一些离子,如⑶、K+、Ca2+、H+的主动转运依靠细胞膜上相应的离子泵完成。

离子泵是一类特殊的膜蛋白,它有相应离子的结合位点,又具有ATP酶的活性,可分解ATP释放能量,并利用能量供自身转运离子,所以离子泵完成的转运称为原发性主动转运。

体液中某些小分子有机物,如葡萄糖、氨基酸的主动转运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它依赖离子泵转运相应离子后形成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差,这时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易化扩散的同时将有机小分子从低浓度一侧耦联到高浓度一侧。

肠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这种继发性主动转运。

⑷出胞和入胞作用是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出入细胞的方式。

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神经细胞分泌递质属于出胞作用;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吞噬异物属于入胞作用。

3.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是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外相对为正,膜内相对为负。

⑴形成条件

①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离子不均匀分布);

②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通透。

⑵形成机制:

K+外流的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不消耗能量。

⑶特征:

静息电位是K+外流形成的膜两侧稳定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AP

⑴概念:

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

动作电位主要成分是峰电位。

⑵形成条件:

①细胞膜两侧存在浓度梯度差;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③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阈上刺激。

⑶形成机制:

动作电位上升支--Na+内流所致;动作电位下降支--K+外流所致。

⑷动作电位特征:

①产生和传播都是“全或无”式的;②传播的方式为局部电流,传播速度与细胞直径成正比;③动作电位是一种快速、可逆的电变化;④动作电位期间Na+、K+离子的跨膜转运是通过通道蛋白进行的。

局部电位的特点:

①等级性;②可以总和;③电紧张扩布。

兴奋的传播

1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是产生动作电位,因此兴奋的传导实质上是动作电位向周围传播。

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直径大的细胞电阻较小传导速度快。

有髓鞘的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以跳跃式传导,因而比无髓鞘纤维传导快。

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是“全或无”式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减小。

2神经在细胞间的传递特点是①单向传递;②传递延搁;③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4.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⑴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①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

②三联管的信息传递;

③纵管系统对钙离子的贮存、释放和再聚积。

⑵肌肉收缩过程:

肌细胞膜兴奋传导到终末池终末池钙离子释放肌浆钙离子浓度增高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肌钙蛋白变构原肌凝蛋白变构肌球蛋白横桥头与肌动蛋白结合横桥头ATP酶激活分解ATP横桥扭动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肌小节缩短。

⑶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

①前负荷:

在最适前负荷时产生最大张力,达到最适前负荷后再增加负荷或增加初长度,肌肉收缩力降低;

②后负荷:

是肌肉开始缩短后所遇到的负荷。

后负荷与肌肉缩短速度呈反变关系;

③肌肉收缩力,即肌肉内部机能状态。

(三)血液

1.血浆的理化性质中主要考查血浆渗透压,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各自形成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发生变动时会引起哪些反应,哪些原因会引起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尤其要和泌尿系统联系。

血浆渗透压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

由于血浆中晶体溶质数目远远大于胶体数目,所以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分子构成,其中,血浆白蛋白分子量较小,数目较多,决定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大小。

渗透压的作用:

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2.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并缓冲体内的酸碱物质。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的考查主要记住血沉的增加是由红细胞叠连形成,而这种叠连和红细胞本身没有关系,主要是和血浆的成分有关,血浆白蛋白通过抑制叠连而使血沉减慢,而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胆固醇等促进叠连的形成,从而加速血沉。

3.血液凝固要掌握凝血的两种途径三个阶段。

机体组织损伤的凝血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共同作用互相促进的结果。

抗凝和纤溶系统发挥作用的机理。

血小板的生理作用。

凝血的基本过程:

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Xa、Ca2+、V、PF3);

②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③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

凝血因子的特点:

①除因子Ⅳ(Ca2+)和血小板磷脂外,其余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

②血液中因子Ⅱ、Ⅶ、Ⅸ、Ⅹ、Ⅺ、Ⅻ等通常以无活性酶原存在;

