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I.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3214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83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I.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I.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I.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I.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I.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I.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I.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I.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I.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I.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I.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I.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I.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I.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I.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I.docx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I.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I.docx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I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I)

1.“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士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脆弱性B土地兼并的严重性C.生产技术的完善性D.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2.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唐代农业生产的是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3.《农书》强调生产要“顺天之时、因地之宜、存乎其人”,在人事方面,则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

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

A.注重农时B.因地制宜C.精耕细作D.男耕女织

4.“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这是自元代流传下来的一首民谣,它表达了人们对黄道婆的感念之情。

黄道婆的杰出贡献在于

A.丝纺织业 B.毛纺织业  C.麻纺织业D.棉纺织业

5.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

在古代两千年多的中西方交往中,丝绸、瓷器和茶叶在西方广受欢迎。

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A.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B.自然经济取得了根本性突破

C.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D.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6.中国瓷器以其巧夺天工的工艺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瓷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南北朝时期成功烧制出成熟的白瓷B.中国古代瓷器精品大部分出自官窑

C.唐朝时青花瓷、彩瓷大量行销海外D.清朝时期生产的珐琅彩闻名中外

7.我国古代史上,民营纺织、矿冶、制瓷等行业开始居于社会生产的主导地位,是在

A.唐朝初期B.北宋晚期C.明朝中期D.清朝前期

8.“官街鼓”又称“咚咚鼓”,是一种报时信号。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

“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

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载:

“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

”唐宋街鼓的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宋代坊市制度的崩溃B.宋代不重视商业发展

C.宋代在城市管理上出现了倒退D.宋代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9.西汉晁错《论贵粟疏》载:

“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材料强调了

A.商人获利的非法性B.商业发展的危害性

C.重农抑商的必要性D.以商济农的重要性

10.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11.17世纪的世界历史以“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为主要内容,主要殖民国家之间展开了一场世界版的“三国演义”。

它们是:

A.葡、西、荷B.英、西、荷C.英、法、荷D.英、法、俄

12.秦奋在历史学习中发现:

欧洲的一些地名与其他地区的地名非常相似,如荷兰有西兰(Zealand),大洋洲有新西兰(NewZealand);法国有奥尔良(Orleans),美国有新奥尔良(NewOrleans)。

对此现象的由来,正确的解释是

A.两者地理形势相同所致B.两者文化传统相同所致

C.两者关系世代友好所致D.欧洲列强殖民活动所致

13.学者贝尔·布尔让对某一时期英国的全部工业活动进行了如下分类。

这一时期应是

(一)形同星云的无数家庭作坊

(二)位置分散、但互有联系的工场

(三)集中的制造工场

(四)拥有机器设备以及用水和蒸汽动力的制造厂

A.13—14世纪B.14—17世纪C.15—18世纪D.19—20世纪

14.有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

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

A.新航路开辟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5.“人类文明的进步过程掺杂着罪恶,但是与文明进步的成果相比,那既是无法避免的代价,同时也是相对微小得多的”。

据此应给予正面评价的历史现象是

A.明清禁海政策B.义和团运动C.世界市场形成D.斯大林模式

16.19世纪英国政府颁布了部分法律:

1843年,《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1855年,《有害物质去除法》;l876年,《河流防污法》。

其主要背景是

A.工业革命造成严重污染B.工厂发展规模需要限制

C.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D.英国社会普遍重视立法

17.洋务运动“使洋商垄断收入锐减,中国少外流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中国之航权,唯贵局是赖”。

引文中的“贵局”应该是

A.江南制造总局B.轮船招商局C.铁路矿务局D.福州船政局

18.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我国农业机器与工具进口的情况(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该表能够反映的准确信息是

A.农业领域近代化有所拓展B.传统农具逐渐退出农业生产

C.国民经济的发展严重失衡D.自然经济主导地位逐渐丧失

19.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素材主要有:

“从工场到工厂”、“火烧圆明园”、“洋务运动”、“逐渐缩小的世界”等。

其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晚清政府的自救B.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C.工厂制度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D.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20.一篇历史论文把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

该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美国经济的崛起B.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展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21.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

1935年,重庆地区机器业工厂仅13家,1940年为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也大为增多。

这种变化是由于

A.《马关条约》的签订B.民族工业的繁荣C.国共内战的开始D.抗日战争的爆发

22.“嗣后所有公共机关日用消耗各品,除特种无国货可代用者外,务请专购国货以示提倡。

”该文告的发布时间最可能是在

A.晚清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民国初年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23.阅读近代中国国内工业统计资料(外国人办的企业除外)。

