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容器爆炸事故现场处置方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3059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压力容器爆炸事故现场处置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压力容器爆炸事故现场处置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压力容器爆炸事故现场处置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压力容器爆炸事故现场处置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压力容器爆炸事故现场处置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压力容器爆炸事故现场处置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压力容器爆炸事故现场处置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压力容器爆炸事故现场处置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压力容器爆炸事故现场处置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压力容器爆炸事故现场处置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压力容器爆炸事故现场处置方案.docx

《压力容器爆炸事故现场处置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压力容器爆炸事故现场处置方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压力容器爆炸事故现场处置方案.docx

压力容器爆炸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19.压力容器爆炸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1.事故风险分析

1.1.事故类型

氧气、乙炔瓶爆炸,空压机、储气灌、高压风管爆炸。

1.2.事故危险源

事故可能发生在储气罐、地面空气压缩机房、和压缩空气管道、氧气和乙炔库房、使用气焊的地点。

1.3.事故危害程度及范围

由于压力容器爆炸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损坏或财产损失。

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生活秩序,甚至影响周边居民生活。

1.4.事故前的征兆

压力容器表面温度急剧升高,压力表指针剧烈摆动等现象。

1.5.事故引发的次生事故

由于压力容器爆炸冲击波会造成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的破坏。

盛装液态毒性介质的压力容器发生爆炸时,大量液体瞬间汽化并扩散,不但会造成人员中毒,也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如介质为可燃液化气体时,爆炸现场形成大量可燃蒸汽,在扩散中遇明火形成二次爆炸。

2.应急工作职责

2.1.组织机构

《压力容器爆炸事故现场处置方案》归口维修部管理。

成立压力容器爆炸现场处置工作小组,分管设备副总经理担任小组组长,维修部部长和工程师担任小组副组长,各部门维修钳工、物流处、党群处和维修部全体人员为成员。

具体见附件10《压力容器爆炸事故现场处置工作小组机构图》。

2.2.职责

2.2.1.组长的职责

2.2.1.1.随时掌握项目现场事故灾害及险情,向公司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报告有关情况;

2.2.1.2.根据事故现场的情况,启动并组织实施现场处置方案;

2.2.1.3.确保应急资源配备投入到位,指挥应急行动。

2.2.2.副组长的职责

2.2.2.1.协助组长开展应急指挥工作,组长不在位时,代行其职责;

2.2.2.2.组织落实现场处置方案;

2.2.2.3.负责现场应急处置,根据险情发展,提出改进措施;

2.2.2.4.组织落实现场善后恢复。

2.2.3.伤员营救组职责

2.2.3.1.实施现场处置,将人员和设备迅速撤离危险地点,根据现场情况,适时调整并调集人员、设备和物资搜救被困人员。

2.2.3.2.对事故现场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制定抢救方案;

2.2.3.3.监督应急人员执行有效的应急措施,保证应急人员的安全;

2.2.3.4.保证现场救援通道的畅通。

2.2.4.消防灭火组

2.2.4.1.负责若遇到火灾事故,负责组织义务消防员进行消防灭火。

2.2.4.2.负责对灰烬清理,如果有余火派人员现场值守。

2.2.5.警戒疏散组职责

2.2.5.1.维护现场,将获救人员转至安全地带;对危险区域进行有效的隔离。

2.2.5.2.负责发生事故时,需要撤离的人员立即组织疏散撤离现场或周边;

2.2.5.3.负责事故现场治安保卫,维持现场秩序,保护事故现场和证据;

2.2.6.物质抢救组职责

2.2.6.1.伤员营救结束后组织抢修设备;

2.2.6.2.组织救援队伍分工抢救现场物资。

2.2.7.后勤保障组职责

2.2.7.1.负责现场伤员的医疗抢救工作,根据伤员受伤程度做好转运工作。

2.2.7.2.负责抢救物资的储备、维护保养与供应;

2.2.7.3.保障部门应急救援人员的衣食住行。

2.2.8.清理恢复组职责

2.2.8.1.事故后的现场清除和恢复工作。

2.2.8.2.负责事故救援现场供水、供电、供气的保障,做好应急通讯和运输等工作;

