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级统计学判断单选多选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3127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级统计学判断单选多选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10级统计学判断单选多选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10级统计学判断单选多选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10级统计学判断单选多选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10级统计学判断单选多选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10级统计学判断单选多选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10级统计学判断单选多选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10级统计学判断单选多选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10级统计学判断单选多选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10级统计学判断单选多选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10级统计学判断单选多选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10级统计学判断单选多选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10级统计学判断单选多选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10级统计学判断单选多选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10级统计学判断单选多选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10级统计学判断单选多选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10级统计学判断单选多选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10级统计学判断单选多选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10级统计学判断单选多选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10级统计学判断单选多选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级统计学判断单选多选题.docx

《10级统计学判断单选多选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级统计学判断单选多选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0级统计学判断单选多选题.docx

10级统计学判断单选多选题

10级统计学判断、单选、多选题

第一章

一、判断题部分

1.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各个方面。

(×)

2.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

3.个人的工资水平和全部职工的工资水平,都可以称为统计指标。

(×)

4.对某市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普查,该市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是数量标志。

(×)

5.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但它在具体研究时也离不开对现象质的认识。

(√)

6.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特征,质量指标反映现象的相对水平或工作质量,二者都不能用数值表示。

(×)

7.某一职工的文化程度在标志的分类上属于品质标志,职工的平均工资在指标的分类上属于质量指标。

(√)

二、单项选择题部分

1.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C)。

A.抽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B.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性

C.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D.社会经济统计认识过程的规律和方法

2.对某城市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进行普查,总体单位是(B)。

A.工业企业全部未安装设备B.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

C.每个工业企业的未安装设备D.每一个工业企业

3.工业企业的设备台数、产品产值是(D)。

A.连续变量B.离散变量

C.前者是连续变量,后者是离散变量D.前者是离散变量,后者是连续变量

4.几位学生的某门课成绩分别是67分、78分、88分、89分、96分,“学生成绩”是(B)。

A.品质标志B.数量标志C.标志值D.数量指标

5.在全国人口普查中(B)。

A.男性是品质标志B.人的年龄是变量

C.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D.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

6.下列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是(B)。

A.社会总产值B.产品合格率C.产品总成本D.人口总数

7.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B)。

A.标志和指标之间的关系是固定不变的

B.标志和指标之间的关系是可以变化的

C.标志和指标都是可以用数值表示

D.只有指标才可以用数值表示

8.统计指标按所反映的数量特点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种。

其中数量指标的表现形式是(A)。

A.绝对数B.相对数C.平均数D.百分数

9.离散变量可以(B)。

A.被无限分割,无法一一列举B.按一定次序一一列举,通常取整数

C.连续取值,取非整数D.用间断取值,无法一一列举

三、多项选择题部分

1.要了解某地区的就业情况(ABE)

A.全部成年人是研究的总体B.成年人口总数是统计指标

C.成年人口就业率是统计标志D.反映每个人特征的职业是数量指标

E.某人职业是教师是标志表现

2.统计研究运用的方法包括(ABCDE)

A.大量观察法B.统计分组法C.综合指标法D.统计模型法E.归纳推断法

3.在全国人口普查中(BCE)

A.全国人口总数是统计总体B.男性是品质标志表现C.人的年龄是变量

D.每一户是总体单位E.人口的平均年龄是统计指标

4.在工业普查中(BCE)

A.工业企业总数是统计总体B.每一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C.固定资产总额是统计指标

D.机器台数是连续变量E.职工人数是离散变量

5.下列各项中,属于统计指标的有(ACD)

A.1999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B.某台机床使用年限C.某市年供水量

D.某地区原煤生产量E.某学员平均成绩

6.下列统计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有(BDE)

A.工资总额B.单位产品成本C.出勤人数D.人口密度E.合格品率

7.下列各项中,属于连续型变量的有(ACD)

A.基本建设投资额B.岛屿个数C.国民生产总值

D.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E.就业人口数

第二章

一、判断题部分

1.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是根据调查结果所得到的资料是否全面来划分的。

(×)

2.对某市下岗职工生活状况进行调查,要求在一个月内报送调查结果。

所规定

的一个月时间是调查时间。

(×)