③Ⅶ因子以活性形式存在于血液中,但必须Ⅲ因子存在才能起作用;

④部分凝血因子在肝脏中合成,且需VitK参与,所以肝脏病变或VitK缺乏常导致凝血异常;

⑤因子Ⅷ为抗血友病因子,缺乏时凝血缓慢。

血小板参与生理止血功能:

①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松软止血栓,防止出血;

②血小板分泌ADP、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活性物质,ADP使血小板聚集变为不可逆,5-羟色胺等使小动脉收缩,有助于止血;

③促进血液凝固,形成牢固止血栓。

4.血型是指红细胞外表面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其实质是糖蛋白和糖脂。

掌握ABO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为什么输血前要进行交叉配血,并能解释交叉配血的各种结果。

Rh阴性的母亲第二次妊娠时(第一胎为阳性时)可使Rh阳性胎儿发生严重溶血。

ABO血型和Rh血型抗体本质的区别:

ABO血型系统的抗体为天然抗体,主要为IgM,不能通过胎盘;Rh血型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抗体需要经免疫应答反应产生,主要为IgG,可以通过胎盘。

(四)血液循环这一章本身是生理学考查的重点章节之一。

1.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原理主要是要学会应用,例如心率加快时主要缩短的是舒张期,舒张期缩短到一定程度会使心搏出量下降。

⑴心率和心动周期的关系:

心动周期时程的长短与心率有关,心率增加,心动周期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都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比例较大,心肌工作的时间相对延长,故心率过快将影响心脏泵血功能。

⑵心脏泵血:

①射血与充盈血过程(以心室为例)可以分为心房收缩期、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和减慢射血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和减慢充盈期;

②特点:

①血液在相应腔室之间流动的主要动力是压力梯度,心室收缩和舒张是产生压力梯度的根本原因;

②瓣膜的单向开放对于室内压力的变化起重要作用;

③一个心动周期中,右心室内压变化的幅度比左心室的小得多,因为肺动脉压力仅为主动脉的1/6;

④左右搏出血量相等;

⑤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内压最低的时期是等容舒张期末,左心室内压最高是快速射血期。

2.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心率对心输出量各有什么影响要掌握机理并能分析具体例子。

⑴前负荷对博出量的影响:

前负荷即心室肌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也就是心室舒张期末容积,与静脉回心血量有关。

前负荷通过异长自身调节的方式调节心博出量,即增加左心室的前负荷,可使每博输出量增加或等容心室的室内峰压升高。

这种调节方式又称starling机制,是通过改变心肌的初长度从而增强心肌的收缩力来调节博出量,以适应静脉回流的变化。

⑵后负荷对博出量的影响:

心室射血过程中,大动脉血压起着后负荷的作用。

后负荷增高时,心室射血所遇阻力增大,使心室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每博输出量减少。

但随后将通过异长和等长调节机制,维持适当的心输出量。

⑶心肌收缩能力对博出量的影响:

心肌收缩能力又称心肌变力状态,是一种不依赖于负荷而改变心肌力学活动的内在特性。

通过改变心肌变力状态从而调节每博输出量的方式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心肌收缩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是由影响兴奋-收缩耦联的因素起作用,其中活化横桥数和肌凝蛋白ATP酶活性是控制心肌收缩力的重要因素。

另外,神经、体液因素起一定的调节作用。

⑷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心率在40-80次/分范围内变化时,每分输出量与心率成正比;心率超过180次/分时,由于快速充盈期缩短导致博出量减少,所以心输出量随心率增加而降低。

心率低于40次/分,也使心输出量减少。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有哪些,和骨骼肌细胞有什么不同,产生的离子基础是什么,尤其是自律性形成的机理以及其动作电位的复极过程。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⑴自律性:

①心肌细胞的自律性来源于特殊传导系统的自律细胞,其中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最高,称为起博细胞,是正常的起博点;②窦房结细胞通过抢先占领和超驱动压抑(以前者为主)两种机制控制潜在起博点;③心肌细胞自律性的高低决定于4期去极化的速度即Na+、Ca2+内流超过K+外流衰减的速度,同时还受最大舒张电位和阈电位差距的影响。