2.2.8.3.负责事故结束后维修设备,尽快恢复生产。

3.应急处置

3.1.事故应急处置程序

3.1.1.发现压力表指针异常波动或压力容器表面温度急剧上升时,立即进行预警。

现场出现事故征兆时,在事故地点及附近的人员首先排除事故隐患,利用电话、对讲机或派出人员等方法,迅速将情况和危害程度向班长和生产值班调度汇报。

3.1.2.发生非伤亡、经济损失较小的事故,由单位负责人或现场负责人负责启动现场处置方案,《压力容器爆炸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进入预备状态。

3.1.3.由压力容器现场处置小组组长下达救援命令,根据事故情况,分析判断事故严重程度、波及范围、存在的威胁,确定先期救援方案。

3.1.4.按照压力容器现场处置小组组长下达的指令,现场抢救组进行现场侦查,组织或协助事故单位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启动相应的处置措施。

3.1.5.伤员营救组针对事故现场情况,制定详细的抢险救灾方案,引导救护人员营救受难人员。

3.1.6.在事故抢救抢险过程中,若事态扩大,抢救力量不足,事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压力容器现场处置小组组长要立即向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汇报,启动公司《压力容器爆炸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

3.2.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3.2.1.现场处置

3.2.1.1.发现压力容器泄压装置、显示装置、自动报警装置、连锁装置及相关安全附件(压力表、温度计、安全阀)失灵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断开动力电源开关或关闭气源的进气阀门,查找异常原因,清除故障确保安全后再投入运行。

3.2.1.2.当压力容器出现超温、超压时,应立即断开动力电源开关或关闭气源的进气阀门,同时迅速开启能安全卸载的阀门,使压力容器内部压力迅速降低。

3.2.1.3.当压力容器支座支撑连接处松动、移位、沉降、倾斜、裂纹等险情时,必须紧急停止运行,迅速断开动力电源开关或关闭气源的进气阀门,划定危险区域,设置警戒线,严禁无关人员进入。

3.2.1.4.当压力容器接口部位的焊缝、法兰等部位变形、腐蚀、裂纹、过热及泄露时,迅速关闭气源的进气阀门,同时迅速开启能安全泄压的阀门,使压力容器内部压力迅速降低,待修复检验检测合格后再投入使用。

3.2.1.5.当压力容器及其设备周围发生火灾等非正常原因时,必须紧急停止运行。

3.2.1.6.发生爆炸事故,必须设法躲避爆炸物,采取隔离和疏散措施,尽快将人员撤离现场,划定危险区域,设置警戒线,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并立即报应急指挥部,请求支援。

3.2.1.7.爆炸停止后应立即查看有无人员伤亡,并进行救治。

3.2.2.隔离疏散措施

3.2.2.1.事故发生后,应根据现场情况或事故所涉及到的范围建立警戒区,警戒区域的边界应设警示标志,并有专人警戒;除消防、应急处理人员以及必须坚守岗位的人员外,其他人员禁止进入警戒区。

3.2.2.2.迅速将警戒区及污染区内与事故应急处理无关的人员撤离,以避免产生二次事故(火灾事故),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3.2.2.3.如压力容器有害介质浓度很大时,需要佩戴个体防护用品或采用简易有效的防护措施,并有相应的监护措施。

3.2.2.4.人员应向侧上风方向转移,明确专人引导和护送疏散人员到安全区,并在疏散或撤离的路线上设立哨位,指明方向;不要在低洼处滞留;要确认是否有人滞留在事发区。

3.2.3.介质处理措施

3.2.3.1.当压力容器发生超温超压时,现场工作人员立即采取紧急措施,紧急停机排放系统压力,关闭压力容器所有进气阀门、切断机房内电源,以防事态扩大。

3.2.3.2.如压力容器内可燃性质泄露,进入现场注意静电,防止现场操作产生火花引起火灾;如介质为毒性物质,应迅速组织人员撤离,疏散周围人群,撤退到安全地带,并设置警戒线,进入现场应佩戴防毒护具,并及时稀释或吸收泄漏气体,采用通风措施或用干石粉、干水泥等覆盖吸收,降低现场气体浓度,抢险结束前,用气体检测仪对空气浓度进行检测。

3.2.3.3.进入现场人员必须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器具;严禁火种;严禁单独行动,要有监护人,必要时用水枪掩护。