3.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区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生长的基本情况,

这种调查是重点调查。

(√)

4.典型调查既可以搜集数字资料,又可以搜集不能用数字反映的实际情况。

(√)

5.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一致。

(×)

6.我国人口普查的总体单位和调查单位都是每一个人,而填报单位是户。

(√)

7.与普查相比,抽样调查调查的范围小,组织方便,省时省力,所以调查项目可以多一些。

(√)

8.对调查资料进行准确性检查,既要检查调查资料的登记性误差,也要检查资料的代表性误差。

(×)

9.在对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这种调查属于重点调查。

(×)

10.普查一般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它并不排斥对属于时期现象的项目的调查。

(√)

二、单项选择题部分

1.统计调查是进行资料整理和分析的(B)。

A.基础环节B.中间环节C.最终环节D.必要补充

2.调查几个重要铁路枢纽,就可以了解我

国铁路货运量的基本情况和问题,这种调查属于(B)。

A.普查B.重点调查C.典型调查D.抽样调查

3.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D)。

A.企业设备调查B.人口普查C.农村耕地调查D.工业企业现状调查

4.在对总体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研究,这种调查方法是(B)。

A.抽样调查B.典型调查C.重点调查D.普查

5.对一批商品进行质量检验,最适宜采用的方法是(B)。

A.全面调查B.抽样调查C.典型调查D.重点调查

6.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关系是(B)。

A.二者是一致的B.二者有时是一致的C.二者没有关系D.调查单位大于填报单位

7.下述各项调查中属于全面调查的是(B)。

A.对某种连续生产的产品质量进行检验B.对某地区工业企业设备进行普查

C.对全面钢铁生产中的重点单位进行调查D.抽选部分地块进行农产量调查

8.抽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B)。

A.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B.推断总体总量

C.对调查单位作深入研究D.广泛运用数学方法

9.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都是非全面调查,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D)。

A.灵活程度不同B.组织方式不同C.作用不同D.选取单位方式不同

10.调查的标准时间是指(A)。

A.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B.进行调查的时间C.调查工作的期限D.调查资料报送的时间

11.调查工作期限是指(C)。

A.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B.调查工作登记的时间

C.进行调查工作的期限D.调查资料报送的时间

三、多项选择题部分

1.我国统计调查的方法有(ABCDE)

A.统计报表B.普查C.抽样调查D.重点调查E.典型调查

2.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的共同点是()

A.两者都是非全面调查

B.两者选取单位都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C.两者都按随机原则选取单位

D.两者都按非随机原则选取单位

E.两者都可以用来推断总体指标

3.普查是一种(ABE)

A.专门组织的调查B.一次性调查C.经常性调查D.非全面调查E.全面调查

4.在工业设备普查中(BDE)

A.工业企业是调查对象

B.工业企业的全部设备是调查对象

C.每台设备是填报单位

D.每台设备是调查单位

E.每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

5.抽样调查方式的优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CDE)

A.周期性B.费用少C.速度快D.灵活性大E.准确性高

6.制定统计调查方案,应确定(ABCE)

A.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B.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C.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D.调查资料的使用范围E.调查的时间和时限

7.重点调查的特点包括(ABCD)

A.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

B.重点单位需要随着所调查的对象的改变而改变

C.其主要目的是要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D.重点单位的某一主要标志值总量占总体标志总量的绝大比重

E.重点单位的选择带有主观因素

第三章

一、判断题部分

1.对统计资料进行分组的目的就是为了区分各组单位之间质的不同。

(×)

2.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确定组距和组数。

(×)

3.某企业职工按文化程度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是一个单项式分配数列。

(×)

4.连续型变量和离散型变量在进行组距式分组时,均可采用相邻组组距重叠的方法确定组限。

(√)

5.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和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都可称为次数分布。

(√)

6.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就是要区分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异。

(×)

7.统计分组以后,掩盖了各组内部各单位的差异,而突出了各组之间单位的差异。

(√)