⑵传导性:

①主要传导途径为:

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蒲肯野氏纤维心室肌;②房室交界处传导速度慢,形成房-室延搁,以保证心房、心室顺序活动和心室有足够充盈血液的时间;③心房内和心室内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房室传播,传导速度快,从而保证心房或心室同步活动,有利于实现泵血功能。

⑶兴奋性:

①动作电位过程中心肌兴奋性的周期变化:

有效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特点是有效不应期较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此心肌不会出现强直收缩;②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Na+通道的状态、阈电位与静息电位的距离等;③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心室肌在有效不应期终结后,受到人工的或潜在起博点的异常刺激,可产生一次期前兴奋,引起期前收缩。

由于期前兴奋有自己的不应期,因此期前收缩后出现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4.心脏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

5.动脉血压的形成条件:

⑴心血管内有血液充盈;

⑵心脏射血。

动脉血压的形成:

⑴前提条件:

血流充盈;

⑵基本因素:

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

影响因素:

①每博输出量:

主要影响收缩压;②心率:

主要影响舒张压;③外周阻力:

主要影响舒张压(影响舒张压的最重要因素);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减小脉压差;⑤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影响平均充盈压。

要会在具体的例子中分析影响因素。

6.静脉血压远低于动脉压,而且越靠近心脏越低。

静脉压分为中心静脉压和外周静脉压。

中心静脉压指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它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多少。

中心静脉压升高多见于输液过多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

静脉回流的影响因素:

①静脉回流的动力是静脉两端的压力差,即外周静脉压于中心静脉压之差,压力差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收缩力,但也受呼吸运动、体位肌肉收缩等的影响;②骨骼肌的挤压作用作为肌肉泵促进静脉回流;③呼吸运动通过影响胸内压而影响静脉回流;④人体由卧位转为立位时,回心血量减少。

7.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心血管反射:

⑴减压反射:

①基本过程;②特点:

A压力感受器对波动性血压敏感;B窦内压在正常平均动脉压(100mmHg左右)上下变动时,压力感受性反射最敏感;C减压反射对血压变化及时纠正,在正常血压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

⑵心脏感受器反射:

①心房、心室、肺循环大血管壁上存在的感受器总称为心肺感受器;②反射过程;③意义:

调节血量、体液量及其成分。

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⑴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上β1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与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体结合使血管收缩。

肾上腺素能与血管平滑肌上的β2受体结合引起血管舒张;

⑵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

①使全身微动脉、静脉收缩,血压升高,回心血量增多;②增加交感缩血管纤维递质释放量;③使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④刺激肾上腺合成和释放醛固酮;⑤引起或增强渴觉、导致饮水行为;

⑶心钠素①心博出量减少、心率减慢、外周血管舒张;②引起肾脏排水、排钠增多;③抑制肾素、醛固酮和血管升压素的释放;⑷局部体液调节因素。

8.冠脉血流的特点:

安静状态下,中等体重的人,总冠脉血流量占心输出量的4%~5%。

左心室单位克重心肌组织的血流量大于右心室。

脑循环的特点:

脑循环中脑血管舒张收缩程度受到相当的限制,血流量变化较其他器官为小;具有血-脑屏障。

9.组织液的生成:

⑴组织液是血浆从毛细血管壁滤过而形成的,除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成分基本与血浆相同;

⑵有效滤过压是血浆从毛细血管滤过形成组织液的动力;

⑶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①有效滤过压;②毛细血管通透性;③静脉和淋巴回流等。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微循环的主要途径有3条:

①迂回通路(营养通路);②直捷通路;③动-静脉短路。

(五)呼吸

1.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在肺的交换、通气/血流的比值及其意义、气体在组织的交换只要掌握概念并能分析具体的现象。

呼吸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⑴外呼吸:

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⑵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⑶内呼吸。