3.2.4.火灾控制措施

3.2.4.1.爆炸引起的火灾尚未扩大到不可控制之前,应使用适当移动式灭火器来控制火灾。

迅速关闭火灾部位的上下游阀门,切断进入火灾事故地点的一切油料,然后立即启用现有各种消防设备、器材扑灭初期火灾和控制火源。

3.2.4.2.防止火灾危及相邻设施,必须及时采取冷却保护措施,并迅速疏散受火势威胁的物资。

3.2.4.3.扑救火灾应选择正确的灭火剂和灭火方法。

必要时采取堵漏或隔离措施,预防次生灾害扩大。

当火势被控制以后,仍然要派人监护,清理现场,消灭余火。

3.2.5.现场急救措施

3.2.5.1.急救之前,救援人员应确信受伤者所在环境是安全的。

3.2.5.2.现场急救注意事项:

选择有利地形设置急救点;做好自身及伤病员的个体防护;防止发生继发性损害;应至少2~3人为一组集体行动,以便相互照应;所用的救援器材需具备防爆功能。

3.2.5.3.现场救援人员要本着时间就是生命,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救轻的原则,对受伤人员实施现场急救措施,进行止血、包扎、固定及心肺复苏等紧急处理。

3.2.5.4.当人员衣物着火时应迅速脱去或用水等各种物体扑盖灭火。

切忌盲目站立或奔跑呼救,以防头面部及呼吸道灼伤。

3.2.5.5.如有人员烧伤时,快速将伤员撤离火灾现场,面积较小的烫伤可用大量冷水冲洗至少30分钟,保护好烧伤创面,尽量避免污染,有利于以后的院内治疗;面积较大或程度较深的烫伤应以干净的纱布敷盖患部简单包扎,尽快转送医院或拨打120。

头面部灼伤时,要注意眼、耳、鼻、口腔的清洗;

3.2.5.6.如有因爆炸引起对人员造成的物体打击等伤害,立即将伤员撤离到安全地带,用干净纱布或衣物对伤口进行压迫止血和简单包扎,并密切观察伤员生命体征(呼吸、脉搏),然后紧急转送医院或拨打120。

患者口渴时,可适量饮水或含盐饮料。

3.2.5.7.如有在救援过程中发生中毒、窒息的人员,立即将伤者撤离到到通风良好的安全地带,给予氧气吸入;如受伤人员呼吸和心跳均停止时,应立即按心肺复苏法支持生命的三项基本措施,进行就地抢救。

步骤为:

通畅气道→口对口(鼻)人工呼吸→胸外接压;在抢救过程中,要每隔数分钟判定一次,每次判定时间均不得超过5~7s;在医务人员未接替抢救前,现场抢救人员不得放弃现场抢救。

3.3.信息报告

3.3.1.班长和生产值班调度要根据事故的性质和蔓延趋势,迅速召集压力容器爆炸事故现场处置工作小组成员,所有成员在5分钟内达到事故现场,做出应急处理措施;如事故难以效控制,迅速向部门各级负责人汇报,向应急值班室报警,并对可能受事故波及区域的人员发出警报通知。

具体见附件10《压力容器爆炸事故现场处置工作小组联系表》。

3.3.2.发生压力容器爆炸、泄露或因爆炸、泄露引发火灾及建筑物坍塌事故,岗位工作人员应立即向班长和生产调度汇报,同时向应急值班室报警。

值班人员接到事故汇报后,及时向单位负责人和分管领导汇报,并做好应急值班记录。

3.3.3.现场出现事故征兆时,在事故地点及附近的人员首先排除事故隐患,利用电话、对讲机或派出人员等方法,迅速将情况和危害程度向班长和生产值班调度汇报。

3.3.4.事故报告内容包括:

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现场情况;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已经采取的措施。

公司24小时应急值班室:

7231498,报警内线8000。

3.3.5.应急值班室要有对外部联系电话,包括医疗救护队、上级有关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电话联系方式。

可采用电话、手机、传真等方式对外联系和求援。

具体见附件10《外部人员联系表》。

3.4.应急保障

3.4.1.应急救援指挥部及其工作小组按照日常工作分工做好应急物资和装备准备,各种器材应指定专人保管,并定期检查保养,使其处于良好状态,重点器材应设救援器材柜,专人保管以备急用。