二、单项选择题部分

1.统计整理的关键在(B)。

A.对调查资料进行审核B.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组

C.对调查资料进行汇总D.编制统计表

2.在组距分组时,对于连续型变量,相邻两组的组限(A)。

A.必须是重叠的B.必须是间断的

C.可以是重叠的,也可以是间断的D.必须取整数

3.下列分组中属于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是(B)。

A.学生按考试分数分组B.产品按品种分组

C.企业按计划完成程度分组D.家庭按年收入分组

4.有一个学生考试成绩为70分,在统计分组中,这个变量值应归入(B)。

A.60-70B.70-80C.60-70或70-80D.单独设立一组

5.某主管局将下属企业先按轻、重工业分类,再按企业规模分组,这样的分组属于(B)。

A.简单分组B.复合分组C.分析分组D.结构分组

6.在分组时,凡遇到某单位的标志值刚好等于相邻两组上下限数值时,一般是

(B)。

A.将此值归入上限所在组B.将此值归入下限所在组

C.此值归入两组均可D.另立一组

7.次数分配数列是(D)

A.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B.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

C.按统计指标分组所形成的数列D.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分组所形成的数列

8.划分连续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组的组限必须(A)。

A.重叠B.相近C.不等D.间断

9.对总体按某个标志进行分组,得到的统计表属于(A)。

A.分组表B.复合表C.简单表D.整理表

三、多项选择题部分

1.统计整理的方法是(ADE)

A.统计分组B.划分经济类型C.检验统计资料库D.统计汇总E.编制表统计

2.统计表按主词是否分组及分组的程度,可分为(ACD)

A.简单表B.一览表C.分组表D.复合表E.单一表

3.下列分组哪些是按品质标志分组(BCDE)

A.职工按工龄分组B.科技人员按职称分组C.人口按民族分组

D.企业按经济类型分组E.人口按地区分组

E.企业按隶属关系分组

4.下面哪些分组是按数量标志分组(ACD)

A.企业按销售计划完成程度分组B.学生按健康状况分组C.工人按产量分组

D.职工按工龄分组E.企业按隶属关系分组

5.指出下面的数列属于什么类型(BCDE)

按生产计划完成程度分组(%)

企业

80----90

90----100

100---110

15

30

5

合计

50

A.品质分配数列B.变量分配数列C.组距变量分配数列

D.等距变量分配数列E.次数分配数列

第四章

一、判断题部分

1.同一个总体,时期指标值的大小与时期长短成正比,时点指标值的大小与时点间隔成反比。

(×)

2.全国粮食总产量与全国人口对比计算的人均粮食产量是平均指标。

(×)

3.同一总体的一部分数值与另一部分数值对比得到的相对指标是比较相对指标。

(×)

4.某年甲、乙两地社会商品零售额之比为1:

3,这是一个比例相对指标。

(×)

5.甲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是乙企业的一倍,这是比较相对指标。

(√)

6.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单位成本,计划在上年的基础上降低2%,实际降低了3%,则该企业差一个百分点,没有完成计划任务。

(×)

二、单项选择题部分

1.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总规模、总水平的综合指标是(B)。

A.质量指标B.总量指标C.相对指标D.平均指标

2.总量指标按反映时间状况的不同,分为(B)。

A.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B.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C.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D.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3.总量指标是用(A)表示的。

A.绝对数形式B.相对数形式C.平均数形式D.百分比形式

4.反映不同总体中同类指标对比的相对指标是(B)。

A.结构相对指标B.比较相对指标C.强度相对指标D.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5.由反映总体各单位数量特征的标志值汇总得出的指标是(B)。

A.总体单位总量B.总体标志总量C.质量指标D.相对指标

6.计算结构相对指标时,总体各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求得的比重之和(C)

A.小于100%B.大于100%C.等于100%D.小于或大于100%

7.下列相对数中,属于不同时期对比的指标有(B)。

A.结构相对数B.动态相对数C.比较相对数D.强度相对数

8.如果计划任务数是五年计划中规定最后一年应达到的水平,则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可采用(B)。

A.累计法B.水平法C.简单平均法D.加权平均法

9.某企业的总产值计划比去年提高11%,执行结果提高13%,,则总产值计划完成提高程度为(C)

A.13%-11%B.C.D.