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肺泡气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差,肺通气的原始动力是呼吸运动,平静呼吸(安静状态下的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吸气肌主要是膈肌和肋间外肌,呼气肌主要是肋间内肌。

肺通气阻力:

包括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平静呼吸时弹性阻力是主要因素,弹性阻力是指胸廓和肺的弹性回缩力(主要是肺),其大小常用顺应性表示;非弹性阻力包括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组织的粘滞阻力,其中气道阻力主要受气道管径大小的影响。

2.胸内负压的意义:

⑴保持肺的扩张状态;⑵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导致胸腔内静脉和胸导管的扩张);⑶降低气道阻力。

3.肺换气是指气体由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有:

⑴呼吸膜的面积和厚度影响肺换气;⑵气体分子的分子量、溶解度以及分压差也影响肺换气;⑶通气/血流比值是影响肺换气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一种脂蛋白,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分布于肺泡液体分子层的表面,即在液-气界面之间。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主要有:

⑴降低肺泡表面张力;⑵增加肺的顺应性;⑶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的相对稳定;⑷防止肺不张;⑸防止肺水肿。

5.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要对比着学习,着重掌握二者不同的地方。

6.二氧化碳对呼吸的调节,低氧对呼吸的调节是本章的重点。

同时要掌握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和外周及中枢化学感受器。

呼吸运动的调节运用之一即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也是考察内容之一。

(六)消化和吸收

1.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⑴一般特性:

①兴奋性较低;②收缩速度较慢;③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机械、牵张、温度变化和化学刺激敏感。

⑵电生理特性:

①静息电位主要由K+外流的平衡电位形成;②慢波电位又称基本电节律,是消化道平滑肌特有的电变化;③动作电位是慢波电位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时产生的,动作电位引起平滑肌收缩。

2.掌握唾液、胃液、胰液、胆汁、小肠液的成分,作用,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3.掌握胃和小肠的运动形式和调节。

⑴胃肠道共有的运动形式:

①紧张性收缩:

是胃肠道其他运动形式的基础;②蠕动:

消化道平滑肌顺序收缩而完成的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⑵各消化道特有的运动形式:

①胃的容受性舒张,是由神经反射引起的;②小肠的分节运动:

是小肠运动的主要形式;③大肠集团蠕动:

是大肠特有的运动。

⑶胃的排空和调节:

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的排空。

影响胃排空的因素有:

①促进因素:

A胃内食物容量;B胃泌素;②抑制因素:

A胃肠反射;B肠抑胃素。

3.掌握主要营养物质在小肠内的吸收部位及机制。

⑴小肠是各种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其原因:

①绒毛及微绒毛加大吸收面积;②食物停留时间长;③食物已被分解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④淋巴、血流丰富。

⑵糖、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部位吸收,回肠主要是胆盐和维生素B12吸收的部位。

(七)能量代谢和体温

1.食物的热价:

一克营养物质氧化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该食物的热价,三大营养物质热价:

脂肪大于蛋白质大于糖。

2.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⑴肌肉活动,是影响能量代谢最明显的因素;⑵环境温度,室温20~30度时能量代谢率最低;⑶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这是指进食一段时间内,食物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现象,其中蛋白质食物最明显;⑷精神活动,交感神经兴奋使产热增加。

3.体温的生理变动因素:

⑴昼夜变化:

清晨最低,午后最高,变化范围小于1度;⑵性别:

女性大于男性,月经周期中体温的变化与孕激素的水平有关,排卵日体温最低;⑶年龄、肌肉活动、环境温度、精神活动等可影响体温。

4.散热方式主要有辐射、传导、对流、蒸发。

⑴外界气温低于人体表层温度时通过辐射、传导、对流方式散热;⑵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散热是唯一的散热途径。

5.体温的中枢调节:

⑴温度感受器:

分为外周温度感受器和中枢温度感受器;⑵体温调节中枢:

基本中枢在下丘脑;⑶调定点:

在下丘脑的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有一调定点的部位,它的活动有一定的阈值;⑷单胺物质在体温调节中发挥作用,5-羟色胺升高体温,去甲肾上腺素降低体温。