3.4.2.通讯设备,包括固定电话、移动电话、近距离对讲设备等。

3.4.3.急救设备,包括急救药品、器具、设备等。

3.4.4.抢修设备,包括工程车辆、登高设备、维修工具、备用品等。

3.4.5.消防器材,包括灭火器、消防沙箱、消防铲、消防沙袋等。

3.4.6.防护用品:

包括防护服、防护帽、防护眼镜、手套、呼吸器、防毒面具等。

3.4.7.图表资料:

包括夏河季风玫瑰图、消防器材分布图、压力管路系统图、供电系统图、程控电话安装图、给水排水系统图、公司厂区平面图等。

4.注意事项

4.1.佩戴个人防护器具方面

4.1.1.选择防护用品应针对防护要求,正确选择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

4.1.2.救援和工作人员必须使用可靠的个体防护用品。

4.1.3.佩戴防护用品的人员在使用前,应认真阅读产品使用说明书,确认其使用范围、有效期限等内容,熟悉其使用、维护和保养方法。

4.1.4.防护用品应有专人管理,负责维护保养。

4.1.5.在有毒有害气体的环境中工作时,应尽量采取通风措施,排除有毒有害气体,避免佩带呼吸器工作等。

4.2.使用抢险救援器材方面

4.2.1.兼职救护队应配备齐全各种抢险救援器材、设备,平时应加强维护,确保各种器材、设备能够正常使用。

4.2.2.佩带正压呼吸器的注意事项:

4.2.3.佩戴正压呼吸器撤离灾区时,口具和鼻夹一定要咬紧夹好,中途不得取下口具和鼻夹。

4.2.4.佩带正压呼吸器操作准确迅速,必须经过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配用,等等。

4.3.采取救援对策或措施方面

4.3.1.救援时,应保持头脑清醒,不得盲目行动,针对事故性质、类型、特征等进行分析,启动相应预案。

4.3.2.在抢险救灾过程中,专业或兼职救援人员,应根据事故的类别、性质,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4.3.3.严格控制进入灾区人员的数量,抢救人员以维修钳工为主。

4.3.4.救援人员必须认真按救援方案和救护安全措施执行,确保自身安全。

4.3.5.在事故救援中,现场指挥部安排专人,负责记录事故抢险方案的执行情况和事故救援等情况。

4.3.6.根据事故现场情况,强化事故现场安全措施落实,防止二次事故和次生灾害事故发生。

4.3.7.抢救和运送长期被困人员时,要注意外部环境的突然改变,防止造成二次伤害等。

4.4.现场自救和互救注意事项

4.4.1.现场自救和互救的原则应包括安全撤离,妥善避险;沉着冷静,控制情绪;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团结协作,服从指挥。

4.4.2.人工呼吸时一定要保持气道通畅;口对口要严密不漏气;必须能观察到病人胸部随吹气、排气而有起伏。

4.4.3.胸外心脏按压时按压力量不宜过重或过轻;按压部位一定要准确;要耐心地持续按压,及时在运输途中也不能间断。

4.4.4.骨折人员搬运前应先固定、再绑扎,后搬运。

4.4.5.大面积或重度烫伤,不可擅自涂抹任何东西,应保持创面清洁完整,用清洁衣物或毛巾盖住伤口,立即送医院请医生处理。

4.5.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确认方面

4.5.1.根据事故类型、事故大小确定需要的救援力量和装备器材

4.5.2.根据灾区现场情况,制定救援人员安全防护措施。

4.6.现场应急人员安全防护方面

4.6.1.进入压力容器内救援前,应对有限空间进行有害气体分析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开展救援。

4.6.2.救援人员时应保持冷静、不得急躁,详细观察四周,确认安全后方可进入现场救援。

4.6.3.气瓶泄漏现场救援时严禁烟火,使用安全电压照明灯。

4.7.应急救援结束后

4.7.1.当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伤亡人员全部救出或转移,设备、设施处于受控状态,环境有害因素得到有效监测和处置达标,由应急总指挥宣布事故应救援工作结束,并转入现场恢复、障碍消除等工作。

4.7.2.明确应急救援行动结束的条件和相关后续事宜。

4.7.3.明确发布应急终止命令的程序。

4.7.4.其他需要特别警示的事项。

4.7.5.事故波及范围区域划定,警戒线设置,安排人员现场值守。

4.7.6.事故现场人员撤离路线变化等重要地点标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