10.我国人口中,男女人口的性别比指标是(A)。

A.比例相对指标B.比较相对指标C.强度相对指标D.平均指标

三、多项选择题部分

1.下列统计指标属于总量指标的是(ACE)

A.工资总额B.商业网点密度C.商品库存量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E.进出口总额

2.下列统计指标属于时点指标的有(ACDE)

A.某地区人口数B.某地区人口死亡数C.某城市在校学生数

D.某农场每年拖拉机台数E.某工厂月末在册职工人数

3.相对指标中,分子分母可以互换的有(BCD)

A.结构相对指标B.比较相对指标C.强度相对指标

D.比例相对指标E.动态相对指标

E.某年人均消费额

4.下列指标中强度相对指标是(ABD)

A.人口密度B.平均每人占有粮食产量C.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均国内生产总值E.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

第五章

一、判断题部分

1.根据分组资料计算算术平均数,当各组单位数出现的次数均相等时,按加权算数平均数计算的结果与按简单算数平均数计算的结果相同。

(√)

2.标准差系数是标准差与平均数之比,它说明了单位标准差下的平均水平。

(×)

3.中位数与众数都是位置平均数,因此用这两个指标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缺乏代表性。

(×)

4.对两个性质相同的变量数列比较其平均数的代表性,都可以采用标准差指标。

(×)

5.利用变异指标比较两总体平均数的代表性时,标准差越小,说明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大;离散系数越小,则说明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小。

(×)

6.标志变异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程度越大,则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小。

(√)

7.权数对算数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只表现为各组出现次数的多少,与各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无关。

(×)

8.某厂生产某种产品的单位成本,计划在去年的基础上降低4%,实际降低了3%,则成本降低计划完成程度为99.04%(√)

二、单项选择题部分

1.计算平均指标最常用的方法和最基本的形式是(C)。

A.中位数B.众数C.算术平均数D.调和平均数

2.在什么条件下,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结果相同(B)。

A.权数不等B.权数相等C.变量值相同D.变量值不同

3.某公司下属五个企业,共有2000名工人。

已知每个企业某月产值计划完成百分比和实际产值,要计算该公司月平均产值计划完成程度,采用加权调和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其权数是(B)。

A.计划产值B.实际产值C.工人数D.企业数

4.算术平均数的基本形式是(C)。

A.同一总体不同部分对比

B.总体的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

C.总体单位数量标志值之和与总体单位总数对比

D.不同总体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对比

5.权数对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实质上取决于(A)。

A.作为权数的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比重的大小

B.各组标志值占总体标志总量比重的大小

C.标志值本身的大小

D.标志值数量的多少

6.比较两个不同水平数列总体标志的变异程度,必须利用(B)。

A.标准差B.标志变动系数C.平均差D.全距

7.用标准差比较分析两个同类总体平均指标的代表性的前提条件是(B)。

A.两个总体的标准差应相等B.两个总体的平均数应相等

C.两个总体的单位数应相等D.两个总体的离差之和应相等

8.甲、乙两数列的平均数分别为100和14.5,它们的标准差为12.8和3.7,则(A)。

A.甲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乙数列B.乙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甲数列

C.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相同D.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无法比较

9.比较不同水平的总体的标志变动度,需要计算(C)。

A.平均差B.标准差C.标准差系数D.全距

三、多项选择题部分

1.影响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因素有(AB)

A.各组频率或频数B.各组标志值的大小C.各组组距的大小

D.各组组数的多少E.各组组限的大小

2.位置平均数包括(DE)

A.算术平均数B.调和平均数C.几何平均数D.众数E.中位数

3.在下列条件下,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ADE)。

A.各组次数相等B.各组变量值不等C.变量数列为组距数列

D.各组次数都为1E.各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相等

4.标准差(CE)

A.表明总体单位标志值的一般水平

B.反映总体单位的一般水平

C.反映总体单位标志值的离散程度

D.反映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

E.反映总体分布的离中趋势

第六章

一、判断题部分

1.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组成样本,只可能组成一个样本。

(×)

2.在抽样推断中,全及指标值是确定的、唯一的,而样本指标值是一个随机变量。

(√)

3.抽样成数的特点是:

样本成数越大,则抽样平均误差越大。

(×)

4.抽样平均误差总是小于抽样极限误差。

(×)

5.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抽取部分单位构成样本,在样本变量相同的情况下,重复抽样构成的样本个数大于不重复抽样构成的样本个数。

(√)

6.抽样平均误差反映抽样误差的一般水平,每次抽样的误差可能大于抽样平均误差,也可能小于抽样平均误差。

(√)

7.在抽样推断中,抽样误差的概率度越大,则抽样极限误差就越大于抽样平均误差。

(√)

8.抽样估计的优良标准有三个:

无偏性、可靠性和一致性。

(×)

9.抽样推断的目的是,通过对部分单位的调查,来取得样本的各项指标。

(×)

10.总体参数区间估计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

估计值、抽样误差范围和抽样误差的概率度。

(×)

二、单项选择题部分

1.抽样平均误差是(A)。

A.抽样指标的标准差B.总体参数的标准差C.样本变量的函数D.总体变量的函数

2.抽样调查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B)。

A.准确性原则B.随机性原则C.可靠性原则D.灵活性原则

3.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条件下,当抽样平均误差缩小为原来的1/2时,则样本单位数为原来的(C)。

A.2倍B.3倍C.4倍D.1/4倍

4.在一定的抽样平均误差条件下(A)。

A.扩大极限误差范围,可以提高推断的可靠程度

B.扩大极限误差范围,会降低推断的可靠程度

C.缩小极限误差范围,可以提高推断的可靠程度

D.缩小极限误差范围,不改变推断的可靠程度

5.反映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平均误差程度的指标是(C)。

A.平均数离差B.概率度C.抽样平均误差D.抽样极限误差

6.以抽样指标估计总体指标要求抽样指标值的平均数等于被估计的总体指标值本身,这一标准称为(A)。

A.无偏性B.一致性C.有效性D.准确性

7.抽样误差是指(C)。

A.调查中所产生的登记性误差B.调查中所产生的系统性误差

C.随机的代表性误差D.计算过程中产生的误差

8.抽样极限误差和抽样平均误差的数值之间的关系为(A)。

A.抽样极限误差可以大于或小于抽样平均误差

B.抽样极限误差一定大于抽样平均误差

C.抽样极限误差一定小于抽样平均误差

D.抽样极限误差一定等于抽样平均误差

三、多项选择题部分

1.抽样推断的特点是(ABCE)

A.由推算认识总体的一种认识方法

B.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单位

C.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

D.可以计算,但不能控制抽样误差

E.可以计算并控制抽样误差

2.抽样估计中的抽样误差(ACE)

A.是不可避免要产生的

B.是可以通过改进调查方式来消除的

C.是可以事先计算出来的

D.只能在调查结束后才能计算的

E.其大小是可能控制的

3.从总体中抽取样本单位的具体方法有(BC)

A.简单随机抽样B.重复抽样C.不重复抽样

D.等距抽样E.非概率抽样

4.抽样推断中,样本容量的多少取决于(ABCE)

A.总体标准差的大小B.允许误差的大小C.抽样估计的把握程度

D.总体参数的大小E.抽样方法和组织形式

5.用抽样指标估计总体指标,所谓优良估计的标准有(BCD)

A.客观性B.无偏性C.一致性D.有效性E.优良性

第八章

一、判断题部分

1.正相关就是指因素标志和结果标志的数量变动方向都是上升的。

(×)

2.只有当相关系数接近于+1时,才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

(×)

3.若变量x的值减少时变量y的值也减少,说明变量x与y之间存在正的相关关系。

(√)

4.回归系数b和相关系数r都可用来判断现象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

(×)

5.若直线回归方程y=170-2.5x,则变量x和y之间存在着负的相关关系。

(√)

二、单项选择题部分

1.当自变量的数值确定后,因变量的数值也随之完全确定,这种关系属于(B)

A.相关关系B.函数关系C.回归关系D.随机关系

2.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归纳出两种类型,即(A)

A.相关关系和函数关系.B.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

C.相关关系和随机关系D.函数关系和因果关系

3.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是(C)

A.0≤r≤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