出现表中商办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1892~1894年

1895~1913年

商办

设厂数

53

463

资本(千元)

4697

90801

官办和官商合办

设厂数

19

86

资本(千元)

16196

29469

A.外资企业的刺激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国的建立D.一战期间欧洲减少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4.造成下表现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

     中国关税收入总额及在中央政府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情况

 

收入

比重

1913年

1697万元

21%

1928年

17914万元

41%

1929年

27554万元

51%

 

 

 

 

 

  

A.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                     B.南京国民政府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C.一战后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增加                     D.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了关税自主政策

25.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

“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

26.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

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

其中“剥夺年代”是指(  )。

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

27.有人指出:

“赫鲁晓夫不受教条束缚,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个务实主义者;但奇怪的是,他是个不切实际的务实主义者……往往只凭心血来潮而不是深思熟虑。

”与这种观点最为贴切的事例是

A.鼓励农民发展副业B.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C.开展种植玉米运动D.部分承认企业的物质利益

28.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

“我们什么都多:

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

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

……”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与美国军备竞赛的拖累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D.东欧剧变的影响

29.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

“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

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

”此后苏维埃政权

A.采取余粮征集制  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

30.1933年,罗斯福说:

“我们不仅要使失业者的肉体免遭饥寒,而且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他们的自力更生的意志,他们的勇气和决心。

”为此采取的措施是

A.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B.整顿银行C.实行以工代赈D.调整农业

胡佛措施:

提高税率,减少政府开支

……

罗斯福措施:

放弃金本位,以工代赈,推行《社会保险法》

31.右图是美国总统胡佛与罗斯福面对经济大危机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带来的负面影响分别是

A.减少了政府收入/刺激了对外出口

B.加剧了经济危机/扩大了政府赤字

C.增加了政府收入/减少了对外出口

D.提高社会购买力/减少了政府赤字

32.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以掩饰资产阶级本质的牧师面貌出现的”。

下面最能说明这一特征的是

A.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B.整顿财政金融,重塑信心

C.规定工资工时,维护劳工利益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33.下图是美国在20世纪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示意图,结合所学,你认为下面哪项推断是错误的

A.①阶段发展的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B.②阶段发展的原因是罗斯福新政的实行

C.③阶段发展的外部原因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D.④阶段发展的原因是由于美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4.对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

“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成千上万的人的确认为,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

”为避免上述问题出现,罗斯福新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措施,这些措施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恢复金融秩序维护货币安全B.保障工人权利维护社会稳定

C.调整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D.通过立法完善资本主义制度

35.20世纪,美、英政府的经济职能经历了几次转变。

下列比喻中体现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两国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是

A.“甩手掌柜”B.旁观者C.守夜人D.大管家

36.二战后世界各国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右图是《美国股票持有者增长》(图示),它反映的趋势是

A.建立国营企业,出现了国有化趋势

B.政府加强对经济的计划指导

C.出现资本社会化的趋势

D.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产生“新中间阶层”

37.今天的美国惠普公司不是惠普家族独家经营,也不是惠普家族独家拥有,它是由无数个受过专业训练的管理人才在经营,它是藏富于民的一种手段。

这里“藏富于民”指的是

A.管理者革命B.人民资本主义

C.福利制度的建立D.实现企业国有化

38.“经过20年社会、政治的剧变,一种新的政治浪潮在西方世界逐渐抬头……开始于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直到1980年底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这一浪潮才真正发挥力量。

”“新的政治浪潮”主要包括

①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②推行私有化

③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④增加政府的公共开支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海报

主讲人:

李放

主题: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交化

地点:

学术报告厅

时间:

2012年6月21日下午

39.右图为一学术讲座的海报。

下列各项中与讲座

主题内容不相符的是

A.英国的国有化政策

B.“福利国家”的出现

C.凯恩斯主义的失灵

D.自由主义的兴起

40.“六十年像长河,有缓流也有急流;六十年像画卷,有暖色也有冷色;六十年像乐曲,有高音也有低音。

”在新中国的六十年里,“低音”有:

A.三大改造的完成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与实施

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41.1958年1月,毛泽东尖锐批评了1956年6月《人民日报》发表的《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的社论,说:

“这篇社论……实际重点是反冒进的。

”这说明

A.毛泽东希望加快经济建设步伐B.阶级斗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全面展开D.反对冒进,稳步前进

42.改革开放是新时期党和政府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举措。

20世纪80年代,我国曾在改革中实践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道路。

这条道路是()

A.大力发展高效农业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大力推行联产承包D.限制农民进城打工

43.结合下图,判断出现1961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状况的原因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施D.“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44.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全国代表会议。

会议召开不久,有外电评论道:

“这是一次加速和外国接轨的会议,中国必然会进一步影响世界。

”此评论的依据应该是

A.会议阐明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B.这次会议上形成了中共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C.会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

D.会议高度评价了邓小平的重大贡献

45.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

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

①苏俄新经济政策②苏联斯大林模式③美国罗斯福新政④中国的改革开放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6.“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很快。

像华为、中兴、三一重工和联想等企业,都是优秀的民企,对国民经济起着重要作用,在有些行业里是主力军。

”该材料可以直接证明

A.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D.现代企业制度已在我国普遍建立

4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该段材料可以用来探究

A.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原因B.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原因

C.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的原因D.北约华约对峙局面形成的原因

48.下表中列举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有利于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

B

成立欧洲联盟

开始建立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

C

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

努力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优势互补

D

成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标志着亚太地区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49.2007年发生于美国的“次级贷”危机在几个月之内殃及世界,酿成一场世界性金融危机。

这主要是由于

A.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B.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C.经济区域集团化影响世界D.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50.“它成立之初,就拥有3.6亿消费者,国民生产总值总计超过6万亿美元。

……它是典型的南北双方为共同发展与繁荣而组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是它最显著的特征。

”材料中的“它”是指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亚太经合组织C.北美自由贸易区D.东南亚国家联盟

5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曾向参议院指出,美国要建立一种世界体系,以便让“企业家们可以按照商业原则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

战争结束后,这一建议体现为

A.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B.《关贸总协定》签署

C.世界贸易组织建立D.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52.1997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指出:

“全球化不是一种条件或一种现象。

而是一种已持续了很长时间的进程……自四五百年前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活生生的社会形态在世界上出现以来,这一过程就开始了。

”下列关于全球化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全球化的的原动力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B.全球化始于新航路开辟

C.全球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D.全球化实现于20世纪90年代

53.有学者说美国的财政中心从华尔街移到了华盛顿。

后来,世界金融中心也从伦敦转移到了纽约。

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B.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C.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D.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54.下图是一位同学上课时所记的部分笔记,笔记内容所反映的组织是

A.世界银行B.欧洲联盟C.关贸总协定D.北美自由贸易区

55.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

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中提到,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最能体现这种“越位”的是

A.B.C.D.

56.(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

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

《唐六典》记载“凡市。

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一一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

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东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一一《石渠宝笈三篇》

材料三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一一范文澜《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

(3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4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了哪些新特点?

(5分)

57.(24分)育智中学高二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学习。

晓睿同学结合所学历史知识。

围绕“经济政策的调整”,做了几张资料卡片。

卡片一

 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

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1)根据理卡片一,归纳清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6分)

 

卡片二

1960年日本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10年之内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一倍,并规定了实现这一目标的相应配套措施。

下图是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71年)

(2)卡片二表明二战后发达国家对经济政策做出了怎样的调整?

其特点是什么?

(6分)

卡片三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牧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同志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3)在20世纪50年代和1978年后,我国曾两次借鉴国外发展经济的模式。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8分)

时间

学习对象

学习内容

主要实践

自我完善

20世纪50年代

苏联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提出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

1978年后

西方

通过国家宏观调控、企业自主经营,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4)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搜集材料?

还可以搜集哪些类型的材料?

各列两种。

(4分)

 

58.(13分)经济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史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烟台入口的洋布除少部分在本埠附近及山东东部、南部消费外,大部分进入山东北部、西部地区……。

1875年,烟台海关税务司就此谈到:

“棉布货物由运输商人们运到这里,……有八分之六的棉布运往内地,八分之二的棉布可能留下来就地出售……。

”在90年代,济南府的商人每年购进大约200万海关两的洋布,这几乎全部包揽了烟台进口的洋布。

——《19世纪山东的洋纱洋布输入与运销(1860-1900)》

(1)依据材料分析,近代山东的洋布、洋货的消费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说明了什么问题?

(4分)

 

材料二1897年,张謇在《请兴农会奏》一文中指出:

立国之本不在兵和商,在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

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不作则商无所鬻,相因之势,理所固然”。

——《论清末农业政策的近代化趋向》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3分)

 

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类别

年份

原料

手工制品

机器产品

1893

15.6

81.8

2.6

1910

39.8

41.4

18.8

1920

40.1

39.4

20.5

资料来源:

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

(3)材料三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2分)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认识。

(2分)

59.(16分)道路决定命运,发展才能自强。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充满艰辛,历程曲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1)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在夹缝中艰难求生。

根据材料一概括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

(6分)

材料二《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书认为:

中国自1840年开始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了三种道路的转化,其中第二条道路是指1949-1978年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