(八)肾脏的排泄

1.肾脏血液供应的特点:

⑴两侧肾血流量十分丰富,占心输出量的1/5~1/4,其中90%以上分布在皮质;⑵肾脏血液经两次毛细血管分支后才汇合成静脉,其中肾小球毛细血管是滤过血液的重要结构,而球后毛细血管内血压较低,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2肾脏血流量的调节:

⑴自身调节:

动脉血压在80~180mmHg范围内变化时,肾脏血流量维持不变;⑵神经和体液调节:

当全身机能状况发生变化时,肾脏血流主要受神经、体液调节,使肾血流量与全身血液分配的需要相适应。

3.肾脏是维持机体水和电解质平衡的重要器官,同时也是排泄机体代谢产物的主要器官之一,它发挥作用的过程是先由肾小球滤过,再通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形成尿液。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主要是通过肾髓质渗透压梯度实现的。

⑴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①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的动力;②肾小球滤过膜--滤过的结构基础;③肾血浆流量:

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浆胶体渗透压。

⑵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肾髓质高渗透梯度的存在是尿浓缩的动力,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浓缩的条件。

4.会运用肾脏功能的生理调节分析问题。

(九)感觉器官

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⑴感受器的适宜刺激;⑵感受器的换能作用;⑶感受器的编码功能;⑷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2.眼的调节主要依靠晶状体形状的改变,其次是瞳孔的调节、两眼球的会聚。

3.视网膜的感光换能作用、视锥系统、视杆系统。

(十)神经系统本章为生理学重点之一。

1.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

⑴生理完整性:

包括结构和功能的完整;

⑵绝缘性;

⑶双向传导;

⑷相对不疲劳性;

⑸不衰减性。

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及分类。

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影响因素:

⑴与神经纤维的直径成正相关;⑵有无髓鞘,有髓鞘神经纤维比无髓鞘神经纤维传导速度要快得多;⑶与髓鞘厚度有关;⑷温度:

在一定范围内温度的改变,使神经纤维传导速度与温度呈正相关。

2.经典的突触传递(电-化学-电传递过程,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

突触的抑制和易化。

)突触传递的特征:

⑴单向传布;⑵突触延搁;⑶总和,兴奋的总和包括时间性总和和空间性总和;⑷兴奋节律的改变;⑸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突触传递产生疲劳的可能性与递质的耗竭有关。

3.神经递质应符合的条件:

⑴突触前神经元应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统,并能合成该递质;⑵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内,当兴奋冲动抵达末梢时,小泡内递质能释放入突触间隙;⑶递质释放出后经突触间隙作用于后膜上特异受体而发挥生理作用;人为施加递质至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旁,应能引致相同的生理效应;⑷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他方式(如重摄取);⑸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

受体是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递质(如递质、调节激素等)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受体和配体结合的特性:

⑴特异性;⑵饱和性;⑶可逆性。

4.反射与反射弧,中枢神经元的一般联系方式,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⑴辐射原则: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可以通过分支与其他神经元建立联系方法;⑵聚合原则:

同一个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可以同时接受来自许多神经元的突触联系方法;⑶后放:

即使原先刺激已经停止,传出通路仍可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发放冲动的现象。

5.感觉的特异投射系统是指丘脑的第一类细胞群,它们投向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第二类细胞群在结构上大部分也与大脑皮层有特定的投射关系,也可归入特异投射系统。

功能:

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的神经冲动。

非特异投射系统是指丘脑的第三类细胞群,它们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不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功能:

本身不能单独激发皮层神经元放电,但可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痛觉需要掌握快痛、慢痛、内脏痛和牵涉痛。

6.骨骼肌的运动单位是由一个α神经元和它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牵张反射指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肌紧张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

随意运动的产生和协调。

运动调节系统和姿势调节系统

7.自主神经系统及其化学传递。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特点:

⑴对同一效应器的双重支配,互相拮抗;⑵紧张性支配;⑶对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自主神经的外调性作用与效应器本身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